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討論]天邊客【論:千古之迷。】
https://forum.shusquare.com/non-cgi/usrRMnOEMvH8/12/93/1A4KA8F6B7NB6HB9_1121737196.jpg
【論:千古之迷。】--葉志超
(自註:以下雖屬私人信件,但因當中談及有關【周易】的大問題,所以亦不妨公之于眾。另:由于沒有得到回复,所以至今也未知對方(即後來的:邵偉華大師夫人。)有否收到此信。2003/6/24.)
陳園小姐如晤:
我之所以寫此信給你,而不是寫給 卲大師,一是因為彼此年紀相近,可以暢所欲言,不必拘謹。二者,因為你是女性,在我看來,男性而能有很高的學術成就、思想成就,那是理所當然的。因為上天在大腦構造方面偏幫了男性,所以古今中外的大思想家莫不是男性。正是:從來只聞高僧笑,幾時尼姑留芳名?!
你作為一位年輕的女性,而能在掌握“易經、八卦”方面有如此突出的成績和貢獻,實在值得天下男人(周易愛好者)的愛惜、愛護,(物以稀為貴嘛,一笑!)以及寄予更高的期望。
我本已放棄研究“易經”多時,一來因為記性差,二來,憑(卲大師)測算“民族英雄岳飛”一例,已可看出“八卦”有理而無情。完全描繪不出岳飛可歌可泣,令少年人熱血沸騰的悲壯的一生,(連被枉殺也似乎是理所當然的了。)而我喜歡自已活在有情的世界中。
今番又談“八卦”,仍是因讀“預測大師卲偉華”一書所引起,畢竟,追求真(理)善美仍是我感到生有可戀之最大原因,仍是我生命意義的大部份。
言歸正傳。
“八卦是根據陰陽五行生克制化的理論來進行預測的,但預測的結果為什麼能如期應驗?”据說,這成為了千古之謎。
其實,這個“千古之謎”的問法,首先就有本末倒置、誤導思維進入“死胡同”之嫌。甚至連《周易預測學》這個名稱也是不甚貼确的。(恕我不敬).且看我慢慢道來:
在這里,我把
“八卦”比喻為: 無所不能的照像機(機身);
把陰陽五行比喻為: 像機內精密的組合機件;
把搖出來的卦象比喻為: 已被曝光的菲林;
把測出來的結果比喻為: 沖洗出來的像片。
照像的大前提是:要先有某個實物,然后才有可能拍出該實物的照片。“八卦”測事不是也需要某個特定的問號?特定的條件與目標嗎?
因此,就某事而搖出來的卦象(就象已被曝光過的菲林那樣.)只能是感應、反應、顯示已有事物的情景,而不是無中生有地制造、描繪事物的情景、前景來誘使人們去模倣、體現。(假如事物的結局或前景未确定、未明朗,則相片(卦象)就會是未确定、有可能的影像。所謂:趨吉避凶,只有在這種情況、這種時機、機緣下,才有可能實現。……。
說:“八卦是根據陰陽五行生克制化的理論來進行預測…….”等于是說:“像機是依靠里面種種精密組合零件的幫助,才能拍出照片的。至于照片的內容為什麼都能得到印証?這成了“千古之謎”。
經過這番同步翻譯,便可看出原先“千古之謎”這個問題的本末倒置,而部份答案亦己擺在面前,即是說:所謂未來、后來的事物,其實一早已經以某種神秘的、未知的形式存在。卦象只是如實反應、再現或先現而已。
因此,《周易預測學》若改為《周易先見、再現學》則更為貼切。
“先見”者,情景在前,人未見我(周易)先見也;“再現”者,情景雖過,猶可重現也。可惜,這樣的書名讀來較別扭,或者改為《周易感應預測學》也挺不錯。
其實,我們要探索的是:“為什麼所有過往的事物仍然“存在?”為什麼天地萬物、所有人事的前景已經顯示和如期存在?又都是以什麼方式存在?以致被“八卦照像機”(葉氏獨家比譬.)准确地、巧妙地拍照、感應下來?”這些才是真正的千古之謎。
而揭開“千古之謎”,我認為有兩條途徑:一是唯心的,既依靠修行成佛來明悟;另一是唯物的,既寄望遙遠未來更先進的科學儀器來協助。
我猜想:修行成佛的過程,首先就是一個大腦全方位開發的過程,能夠達到全方位地開發大腦,顯然更易思索、明悟宇宙中的種種真相、真理。(但到時恐怕只能意會,難以言傳了,一笑!)
(作者自註:94年寫這封信時,作者仍不知電腦為何物?現在已可确信:萬事萬物均以數碼形式,存在于時空中,稱為::『隱性群粒狀數碼時空』。因為是“群粒”,所以有狀態;因為是“數碼”,所以可預測;因為有區別,所以現“時空”;因為人眼的局限,所以稱為“隱性”…….2005/7/19.)
【致 陳園小姐】
“真理盡在天地中,圣賢所悟幾相同?
尊師無妨存己見,花香何須一樣紅!”
另致:卲偉華大師:
“欲揭千古謎,先具佛祖心。佛心漫天地,清靜始通明。”
祝
百尺竿頭更進一步!
讀者:葉志超
25.6.94年
(附注:2004年期間,偶見以下論文,為本人“萬物早已存在”的說法,提供了科學上的支持。)
……
未來(時間)的事物資訊沒有發生,說明它不可能存在,又怎麼能感應到它場的存在呢?要弄清楚這個神秘的問題,我們需要瞭解一下美國著名理論物理學家朱利安·巴伯對時間的看法。
物理學家朱利安·巴伯對時間的本質提出了不同凡響的見解。他認為:一個人一生的每一時刻–從出生直至死亡以及期間的每一件事–都是永遠存在的。我們生活的每一瞬間,在本質上是永遠不變的,這意味著我們的每件事和每個人都是永生不滅的。”這一時刻與它所擁有的全部都將永遠不變,沒有過去,沒有將來。實際上時間和運動都只不過是虛幻的錯覺而已。”
他認為時間除了作為物體位置變化的度量之外是不存在的。鐘擺擺動,鍾上的指針就前進。因此,他強調物體和它們的位置是比時間更本質的東西,在任何一時刻,宇宙都是簡單地由許多處在不同位置的不同物體組成。
他認為,不論過去、現在還是將來,宇宙的每一種可能的組態,都是獨立地、永恆地存在著,我們不是生活在一個穿越時間的宇宙中,換言之,我們同時處在大量永恆的畫面中,每一幅畫面包括了該時刻的萬物眾生。
巴伯把他看到的物體比作膠捲中的一幅畫面,每一幅畫面就是一個可能存在的”現在”。但在任何一幅畫面中沒有物體在運動或變化,而且當這些鏡頭過去之後,這些畫面–不管是過去的還是將來的 –都不會消失。
……佩奇是加拿大埃德蒙頓的阿爾比大學的一位宇宙論研究者,他經常與斯蒂芬·霍金合作,他認為巴伯的工作糾正了許多人的錯誤看法,物理學不需要像我們以前認為的那種”時間”概念。巴伯準確地解釋了”時間”的本質,即時間是不存在的。佩奇甚至認為巴伯的觀點還太保守,他認為當物理學家最終研究出新的宇宙理論時,消亡的不僅僅是時間,”我認為空間也將消亡”。
像佩奇一樣,物理學家卡洛羅凡裏也支持巴伯的觀點。他說:”是討論這個問題的時候了,我們要用一個新的方法來認識這個世界,這就需要大量具有哲學思想的挑戰者,巴伯就是其中的一個。”
在巴伯的宇宙觀中,我們的死亡這一刻不是一個結束,而是一個無法想像的無邊無際的凝固空間中無數個元件中的一部分。我們以前和以後所有經歷都像永恆不變的寶石一樣,放置在廣袤無邊的水晶面上。
對於巴伯把過去、現在和未來看做是在同一個整體上,也就是未來同時也存在於現在的觀點。人體穴位生物電場的感應同樣也能在客觀上證明巴伯的觀點是正確的。
……觀于美國物理學家巴伯對時空概念新觀點正確與否,我們每個人都不要去輕易的否定它,因為在科學研究領域,很多理論都是先推理後深入研究和驗證的,而且很多理論設想都是歷經了十幾年甚至上百年的時間才通過實踐來證實它的正確。……
(以上關於美國場理學家巴伯對時空的研究討論部分內容,取於科學畫報網站(http://www.scipic.com/).詳細內容請看科學畫報2001年笫3期)
其實彿教在這方面的論述,更為圓滿、透徹,無奈世人論事看文章,一定要有“科學”這塊招牌在前,才覺得“含金量”十足。一笑!
Log in to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