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詢問、尋找答案,向各方術數同好交流
與世界術數連接

術數社交學習平台討論區易理透析易學研討人类文明探源工程:伏羲朝、炎帝朝、黄帝朝年代表

  • spss

    會員
    1 11 月, 2007 在 2:07 上午

    <<考古学的局限性>> 张忠培 关于考古学的优点、长处,包括我在内的考古学界同仁已经讲了很多。而考古学的短处,即局限性问题,我们议论得较少。现在似乎是该讨论这些问题的时候了。 人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给考古学下定义。我想考古学也可被说成是这样的科学,即:考古学是研究古代遗存及其时、空矛盾,并据此揭示社会关系和人与自然关系的一种历史科学。假如关于考古学的这一说法还能讲得过去的话,我想它的局限性是可想而知的。 首先,考古学研究的遗存,是物质的,可是人的活动,不仅是物质的,还有物质之外的,例如行为、制度、法律、思想等等。人们的物质活动,当然是人们思想行为的结果,但礼仪、宗教等行为,却不必都通过物质来体现,至于制度、法律、哲学思想,不仅不必通过物质来表现,也是物质难以表现的。例如,考古学可通过宗教行为留下的物质遗存,揭示宗教的存在,但是却难以据此窥视其教义。因为教义不是物质行为可以表现出来的。可见,考古学只能见到人们表现于物质的活动及其能体现的精神方面的内容。 第二,我们见到的是遗存,是不完整的东西。遗址自不必说,考古学者也很难发现一处保存完整的墓地,即使是墓葬,由于深埋,可能保存得好些,但是与墓葬有关的当时地面上的人们活动场所,却往往不能被完整地保存下来,甚至被全部毁坏了。所以考古学也难以见到人们物质活动的全貌。 第三,是难以准确地确定遗存的时空。 首先谈空。空者,空间也,即地点、环境。地点,似乎好确定,其实不然。因为我们所说的地点,是指被研究的遗存其时的所在地点,不是弧立的,是处在特定的人文和自然环境之中。如此说来,了解这一地点就难了。 先说人文环境,要了解它,先得搞明白当时的交通。好长一段历史时期的路,是人走出来的。至今的考古学虽在聚落中发现过路土,以及漕运遗迹——栈道这类遗存,但聚落与聚落之间的路,却没有听到有人发现过。要找到这样的路,实在太难了。找不到路,在目前掌握的技术、方法的情况下,实难以精确地估定聚落的共时性。不能精确地判定共时性的聚落,如何探讨聚落之间的关系。人文环境,不止是这些,还有诸如行为、礼仪、规则等,如前所说,这是不可能发现的。 再说自然环境。现在科技手段虽然能帮助我们了解一些,但不能把被研究的遗存所在的环境,全都了解清楚。目前流行的办法,是通过动物遗骸的鉴定及孢粉分析来了解自然环境的。动物遗骸采自遗址及墓葬,是当时人工弄到的,人工弄不到的,考古学就见不着。而且,采自遗址的动物遗骸,并不是人工能搞到的都能被保存下来。用于墓葬随葬的,也经过人的选择。所以,这类资料都难以全面地收集。孢粉分析,也存在一些问题。我国遗址的堆积,是靠破坏下层生土或原先的文化层而形成的,这样,就把含在生土中的或先前文化堆积中的孢粉带到其时的堆积中来,还有蚂蚁、蚯蚓及老鼠等活动,可能将晚期层位的孢粉带到早期层位中去。这样,我们实难从人工活动的文化层等单位中采集到只属所研究时期的孢粉。能否从所研究时期的自然形成的地层中采集到其时其地的孢粉呢?这也是十分困难的。其一,我们所研究的时期,年代不长。年代不久,自然形成的地层较薄,在目前技术条件下,这样的地层难以确定;其二,还有个孢粉飘移问题。孢粉飘移,不仅飘移来其时远在外地的孢粉,也会飘移其时外地人翻动所在地点早些时期地层中带到表土层中的孢粉。这给了解具体地点的植物环境带来的困难,是不言而喻的。 如此说来,考古学要确切、全面地了解处在特定的人文和自然环境中的空间、地点,实在很难。 再谈时。中国考古学搞出的文化分期,已做得相当精确;但只是相对年代。至于科技手段测年,即使最能较精确地测出年代的放射性碳素断代,也不能测出真实年代。因为,目前所有碳-14年代数据,都存在标准偏差,只有68%的机率能落在真实年代范围内。更应该指出的是,依据碳-14,甚至有的考古学文化分期也搞不出来。例如,现在考古学能将殷墟分为四期,平均起来,约为80年一期。用碳-14测年,可能三期被测成一期,一期被测成二期,等等。这里顺便谈谈夏商周断代工程这事。组织人力,拿出钱来,制定计划,搞三代纪年,无疑动机很好,热情可嘉,但不要说五年,就是更长一些时间,例如再加二、三年,我看也未必搞得出来。依靠文字材料搞三代纪年,能做到的,不说全都做了,我看也差不多了;如上所说,考古学只能搞相对年代。看来,这断代工程则主要依靠科技测年手段了。这如前所说,目前还搞不出真实年代。在此情况下,就得依靠科技进步。这谈何容易,不要说五年,就是再长点时间,也不易进步到能搞出真实年代的水平。即使这样,据说还有办法,那就是“重大科学问题上的民主集中制原则”。不过,这办法如行得通的话,我想不必等五年,现在也可以搞。再回过头来,讲讲目前所能掌握的年代知识情况下,可能出现的问题。 例如,依据商代二里冈文化分为早、晚两期的话,当然这是个粗分法,还可以细分,即使如此,依此标准,就可把盘龙城遗址、石门皂市遗址及吴城文化早期的年代,归入二里冈文化晚期。然而,二里冈文化晚期人们迁徙或该文化的因素传播到盘龙城、皂市和吴城,应经历一个过程。因此,这些地点或地区间的年代,实际上当存在着差距。目前,我们还无法计算出这类年代差距。在此情况下,把它们当成同期的进行研究,就将出现不少问题。 又如,依据考古学分期和碳-14测年,可认为半坡文化各期的平均年代约为250年左右。依此,假如我们在一条河流沿岸调查出同属一期的若干处半坡文化遗址,能否视为同时的?答案则是同期不假,同时未必。比如说,其中的几个居址是这期前一百年内存在的,另一些居址则只存在于250年内的中间偏早的一百年,再有一些居址,则存在于最后的一百年,如此等等。如不估计到这些情况,把它们看成都是同时的,而谈这时期半坡文化居址的分布等问题,所得出来的认识,就会偏离实际情况。 可见,无论是从考古学技术手段的现今发展水平来讲,还是自考古学本身的研究内涵来看,目前考古学认识历史的能力,都存在相当的局限性。 说考古学是“一种历史科学”,这句话的言外之音,即是讲历史不仅是依靠考古学所能认识的。遗憾的是,到现今为止,对于认识没有文字记载的历史来说,考古学仍是一种主要的科学。所以,我们认识历史的能力,仍不是很充分的。进而言立,恰如我在《关于考古学的几个问题》讲的那样:“任何时候人们对历史的认识,均受到两方面制约:一是史料;二是能力。史料的发掘及人类能力的增长均无止境,因此,对历史的认识只能是愈益增进,即逐渐地接近历史的真实,却永不能达到完善的认识。可以说,历史在创造它的人类面前,永远存在着一个(按:今宜改为‘存在着一些’)解不透的谜”(《中国考古学:实践·理论·方法》89页)。 我们却不必因此悲观。因为:一是不能因追求不到绝对真理,就不去探索相对真理;二是有了考古学,不仅确实增强了我们对历史认识的能力,而且事实上也为我们揭开了许多历史的奥秘,使我们的历史知识增长了,现在已取得的成绩,既超越了“疑古”,又走出了迷茫。 那么,我们为什么还要讲考古学的局限性?因为它是客观存在,我们不能不讲。除此之外,还有两个原因,一是希望克服它的局限性。完全克服似乎难以办到,但经过努力,总可以克服一些。在这方面,除增进考古学自身能力外,我们寄希望于其它学科,尤其是自然科学的进步与帮助;二是相信我们把握了这些局限性的情况下,不会对考古学提出不切实际的要求,不会在作研究时把话说得过满,而能有个分寸。在现在情况下,使考古学的研究,更切实一些,科学性更强一些。 摘自《历史科学与理论建设》 北师*大学研究所编

  • spss

    會員
    7 11 月, 2007 在 2:20 上午

    [table=72%][tr][td=1,1,97%][table][tr][td]古史研究期待理论突破 (转)

    王和

    在八十年代初期至中期,当“史学危机”所带来的惶惑和迷惘困扰着中国史学界的时候,不少史学工作者经过认真的反省和思考,最终选择了沉下心去埋头从事具体研究和实证研究的做法。有学者曾将这种状态归结为“回到乾嘉去”。对于这种倾向,当时曾有不少人提出批评。 然而从后来的结果看,历史学在这二十年取得的巨大发展,却正是大大得益于这个“沉下去”的潜心研究。从八十年代中期到今天的十几年间,中国古代史在具体研究和实证研究领域已经取得长足的进步,获得了非常显著的成果。这些成果的取得既有赖于史学工作者运用传统方法进行研究的不断深入,也有赖于史学工作者对于国际史学研究以及相邻学科的理论和方法日益熟悉的了解和运用。 例如,对于中国三代时期处于早期国家时代的族邦社会的认识,就与包括甲骨学、考古学、社会学、人类学等多种学科在内的研究领域的进展密切相关,实际上是这些相关学科综合研究的成果。正是由于这些相关学科所取得的综合研究成果,我们才得以突破原有理论的局限,了解我们以前一无所知的“早期国家”这一久已为国际学术界所熟悉的概念,了解早期国家与成熟国家的区别,了解中国古代社会和国家组织所具有的“家国同构”、血缘纽带始终强劲的突出特点,并能够由此更进一步从新的角度、运用新的理论和方法去思考和探索人类的发展历程与社会形态问题以及与此密切相关的、涉及国家、阶级等一系列重大理论问题。相对于改革开放之初,史学工作者今天对于中国历史上并不存在奴隶社会、中国国家产生的道路迥异于西方、中国上古历史的发展自有其独特的进程和特点的认识,显然是由于有了坚实可靠的依据而更加清晰和深入。 再如,近年来,中国明清之际的社会转型问题引起了学术界普遍的关注,学者们通过对那个时期的许多以往被忽视的问题的深入研究,诸如地区生产的专业化水平的增长、社会性教育普及程度的明显提高、在大致恒定的人口数量下的货币流通量的剧增、社团组织的发育、社区功能的扩大、国家对基层社会控制的弱化等等,认识到那个时期发生在政治机制、经济结构、文化观念等多方面的具有重要意义的巨大变化,从而愈益明确地体认到中国历史所走的一条明显有别于西方的独特近代化道路。这使我们有可能摆脱那种“西方中心论”的框架,从中国社会本身去认识中国历史的发展进程问题。 这些深具说服力的事实告诉我们:当新旧史学处于过渡时期初始阶段的时候,具体研究和实证研究领域的进步的确是非常重要的,它实际上是完成史学理论更新必不可少的基础和前提。特别是,如果考虑到在这些具体研究和实证研究领域的成果之中已经渗透着大量的新理论、新观点和新方法的实际运用,其意义就更加重要了。近几年来“史学危机”一类的论调逐渐销声匿迹,正是史学已经走出那段彷徨困惑、无所适从的过渡阶段,进入到一个新的蓬勃发展时期的生动反映。 但史学研究特别是古史研究,在对于中国历史进程的宏观认识和总体把握上,也期待着理论上的突破。 这是因为,回顾最近二十年来中国古代史研究的发展,我们既可以看到辉煌的成就,也能够看到明显的不足,而这里的不足又主要体现在对理论的相对忽视。 可以说,近二十年来中国古代史在具体研究和实证研究领域所取得的巨大成果,实际正在为中国历史学实现新的理论上的突破和飞跃奠定基础与创造条件,然而古史学界自身对于这一点似乎尚无清晰认识。这种理论兴趣的薄弱,有可能最终成为制约古史研究发展的障碍。 倘若我们把前面说到的先秦时期三代历史研究的成果和近十几年来明清史研究取得的成果,以及其他各个断代史研究的成果联系起来看,则不难发现:它们实际上日益明显地展现的是一条越来越清晰的、有中国特色的历史发展道路,也说明今天我们正在建设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由有中国特色的历史上的中国发展而来的。对于如此重大的一个理论问题,我们应当给予充分的关注。但目前从事古史研究的学者在这一方面的思考显然不够。 历史学本身的实践启示我们:具体的实证研究与宏观的理论研究从来都是互为因果、相互依存和相互促进的。一方面,没有实证研究支持的理论必定是空洞苍白、缺乏说服力的理论;另一方面,没有先进理论指导的实证研究也必定是陈腐的、与时代的进步明显脱节的研究。对于今天我国的史学工作者来说,一个清楚的事实是:相对于近二十年来具体研究与实证研究领域的巨大进步,我们的史学理论已经明显滞后。我们在某些最近出版的、受到广泛推崇和赞誉的中国古代史研究论著中,便可以看到不少由于理论的滞后所表现出的不足和败笔。 所以,如果说在八十年代初期,由于理论的空泛和苍白,我们因而有理由大力提倡从事具体的专题研究和实证研究的话,那么到了今天,当具体研究的丰富成果不但已经足以促动我们从新的高度对中国和人类历史发展的进程进行宏观认识和总体思考,而且实际上陈旧的理论模式已在事实上形成制约具体研究的束缚和桎梏的时候,重新唤起史学工作者对于理论问题的兴趣,便是理所当然和十分必要的了。 [/td][/tr][/table][/td][/tr][tr][td][/td][/tr][/table]

  • spss

    會員
    13 11 月, 2007 在 6:11 上午

    时代呼唤更深入的思考与突破。

  • spss

    會員
    21 11 月, 2007 在 2:03 上午

    [font=宋体]人类的退化是全面而广泛的,请看:[/font][font=Times New Roman] [/font]
    [font=Times New Roman][/font]
    [align=left][font=宋体]整个文明史是个退化史[/font][font=Times New Roman]:[/font][/align]
    [align=left][font=宋体]据研究古代文明总体合理度是[/font][font=Times New Roman]8[/font][font=宋体]级[/font][font=Times New Roman], [/font][font=宋体]现代文明总体合理度是[/font][font=Times New Roman]5[/font][font=宋体]级[/font][font=Times New Roman], [/font][font=宋体]故有西方现代病蔓延全球之说[/font][font=Times New Roman];([/font][font=宋体]注:共[/font][font=Times New Roman]12[/font][font=宋体]级,[/font][font=宋体]1[/font][font=宋体]?4级为低,5?7为中,8?12级为高。以下同[/font][font=Times New Roman])[/font][/align]
    [font=Times New Roman][/font]
    [font=宋体]整个幸福观史是个退化史:[/font]
    [font=宋体]上古时代以精神为指归,中古时代以信息为指归,现代则以物质为指归;[/font]
    [font=Times New Roman][/font]
    [align=left][font=宋体]整个人类起源学史是个退化史[/font][font=Times New Roman]:[/font][/align]
    [align=left][font=宋体]从天神下凡的神退论[/font][font=Times New Roman], [/font][font=宋体]到想象的神创论[/font][font=Times New Roman], [/font][font=宋体]再到达尔文荒谬的猿进化成人论[/font][font=Times New Roman];[/font][/align]
    [font=宋体]整个文学史是个退化史:[/font][font=Times New Roman] [/font]
    [align=left][font=宋体]从《左传》、《文心雕龙》、《红楼梦》到现代文学以至当代文学;[/font][font=Times New Roman]
    [/font][font=宋体]  [/font]
    [font=Times New Roman]
    [/font][font=宋体]细化到整个诗歌史还是个退化史:[/font]
    [font=Times New Roman]
    [/font][font=宋体]从《诗经》、唐诗、宋词、到现代诗歌以至当代诗歌;[/font]
    [font=Times New Roman]
    [/font][font=宋体]  [/font]
    [font=Times New Roman]
    [/font][font=宋体]整个书法史是个退化史:[/font]
    [font=Times New Roman]
    [/font][font=宋体]书必称汉晋;[/font]
    [font=Times New Roman]
    [/font][font=宋体]  [/font]
    [font=Times New Roman]
    [/font][font=宋体]整个绘画史是个退化史:[/font]
    [font=Times New Roman]
    [/font][font=宋体]如果《历代名画记》里的画还存世的话,价值几何?[/font]
    [font=Times New Roman]
    [/font][font=宋体]  [/font]
    [font=Times New Roman]
    [/font][font=宋体]整个史学史是个退化史:[/font]
    [font=Times New Roman]
    [/font][font=宋体]从《史记》、《汉书》到《清史稿》[/font]
    [font=Times New Roman];
    [/font][font=宋体]  [/font]
    [font=Times New Roman]
    [/font][font=宋体]整个哲学思想史是个退化史:[/font]
    [font=Times New Roman]
    [/font][font=宋体]从前有《周易》、《老子》、《伦语》;[/font][font=Times New Roman] [/font]
    [/align]
    [align=left][font=Times New Roman][/font][/align]
    [align=left][font=宋体]细化到整个世界观史是个退化史[/font][font=Times New Roman]:[/font][/align]
    [align=left][font=宋体]从心物一元论[/font][font=Times New Roman], [/font][font=宋体]到唯心[/font][font=Times New Roman]([/font][font=宋体]唯意识[/font][font=Times New Roman])[/font][font=宋体]主义[/font][font=Times New Roman], ,[/font][font=宋体]再到唯物主义[/font][font=Times New Roman]:[/font][/align]
    [align=left][font=Times New Roman][/font][/align]
    [align=left][font=宋体]整个辨证法史是个退化史[/font][/align]
    [align=left][font=宋体]从易经的整体系统辨证法[/font][font=Times New Roman], [/font][font=宋体]到黑格尔的辨证法[/font][font=Times New Roman], ,[/font][font=宋体]再到唯物辨证法[/font][font=Times New Roman]:[/font][/align]
    [align=left][font=宋体]整个佛教史是个退化史:[/font][font=Times New Roman]
    [/font][font=宋体]从正法时代,到像法时代,再到现在的末法时代;[/font]
    [font=Times New Roman]
    [/font][font=宋体]  [/font]
    [font=Times New Roman]
    [/font][font=宋体]整个建筑史是个退化史:[/font]
    [font=Times New Roman]
    [/font][font=宋体]从金字塔、阿房宫、故宫到现代建筑;[/font]
    [font=Times New Roman]

    [/font][font=宋体]整个政治史是个退化史:[/font][font=Times New Roman]
    [/font][font=宋体]《孝经纬钩命决》云:“三皇步,五帝趋,三王驰,五霸骛,七雄僵”;[/font]
    [font=Times New Roman]
    [/font][font=宋体]  [/font]
    [font=Times New Roman]
    [/font][font=宋体]细化到整个制度史是个退化史:[/font]
    [font=Times New Roman]
    [/font][font=宋体]从《周礼》到秦汉以来的制度,到现代管理学;[/font]
    [font=Times New Roman]
    [/font][font=宋体]  [/font]
    [font=Times New Roman]
    [/font][font=宋体]整个道德史是个退化史:[/font]
    [font=Times New Roman]
    [/font][font=宋体]江河日下,人心不古呵[/font]
    [font=Times New Roman];

    [/font][font=宋体]整个人体功能史是个退化史:[/font][font=Times New Roman]
    [/font][font=宋体]上古之人具有“第三只眼”和传心术等功能,他们的视域层次和范围以及其他感受和表达能力远大于现代人,后由于功能的退化而消失;[/font]
    [font=Times New Roman]

    [/font][font=宋体]又曰:先古之人的仁义是有王道的;后古之人,只讲仁义,忘却了王道;末世之人,不仁不义,更无王道。[/font][font=Times New Roman]

    [/font][font=宋体]整个人类生活史是个退化史[/font][font=Times New Roman]
    [/font][font=宋体]上古之民,人心至朴,思想极简,日图二飡,夜图一宿,无灾无害即可!后世之民,人心不古,贪欲无休止,离真亦欲远;[/font]
    [font=Times New Roman]

    [/font][font=宋体]细化到整个饮食史是个退化史:[/font][font=Times New Roman]
    [/font][font=宋体]古代之人只吃二顿饭,现代之人则吃三、四、五顿,甚至一天吃到晚。[/font]
    [font=Times New Roman]

    [/font][font=宋体]整个历史观史是个退化史:[/font][font=Times New Roman] [/font][font=宋体]三代以上信古,春秋战国以降半信半疑,近代以来疑古愈演愈烈,甚至相信人类的祖先是猿猴;[/font][font=Times New Roman]

    [/font][font=宋体]整个地理史是个退化史:[/font][font=Times New Roman]
    [/font][font=宋体]神农以上是全球化的大九洲说,其中有神州[/font][font=Times New Roman]; [/font][font=宋体]黄帝以降德不及远,惟于神州之内分为九州,再至三代而有中国之称。[/font]
    [font=Times New Roman]

    [/font][font=宋体]整个治水史是个退化史:[/font][font=Times New Roman]
    [/font][font=宋体]四千多年前,大禹治了中国全土乃至世界的水,现在我们治好黄河或长江了否?[/font]
    [font=Times New Roman]

    [/font][font=宋体]整个全球史是个退化史:[/font][font=Times New Roman]
    [/font][font=宋体]三代以上世界大同,及至三代以来若即若离,秦汉之间唯留丝绸之路;[/font]
    [font=Times New Roman]

    [/font][font=宋体]整个国名史是个退化史:[/font][font=Times New Roman]
    [/font][font=宋体]从神州,到华夏,再到中国;[/font][font=Times New Roman] [/font]
    [/align]
    [align=left][font=Times New Roman][/font][/align]
    [align=left][font=宋体]整个科技史是个退化史:[/font][/align]
    [align=left][font=宋体]具研究,中国古代科技对人类的利是[/font][font=Times New Roman]10[/font][font=宋体]级,弊是[/font][font=Times New Roman]1[/font][font=宋体]级;现代科技对人类的利是[/font][font=Times New Roman]11[/font][font=宋体]级,弊是[/font][font=Times New Roman]7[/font][font=宋体]级;[/font]

    [/align]
    [align=left][font=宋体]从宇宙物理学的角度讲也是个退化史[/font][font=Times New Roman]:[/font][/align]
    [align=left][font=宋体]上古时代有不可思议的宇宙数理模型及气数学[/font][font=Times New Roman], [/font][font=宋体]中古时代有高超的律学[/font][font=Times New Roman], [/font][font=宋体]现代仅有初级的场论[/font][font=Times New Roman]. [/font][font=宋体]弦论[/font][font=Times New Roman].[/font][font=宋体]以及超弦论[/font][font=Times New Roman];[/font][/align]
    [align=left][font=Times New Roman][/font][/align]
    [align=left][font=宋体]整个预测学史是个退化史[/font][/align]
    [align=left][font=宋体]上古时代有天地人三式预测学[/font][font=Times New Roman], [/font][font=宋体]中古时代有邵雍的[/font][font=Times New Roman]<<[/font][font=宋体]皇极经世[/font][font=Times New Roman]>>, [/font][font=宋体]现代有什么预测学能与之相匹呢[/font][font=Times New Roman]?[/font][/align]
    [align=left][font=Times New Roman][/font][/align]
    [align=left][font=宋体]整个数学史是个退化史[/font][font=Times New Roman]:[/font][/align]
    [align=left][font=宋体]据研究四千年前人类的数学水平高于当今[/font][font=Times New Roman], [/font][font=宋体]否则金字塔就不可能出现在地球上[/font][font=Times New Roman];[/font][/align]
    [align=left][font=Times New Roman][/font][/align]
    [align=left][font=宋体]整个物理学史是个退化史[/font][/align]
    [align=left][font=宋体]亚里斯多德继承古老的知识传统[/font][font=Times New Roman], [/font][font=宋体]认为空间实际上布满物质[/font][font=Times New Roman], [/font][font=宋体]至中世纪人们大多不信[/font][font=Times New Roman], [/font][font=宋体]到牛顿经典物理学确立[/font][font=Times New Roman], [/font][font=宋体]认为真空是空无一物[/font][font=Times New Roman], [/font][font=宋体]这种情况一直延续到上个世纪前半叶[/font][font=Times New Roman];[/font][/align]
    [align=left]
    [font=Times New Roman][/font][font=宋体]整个自然环境史是个退化史:[/font][font=Times New Roman]
    [/font][font=宋体]人为的全球污染时代早已来临,这个大家每天以至每时每刻都在亲身体验。[/font][font=Times New Roman] [/font]
    [/align]
    [align=left][font=Times New Roman][/font][/align]
    [align=left][font=宋体]细化到大气质量史[/font][font=Times New Roman]:[/font][/align]
    [align=left][font=宋体]南极上空的臭氧洞警报时时拉响[/font][font=Times New Roman], [/font][font=宋体]空气的污染已足以使人得城市空气过敏症[/font][font=Times New Roman], [/font][font=宋体]不说古代吧[/font][font=Times New Roman], [/font][font=宋体]就算几十年前也有可能认为是天方夜谭[/font][font=Times New Roman]:[/font][/align]
    [align=left][font=Times New Roman][/font][/align]
    [align=left][font=宋体]细化到水质量史[/font][font=Times New Roman];[/font][/align]
    [align=left][font=宋体]就在几十年前的清彻河流现在在哪里[/font][font=Times New Roman]? [/font][font=宋体]我们还有几条江河没有被污染呢[/font][font=Times New Roman]?[/font][/align]
    [align=left][font=Times New Roman][/font][/align]
    [align=left][font=宋体]细化到电子环境史[/font][/align]
    [align=left][font=宋体]电子污染已成为现代人重要的致病原因之一[/font][font=Times New Roman]’ [/font][font=宋体]据研究[/font][font=Times New Roman], [/font][font=宋体]京沪两地的电磁辐射对人的危害已达相当程度[/font][font=Times New Roman];[/font][/align]
    [align=left][font=Times New Roman][/font][/align]
    [align=left][font=宋体]还有[/font][font=宋体]人类失控于自制所为的原因[/font][font=Times New Roman], [/font][font=宋体]全球的森林在日益缩小[/font][font=Times New Roman], [/font][font=宋体]而沙漠化却在迅速扩大[/font][font=Times New Roman].[/font][/align]
    [align=left][font=Times New Roman][/font][/align]
    [align=left][font=宋体]整个生物史是个退化史[/font][font=Times New Roman],[/font][/align]
    [align=left][font=宋体]上古时代有龙[/font][font=Times New Roman]. [/font][font=宋体]凤凰[/font][font=Times New Roman]. [/font][font=宋体]麒麟等神物与人类一起自在地生活在地球上[/font][font=Times New Roman], [/font][font=宋体]中古时代亦时有神物显现而记载于正史[/font][font=Times New Roman], [/font][font=宋体]至现代则几乎不现[/font][font=Times New Roman], [/font][font=宋体]而且整个生物群也在以每天多少种的速度走向灭绝[/font][font=Times New Roman];[/font][/align]
    [align=left][font=宋体]  [/font][font=Times New Roman]
    [/font][font=宋体]……等等。[/font]
    [font=Times New Roman]
    [/font][font=宋体]  [/font]
    [font=Times New Roman]
    [/font][font=宋体]由以上可见,[/font]
    [font=Times New Roman]
    [/font][font=宋体]人类的退化是全面的、广泛的,[/font]
    [font=Times New Roman]
    [/font][font=宋体]退化的核心,是人心的退化,文化的退化。[/font]
    [/align][align=left][font=Times New Roman][size=3][/font][/size][/align]

    [ 本帖最後由 spss 於 2007-11-21 10:05 AM 編輯 ]

  • spss

    會員
    19 12 月, 2007 在 3:47 上午

    [转]古代出现过4代人类--中国与外国记录相同

    墨西哥著作《梵蒂冈古抄本》和存留至今的墨西哥的印地安人文明的作品中,叙述到地球上曾先後出现过4代人类:

    第一代人类是一代巨人,他们毁灭於饥饿,他们居住於南极洲……

    第二代人类毁灭於大火来灭世。他们居住於北极,已沉没入海底……

    第三代人类毁灭於自相残杀。他们居住在太平洋的“姆大陆”,几万年前已沉入海底…

    第四代人类文明毁灭於大水灭世之中(圣经和中国古代传说的大洪水时期)。他们居住在太西洋的“阿特兰提斯岛”,又称大西洲,伊甸园,一万多年前已沉入海底。

    我们现代人类属於第五代大洪水过後的人类。以亚当和夏娃为始祖的西方人类……

    中国元代未期铁冠僧人著的〈透天玄机〉又名〈铁冠数〉里面记录著:……除子丑二辰乃天地开辟之时也,

    正交寅时,这一万五千年内气运静定,日长夜短,人生毛角,寿延千岁,不争不分,人物浑浑,此太古之人也。古籍称居住在蓬莱山的仙人

    正交卯时,这一万五千年内运气主静,天道行授,人长丈余,寿千至六七百岁,营巢而居。无衣无食,此上古人也,古籍称居住在员矫,代岳的仙人。

    正交辰时,这一万五千年内,气运正动,水用事,人身长丈余,寿延六百岁至三四百岁,有母无父,物产始分,此中古之人也,古籍称居住在东方海上的“东王公”神秘人类

    正交已时,这一万五千年内,气运正动,生识生智,人身长八九尺,寿延一百三十岁,地平天成,五伦始判,此守息之人也,古籍称居住在西方的“西王母”神秘人类……

    正交午时,这一万五千年内,气运极动,百物惧备,人身长五六尺,寿延百岁及七八十岁。此奔波之人也,(我们现代人类)以伏羲和女娲为始祖的中国人类……:

    而美国印第安人中的霍比部落流传著这样的预言:我们现在处於第四轮世界,而已经出现的九大徵兆预示著下一轮世纪将要开始,巴哈纳将会带来第五轮世界的曙光。不知道他们所指的这个时代是从什麼时候纪录的,为什麼相差了一个时代呢?

  • spss

    會員
    15 1 月, 2008 在 2:38 上午

    人本由神退化演变而来,并非由猿进化而来。

    今之所谓”神话传说“,在古即为历史。

  • 天上白玉京

    會員
    15 1 月, 2008 在 3:45 下午

    [size=13px]人本由神退化演变而来,并非由猿进化而来。

    今之所谓”神话传说“,在古即为历史。 [/size]

    [size=13px]人由猿进化而来,确实证据不足。[/size]

    [size=13px]您的观点:人由神退化而来,证据也不充分。不过,您利用资料的路子挺野的,这一点,我很佩服。[/size]

  • spss

    會員
    22 1 月, 2008 在 5:39 上午

    证据是分层次的,不知您说得是哪个?

  • spss

    會員
    22 1 月, 2008 在 5:46 上午

    《地球人类形态历史之道》
      
      距今728万年?840万年:历112万年。
      身高148.495尺?159.695尺
      为先天神时代:寿84000岁?72800岁。
      
      距今560万年?728万年:历168万年。
      身高131.695尺?148.495尺
      为后天神时代:寿72800岁?56000岁。
      
      距今511万年?560万年:历49万年。
      身高126.795尺?131.695尺
      为先天地神时代:寿56000岁?51100岁。
      
      
      距今448万年?511万年:历63万年。
      身高120.495尺?126.795尺
      为后天地神时代:寿51100岁?44800岁。
      
      距今371万年?448万年:历77万年。
      身高112.795尺?120.495尺
      为先天人神时代:寿44800岁?37100岁。
      
      距今280万年?371万年:历91万年。
      身高103.695尺?112.795尺
      为后天人神时代:寿37100岁?28000岁。
      
      距今273万年?280万年:历7万年。
      身高102.995尺?103.695尺
      为先天天神人时代:寿28000岁?27300岁。
      
      距今231万年?273万年:历42万年。
      身高98.795尺?102.995尺
      为后天天神人时代:寿27300岁?23100岁。
      
      距今182万年?231万年:历49万年。
      身高93.895尺?98.795尺
      为先天地神人时代:寿23100岁?18200岁。
      
      距今168万年?182万年:历14万年。
      身高92.495尺?93.895尺
      为后天地神人时代:寿18200岁?16800岁。
      
      距今112万年?168万年:历56万年。
      身高86.895尺?92.495尺
      
      为先天真人时代:寿16800岁?11200岁。
      
      距今91万年?112万年:历21万年。
      身高84.795尺?86.895尺
      为后天真人时代:寿11200岁?9100岁。
      
      距今63万年?91万年:历28万年。
      身高81.995尺?84.795尺
      为先天仙人时代:寿9100岁?6300岁。
      
      距今以上?63万年:历63万年。
      为后天仙人时代至凡人时代:寿6300岁?10岁。
      注:“距今当年”,为佛教贤劫住劫的第九小劫减劫之劫末。即当人寿10岁时,公元7964年。
      
      距今540036年?624036年:历8.4万年。
      身高76.295尺?81.995尺
      为后天仙人时代:寿5470岁?6310岁。
      
      距今414036年?540036年:历12.6万年。
      身高63.695尺?76.295尺
      为先天大道人时代:寿4210岁?5470岁。
      
      距今377286年?414036年:历36750年。
      身高60.02尺?63.695尺
      为后天大道人时代:寿3842岁?4210岁。
      
      距今330036年?377286年:历47250年。
      身高55.295尺?60.02尺
      为先天至人时代:寿3370岁?3842岁
      
      距今272286年?330036年:历57750年。
      身高49.52尺?55.295尺
      为后天至人时代:寿2792岁?3370岁。
      
      距今204036年?272286年:历68250年。
      身高42.695尺?49.52尺
      为先天圣人时代:寿2110岁?2792岁。
      
      距今198786年?204036年:历5250年。
      身高42.17尺?42.695尺
      为后天圣人时代:寿2057岁?2110岁。
      
      距今167286年?198786年:历31500年。
      身高39.02尺?42.17尺
      为先天德人时代:寿1742岁?2057岁。
      
      距今130536年?167286年:历36750年。
      身高35.345尺?39.02尺
      为后天德人时代:寿1375岁?1742岁。
      
      距今120036年?130536年:历10500年。
      身高34.295尺?35.345尺
      为贤人时代:寿1270岁?1375岁。
      
      距今78036年?120036年:历42000年。
      身高30.85尺?34.295尺
      为善人时代:寿850岁?1270岁。
      
      距今62286年?78036年:历15750年。
      身高28.52尺?30.095尺
      为中人时代:寿692岁?850岁。

    距今41286年?62286年:历21000年。
      身高26.42尺?28.52尺
      为辨人时代:寿482岁?692岁。
      
      距今34986年?41286年:历6300年。
      身高25.79尺?26.42尺
      为礼人时代:寿419岁?482岁。
      
      距今25536年?34986年:历9450年。
      身高24.845尺?25.79尺
      为信人时代:寿325岁?419岁。
      
      距今22779年?25536年:历2756年。
      身高24.5694尺?24.845尺
      为义人时代:寿297岁?325岁。
      
      距今19236年?22779年:历3543年。
      身高24.2151尺?24.5694尺
      为智人时代:寿262岁?297岁。
      
      距今14904年?19236年:历4331年。
      身高21.864尺?24.2151尺
      为士人时代:寿218岁?262岁。
      
      距今9786年?14904年:历5118年。
      身高16.746尺?21.864尺
      为庶人时代:寿167岁?218岁。
      
      
      距今9392年?9786年:历393年。
      身高16.354尺?16.746尺
      为农人时代:寿163岁?167岁。
      
      距今7029年?9392年:历2362年。
      身高13.992尺?16.354尺
      为商人时代:寿139岁?163岁。
      
      距今4273年?7029年:历2756年。
      身高11.236尺?13.992尺
      为工人时代:寿112岁?139岁。
      
      距今3486年?4273年:历787年。
      身高10.499尺?11.236尺
      为众人时代:寿104岁?112岁。
      
      距今336年?3486年:历3150年。
      身高7.299尺?10.449尺
      为小人时代:寿73岁?104岁。
      
      距今335年?未来846年:历1181年。
      身高6.118尺?7.2.99尺
      为驽人时代,分上、中、下三时代:寿61岁?73岁。
      
      未来846年?2421年:历1575年。
      身高4.543尺?6.118尺
      为愚人时代,分上、中、下三时代:寿45岁?61岁。
      
      未来2421年?5964年:历3543年。
      身高1尺?4.543尺
      
      为肉人时代,分上、中、下三时代:寿10岁?45岁。
      
      注:(1)以上以公元2000年为基准年(以下同)。
       (2)今当上驽人时代335年。
       (3)当今平均人寿69.64岁。
       (4)参见《五行大义研究》p282、《易经传说》p323、《文子》。
       《佛说弥勒大成佛经》、《佛说弥勒下生成佛经讲要》(太虚)《莲花生大师本生传注释》
       (5)以上年代、年龄等数据,系由系统综合释道二家理论、五行家理论及易学宇宙全息数理模型计算而得。
       (6)古印度1尺约等于中国东汉之1尺,为23.75cm。
       (7)2000年人类平均身高约等于165.395cm。

  • spss

    會員
    28 1 月, 2008 在 7:28 上午

    人类呵,

    已经忘记自己是谁?

    从哪里来?

    要到哪里去?

    http://www.sinocube.com/

  • spss

    會員
    31 1 月, 2008 在 8:32 上午

    鉴于重建上古史的极具艰巨性和复杂性,在下以为:

    上古史之真正复原,光靠“多学科交叉”是远远不够的。而是需要能用、应该用、必须用的一切学科,所谓全学科。其中包括哲学观的创新突破,历史观的创新突破等等必要的基础项目建设。

    今人之厚今薄古,实非客观的学术态度。古代留下的文献典籍,事实上已经层层筛选,留下的几乎都是精品。而今人却局限于现代的文化观念,蠡测先贤智慧,凭浅陋的考证就随意地否定,这于情理合吗?这是否是负责任的学术态度呢?
    当今所谓伪书,就其内容而言,百里有否一二也是问题。这在考古也有所证,如近年在河北定县八角廊发现了竹简《文子》;在山东临沂银雀山发现竹简《尉缭子》;在长沙马王堆发现类似《鶡冠子》的帛书,才为这些子书平反,认识到它们确系先秦旧籍。
    又比如,上古易经《古三坟》,笔者不仅在理论上证实其非伪书,而且也在考古上找到了其起码已存在了七八千年的证据。再说纬学,当今学术界知者几无,一般只作些文献疏理,唯极少数方外人士会之。
    而对此不知之学问,作“矛盾百出,虚构的谶纬”结论之共识,又有多大的可信度?这也是负责任的学术态度吗?

  • spss

    會員
    22 2 月, 2008 在 3:38 上午

    大易人类上古史还原考证系统之道
      
      一、高级层次(精神层次、二仪层次):
      1、太极观:有生于无、太极生二仪、阴阳、对称 (阳)
      2、演化观:精神 -→ 信息 -→ 物质 (阴)
      二、中级层次(信息层次、四象层次)
      1、易占考证法:皇极经世考证法、奇门遁甲考证法等 (太阳)
      2、佛教、宗教学考证法 (少阴)
      3、人体科学考证法 (少阳)
      4、文献历史、口传历史考证法:包括甲骨文、金文等 (太阴)
      三、低级层次(物质层次、八卦层次)
      1、世界文字考证法 (乾)
      2、古气候学考证法、铀衰变法 (兑)
      3、古生物学考证法、民族学法 (离)
      4、民俗学考证法 (震)
      5、C14考证法、同位素法 (巽)
      6、知识考古学法 (坎)
      7、出土实物考证法 (艮)
      8、天文历法考证法、古地磁定代法、加速器质谱计法 (坤)

  • pcwork77

    會員
    23 2 月, 2008 在 4:47 上午

    雖是神話傳說,但還是蠻值得研究的。
    有些神話傳話,拿來與現實的世界相比擬,卻是有那麼點關係存在。
    由此可見不論神話傳說的真假如何,都證明了一件事,即是古人對這個世界的宏觀思維。

  • spss

    會員
    4 3 月, 2008 在 4:00 上午

    [font=宋体][size=12pt]是呵[/size][/font]
    [font=宋体][size=12pt][/size][/font]
    [font=宋体][size=12pt]著名历史学家翦伯赞在《中国史论集》【国际文化服务社,[/size][/font][font=Arial][size=12pt]1988[/size][/font][font=宋体][size=12pt]年再版】之《略论中国文献学上的史料-导论》中说道:[/size][/font][font=Arial][size=12pt][/size][/font]
    [font=宋体][size=12pt]“总之,就史料的价值而论,正史不如正史以外的诸史;正史以外的诸史,又不如史部以外的群书。”[/size][/font][size=10][font=Times New Roman] [/font][/size]

    [font=宋体]这里所说的群书主要指传说和神话[/font]
    [font=Arial][size=12pt][/size][/font]
    [font=宋体][size=12pt]真是卓见呵。[/size][/font][font=Arial][size=12pt][/size][/font]

    [ 本帖最後由 spss 於 2008-3-4 12:06 PM 編輯 ]

  • spss

    會員
    4 3 月, 2008 在 4:05 上午

    [font=宋体][size=14pt]已故的研究中国神话的袁珂先生的认为:[/size][/font]

    [font=宋体][size=14pt]中国神话“[/size][/font][font=宋体][size=14pt]不同于希腊神话,也不同于印度或埃及等国家的神话,它是比较接近原始记录的神话,在研究上给我们提供了较能认识庐山真面的资料”。[/size][/font][font=Arial][size=12pt][/size][/font]

Page 3 of 4

Log in to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