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弘一大師年譜
隨著一聲新年到,『喜神大帝』看顧您了,
你獲得了『喜神大帝』贈送現金3197個美元。◆ 一八八○年 庚辰 清光緒六年 一歲
十月二十三日(農曆九月二十日)生於天津。幼名成蹊,學名文濤,字叔同,又號漱筒。父名世珍,字筱樓,清同治四年進士,官吏部主事,後引退持家,經營鹽業和銀錢業,樂善好施,有「李善人」之稱。叔同行三,側室王氏所生。
◆ 一八八四年 甲申 光緒十年 五歲
九月二十三日(農曆八月初五),父筱樓病故,卒年七十二歲。臨終前囑家人延請僧人誦《金剛經》。叔同於是年起從母王氏誦名詩格言。
◆ 一八八五年 乙酉 光緒十一年 六歲
從仲兄文熙(長叔同十二歲)受啟蒙教育。讀詩書琅琅上口,人多異之。
◆ 一八八六年 丙戌 光緒十二年 七歲
日課《百孝圖》、《返性篇》《格言聯璧》、《文選》等。
◆ 一八八七年 丁亥 光緒十三年 八歲
有王孝廉(普在普陀山出家)返津,居無量庵。叔同大侄媳從王氏學《大悲咒》、《往生咒》等,叔同旁聽。同時從乳母劉氏習誦《名賢集》。又從常雲莊受業,讀《孝經》、《毛詩》等。九歲以後又讀過《唐詩》、《千家詩》、《四書》。《古文觀止》、《爾雅》、《說文解字》等。十三歲學篆,十五歲有「人生猶似西山日,富貴終如草上霜。」等詩句吟誦。平時愛貓。
◆ 一八九六年 丙申 光緒二十二年 十七歲
從天津名士趙幼梅學詩詞,喜讀唐五代詩詞,尤愛王維。兼習辭賦、八股。
又從唐敬嚴學篆書刻石。是年天津有減各書院獎賞銀歸洋務書院之議,叔同以為「照此情形,文章雖好,亦不足制勝」,又有友人,言有切時事,逐決心請人教算術、洋文。與天津同輩名士時有交遊。愛好戲劇,曾結識孫處、楊小樓、劉永奎等京劇名角,尤愛梆子坤令楊翠喜,以致隔三岔五必去捧場。
◆ 一八九七年 丁酉 光緒二十三年 十八歲
與天津俞氏結婚。俞氏長叔同兩歲。曾有子(乳名葫蘆),早年夭折。同年入天津縣學(一說次年入縣學)。
◆ 一八九八年 戊戌 光緒二十四年 十九歲
是年清光緒採納康梁維新主張,下詔定國是。叔同贊同康梁變法主張,相傳有「南海康君是吾師」印以明志。
是年奉母攜眷遷居上海,賃居法租界卜鄰里。加入「城南文社」,所作詩文,為同仁之冠。
◆ 一八九九年 己亥 光緒二十五年 二十歲
「城南文社」許幻園慕其才,讓出許家城南草堂一部分,叔同遂遷入。是年與袁希濂、許幻園、蔡小香、張小樓結為「金蘭之誼」,號稱「天涯五友」,曾合影留念。許幻園夫人宋貞有〈題天涯五友圖〉詩五首,詠叔同詩為:「李也文名大似斗,等身著作膾人口。酒酣詩思湧如泉,直把杜陵呼小友。」
是年得紀曉嵐藏《漢甘林瓦硯題辭》二卷。
◆ 一九○○年 庚子 光緒二十六年 二十一歲
正月,作〈二十自述詩〉。〈二十自述詩〉今無存,序曰:「墮地苦晚,又攖塵勞。木替花榮,駒隙一瞬。俯仰之間,歲已弱冠。回思曩事,恍如昨晨。欣戚無端,抑鬱誰語?爰託毫素,取誌遺蹤。旅邸寒燈,光僅如豆。成之一夕,不事雕劖。言屬心聲,乃多哀怨。江關庾信,花鳥杜陵。為溯前賢,益增慚恧!凡屬知我,庶幾諒予。庚子正月。」
春,與書書家組織上海書畫公會,每週出〈書畫報〉一紙,同仁中有宗仰大師、張伯遲、任伯年等。
十一月十日(農曆九月十九日),子李準生。秋,出版《詩鍾彙編初集》,有序曰:「己亥之秋,文社疊起,十風所及,漸次繼興。義取盍簪,志收眾藝,寸金雙玉,斗角鉤心,各擅勝場,無美不備。鄙謬不自揣,手錄一編。莚擅管窺,矢口慚訥,佚漏之弊,知不免焉。尤望大雅宏達,綴而益之,以匡鄙之逮云。」
冬,《李廬詩鐘》出版,序曰:「索居無俚,久不託音。短檠夜明,遂多羈緒。又值變亂,家國淪陷。山邱華屋,風聞聲咽。天地頓隘,啼笑胥乖。乃以餘閒。濫竽文社。輒取兩事,纂為儷句。空梁落燕,庭草無人。隻句珍異,有媿曏哲。歲月既久,儲積寖繁。覆瓿摧薪,意有未忍。用付剞劂,就正通人。技類雕蟲,將毌冷齒。賜之斧削,有深企焉。庚子嘉平月。」
期間還出版《李廬印譜》,亦有序曰:「……爰取所藏名刻,略加排輯,復以手作,置諸後編,顏曰《李廬印譜》。太倉一粒,無裨學業,而苦心所注,不欲自(貓去苗+里)。海內博雅,不棄窳陋,有以啟之,所深幸也。」
◆ 一九○一年 辛丑 光緒二十七年 二十二歲
春,曾回天津,擬赴河南探視其兄,後因道路受堵作罷。居津半月,回上海。後寫成《辛丑北征淚墨》於五月在上海出版,所記多為此行往返見聞和感受。代表作有〈南浦月〉、〈夜泊塘沽〉、〈遇風愁不成寐〉等。表達了對國土淪喪的悲憤之情。其中〈遇風愁不成寐〉曰:「世界魚龍混,天心何不平?豈因時事感,偏作怒號聲。燭燼難尋夢,書寒況五更?馬嘶殘月墜,金鼓萬軍營。」
秋,入上海南洋公學特班,受業於蔡元培。
◆ 一九○二年 壬寅 光緒二十八年 二十三歲
各省補行庚子、辛丑恩正並科鄉試。叔同先後以河南納監應鄉識,以平湖縣監生資格報名應考,均未中。仍回南洋公學。
◆ 一九○三年 癸卯 光緒二十九年 二十四歲
與尤惜陰居士同任上海約翰大學國文教授。不久去職。尤惜陰原籍江蘇無錫,此後與叔同交誼頗深。
翻譯出版《法學門徑書》、《國際私法》。耐軒在《國際私法.序》中曰:「李君廣平(即李叔同──引者注)之譯此書也,蓋慨乎吾國上下之無國際思想,致外人之跋扈飛揚而無以為救也。故揭私人與私人之關係,內國與外國之界限,而詳哉言之。苟國人讀此書而恍然於國際之原則,得回挽補救於萬一,且進而求政治之發達,以為改正條約之預備,則中國前途之幸也。」
◆ 一九○四年 甲辰 光緒三十年 二十五歲
常與歌郎、名妓等以藝事相往還。〈金縷曲.贈歌郎金娃娃〉中有「奔走天涯無一事,問何如聲色將情寄?休怒罵,且遊戲。」句,可知此舉乃憂憤之故。
在上海實踐戲劇,粉墨登場,演出京劇「黃天霸」、「(虫+八)蠟廟」、「白水灘」等。
是年進步青年在上海組織「滬學會」,提倡尚武精神,宣傳移風易俗。叔同亦參與其事。
十二月九日(農曆十一月初三),子李端生。
◆ 一九○五年 乙巳 光緒三十一年 二十六歲
為滬學會作〈祖國歌〉、〈文野婚姻新戲冊〉。出版《國學唱歌集》。
三月十日(農曆二月初五),母王氏病逝,叔同攜眷扶柩乘輪船回津。首倡喪禮改革,開追悼會。天津《大公報》以「文明喪禮」為題稱:「河東李叔同廣平,新世界之杰士也……盡除一切繁文縟節,別定儀式。」
初秋,東渡日本留學。臨行填〈金縷曲.留別祖國並呈同學諸子〉一詞:「……二十文章驚海內,畢竟空談何有!聽匣底蒼龍狂吼。長夜淒風眠不得,度群生哪惜心肝剖?是祖國,忍孤負!」
留日學生高天梅主編《醒獅》雜誌,李叔同為之設計封面,並撰稿。曾與友人商定出刊《美術雜誌》,後因部分留日學生抗議日文部省頒布《清留學生取締規則》罷課回國,此議未能實現。
◆ 一九○六年 丙午 光緒三十二年 二十七歲
因前議《美術雜誌》未能創辦,遂獨立創辦《音樂小雜誌》,並於二月八日在東京印刷,五天後寄回上海發行,此乃中國第一份音樂雜誌。叔同在序言中竭力提倡音樂教育,曰:「蓋琢磨道德,促社會之健全;陶冶性情,感精神之粹美。效用之力,寧有極矣。」在《音樂小雜誌》中發表自作歌曲三首:〈我的國〉、〈隋堤柳〉和〈春郊賽跑〉。
《音樂小雜誌》首期出版後,原擬繼續出版,且刊出徵稿啟事。後未果。
有〈春風〉、〈前塵〉、〈風兮〉、〈朝遊不忍池〉等詩發表於日本漢詩創作團體「隨鷗吟社」刊物《隨歐集》中,並時常與日本漢詩人槐南(森大來)、石埭(永阪周)、種竹(本田幸)等交遊。
九月二十九日,考入上野美術學校油畫科。為此東京《國民新聞》記者專事採訪,並於十月四日在《國民新聞》上刊出〈清國人志於洋畫〉一文及叔同近照。
學油畫時,又於校外從上真行勇學音樂戲劇。冬,與學友一起創辦「春柳社」,此乃中國第一個話劇團體。《春柳社演藝部專草》稱:「吾國倡改良戲曲之說有年矣……其成效卒莫由睹,走輩不揣檮昧,創立演藝部,以研究學理,練習技能為的……願吾同人共矢斯志也。」
是年曾回天津一次,有〈喝火令〉一詞記己感慨。詞曰:「故國鳴鷤鵒,垂楊有暮鴉。江山如畫日西斜。新月撩人透入碧窗紗。陌上青青草,樓頭艷艷花,洛陽兒女學琵琶。不管冬青一樹屬誰家,不管冬青樹底影事一些些。──〈喝火令〉哀國民之死已。今年在津門作,李息。」
◆ 一九○七年 丁未 光緒三十三年 二十八歲
二月,春柳社演出「茶花女遺事」,叔同自扮茶花女,此為中國話劇實踐之第一步。演出後,日本戲劇權威藤澤淺二郎和松居松翁到後臺祝賀。松居松翁在《芝居》雜誌上發表評論:「中國的俳優,使我佩服的便是一個留學生,但他組織的春柳社劇團,在樂座上演「椿姬」(即「茶花女」──引者注)一劇,實在非常好,不,與其說這個劇團好,寧可說這位飾椿姬的李君演得非常好。化妝雖簡單些,卻完全是根據西洋風俗的……尤其是李君的優美婉麗,絕非日本的俳優所能擬。我當時看過以後,頓時又回想到孟瑪德小劇場所見裘菲列表演的椿姬,不覺感到十分興奮,竟跑到後臺和李君握手為禮了。」
「春柳社」於七月十日、十一日(農曆六月初一、初二)又一次公演「黑奴籲天錄」,叔同扮演愛米柳夫人,同時客串男跛醉客。
留日期間與美術模特兒(姓名不詳)產生感情,後隨叔同抵中國。
◆ 一九一○年 庚戌 清宣統二年 三十一歲
三月畢業於東京上野美術學校。歸國,任天津工業專門學校教師。
◆ 一九一一年 辛亥 宣統三年 三十二歲
執教於直隸模範工業學堂。是年,李家遭變,資產一倒於義善源票號五十餘萬圓,再倒於源豐潤票號亦數十萬圓,瀕臨絕境。
◆ 一九一二年 壬子 民國元年 三十三歲
春,抵上海,任教於城東女學,授文學、音樂課。校長楊白民為叔同摯友。
加入「南社」,參加南社第六次雅集。為《南社通訊錄》設計封面並題簽。
陳英士創辦《太平洋報》,任文藝編輯,負責畫報副刊。同事者有葉楚傖、柳業子、蘇曼殊、林百舉等。任職期間首創中國報紙廣告畫。在《太平洋報》發表〈南南曲〉贈留日學友黃二難,及〈詠菊〉、〈題丁慕韓繪黛玉葬花圖〉等。〈南南曲〉云:「在昔佛菩薩,趺坐赴蓮池。始則拈花笑,繼則南南而有辭。南南梵唄不可辨,分身應化天人師。或現比丘,或現沙彌,或現優婆塞,或現優婆夷,或現丈夫、女子、宰官諸像為說法,一一隨意化皆天機。以之度眾生,非結貪、瞋、痴。色相、聲音空不染,法語南南盡皈依。春江花月媚,舞臺裝演奇。偶遇南南君,南南是也非?聽南南,南南詠昌霓;見南南,舞折枝,南南不知之,我佛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
與柳亞子等創辦「文美會」,主編《文美雜誌》。秋,《太平洋報》停刊,應邀赴杭州任浙江兩級師範學校美術、音樂教師。
◆ 一九一三年 癸丑 民國二年 三十四歲
是年浙江兩級師範學校改名為浙江省立第一師範學校。編《白陽》雜誌,所作〈春遊〉三部合唱歌曲、〈音樂小雜誌序〉、〈西湖夜遊記〉、〈歐美文學之概觀〉、〈西洋樂器種類概說〉、〈石膏模型用法〉等均在該刊上發表。
◆ 一九一四年 甲寅 民國三年 三十五歲
是年加入西泠印社,與金石書畫家吳昌碩時有往來。
課餘集合友生組織「樂石社」,從事金石研究與創作。南社詩友姚鵷雛《樂石社記》曰:「樂石社者,李子息霜,集其友朋弟子治金石之學者,相與探討觀摩、竊極淵微而以存古之作也……李子博學多藝,能詩能書、能繪事,能為魏晉六朝之文,能篆刻。顧平居接人,沖然夷然,若舉所不屑。氣宇簡穆、稠人廣坐之間,若不能一言;而一室蕭然,圖書環列,往往沉酣咀啜,致忘旦暮……」
◆ 一九一五年 乙卯 民國四年 三十六歲
仍在浙江省立第一師範學校任教,同時應聘任南京高等師範學校圖書音樂課。在南京組織寧社,藉佛寺陳列古書、字畫。二十四年後,南京高等師範校長江謙〈壽大師六十周甲詩〉云:「雞鳴山下讀書堂,廿載金陵夢未忘。寧社恣嘗蔬筍味,當年已接佛陀光。」
是年作歌頗多,代表作有〈送別〉、〈早秋〉、〈憶兒時〉、〈悲秋〉、〈月夜〉、〈秋夜〉等。其中〈送別〉流傳最廣,歌詞曰:「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晚風拂柳笛聲殘,夕陽山外山。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瓢濁酒盡餘歡,今宵別夢寒。」
是年夏,曾赴日本避暑。
◆ 一九一六年 丙辰 民國五年 三十七歲
同事夏丏尊偶見日本雜誌有關斷食文章,遂介紹叔同閱讀,叔同即決心一試。於年底入虎跑寺斷食二十餘天,有《斷食日誌》詳記之。入山前,作詞曰:「一花一葉,孤芳致潔。昏波不染,成就慧業。」
◆ 一九一七年 丁巳 民國六年 三十八歲
正月間,赴虎跑習靜。正月十五日受三皈依,法名演音,號弘一。是年下半年起,發心食素,並請《普賢行願品》、《楞嚴經》及《大乘起信論》等多種佛經研讀。時與馬一浮居士往還。
◆ 一九一八年 戊午 民國七年 三十九歲
農曆七月十三日,入虎跑寺正式出家。出家前,將所藏印章贈西泠印社,該社社長葉舟為鑿龕庋藏,並有「印藏」題記:「同社李君叔同,將祝髮入山,出其印章移儲社中。同仁用昔人『詩龕』、『書藏』遺意,鑿壁庋藏,庶與湖山並永云爾。戊午夏葉舟識。」
農曆九月至靈隱寺受戒,馬一浮貽以《靈峰毗尼事義集要》、《寶華傳戒正範》,大師閱後發願學律。受戒後,赴嘉興精嚴寺小住。年底應馬一浮之召至杭州海潮寺打七。
◆ 一九一九年 己未 民國八年 四十歲
春,小住杭州艮山門外井亭庵,不久移居玉泉清漣寺。夏居虎跑寺。秋至靈隱寺與弘傘法師共燃臂香,依天親菩薩《菩提心論》發十大正願。
◆ 一九二○年 庚申 民國九年 四十一歲
春,居玉泉寺。《印光法師文鈔》出版,作《印光法師文鈔題辭並序》,曰:「是阿伽陀,以療群疚。契理契機,十方宏護……老人之文,如日曆天,普燭群品,寧俟鄙倍,量斯匡廓……」
六月,赴浙江新城閉關。行前敬書明代蕅益大師警訓:「明蕅益大師云:念佛工夫,只貴真實信心。第一要信:我是未完成之佛,彌陀是已成之佛,其體無二。次信娑婆的是苦,安養的可歸,熾然欣厭。次信現前一舉一動,皆可回向西方;若不回向,雖上品善,亦不往生;若知回向雖誤作惡行,速斷相續心,起殷重懺悔,懺悔之力,亦能往生,況持戒修福種種勝業,豈不足以莊嚴淨土?」
在貝山覓得《弘教律藏》三帙,並求《南山》、《戒疏》、《羯磨疏》等,因事緣未具,中秋後移居浙江衢州蓮花寺,手裝《大乘戒經》、《十善業道經》等,並有題記。校定《菩薩戒本》。
◆ 一九二一年 辛酉 民國十年 四十二歲
正月,自衢州返杭州,居玉泉寺,披尋《四分律》,始覽諸先師之作。春,曾在閘口鳳生寺小住,豐子愷遊學日本前夕曾前往話別。
三月,自杭州赴溫州,居慶福寺,撰「謝客啟」,掩關治律。六月,所編《四分律比丘戒相表記》初稿成,序曰:「……以戒相繁雜,記誦非易,思撮其要,列表志之。輒以私意,編錄數章。頗喜其明晰,便於初學。……」
◆ 一九二二年 壬戌 民國十一年 四十三歲
正月初三,在家妻俞氏病故,俗家仲兄文熙來信囑返津,因故未能成行。仍居慶福寺,四月覆俗侄李聖章函,歷述出家經過。其中云:「任杭教職六年,兼任南京高師顧問者二年,及門數千,遍及江浙。英才蔚出,足以承紹家業者,指不勝屈,私心大慰。弘揚文藝之事,至此已可作一結束。」
◆ 一九二三年 癸亥 民國十二年 四十四歲
二月,至上海,與尤惜陰居士合撰《印造經像之功德》。四月,居太平寺,題元魏曇鷥《往生論注》,並錄印光大師法語於卷端。
六月,為杭州西泠印社書《阿彌陀經》一卷,該社為刻於石幢。夏赴杭州靈隱寺聽慧明法師講《楞嚴經》,曾自謂:「開講的一天,我去聽法。因為好幾年沒有看見他了,覺得他已老了不少。頭髮已經斑白,牙齒也大半脫落。我當時大為感憾。於拜他的時候為之淚流不止。」(《我在西湖出家的經過》)九月,至衢州,居蓮華寺。
◆ 一九二四年 甲子 民國十三年 四十五歲
四月,由蓮華寺移居三藏寺。不久,取道松陽、青田抵溫州。五月至普陀山,參禮印光大師,居七日,觀察印光大師日常生活,至為景仰。六月,返溫州整理《四分律》,八月手書《四分律比丘戒相表記》最終定稿。
◆ 一九二五年 乙丑 民國十四年 四十六歲
春,至寧波,掛搭七塔寺,應夏丏尊之請至上虞白馬湖小住。不久返溫州。
◆ 一九二六年 丙寅 民國十五年 四十七歲
春,扺杭州,寓招賢寺。夏丏尊、豐子愷曾自滬至杭專程拜訪。夏初,與弘傘法師同赴廬山參加金光明法會。路經上海時曾與豐子愷等訪城南草堂等處。冬初,由廬山返杭州,經上海,在豐子愷家小住,後返杭州。在廬山時,寫《華嚴經十回向品,初回向章》,太虛大師推為近數十年來僧人寫經之冠。
◆ 一九二七年 丁卯 民國十六年 四十八歲
春,閉關杭州雲居山常寂光寺。社會上有毀佛之議,大師為護法,提前出關,致函蔡元培、經亨頤等舊友,力陳整頓佛教之意見。召見部分青年,竭力開導。秋,至上海,居江灣豐子愷家,主持豐子愷皈依三寶儀式。期間與豐子愷商定編繪《護生畫集》計劃。是年春,豐子愷等編《中文歌曲五十曲》出版,內收大師在俗時歌曲十三首。豐子愷在序言中說:「……李先生有深大的心靈,又兼備文才與樂才。據我們所知,中國作曲作歌的只有李先生一人。……」此時在上海,曾拜見印光大師於太平寺。
◆ 一九二八年 戊辰 民國十七年 四十九歲
春夏之間,在溫州大羅山誅茆坐禪。秋至上海,與豐子愷、李圓淨具體商量編《護生畫集》。冬,劉質平、夏丏尊、豐子愷、經亨頤等共同集資,發起在白馬湖築屋,供大師居住。冬赴閩南。
◆ 一九二九年 己巳 民國十八年 五十歲
正月,自南安小雪峰至廈門南普陀寺,居閩南佛學院,參與整頓學院教育。春,返溫州,途經福州,於鼓山湧泉寺藏經樓發現《華嚴經疏論纂要》刻本,歎為稀有,發願刊印。九月在白馬湖「晚晴山房」小住,十一月重至廈門、南安,與太虛大師在雪峰度歲,並合作《三寶歌》。
是年二月,《護生畫集》由上海開明書店出版。五十幅護生畫皆由大師配詩並題寫。大師在跋文中曰:「我依畫意,為白話詩;意在導俗,不尚文詞。普願眾生,承斯功德;同發菩提,往生樂國。」並云:「蓋以藝術作方便,人道主義為宗趣。」
是年,夏丏尊以所藏大師在俗時所臨各種碑帖出版,名《李息翁臨古法書》(上海開明書店)。
◆ 一九三○年 庚午 民國十九年 五十一歲
正月,自小雪峰至泉州承天寺,與性願法師相聚。此時性願法師創辦月臺佛學社,大師曾為學僧講課,並為承天寺整理所藏古版藏經。四月赴溫州,後至白馬湖。秋赴慈溪金仙寺講律。十一月赴溫州慶福寺。時人稱大師孤雲野鶴,弘法四方。
◆ 一九三一年 辛未 民國二十年 五十二年
二月,自溫州過寧波,旋赴白馬湖橫塘鎮法界寺。發願捨棄有部律,專學南山,從此由新律家變為舊律家。五月,亦幻法師發起創辦「南山律學院」,請大師主持於五磊寺,後因與寺主意見未洽,遂離去。九月,廣洽法師函邀大師赴廈門。同月在金仙寺作「清涼歌」。
◆ 一九三二年 壬申 民國二十一年 五十三歲
是年在鎮海龍山伏龍寺為劉質平作書法。年底抵廈門,住山邊岩(即萬壽岩)。講「人生之最後」於妙釋寺。十二月二日,在南普陀寺參加太虛大師主持的常惺法師受請住持典禮歡迎會,並合影留念。
◆ 一九三三年 癸酉 民國二十二年 五十四歲
是年在妙釋寺講「改過經驗談」,在萬壽岩講「隨機羯磨」,重編蕅益大師警訓為《寒笳集》。在開元寺圈點《南山律鈔記》,在承天寺講《常隨佛學》。
◆ 一九三四年 甲戌 民國二十三年 五十五歲
元旦,在泉州草庵講《含注戒本》。正月廿一日講《祭顓愚大師爪髮衣缽塔文》、《德林座右銘》。此年撰述豐厚,計有《記廈門貧兒捨資請宋藏事》、《地藏菩薩本願經說要序》、《隨機羯磨疏跋》、《四分律隨機羯磨題記》、《一夢漫言跋》、《莊閒女士手書法華經序》、《見月律師年譜摭要並跋》、《一夢漫言序》、《緇門崇行錄選錄序》等。
二月應南普陀寺住持常惺、會泉二法師請整頓閩南佛學院。見學僧紀律鬆弛,認定機緣未熟,倡辦佛教養正院。
◆ 一九三五年 乙亥 民國二十四年 五十六歲
正月在萬壽岩撰《淨宗問辨》。四月,至泉州開元寺講《一夢漫言》。五月抵淨峰寺。十二月應泉州承天寺之請。於戒期中講《律學要略》。
◆ 一九三六年 丙子 民國二十五年 五十七歲
元旦,臥病草庵,書「菩薩四攝行」:「布施、愛語、利行、同事。」八大字。春,因患臂瘡自草庵至廈門就診,數月方癒。六月居鼓浪嶼日光岩。年末移居南普陀寺。
是年正月佛教養正院開學,抱病講「青年佛徒應注意的四項」。春,手書《乙亥惠安弘法日記》、《壬丙南閩弘法略志》。《清涼歌集》由上海開明書店出版。
◆ 一九三七年 丁丑 民國二十六年 五十八歲
三月在佛教養正院講《南閩十年之夢影》。為廈門市第一屆運動會作會歌。五月赴青島湛山寺講律。十月返廈門。歲末赴泉州草庵。
◆ 一九三八年 戊寅 民國二十七年 五十九歲
一月三十一日在草庵講《華嚴經普賢行願品》。二月十九日入泉州。三月二日講經於承天寺。後赴梅石書院、開元寺、清塵堂及惠安、廈門等處講經。
五月四日,即廈門陷落前數日離開廈門至漳州南山寺。冬初至泉州承天寺,後移居溫陵養老院。
◆ 一九三九年 己卯 民國二十八年 六十歲
四月入蓬壼毗峰普濟寺閉門靜修。著《南山律在家備覽略篇》等。
九月,澳門《覺音月刊》和上海《佛學半月刊》均出版「弘一法師六秩紀念專刊」。
秋末,為《續護生畫集》題字並作跋。
◆ 一九四○年 庚辰 民國二十九年 六十一歲
春,閉關永春蓬山,謝絕一切往來,專事著述。秋,應請赴南安靈應寺弘法。
◆ 一九四一年 辛巳 民國三十年 六十二歲
五月,離靈應寺赴晉江福林寺結夏安居,並講《律鈔宗要》,編《律鈔宗要隨機講別錄》。冬,入泉州百原寺小住,後移居開元寺。歲末返福林寺度歲。
◆ 一九四二年 壬午 民國三十一年 六十三歲
三月赴靈瑞山講經。四月回泉州百原寺,後居溫陵養老院。九月一日,溫陵養老院假過化亭為戒壇,大師教演出家剃度儀式。九月在開元寺講《八大人覺經》。
十月二日下午身體發熱,漸示微疾。十月七日喚妙蓮法師寫遺囑。
十月十日下午寫「悲欣交集」四字交妙蓮法師。
是月十三日晚七時四十五分呼吸少促,八時安詳西逝,圓寂於溫陵養老院。
Log in to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