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觀綱宗釋義
北天目蕅益沙門智旭述
教者。聖人被下之言也。觀者。稟教修行之法也。教綱萬殊。大綱唯八。而化儀無體。全攬化法為體。則藏通別圓四教。乃教之綱也。依教設觀。亦復萬殊。而析空體空次第一心四觀。收無不盡。則析體等四。乃觀之綱也。教觀雖各有四。而前三是權。後一是實。為實施權。開權顯實。乃佛法之宗要也。臨濟云。識取綱宗。本無實法。夫四教四觀。總為對治眾生見思無明重輕諸病而設。藥不執方。合宜而用。所以施此四教。須有頓漸秘密不定四種之殊。豈容執著。又為實施權。則不可執實而廢權。開權顯實。則不可執權定異實。故云無實法也。
【觀非教不正四句】
問。教觀止約自行化他。本無二理。何得云有教無觀。有觀無教耶。答。得意之人。舉一教字。教為法界。便具觀法。不必更別言觀。舉一觀字。觀為法界。便具教法。不必更別言教。只因眾生但認語言為教。不能與觀相應。但認工夫為觀。不能與教相應。故設做工夫。不以教印。則盲修瞎鍊。未免行邪險徑。名之為殆。猶所云思而不學也。設學文字。不解觀心。則說食數寶。究竟茫無受用。名之為罔。猶所云學而不思也。
【依教設觀數亦略同】
化法四教。則有四觀。化儀四教。但有三觀。無秘密觀。故云略同。又頓漸不定三教。統該化法四教。而頓漸不定三觀。唯約圓觀。故云略同。明其不盡同也。
【半字滿字】
喻出大涅槃經。例如此方小學大學也。三藏正化二乘。傍化菩薩。哆哆和和。漸誘初學。故如半字。通教正化菩薩。傍化二乘。名為大乘初門。別教獨菩薩法。圓教純明佛法。故如滿字。此略判也。細而論之。藏通詮真。名為半字。別圓詮中。名為滿字。又藏教不能通至別圓。故但是半字。通教能通別圓。是半而含滿。別教須用藏通方便。是滿而帶半。唯圓教始終皆以佛知佛見而為修行。是滿字法門也。
【生滅門不生不滅門】
三藏詮生滅四諦。由之證道。故名為生滅門。通教詮無生四諦。由之證道。故名為不生不滅門。亦一往略判也。細而論之。三藏是界內生滅門。通教是界內不生滅門。別教是界外生滅門。圓教是界外不生滅門。又通教約界內論。不生滅。約界外觀。仍屬生滅。以其但能體分段空。不能體變易空故。別教約界外論。雖云生滅。約界內觀。亦不生滅。以其雖不體變易空亦能體分段空故○言界內界外者。三界之內。見思為因。所感分段生死為果。藏通二教。正治此病。名界內教。三界之外。方便實報二土。無明為因。所感變易生死為果。別圓二教。正治此病。名界外教。
【對半明滿】
諸方等經。彈偏斥小。歎大褒圓。故云對半明滿。然細論之。或以通別圓對破三藏。如維摩經五百弟子品是也。或以別圓對破藏通。如佛與彌勒論說俗諦。諸大弟子謂說真諦。真俗俱不解是也。或唯以圓對破藏通別教。如大佛頂首楞嚴經。訶斥不知常住真心性淨明體。用諸妄想。不知二種根本。錯亂修習。別成三乘魔外者是也。
【涅槃追說四教追泯四教】
重為未入實者。廣談常住。是追說圓教也。又為末世鈍根重扶三權。是追說藏通別教也。雖復四教并談。而與方等四教不同。方等中之四教。藏通初後并不知常。別教初不知後方知。(初心雖知中道。是但中理。不具諸法。不同涅槃佛性)唯圓教初後俱知。今涅槃中之四教。同知常住。故不同也。既前三教亦皆知常。不同方等中隔異之三。是追泯藏通別也。既扶三權以助一實。不同方等中對三之一。是追泯圓教也。
【般若帶通別正明圓教】
會通一切世出世法。皆摩訶衍。互具互融。是圓教也。或說法性離一切相。非生死。非涅槃。非有為。非無為等。則是帶別教義。或說一切法如幻如夢。或說諸法實相三乘同證。則是帶通教義。蓋般若明空。有共不共。共即諸法本空。三乘同證。出三界因果幻縛。是通教義。不共即第一義空。菩薩獨入。斷三土二死因果。是別圓義。若云依第一義空得成諸法。猶是別義。若云即第一義空。頓具諸法。諸法無非第一義空。乃是圓義也。細玩大部般若。顯發圓義為多。為鈍根人。略帶通別方便耳。後人判般若為空宗者。但得共意。尚未知別教義。何況知有圓教義耶。
【秘密不定】
具足應云秘密不定。顯露不定。蓋一音說法。隨類異聞異解。就相知邊。則名顯露不定。就不相知邊。則名秘密不定也。秘密故無可傳。可傳便屬顯露不定。又或一座說法。兩人所聞所解不同。若互相知。則皆名顯露不定。若互不知。則皆名秘密不定。若此知彼。彼不知此。或彼知此。此不知彼。則約不知邊。便名秘密。若約知邊。便名不定也。
【法尚無一云何有四】
諸法寂滅相。不可以言宣。又諸法從本來。廠自寂滅相。寂滅則何一何四。此所謂識取綱宗。本無實法也。因病設藥。大綱唯四。開權顯實。究竟歸一。一為實。三為權。權實相對。皆是不得已而有言。若論本體。不但不可名四。亦復不可名一。故云非權非實也。然所謂非權非實者。非謂出權實外。別有一法名為非權非實。但以權即實家之權。故即非權。實即權家之實。故即非實。猶云波即水家之波。故即非波。水即波家之水。故即非水。究竟同一濕性耳。濕性豈在波水外哉。
【四阿含毘尼阿毘曇】
阿含。亦云阿笈多。亦云阿笈摩。此翻教。又翻法歸。又翻傳所說義。又翻無比法。通則大小二教。皆名阿含。別則增一阿含。約數明法。長阿含。明世界生起等事。中阿含。明諸深義。雜阿含。明諸禪法。乃摩訶迦葉請阿難陀結集。故云四阿含也。毘尼。亦云毘柰耶。亦云鼻柰耶。此翻善治。亦翻調伏。亦翻滅。亦翻律。通則佛所說教。皆名正法毘尼。別則因事所制五篇戒相。摩訶迦葉請優波離結集。成毘尼藏。初唯一部。後因諍故。分為大眾上座兩部。乃至分為十八部等。久後流傳。止留五部也。阿毘曇。亦云阿毘達磨。此翻無比法。又翻對法。通則佛所說法。亦皆名阿毘曇。別則摩訶迦葉自結佛所說論。及阿羅漢所造諸論。名為阿毘曇也。問。半滿皆有三藏。何故獨名半字法門以為三藏教耶。答。凡有二義。一者半字三藏部帙各別。滿字經律二藏混同。二者據法華云。貪著小乘三藏學者。又智度論。處處以摩訶衍斥三藏法。故呼半字法為三藏教也。問。何故不名為小乘教耶。答。此教具有三乘權法。是故不可偏名小乘。
【生滅四諦】
三界二十五有果報色心。并是三相有為之法。故名生滅苦諦。貪分煩惱二萬一千。瞋分癡分等分亦各二萬一千。總此四分。共有八萬四千煩惱。此煩惱心。皆悉流動擾濁內心。由此方起善惡不動三有漏業。能感三界生死苦果。故名生滅集諦。以戒定慧。對治易奪貪瞋癡等。名為出世之道。譬如明生暗滅。故名生滅道諦。滅彼三界因果之有。方得還于真諦之無。故名生滅滅諦也。問。有為四相。所謂生住異滅。今胡但云生異滅。復有處但云生住滅耶。答。略則但言生滅。足顯有為。廣則須言生住異滅。以表無實。生表此法先非有。滅表此法後定無。異表此法非凝然。住表此法暫有用。今處中說。故云三相。自無而有。假說為生。自有而無。假說為滅。中間暫有。假說為住。住不久停。復名為異。故言住即攝異。言異即攝住也。若二若三若四。總顯有為虛妄不實。平等平等。
【思議生滅十二因緣】
發業無明。大約有二。一者異熟果愚。不知善惡因果確然無謬。故發三塗惡業。二者真實義愚。不知三界無常無我。貪著人天色無色界果報。故發有漏善業及禪定業。由此二種無明。既發有漏善惡不動三種行已。便于現前一念心中。引得將來三界受生識種。即此識種。便具名色六入觸受等種。故云無明緣行乃至觸緣受也。復由迷事無明。于昔因所感現境界受不了知。故而起貪愛。所謂於諸樂受。則愛其合于諸苦受。則愛其離等。復由此愛而起于取。所謂于諸樂受。種種追求。令其常合于諸苦受。種種方便。令其速離等。以此愛取二種潤生之惑。數數溉灌心中識等五支種子。令其漸漸增長成熟。便生有芽。有芽既生。則此身滅位。任運向彼受生。既受生已。任運遷變而至老死。起于種種憂悲苦惱。故云受緣愛乃至生緣老死等也。所以無明及行。為能引二支。識名色六入觸受。為所引五支。愛取及有。為能生三支。生及老死為所生二支。十支屬因。皆約現世。二支屬果。別約未來。依生死果。復起無明。依于無明。復起行等。致使三界因果不絕。足顯輪迴及離斷常。不墮無窮之過。此釋出在唯識。的可依承。不必更依小乘論解也。問。十使皆能發業。皆能潤生。何故發業偏說無明。潤生偏說愛取耶。答。發業則無明力強。舉強以該弱。潤生則愛取用勝。舉勝以攝劣。釋此十二緣生。更有多門分別。具如識論。須往尋之。
【實有二諦】
此教但明人空。不明法空。故云五陰十二入十八界皆是實法。依此實法和合。假名為人。人雖定無。法則實有。名為俗諦。直待修人空觀斷盡見思。方滅三界陰入界等俗法。復歸真空。名為真諦也。
【諸行無常四句】
若論此四句偈。亦能橫豎該攝一代時教。初橫攝者。藏教以三界依正色心因果名為諸行。一一皆是無常生滅之法。必須滅此因果。方證真諦寂滅之樂。通教亦以三界依正色心因果。名為諸行。皆是無常生滅之法。體此生滅。即是滅已便證真諦寂滅之樂。然此二教。雖證寂滅。實無能受樂者。以無復身智故。別教則以分段變易二種因果。通名諸行。皆非真常。皆是生滅門攝。滅此二邊。顯于中道寂滅之理。而有四智菩提妙心。有大圓鏡智相應心品所現無漏身土妙色。故得恒受此真樂也。圓教亦以十界因果。通名諸行。通名無常。通名生滅。而了達因果即是實相。無常即常。生滅即無生滅。故云生滅滅已寂滅為樂。此則不斷癡愛。起於明脫。如融冰為水。所以三千果成。咸稱常樂也。次豎攝者。諸行無常句。攝得六凡法界。以有為有漏故。是生滅法句。攝得藏通二乘法界。以出世聖人。乃能知其為生滅故。生滅滅已句。攝得別教菩薩法界。以滅二邊。歸中道故。寂滅為樂句。攝得圓教佛法界法。以諸法從本來。常自寂滅相故。今但用此四句證偏真理。則諸行無常是生滅法二句。即苦集二諦。生滅滅已一句。約三學為能滅。即道諦。約因果為所滅。即滅諦。四諦皆是因果事相。名安立諦寂滅為樂一句。約所顯理以為真諦。乃是非安立諦。故云理居事外。為偏真也。
【知一切法從因緣生】
名字位中。觀察正因緣境。具破外道凡夫分別我法二執。言法執者。不出邪因緣及無因緣二種。時、方、梵天等。名邪因緣。自然。名無因緣也。言我執者。妄計是常是一。自在能為主也。然知一切法從因緣生。亦有四教差別。若知性具為因。迷悟為緣。三千性相為所生法。即屬圓教。若謂一切種識為因。展轉熏習為緣分段變易乃至四智菩提為所生法。即屬別教。若以六識相應有漏種子為因。六塵美惡中庸境界為緣。三界依正色心因果所生法。即屬藏通二教。但通教則知若因若緣若所生法皆如幻夢。藏教則以為實法耳。故圓解則能徧破外道凡夫我法二執。及藏通別等種種法執別教亦能破于外道凡夫我法二執。及藏通二教法執通教亦能破於外道凡夫我法二執。及三藏教法執。今藏教則唯破外道凡夫我法二執也。既從內六識因。外六塵緣而生。則三界依正。決定不從時生。不從方生。不從大梵天生。不從極微性生。不從地生。不從水生。不從火生。不從風生。不從空生。亦不從神我生。亦不從本際生。但由內因外緣和合。所以虛妄有生。則亦非自然生。故能徧破邪因緣無因緣二種法執也。若法從因緣生。生必有滅。故無常。生滅相異故非一。非一則不自在。不能為主。故必無我。正報既非是我。則依報亦必非我所矣。
【煖頂忍世第一】
由四念處。發四正勤。斷二惡。修二善。勸觀四諦。能發似解。猶如鑽火。先得煖相。故名為煖。由修四如意足發生禪定。諦觀轉明。如登山頂。洞覽四方。故名為頂。由定慧均平。善法增進。能成信等五根。安住不動。故名為忍。由五根增長成力。能破五障而階見道。于諸世間有漏位中最為勝妙。故名為世第一。以此有漏聞思修慧為增上緣。資助本具無漏種子。令發現行而入見道。
【八忍八智】
欲界四諦下。各有一忍一智。謂苦法忍。苦法智等。色無色界四諦下。亦各有一忍一智。謂苦類忍。苦類智等。合為八忍八智。忍即無漏禪定。智即無漏觀慧也。無間道中。三昧斷惑名之為忍。乃即慧之定。解脫道中。觀慧證理。名之為智。乃即定之慧。
【真無漏三十四心】
見道八忍八智。名十六心。修道約三界九地。各有一無礙一解脫。名十八心。見修合論。共成三十四心。此之定慧并從無始本具無漏種子所發現行。由此現行能證真諦我空真如。故云發真無漏三十四心也。三大阿僧祇劫所修福智為增上緣。無始法爾無漏種子為親因緣。故得頓發頓斷頓證。然約所斷惑品。故分三十四心。若約能斷能證。唯是無漏定慧而已。所證秖是我空真如。亦名擇滅無為。無為真如。不墮諸數。以無為法而有差別。故名三十四心。復分漸頓種種不同。
【苦無逼近相四句】
三界色心依正諸果。名為苦諦。如幻如夢。當體全空。所以無逼近相。所謂生死即涅槃也。見思煩惱有漏行業名為集諦。不自他生。不共無因。所以無和合相。所謂煩惱即菩提也。既體達煩惱即是菩提。故道不二相。非別有法為能治也。既體達生死即是涅槃故滅無生相。非別有法可證得也。然此但是即空。故與圓教即中不同。
【癡如虛空。乃至老死如虛空。無明如幻化不可得故。乃至老死如幻化不可得。】
癡即無明也。十二因緣流轉還滅名相。與前藏教不殊。但以體空智慧。了達即生非生。滅即非滅耳。癡如虛空等者。諦觀無明不在內。不在外。不在中間。猶如虛空。但有名字。毫無實體也。行等例知。無明如幻化等者。無明不自生。不他生。不共生。不無因生。以當體不可得故。喻如幻化本不可得。不可妄謂自他共離生也。行等亦然。
【幻有空二諦】
三界因果色心依正。并是非有似有。猶如幻事。指此幻有以為俗諦。有既是幻。則當體全空。非滅故空。指此即空以為真諦。此則真俗不二。不同藏教真居事外。
【兩種含中二諦】
通含別者。幻有為俗如前說。幻有即空為真。而此空理。即是真如。其體不空。故能為迷悟依。是則真諦之中。含有別教中道理體。故名通含別二諦也。通含圓者。幻有為俗亦如前說。幻有即空為真。而此空理。即如來藏。亦名為空。亦名不空。名空之時。空即具一切法。一切法皆趣此空。言不空時。不空亦即俱一切法。一切法皆趣不空。是則真諦之中。含有圓教圓空圓中道理。故名通含圓二諦也。
【別入通三諦】
通教止云有漏是俗。無漏是真。今立非漏非無漏句以顯中道。則三諦義成。蓋由前通含別二諦。故成此別入通三諦也。
【圓入通三諦】
三諦同前。今立非漏非無漏句以顯中道。一切法皆趣非漏無漏。則此非漏無漏具一切法。圓中義成。蓋由前通含圓二諦。故成此圓入通三諦也。
【諸法不自生四句】
四性推檢。通乎四教。無生之義。局在後三。藏通二教。指六凡為諸法。別圓二教。指十界為諸法。藏教明六凡諸法。自種有故不從他。待眾緣故非自作。無作用故非共生。有功能故非無因。(此四句出集論)則顯緣起正理不墮四執也。通教明六凡諸法。如幻如夢。如水中月。如空中花。非有似有。有即非有。不可說從自他共離而生。且如妄情所計三界有為生法。雖復萬品差殊。略而言之。心境二字收無不盡。先約心法以推四性。若自生者。從心生心應有二心。又不對境時。心應常生。而實不生。故非自生。若他生者。從境生心。于我何與。又聖者對境。亦應生心。而聖不生。故非他生。若共生者。為心境各有生性故共生耶。為心境各無生性故共生耶。若心境各有生性。何須待共方生。又設待共方生。應有二心并生。謂一從心生。一從境生故。而實不然。若心境各無生性。共亦何能有生。如一砂無油。眾砂共壓亦豈有油。故非共生。若云無因生者。既不因心。又不因境。心境尚無。云何能生于心。不應虛空突出心識。故非無因。如是四性檢責。不得心之生處。則知心本無生也。次約境法以推四性。若自生者。從境生境。應有二境。又心不緣時。境應常現而實不現。故非自生。若他生者。從心生境。境還屬心。何得名境。又心念兔角。兔應生角。而角不生。故非他生。若共生者。例如前破。但以二心并生。改作二境并生為異。若云無因生者。不應日中忽覩明月。如是四性檢責。不得境之生處。則知境亦無生也。是以若心若境。俱如幻夢。求其生性了不可得。當體無生。此無生理。今古常然。始終不改。佛不能增。生不能減。但約種性差別。有三乘人。約悟入淺深。分十地位耳。別教明十界諸法。自種有故。不從他。待眾緣故非自作。無作用故非共生。有功能故非無因。則顯不思議緣起正理。皆以真如為迷悟依藏識為持種依。以先知有真如藏識。而用四性推簡入無生門。故為別教工夫也。圓教明十界諸法。非法性生。故非自生。非無明生。故非他生。非法性無明合生。故非共生。非離法性無明別有諸法。故非無因而生。隨一一法體即法界。當體無生。無生而生。三千宛然。生即無生。三千無性。非生非無生。唯一實相。實相非生。生亦實相。實相非無生。無生亦實相。法住法位。世間相常。因緣即中。雙照空假。此是圓教初無生門。一門一切門。阿字即具四十二字功德。餘字亦然。故為圓妙無工夫之工夫。
【解苦無苦而有真諦】
三界果報。名為三苦。解之則皆如空華。無逼近相。但是真空法性而已。真諦即在虛妄苦諦之上。如空處即在華處。無二處也。于此真諦假立四名。四并即真。真非事外。乃是通教所詮之理。今人談玄說妙。迥超情見。壁立萬仞。總皆不能出此。
【扶習潤生】
別圓二教證中道理。則以中道法身為應化本。譬如月印萬川不須惑業受生也。藏教說惑是實有故。菩薩不可斷惑。斷則不能三僧祇受生行道矣。通教說惑是幻有故。菩薩體幻而斷正使。正使既斷。設欲涅槃。即便能入。但由本願力故。不取涅槃以神通力。扶起三界思惑餘習資于故業種子而得受生。所謂思惑餘習者。非貪似貪。非慢似慢非癡似癡等是也。
【行則五行差別】
戒定慧三。名為聖行。十住入空行也。慈悲喜捨。名為梵行。十行十向入假行也。依理成行。名為天行。初地已上中道行也。從天行體起化他用。示同小善。名嬰兒行。即慈用也。示同煩惱。名為病行。即悲用也。藏通二教。但有聖行及少分梵行耳。今有五行故不同前。圓教則一行一切行。今有次第。故不同後。
【一因迥出不即二邊】
正因佛性。即指中道理體。非是生死。亦非涅槃。藏通二教之所不詮。又復不具緣了二因。故不同圓。
【一果不融諸位差別】
妙覺極果。方證法身。不云初發心時便成正覺也。
【不思議生滅十二因緣】
枝末無明為分段生因。已如藏教中釋。根本無明者。不了心外無法。厭苦斷集。證滅修道。即是迷于中道真實義諦。發起界外偏真無漏行也。由此引生方便變易生死識種。復緣界外無漏正受。而起涅槃法愛。深生取著。潤彼變易識種。令生有芽。招感方便不思議變易生死。又不了心外無法。訶棄真空。別修萬行。亦是迷于中道真實義諦。發起界外入假神通行也。由此引生實報變易生死識種。復緣界外勝妙境界。而起神通法愛。深生取著。潤彼變易識種。令生有芽招感實報不思議變易生死。直至佛果。則十二品無明盡滅。方得二死永亡。
【顯中二諦】
束通教之二諦以為俗諦。則十界階為俗也。以不有不空為真。則中道為十界迷悟所依。乃為真也。明言中道為真。故稱顯中。
【圓入別二諦】
當教以真諦顯中。中但不有不空法性而已。今明法性具一切法。一切法皆趣不有不空。則不有不空之外。更無一法可得。是十界之俗。猶屬別義。不有不空之真。已成圓義也。
【別三諦】
顯中二諦。則合有之與空為俗。不有不空為真。今分此俗諦為二。謂有即是俗。空即是真。取真諦之不有不空名為中諦。則二諦三諦。但有開合之殊。義無增減。
【圓入別三諦】
有即是俗。空即是真。不改別義。不空不有名為中諦。中諦具一切法。則為圓中矣。
【圓建立眾生】
藏通別教。雖亦各論四悉檀益。而收機未普。今圓教人。窮心性源。徹法界底。自行既圓。故四益亦普。所謂為實施權。開權顯實。權實不二。用與適宜。如一雨所潤。大地普洽也。
【不思議二諦】
三千性相皆名為俗。一一無非實相。故名為真。三千之外無實相。則即俗恒真。事造即理具也。實相之外無三千。則即真恒俗。理具即事造也。故云。理具事造兩重三千。同居一念。亦可云同居一塵。同居一名。如一念。一切諸念亦然。如一塵。一切諸塵亦然。如一名。一切諸名亦然。真俗不二。真俗宛然。
【圓證三德涅槃】
法身德名性淨涅槃。般若德名圓淨涅槃。解突破德名方便涅槃。唯是一心。更不縱橫并別。故名圓證藏通二教。不知法身但有修得生空般若。僅能淨于見思。未得一切解脫。別教謂法身本有。般若修成。解脫始滿。則先後歷別。不名圓證。
【十乘觀法】
第一觀不思議境者。心佛眾生。三無差別。佛法眾生法。一一皆不思議。皆得為所觀境。但初機之人。則謂佛法太高。生法太廣。故但就現在自己陰界入法以為所觀。又捨界入。但觀于陰。又捨前四陰。但觀識陰。又七八二識微細難觀。前五根識現起時少。故但以現前一念第六意識為所觀境。近而復要也。現前意識不起則已。起則于十界中。必落一界。若落一界。必具百界千如。以此隨落一界之心。非是心之少分。必是心之全體。心外更無百界千如故也。若頓了此現前一念。全具百界千如三千性相。無自性。無他性。無共性。無無因性。無性亦無性。則能頓證三德秘藏。則為初發心時便成正覺。則是定慧平等莊嚴。則已徧破三惑。則已了知一切諸法中皆有安樂性。則已具足圓妙道品。則已到于事理彼岸。則為登于菩薩正位。則為永超十魔八魔。則已心心流注薩婆若海。是謂上上根人。秖于一法具足十法乘也。若雖觀心。未能頓入。應念心佛眾生。三無差別。云何諸佛已悟。我及眾生猶滯迷情。由是緣無作四諦。殷重發起四弘誓願。因發心故。一發一切發。登發心住。則是定慧平等莊嚴。徧破三惑。知一切法皆安樂性。具圓妙道品到事理彼岸。登菩薩正位。超八魔十魔。心心流入薩婆若海。知一切法本不思議。是謂上中根人。于第二真正發菩提心。具足十法乘也。若雖發心。心仍散動。未能登位。應念心體本來寂照。善巧調試。或以即寂之照令不沉沒。或以即照之寂令不浮散。浮沉病除心體明淨。則能徧破三惑。證安樂性。具圓道品。到事理岸。登菩薩位。超越魔境。入薩婆若。知一切法本不思議。初發心時便成正覺。是謂上下根人。於第三善巧安心止觀。具足十法乘也。若雖以止觀安心。心仍未安。未得即證寂照本體。必於所觀一念三千之境。猶存意解。未知當下即空假中。應以四性而簡責之。其根利者。秖觀一念三千無自生性。即當悟入無生。無生則無不生。三諦圓顯。十乘具足。若根鈍者。破自則必計他。破他則必計共。破共必計無因。展轉破盡。方悟無生。具足十乘。若猶未悟。必當度入相續假中。應觀此一念三千。為前念不滅後念續耶。為前念滅後念續耶。為前念亦滅亦不滅後念續耶。為前念非滅非不滅後念續耶。若仍不悟。必當度入相待假中。應觀此一念三千。為待有念而立耶。為待無念而立耶。為待亦有念亦無念而立耶。為待非有念非無念而立耶。如此展轉簡責。若能悟入無生無不生者。則知一切諸法中悉有安樂性。具圓道品。到事理岸。登菩薩位。超越魔境。入薩婆若。知一切法本不思議。便成正覺。定慧莊嚴。是謂中上根人。於第四破法徧。具足十法乘也。若雖約因成相續待徧破諸惑。仍未入者。應思一切諸法中。悉有安樂性。但除其病。不除其法。如金錁去膜養珠。如郢匠去堊存鼻。那得一向破法。則破卻成塞。今須善識通塞。若塞須破。若通須護。如聖王輪寶。能破能安。由此識通塞故。即塞成通。煩惱即菩提。菩提通達無復煩惱。生死即涅槃。涅槃寂滅。無復生死。則能具足圓妙道品。到事理岸。登菩薩位。超越魔境。入薩婆若。知一切法本不思議。便成正覺。定慧莊嚴。徧破三惑。是謂中中根人。於第五識通塞。具足十法乘也。若雖識通塞。仍未能即塞成通。應觀現前一念三千性相不可思議。即是圓心念處一心念處。一切心念處。正勤策發。緣如意定而生五根。令其增長而成五力。調停七覺。趣八正道。開圓三解脫門而入秘藏。則為到於事理彼岸。登菩薩位。超越魔境。入薩婆若。知一切法本不思議。便成正覺。定慧莊嚴。徧破三惑。證得諸法皆安樂性。是謂中下根人。於第六調適道品。具足十法乘也。若雖調練無作道品。而觀慧力弱。蓋障偏起。不能入位。必有無始事障未除。應審觀察何障偏重數數現起。兼以事行而對治之。理觀為主。事行為助。正助合行。不惜身命。誓當尅證終弗懈息。由事理二治。能斷無始事理二幻障故。豁然證入。位相分明。則為永超魔網。入薩婆若。知一切法本不思議。便成正覺。定慧莊嚴。徧破三惑。證安樂性。具足圓妙道品。是謂下上根人。於第七對治助開。具足十法乘也。然對治助開之時。縱令鈍根。必皆有益。倘不知次位。起增上慢。以凡濫聖。招過不輕。故須深自簡察。為究竟耶。為分證耶。為相似耶。抑亦僅僅小輕安耶。既知位次。不起上慢。必有強軟諸魔惱亂真修。須加安忍不動不退。策進五品而階十信。既階十信。六根清淨。得順道法。易生法愛。須離法愛而入分真。入分真已分得大理。大誓願。大莊嚴。大智斷。大徧知。大道。大用。大權實。大利益。大無住。是謂下根人。具修十法而成大乘。乘是大乘。遊于四方。直至道場。自運功畢。運他不休。故此十乘妙觀。全性起修。全修顯性。非橫非豎。橫豎該徹也。
【附三慈體相】
生緣慈有六種差別。一凡夫修生緣慈。成梵王福。以愛為體。二外道修生緣慈。取梵天果。以見為體。三藏教二乘修生緣慈。對治瞋恚。作父母親屬想。以世諦為體。菩薩修生緣慈。廣行濟度。亦以世諦為體。然皆不起我人等執。依析空觀得成。四通教三乘修生緣慈。皆了生空。依體空觀得成。緣六凡境亦得以世諦為體。五別教次第先修生緣慈。亦以世諦為體。不起我人等妄執。亦是依析體二空觀成。(十信析空。十住體空)。六圓教一心中修生緣慈。知十法界即空假中。緣此即空假中之十界有情。一一皆作父母等想。故以妙有為門。得論六即。
法緣慈有四種差別。一藏教二乘。了生空故。觀諸眾生。唯是四大五蘊。不生瞋惱。隨力濟度。以生空觀為體。(菩薩雖未證空。亦得修空)。二通教三乘。了生本空。法亦如幻。二乘隨力濟度。菩薩弘誓徧周。同以空觀為體。三別教次第修法緣慈。知空而不住空。悟緣生法。廣度九界。以從空入假觀為體。四圓教一心中修法緣慈。知十界緣生之法即空假中。緣此即空假中之十界法知其無性。故以妙無為門。得論六即。
無緣慈有二種差別。一別教十回向。不緣十界假名之眾生。不緣十界五蘊之法相。惟緣中道佛性。故明無緣。以相似中道為體。(若登初地後。則與圓慈同。)二圓人初心即了三千諸法。一一當體即中。中道之外。更無別法。能所頓絕。與拔難思。得論六即。故有觀行無緣慈乃至究竟無緣慈義。只一慈體。而論三慈。故三慈皆妙。三慈皆論六即。如慈心三昧。有此種種差別。悲喜捨亦如是。但約與樂名慈。拔苦名悲。見他得樂。心生適悅名喜。怨親平等一相。心無繫著名捨也。
教觀釋義終
——————————————————————————–
弟子等伏願
十方三寶常住世間。利益有情。同圓種智。藉茲功德。仰祈各各父母現增福壽。速得一心決生極樂。廣度眾生。普願過去父母。歷劫怨親。同蒙拔濟。稽首歸依。
諸佛菩薩悲愍聽許。
Log in to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