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詢問、尋找答案,向各方術數同好交流
與世界術數連接

  • 涅槃是什麼?

    Posted by HAU on 24 1 月, 2007 在 3:39 下午

    斌宗法師講述

    一九五七年二月拾五日於澹雲精舍

    前言

    修學佛法最後的歸趣在求證涅槃,那麼學佛修行的人,當要徹底明白它,不可輕易忽略它。然而它到底是個什麼東西?讓我來略說一下:

    一、涅槃的意義

    涅槃是梵語,正音為波利暱縛男,舊云涅槃,今順古亦云涅槃。又名泥洹,或云涅槃那,皆音之訛略,或楚夏不同。舊譯為滅度,或云寂滅、無為、解脫、安樂、不生不滅等,名雖異其義則同。今單舉滅度和寂滅二義釋之:滅度,即「滅」除煩惱,「度」脫生死的意思。寂滅,寂謂理性「寂」靜,滅謂煩惱「滅」除。亦可說,證得「寂」靜之體性,自然煩惱「滅」除;煩惱滅除,自然證得寂靜體性。『智論』云:涅名為出,槃名為趣,謂永出諸趣生死,則亦可譯為出趣也。

    若據新譯——玄奘法師則譯為「圓寂」,此義比較來得完善,因為寂滅、滅度、解脫等譯,不過僅約斷德方面,言斷滅生死煩惱。圓寂則統明智斷二德。今略釋之:

    具足一切福德智慧叫做「圓」;永離一切煩惱生死叫做「寂」。簡單的說:即德無不「圓」,患無不「寂」。詳細的說:即福慧二嚴做到圓滿無缺(圓),三惑煩惱徹底清除,二種生死完全度脫(寂),永遠不再被煩惱生死所困擾,回復「圓」明「寂」照的本有心體,而獲到一種純善純美的莊嚴解脫。這就是涅槃的境界——圓寂。圓約進善方面言(成就一切福德);寂約滅惡方面言(斷惑滅苦)。據此研究起來,圓寂似乎大乘無為的涅槃,寂靜、滅度等為小乘涅槃。

    要之,圓寂也就是指得「圓明寂照之真心」。因為它——真心——本具一切功德(圓),永離一切煩惱(寂)故。成佛即證此真心,故涅槃並非諸佛的專有品,不過凡夫一向為夢想所蒙昧,因此不能證得。所謂迷則顛倒夢想,悟則究竟涅槃。

    當知夢想,根本是由本覺真心而起的,我人如能滅一分夢想,即證一分真覺(如鏡子去一分塵埃,即現一分光明),乃至全滅全證。至此則一切功德無不復歸「圓」滿,一切煩惱生死無不畢竟空「寂」,是證到大乘究竟涅槃的境界。

    ganghuat replied 18 年, 9 月 前 2 Members · 5 Replies
  • 5 Replies
  • HAU

    會員
    24 1 月, 2007 在 3:40 下午

    隨著一聲新年到,『財神爺爺』看顧您了,
    你獲得了『財神爺爺』贈送現金1710個美元。

    二、涅槃的種類

    現在再來把它的種類介紹一下:涅槃有二種,一、有餘,二、無餘,要詳細明白它當分三段來講:

    (一)就小乘方面:證得阿羅漢果,對於招感生死業因的見思惑,雖已斷盡而更不生起,但尚有前業所招的生死果報身未滅(生命體猶存),叫做有餘涅槃(尚有餘此有漏依身的生死苦果可滅故)。若連以前煩惱業所受之身亦滅,更不隨業受生死,叫做無餘涅槃(無餘外生死苦果可滅故)。換言之:不但招感生死之本的心理上之煩惱業惑已經解脫,即眾苦所聚的生理上之現實生命體亦同稱解脫,此為無餘涅槃。以上為小乘的有餘、無餘涅槃(此有餘、無餘同為一體,因同斷見思,同證真理。其不同處,唯在有漏依身上滅,未滅上分)。

    (二)就大乘方面:若變易生死因盡為有餘涅槃,變易的果盡為無餘涅槃。此為大乘的有餘、無餘涅槃。

    (三)就大小相對言;小乘所證涅槃為「有餘」,因為它僅斷見思煩惱,滅分段生死而已,尚「有」其「餘」的塵沙、無明煩惱未斷,變易生死未了,故曰有餘。至於大乘所證的涅槃,則為「無餘」,因為它是三惑全斷,二種生死永滅,再「無」其「餘」的煩惱可斷,生死可了,故曰無餘。此為大小相對的有餘、無餘涅槃。

    又近代的學者說:果報身未滅為有餘(雖惑斷而身尚在)待果報身滅時,始稱為無餘的涅槃。

    更對於小乘和大乘涅槃的分解,詳細可再分為三點說明:

    1、小乘滅生死而涅槃,大乘達生死即涅槃,這叫做本性寂滅非寂滅異,此其一也。

    2、小乘唯斷界內見思,大乘並斷界外(三界外)塵沙、無明,這叫做界內界外斷惑異,此其二也。

    3、小乘無身無智,未徹證法身般若之德;大乘則身知具足,眾德圓備,這叫做眾德具不具異,此其三也。我來引一段經文補釋這眾德具不具的道理,使讀者易懂。

    『法華玄贊』二云:「一、真如之體靈明妙覺,名為般若」;彼為覺性故也。小乘之涅槃體非覺性,故不名般若。二、真如之體出所知障,名為「法身」;彼為一切功德法所依故。小乘之涅槃非為功德法所依,故不名法身。三、真如之體眾苦都盡,名為「解脫」;彼離分段變易故。小乘之涅槃唯離分段,未脫變易,故非圓滿解脫。

    據上所說,小乘涅槃所斷的是見思煩惱,所滅的是分段生死,所證的是偏空真理,所以它的生死因便是見思煩惱,它的生死果即指有漏依身(為有漏煩惱感受生死所依之身)。大乘涅槃,所斷的是塵沙、無明煩惱,所滅的是變易生死,所證的是中道實相理。此則以塵沙、無明為變易生死因,空及二邊之法相為變易生死果。

    二乘人滅分段生死,不受後有而入涅槃。大乘菩薩及佛雖變易生死,息妄歸真,而證無餘涅槃。或云:「佛息應身之化,歸於真身之本」謂之無餘涅槃。

    總之,二乘所證涅槃,它的本體是見思煩惱永寂,偏空真諦理顯現。菩薩所證涅槃,它的本體是塵沙煩惱永寂,但中俗諦理顯現。佛所證的涅槃,它的本體是無明煩惱永寂,實相中諦理顯現。

    小乘雖然不算圓滿解脫,可是它已能了脫分段生死,因此,亦得稱為涅槃——小涅槃;三德中僅具解脫一分。至於大乘所證的涅槃,可就不同了,它是圓斷煩惱、圓滿解脫、圓證三身、圓獲三智;那法身、般若、解脫三德具備,常樂我淨的四德不缺。

    此外還有性淨涅槃、無住涅槃,合前有餘、無餘為四種涅槃。有餘、無餘是三乘共證,凡夫無分;性淨涅槃是凡聖同具;無住涅槃是佛果獨證。今略說明之:「性淨涅槃」謂諸法自體,性本空寂,不假他修,法法平等,聖凡不二的理性。「無住涅槃」是說不住生死,不住涅槃,因為它是福慧圓滿,更無所求。體雖如如而能不變隨緣;用雖生滅而能隨緣不變。又以大悲故不住涅槃(不忍坐視沉溺生死的眾生而不救);以大智故不住生死(不被無明所迷,業力所轉),故云無住。

    結語

    如上所明,涅槃是學佛修行最後的歸趣,不消說它當然是個無法估價的聖果。嗟嗟!世有一班不懂教義的人,竟以涅槃認為是死的別名,這是根本錯誤的!要知道,它——涅槃,乃諸佛聖者所同證的聖果,是由歷劫辛苦,積行一切功德所換來的代價。就以小乘涅槃來說:並不是個個死了就能即證涅槃。請大家認識清楚為幸!

  • ganghuat

    會員
    26 1 月, 2007 在 6:38 上午


    【法句經】
    [color=#0000ff]〔超越泥濘崎嶇道,并逾愚痴輪迴海,得度彼岸住禪定,[/color]
    無欲而又無疑惑,無著証涅槃寂靜,我稱彼為婆羅門.〕

    〔勇敢斷除于欲流,汝當棄欲婆羅門,若知于諸蘊滅盡,
    汝便知無作涅槃〕.

  • ganghuat

    會員
    26 1 月, 2007 在 4:06 下午

    什麼是涅槃?
    經典說涅槃是不死的界,所有其他的界(元素)會死亡,但只有這個不會死亡,因它是貪空,嗔空,痴空.(貪欲滅盡,嗔恚滅盡,愚痴滅盡)
    當痴空了,就沒有自我,也不會執為自我,因此就不死.因為涅槃是死亡止息之處,而被稱為不死的界(元素[size=4]amatadhatu),這不死的〔界〕是死亡止息之處.[/size]

    澈底空掉自我的狀態就是涅槃,涅槃是至高無上的空.它是一種超越種種假相,獨一無二的智見,見到涅槃是至高無上的空,我們就能超越種種的假相.究竟圓滿的空性…..涅槃.

    佛陀說:【諸佛說:(涅槃是無上的法)】無上的法意指人
    今生所能到達最好最高的境界…至善.

  • HAU

    會員
    27 1 月, 2007 在 3:12 上午

    原帖由 ganghuat 於 2007-1-27 12:06 AM 發表。
    什麼是涅槃?
    經典說涅槃是不死的界,所有其他的界(元素)會死亡,但只有這個不會死亡,因它是貪空,嗔空,痴空.(貪欲滅盡,嗔恚滅盡,愚痴滅盡)
    當痴空了,就沒有自我,也不會執為自我,因此就不死.因為涅槃是死亡止 …

    此解有誤,
    閣下豈不聞生死即涅盤否?
    非謂離生死別有涅盤。

  • ganghuat

    會員
    27 1 月, 2007 在 7:10 上午

    涅槃是在死后才能証得,或在今生此地就能証得?
    寺院講堂的教師或講者只談到死后才得涅槃,然而在三藏教典裏,
    我們并沒有發現這種說法.涅槃另外有如下的說法:
    一是現証涅槃〔行者親自體証的涅槃[size=3]sanditthika-nibbana.[/size]
    一是現法涅槃〔此時此地的涅槃[size=3]ditthadhamma-nibbana.[/size]
    在四色界定和四無色界定中,所經驗到充滿喜悅的意識狀態,就是
    現証涅槃或現法涅槃.但我們必須了解,這些情況是獲得涅槃前的體驗.它們擁有涅槃的滋味,但是仍不同于真正的涅槃.因為那種狀況是不圓滿,不究竟的,它們被稱為現証涅槃和現法涅槃.[size=3](泰本巴利藏23冊475頁.)[/size]
    還有比這些更好的說法,在一次場合裏,佛陀描述了貪,嗔,痴的止息,那就是直接體証[size=3]sanditthikam,當下可以得到成果,(akalikam)[/size]
    請大家一起來看[size=3]ehipassikam,向內觀照opanayikam,[/size]
    智者親自體証,這些措辭意味著一個活生生的人,他能明了,感覺,體味到涅槃,而且可呼朋喚友同來欣賞.如此清楚地顯示他還沒有死,而他的內心卻已知道涅槃的滋味.這也可以用其他方式表達—
    無取著般涅槃,它是現生自証的,〔般涅槃〕是根除痛苦和煩惱.
    (泰本巴利藏第32卌,75頁)[size=5]而五蘊不會消失或崩散,也就是說,肉體不需要死亡.現在把涅槃定義成清涼,也就是沒有熱惱,痛苦.因此我想請各位思惟我們泰國袓先的智慧,他們說:涅槃是亡前的死亡,你從來沒有聽過這句格言,但它是鄉下農民常說的一句話,他們說:[/size]
    死屍中見美色
    施舍中見善行
    真誠中見天神
    死亡前的死亡見涅槃.
    身為子孫的我們,比祖先更聰明或更愚笨?請慎重思惟這句格言:
    【涅槃是〔肉體〕死亡前的〔我執〕死亡】,肉體不必死,但是我執
    必定要消除,這稱為【涅槃】能了解它的人,就能得到無上及不可言喻的悅樂,這是另一種樂,而他依然繼續活著
    【泰】佛使比丘.著

Log in to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