學習、詢問、尋找答案,向各方術數同好交流
與世界術數連接

術數社交學習平台討論區九重天[转帖]一位高人隐士传授的炼精化气秘法

  • [转帖]一位高人隐士传授的炼精化气秘法

    Posted by wing128 on 1 11 月, 2008 在 9:04 上午

    一位高人隐士传授的炼精化气秘法

    先是阐述该法的特点和意义:

    一、该法继承和发展了传统丹道功\r

    传统气功一般不是打命门内窍,而是打会阴。如道家正宗丹道功从下丹田练起,打开阴跷库,然后走任督二脉循环。而且小周天那个督脉走的不是外面,而是走的脊柱里面,这样就把先天气的信息量直接通过督脉上升到头部。头里面藏神,生殖系统阴跷库这儿藏阴精。精气是物质性的先天混元气,全息性比较强,意识里面神的全息性比较强,神和精气结合到一起,能强化人的全息性。所以一般道家丹道功要打开阴跷库这个内窍。但是那样打有很多困难,道家练丹派那样练成功的也很少。为什么呢?如果练己筑基的功夫不纯,意识的稳定性不够,精气一充足就可以化成后天浊精,这样全息的气就凝固成有形物质而散掉了。说后天的精是浊精,但过去练功为什么又那么看重精?因为精是无形的先天混元气众多的信息变成的有形物质,精丢了,先天混元气也就流失了。(说到了点子上,透彻得很。)

    传统丹道功讲了很多功法,但不直接讲功决。明朝之后出的《伍柳仙宗》已经写得很详细,而民国初年的赵避尘写的《性命法决明指》则更系统、更详细,但是成功者非常少。赵避尘说要度八百弟子,可他的弟子们哪个修成了?采小药结小丹。采大药结大丹,然后出阳神,然后再怎么怎么……他都讲得很清楚啊。还不要说他的弟子们,他自己也没修成嘛!东北有个赵大法师,不知道是不是他哥哥,看来已经修到一定程度,但还没修到最后一步。什么道理呢?并不是懂得了方法就解决了问题,关键在于意识修炼,也叫练己筑基。过去讲,未练还丹先练己。练己筑基不纯,得了丹决也解决不了问题。说句不客气话,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往高层次练。这句话不是说哪个人不能练,是说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到意志非常坚定,不为各种影响和刺激所动。若做不到这一点,知道了方法也没用。所以过去老师经常出各种难题为难徒弟,一年二年甚至十年八年不教口诀,磨徒弟的性子。磨性子就是练己筑基,练意志力。没有意志力,练功就不能坚持到底。有的人下定了决心,可一碰上事马上就变了样。所以练意志得从事上练,心不动,我定下了要干什么,我必须干。(定是过来人才说得出这话)

    赵避尘的《性命法诀明指》写得很清楚,但他的弟子们并没有练成。因为下丹田的气习惯于往下走,它一充足,就会自发地生精;一变成精,就可以通过生殖器官往外跑。智能功一开始不练下丹田,直接练中、上二田,也是为了解决这个弊病。人体混元气有躯体混元气,脏真混元气,意元体混元气。以前我们通过意识加工来形成全息的混元气,直接用外面的混元气来充养身体的混元气,这样有它不足的地方,所以,我们要打开命门窍。古人没谈到过命门内窍。过去练周天功的的经脉周天,大周天通了之后,要打开玄牝之门,这似乎是命门内窍,但又不是它。命门这个位置被古人称为混元神室,生殖器官在胎儿期就处于那个位置,所以命门内窍同样有先天混元气的气场。这个内窍被打开后,肠胃里面食物的混元气会受到命门内窍先天混元气更好的混化,而且被直接送到脊柱、神经里面。这是一个很关键的内容。先打开先天的根本窍,把内在的精气充起来,里边有了本钱,再吸收外边的气就容易。我们现在已经有了吸取外界混元气的基础,等我们打开命门内窍后,将来还要进一步打开外窍。(无内景孰能言此)

    该法的特点和意义:

    (在下不是故意卖关子,因为不了解其意义,方法就会打折扣,因为心理上重视不够,真意就难动,也就浪费了这位异人的苦心.)

    二、真正地解决了”气贴于脊”的问题

    《心会歌》讲有三主三宾,腰脊是第一主宰,喉头是第二主宰,心地是第三主宰;丹田是第一宾辅,掌指是第二宾辅,足掌是第三宾辅。这里的第一、第二、第三讲的是练功的步骤。第一步要以腰为主宰,用丹田来辅佐腰。用丹田来辅佐腰即气贴于脊–把丹田气收到腰部,宾和主结合到一起。《心会歌》说第一主宰是腰脊,可是我们在练功时,首先是神做主宰。其实这两个并不矛盾。《周身大用论》讲:”一要心性与意静,自然无处不轻灵;二要遍体气流行,一定继续不能停;三要喉头不要抛,问尽天下众英豪;如询大用缘何得,表里精粗无不到。”第一要点是精神要静,精神安静后去统帅身体。这是以神做主宰。这两个歌诀讲清了练功的前后次序关系。从整体来讲,应该是神做主宰,精神既要静,又要集中。神怎么主宰形体?意念一动,形体就动。但这需要一个过程,因为一开始意念做不了主宰。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有这样的体会,意念一想手动,手就动了,但是没有体会到身体里面是怎么运动的,那就不是有意识的自觉的动。要做到有意识的自觉的动,那就需要练。怎么练呢?一开始做不到用神主宰身体。那就用腰做主宰。歌决中讲腰是第一主宰,丹田是第一宾辅,这个第一主宰不是第一重要,而是讲从练功步骤上首先要练腰做主宰。腰主宰形体得通过气,这就需要把气和腰结合起来,也就是要气沉丹田。练静功要气沉丹田,练动功也得气沉丹田,气沉丹田后再和腰脊结合起来。”腰脊是第一主宰,丹田是第一宾辅”就是这个意思。气向丹田集中需要意守丹田或气沉丹田,但气怎么和腰结合起来?怎么气贴于脊?怎么敛气入骨?有人说一含胸即可做到。哪有这么简单!尽管古人把腰和丹田问题作为一个诀窍指出来了,象太极拳歌诀里面就讲了这个问题,但是没有明确讲怎么解决它。(先讲武道,从武道通仙道,实际是比较保险的一条路)

    关于怎样把腰和丹田气结合起来的问题,清朝雍正和乾隆时代的苌乃周写的《苌氏武技书》阐述得比较细致,该书在武术界也比较受人推崇。《苌氏武技书•聚精会神气力渊源论》(聚精会神是日常普通用语,但在气功和武术中却是关键名词。”聚精会神”是气力的渊源,聚精会神之后才会有气力)中有这么一段话:
    ” 引用:[indent]神者,气之灵明也,是神化于气,气无精不化,是气又化于精矣。盖人之生也,藉先天之神以化气。积气以成精,以成此形体。既生以后,赖后天水谷之津液以化精,积气以化神。积气化精,结于丹鼎,会于丹庭,灵明不测,刚勇莫敌,为内丹之至宝,气力之根本也。故气无形,属阳,而化于神;血有质,属阴,而化于精。神虚,故灵明不测变化无穷;精实,故充塞凝聚,坚硬莫敌。神必借精,精必附神,精神合一,气力乃成。夫乃知气力者,即精神能胜物之谓也。无精神,则无气力矣。武备如此,惟务聚精会神,以壮气力。但不知精神何以聚,神何以会,是殚毕生之心力,而漫无适从也。岂知神以气会,精以神聚,欲求精聚神会,非聚气不能也。聚气之法,将谷道一撮,玉茎一收,使在下之气,尽提于上,而不下走。采天地之气,尽力一吸,使在上之气,尽归于下,而不上散。上下凝合,团聚中宫,则气聚而精凝,精凝而神会,自然由内而达外,无处不坚硬矣。即南林处女所谓内实精神之说也。但须练之于平日,早成根蒂,方能用之当前,无不坚实。不然,如炮中无硝磺,弩弓无弦箭,满腔空洞,无物可发,欲求勇猛疾快,如海倾山倒,势不可遏,必不能也。此练形练气之最紧者,谨之秘之,切勿妄泄,以遭天谴。”[/indent]

    下面作一简单解释。神是气的灵明部分,用先天的神来化气是人们生来就有的生命活动。气足后将化成精。后天的练功是要”聚津成精,炼精化气,炼气化神”。先用津液化成精,然后把精化成气。最后再把气化成神。精神合到一起,才能有气力。气力就是精神能够作用到物上来。只有聚精会神,气力才能壮。精怎么聚,神怎么会,都有方法,不知道方法不行。方法是:采用腹式呼吸,吸气,肛门收缩,阴茎往里边收,把天空之气往下聚,上下相合集中到中宫。聚精会神这个方法是练气练形最紧要者,要谨慎地保存它,千千万万不要泄露出去,否则老天就会惩罚你。

    苌乃周讲的撮谷道、收玉茎即前阴、后阴往上缩提。其实关键在于会阴。古人研究不了那么细,一般写书都是讲前阴、后阴往上提,只有极个别的书提到”提月罡(即会阴)”。所以怎样把气聚起来和腰相结合,苌乃周也没有讲清楚。尽管民间气功提过”把前田气并到后田气”,但没有讲怎么并。(武术气功有五丹田之说,即上丹田、中丹田、下丹田、前丹田、后丹田。肚脐里面叫中丹田,心口下面、肚脐上面叫上丹田,肚脐下面到关元部分属下丹田,靠肚脐这儿叫前丹田,靠命门那儿叫后丹田。”把前田气并到后田气”不是指”把先天气变成后天气”,而是指把前丹田的气并到后丹田。)

    直腿坐放松法对此讲得很清楚。直腿坐放松法的要领就是吸气时前阴、后阴、会阴上提,隔肌下降,都往命门那儿归,同时肚脐也往命门那儿收,这样既有上下之气汇聚于中宫,又有把丹田气和腰脊结合起来,把前田气变成后田气。再加上发音法后,显得更加完善。它看起来很简单,但是已经全面解决了古人们所要解决的问题。古人讲的那些东西还不够全面、深刻,却被视为至宝而”谨之秘之,切勿妄泄”。而直腿坐放松法不仅全面继承了古人的东西,而且变得更加完善和系统。所以同志们一定要从内心里面重视它。一般人没有更多地接触过气功和武术,所以不知道它的重要性,不知道它在什么意义上是个宝贝。而有些练过功的人则千方百计地找这些东西,因为他们知道它的重要和珍贵。(如果看到这,真得很想得到这个方法,这时再有方法可能就会重视些了吧.)

    该法的特点和意义

    此法名直腿坐放松法:
    第一步松腰法是要把气收到命门,炼精化气。第二步功是气从命门出来,练膜络的开合。第三步功是气返回内脏,练脏真混元气。
    “三年一小成,五年一大成,十年而神且灵。”直腿坐放松法分为十步功,如果每三个月升一级,三年应该可以练成小乘功夫。

    直腿坐放松法第一步功:炼精化气

    I、明劲(又名刚劲)练习

    直腿坐放松法的明劲练习是借用形意拳的明劲练法,通过肌肉的用力收缩来把周身的气一步一步地缩回丹田(命门)。

    一、下肢明劲练习

    (一)预备功(这些方法大家都见过,但有些是秘密的内容哦,在细小处、关键处。)
    练直腿坐放松法之前要先准备一下。准备有二层意思:一是精神准备,二是形体准备。
    1.鹤首龙头。两腿伸直,大腿、膝盖和坐具贴实,两膝、两脚都要并拢,脚尖微微翘起。尽量把身体坐正。两手捂在膝盖上。松肩空腋,肩自然放松下沉。摆好坐姿后,集中精神做三个鹤首龙头,使头部气充盈,而且使精神集中起来。此即《周身大用论》讲的”一要心性与意静”。

    2.鸣天鼓。两手上起,掌心捂着耳朵,手指捂在脑后相当于枕骨结节的地方,然后用二指、中指、四指来敲打。先用二指(食指)敲,再用四指敲,最后用中指敲。这么敲1分钟左右,最后三个指头一块敲三下,然后一撒手,耳朵”嗵”一响。把耳朵捂上后,声音的空气传导受到阻碍,而以骨传导为主,声音就比较响,象打雷似的,这叫鸣天鼓。鸣天鼓是聪脑健脑的。这么敲一敲,脑子里面很清亮,也比较舒服,精神也容易集中。

    3.通脑开智。两手重叠放在头顶,顺时针转三圈,逆时针转三圈,往下压三下,再往上提三下。

    4.聪耳。手下来,把耳廓压扁了,食指压在中指上,然后中指弹起来,食指落下来,弹二十四下。这么一放一弹,耳朵就”嘭、嘭”响。古人管这个也叫鸣天鼓。(《十二段锦》:”左右鸣天鼓,二十四度闻。”)然后,食指沿耳轮脚转入耳内,转动时多摸摸耳朵下面和大脑皮层对应的部位。这么转到掌心朝前,大拇指和食指成鸭嘴劲,食指沿耳道的弯曲尽量往里进,直到动不了了,就往里面振,然后用力一拔,”嘭”地一响,这样既聪慧耳朵,又通脑子。这也做三次。之后,把耳廓往上提,再顺耳朵边往外揪。最后再揪揪耳垂。

    5.运动眼睛。两手掐肾水诀,小指对着鼻子,集中精神看着小指,发现手指变成了一个圆锥,细看锥尖上面似乎还有一条线。两手往外分,眼睛注意手指头,分到看不着了,赶紧停住。然后两手再很慢很匀地合回来,还没碰上,视觉就开始交叉。两手相合后再看那个圆锥,看清楚圆锥了,两手再往外分,用眼角余光往两侧看,越往边上越好。当练得精神集中了,眼珠这么一动,会带着身体里面的气一开一合。所以不是光看手指头,还要慢慢体会体内的气机变化。这么做三次,然后两手掌心向内,小指相对,和眼睛离得很近。头保持不动,眼睛随着手的上升往上看,能看多高就看多高,等看不着了,停一会儿,手再下落至与眼睛相平。往上走往下落,这么做三次,然后手再往下来。手下落至眼睛刚好看不着了,停一会儿,再上升至与眼睛相平。这么往下落往上走,做三次,然后手与眼睛等高平着外拉,一般手离开眼睛一尺多,顶多臂伸直了,慢慢再拉回来。反三次。这是通过眼睛的运动来调整气的运动。一开始感觉不到内气的变化,不要理它,只要有这个意念,慢慢就会感受到。收功时也还有对眼睛的要求,前后加到一起,相当于视力保健。

    6.鼻部揉按。手往下落,小指收起来,食指按着迎香穴正反转各揉十圈。鼻子有毛病的同学可以多揉几圈。然后手往下转到鼻孔,食指按着鼻中隔(别把鼻孔堵上),正反转各揉十圈。手下落,结成合印手或定印放在肚脐。

    7.运动口腔。依次叩门齿、左侧臼齿和右侧臼齿各五十次,最后再叩门齿五十次。共叩齿二百次。如果牙齿有毛病,就多叩。叩齿时要精神集中,用意念支配上、下颌骨同时动。叩齿一方面能集中精神,另外一方面能强肾(肾主骨,齿为骨之余)。过去把叩齿看得很重,说叩门齿是汇集百神,叩左侧臼齿是去不祥,叩右侧臼齿是战邪恶。还有金钟玉罄之说。
    叩齿之后是搅舌。舌头从上门齿中间开始,沿左、下、右、上的方向(女同学先沿右、下、左、上的方向。因男女气血有一点差异,所以转动方向不一样,其实方向转反了也没关系)转三圈,然后反转三圈。
    之后,舌尖依次点下颚、上颚和门齿缝各五十次(过去讲点七十二次)。点下颚时注意点到肚脐和命门的连线当中或靠后,点上颚时点向天门。古人把点上、中、下三个点看得很神秘,说开三皇锁(天皇、地皇、人皇)不能多点,点多了就把锁簧给点炸了。过去我也没敢多试它,所以在讲课时沿用了传统的讲法。这些年我试了试,点多了也不炸,而且多点对气机通畅有好处。
    点完之后口里有很多唾液,这时用唾液漱漱口 (人安静后出来的唾液清凉香甜),分三口咽下。下咽时要配合意念下送,同时命门一松。咽第一口时,意念从体中直接送到命门;第二口,意念从左边(女同学从右边)划个弧形下到命门:第三口意念从右边(女同学从左边)划弧下到命门。

    8.丹田起火。把手使劲搓烫了,捂在肚脐上。(如果穿着单衣,就感觉能热到肚脐里面去。)自然吸气后,憋着气(不出气)发”吽(hong)”字音,等憋不住了,再慢慢把气放出来,再吸气发”吽”。发三个”吽”丹田里面就热起来了。尤其冬天天冷,这么来几个很管事。这在过去是丹田起火的方法。练传统功法丹田气足了,丹田一热,真火就发生了。丹田起火也有窍门。拿手反复搓,搓得越快、越有力,就越烫。通过自身的热气,加上发音和集中精神,丹田就热起来了。《八段锦》里讲”想火发脐轮”就是想里边有火,脐轮发热。不光用意念想,还有调动丹田气的方法。

    9.拧辘轳。就把手放到两侧,掌心朝上,指尖向前,身体往前倾一倾,然后两肘从下往后、再往上这样转。肘往上一来,会阴就收缩上提;一下来会阴就放松。同时要配合呼吸。这么转八次就行了,愿意多做两次也行。
    10.把手放回到膝盖上。

    这些准备动作从头开始,经眼睛、鼻子、嘴,然后到丹田,丹田气足了,肘配合着呼吸一转动,气不知不觉会往后去,背部的气就往上走,这在无形之中练了周天功。我们虽然不练周天,但做这个动作对身体里面的气是有意义的。

    这就是总的预备功。后面每一步功的预备功都不完全一样,还有它特殊的内容。

    这么一准备,精神集中了,气也开始集中了,周身的气往肚脐、命门处输送,同时练津、咽津,聚津成精,把津液化成精送往命门。古人练津液还有很多内容,仅龙虎大丹就有各种说法。一种说法是咽气、咽津液,咽津液为龙,空口咽气为虎。怎样咽津液、咽气是有方法和诀窍的,不是随便一咽就完了。没有经过师传的人不知道具体怎么咽。有的人咽唾液时”咕隆咕隆”响,有的人说不能响。不同的功门中对这些东西讲的是不一样的。同学们先会叩齿和一般的咽津就行了。练直腿坐到三步功以后,可能就会讲咽津液和咽气,同时配合松筋、松骨。现在先不讲这些。

    (有几句话想写在前面,《西游记》中为什么不让孙悟空直接把经从西天取回,而让肉眼凡胎的唐僧历经磨难去取,还要有些残缺呢?书中言道:“常将容易得,便做等闲看”,世人果就如此。象 free536兄的帖子中所说的某些人卖真传密诀,最低3万元,最高[全诀全法]8万元!往往有市场,其实近世高贤已将秘诀和盘托出,但我们就是做等闲看,惜哉!在下将高人隐士如此秘法帖出,读者有几?读者中炼者有几?炼者中持之以恒者又有几?大道不传,良有以也。冒昧书此狂言,与诸道友同勉。)

    (二)正功\r

    1.坐姿要求
    自然坐姿:两腿伸直,大腿、膝盖和坐具贴实,两膝、两脚都要并拢,脚尖微微翘起。躯干自然放松并前倾,松松垮垮犹如被剔去了骨头。腰直着或弯着都可以 。头低着,下颌回收,玉枕微上提。两手捂在膝盖上。松肩空腋,肩自然放松下沉。

    采用自然坐姿练坐功时仅腿上绷点劲,别处都要放松,象没骨头那样缩着。这么缩着肩有点发沉,注意腋窝要空松,头可以低着,脖子往后挺一挺。命门以下要往后突。一开始上身越放松越好,越放松,命门越往后突。

    练坐功时身体放松向前弯着,这是为了把韧带松开。如果身体不松到一定程度,有些问题感觉不到。如,从五枢、维道到居髎这一段都是经脉转换的地方,也是腹横筋膜向四肢转移的地方。一开始肌肉、肌腱绷着劲,当它使不上劲,要换劲、松开的时候,髂前上棘这个地方非疼不可。
    正规坐姿:两腿伸直,大腿、膝盖和坐具贴实,两膝、两脚都要并拢,脚尖微微翘起。身体中正,即躯干直着,和大腿之间呈 90o 角。两手捂在膝盖上。松肩空腋,肩自然放松下沉。腰要放松,但骨盆和腰不能斜着向后凸。这有一定的难度。刚开始练习时就把身体坐直,则腰部往往不符合要求。所以初练者应采用自然坐姿。

    2.动作要求

    第一步。吸气时,膈膜下降往命门挤(膈肌最下点靠近第二腰椎下缘),肚脐、会阴、胯关节、股四头肌和大腿根使劲往命门缩,命门往后突,身体自然放松往下落;呼气时,身体各部自然放松复原,身体也自然恢复原位。如此反复练习。
    第二步。在第一步基础上加上膝。吸气时,膝关节催胯关节,往命门收。呼气时,各部位放松。
    第三步。在第二步基础上加上脚。吸气时,脚趾扣抓,脚心内含,脚催膝,膝催胯,往命门收。呼气时,各部位放松。熟练后,还可以在呼气时脚往外蹬。
    第四步。在熟练掌握第三步的基础上,开始走力贴于脊。头不能使劲低着,把下颌收住,喉头回收找玉枕,玉枕以及耳后的骨头(耳根劲)都用点意念向上提。这么做气比较整,为下步练喉呼吸打下基础。吸气时,会阴上提,腹部收缩,胸外开并往回含,一齐往背部合,胸和腹都往脊椎上挤。(肚子尽量向回收,弯着腰时肚脐缩进去老深。)不管膈膜下降。呼气时放开。一吸气合住,一呼气放开。
    这实际上练的是腰为第一主宰,丹田为第一辅佐。腰放松后,要把丹田气往回收到腰上。但若腰不松,是做不到这一点的。一般等背部有了放松的感觉才做这个动作。(见后面”怎样练好明劲”中的”体察躯干”。)不是非得有那种疼痛感才算放松。坐着两肩放松往外一张,就觉得肩和两肋好象肉没骨头那样向下坠,似乎要坠到胯骨上。没疼痛感,有这种感受也可以。
    当呼吸配合不好,精神不够集中,腰放松还不够的时候,就直接往回瘪肚子练气贴于脊,也练不出什么效果。每个人的进展速度是不一样的。如果不按照前后次序一步一步地走,效果就差。
    说明:以上几步动作要求描述的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要把它们看作一套连续动作而在一次练功中完成。
    3.发音
    呼吸的同时还要注意发音,吸气时发”yu-en-“(云),呼气时发”yi-e-ng-“(英)。发音时不要出声音,要默念,音要长。”yu”和”en”这两个音不要同时发出来,先发”yu”再转为”en”,发”en”时还要有”yu”的口型。发”yi-e-ng-“也同样如此,而且最后要保持三个音节的口型。可以一个呼吸断断续续地发多次音,即吸气时发”yun-yun-……”呼气时发”yong-yong-……”
    发音是为了帮助会阴收缩,把气聚往命门。发”yu-en-“时就象地气上升,通过会阴上提把地气升到命门。
    发音时呼吸要深细匀长,精神要集中。为了避免跑神,可以数着数练,每十个呼吸为一组。这么练一定会感觉到内气。如果精神不跑,即使没什么感觉,坐几个钟头也很好。
    4.正功中间的调节
    ①每做36个呼吸或49个呼吸就扳一扳脚。方法:两臂上举并伸直,掌心向前,向上抻一抻,然后头向前倾,臂向前伸,脊椎骨逐节卷曲而下,两手扳住两脚,胸椎、腰椎向后拱突,额头贴在腿上。(尽量贴在膝盖上。)扳脚时要注意两膝不要往外分。
    ②把头抬起来,动动腰,把腰部的运动度加大。先把腰伸直,甚至往前塌一塌。吸气时腰向后一拱,呼气时腰向前一塌。反复练习。注意,腰向前塌时,两肋要通过腹外斜肌向上提,使小腹回收。
    5.练功时间要求
    一般每次练习坐功不得少于2小时。
    6.练功效应
    初练时会出现腰、胯酸痛等现象,这时一定要坚持住,要把它看作锻炼毅力好机会。反复练习,慢慢气会进入脊髓,腰就松开了。当气进去时,腰部会有特殊的感觉,有个别人腰那儿可能会响一下。再有,反复发音,慢慢周身都会放松,感觉胳膊、肩膀、肋骨都发沉下坠,有时喘气还感觉肋骨疼痛。认真练习,身体放松到一定程度,它自己会慢慢直起来,这时呼吸也会变得深细匀长,喘气好象在命门那儿跟葫芦一样呼呼地开合,它会自己开合。
    很多人练内家拳多年体会不到”外三合”(肩与胯合,肘与膝合,手与脚合),勤练本功却很快能体会到。
    如果在假期每天除了吃饭、睡觉外,就是练坐功,这么坐两个月,有的能过小关,有的可能通过中关。腰松开以后,气往脊骨里边走,甚至在脊骨前边走,脊骨里边的气会和四肢连起来,意念一动,四肢当中一个气会往回走,这种情形近似中脉的影子。
    (三)收功\r
    身体放松,慢慢直起。
    1.松关节。用意念把全身的关节松一松。从头往下到脊柱,然后到肩、肘、腕、掌、指,胯、膝、踝、足、趾,一个关节一个关节地往下想,每个关节间隙都想一想,想得越细越好,把它放松。
    2.贯气。象捧气贯顶法侧前起捧气一样做三个贯气,同时意想全身的气要充斥通调。
    3.运头。用手指把整个头从前向后梳一梳,轻重自己把握。然后再振颤一下,把头运一运。
    4.熨眼。大拇指伸出,其余四指蜷起来,拇指尖挺着,沿上眼皮从睛明穴拉动到太阳穴,这么拉十遍,再沿下眼皮拉十遍。然后用掌根把太阳穴揉一揉。
    手放下,收功。
    起来之后,把腰胯转一转。不是像转腰涮胯那样转,而是像一般做运动,把两腿分开大转。转完之后,练一练第二套健身太极球中的”双臂旋转”,再把两腿并起来慢慢做俯身拱腰,然后做做下蹲。总之,收功后不要马上就走 ,要把周身动一动,通畅周身气血。这样把腰松开了,慢慢要往周身各个地方去松。
    二、整体明劲练习
    (一)预 备 功
    同前。
    (二)正功\r
    1.坐姿要求
    见”正规坐姿”要求。
    2.动作要求
    第一步。吸气时,胯关节和会阴往命门缩,肩关节往命门蹋,百会也往命门缩(闭着眼睛往命门看),一块儿往回缩。呼气时,肩和胯松开。反复练习。
    第二步。在第一步基础上加上肘和膝。吸气时,膝关节催胯关节,往命门收;同时肘关节催肩关节,往命门收。呼气时,各部位放松。反复练习。
    第三步。在第二步基础上加上手和脚。吸气时,脚趾扣抓,脚心内含,脚催膝,膝催胯,往命门收;同时手指扣抓,手心内含,手催肘,肘催肩,往命门收。呼气时,各部位放松。(熟练后,还可以在呼气时脚往外蹬,手往外伸。)反复练习。
    第四步。按照不同的肌肉、肌肉群分部位练习、体会,以加强神经对肌肉群的支配及肌肉部分的气和丹田气的联系。比如,先让这块肉使劲收缩往命门连,再让那块肉用力收缩往命门连。这么一部分一部分地练,一块肉一块肉地练,一个肌肉群一个肌肉群地练,然后再把各个肌肉群连到一起练。同时还要练肌肉收缩的速度, 速度越快越好。一开始肌肉慢收缩,以后快收缩,一块肌肉快收缩,一个肌群快收缩,一个肢体快收缩,一个整体快收缩。(如果能这样坚持练习,将来在拳或功上就能不知不觉地产生特殊效应。)
    说明:以上几步动作要求描述的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要把它们看作一套连续动作而在一次练功中完成。
    3.动作要领
    肩关节要想往命门找,两个肩井得往下沉,这是个关键。肩井放松往下沉,同时耳根劲稍稍用点意念往上提。一开始耳根劲往上一提,耳根部就绷上劲了,放松不了,所以这也得有个过程。肩井往下一沉,肋骨就会往下沉。你要注意不能让它随便往下沉,要从两侧用意念往上升,这样使形往下降,而清气往上升。两个耳根劲往上提,两个肋意念往上升,肋前面往上撑,清气随之上升。一开始不要勉强这么做,只管整个往下压、沉,但是下压时不要使劲。肩关节和肩井往下压,往下放松,同时肘往外张,使两侧的气容易上升。意念配合耳根劲往上升,肋两侧上起,把胸张开。有的同学愿意两手胸前合十也行,但不要使劲,把肩井和肩关节松开,使腋窝空松。如果不注意以上内容,只顾将肩往下塌,肩胛骨往下松,就可能出现溜肩膀。我们主张形、气中和而不偏颇,应通过意气的弥补避免外形起那种变化。
    4.发音
    发音和前面的发音相同。
    一开始先不配合发音。一吸气,这么一节一节地缩回来,一呼气慢慢松开,呼气自然。做十个呼吸后,再一吸气,缩回来,吸气自然;一呼气,一个关节一个关节地出来。这样练起来有内容,有步骤,有要求,精神容易集中。等手脚都能配合上了,再配合发音。不然会顾此失彼,顾了发音,顾不了伸或缩。
    能够在吸气的同时熟练地把脚心、手心兜到命门,再练就把呼、吸各分成四段(或五段、六段),把一个吸气变成”吸-吸-吸-吸-“(中间不换气),呼气变成”呼-呼-呼-呼-“。吸气的同时,从脚心(手心)往上缩到膝盖(肘),到胯(肩),到命门,一节一节地缩进来;呼气的同时,从命门往外伸出到胯(肩),到膝盖(肘),到脚心(手心),一节一节地伸出去。一开始光练吸气,吸气时缩、缩、缩、缩,呼气自然。10个呼吸之后,吸气自然,呼气时出、出、出、出。这样就把一个呼吸变成了几个动作。
    人体内至少有意识活动、呼吸活动、气的活动这么三种活动,这三种活动同时进行,作用力量会更强。呼吸这个最根本的生命活动能带动里边的内气(身体里边无形的混元气)活动。如果你不用呼吸,光用意念想,或光用力收缩,集中的信息量就少点儿。为什么还要配合发音呢?发音时,口腔、喉部的肌体和呼吸结合到一起一开一合,就把我们整体性的开合出入强化了。加这么个小东西,能强化脑子统帅生命活动的整体信息。如果认真地想一想这些问题,然后再去落实,里边变化就大。如果不想,光傻练,出功夫就慢。
    5.正功中间的调节
    每练半个钟头换个样。或者坐在椅子上练,或者躺着练揉腹,或者站起来练三心并站庄(手不扣在肚脐上,两臂向前平举,掌心向外),或者两腿一前一后站着。总之,目的是把周身散乱之气收回丹田命门,只要能解决(用明劲)往回缩的问题就行。在练得感觉很好的情况下也要换,别等到练得心烦意乱时再改。练得非常好,还想再练的时候,就收了功,练别的。下次再改,感觉真美,还想练。如果一直练得心烦意乱,难受死了,下次还没练就感觉真受罪。
    等以后气通透得比较好了,还可以练盘腿坐。盘腿坐抻的是另外的筋。
    这样用劲练时间一长就累,顶不住,如果换个样,就新鲜点。不要把运动锻炼搞成疲劳劳动。要把练功看作艺术锻炼,像玩一样,感觉很美,很高兴。要是处理得好,劳动也可以变成艺术锻炼,日常生活也可以变成艺术锻炼,什么运动都可以变成艺术锻炼。如果讨厌它,什么艺术运动都可以成为疲劳的劳动。好多人常年劳动,他能保持身体健康,但练不出这种功夫劲,为什么?第一,他不懂得内向性运用意识;第二,他不懂得把劳动艺术化,从心灵里边来圆满它。懂得这个道理以后,把任何活动都艺术化,从内心里爱好它,完整地掌握它,这样气功生活化也就有了基础。
    (三)收功\r
    同前。

    三、怎样练好明劲

    (一)正确对待明劲练习
    1.明劲炼精化气问题是制约练拳者功夫上进的瓶颈
    过去道家功、佛家功、儒家功基本都追求超凡入圣达真,而超凡入圣达真的过程就是变换气质的过程。其实太极拳和形意拳也讲变换气质。太极拳、形意拳和八卦拳都属于内家拳,太极拳偏于柔,形意拳偏于刚,八卦拳刚柔相济。形意拳的变换气质不单纯是意识修养问题,它是要把气的质量和质度从俗人的气变换为圣人的气,真人的气。形意拳有三种练法,即明劲,暗劲,化劲;有三步功夫,即易骨、易筋、洗髓。形意拳前辈耿诚信先生说:
    “幼年习练拳术之时,肝火太盛,血气甚旺,往往与人无故不相合,视同道如仇敌。自己常常自烦自恼,此身为拙劲所拘,不知自己有多大力量,有友人介绍深州刘奇兰先生,拜伊为门下。先生云:’此形意拳,是变化气质之道,复还于初,非是求后天血气之力也。’自练初步明劲功夫,四五年之时,自觉周身之气质、腹内之性情,与前大不相同。回思昔年所做之事,对于人所发之性情言语,时时心中甚觉愧悔,自此而后习练暗劲。又五六年,身中内外之景况与练明劲之时又不同矣。每见同道之人,无不相合,遇有技术在我以上者,亦无不称扬之。此时自己心中技术,还有一点吝啬之心,不肯轻示于人。嗣又迁于化劲,习之又至五六年功夫,由身体内外刚柔相合之劲,而渐化至于无此。至此,方觉腹内空空洞洞,浑浑沌沌,无形无象,无我无他之境矣。至此方无有彼此之分,门户之见,遇有同道者,无所不爱,或有练习未及于道者,无不怜悯而欲教之。偶遇同道之人想比较者,亦并无先存一个打人之心在内,所用所发皆是道理,亦无入而不自得矣。此时方知形意拳是个中和之道理,所以能变化人的气质而入于道也。”
    耿诚信在老前辈的直接指导之下练了十五六年明劲、暗劲、化劲,练到了那种程度,看来也还没有真正达到道的层次。形意拳功夫练成了是什么情况呢?形意拳拳经讲:”混元一气吾道成,道成莫外五真形,真形内藏真精神,神藏气内丹道成……”他们认为炼气化神、炼神还虚后,道已练成,达到了”神入气中,气包神外”的层次。按照道家功来讲,”神藏气内,气包神外”只是达到了即将结大丹(还没有结成大丹)这步功夫。如果用《混元整体理论》来解释,意元体和脏真混元气结合到一起就是他们所说的成丹。练成”腹内空空洞洞,浑浑沌沌”,那仅仅是把躯体混元气收回丹田,神气结合到一起的境界。当然,现在全国最有名的形意拳家也没有达到耿诚信的水平。而耿诚信和刘奇兰、郭云深、李洛能相比,又差一些。《李洛能小传》中讲道:
    “自受教后,昼夜练习。二年之久,所学者仅五行拳之一行,即劈拳,并半趟连环拳耳。虽所学无多,而心中并不请益,诚心习练,日不间断。是年龙邦先生之母八十寿诞,先生前往拜祝。所至之宾客,非亲友即龙邦先生之门生。拜寿之后,会武术者,皆在寿堂练习,各尽其所学焉,先生只练拳趟半。龙邦先生之母亲,性喜拳术,凡形意拳之道理并形式,无所不晓,遂问先生为何连环拳只练半趟。先生答曰:’仅学此耳。’当命龙邦先生曰:’此人学有二年之久,所教者甚少,看来倒是忠诚朴实,可以将此道理,用心教授之。’龙邦先生本是孝子,又受老母面谕,乃尽其所得乎心者,而授之先生。先生精心练习,至四十七岁,学乃大成,于形意拳之道理,无微不至矣。每与人相较,无不随心所欲,手到功成,当时名望甚重,北数省人皆知之。教授门生郭云深、刘奇兰、白西园、李太和、车毅斋、宋世荣诸先生等。于是先生名声愈著,道理愈深。本境有某甲,武进士也,体力逾常人,兼善拳术,与先生素相善,而于先生之武术,则窃有不服,每蓄意相较,辄以相善之故,难以启齿。一日会谈一室,言笑一如平常,初,不料某甲之蓄意相试,毫无防备之意,而某甲于先生行动时,乘其不意,窃于身后即捉住先生,用力举起,及一伸手而身体已腾空斜上,头颅触入顶棚之内,复行落下,两足仍直立于地,未尝倾跌。以邪术疑先生,先生告之曰:’是非邪术也,盖拳术上乘神化之功,有不见不闻之知觉,故神妙若此,非汝之所知也。’时人遂称先生曰:’神拳李能然。'”(注:孙禄堂著的《拳意述真》写于民国十几年,书中说李洛能拜山西戴龙邦为师。据考证,实际李洛能的老师是戴龙邦之后戴闾。)
    武进士力量很大,拳脚功夫也很好。他对李洛能不服气,想比一比,可又不好开口,一天,两人在一块儿聊天,武进士想趁其不备从身后把李洛能捉住。刚一伸手,自身一下腾空而起钻到了房顶上(农村房子顶蓬一般是用席子扎的),翻个个儿掉下来还是立着,没有跌倒。那时侯的形意拳大家10年功夫就到了这个层次。(李洛能拜师时有37岁。)
    李洛能艺成后教的那些徒弟,一般都是十多年出功夫,如郭云深半步崩拳打遍天下。为什么现在人们练一辈子也出不来那些功夫呢?说明现在的拳术教学有问题。
    对形意拳的明劲、暗劲、化劲三步功夫,郭云深讲得比较多,在郭云深之前没这么明确强调。形意拳第一步功练明劲。”明劲者,即拳之刚劲也。易骨者,即炼精化气易骨之道也”,练明劲是炼精化气的。”将人身中散乱之气,收纳于丹田之内,不偏不倚,合而不流”,练明劲是把周身的散乱之气收到丹田里边,变成中正之气。郭云深老前辈成就很高,他这么讲是对的,也讲得很清楚。但练明劲要用劲踢打,现在练拳的伸胳膊动腿,气都往外跑了,怎么通过练明劲把气收回来?一般人对此很难理解,例如,有人问:”现在练太极拳伸胳膊动腿,气都往外散了,怎么办?”其实很好办:练太极拳时注意意守丹田。普通人气都是散着的。不练,它也散着;练,它还往里收了点。意念经常往回收,它就收回去快点。练太极拳不要使劲,练拳之前注意动作要领,练的时候体会里边的变化,这也是强化意念和形体的结合。这本身就加强了回缩力量,使丹田气和周围的气联系更加密切。行意拳讲用顺力之法把气缩回丹田。往外打拳时,气怎么能回丹田呢?没练过气功的人怎么也想不通。打个比方,如果你的胳膊是个空筒,往外一伸,气不就”呼-“进来了吗?空气里边有真气,我们形体也有气。你想像胳膊是空的,再加上意守丹田,观着里边,一伸拳,气”哧溜”就进来了。加点意念,丹田总往里边抽着。所以行意拳有好多拳式是两个手同时合着来的,一只手往前进,另一只手往回拉。往回拉的时候,别空着拉,这么捋回来,相当于往里贯气。如果先练抻气、拉气,对气敏感了以后,再练行意拳,就觉得手轻。这么一转圈往回一拉,就把气收回丹田了。这么搞上几年之后,可能把练拳术的要领充实起来。因为我们通过练功变得敏感了,做每个动作内气变化都很明显,这么一比划,就明白它是怎么回事情。
    道家第一步功结小丹,用”吸提撮闭”功法来炼精化气。好多练道家丹道功的人都懂得”吸提撮闭”口诀,但仍解决不了练精化气化的问题,连小丹都结不了。”吸提撮闭”到底怎么练?形意拳第一步功练明劲炼精化气,”用九要之规模锻炼”。但按照形意拳的九个要点去练拳并不能解决问题。这样明劲炼精化气就成了制约练拳者功夫上进的瓶颈。

    2.直腿坐放松法的明劲练习是改变旧的肌肉运动习惯和精气变化习惯的有效手段,是达到上乘武功的阶梯。
    用明劲炼精化气怎么练才能把气都化了?道家认为精要往外跑的时候才用”吸提撮闭”,平时没练它。实际吸提撮闭平时就得反复练。直腿坐放松法要求吸气时往回收缩肛门、会阴,舌顶上腭,手心、脚心往回抓,这不是”吸提撮闭”吗?它本身就是”吸提撮闭”。实际上直腿坐放松法是对”吸提撮闭”在练功上的泛化,当然泛化的还不够。有些男同志原来有遗精现象,用了好多方法,没解决好,练了直腿坐放松法以后,虽然还没有完全解决问题,但已经明显改善。一旦练成了练精化气,阳关就闭了,就不会有遗精现象。仅此一点就能使寿命延长。(当然这里没有教女同志怎么化掉例假。)另外,炼精化气以后,脸上的光泽度会更明泽,内气也会更充足。
    一般肌肉一收缩或形体一运动,劲与气就自然而然往外跑,这是我们从出生开始慢慢形成的习惯,而习惯势力是最顽固的。所以必须改变往外的旧习惯,特别是要改变精气原有的变化习惯,养成把气收回命门(丹田)的新习惯。这个旧习惯一旦改变,就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变生命活动。如果不用力量,只用意念泛泛地练,形成新的习惯较难。
    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意念总是往外的,通过感觉器官往外散。现在要学会往回收。你要是不用劲,光用意念往回收,收一会儿就跑掉。用上力气则不容易跑神,而且只要形体做对了,气就往回走。过去内家功练收视返听,为什么好多和尚、道士练一辈子也收不回去呢?他们不懂得各种肌肉的运动习惯都是往外放的。接收本来是往里边接收,可你一睁开眼睛,还得往外放。现在我们要通过练功把原来的肌肉运动习惯改成往里边缩,通过肌肉使劲往回缩,逼着气往里走,把气收进丹田。这种肌肉往一块收缩集中的练法既符合太极拳的”命意源头在腰隙”,又符合形意拳要把周身之气缩回丹田里边来。这样练一段日子之后,神就不容易散了。把外放的神返回到身体当中,神返回身体当中,气自然就回来了,所谓”神返身中气自回”。直腿坐放松法要求意念往命门集中,这本身也符合练内功的\”神返身中气自回”的要求。所以直腿坐从练武功到练气功,都非常好。当然,仅有好方法还不够。练功夫得有个过程,不能急于求成,必须长期坚持苦练基本功。如耿诚信练明劲、暗劲、化劲练了十五六年,仅明劲就练了五六年。
    其实光练明劲就能使功夫持续上长,并能练出大本事。像练形意拳的尚云祥在李存义的弟子中算是佼佼者,而他一辈子总是练明劲。作为一个拳家,练拳已达到较高层次,这时他作用到外面的劲不再是一般的力量,而是意、气、形结合到一起的整劲。整劲的形成要快。好像皮肤触火星,也好像平时受凉打冷战,全身猛一激灵,力气爆炸发作,非常快。整劲打在对方身上,作用到一点上,那就是点力。而要形成这种力量,平时必须从明劲(刚劲)练起,因为到最后用的时候得刚,必须激灵一下,不能软软糊糊、慢慢腾腾的。好多人都挨过烫,被烫瞬间,脑子还没反应过来,身体已经起反应了。从这里面就能领悟那个激灵一下是什么劲头。练明劲能真正锻炼肌肉的力量,而且这个力量要和腰部丹田连起来。所以千万不要把明劲看作初级功而轻视它。

    donnylamhk replied 14 年, 3 月 前 11 Members · 10 Replies
  • 10 Replies
  • johnsonchang

    會員
    1 11 月, 2008 在 4:47 下午

    :pig8:

    感恩分享喔

  • 晚甘侯

    會員
    4 11 月, 2008 在 10:44 上午

    有新见解,谢谢分享!

  • fan0025

    會員
    7 11 月, 2008 在 3:30 下午

    感謝分想

    請問有那位師兄或師姐可以將簡體字翻為繁體字嗎?

  • duanbin24

    會員
    19 2 月, 2009 在 9:44 上午

    谢谢分享!

  • julyanke

    會員
    18 4 月, 2009 在 2:28 下午

    感謝分享!
    轉繁體

    [font=新細明體][size=10pt]一位高人隱士傳授的煉精化氣秘法[/size][/font]
    [font=新細明體][size=10pt] [/size][/font]
    [font=新細明體][size=10pt]先是闡述該法的特點和意義:[/size][/font]
    [font=新細明體][size=10pt] [/size][/font]
    [font=新細明體][size=10pt]一、該法繼承和發展了傳統丹道功[/size][/font]
    [font=新細明體][size=10pt] [/size][/font]
    [font=新細明體][size=10pt]傳統氣功一般不是打命門內竅,而是打會陰。如道家正宗丹道功從下丹田練起,打開陰蹺庫,然後走任督二脈迴圈。而且小周天那個督脈走的不是外面,而是走的脊柱裏面,這樣就把先天氣的信息量直接通過督脈上升到頭部。頭裏面藏神,生殖系統陰蹺庫這兒藏陰精。精氣是物質性的先天混元氣,全息性比較強,意識裏面神的全息性比較強,神和精氣結合到一起,能強化人的全息性。所以一般道家丹道功要打開陰蹺庫這個內竅。但是那樣打有很多困難,道家練丹派那樣練成功的也很少。為什麼呢?如果練己築基的功夫不純,意識的穩定性不夠,精氣一充足就可以化成後天濁精,這樣全息的氣就凝固成有形物質而散掉了。說後天的精是濁精,但過去練功為什麼又那麼看重精?因為精是無形的先天混元氣眾多的資訊變成的有形物質,精丟了,先天混元氣也就流失了。(說到了點子上,透徹得很。)[/size][/font]
    [font=新細明體][size=10pt] [/size][/font]
    [font=新細明體][size=10pt]傳統丹道功講了很多功法,但不直接講功決。明朝之後出的《伍柳仙宗》已經寫得很詳細,而民國初年的趙避塵寫的《性命法決明指》則更系統、更詳細,但是成功者非常少。趙避塵說要度八百弟子,可他的弟子們哪個修成了?采小藥結小丹。采大藥結大丹,然後出陽神,然後再怎麼怎麼……他都講得很清楚啊。還不要說他的弟子們,他自己也沒修成嘛!東北有個趙大法師,不知道是不是他哥哥,看來已經修到一定程度,但還沒修到最後一步。什麼道理呢?並不是懂得了方法就解決了問題,關鍵在於意識修煉,也叫練己築基。過去講,未練還丹先練己。練己築基不純,得了丹決也解決不了問題。說句不客氣話,並不是每個人都能往高層次練。這句話不是說哪個人不能練,是說不是每個人都能做到意志非常堅定,不為各種影響和刺激所動。若做不到這一點,知道了方法也沒用。所以過去老師經常出各種難題為難徒弟,一年二年甚至十年八年不教口訣,磨徒弟的性子。磨性子就是練己築基,練意志力。沒有意志力,練功就不能堅持到底。有的人下定了決心,可一碰上事馬上就變了樣。所以練意志得從事上練,心不動,我定下了要幹什麼,我必須幹。(定是過來人才說得出這話)[/size][/font]
    [font=新細明體][size=10pt] [/size][/font]
    [font=新細明體][size=10pt]趙避塵的《性命法訣明指》寫得很清楚,但他的弟子們並沒有練成。因為下丹田的氣習慣於往下走,它一充足,就會自發地生精;一變成精,就可以通過生殖器官往外跑。智慧功一開始不練下丹田,直接練中、上二田,也是為了解決這個弊病。人體混元氣有軀體混元氣,髒真混元氣,意元體混元氣。以前我們通過意識加工來形成全息的混元氣,直接用外面的混元氣來充養身體的混元氣,這樣有它不足的地方,所以,我們要打開命門竅。古人沒談到過命門內竅。過去練周天功的的經脈周天,大周天通了之後,要打開玄牝之門,這似乎是命門內竅,但又不是它。命門這個位置被古人稱為混元神室,生殖器官在胎兒期就處於那個位置,所以命門內竅同樣有先天混元氣的氣場。這個內竅被打開後,腸胃裏面食物的混元氣會受到命門內竅先天混元氣更好的混化,而且被直接送到脊柱、神經裏面。這是一個很關鍵的內容。先打開先天的根本竅,把內在的精氣充起來,裏邊有了本錢,再吸收外邊的氣就容易。我們現在已經有了吸取外界混元氣的基礎,等我們打開命門內竅後,將來還要進一步打開外竅。(無內景孰能言此)[/size][/font]
    [font=新細明體][size=10pt] [/size][/font]
    [font=新細明體][size=10pt]該法的特點和意義:[/size][/font]
    [font=新細明體][size=10pt] [/size][/font]
    [font=新細明體][size=10pt](在下不是故意賣關子,因為不瞭解其意義,方法就會打折扣,因為心理上重視不夠,真意就難動,也就浪費了這位異人的苦心.)[/size][/font]
    [font=新細明體][size=10pt] [/size][/font]
    [font=新細明體][size=10pt]二、真正地解決了”氣貼於脊”的問題[/size][/font]
    [font=新細明體][size=10pt] [/size][/font]
    [font=新細明體][size=10pt]《心會歌》講有三主三賓,腰脊是第一主宰,喉頭是第二主宰,心地是第三主宰;丹田是第一賓輔,掌指是第二賓輔,足掌是第三賓輔。這裏的第一、第二、第三講的是練功的步驟。第一步要以腰為主宰,用丹田來輔佐腰。用丹田來輔佐腰即氣貼於脊–把丹田氣收到腰部,賓和主結合到一起。《心會歌》說第一主宰是腰脊,可是我們在練功時,首先是神做主宰。其實這兩個並不矛盾。《周身大用論》講:”一要心性與意靜,自然無處不輕靈;二要遍體氣流行,一定繼續不能停;三要喉頭不要拋,問盡天下眾英豪;如詢大用緣何得,表裏精粗無不到。”第一要點是精神要靜,精神安靜後去統帥身體。這是以神做主宰。這兩個歌訣講清了練功的前後次序關係。從整體來講,應該是神做主宰,精神既要靜,又要集中。神怎麼主宰形體?意念一動,形體就動。但這需要一個過程,因為一開始意念做不了主宰。我們在日常生活中有這樣的體會,意念一想手動,手就動了,但是沒有體會到身體裏面是怎麼運動的,那就不是有意識的自覺的動。要做到有意識的自覺的動,那就需要練。怎麼練呢?一開始做不到用神主宰身體。那就用腰做主宰。歌決中講腰是第一主宰,丹田是第一賓輔,這個第一主宰不是第一重要,而是講從練功步驟上首先要練腰做主宰。腰主宰形體得通過氣,這就需要把氣和腰結合起來,也就是要氣沉丹田。練靜功要氣沉丹田,練動功也得氣沉丹田,氣沉丹田後再和腰脊結合起來。”腰脊是第一主宰,丹田是第一賓輔”就是這個意思。氣向丹田集中需要意守丹田或氣沉丹田,但氣怎麼和腰結合起來?怎麼氣貼於脊?怎麼斂氣入骨?有人說一含胸即可做到。哪有這麼簡單!儘管古人把腰和丹田問題作為一個訣竅指出來了,象太極拳歌訣裏面就講了這個問題,但是沒有明確講怎麼解決它。(先講武道,從武道通仙道,實際是比較保險的一條路)[/size][/font]
    [font=新細明體][size=10pt] [/size][/font]
    [font=新細明體][size=10pt]關於怎樣把腰和丹田氣結合起來的問題,清朝雍正和乾隆時代的萇乃周寫的《萇氏武技書》闡述得比較細緻,該書在武術界也比較受人推崇。《萇氏武技書[/size][/font][font=新細明體][size=10pt][font=Times New Roman]•[/font][/size][/font][font=新細明體][size=10pt]聚精會神氣力淵源論》(聚精會神是日常普通用語,但在氣功和武術中卻是關鍵名詞。”聚精會神”是氣力的淵源,聚精會神之後才會有氣力)中有這麼一段話:[/size][/font]
    [font=新細明體][size=10pt]” 引用:[/size][/font]
    [font=新細明體][size=10pt]神者,氣之靈明也,是神化於氣,氣無精不化,是氣又化於精矣。蓋人之生也,藉先天之神以化氣。積氣以成精,以成此形體。既生以後,賴後天水穀之津液以化精,積氣以化神。積氣化精,結於丹鼎,會於丹庭,靈明不測,剛勇莫敵,為內丹之至寶,氣力之根本也。故氣無形,屬陽,而化於神;血有質,屬陰,而化於精。神虛,故靈明不測變化無窮;精實,故充塞凝聚,堅硬莫敵。神必借精,精必附神,精神合一,氣力乃成。夫乃知氣力者,即精神能勝物之謂也。無精神,則無氣力矣。武備如此,惟務聚精會神,以壯氣力。但不知精神何以聚,神何以會,是殫畢生之心力,而漫無適從也。豈知神以氣會,精以神聚,欲求精聚神會,非聚氣不能也。聚氣之法,將穀道一撮,玉莖一收,使在下之氣,盡提於上,而不下走。采天地之氣,盡力一吸,使在上之氣,盡歸於下,而不上散。上下凝合,團聚中宮,則氣聚而精凝,精凝而神會,自然由內而達外,無處不堅硬矣。即南林處女所謂內實精神之說也。但須練之於平日,早成根蒂,方能用之當前,無不堅實。不然,如炮中無硝磺,弩弓無弦箭,滿腔空洞,無物可發,欲求勇猛疾快,如海傾山倒,勢不可遏,必不能也。此練形練氣之最緊者,謹之秘之,切勿妄泄,以遭天譴。”[/size][/font]
    [font=新細明體][size=10pt] [/size][/font]
    [font=新細明體][size=10pt] [/size][/font]
    [font=新細明體][size=10pt]下面作一簡單解釋。神是氣的靈明部分,用先天的神來化氣是人們生來就有的生命活動。氣足後將化成精。後天的練功是要”聚津成精,煉精化氣,煉氣化神”。先用津液化成精,然後把精化成氣。最後再把氣化成神。精神合到一起,才能有氣力。氣力就是精神能夠作用到物上來。只有聚精會神,氣力才能壯。精怎麼聚,神怎麼會,都有方法,不知道方法不行。方法是:採用腹式呼吸,吸氣,肛門收縮,陰莖往裏邊收,把天空之氣往下聚,上下相合集中到中宮。聚精會神這個方法是練氣練形最緊要者,要謹慎地保存它,千千萬萬不要洩露出去,否則老天就會懲罰你。[/size][/font]
    [font=新細明體][size=10pt] [/size][/font]
    [font=新細明體][size=10pt]萇乃周講的撮穀道、收玉莖即前陰、後陰往上縮提。其實關鍵在於會陰。古人研究不了那麼細,一般寫書都是講前陰、後陰往上提,只有極個別的書提到”提月罡(即會陰)[/size][/font][font=新細明體][size=10pt][font=Times New Roman]”[/font][/size][/font][font=新細明體][size=10pt]。所以怎樣把氣聚起來和腰相結合,萇乃周也沒有講清楚。儘管民間氣功提過”把前田氣並到後田氣”,但沒有講怎麼並。(武術氣功有五丹田之說,即上丹田、中丹田、下丹田、前丹田、後丹田。肚臍裏面叫中丹田,心口下面、肚臍上面叫上丹田,肚臍下面到關元部分屬下丹田,靠肚臍這兒叫前丹田,靠命門那兒叫後丹田。”把前田氣並到後田氣”不是指”把先天氣變成後天氣”,而是指把前丹田的氣並到後丹田。)[/size][/font]
    [font=新細明體][size=10pt] [/size][/font]
    [font=新細明體][size=10pt]直腿坐放鬆法對此講得很清楚。直腿坐放鬆法的要領就是吸氣時前陰、後陰、會陰上提,隔肌下降,都往命門那兒歸,同時肚臍也往命門那兒收,這樣既有上下之氣彙聚于中宮,又有把丹田氣和腰脊結合起來,把前田氣變成後田氣。再加上發音法後,顯得更加完善。它看起來很簡單,但是已經全面解決了古人們所要解決的問題。古人講的那些東西還不夠全面、深刻,卻被視為至寶而”謹之秘之,切勿妄泄”。而直腿坐放鬆法不僅全面繼承了古人的東西,而且變得更加完善和系統。所以同志們一定要從內心裏面重視它。一般人沒有更多地接觸過氣功和武術,所以不知道它的重要性,不知道它在什麼意義上是個寶貝。而有些練過功的人則千方百計地找這些東西,因為他們知道它的重要和珍貴。(如果看到這,真得很想得到這個方法,這時再有方法可能就會重視些了吧.)[/size][/font]
    [font=新細明體][size=10pt] [/size][/font]
    [font=新細明體][size=10pt]該法的特點和意義[/size][/font]
    [font=新細明體][size=10pt] [/size][/font]
    [font=新細明體][size=10pt]此法名直腿坐放鬆法:[/size][/font]
    [font=新細明體][size=10pt]第一步松腰法是要把氣收到命門,煉精化氣。第二步功是氣從命門出來,練膜絡的開合。第三步功是氣返回內臟,練髒真混元氣。[/size][/font]
    [font=新細明體][size=10pt]”三年一小成,五年一大成,十年而神且靈。”直腿坐放鬆法分為十步功,如果每三個月升一級,三年應該可以練成小乘功夫。[/size][/font]
    [font=新細明體][size=10pt] [/size][/font]
    [font=新細明體][size=10pt]直腿坐放鬆法第一步功:煉精化氣[/size][/font]
    [font=新細明體][size=10pt] [/size][/font]
    [font=新細明體][size=10pt] [/size][/font]
    [font=新細明體][size=10pt]I、明勁(又名剛勁)練習[/size][/font]
    [font=新細明體][size=10pt] [/size][/font]
    [font=新細明體][size=10pt]直腿坐放鬆法的明勁練習是借用形意拳的明勁練法,通過肌肉的用力收縮來把周身的氣一步一步地縮回丹田(命門)。[/size][/font]
    [font=新細明體][size=10pt] [/size][/font]
    [font=新細明體][size=10pt]一、下肢明勁練習[/size][/font]
    [font=新細明體][size=10pt] [/size][/font]
    [font=新細明體][size=10pt](一)預備功(這些方法大家都見過,但有些是秘密的內容哦,在細小處、關鍵處。)[/size][/font]
    [font=新細明體][size=10pt]練直腿坐放鬆法之前要先準備一下。準備有二層意思:一是精神準備,二是形體準備。[/size][/font]
    [font=新細明體][size=10pt]1.鶴首龍頭。兩腿伸直,大腿、膝蓋和坐具貼實,兩膝、兩腳都要併攏,腳尖微微翹起。儘量把身體坐正。兩手捂在膝蓋上。松肩空腋,肩自然放鬆下沉。擺好坐姿後,集中精神做三個鶴首龍頭,使頭部氣充盈,而且使精神集中起來。此即《周身大用論》講的”一要心性與意靜”。[/size][/font]
    [font=新細明體][size=10pt] [/size][/font]
    [font=新細明體][size=10pt]2.鳴天鼓。兩手上起,掌心捂著耳朵,手指捂在腦後相當於枕骨結節的地方,然後用二指、中指、四指來敲打。先用二指(食指)敲,再用四指敲,最後用中指敲。這麼敲1分鐘左右,最後三個指頭一塊敲三下,然後一撒手,耳朵”嗵”一響。把耳朵捂上後,聲音的空氣傳導受到阻礙,而以骨傳導為主,聲音就比較響,象打雷似的,這叫鳴天鼓。鳴天鼓是聰腦健腦的。這麼敲一敲,腦子裏面很清亮,也比較舒服,精神也容易集中。[/size][/font]
    [font=新細明體][size=10pt] [/size][/font]
    [font=新細明體][size=10pt]3.通腦開智。兩手重疊放在頭頂,順時針轉三圈,逆時針轉三圈,往下壓三下,再往上提三下。[/size][/font]
    [font=新細明體][size=10pt] [/size][/font]
    [font=新細明體][size=10pt]4.聰耳。手下來,把耳廓壓扁了,食指壓在中指上,然後中指彈起來,食指落下來,彈二十四下。這麼一放一彈,耳朵就”嘭、嘭”響。古人管這個也叫鳴天鼓。(《十二段錦》:”左右鳴天鼓,二十四度聞。”)然後,食指沿耳輪腳轉入耳內,轉動時多摸摸耳朵下麵和大腦皮層對應的部位。這麼轉到掌心朝前,大拇指和食指成鴨嘴勁,食指沿耳道的彎曲儘量往裏進,直到動不了了,就往裏面振,然後用力一拔,”嘭”地一響,這樣既聰慧耳朵,又通腦子。這也做三次。之後,把耳廓往上提,再順耳朵邊往外揪。最後再揪揪耳垂。[/size][/font]
    [font=新細明體][size=10pt] [/size][/font]
    [font=新細明體][size=10pt]5.運動眼睛。兩手掐腎水訣,小指對著鼻子,集中精神看著小指,發現手指變成了一個圓錐,細看錐尖上面似乎還有一條線。兩手往外分,眼睛注意手指頭,分到看不著了,趕緊停住。然後兩手再很慢很勻地合回來,還沒碰上,視覺就開始交叉。兩手相合後再看那個圓錐,看清楚圓錐了,兩手再往外分,用眼角餘光往兩側看,越往邊上越好。當練得精神集中了,眼珠這麼一動,會帶著身體裏面的氣一開一合。所以不是光看手指頭,還要慢慢體會體內的氣機變化。這麼做三次,然後兩手掌心向內,小指相對,和眼睛離得很近。頭保持不動,眼睛隨著手的上升往上看,能看多高就看多高,等看不著了,停一會兒,手再下落至與眼睛相平。往上走往下落,這麼做三次,然後手再往下來。手下落至眼睛剛好看不著了,停一會兒,再上升至與眼睛相平。這麼往下落往上走,做三次,然後手與眼睛等高平著外拉,一般手離開眼睛一尺多,頂多臂伸直了,慢慢再拉回來。反三次。這是通過眼睛的運動來調整氣的運動。一開始感覺不到內氣的變化,不要理它,只要有這個意念,慢慢就會感受到。收功時也還有對眼睛的要求,前後加到一起,相當於視力保健。[/size][/font]
    [font=新細明體][size=10pt] [/size][/font]
    [font=新細明體][size=10pt]6.鼻部揉按。手往下落,小指收起來,食指按著迎香穴正反轉各揉十圈。鼻子有毛病的同學可以多揉幾圈。然後手往下轉到鼻孔,食指按著鼻中隔(別把鼻孔堵上),正反轉各揉十圈。手下落,結成合印手或定印放在肚臍。[/size][/font]
    [font=新細明體][size=10pt] [/size][/font]
    [font=新細明體][size=10pt]7.運動口腔。依次叩門齒、左側臼齒和右側臼齒各五十次,最後再叩門齒五十次。共叩齒二百次。如果牙齒有毛病,就多叩。叩齒時要精神集中,用意念支配上、下頜骨同時動。叩齒一方面能集中精神,另外一方面能強腎(腎主骨,齒為骨之餘)。過去把叩齒看得很重,說叩門齒是彙集百神,叩左側臼齒是去不祥,叩右側臼齒是戰邪惡。還有金鐘玉罄之說。[/size][/font]
    [font=新細明體][size=10pt]叩齒之後是攪舌。舌頭從上門齒中間開始,沿左、下、右、上的方向(女同學先沿右、下、左、上的方向。因男女氣血有一點差異,所以轉動方向不一樣,其實方向轉反了也沒關係)轉三圈,然後反轉三圈。[/size][/font]
    [font=新細明體][size=10pt]之後,舌尖依次點下顎、上顎和門齒縫各五十次(過去講點七十二次)。點下顎時注意點到肚臍和命門的連線當中或靠後,點上顎時點向天門。古人把點上、中、下三個點看得很神秘,說開三皇鎖(天皇、地皇、人皇)不能多點,點多了就把鎖簧給點炸了。過去我也沒敢多試它,所以在講課時沿用了傳統的講法。這些年我試了試,點多了也不炸,而且多點對氣機通暢有好處。[/size][/font]
    [font=新細明體][size=10pt]點完之後口裏有很多唾液,這時用唾液漱漱口(人安靜後出來的唾液清涼香甜),分三口咽下。下嚥時要配合意念下送,同時命門一松。咽第一口時,意念從體中直接送到命門;第二口,意念從左邊(女同學從右邊)劃個弧形下到命門:第三口意念從右邊(女同學從左邊)劃弧下到命門。[/size][/font]
    [font=新細明體][size=10pt] [/size][/font]
    [font=新細明體][size=10pt]8.丹田起火。把手使勁搓燙了,捂在肚臍上。(如果穿著單衣,就感覺能熱到肚臍裏面去。)自然吸氣後,憋著氣(不出氣)發”吽(hong)”字音,等憋不住了,再慢慢把氣放出來,再吸氣發”吽”。發三個”吽”丹田裏面就熱起來了。尤其冬天天冷,這麼來幾個很管事。這在過去是丹田起火的方法。練傳統功法丹田氣足了,丹田一熱,真火就發生了。丹田起火也有竅門。拿手反復搓,搓得越快、越有力,就越燙。通過自身的熱氣,加上發音和集中精神,丹田就熱起來了。《八段錦》裏講”想火發臍輪”就是想裏邊有火,臍輪發熱。不光用意念想,還有調動丹田氣的方法。[/size][/font]
    [font=新細明體][size=10pt] [/size][/font]
    [font=新細明體][size=10pt]9.擰轆轤。就把手放到兩側,掌心朝上,指尖向前,身體往前傾一傾,然後兩肘從下往後、再往上這樣轉。肘往上一來,會陰就收縮上提;一下來會陰就放鬆。同時要配合呼吸。這麼轉八次就行了,願意多做兩次也行。[/size][/font]
    [font=新細明體][size=10pt]10.把手放回到膝蓋上。[/size][/font]
    [font=新細明體][size=10pt] [/size][/font]
    [font=新細明體][size=10pt]這些準備動作從頭開始,經眼睛、鼻子、嘴,然後到丹田,丹田氣足了,肘配合著呼吸一轉動,氣不知不覺會往後去,背部的氣就往上走,這在無形之中練了周天功。我們雖然不練周天,但做這個動作對身體裏面的氣是有意義的。[/size][/font]
    [font=新細明體][size=10pt] [/size][/font]
    [font=新細明體][size=10pt]這就是總的預備功。後面每一步功的預備功都不完全一樣,還有它特殊的內容。[/size][/font]
    [font=新細明體][size=10pt] [/size][/font]
    [font=新細明體][size=10pt]這麼一準備,精神集中了,氣也開始集中了,周身的氣往肚臍、命門處輸送,同時練津、咽津,聚津成精,把津液化成精送往命門。古人練津液還有很多內容,僅龍虎大丹就有各種說法。一種說法是咽氣、咽津液,咽津液為龍,空口咽氣為虎。怎樣咽津液、咽氣是有方法和訣竅的,不是隨便一咽就完了。沒有經過師傳的人不知道具體怎麼咽。有的人咽唾液時”咕隆咕隆”響,有的人說不能響。不同的功門中對這些東西講的是不一樣的。同學們先會叩齒和一般的咽津就行了。練直腿坐到三步功以後,可能就會講咽津液和咽氣,同時配合松筋、松骨。現在先不講這些。[/size][/font]
    [font=新細明體][size=10pt] [/size][/font]
    [font=新細明體][size=10pt](有幾句話想寫在前面,《西遊記》中為什麼不讓孫悟空直接把經從西天取回,而讓肉眼凡胎的唐僧歷經磨難去取,還要有些殘缺呢?書中言道:[/size][/font][font=新細明體][size=10pt][font=Times New Roman]“[/font][/size][/font][font=新細明體][size=10pt]常將容易得,便做等閒看[/size][/font][font=新細明體][size=10pt][font=Times New Roman]”[/font][/size][/font][font=新細明體][size=10pt],世人果就如此。象 free536兄的帖子中所說的某些人賣真傳密訣,最低3萬元,最高[全訣全法]8萬元!往往有市場,其實近世高賢已將秘訣和盤托出,但我們就是做等閒看,惜哉!在下將高人隱士如此秘法帖出,讀者有幾?讀者中煉者有幾?煉者中持之以恆者又有幾?大道不傳,良有以也。冒昧書此狂言,與諸道友同勉。)[/size][/font]
    [font=新細明體][size=10pt] [/size][/font]
    [font=新細明體][size=10pt](二)正功[/size][/font]
    [font=新細明體][size=10pt] [/size][/font]
    [font=新細明體][size=10pt]1.坐姿要求[/size][/font]
    [font=新細明體][size=10pt]自然坐姿:兩腿伸直,大腿、膝蓋和坐具貼實,兩膝、兩腳都要併攏,腳尖微微翹起。軀幹自然放鬆並前傾,鬆鬆垮垮猶如被剔去了骨頭。腰直著或彎著都可以。頭低著,下頜回收,玉枕微上提。兩手捂在膝蓋上。松肩空腋,肩自然放鬆下沉。[/size][/font]
    [font=新細明體][size=10pt] [/size][/font]
    [font=新細明體][size=10pt]採用自然坐姿練坐功時僅腿上繃點勁,別處都要放鬆,象沒骨頭那樣縮著。這麼縮著肩有點發沉,注意腋窩要空松,頭可以低著,脖子往後挺一挺。命門以下要往後突。一開始上身越放鬆越好,越放鬆,命門越往後突。[/size][/font]
    [font=新細明體][size=10pt] [/size][/font]
    [font=新細明體][size=10pt]練坐功時身體放鬆向前彎著,這是為了把韌帶鬆開。如果身體不松到一定程度,有些問題感覺不到。如,從五樞、維道到居髎這一段都是經脈轉換的地方,也是腹橫筋膜向四肢轉移的地方。一開始肌肉、肌腱繃著勁,當它使不上勁,要換勁、鬆開的時候,髂前上棘這個地方非疼不可。[/size][/font]
    [font=新細明體][size=10pt]正規坐姿:兩腿伸直,大腿、膝蓋和坐具貼實,兩膝、兩腳都要併攏,腳尖微微翹起。身體中正,即軀幹直著,和大腿之間呈 90o 角。兩手捂在膝蓋上。松肩空腋,肩自然放鬆下沉。腰要放鬆,但骨盆和腰不能斜著向後凸。這有一定的難度。剛開始練習時就把身體坐直,則腰部往往不符合要求。所以初練者應採用自然坐姿。[/size][/font]
    [font=新細明體][size=10pt] [/size][/font]
    [font=新細明體][size=10pt]2.動作要求[/size][/font]
    [font=新細明體][size=10pt] [/size][/font]
    [font=新細明體][size=10pt]第一步。吸氣時,膈膜下降往命門擠(膈肌最下點靠近第二腰椎下緣),肚臍、會陰、胯關節、股四頭肌和大腿根使勁往命門縮,命門往後突,身體自然放鬆往下落;呼氣時,身體各部自然放鬆復原,身體也自然恢復原位。如此反復練習。[/size][/font]
    [font=新細明體][size=10pt]第二步。在第一步基礎上加上膝。吸氣時,膝關節催胯關節,往命門收。呼氣時,各部位放鬆。[/size][/font]
    [font=新細明體][size=10pt]第三步。在第二步基礎上加上腳。吸氣時,腳趾扣抓,腳心內含,腳催膝,膝催胯,往命門收。呼氣時,各部位放鬆。熟練後,還可以在呼氣時腳往外蹬。[/size][/font]
    [font=新細明體][size=10pt]第四步。在熟練掌握第三步的基礎上,開始走力貼於脊。頭不能使勁低著,把下頜收住,喉頭回收找玉枕,玉枕以及耳後的骨頭(耳根勁)都用點意念向上提。這麼做氣比較整,為下步練喉呼吸打下基礎。吸氣時,會陰上提,腹部收縮,胸外開並往回含,一齊往背部合,胸和腹都往脊椎上擠。(肚子儘量向回收,彎著腰時肚臍縮進去老深。)不管膈膜下降。呼氣時放開。一吸氣合住,一呼氣放開。[/size][/font]
    [font=新細明體][size=10pt]這實際上練的是腰為第一主宰,丹田為第一輔佐。腰放鬆後,要把丹田氣往回收到腰上。但若腰不松,是做不到這一點的。一般等背部有了放鬆的感覺才做這個動作。(見後面”怎樣練好明勁”中的”體察軀幹”。)不是非得有那種疼痛感才算放鬆。坐著兩肩放鬆往外一張,就覺得肩和兩肋好象肉沒骨頭那樣向下墜,似乎要墜到胯骨上。沒疼痛感,有這種感受也可以。[/size][/font]
    [font=新細明體][size=10pt]當呼吸配合不好,精神不夠集中,腰放鬆還不夠的時候,就直接往回癟肚子練氣貼於脊,也練不出什麼效果。每個人的進展速度是不一樣的。如果不按照前後次序一步一步地走,效果就差。[/size][/font]
    [font=新細明體][size=10pt]說明:以上幾步動作要求描述的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不要把它們看作一套連續動作而在一次練功中完成。[/size][/font]
    [font=新細明體][size=10pt]3.發音[/size][/font]
    [font=新細明體][size=10pt]呼吸的同時還要注意發音,吸氣時發”yu-en-“(雲),呼氣時發”yi-e-ng-“(英)。發音時不要出聲音,要默念,音要長。”yu”和”en”這兩個音不要同時發出來,先發”yu”再轉為”en”,發”en”時還要有”yu”的口型。發”yi-e-ng-“也同樣如此,而且最後要保持三個音節的口型。可以一個呼吸斷斷續續地發多次音,即吸氣時發”yun-yun-……”呼氣時發”yong-yong-……”[/size][/font]
    [font=新細明體][size=10pt]發音是為了幫助會陰收縮,把氣聚往命門。發”yu-en-“時就象地氣上升,通過會陰上提把地氣升到命門。[/size][/font]
    [font=新細明體][size=10pt]發音時呼吸要深細勻長,精神要集中。為了避免跑神,可以數著數練,每十個呼吸為一組。這麼練一定會感覺到內氣。如果精神不跑,即使沒什麼感覺,坐幾個鐘頭也很好。[/size][/font]
    [font=新細明體][size=10pt]4.正功中間的調節[/size][/font]
    [size=10pt]①[/size][font=新細明體][size=10pt]每做36個呼吸或49個呼吸就扳一扳腳。方法:兩臂上舉並伸直,掌心向前,向上抻一抻,然後頭向前傾,臂向前伸,脊椎骨逐節捲曲而下,兩手扳住兩腳,胸椎、腰椎向後拱突,額頭貼在腿上。(儘量貼在膝蓋上。)扳腳時要注意兩膝不要往外分。[/size][/font]
    [size=10pt]②[/size][font=新細明體][size=10pt]把頭抬起來,動動腰,把腰部的運動度加大。先把腰伸直,甚至往前塌一塌。吸氣時腰向後一拱,呼氣時腰向前一塌。反復練習。注意,腰向前塌時,兩肋要通過腹外斜肌向上提,使小腹回收。[/size][/font]
    [font=新細明體][size=10pt]5.練功時間要求[/size][/font]
    [font=新細明體][size=10pt]一般每次練習坐功不得少於2小時。[/size][/font]
    [font=新細明體][size=10pt]6.練功效應[/size][/font]
    [font=新細明體][size=10pt]初練時會出現腰、胯酸痛等現象,這時一定要堅持住,要把它看作鍛煉毅力好機會。反復練習,慢慢氣會進入脊髓,腰就鬆開了。當氣進去時,腰部會有特殊的感覺,有個別人腰那兒可能會響一下。再有,反復發音,慢慢周身都會放鬆,感覺胳膊、肩膀、肋骨都發沉下墜,有時喘氣還感覺肋骨疼痛。認真練習,身體放鬆到一定程度,它自己會慢慢直起來,這時呼吸也會變得深細勻長,喘氣好象在命門那兒跟葫蘆一樣呼呼地開合,它會自己開合。[/size][/font]
    [font=新細明體][size=10pt]很多人練內家拳多年體會不到”外三合”(肩與胯合,肘與膝合,手與腳合),勤練本功卻很快能體會到。[/size][/font]
    [font=新細明體][size=10pt]如果在假期每天除了吃飯、睡覺外,就是練坐功,這麼坐兩個月,有的能過小關,有的可能通過中關。腰鬆開以後,氣往脊骨裏邊走,甚至在脊骨前邊走,脊骨裏邊的氣會和四肢連起來,意念一動,四肢當中一個氣會往回走,這種情形近似中脈的影子。 [/size][/font]
    [font=新細明體][size=10pt](三)收功[/size][/font]
    [font=新細明體][size=10pt]身體放鬆,慢慢直起。[/size][/font]
    [font=新細明體][size=10pt]1.松關節。用意念把全身的關節松一松。從頭往下到脊柱,然後到肩、肘、腕、掌、指,胯、膝、踝、足、趾,一個關節一個關節地往下想,每個關節間隙都想一想,想得越細越好,把它放鬆。[/size][/font]
    [font=新細明體][size=10pt]2.貫氣。象捧氣貫頂法側前起捧氣一樣做三個貫氣,同時意想全身的氣要充斥通調。[/size][/font]
    [font=新細明體][size=10pt]3.運頭。用手指把整個頭從前向後梳一梳,輕重自己把握。然後再振顫一下,把頭運一運。[/size][/font]
    [font=新細明體][size=10pt]4.熨眼。大拇指伸出,其餘四指蜷起來,拇指尖挺著,沿上眼皮從睛明穴拉動到太陽穴,這麼拉十遍,再沿下眼皮拉十遍。然後用掌根把太陽穴揉一揉。[/size][/font]
    [font=新細明體][size=10pt]手放下,收功。[/size][/font]
    [font=新細明體][size=10pt]起來之後,把腰胯轉一轉。不是像轉腰涮胯那樣轉,而是像一般做運動,把兩腿分開大轉。轉完之後,練一練第二套健身太極球中的”雙臂旋轉”,再把兩腿並起來慢慢做俯身拱腰,然後做做下蹲。總之,收功後不要馬上就走,要把周身動一動,通暢周身氣血。這樣把腰鬆開了,慢慢要往周身各個地方去松。[/size][/font]
    [font=新細明體][size=10pt]二、整體明勁練習[/size][/font]
    [font=新細明體][size=10pt](一)預 備 功 [/size][/font]
    [font=新細明體][size=10pt]同前。[/size][/font]
    [font=新細明體][size=10pt](二)正功[/size][/font]
    [font=新細明體][size=10pt]1.坐姿要求[/size][/font]
    [font=新細明體][size=10pt]見”正規坐姿”要求。[/size][/font]
    [font=新細明體][size=10pt]2.動作要求[/size][/font]
    [font=新細明體][size=10pt]第一步。吸氣時,胯關節和會陰往命門縮,肩關節往命門蹋,百會也往命門縮(閉著眼睛往命門看),一塊兒往回縮。呼氣時,肩和胯鬆開。反復練習。[/size][/font]
    [font=新細明體][size=10pt]第二步。在第一步基礎上加上肘和膝。吸氣時,膝關節催胯關節,往命門收;同時肘關節催肩關節,往命門收。呼氣時,各部位放鬆。反復練習。[/size][/font]
    [font=新細明體][size=10pt]第三步。在第二步基礎上加上手和腳。吸氣時,腳趾扣抓,腳心內含,腳催膝,膝催胯,往命門收;同時手指扣抓,手心內含,手催肘,肘催肩,往命門收。呼氣時,各部位放鬆。(熟練後,還可以在呼氣時腳往外蹬,手往外伸。)反復練習。[/size][/font]
    [font=新細明體][size=10pt]第四步。按照不同的肌肉、肌肉群分部位練習、體會,以加強神經對肌肉群的支配及肌肉部分的氣和丹田氣的聯繫。比如,先讓這塊肉使勁收縮往命門連,再讓那塊肉用力收縮往命門連。這麼一部分一部分地練,一塊肉一塊肉地練,一個肌肉群一個肌肉群地練,然後再把各個肌肉群連到一起練。同時還要練肌肉收縮的速度,速度越快越好。一開始肌肉慢收縮,以後快收縮,一塊肌肉快收縮,一個肌群快收縮,一個肢體快收縮,一個整體快收縮。(如果能這樣堅持練習,將來在拳或功上就能不知不覺地產生特殊效應。)[/size][/font]
    [font=新細明體][size=10pt]說明:以上幾步動作要求描述的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不要把它們看作一套連續動作而在一次練功中完成。[/size][/font]
    [font=新細明體][size=10pt]3.動作要領[/size][/font]
    [font=新細明體][size=10pt]肩關節要想往命門找,兩個肩井得往下沉,這是個關鍵。肩井放鬆往下沉,同時耳根勁稍稍用點意念往上提。一開始耳根勁往上一提,耳根部就繃上勁了,放鬆不了,所以這也得有個過程。肩井往下一沉,肋骨就會往下沉。你要注意不能讓它隨便往下沉,要從兩側用意念往上升,這樣使形往下降,而清氣往上升。兩個耳根勁往上提,兩個肋意念往上升,肋前面往上撐,清氣隨之上升。一開始不要勉強這麼做,只管整個往下壓、沉,但是下壓時不要使勁。肩關節和肩井往下壓,往下放鬆,同時肘往外張,使兩側的氣容易上升。意念配合耳根勁往上升,肋兩側上起,把胸張開。有的同學願意兩手胸前合十也行,但不要使勁,把肩井和肩關節鬆開,使腋窩空松。如果不注意以上內容,只顧將肩往下塌,肩胛骨往下松,就可能出現溜肩膀。我們主張形、氣中和而不偏頗,應通過意氣的彌補避免外形起那種變化。[/size][/font]
    [font=新細明體][size=10pt]4.發音[/size][/font]
    [font=新細明體][size=10pt]發音和前面的發音相同。[/size][/font]
    [font=新細明體][size=10pt]一開始先不配合發音。一吸氣,這麼一節一節地縮回來,一呼氣慢慢鬆開,呼氣自然。做十個呼吸後,再一吸氣,縮回來,吸氣自然;一呼氣,一個關節一個關節地出來。這樣練起來有內容,有步驟,有要求,精神容易集中。等手腳都能配合上了,再配合發音。不然會顧此失彼,顧了發音,顧不了伸或縮。[/size][/font]
    [font=新細明體][size=10pt]能夠在吸氣的同時熟練地把腳心、手心兜到命門,再練就把呼、吸各分成四段(或五段、六段),把一個吸氣變成”吸-吸-吸-吸-“(中間不換氣),呼氣變成”呼-呼-呼-呼-“。吸氣的同時,從腳心(手心)往上縮到膝蓋(肘),到胯(肩),到命門,一節一節地縮進來;呼氣的同時,從命門往外伸出到胯(肩),到膝蓋(肘),到腳心(手心),一節一節地伸出去。一開始光練吸氣,吸氣時縮、縮、縮、縮,呼氣自然。10個呼吸之後,吸氣自然,呼氣時出、出、出、出。這樣就把一個呼吸變成了幾個動作。[/size][/font]
    [font=新細明體][size=10pt]人體內至少有意識活動、呼吸活動、氣的活動這麼三種活動,這三種活動同時進行,作用力量會更強。呼吸這個最根本的生命活動能帶動裏邊的內氣(身體裏邊無形的混元氣)活動。如果你不用呼吸,光用意念想,或光用力收縮,集中的信息量就少點兒。為什麼還要配合發音呢?發音時,口腔、喉部的肌體和呼吸結合到一起一開一合,就把我們整體性的開合出入強化了。加這麼個小東西,能強化腦子統帥生命活動的整體資訊。如果認真地想一想這些問題,然後再去落實,裏邊變化就大。如果不想,光傻練,出功夫就慢。[/size][/font]
    [font=新細明體][size=10pt]5.正功中間的調節[/size][/font]
    [font=新細明體][size=10pt]每練半個鐘頭換個樣。或者坐在椅子上練,或者躺著練揉腹,或者站起來練三心並站莊(手不扣在肚臍上,兩臂向前平舉,掌心向外),或者兩腿一前一後站著。總之,目的是把周身散亂之氣收回丹田命門,只要能解決(用明勁)往回縮的問題就行。在練得感覺很好的情況下也要換,別等到練得心煩意亂時再改。練得非常好,還想再練的時候,就收了功,練別的。下次再改,感覺真美,還想練。如果一直練得心煩意亂,難受死了,下次還沒練就感覺真受罪。[/size][/font]
    [font=新細明體][size=10pt]等以後氣通透得比較好了,還可以練盤腿坐。盤腿坐抻的是另外的筋。[/size][/font]
    [font=新細明體][size=10pt]這樣用勁練時間一長就累,頂不住,如果換個樣,就新鮮點。不要把運動鍛煉搞成疲勞勞動。要把練功看作藝術鍛煉,像玩一樣,感覺很美,很高興。要是處理得好,勞動也可以變成藝術鍛煉,日常生活也可以變成藝術鍛煉,什麼運動都可以變成藝術鍛煉。如果討厭它,什麼藝術運動都可以成為疲勞的勞動。好多人常年勞動,他能保持身體健康,但練不出這種功夫勁,為什麼?第一,他不懂得內向性運用意識;第二,他不懂得把勞動藝術化,從心靈裏邊來圓滿它。懂得這個道理以後,把任何活動都藝術化,從內心裏愛好它,完整地掌握它,這樣氣功生活化也就有了基礎。[/size][/font]
    [font=新細明體][size=10pt](三)收功[/size][/font]
    [font=新細明體][size=10pt]同前。[/size][/font]
    [font=新細明體][size=10pt] [/size][/font]
    [font=新細明體][size=10pt]三、怎樣練好明勁[/size][/font]
    [font=新細明體][size=10pt] [/size][/font]
    [font=新細明體][size=10pt](一)正確對待明勁練習[/size][/font]
    [font=新細明體][size=10pt]1.明勁煉精化氣問題是制約練拳者功夫上進的瓶頸[/size][/font]
    [font=新細明體][size=10pt]過去道家功、佛家功、儒家功基本都追求超凡入聖達真,而超凡入聖達真的過程就是變換氣質的過程。其實太極拳和形意拳也講變換氣質。太極拳、形意拳和八卦拳都屬於內家拳,太極拳偏於柔,形意拳偏於剛,八卦拳剛柔相濟。形意拳的變換氣質不單純是意識修養問題,它是要把氣的品質和質度從俗人的氣變換為聖人的氣,真人的氣。形意拳有三種練法,即明勁,暗勁,化勁;有三步功夫,即易骨、易筋、洗髓。形意拳前輩耿誠信先生說:[/size][/font]
    [font=新細明體][size=10pt]”幼年習練拳術之時,肝火太盛,血氣甚旺,往往與人無故不相合,視同道如仇敵。自己常常自煩自惱,此身為拙勁所拘,不知自己有多大力量,有友人介紹深州劉奇蘭先生,拜伊為門下。先生雲:’此形意拳,是變化氣質之道,複還于初,非是求後天血氣之力也。’自練初步明勁功夫,四五年之時,自覺周身之氣質、腹內之性情,與前大不相同。回思昔年所做之事,對於人所發之性情言語,時時心中甚覺愧悔,自此而後習練暗勁。又五六年,身中內外之景況與練明勁之時又不同矣。每見同道之人,無不相合,遇有技術在我以上者,亦無不稱揚之。此時自己心中技術,還有一點吝嗇之心,不肯輕示於人。嗣又遷於化勁,習之又至五六年功夫,由身體內外剛柔相合之勁,而漸化至於無此。至此,方覺腹內空空洞洞,渾渾沌沌,無形無象,無我無他之境矣。至此方無有彼此之分,門戶之見,遇有同道者,無所不愛,或有練習未及於道者,無不憐憫而欲教之。偶遇同道之人想比較者,亦並無先存一個打人之心在內,所用所發皆是道理,亦無入而不自得矣。此時方知形意拳是個中和之道理,所以能變化人的氣質而入於道也。”[/size][/font]
    [font=新細明體][size=10pt]耿誠信在老前輩的直接指導之下練了十五六年明勁、暗勁、化勁,練到了那種程度,看來也還沒有真正達到道的層次。形意拳功夫練成了是什麼情況呢?形意拳拳經講:”混元一氣吾道成,道成莫外五真形,真形內藏真精神,神藏氣內丹道成……”他們認為煉氣化神、煉神還虛後,道已練成,達到了”神入氣中,氣包神外”的層次。按照道家功來講,”神藏氣內,氣包神外”只是達到了即將結大丹(還沒有結成大丹)這步功夫。如果用《混元整體理論》來解釋,意元體和髒真混元氣結合到一起就是他們所說的成丹。練成”腹內空空洞洞,渾渾沌沌”,那僅僅是把軀體混元氣收回丹田,神氣結合到一起的境界。當然,現在全國最有名的形意拳家也沒有達到耿誠信的水準。而耿誠信和劉奇蘭、郭雲深、李洛能相比,又差一些。《李洛能小傳》中講道:[/size][/font]
    [font=新細明體][size=10pt]”自受教後,晝夜練習。二年之久,所學者僅五行拳之一行,即劈拳,並半趟連環拳耳。雖所學無多,而心中並不請益,誠心習練,日不間斷。是年龍邦先生之母八十壽誕,先生前往拜祝。所至之賓客,非親友即龍邦先生之門生。拜夀之後,會武術者,皆在壽堂練習,各盡其所學焉,先生只練拳趟半。龍邦先生之母親,性喜拳術,凡形意拳之道理並形式,無所不曉,遂問先生為何連環拳只練半趟。先生答曰:’僅學此耳。’當命龍邦先生曰:’此人學有二年之久,所教者甚少,看來倒是忠誠樸實,可以將此道理,用心教授之。’龍邦先生本是孝子,又受老母面諭,乃盡其所得乎心者,而授之先生。先生精心練習,至四十七歲,學乃大成,於形意拳之道理,無微不至矣。每與人相較,無不隨心所欲,手到功成,當時名望甚重,北數省人皆知之。教授門生郭雲深、劉奇蘭、白西園、李太和、車毅齋、宋世榮諸先生等。於是先生名聲愈著,道理愈深。本境有某甲,武進士也,體力逾常人,兼善拳術,與先生素相善,而于先生之武術,則竊有不服,每蓄意相較,輒以相善之故,難以啟齒。一日會談一室,言笑一如平常,初,不料某甲之蓄意相試,毫無防備之意,而某甲于先生行動時,乘其不意,竊於身後即捉住先生,用力舉起,及一伸手而身體已騰空斜上,頭顱觸入頂棚之內,複行落下,兩足仍直立於地,未嘗傾跌。以邪術疑先生,先生告之曰:’是非邪術也,蓋拳術上乘神化之功,有不見不聞之知覺,故神妙若此,非汝之所知也。’時人遂稱先生曰:’神拳李能然。'”(注:孫祿堂著的《拳意述真》寫於民國十幾年,書中說李洛能拜山西戴龍邦為師。據考證,實際李洛能的老師是戴龍邦之後戴閭。)[/size][/font]
    [font=新細明體][size=10pt]武進士力量很大,拳腳功夫也很好。他對李洛能不服氣,想比一比,可又不好開口,一天,兩人在一塊兒聊天,武進士想趁其不備從身後把李洛能捉住。剛一伸手,自身一下騰空而起鑽到了房頂上(農村房子頂蓬一般是用席子紮的),翻個個兒掉下來還是立著,沒有跌倒。那時侯的形意拳大家10年功夫就到了這個層次。(李洛能拜師時有37歲。)[/size][/font]
    [font=新細明體][size=10pt]李洛能藝成後教的那些徒弟,一般都是十多年出功夫,如郭雲深半步崩拳打遍天下。為什麼現在人們練一輩子也出不來那些功夫呢?說明現在的拳術教學有問題。[/size][/font]
    [font=新細明體][size=10pt]對形意拳的明勁、暗勁、化勁三步功夫,郭雲深講得比較多,在郭雲深之前沒這麼明確強調。形意拳第一步功練明勁。”明勁者,即拳之剛勁也。易骨者,即煉精化氣易骨之道也”,練明勁是煉精化氣的。”將人身中散亂之氣,收納于丹田之內,不偏不倚,合而不流”,練明勁是把周身的散亂之氣收到丹田裏邊,變成中正之氣。郭雲深老前輩成就很高,他這麼講是對的,也講得很清楚。但練明勁要用勁踢打,現在練拳的伸胳膊動腿,氣都往外跑了,怎麼通過練明勁把氣收回來?一般人對此很難理解,例如,有人問:”現在練太極拳伸胳膊動腿,氣都往外散了,怎麼辦?”其實很好辦:練太極拳時注意意守丹田。普通人氣都是散著的。不練,它也散著;練,它還往裏收了點。意念經常往回收,它就收回去快點。練太極拳不要使勁,練拳之前注意動作要領,練的時候體會裏邊的變化,這也是強化意念和形體的結合。這本身就加強了回縮力量,使丹田氣和周圍的氣聯繫更加密切。行意拳講用順力之法把氣縮回丹田。往外打拳時,氣怎麼能回丹田呢?沒練過氣功的人怎麼也想不通。打個比方,如果你的胳膊是個空筒,往外一伸,氣不就”呼-“進來了嗎?空氣裏邊有真氣,我們形體也有氣。你想像胳膊是空的,再加上意守丹田,觀著裏邊,一伸拳,氣”哧溜”就進來了。加點意念,丹田總往裏邊抽著。所以行意拳有好多拳式是兩個手同時合著來的,一隻手往前進,另一隻手往回拉。往回拉的時候,別空著拉,這麼捋回來,相當於往裏貫氣。如果先練抻氣、拉氣,對氣敏感了以後,再練行意拳,就覺得手輕。這麼一轉圈往回一拉,就把氣收回丹田了。這麼搞上幾年之後,可能把練拳術的要領充實起來。因為我們通過練功變得敏感了,做每個動作內氣變化都很明顯,這麼一比劃,就明白它是怎麼回事情。[/size][/font]
    [font=新細明體][size=10pt]道家第一步功結小丹,用”吸提撮閉”功法來煉精化氣。好多練道家丹道功的人都懂得”吸提撮閉”口訣,但仍解決不了練精化氣化的問題,連小丹都結不了。”吸提撮閉”到底怎麼練?形意拳第一步功練明勁煉精化氣,”用九要之規模鍛煉”。但按照形意拳的九個要點去練拳並不能解決問題。這樣明勁煉精化氣就成了制約練拳者功夫上進的瓶頸。[/size][/font]
    [font=新細明體][size=10pt] [/size][/font]
    [font=新細明體][size=10pt]2.直腿坐放鬆法的明勁練習是改變舊的肌肉運動習慣和精氣變化習慣的有效手段,是達到上乘武功的階梯。[/size][/font]
    [font=新細明體][size=10pt]用明勁煉精化氣怎麼練才能把氣都化了?道家認為精要往外跑的時候才用”吸提撮閉”,平時沒練它。實際吸提撮閉平時就得反復練。直腿坐放鬆法要求吸氣時往回收縮肛門、會陰,舌頂上齶,手心、腳心往回抓,這不是”吸提撮閉”嗎?它本身就是”吸提撮閉”。實際上直腿坐放鬆法是對”吸提撮閉”在練功上的泛化,當然泛化的還不夠。有些男同志原來有遺精現象,用了好多方法,沒解決好,練了直腿坐放鬆法以後,雖然還沒有完全解決問題,但已經明顯改善。一旦練成了練精化氣,陽關就閉了,就不會有遺精現象。僅此一點就能使壽命延長。(當然這裏沒有教女同志怎麼化掉例假。)另外,煉精化氣以後,臉上的光澤度會更明澤,內氣也會更充足。[/size][/font]
    [font=新細明體][size=10pt]一般肌肉一收縮或形體一運動,勁與氣就自然而然往外跑,這是我們從出生開始慢慢形成的習慣,而習慣勢力是最頑固的。所以必須改變往外的舊習慣,特別是要改變精氣原有的變化習慣,養成把氣收回命門(丹田)的新習慣。這個舊習慣一旦改變,就能在一定程度上改變生命活動。如果不用力量,只用意念泛泛地練,形成新的習慣較難。[/size][/font]
    [font=新細明體][size=10pt]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意念總是往外的,通過感覺器官往外散。現在要學會往回收。你要是不用勁,光用意念往回收,收一會兒就跑掉。用上力氣則不容易跑神,而且只要形體做對了,氣就往回走。過去內家功練收視返聽,為什麼好多和尚、道士練一輩子也收不回去呢?他們不懂得各種肌肉的運動習慣都是往外放的。接收本來是往裏邊接收,可你一睜開眼睛,還得往外放。現在我們要通過練功把原來的肌肉運動習慣改成往裏邊縮,通過肌肉使勁往回縮,逼著氣往裏走,把氣收進丹田。這種肌肉往一塊收縮集中的練法既符合太極拳的”命意源頭在腰隙”,又符合形意拳要把周身之氣縮回丹田裏邊來。這樣練一段日子之後,神就不容易散了。把外放的神返回到身體當中,神返回身體當中,氣自然就回來了,所謂”神返身中氣自回”。直腿坐放鬆法要求意念往命門集中,這本身也符合練內功的\”神返身中氣自回”的要求。所以直腿坐從練武功到練氣功,都非常好。當然,僅有好方法還不夠。練功夫得有個過程,不能急於求成,必須長期堅持苦練基本功。如耿誠信練明勁、暗勁、化勁練了十五六年,僅明勁就練了五六年。[/size][/font]
    [font=新細明體][size=10pt]其實光練明勁就能使功夫持續上長,並能練出大本事。像練形意拳的尚雲祥在李存義的弟子中算是佼佼者,而他一輩子總是練明勁。作為一個拳家,練拳已達到較高層次,這時他作用到外面的勁不再是一般的力量,而是意、氣、形結合到一起的整勁。整勁的形成要快。好像皮膚觸火星,也好像平時受涼打冷戰,全身猛一激靈,力氣爆炸發作,非常快。整勁打在對方身上,作用到一點上,那就是點力。而要形成這種力量,平時必須從明勁(剛勁)練起,因為到最後用的時候得剛,必須激靈一下,不能軟軟糊糊、慢慢騰騰的。好多人都挨過燙,被燙瞬間,腦子還沒反應過來,身體已經起反應了。從這裏面就能領悟那個激靈一下是什麼勁頭。練明勁能真正鍛煉肌肉的力量,而且這個力量要和腰部丹田連起來。所以千萬不要把明勁看作初級功而輕視它。 [/size][/font]
    [font=Times New Roman] [/font]

  • 六通

    會員
    20 4 月, 2009 在 2:36 下午

    感恩分享:pig4:

  • yin889

    會員
    25 5 月, 2009 在 1:42 下午

    值得珍藏謝謝分享

  • 小咪

    會員
    27 5 月, 2009 在 2:10 上午

    炼玩后。还是不可以长生:pig4: :pig4: :pig4: :pig4: :pig4:

  • 星斗南

    會員
    11 6 月, 2009 在 1:15 上午

    [size=13px]值得珍藏謝謝分享 [/size]

  • donnylamhk

    會員
    1 7 月, 2011 在 11:53 上午

    [size=13px]:pig12: :pig12: 有新見解,謝謝分享! :pig12: :pig12: 感恩分享喔[/size]

Log in to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