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詢問、尋找答案,向各方術數同好交流
與世界術數連接

  • 道教醫學簡介

    Posted by 簷前滴水 on 15 10 月, 2005 在 2:17 下午

    道教醫學

    概 念 界 定 : 道 教 醫 學 是 一 種 宗 教 醫 學 , 是 宗 教 與 科 學 互 動 的 產 物 。 它 是 道 教 徒 圍 繞 其 宗 教 信 仰 , 教 義 和 目 的 , 為 了 解 決 生 與 死 這 類 宗 教 基 本 問 題 , 在 與 傳 統 醫 學 相 互 交 融 過 程 中 逐 步 發 展 起 來 的 一 種 特 殊 醫 學 體 系 , 也 是 一 門 帶 有 鮮 明 道 教 色 彩 的 中 華 傳 統 醫 學 流 派 。

    主 要 思 想 : 道 教 以 重 人 貴 生 , 我 命 在 我 不 在 天 為 其 宗 旨 。 因 此 道 教 醫 學 以 長 生 成 仙 為 其 最 終 目 標 , 同 時 兼 顧 防 病 治 病 , 健 身 延 年 。 其 理 論 基 礎 包 括 天 人 合 一 , 天 人 相 通 , 天 人 相 應 的 思 想 。 認 為 人 體 系 統 與 自 然 宇 宙 系 統 是 一 個 統 一 整 體 , 在 構 成 系 統 上 是 相 似 的 。 對 人 體 性 命 的 修 煉 養 護 應 根 據 宇 宙 運 行 的 規 律 來 進 行 。 並 認 為 元 氣 是 萬 物 之 本 始 , 性 命 之 根 源 , 治 病 在 於 扶 持 正 氣 , 排 除 病 氣 , 使 人 生 理 機 能 趨 於 協 調 與 平 衡 。 在 形 神 統 一 觀 指 導 下 , 形 神 雙 修 , 性 命 雙 修 , 「 神 將 守 形 , 形 乃 長 生 」 。

    內 容 與 形 式 : 道 教 醫 學 的 中 心 部 分 , 如 本 草 、 針 灸 、 湯 液 等 與 現 代 中 醫 學 大 致 相 同 。 而 其 導 引 , 調 息 , 內 丹 , 辟 穀 , 內 視 , 房 中 等 是 道 教 醫 學 中 最 具 特 色 的 部 分 。 而 道 教 醫 學 中 的 符 , 占 卜 , 咒 語 , 法 水 , 齋 醮 , 祭 祀 , 祈 禱 等 與 道 教 的 神 秘 文 化 分 不 開 , 具 有 心 理 療 法 的 功 能 。

    jaf replied 16 年, 6 月 前 13 Members · 36 Replies
  • 36 Replies
  • 沈蓮舟

    會員
    15 10 月, 2005 在 2:42 下午

    好文章

    不知可有更進一步的內容.:em02:

  • 簷前滴水

    會員
    15 10 月, 2005 在 2:50 下午

    Originally posted by 沈蓮舟 at 2005-10-15 10:42 PM:
    好文章

    不知可有更進一步的內容.:em02:

    因太多內容,要分開刊登及不依次序,望請體諒。

    黃帝內經四時養生音樂

      中國現存最早醫書「黃帝內經」內的編曲理論,可幫助人調養精神情志促使人體內在臟氣與外在環境協調統一,進而達到養生的目的。夏日造成的火燙世界,人們因而產生怒煩躁的情緒變化,故用相對平穩的音樂,幫助您克服炎熱的厭惡之感。

      《黃帝內經?素問 》中 [ 五臟生成篇第十 ]:「五臟之象,可以類推;五臟相音,可以意識。」

      《黃帝內經?素問》中 [ 宣明五氣篇第二十三 ]:「五臟所藏: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腎藏志。」

      《黃帝內經?素問》中 [ 陰陽應象大論篇第五 ]:

      「肝主目,其天為玄,在人為道,在地為化。化生五味,道生智,玄生神。神在天為風,在地為木……在音為角,在聲為呼……

      心主舌,其在天為熱,在地為火,在體為脈,在臟為心,在色為赤,在音為徵,在聲為笑……

      脾主口,其在天為濕,在地為土,在體為肉,在臟為脾,在色為黃,在音為宮,在聲為歌……

      肺主皮,其在天為燥,在地為金,在體為皮毛,在臟為肺,在色為白,在音為商,在聲為哭‥‥‥

      腎主耳,其在天為寒,在地為水,在體為骨,在臟為腎,在色為黑,在音為羽,在聲為呻…… 」

      五音與五臟相應,是音樂治療疾病的重要原理。

      那麼,五音對五臟,怎麼會產生感覺呢?原來是通過意識來行進的。就是《黃帝內經?素問》上說的。『五臟相音,可以意識。』好比現代聲學認識到不同的頻率聲波,傳到神經邊緣系統,並通過此系統再作用於內臟一樣。

      『意識』一詞,張介賓的《類經?臟象類》中是這樣講的:『耳目心識及其精神意識漸有知覺,此則氣之神也,而人身之神惟心所主。』,極『五臟可以意識』,就是通過精神意識活動,體內有五臟,以應五音。正如《晉書律歷》上指出:

      『是以聞其宮聲,使人溫良而寬大;聞其商聲,使人方廉而好義;聞其角聲,使人惻隱而仁愛;聞其徵聲,使人樂養而好施;聞其羽聲,使人恭儉而好禮。』

      人是萬物之靈。音是萬物之情。 人和物都離不開音。故古人曰:律感呂而產生,呂感律而音生。故聲為律,律為陽,律有僻翕;音為呂,呂為陰,呂有唱和。律隨天而變,呂隨地而化。僻隨陽而出,翕隨陰而入,唱隨剛而上,和隨柔而下,然後律呂隨聲音,宮商角徵羽之道。

  • 簷前滴水

    會員
    15 10 月, 2005 在 2:51 下午

    邪之所湊 其氣必虛

      《黃帝內經》 一書有云:「風雨寒熱,不得虛,邪不能獨傷人。」又說︰「邪之所湊,其氣必虛。」意思就是說,人之正氣足,雖有外邪也不能傷你,如外邪容易讓人致病,則此人之正氣必定不足。這裡所謂正氣是指免疫力之完全,抵抗病邪力強的意思,要提高抵抗力,當然首重養生之道,中國古代對養生的論述散見在各大醫書中,但其原則都不脫「黃帝內經」之範圍,其要義簡述如下︰

    順時四時寒暑

      黃帝內經中有「夏季通心」的說法, 生活應隨四時、寒暑之變化而調節起居、穿著、飲食等。不可逆四時而為之,如盛夏而去吃麻辣火鍋則易引發火邪。

    節制飲食,增加脾胃功能\r

      暴飲暴食或時飢時飽必傷脾胃;飲食有節,則脾胃強,物質精微得以周行全身,使氣血充盛,生化有源,經絡血管不致阻塞。

    調和喜怒,養心神

      中醫有外淫六邪致病,另有七情內傷,內因而致之病。七情為「喜、怒、憂、思、悲、恐、驚」七情太過則影響神經及內分泌系統而加重病情,現代醫學已經證明中國在千年前即有此概念,實在令人佩服。

    起居謹慎,勞逸適中

      日常起居要順應環境、氣候的變化;工作、運動要適中,太過、不及均非所宜。 《 黃帝內經﹒四氣調神大論》

    崇尚吐納、導引

      即目前相當流行之氣功養生法,可增加五臟之氣,提高免疫功能。

      中醫學上認為,「正氣存內,邪不可干」《 黃帝內經 素問 ·刺法論篇》, 只要做到以上法則,便可達到。

  • 簷前滴水

    會員
    15 10 月, 2005 在 2:52 下午

    氣功\r

      《黃帝內經》 一書就有記載:「腹部按揉,養生一訣」。氣功在我國流傳有幾千年的歷史,在中國現存最早的醫學經典著作黃帝內經中第一大部份「素問」的「上古天真諭」、「異方法宜論」及「刺法論」等經文中均提到了「 導引」、「按拜」、「餌舌下津」、「淨神不亂思」等 語都是指氣功的鍛練方 法。  

      相傳黃帝內經在西漢初年(西元前200年左右) ,西元前380年的戰國時代所出土的行氣玉佩銘,已有如下的文字:「行氣,深則蓄,蓄則伸,伸則下……」 ,其中的「行氣」即為呼吸療法,也就是後世之「氣功」 。其他如老子道德經有 「虛其心,實其腹,致虛極,字靜 篤」等語,都是指在練功時,心情須安靜,意要守丹田, 即練氣之功夫。凡此種種都說明了 早在春秋戰國時代,我國人民就已運用氣功養生健身。  

      氣功的含意,簡單的說就是用意識不斷的調整呼吸和身 體的姿勢來練「氣」的功夫,一般包括調心、調息和調身 三個方面。 其中最重要的是「調心」,也就是腦中要袪除 雜念、放空和放鬆,但又不能昏昏沉沉。其次是「調息」 ,也就是「吐納」之 術,以現代語言來說,就是「腹式呼 吸」,呼吸要配合小腹的伸縮而達到細而勻深而沈的境界 。最後是「調身」,不論是用站 姿、坐姿或臥姿,均要連 到全身放鬆入靜的境界。  
    至於「氣」是什麼東西呢?古代的中國人認為「氣」是 宇宙一切事物構成的基本物質,這種觀點被引用到醫學領 域裡,就以 氣的運動及變化來解釋人的生命活動。  

      中國醫藥學院曾對黃帝內經中有關「氣」的觀念做了統 計分析發現,在內經約15萬字中,「氣」字出現了3000次 。分別做為 名詞如「陰陽氣」、「天地氣」等;用做形容 詞如「中氣」、「邪氣」等;用做動詞如「出氣」、「閉 氣」等。因此氣出現的 範圍,可以說是至大無外,至小無 內,非常廣泛。但是也發現「氣」字不用在無形的心理內 容,而只用於有形的物類,它具有 能力能產生可觀察的現 象。  

      以現代語言來說,人身的各種「氣」,如「臟氣」、「 血氣」,可視為各種組織或器官的生理功能。而「外氣」 (即武俠小 說中所說的掌風)則是身體所產生的一種「生物能場」,它包含了壓力波、電磁波以及一些未知的能量 形式。至於「練氣功」 就是在修練身體以致達到一種叫做 「氣」的生理狀態,簡稱為「氣功態」。其他如「氣」感 ,「氣」行任督二脈,「氣」行大 小週天則適當身體處於 氣功態時,一種叫做「氣」的生理現象,被大腦感知在身 體的奇經八脤系統傳播的現象。  

  • 簷前滴水

    會員
    15 10 月, 2005 在 2:55 下午

    順應自然變化。

    強調要”順四時而適寒暑”,”服天氣而通神明”。認為對自然界陰陽的變化,”逆之則災害生,從之則苛疾不起”。在這一原則指導下,提出了四季養生法﹕春生夏長,秋收冬藏。

    1. 春季-《黃帝內經》說﹕”春三月,此謂發陳,天地俱生,萬物以榮,夜?早起,廣步於庭,被髮緩形,以使志生﹔…… 此春氣之應,養生之道也”。意思是說,春天陽氣上升,萬物發育,欣欣向榮,此時宜開始鍛鍊身體,早晨起來緩緩散步,撥開束髮,松緩衣帶,讓形體舒展,使志意順?春天生發之氣而活動,以求神定而志安,這就是春天保養春生之氣的方法。

    在陽氣生發的春季,飲食要求清淡,不宜大量食用油膩、油煎的食物﹔水果宜食用一些甘蔗、馬蹄、柑橙等,取其清淡甘涼,防止積熱於裡。

    2. 夏季-《黃帝內經》說﹕”夏三月,此為蕃秀,天地氣交,萬物華實﹔夜?早起,無厭於日,使志無怒,使華英成秀,使氣得泄,……此夏氣之應,養長之道也”。意思是說,夏天萬物生長,茂盛華美,夏日晝長,養生者宜早起鍛鍊,不宜懶惰,要使人的精神旺盛飽滿,讓體內陽氣宣泄於外,以與夏季陽盛的環境相適應,這就是夏天保養夏長之氣的方法。

    夏季炎熱,常遇暑熱兼濕之候,肌腠開泄,汗出亦多,人們喜食生冷、寒涼之物。如太過則而傷脾胃。因此,在夏季切忌過食生冷,少食油膩厚味、煎炸動火之物、飲食宜甘寒、利濕、清暑、少油之品。”夏日炎炎正好眠”,是說夏季天熱,暑濕重,人喜?多眠,但此時更宜振作精神,勞逸結合。

    3. 秋季-《黃帝內經》說﹕”秋三月,此謂容平,天氣以急,地氣以明,早?早起,與雞俱興,使志安寧,以緩秋刑﹔收歛神氣,使秋氣平,無外其志,使肺氣清,此秋氣之應,養收之道也”。意思是說,秋天天氣乾燥,氣候逐漸轉涼,秋氣肅殺,萬物開始收歛,要使神志安寧,以避肅殺之氣,並要收歛神氣而勿外露,此皆所以順從秋收肅殺之氣,從而使肺金得以清淨,這就是秋天保養秋收之氣的方法。

    秋季氣候乾燥,常有涼燥之感,由於氣候涼爽,人們喜食姜?辛溫之物。但辛溫太過,則易傷肺致咳,肺與大腸相表里,亦易傷及大腸而出現大便乾燥難排的現象。因此在秋季切忌過食煎炸動火之物,飲食宜潤燥生津、潤肺止咳、潤腸通便之品,如百合、蜂蜜、芝麻、合桃肉、雪梨等。

    4. 冬季-《黃帝內經》說﹕”冬三月,此謂閉藏。……早?晚起,必待日光,……去寒就溫,無泄皮膚,使氣亟奪,此冬氣之應,養藏之道也。”意思是說,冬天是萬物?伏閉藏的季節,人們不要擾動陽氣,避免嚴寒,保持溫暖,不要使皮膚開泄出汗,而使閉藏的陽氣受到影響,這是冬天保養冬藏之氣的方法。

    冬季寒冷,以收藏為好。所謂冬令進補在我國已是傳統習慣,此時宜食一些補腎之品,如羊肉、狗肉、雞肉、鴿肉、蝦、鵪鶉等,以增強腎臟的藏精作用,使腎氣、腎精旺盛,體力增強,提高正氣的扺抗能力,達到來春不生或少生溫熱病的目的,所謂”冬不藏精,春必病溫”即是此意”。

    以上引述《內經》這幾段話,確是養生的一項重要原則。指出養生的方法必須適應四時氣候的變化規律。

    調養精神情志

    《黃帝內經》說﹕”虛邪賊風,避之有時,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是以志閒而少欲,心安而不懼,形勞而不倦,……故美其食,任其服,樂其俗,高不下相慕,……所以能年皆度百歲,而動作不衰,以其德全不危也。”意思是說,四時不正之氣和有害的病致因素,要及時避開,思想上要保持清靜,沒有雜念,正氣就得以調和,精神能守持於內,疾病又從哪裡發生呢﹗所以思想上能安閒而少欲望,心境能安定而無恐懼之感,形體雖勞動而不使它過分疲勞,真氣就能由此而調順,每個人都能隨他的所欲,達到他的願望。因此吃任何食物都覺得味道甘美,穿任何衣服都感到舒適。不管在什麼樣的風俗習慣中生活,都覺得快樂,地位不論高低,都不相傾慕,而安於自身的社會地位,正是因為他們比較全面地實行了養生之道,壽命話到一百歲而動作不衰。上述《內經》這一段話,確是養生的重要措施之一。指出避免外邪侵襲和防止精神刺激的重要性。

  • 簷前滴水

    會員
    15 10 月, 2005 在 2:56 下午

    中醫講究的天人合一,是源自中國講求順應自然的道教思想。

    道醫講究養生延年,以修習「內丹」為養生之道。「內丹」是控制自身內部機能的運行,透過調身、調息和調心,培育真氣,補養氣血,疏通經絡,調整臟腑功能,達至陰陽平衡。道醫治病則以激發病人自身抵抗力為主,附以中草藥治療。

    武當的醫學發展良好和它的地理環境有密切關係。武當山地處亞熱帶與溫帶之間,四季分明,故草藥生長良好,種類繁多。1569年,李時珍上了武當山一回,便在《本草綱目》上加上了四百多種新草藥。

  • 簷前滴水

    會員
    15 10 月, 2005 在 2:58 下午

    《論 基 礎 》

    道 教 醫 學 的 形 成 與 發 展 是 以 其 人 生 哲 學 和 宇 宙 論 為 基 礎 的 。 在 道 教 學 者 看 來 ﹐ 人 與 宇 宙 天 地 萬 物 共 同 源 於 ” 氣 ” ﹐ 或 稱 ” 無 極 ” 。 葛 洪 在 《 抱 朴 子 內 篇 ? 至 理 篇 》 中 明 確 指 出 ﹕ ” 夫 人 在 氣 中 ﹐ 氣 在 人 中 。 自 天 地 至 於 萬 物 ﹐ 無 不 須 氣 以 生 者 也 。 ” 陳 摶 說 ﹕ ” 兩 儀 即 太 極 也 ﹐ 太 極 即 無 極 也 。 兩 儀 未 判 ﹐ 鴻 ?憧?開 ﹐ 上 而 日 月 未 光 ﹐ 下 而 山 川 未 奠 ﹐ 一 氣 交 融 ﹐ 萬 氣 全 具 ﹐ 故 名 太 極 ﹐ 即 吾 身 未 生 之 前 之 面 目 。 ” ( 《 玉 銓 》 ) 人 類 模 擬 自 然 的 一 切 手 段 ﹐ 包 括 道 教 醫 學 中 提 取 藥 物 的 種 種 方 法 和 治 療 手 段 都 是 以 人 物 同 源 論 為 基 礎 的 。 老 子 認 為 ﹕ ” 人 法 地 ﹐ 地 法 天 ﹐ 天 法 道 ﹐ 道 法 自 然 ” 。 詮 釋 之 即 為 人 法 地 而 生 ﹐ 地 法 天 而 行 ﹐ 天 的 運 行 是 循 著 道 的 ﹐ 道 便 指 自 然 ﹐ 實 際 上 是 要 求 人 ” 法 自 然 ” ﹐ 依 照 自 然 界 的 規 律 行 事 。 道 教 醫 學 認 為 ” 人 是 一 個 小 乾 坤 ” ﹐ 是 天 地 自 然 的 一 部 分 ﹐ 天 供 人 以 生 存 的 必 要 條 件 ﹐ 人 應 順 應 天 地 自 然 的 關 系 和 規 律 ﹐ 使 之 達 到 ” 天 人 相 應 ” 的 境 界 ﹐ 這 樣 才 能 ” 長 生 久 視 ” ﹐ 盡 終 天 年 ﹐ 反 之 則 災 害 降 臨 ﹐ 疾 痛 叢 生 。

    道 教 醫 學 通 過 認 識 自 然 界 的 變 化 規 律 來 研 究 掌 握 人 體 生 命 活 動 的 變 化 規 律 ﹐ 發 現 自 然 界 的 運 動 變 化 常 常 影 響 著 人 體 ﹐ 會 使 人 產 生 心 理 ? 生 理 及 病 理 的 變 化 。 如 自 然 界 的 風 寒 暑 濕 燥 火 六 種 自 然 氣 象 被 稱 為 六 氣 ﹐ 正 常 時 不 會 引 起 人 們 致 病 ﹐ 若 太 過 ? 不 及 或 不 應 時 ﹐ 則 成 為 六 淫 ﹐ 影 響 到 人 體 的 調 節 適 應 機 能 及 病 原 體 的 孳 生 傳 播 ﹐ 成 為 致 病 的 因 素 ﹐ 侵 犯 人 體 而 造 成 疾 病 的 發 生 ﹐ 這 種 取 類 比 象 的 方 法 不 但 闡 述 了 人 與 自 然 之 間 的 關 系 ﹐ 而 且 廣 泛 應 用 於 醫 療 保 健 之 中 。 葛 洪 曰 ﹕ ” 夫 五 谷 猶 能 活 人 ﹐ 人 得 之 則 生 ﹐ 人 絕 之 則 死 ﹐ 又 況 於 上 品 之 神 藥 ﹐ 其 益 人 豈 不 萬 倍 於 五 谷 耶 ? 夫 金 丹 之 為 物 ﹐ 燒 之 愈 久 ﹐ 變 化 愈 妙 。 黃 金 入 火 ﹐ 百 煉 不 消 ﹐ 埋 之 畢 天 不 朽 ﹐ 服 此 二 物 ﹐ 煉 人 身 體 ﹐ 故 能 令 人 不 老 不 死 。 此 蓋 假 求 於 外 物 以 自 堅 固 ﹐ 猶 如 脂 之 養 火 而 不 可 滅 。 銅 青 涂 腳 ﹐ 入 水 不 腐 ﹐ 此 是 借 銅 之 勁 ﹐ 以 插 其 肉 也 。 金 丹 入 身 中 ﹐ 沾 沾 榮 衛 ﹐ 非 但 銅 青 之 外 傳 矣 ” 。 ( 《 抱 朴 子 內 篇 ? 金 丹 篇 》 ) 。 這 段 話 生 動 而 形 象 地 描 述 了 人 們 對 健 康 長 壽 的 追 求 和 向 往 。 幻 想 人 也 能 像 某 些 自 然 物 一 樣 永 世 長 存 。

    道 教 人 生 哲 學 提 倡 修 道 成 仙 ﹐ 追 求 長 生 不 死 ﹐ 這 種 信 仰 和 理 論 促 使 其 信 奉 者 孜 孜 追 求 長 生 不 老 之 藥 ﹐ 並 伴 隨 ” 內 以 養 己 ” ﹐ 通 過 養 生 ? 避 世 ? 清 心 寡 欲 以 達 到 祛 病 延 年 ? 強 健 體 魄 的 目 的 。 並 在 修 煉 過 程 中 積 累 了 大 量 有 關 醫 藥 養 生 ? 祛 病 延 年 ? 保 健 強 身 的 知 識 與 方 術 ﹐ 它 包 括 了 服 餌 外 用 ? 內 丹 導 引 等 。 在 對 不 死 之 藥 的 代 代 相 繼 追 求 中 ﹐ 煉 ” 仙 丹 ” 以 求 長 生 不 老 之 藥 ﹐ 服 金 石 以 求 長 生 不 老 之 道 的 風 氣 曾 熾 盛 一 時 。 ” 仙 丹 ” 中 所 採 用 的 水 銀 ? 黃 金 ? 硫 黃 ? 鉛 等 礦 物 類 藥 物 對 人 體 健 康 造 成 了 嚴 重 影 響 ﹐ 並 使 人 們 逐 漸 認 識 到 了 它 的 危 害 性 ﹐ 但 道 教 醫 學 中 的 外 丹 術 卻 由 此 得 到 蓬 勃 發 展 ﹐ 發 現 了 一 些 新 的 藥 物 藥 性 ﹐ 化 合 了 一 些 新 的 藥 品 ﹐ 丹 ? 膏 ? 丸 ? 散 等 藥 物 層 出 不 窮 。 葛 洪 ? 陶 弘 景 ? 孫 思 邈 等 道 教 醫 學 家 專 門 收 集 記 載 了 多 種 外 丹 燒 煉 方 法 和 礦 物 藥 方 ? 動 植 物 藥 名 。 如 孫 思 邈 的 ” 太 一 神 精 丹 ” 就 是 利 用 磁 石 ( 四 氧 化 三 鐵 ) 等 氧 化 劑 從 雄 黃 ? 雌 黃 中 制 取 砒 霜 的 方 子 ﹐ 是 世 界 上 用 砒 霜 治 瘧 疾 最 早 的 有 效 方 劑 。

    道 教 醫 學 崇 尚 內 修 外 養 ﹐ 其 內 修 攝 養 之 術 大 多 效 法 自 然 ﹐ 如 知 龜 鶴 之 遐 壽 ﹐ 效 其 導 引 以 延 年 ﹐ 法 其 食 氣 以 闢 谷 。 在 內 丹 術 中 以 自 身 的 精 ? 氣 ? 神 三 寶 為 內 煉 藥 物 ﹐ 經 過 一 定 的 煉 養 步 驟 ﹐ 使 在 人 體 內 形 成 能 按 一 定 經 絡 循 行 狀 如 雞 卵 的 有 自 我 感 覺 的 丹 而 致 長 生 。 內 丹 功 法 認 為 萬 物 相 通 ﹐ 天 人 合 一 ﹐ 正 如 李 道 純 在 《 沁 園 春 》 中 所 說 ﹕ ” 物 皆 虛 化 ﹐ 形 形 相 受 ﹐ 物 物 交 參 。 ” 內 丹 融 匯 了 服 氣 ? 行 氣 ? 導 引 ? 胎 息 等 多 種 修 煉 方 法 ﹐ 成 為 道 教 醫 學 的 一 大 特 色 ﹐ 形 成 了 一 門 玄 妙 高 深 的 學 問 ﹐ 古 人 多 用 以 修 煉 成 仙 ﹐ 今 人 則 用 以 療 病 延 年 ﹐ 其 中 雖 然 有 鬼 神 迷 信 之 糟 粕 ﹐ 但 其 祛 病 健 身 ﹐ 延 年 益 壽 的 功 效 已 被 人 們 所 接 受 證 實 。 內 丹 術 的 形 成 也 促 進 了 中 醫 經 絡 學 的 發 展 ﹐ 如 宋 代 張 紫 陽 著 的 《 八 脈 經 》 就 是 一 部 劃 時 代 的 經 絡 學 名 著 。

  • 簷前滴水

    會員
    15 10 月, 2005 在 3:01 下午

    《胎息》

    胎息修煉方法分為:一、導引啟動法 二、調息引動法 三、奇經八脈促動法 四、自然胎息法 五、自發動引動法。其中前三項是修漸法,而後兩項是修頓法。
    我就說第二項吧。首先打坐入靜,鼻吸鼻呼,但意念不在鼻子上,而是在全身,吸氣時小腹微微脹起,意想宇宙能量進入體內,呼氣時小腹回收,意想全身病氣、濁氣排出體外,用意不可太猛,吸呼一會,靜心養氣,意守丹田,記住啊可不要死守,隨著靜坐的時間加長,胎息自動顯現。至於什麼時候出現那要看你平常練功練的怎麼樣了,不過只要你按照這個方法,一定會出現的,只是出現早晚而已。
    平時要多練采氣采能啊。不要指望一下就出現了,那不太實際。如果你用調息法漸修的,特徵主要表現在鼻翼扇動,胸悶憋氣,呼吸困難,三凹出現:鎖骨上凹陷,兩肋骨凹陷,脘腹部凹陷。小腹出現悸動,丹田呈脈衝式跳動,周身皮膚感到發熱,丹田自律產生後,周身充氣明顯,甚至四肢發麻。以上有此現象就是胎息已經啟動了,以後只要順其自然練習就可以了。

  • 簷前滴水

    會員
    15 10 月, 2005 在 3:03 下午

    《五篇靈文 》


      斯文乃金丹之至寶,非其人而不可傳也,若上根大器大德之子遇此書,修仙之正路耳。以天心為主,以元神為用,以三寶為基。外三寶不漏,內三寶自合也。始得天人感通,先天之气自然歸之。然人之一身內外,四大上下,皆屬後天陰陽;惟有先天一點至陽之气,混於杳冥不測之內,至虛至靈,難求難見。雖然外來,實由內孕。先天若無後天,何以招攝?後天不得先天,豈得變通?此乃無中生有,有中生無。無因有激之而成象,有因無感之而通靈;先後二天之氣,如谷之應聲。神仙妙用,只是採取先天真陽之气,以為金丹之母,點化己身陽氣,以變純陽之體。卻從煉己純熟,方得先天造化,玄珠成象,太乙含真,形神俱妙,與道合真。此皆自然而然,不假一毫作為也。

    玉液章第一

      神不離气,气不離神,呼吸往來歸乎一源,不可著體,不可運用,委志虛無,寂然常照,身心無為,而神气自然有所為,猶天地無為,萬物自然化育。
      工夫已久,靜而生定,神入气中,气與神合,五行四象,自然攢簇,精凝氣結,此坎離交媾,初靜之功。純陰之下,須用陽火鍛鍊,方得真氣發生,神明自來矣。

    產藥章第二

      神守坤宮,真火自來。坤宮乃產藥川源,陰陽交媾之處。若不得真火鍛鍊,則金水混融;若不專心致志,則陽火散漫,大藥終不能生,先天何由而得气鍛鍊之久,水見火則自然化為一气,薰蒸上騰,河車搬運,周流不息。真精自此而生,元气胚胎於此,呼吸相合,脈住氣停,靜而生定。大定之中,先天一气自虛無中而來,是以先天母气而伏後天子氣,順其自然,不可欲速,先天自發也。
      混沌之初,天地未判,玄黃相雜,時至氣化,定中生動。只這動處,方知造化。若有一物或明或隱,不內不外,此是大藥如萌。不可遽採之,若有一毫念起,天真遂喪矣。
     
    採藥章第三

      神守乾宮,真气自歸。乾宮乃造化之源,生身受气之初。知之修煉,謂之聖人。
      始則凝神於坤,鍛煉陰精化為陽气,熏蒸上騰,河車搬運,周流不息;次則凝神於乾,漸煉漸凝,漸聚漸結,結成一顆玄珠。大如黍米,得在目前,一得永得,先天虛無真?,自然歸之。待其鉛光閃灼,如月之象,汞氣飛揚,如日之象,不時日月交合一處,一點靈光,圓陀陀,光爍爍,照耀上下,內真外應,先天之?,自虛無中而來,是以母气而伏子气,自然感合造化之妙。藥從外來,非假存想。
      初煉丹時便向水中求之,終落頑空,畢竟無成。須以我之真气而感天地之至精,當以陽燧方諸水火感通之理,推之自得。
      當其日月交光之候,先天適至之時,泥丸風生,欲海波澄,此身如在萬丈海中,不知有水,不知有火,不知有天地人我,渾如醉夢,正是龍虎交會之際,金木相啖,水火相激,景象發現,迅如雷電,急急採取。其採取之妙,如發千釣之弩,惟用一寸之機,似採非採,不採實採,乃為真採也。

    得藥章第四

      神守玄宮,意迎牝府,神意相合,先天自得。恍恍惚惚,杳杳冥冥,一點紅光,閃入下元,己之真气,翕然湊合。陰乃抱陽,陽乃激陰,至精發現,海泛浪湧。自太玄關升入泥丸,化為金液,吞入腹內,香甜清爽,萬孔生春,遍體生光。至此乃是乾坤交媾,一得永得之妙。全在防危慮險,即當牢封固閉,勿令滲漏,以便溫養。
     
    溫養第五

      神守黃房,金胎自成。黃房乃乾之下,坤之上。規中之妙,十二時中,念念在茲,含光藏曜,行住坐臥,綿綿若存,如雞抱卵,如龍養珠,抱元守一,先天元神之气,刻刻相合,漸漸相化。但安神息,不運火而火自運,百日功靈 ,十月胎圓,陰魄自化,陽神出現。千日之後,溫養火足,剝盡群陰,體變純陽,嬰兒現象,身外有身,形如煙霞,神同太虛。隱則形歸於神,顯則神同於氣。步日月而無影,貫金石而無礙。溫養三年之後,嬰兒老成,不可遠離,直至九年,與太虛同體,形神俱妙,與道合真。天地山川有時崩壞,惟吾之道體浩劫長存,潛伏人間,積功立行,提挈天地,把握陰陽,所以陰陽不能陶鑄也。天仙之道,斯乃畢矣。
     
    最上一乘妙訣,重陽祖師心傳,清虛子錄。

  • 簷前滴水

    會員
    15 10 月, 2005 在 3:04 下午

    Originally posted by 簷前滴水 at 2005-10-15 10:58 PM:
    《論 基 礎 》

    道 教 醫 學 的 形 成 與 發 展 是 以 其 人 生 哲 學 和 宇 宙 論 為 基 礎 的 。 在 道 教 學 者 看 來 ﹐ 人 與 宇 宙 天 地 萬 物 共 同 源 於 ” 氣 ” ﹐ 或 稱 ” 無 極 &qu …

    整 體 治 療 的 系 統 結 構

    人 是 自 然 界 的 一 部 分 ﹐ 人 的 自 身 也 是 精 神 與 形 體 相 結 合 的 統 一 體 ﹐ 因 此 ﹐ 人 類 自 身 疾 病 的 預 防 和 治 療 也 需 要 顧 及 人 和 自 然 ? 人 際 關 系 ? 人 體 自 身 的 精 神 和 形 體 。 道 教 醫 學 融 自 然 ? 人 際 關 系 ? 人 之 精 神 與 形 體 為 一 個 統 一 的 系 統 結 構 ﹐ 治 病 時 兼 顧 諸 種 因 素 ﹐ 在 中 國 醫 學 史 上 可 謂 整 體 治 療 探 索 的 典 范 。 陶 弘 景 的 《 養 性 延 命 錄 》 明 確 指 出 ﹕ ” 欲 延 年 少 病 者 ﹐ 誡 勿 施 精 ﹐ 命 天 殘 。 勿 大 溫 ﹐ 消 骨 髓 。 勿 大 寒 ﹐ 傷 肌 肉 。 勿 咳 唾 ﹐ 失 肥 液 。 勿 卒 呼 ﹐ 驚 魂 魄 。 勿 久 泣 ﹐ 神 悲 戚 。 勿 恚 怒 ﹐ 神 不 樂 。 勿 念 內 ﹐ 志 恍 惚 。 能 行 此 道 ﹐ 可 以 長 生 。 ” 在 這 裡 ﹐ 陶 弘 景 說 明 了 外 部 環 境 ﹐ 人 的 精 神 等 與 人 體 健 康 的 關 系 。 陳 攖 寧 在 講 靜 功 注 意 事 項 時 提 出 了 十 條 ﹕ ヾ 環 境 寂 靜 。 ゝ 空 氣 新 鮮 。 ゞ 光 線 陰 陽 調 和 。 々 口 味 宜 淡 薄 。 ぁ 氣 候 寒 溫 適 度 。 あ 食 物 營 養 適 當 。 ぃ 隔 離 世 緣 。 い 寄 情 於 自 然 。 ぅ 注 意 身 體 姿 勢 。 う 注 意 練 功 時 間 。 這 些 注 意 事 項 即 包 括 了 人 和 自 然 ? 人 際 關 系 和 人 體 自 身 等 多 種 關 系 。

    美 國 的 查 爾 斯 ? 帕 納 蒂 說 過 ﹕ ” 過 去 是 醫 生 醫 治 身 體 ﹐ 精 神 病 醫 生 醫 治 頭 腦 ﹐ 教 士 醫 治 靈 魂 。 而 二 十 世 紀 八 十 和 九 十 年 代 裡 ﹐ 整 體 治 療 的 醫 生 們 需 要 承 擔 所 有 這 三 項 任 務 。 作 為 病 人 將 積 極 地 參 與 醫 治 ﹐ 這 在 醫 學 史 上 是 第 一 次 。 接 著 ﹐ 我 們 將 檢 驗 新 的 精 神 – – 身 體 治 療 法 ﹐ 這 可 能 在 你 的 一 生 中 就 會 變 成 現 實 。 ” ( 《 科 學 和 技 術 2 3 項 突 破 》 ) 在 中 國 歷 史 上 ﹐ 道 教 學 者 對 精 神 – – 身 體 這 種 整 體 治 療 的 方 法 曾 自 覺 或 不 自 覺 地 作 過 一 些 有 益 的 探 索 。 《 太 平 經 》 的 作 者 提 出 了 ” 以 樂 卻 災 法 ” ﹐ 要 求 ” 以 樂 治 身 守 形 順 念 致 思 卻 災 ” 。 作 者 對 人 的 精 神 在 治 愈 人 體 疾 病 中 的 作 用 十 分 重 視 ﹐ 理 由 是 ﹕ ヾ 世 間 萬 物 皆 以 氣 相 通 ﹐ 樂 則 相 安 無 病 。 所 以 他 說 ﹕ ” 故 元 氣 樂 即 生 大 昌 ﹐ 自 然 樂 則 物 強 ﹐ 天 樂 即 三 光 明 ﹐ 地 樂 則 成 有 常 ﹐ 五 行 樂 則 不 相 傷 ﹐ 四 時 樂 則 所 生 王 ﹐ 王 者 樂 則 天 下 無 病 ﹐ 行 樂 則 不 相 害 傷 ﹐ 萬 物 樂 則 守 其 常 ﹐ 人 樂 則 不 愁 易 心 腸 ﹐ 鬼 神 樂 即 利 帝 王 。 ” ( 王 明 ﹕ 《 太 平 經 合 校 》 ﹐ 中 華 書 局 1 9 6 0 年 第 1 版 第 1 3 ? 1 4 頁 ) 在 這 裡 ﹐ 作 者 賦 予 萬 物 以 喜 怒 的 精 神 是 其 萬 物 有 靈 論 觀 點 所 主 使 ﹐ 他 提 倡 人 與 萬 物 ﹐ 人 與 人 之 間 ﹐ 人 的 自 身 都 應 和 樂 融 洽 ﹐ 不 相 傷 害 ﹐ 這 樣 才 能 使 萬 物 遵 循 其 運 作 的 法 則 ﹐ 人 本 身 也 不 會 因 愁 苦 而 患 疾 病 。 ゝ 萬 物 與 人 ﹐ 人 與 人 ﹐ 人 體 自 身 等 若 以 喜 樂 之 善 氣 相 通 ﹐ 就 可 以 通 達 神 明 ﹐ 從 而 長 生 久 存 。 《 太 平 經 》 的 作 者 對 人 體 疾 病 的 產 生 作 過 多 方 面 的 探 索 ﹐ 一 是 人 體 各 部 分 器 官 都 有 神 住 其 中 ﹐ 神 在 即 無 病 ﹐ 神 去 即 有 疾 。 例 如 《 太 平 經 》 作 者 多 次 談 到 守 一 法 ﹐ 既 要 求 人 們 了 知 ” 一 ” 為 ” 道 ” 之 根 ﹐ 萬 物 之 源 ﹐ 命 之 所 系 ( 包 括 人 與 生 物 ) ﹐ 眾 心 所 歸 ﹐ 又 要 求 集 中 精 神 ﹐ 各 自 意 守 每 個 部 位 的 ” 一 ” ( 即 主 宰 ) 。 如 頭 之 一 為 頂 ﹐ 七 正 之 一 為 目 ﹐ 腹 之 一 為 臍 ﹐ 脈 之 一 為 氣 ﹐ 五 臟 之 一 為 心 ﹐ 四 肢 之 一 為 手 足 心 ﹐ 骨 之 一 為 脊 ﹐ 肉 之 一 為 腸 胃 。 而 守 一 就 是 為 了 延 命 。 因 此 ﹐ 他 們 認 為 ” 凡 事 各 自 有 精 神 ” ﹐ 世 間 萬 物 ” 各 自 存 精 神 ” ﹐ 只 要 精 神 充 沛 ﹐ 萬 物 才 能 茁 壯 成 長 ﹐ 人 才 能 健 康 。 二 是 世 間 萬 物 包 括 人 在 內 ﹐ 都 是 由 元 氣 生 成 的 。 在 他 們 看 來 ﹐ 元 氣 不 和 ﹐ 無 形 神 人 不 來 至 ﹔ 天 氣 不 和 ﹐ 大 神 人 不 來 至 ﹔ 地 氣 不 和 ﹐ 真 人 不 來 至 ﹔ 四 時 不 和 ﹐ 仙 人 不 來 至 ﹔ 五 行 不 和 ﹐ 大 道 人 不 來 至 ﹔ 陰 陽 不 和 ﹐ 聖 人 不 來 至 ﹔ 文 字 言 不 真 ﹐ 大 賢 人 不 來 至 。 如 果 天 地 陰 陽 五 行 之 氣 不 和 ﹐ 則 天 下 混 亂 ﹐ 人 亦 會 有 災 害 。 三 是 人 體 各 部 分 是 有 機 地 聯 系 在 一 起 的 ﹐ 一 處 有 病 ﹐ 他 處 皆 傷 。 《 太 平 經 》 中 說 ﹕ ” 夫 天 地 人 三 統 ﹐ 相 須 而 立 ﹐ 相 形 而 成 。 比 若 人 有 頭 足 腹 身 ﹐ 一 統 凶 滅 ﹐ 三 統 反 俱 毀 滅 。 若 人 無 頭 足 腹 ﹐ 有 一 之 者 ﹐ 便 三 凶 矣 。 ” 對 於 疾 病 的 治 療 ﹐ 除 了 懸 象 還 神 法 純 屬 宗 教 性 祈 禱 外 ﹐ 《 太 平 經 》 中 的 草 木 方 ? 生 物 方 ? 灸 刺 法 等 都 帶 有 整 體 治 療 的 性 質 ﹐ 並 非 頭 痛 醫 頭 ﹐ 腳 痛 醫 腳 的 片 面 治 法 。 例 如 作 者 談 到 灸 刺 療 病 的 原 理 是 ﹐ 調 安 人 體 三 百 六 十 脈 ﹐ 使 陰 陽 之 氣 相 通 而 除 病 。 理 由 很 清 楚 ﹐ 人 體 脈 絡 周 旋 身 上 ﹐ 總 於 頭 頂 ﹐ 內 系 五 臟 ﹐ 脈 絡 無 時 不 在 移 動 ﹐ 人 有 病 則 不 應 ﹐ 度 數 往 來 失 常 ﹐ 或 結 或 傷 ﹐ 或 順 或 逆 。 灸 刺 即 在 調 安 脈 絡 ﹐ 使 其 恢 復 正 常 。 雖 然 灸 刺 並 非 涉 及 人 體 所 有 經 絡 ﹐ 但 灸 刺 一 穴 即 動 全 身 ﹐ 調 一 脈 即 治 疾 病 ﹐ 這 都 是 以 人 身 為 一 整 體 來 治 療 的 。 尤 其 值 得 注 意 的 是 ﹐ 《 太 平 經 》 的 作 者 十 分 重 視 精 神 治 療 在 醫 治 疾 病 中 的 作 用 ﹐ 也 特 別 強 調 以 人 身 內 在 因 素 來 增 強 自 身 健 康 ﹐ 認 為 精 ? 氣 ? 神 為 人 身 三 寶 ﹐ 若 欲 長 壽 ﹐ 應 當 愛 氣 尊 神 重 精 。 這 些 觀 點 逐 漸 成 為 道 教 醫 學 的 核 心 並 被 歷 代 道 教 醫 學 家 所 繼 承 發 揚 。 如 晉 代 道 教 學 者 ? 醫 學 家 葛 洪 在 整 體 治 療 中 將 精 神 與 形 體 ﹐ 人 們 壽 命 的 長 短 與 道 德 修 養 相 聯 系 ﹐ 認 為 只 有 精 神 ? 軀 體 都 無 病 才 健 康 。 梁 代 陶 弘 景 在 其 所 著 《 養 性 延 命 錄 》 中 所 論 述 的 觀 點 也 與 整 體 治 療 息 息 相 關 ﹐ 一 是 強 調 ” 精 神 內 傷 ﹐ 身 必 死 亡 。 ” ” 神 大 用 則 竭 ﹐ 形 大 勞 則 斃 。 神 形 早 衰 ﹐ 欲 與 天 地 長 久 ﹐ 非 所 聞 也 。 ” 認 為 ” 魂 神 不 守 ﹐ 精 竭 命 衰 ﹐ 百 病 萌 生 。 ” 例 如 陶 弘 景 談 到 養 生 應 做 到 十 二 少 ﹐ 即 少 思 ? 少 念 ? 少 欲 ? 少 事 ? 少 語 ? 少 笑 ? 少 愁 ? 少 樂 ? 少 喜 ? 少 怒 ? 少 好 ? 少 惡 。 切 忌 十 二 多 ﹐ 即 多 思 則 神 殆 ﹐ 多 念 則 志 散 ﹐ 多 欲 則 損 志 ﹐ 多 事 則 形 疲 ﹐ 多 語 則 氣 爭 ﹐ 多 笑 則 傷 臟 ﹐ 多 愁 則 心 懾 ﹐ 多 樂 則 意 溢 ﹐ 多 喜 則 忘 錯 昏 亂 ﹐ 多 怒 則 百 脈 不 定 ﹐ 多 好 則 專 迷 不 治 ﹐ 多 惡 則 憔 煎 無 歡 。 按 照 陶 弘 景 的 觀 點 ﹐ 以 上 十 二 少 ? 十 二 多 ﹐ 除 了 多 事 即 形 疲 ﹐ 多 笑 即 傷 臟 ﹐ 多 怒 即 百 脈 不 定 外 ﹐ 其 他 各 項 都 與 精 神 有 關 。 總 而 言 之 ﹐ 即 是 養 神 與 養 形 並 重 ﹐ 兩 者 都 是 人 體 養 生 中 不 可 缺 少 的 。 陶 弘 景 在 引 用 歧 伯 ? 彭 祖 ? 《 名 醫 敘 病 論 》 等 論 及 人 的 壽 命 的 長 短 時 ﹐ 也 指 出 ” 聚 毒 攻 神 ﹐ 內 傷 骨 髓 ﹐ 外 貶 筋 肉 ” ﹐ 對 身 體 十 分 不 利 ﹐ 而 ” 心 不 勞 ﹐ 形 不 極 ﹐ 常 導 引 納 氣 胎 息 ” 即 可 延 年 益 壽 。 二 是 對 於 房 事 養 生 中 的 禁 忌 ﹐ 他 既 考 慮 了 天 時 ? 地 利 ? 人 忌 中 對 夫 妻 雙 方 交 接 中 的 精 神 影 響 ﹐ 也 分 析 了 對 雙 方 身 體 的 損 害 。

    唐 代 的 藥 王 孫 思 邈 是 一 個 集 內 外 科 ? 神 經 科 ? 婦 產 科 ? 兒 科 等 為 一 身 的 醫 學 專 家 ﹐ 他 的 醫 學 理 論 的 一 個 重 要 指 導 思 想 就 是 精 神 與 形 體 為 重 ﹐ 他 在 論 述 保 胎 與 胎 教 時 ﹐ 既 強 調 孕 婦 注 意 身 體 ﹐ 勿 飲 酒 ﹐ 不 亂 吃 藥 ﹐ 又 要 求 孕 婦 觀 珠 玉 ? 寶 物 ﹐ 禮 樂 ? 誦 詩 書 ﹐ 見 道 德 高 尚 的 人 ﹐ 注 意 居 處 簡 靜 ﹐ 彈 琴 瑟 ﹐ 調 心 神 ﹐ 和 情 性 ﹐ 節 嗜 欲 。 這 些 方 面 充 分 體 現 了 精 神 與 形 體 的 相 互 密 切 關 系 。

    當 然 ﹐ 我 們 應 當 看 到 ﹐ 道 教 醫 學 中 也 含 有 一 些 帶 有 迷 信 色 彩 的 東 西 ﹐ 不 過 道 教 學 者 畢 竟 看 到 了 精 神 與 形 體 相 結 合 ? 相 互 依 存 的 聯 系 ﹐ 從 不 同 角 度 探 討 了 精 神 與 形 體 進 行 整 體 養 護 或 治 療 的 問 題 ﹐ 這 在 中 國 中 醫 學 與 未 來 醫 學 的 發 展 中 都 具 有 極 其 重 要 的 意 義 。

  • 簷前滴水

    會員
    15 10 月, 2005 在 3:04 下午

    Originally posted by 簷前滴水 at 2005-10-15 11:04 PM:

    整 體 治 療 的 系 統 結 構

    人 是 自 然 界 的 一 部 分 ﹐ 人 的 自 身 也 是 精 神 與 形 體 相 結 合 的 統 一 體 ﹐ 因 此 ﹐ 人 類 自 身 疾 病 的 預 防 和 治 療 也 需 要 顧 及 人 和 自 然 ? 人 …

    提 倡 辨 證 治 病

    道 教 醫 學 在 實 施 過 程 中 提 倡 辨 證 治 病 ﹐ 主 張 治 療 途 徑 和 方 法 不 拘 一 格 。

    首 先 ﹐ 認 為 食 療 是 治 病 的 基 礎 。 如 陶 弘 景 認 為 ﹕ ” 飲 食 過 差 ﹐ 百 病 萌 生 。 ” ( 《 養 性 延 命 錄 ? 教 誡 篇 》 ) 孫 思 邈 明 確 指 出 藥 與 食 的 辨 證 關 系 ﹕ ” 安 身 之 本 必 資 於 食 ﹐ 救 疾 之 速 必 憑 於 藥 。 不 知 食 宜 者 不 足 以 存 生 也 ﹐ 不 明 藥 忌 者 不 能 以 除 病 也 。 … … 夫 為 醫 者 ﹐ 當 先 洞 曉 病 源 ﹐ 知 其 所 犯 ﹐ 以 食 治 之 ﹐ 食 療 不 愈 ﹐ 然 後 命 藥 。 ” ( 《 千 金 要 方 》 卷 2 6 《 食 治 》 ) 將 食 治 放 在 治 疾 病 的 重 要 位 置 ﹐ 注 意 人 與 自 然 ? 四 時 氣 候 ﹐ 地 理 環 境 等 方 面 的 影 響 ﹐ 指 出 了 食 物 是 人 體 營 養 之 根 本 ﹐ 人 體 只 有 得 到 食 物 的 供 養 ﹐ 才 能 健 康 成 長 ﹐ 抵 抗 疾 病 。 主 張 一 年 四 季 的 飲 食 應 有 區 別 ﹐ 如 春 季 陽 氣 升 發 ﹐ 萬 物 始 生 ﹐ 不 宜 過 食 辛 熱 及 酸 味 之 品 ﹐ 應 常 食 梨 ? 甘 蔗 等 清 淡 甘 涼 之 物 ﹔ 夏 季 炎 熱 ﹐ 肌 腠 開 泄 ﹐ 汗 出 較 多 ﹐ 不 可 貪 食 生 冷 ? 寒 涼 ﹐ 勉 傷 脾 胃 ﹐ 宜 食 清 淡 ? 利 濕 解 暑 之 品 ﹐ 如 西 瓜 ? 冬 瓜 ? 綠 豆 湯 之 類 ﹔ 秋 季 干 燥 而 涼 ﹐ 燥 咳 較 多 ﹐ 故 應 食 梨 ﹐ 蘋 果 ﹐ 鳥 梅 之 類 酸 甘 化 陰 ? 清 潤 之 品 ﹔ 冬 季 寒 冷 ﹐ 人 體 耗 散 熱 能 較 多 ﹐ 宜 食 辛 熱 ? 血 肉 有 情 之 物 ﹐ 如 鱉 ? 龜 ? 羊 ? 狗 肉 之 類 。 食 治 還 須 注 意 地 方 性 ﹐ 由 於 氣 候 條 件 及 生 活 習 慣 的 不 同 ﹐ 人 們 的 生 理 活 動 和 病 變 特 點 也 不 相 同 。 我 國 地 域 廣 闊 ﹐ 東 南 潮 濕 炎 熱 ﹐ 病 多 濕 熱 ﹐ 宜 清 化 之 品 ﹔ 西 北 地 高 氣 寒 ﹐ 多 燥 寒 ﹐ 宜 辛 潤 之 品 ﹐ 這 樣 ﹐ 採 取 綜 合 辨 證 ﹐ 分 別 對 待 的 方 法 ﹐ 方 能 達 到 治 病 效 果 ﹐ 有 益 健 康 。

    其 次 ﹐ 要 求 區 別 對 待 男 女 老 幼 的 疾 病 ﹐ 主 張 實 事 求 是 ﹐ 對 症 下 藥 。 即 使 是 同 一 疾 病 ﹐ 症 狀 多 種 ﹐ 在 每 一 個 人 身 上 的 表 現 及 變 化 不 盡 相 同 ﹐ 用 藥 也 應 有 所 差 別 。 正 如 陶 隱 居 在 ( 《 重 修 政 和 證 類 本 草 》 卷 一 《 序 》 ) 中 所 說 ﹕ ” 病 之 變 狀 ﹐ 不 可 一 概 言 之 ﹐ 所 以 方 千 卷 ﹐ 猶 未 盡 其 理 。 ”

    在 辨 證 治 病 中 ﹐ 對 藥 物 的 性 質 進 行 了 辨 證 分 析 ﹐ 認 識 到 同 一 藥 物 會 因 不 同 病 人 的 具 體 情 況 不 同 而 產 生 相 異 的 效 果 ﹐ 醫 生 對 藥 方 應 細 加 斟 酌 。 即 ﹕ ” 按 藥 性 ﹐ 一 物 兼 主 十 余 病 者 ﹐ 取 其 偏 長 為 本 。 ” 指 出 藥 ” 亦 有 相 惡 相 反 者 ﹐ 服 之 乃 為 不 害 ﹐ 或 能 有 制 持 之 者 ” ( 《 重 修 政 和 證 類 本 草 》 卷 一 《 梁 陶 隱 居 序 》 ) ﹐ 如 ” 甘 草 丸 ” 有 防 己 和 細 辛 ﹐ 其 性 本 來 相 惡 ﹐ 但 二 者 合 用 就 能 清 除 有 害 的 因 素 ﹔ 半 夏 本 來 有 毒 ﹐ 但 與 其 相 畏 的 生 姜 合 用 ﹐ 就 能 克 服 它 的 副 作 用 。 在 這 些 理 論 及 實 際 運 用 中 ﹐ 無 不 滲 透 了 道 教 醫 學 看 法 ﹐ 對 幾 千 來 中 國 醫 藥 文 化 的 發 展 起 到 了 巨 大 的 推 動 作 用 。

  • 簷前滴水

    會員
    15 10 月, 2005 在 3:07 下午

    「氣」在全世界約有二百多種名稱,而它所包含的範圍有物理性的氣(叩音LAP、音聲VOICE、發火、靈氣AURA、靈異照片、幽靈、物品浮揚、杖卜等)、生物性的氣(活體內的元素變換、附身、靈魂出竅等)、心理性的氣(天啟、超感覺性的知覺ESP、念力、念動等)。有的科學家稱它為「具有意識的能源」,有些研究家稱之為「可以意識並加以控制的能源」,另外,又有人用「具有感情的物質」來定位它。 氣是人人都擁有的能量,有些人能控制它,有些人卻做不到,這到底是為什麼呢?前面說過「氣」是具有心的能源,那麼我們如何控制並利用這種有心的能源呢?其秘密就在於能否冥想與集中意念去感受氣的存在。我們若能藉由冥想或其它方式的訓練法來控制並利用氣,就能夠自在的操控它。其實,氣並非是某些特殊人物的專屬之物,可說是人人與生皆具有的能量。能夠操控大眾的人,多半擁有能強勢運氣能力的人。也許希特勒等的獨裁者也是如此。就好像是一種集體催眠一樣,能在心靈層面支配他人的人,就可說是他發出來的氣都很強。因此,可以自由的控制氣的人,都會很駭人。

    「氣」所帶來的種種作用,都可以解釋為是能量的交流。例如氣功治療,是由環繞氣功師身體週圍的意識能量,與患者的意識能量相連結,故氣功師可以隨意超控患者體內的氣,調整患者體內的平衡。藉由氣來治療的基本觀念,就是東方醫學上所主張的:以身體的生命力、自然治癒力來治療疾病。也就是,促進人體中氣的流動,使氣所流經的經絡能維持正常的狀態。即利用氣來使人體原本就具有的功能,能更有效率、更順利的發揮功能。

    當然,所有的人只要能逐漸的提升「氣」,就會出現很多現今所謂的「超能力者」。許多在宗教領域中修行得愈久的人,就會愈具備特別的能力。 在近代科學上,有所謂「場」的概念。如靜電場或電磁場的說法,都是指具有能量的狀態而言。靜電氣、磁氣和電波等都是屬於物質,「場」存在於空間裡,可以使收音機、電視或流動電話發揮功能,但是我們卻無法感受到它的存在。就人類而言,我們的意識也是一種具有這種能量的存在物。我們都可以發出意識的能量,但卻沒有發覺它的存在,也不知道如和使用。可是,如果設定了特定的條件,以形成意識「場」後,意識就會和其能量相結合,接著就可以控制氣。

    在心靈層面來說:有些人常說:「我感受到某種氣息的存在」。雖非眼睛看到或耳朵聽到,但確實有感受到某物的存在,這就是因為環繞著身體的氣層和別的氣層相碰撞,而產生了亂流,且向腦中傳遞訊號之故。

  • 簷前滴水

    會員
    15 10 月, 2005 在 3:16 下午

    有關道教醫學圖解

  • 簷前滴水

    會員
    15 10 月, 2005 在 3:17 下午

    太極圖說

     
        無極而太極,太極動而生陽,動極而靜,靜而生陰,靜極復動。一動一靜,互為其根,分陰分陽,兩儀立焉,陽變陰合而生水火木金土,五氣順布,四時行焉。五行一陰陽也,陰陽一太極也,太極本無極也。五行之生也,各一其性。無極之真,二五之精,妙合而凝。乾道成男,坤道成女,二氣交感,化生萬物,萬物生生,而變化無窮焉。

     
    太極發揮

     
      父母未生以前,一片太虛,而所以不屬乎形骸者,無極也。

      吾人始生之初,一點靈光,而所以主張乎形骸者,太極也。

     
      未有天地萬物之太極,在戌亥二會,有此二會太極斯有一元造化。

      每年太極在九月、十月,有此兩月太極,斯有一年造化。

      每月太極在廿六至三十,有此五日太極,斯有一月造化。

      每日太極在戌亥二時,有此二時太極,斯有一日造化。

      一時太極在窈窈冥冥二候,有此二候太極,斯有一時造化。

     
      動物太極在宿螫孕字;

      植物太極在歸根結實;

      人身太極在晏息窈冥、交媾結胎。

     
      交媾有時,調養有法,不傷太極,此盡年令終,盡年令終之道,亦有毀壞。【有生即有滅,此順性命之人道也!】

     
      斷淫欲,時入窈冥,保完太極,此乃長生不化,長生不化之道,可以成仙,可以作佛,終無毀壞。【無生即無滅,此逆性命之天道也!】

     
     
    無極圖說

     
      ○者,道也。形而上者謂之道,斯乃道之體也。無極而太極,含三為一,中具五十五數,中○者,乃其本體也。太極一判,兩儀生焉。之動,根乎陰也。之靜,根乎陽也。陽變陰合,而生水、火、土、金、木也。水生數一,成數六。火生數二,成數七。木生數三,成數八。金生數四,成數九。土生數五,成數十。此五行生成之數也。

     
      天一、地二,天三、地四,天五、地六,天七、地八,天九、地十。天地之數,五十有五。此陽奇陰偶之數也。

     
      一陰一陽之謂道,生生不窮之謂易。一者,奇數也。二者,偶數也。陽奇陰偶,即二以生三也。

     
      純乾,性也。兩乾而成坤,命也,猶精與氣也。乾再索坤而坎,坎中之陽,乃元氣也,所謂乾道成男是也。坤再索乾而成離,離中之陰,乃真精也,所謂坤道成女是也。○乾男坤女,以氣化者言也。

     
      離者,日之象也;坎者,月之象也。日月合而成易。易者,日用常行簡易之道也,千變萬化,而未嘗滅焉。然則形中之精,寂然不動。蓋剛健中正,純粹精者存,乃性之所寄也,命之根矣。心中之神,感而遂通。蓋喜、怒、哀、樂、愛、惡、慾者存,乃命之所寄也,為性之樞矣。

     
      懲忿則心火下降,窒慾則腎水上昇。君子黃中通理,正位居體,美在其中,暢於四肢,故修此而吉也。於是閒邪存誠,終日如愚,天理純全。歸根曰靜,靜曰復命。動極而靜,靜極復動也。萬物化生,○以形化者言也。

     
      形而下者謂之器,斯乃道之用也。南軒曰:「真識根源,謂之知道。」知此道者,則可超出乎造化之外,卓然而獨存矣。

  • 簷前滴水

    會員
    15 10 月, 2005 在 3:19 下午

    道本法未圖

Page 1 of 3

Log in to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