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詢問、尋找答案,向各方術數同好交流
與世界術數連接

  • 基礎儒學

    Posted by HAU on 12 7 月, 2007 在 2:59 下午

    三字經

    人之初 性本善 性相近 習相遠
    苟不教 性乃遷 教之道 貴以專
    昔孟母 擇鄰處 子不學 斷機杼
    竇燕山 有義方 教五子 名俱揚

    養不教 父之過 教不嚴 師之惰
    子不學 非所宜 幼不學 老何為
    玉不琢 不成器 人不學 不知義
    為人子 方少時 親師友 習禮儀

    香九齡 能溫席 孝於親 所當執
    融四歲 能讓梨 弟於長 宜先知
    首孝弟 次見聞 知某數 識某文
    一而十 十而百 百而千 千而萬

    三才者 天地人 三光者 日月星
    三綱者 君臣義 父子親 夫婦順
    曰春夏 曰秋冬 此四時 運不窮
    曰南北 曰西東 此四方 應乎中

    曰火水 木金土 此五行 本乎數
    曰仁義 禮智信 此五常 不容紊
    稻粱菽 麥黍稷 此六谷 人所食
    馬牛羊 雞犬豕 此六畜 人所飼

    曰喜怒 曰哀懼 愛惡欲 七情具
    匏土革 木石金 與絲竹 乃八音
    高曾祖 父而身 身而子 子而孫
    自子孫 至玄曾 乃九族 人之倫

    父子恩 夫婦從 兄則友 弟則恭
    長幼序 友與朋 君則敬 臣則忠
    此十義 人所同 凡訓蒙 須講究

    詳訓詁 名句讀 為學者 必有初
    小學終 至四書 論語者 二十篇
    群弟子 記善言

    孟子者 七篇止 講道德 說仁義
    作中庸 子思筆 中不偏 庸不易
    作大學 乃曾子 自修齊 至平治
    孝經通 四書熟 如六經 始可讀

    詩書易 禮春秋 號六經 當講求
    有連山 有歸藏 有周易 三易詳
    有典謨 有訓誥 有誓命 書之奧
    我周公 作周禮 著六官 存治體

    大小戴 注禮記 述聖言 禮樂備
    曰國風 曰雅頌 號四詩 當諷詠
    詩既亡 春秋作 寓褒貶 別善惡
    三傳者 有公羊 有左氏 有彀梁

    經既明 方讀子 撮其要 記其事 
    五子者 有荀楊 文中子 及老莊
    經子通 讀諸史 考世系 知終始

    自羲農 至黃帝 號三皇 居上世
    唐有虞 號二帝 相揖遜 稱盛世
    夏有禹 商有湯 周文武 稱三王

    夏傳子 家天下 四百載 遷夏社
    湯伐夏 國號商 六百載 至紂亡
    周武王 始誅紂 八百載 最長久

    周轍東 王綱墮 逞干戈 尚游說
    始春秋 終戰國 五霸強 七雄出
    嬴秦氏 始兼併 傳二世 楚漢爭
    高祖興 漢業建 至孝平 王莽篡

    光武興 為東漢 四百年 終於獻
    魏蜀吳 爭漢鼎 號三國 迄兩晉
    宋齊繼 梁陳承 為南朝 都金陵
    北元魏 分東西 宇文周 興高齊

    迨至隋 一土宇 不再傳 失統緒
    唐高祖 起義師 除隋亂 創國基
    二十傳 三百載 梁滅之 國乃改

    梁唐晉 及漢周 稱五代 皆有由
    炎宋興 受周禪 十八傳 南北混

    十七史 全在茲 載治亂 知興衰
    讀史書 考實錄 通古今 若親目
    口而誦 心而惟 朝於斯 夕於斯

    昔仲尼 師項橐 古聖賢 尚勤學
    趙中令 讀魯論 彼既仕 學且勤
    披蒲編 削竹簡 彼無書 且知勉
    頭懸梁 錐刺股 彼不教 自勤苦

    如囊螢 如映雪 家雖貧 學不輟
    如負薪 如掛角 身雖勞 猶苦卓

    蘇老泉 二十七 始發憤 讀書籍
    彼既老 猶悔遲 爾小生 宜早思
    若梁灝 八十二 對大廷 魁多士
    彼既成 眾稱異 爾小生 宜立志

    瑩八歲 能詠詩 泌七歲 能賦碁
    彼穎悟 人稱奇 爾幼學 當效之
    蔡文姬 能辨琴 謝道韞 能詠吟
    彼女子 且聰敏 爾男子 當自警

    唐劉晏 方七歲 舉神童 作正字
    彼雖幼 身己仕 爾幼學 勉而致
    有為者 亦若是

    犬守夜 雞司晨 苟不學 曷為人
    蠶吐絲 蜂釀蜜 人不學 不如物

    幼而學 壯而行 上致君 下澤民
    揚名聲 顯父母 光於前 裕於後
    人遺子 金滿嬴 我教子 惟一經
    勤有功 戲無益 戒之哉 宜勉力

    HAU replied 18 年, 3 月 前 1 Member · 2 Replies
  • 2 Replies
  • HAU

    會員
    12 7 月, 2007 在 3:00 下午

    弟子規

    原名〈訓蒙文〉,為清朝康熙年間秀才李毓秀所作。清朝賈存仁修訂改編,並改名為〈弟子規〉。

    ◎總敘
    弟子規 聖人訓 首孝弟 次謹信
    汎愛眾 而親仁 有餘力 則學文

    ◎入則孝
    父母呼 應勿緩 父母命 行勿懶
    父母教 須敬聽 父母責 須順承
    冬則溫 夏則凊 晨則省 昏則定
    出必告 反必面 居有常 業無變
    事雖小 勿擅為 苟擅為 子道虧
    物雖小 勿私藏 苟私藏 親心傷
    親所好 力為具 親所惡 謹為去
    身有傷 貽親憂 德有傷 貽親羞
    親愛我 孝何難 親憎我 孝方賢
    親有過 諫使更 怡吾色 柔吾聲
    諫不入 悅復諫 號泣隨 撻無怨
    親有疾 藥先嘗 晝夜侍 不離床
    喪三年 常悲咽 居處變 酒肉絕
    喪盡禮 祭盡誠 事死者 如事生

    ◎出則弟
    兄道友 弟道恭 兄弟睦 孝在中
    財物輕 怨何生 言語忍 忿自泯
    或飲食 或坐走 長者先 幼者後
    長呼人 即代叫 人不在 己即到
    稱尊長 勿呼名 對尊長 勿見能
    路遇長 疾趨揖 長無言 退恭立
    騎下馬 乘下車 過猶待 百步餘
    長者立 幼勿坐 長者坐 命乃坐
    尊長前 聲要低 低不聞 卻非宜
    進必趨 退必遲 問起對 視勿移
    事諸父 如事父 事諸兄 如事兄

    ◎謹
    朝起早 夜眠遲 老易至 惜此時
    晨必盥 兼漱口 便溺回 輒淨手
    冠必正 紐必結 襪與履 俱緊切
    置冠服 有定位 勿亂頓 致污穢
    衣貴潔 不貴華 上循分 下稱家
    對飲食 勿揀擇 食適可 勿過則
    年方少 勿飲酒 飲酒醉 最為醜
    步從容 立端正 揖深圓 拜恭敬
    勿踐閾 勿跛倚 勿箕踞 勿搖髀
    緩揭簾 勿有聲 寬轉彎 勿觸棱
    執虛器 如執盈 入虛室 如有人
    事勿忙 忙多錯 勿畏難 勿輕略
    鬥鬧場 絕勿近 邪僻事 絕勿問
    將入門 問孰存 將上堂 聲必揚
    人問誰 對以名 吾與我 不分明
    用人物 須明求 倘不問 即為偷
    借人物 及時還 後有急 借不難

    ◎信
    凡出言 信為先 詐與妄 奚可焉
    話說多 不如少 惟其是 勿佞巧
    奸巧語 穢污詞 市井氣 切戒之
    見未真 勿輕言 知未的 勿輕傳
    事非宜 勿輕諾 苟輕諾 進退錯
    凡道字 重且舒 勿急疾 勿模糊
    彼說長 此說短 不關己 莫閒管
    見人善 即思齊 縱去遠 以漸躋
    見人惡 即內省 有則改 無加警
    唯德學 唯才藝 不如人 當自礪
    若衣服 若飲食 不如人 勿生慼
    聞過怒 聞譽樂 損友來 益友卻
    聞譽恐 聞過欣 直諒士 漸相親
    無心非 名為錯 有心非 名為惡
    過能改 歸於無 倘揜飾 增一辜

    ◎汎愛眾
    凡是人 皆須愛 天同覆 地同載
    行高者 名自高 人所重 非貌高
    才大者 望自大 人所服 非言大
    己有能 勿自私 人所能 勿輕訾
    勿諂富 勿驕貧 勿厭故 勿喜新
    人不閒 勿事攪 人不安 勿話擾
    人有短 切莫揭 人有私 切莫說
    道人善 即是善 人知之 愈思勉
    揚人惡 即是惡 疾之甚 禍且作
    善相勸 德皆建 過不規 道兩虧
    凡取與 貴分曉 與宜多 取宜少
    將加人 先問己 己不欲 即速已
    恩欲報 怨欲忘 報怨短 報恩長
    待婢僕 身貴端 雖貴端 慈而寬
    勢服人 心不然 理服人 方無言

    ◎親仁
    同是人 類不齊 流俗眾 仁者希
    果仁者 人多畏 言不諱 色不媚
    能親仁 無限好 德日進 過日少
    不親仁 無限害 小人進 百事壞

    ◎餘力學文
    不力行 但學文 長浮華 成何人
    但力行 不學文 任己見 昧理真
    讀書法 有三到 心眼口 信皆要
    方讀此 勿慕彼 此未終 彼勿起
    寬為限 緊用功 工夫到 滯塞通
    心有疑 隨札記 就人問 求確義
    房室清 牆壁淨 几案潔 筆硯正
    墨磨偏 心不端 字不敬 心先病
    列典籍 有定處 讀看畢 還原處
    雖有急 卷束齊 有缺壞 就補之
    非聖書 屏勿視 蔽聰明 壞心志
    勿自暴 勿自棄 聖與賢 可馴致

    弟子規終

  • HAU

    會員
    16 7 月, 2007 在 4:53 上午

    孝經

    開宗明義章第一

    仲尼居.曾子侍.子曰.先王有至德要道.以順天下.民用和睦.上下無怨.汝知之乎.曾子避席曰.參不敏.何足以知之.子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復坐.吾語汝.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揚名於後世.以顯父母.孝之終也.夫孝.始於事親.中於事君.終於立身.大雅云.無念爾祖.聿脩厥德。

    天子章第二

    子曰.愛親者.不敢惡於人.敬親者.不敢慢於人.愛敬盡於事親.而德教加於百姓.刑于四海.蓋天子之孝也.甫刑云.一人有慶.兆民賴之。

    諸侯章第三

    在上不驕.高而不危.制節謹度.滿而不溢.高而不危.所以長守貴也.滿而不溢.所以長守富也.富貴不離其身.然後能保其社稷.而和其民人.蓋諸侯之孝也.詩云.戰戰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

    卿大夫章第四

    非先王之法服不敢服.非先王之法言不敢道.非先王之德行不敢行.是故.非法不言.非道不行.口無擇言.身無擇行.言滿天下.無口過.行滿天下.無怨惡.三者備矣.然後能守其宗廟.蓋卿大夫之孝也.詩云.夙夜匪懈.以事一人。

    士章第五

    資於事父以事母而愛同.資於事父以事君而敬同.故母取其愛.而君取其敬.兼之者父也.故以孝事君則忠.以敬事長則順.忠順不失.以事其上.然後能保其祿位.而守其祭祀.蓋士之孝也.詩云.夙興夜寐.無忝爾所生。

    庶人章第六

    用天之道.分地之利.謹身節用.以養父母.此庶人之孝也.故自天子至於庶人.孝無終始.而患不及者.未之有也。

    三才章第七

    曾子曰.甚哉.孝之大也.子曰.夫孝.天之經也.地之義也.民之行也.天地之經而民是則之.則天之明.因地之利.以順天下.是以其教不肅而成.其政不嚴而治.先王見教之可以化民也.是故先之以博愛.而民莫遺其親.陳之於德義.而民興行.先之以敬讓.而民不爭.導之以禮樂.而民和睦.示之以好惡.而民知禁.詩云.赫赫師尹.民具爾瞻。

    孝治章第八

    子曰.昔者明王之以孝治天下也.不敢遺小國之臣.而況於公侯伯子男乎.故得萬國之懽心.以事其先王.治國者.不敢侮於鰥寡.而況於士民乎.故得百姓之懽心.以事其先君.治家者.不敢失於臣妾.而況於妻子乎.故得人之懽心.以事其親.夫然.故生則親安之.祭則鬼享之.是以天下和平.災害不生.禍亂不作.故明王之以孝治天下也如此.詩云.有覺德行.四國順之。

    聖治章第九

    曾子曰.敢問聖人之德無以加於孝乎.子曰.天地之性.人為貴.人之行.莫大於孝.孝莫大於嚴父.嚴父莫大於配天.則周公其人也.昔者周公郊祀后稷以配天.宗祀文王於明堂.以配上帝.是以四海之內.各以其職來祭.夫聖人之德.又何以加於孝乎.故親生之膝下.以養父母日嚴.聖人因嚴以教敬.因親以教愛.聖人之教不肅而成.其政不嚴而治.其所因者本也.父子之道.天性也.君臣之義也.父母生之.續莫大焉.君親臨之.厚莫重焉.故不愛其親而愛他人者.謂之悖德.不敬其親而敬他人者.謂之悖禮.以順則逆.民無則焉.不在於善.而皆在於凶德.雖得之.君子不貴也.君子則不然.言思可道.行思可樂.德義可尊.作事可法.容止可觀.進退可度.以臨其民.是以其民畏而愛之.則而象之.故能成其德教.而行其政令.詩云.淑人君子.其儀不忒。

    紀孝行章第十

    子曰.孝子之事親也.居則致其敬.養則致其樂.病則致其憂.喪則致其哀.祭則致其嚴.五者備矣.然後能事親.事親者.居上不驕.為下不亂.在醜不爭.居上而驕則亡.為下而亂則刑.在醜而爭則兵.三者不除.雖日用三牲之養.猶為不孝也。

    五刑章第十一

    子曰.五刑之屬三千.而罪莫大於不孝.要君者無上.非聖人者無法.非孝者無親.此大亂之道也。

    廣要道章第十二

    子曰.教民親愛.莫善於孝.教民禮順.莫善於悌.移風易俗.莫善於樂.安上治民.莫善於禮.禮者.敬而已矣.故敬其父.則子悅.敬其兄.則弟悅.敬其君.則臣悅.敬一人.而千萬人悅.所敬者寡.而悅者眾.此之謂要道也。

    廣至德章第十三

    子曰.君子之教以孝也.非家至而日見之也.教以孝.所以敬天下之為人父者也.教以悌.所以敬天下之為人兄者也.教以臣.所以敬天下之為人君者也.詩云.愷悌君子.民之父母.非至德.其孰能順民如此其大者乎。

    廣揚名章第十四

    子曰.君子之事親孝.故忠可移於君.事兄悌.故順可移於長.居家理.故治可移於官.是以行成於內.而名立於後世矣。

    諫諍章第十五

    曾子曰.若夫慈愛恭敬.安親揚名.則聞命矣.敢問子從父之令.可謂孝乎.子曰.是何言與.是何言與.昔者天子有爭臣七人.雖無道.不失其天下.諸侯有爭臣五人.雖無道.不失其國.大夫有爭臣三人.雖無道.不失其家.士有爭友.則身雖不離於令名.父有爭子.則身不陷於不義.故當不義.則子不可以不爭於父.臣不可以不爭於君.故當不義.則爭之.從父之令.又焉得為孝乎。

    感應章第十六

    子曰.昔者明王.事父孝.故事天明.事母孝.故事地察.長幼順.故上下治.天地明察.神明彰矣.故雖天子必有尊也.言有父也.必有先也.言有兄也.宗廟致敬.不忘親也.脩身慎行.恐辱先也.宗廟致敬.鬼神著矣.孝悌之至.通於神明.光于四海.無所不通.詩云.自西自東.自南自北.無思不服。

    事君章第十七

    子曰.君子之事上也.進思盡忠.退思補過.將順其美.匡救其惡.故上下能相親也.詩云.心乎愛矣.遐不謂矣.中心藏之.何日忘之。

    喪親章第十八

    子曰.孝子之喪親也.哭不偯.禮無容.言不文.服美不安.聞樂不樂.食旨不甘.此哀戚之情也.三日而食.教民無以死傷生.毀不滅性.此聖人之政也.喪不過三年.示民有終也.為之棺槨衣衾而舉之.陳其簠簋而哀慼之.擗踊哭泣.哀以送之.卜其宅兆.而安措之.為之宗廟.以鬼享之.春秋祭祀.以時思之.生事愛敬.死事哀慼.生民之本盡矣.死生之義備矣.孝子之事親終矣。

Log in to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