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詢問、尋找答案,向各方術數同好交流
與世界術數連接

術數社交學習平台討論區姓名學[求助]好迷~究竟?

  • 我是傻瓜啦

    會員
    30 6 月, 2005 在 10:28 下午

    下面引用由sherryhsu2005/06/30 10:15pm 發表的內容:
    大師授課,我可以報名嗎

    傻瓜非大大 :em24: 大大仍版大是也 :em02: :emm01: :em24:

  • sherryhsu

    會員
    30 6 月, 2005 在 10:42 下午

    下面引用由我是傻瓜啦2005/06/30 10:28pm 發表的內容:
    傻瓜非大大 大大仍版大是也 em24:

    傻瓜兄此言差矣~
    語云—三人行,必有我師焉, 傻瓜兄別這麼謙虛 :em02:

  • LNF

    會員
    30 6 月, 2005 在 11:33 下午

    梓 是一種植物 以中國文字來看 他也只能屬 木 ,因其質 屬木,剛好筆劃也是木 呵呵

  • LNF

    會員
    30 6 月, 2005 在 11:35 下午

    轉載(可參考其中道理):
    ================================================================================================================================================================
    五行學說在中國傳統文化體系中佔有重要的地位,在長期的演變發展過程中,五行的意義及所指也是不斷變化的,譬如其中的金前後所指就完全不同,由代表金屬的人工之物變成了代表天和氣(風)的自然之物,五行學說也由原初缺乏內部聯繫的五材說發展為一種宇宙體系和認識模式,體現了文化的融彙和理論的發展。
    一、五行說的緣起
    五行學說的直接來源是五材說。據《尚書大傳•周傳》,武王伐紂,軍至殷都之郊時,士兵們唱道:“水火者,百姓之所飲食也;金木者,百姓之所興作也;土者,萬物之所資生也,是為人用。”這是關於五材說的早期記載,其中講到的水、火、金、木、土是與人的生活密切相關的五種東西,水火用於飲食,金木用於造作,土有生長萬物(尤其是莊稼)之用,這是為人所用的五種最重要、最普遍的五種東西,是人日常生活所必需的五種材料,故謂之五材。子罕曰:“天生五材,民並用之,廢一不可。”(《左傳》襄公二十七年)這也是強調其為人所用的特點。
    因此,五材說與古希臘和印度的元素說不同,不具備太多的理論意義,也缺乏抽象思維的特點。五材只是五種為人所用的東西,既不是世界的本原,也不是構成萬物的原始材料。中華先民只是強調其功能,而且是為人所用之功用,表現了重功用而輕理論的特點。其歸類也與直接的生活所需相關,水火用於燒煮食物和飲用洗滌,這是最基本的需要。金木相連是由於二者是製造工具、器物的基本原料,金指金屬,木為木材。將土歸入五材,似帶有一定的抽象思維的特點,但事實上仍是源於對土生五穀的直觀和對其有生物、載物之用的思考。因此,五材之間並無內在的聯繫,其聯繫不在於“天生”,而在於“人用”,從人所需用的意義上五材才產生相關性。
    五材說只是先民對與自己的生活密切相關的五種東西的概括,繼之而起的五行說則從直接的功用觀中解脫出來,開始對五材本身的性質產生興趣,在理論上更進了一步。《尚書•甘誓》有“有扈氏威侮五行,怠棄三正”之言,但並未作明確的解釋。《洪範》對此則有詳細的說明,其載箕子之言曰:“一、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水曰潤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從革,土爰稼穡。潤下作鹹,炎上作苦,曲直作酸,從革作辛,稼穡作甘。”這表明已從五種東西對人的功用的研究開始轉為對它們本身性質的探索,儘管這種探索還處在初期階段,不很準確。其中對水火性質的說明比較科學,言木以曲直為性就失於表面,而稱金能製造盔甲器物、土能生長苗稼,就顯得未脫功用論的習氣了。值得注意的是,將五行與五味相對應,表明五行已開始成為
    一種模式和理論,不只限於其自身的功用和性質了,這確實是一大突破,為後來五行說成為一種理論體系奠定了基礎。
    當五行說演變成一種理論模式之後,原有的對水、火、金、木、土的功用和性質的簡單說明就顯得不夠了,於是五行說又與四時、五方學說結合起來,使之成為一種時空理論體系,同時又探索了五種東西之間的內在結構和聯繫,使之成為一種系統的宇宙模式。
    將五行與四時、五方學說結合起來,只是為了賦予五行說時空體系的性質,使之從素樸的五材說和功用觀中解脫出來,上升為一種普遍的高級的理論。這種努力事實上是很牽強的,因為二者之間並無多少內在的聯繫。這種人為的融鑄和拔高在解釋上遇到了很大的困難,如以五行配四時,就會出現有一行無可匹配的問題。以五行配五方,所謂東方木、南方火、西方金、北方水、中方土也很勉強,就中國特殊的地理環境來說,南方暖為火,北方冷為水尚可解釋,東方木、西方金則毫無理由,中方土也只能是人為的觀念,並無多少說服力。但是,這一努力體現了先民由直接樸素的功用觀向抽象深刻的時空觀過渡的探索,表明了理論思維水平的提高,其價值和意義還是不可抹煞的。
    五行學說成熟的另一標誌是確立了五行之間的內在聯繫和結構,即它們之間相生與相克(相勝)的關係,從而將鬆散的五行變為一種整體的系統。《管子•五行》將木、火、土、金、水與五時相對應,體現了五行迴圈相生的關係。五行相勝的思想在春秋時期亦已產生,《左傳》昭公三十一年記載“火勝金,故弗克”,哀公九年記載“水勝火,伐薑則可”。這一思想在戰國後期時已然成熟,鄒衍的五德終始說即闡述了這一觀點,認為土、木、金、火、水依次相克,並以此解釋朝代的變更和歷史的迴圈。
    其實,五行相生思想還可推至殷末周初,文王八卦即包含了這一思想。據文王八卦,八卦的次第是震、巽、離、坤、兌、乾、坎、艮,其中震、巽為木,離為火,坤為土,兌、乾為金,坎為水,正體現了木、火、土、金、水五行相生的關係。當然這種將八卦與五行相配的理論是否源于周初還是一個問題,需要進一步研究。
    五行學說的成熟不僅意味著五行之間關係的深化和系統化,還使五行本身的意義和所指產生了深刻的變化。原初的五材是指人的日常生活所必需的五種東西,體現了一種狹隘的功用觀和實用精神。一旦成了一種時空體系和宇宙結構,原初的五材就值得推敲了。在五材說中,五材之外的人才是真正的中心,五材只是人的附屬物,只在為人所用的功能方面才具有意義,其本身的性質和價值則無足輕重。而當五行說成為一種宇宙體系時,其自身已成為一種自在的自然系統,人的作用和影響自然要排除在外,人不再是五行的中心。此時的五行已然與古希臘和印度的元素說接近,成了萬物的始基,其意義和所指已經產生了根本的轉變。因此,儘管水、火、金、木、土的名稱未變,其性質已經產生了根本的變化,由用到體,由他在到自在,從為人到為己,這就需要對之進行重新考察和定位。

  • sherryhsu

    會員
    1 7 月, 2005 在 10:28 上午

    謝謝LNF的五行學說
    :emm46: :emm12:

  • 我是傻瓜啦

    會員
    1 7 月, 2005 在 4:28 下午

    :em21: :em21: :em21: :em22:

Page 2 of 2

Log in to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