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斗甲宮』論科舉
隨著一聲新年到,『財神爺爺』看顧您了,
你獲得了『財神爺爺』贈送現金3588個美元。參考http://zh.wikipedia.org/wiki/%E7%A7%91%E4%B8%BE#.E6.98.8E.E3.80.81.E6.B8.85
古求算鐵版之命主,大多皆為達官貴人,所以鐵版中有大量條文,皆與官職及科舉有關,在坤集內便有『斗(科)宮』和『甲(黃甲)宮』,條文是關於那個甲子年登科和登黃甲,何謂登科和登黃甲呢?那便要考究一下明?清科舉制度:
明?清時,正式由國家舉行的科考分為三級,鄉試、會試和殿試:
鄉試是正式科考的第一關。按規定是在子、午、卯、酉年舉行。鄉試於八月在京城及各省省城的貢院內舉行,亦稱「秋闈」。鄉試每次連考三場,每場三天。鄉試發的稱為「乙榜」,又稱「桂榜」。考中的稱為「舉人」,頭名舉人稱「解元」,中了舉人便具備了做官的資格。通過鄉試的舉人,可於次年(即辰、戌、丑、未年)三月參加在京師的會試和殿試。會試由禮部在貢院舉行,亦稱「春闈」,同樣是連考三場,每場三天。會試發的榜稱為「杏榜」,取中者稱為「貢士」,貢士首名稱「會元」。
得到貢士資格者可以參加同年四月的殿試。殿試由皇帝主持和出題,亦由皇帝欽定前十名的次序。殿試只考一題,考的是對策,為期一天。錄取名單稱為「甲榜」,又稱「金榜」;分為三甲:一甲只有三人,第一名狀元、第二名榜眼、第三名探花,賜「進士及第」。二甲多人,賜「進士出身」。三甲則賜「同進士出身」。二、三甲第一名一般稱為「傳臚」。殿試只用來定出名次,能參加的貢士通常都能成為進士,不會再有落第的情況。
能中進士便是功名的盡頭,不能重考以求獲得更高的名次。能夠一身兼解元、會元、狀元的,就是「連中三元」。
所以鄉科及第、三場捷報和秋闈得意,是同一意思,而名登黃甲、金榜、進士及第和春闈報捷又是同一意思。另外一提,考鄉試之前,需先要通過童試,而童試則在寅、申、巳、亥年舉行,因為比較容易得到,所以沒有被納入鐵版條文之內。
明白以上的制度,我們就明白不應該有子、午、卯、酉年以外鄉試及第的條文,同樣,也不應該存在辰、戌、丑、未年以外名登黃榜或進士及第的條文。
Log in to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