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詢問、尋找答案,向各方術數同好交流
與世界術數連接

  • 白话帛书周易

    Posted by vchcncm on 22 4 月, 2005 在 12:44 下午

    LBHIDDEN[0]LBHIDDEN《白话帛书周易》献辞
    戚文
    《易经》,上古时代一部占筮记录,在中华大地风靡了几千年。上自帝王将相,下至凡夫走卒,以至许多文化素养甚高的学士贤人都在研究它、玩味它。各种论《易》的著作汗牛充栋,不下数千种。二十世纪,科学文明时代来临,似乎“汔可小休”矣,但是不,它反而兴旺起来,形成了新时代的“易经热”。什么道理?众多学问家从各种角度进行了探讨,但都讲不出一个十分令人信服的理由。一直到九十年代,湖湘大地来了一位从农家子弟出身的年轻教授邓球柏,他以天赋的智慧结合一种顽强的学术寻根精神,对这个难题潜心研究了十几年,终于感悟到《易经》本质上是炎黄子孙的幸福论,其经久不衰的魅力在于它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人生价值取向,邓君不否认《易经》是古代卜卦占筮的书,但它也是“教人追求幸福的一部书,筮卦问吉凶的目的在于借助神灵指导自己未来的行动,以求避免灾祸,赢得幸福”。邓君进一步指出:驱使人们去占问吉凶的动机是追求幸福,但真正能使人幸福的不是神灵,而是体现在《易经》卦爻辞汇中的积善、爱心、毅力、自强、谦虚、真诚等美德,这些美德在历史长河中汇合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形成了中华民族成员认识自己、超越自己、造就自己、造福民族、造福人类的巨大精神财富。它之所以流传几千年而不衰,并在近年兴起研究热潮,其根本原因就在于它与中华民族长期积淀的人生价值取向符合。
    邓君上述重要认识,是与他这些年来对1973 年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易经》的研究分不开的。长沙马王堆帛书的出土,在中国学术界是仅次于晋太康二年(公元281 年)汲冢出土竹书的重大事件。汲冢竹书大都亡佚了,这次出土的帛书却全部整理出来了,其中不仅有《帛书易经》经传的原文,还有解释《易经》的文章好几篇,这些帛书,对今天的《易经》研究真是太重要了,可惜由于帛书的文字多用古代字体,冷僻难认,《帛书易经》的六十四卦的排列和辞句,许多地方与现今通行本也不一样,这样就产生了阅读的困难。邓君有鉴于此,以自己多年的研究,用白话将这部难懂的古籍作了今译今注,这样就使易学爱好者可以由此途径登堂入室,我相信邓君的此项工作,必将受到学术界与读者群的欢迎。学问之道一靠悟性,二靠钻研。邓君就是一位既有天赋悟性,又有刻苦钻研精神的年轻学者,他过去出版的《周易的智慧》(河北人民出版社,1990 年)、《帛书周易校释》(湖南人民出版社,1987 年)都体现了这两种精神,这部《白话帛书周易》依然是智慧火花与钻研精神相结合的产物。
    在邓君撰写此书时,我受《中华易学大辞典》编辑委员会的委托,赴湖南湘潭大学敦请他审读大辞典的全部书稿。邓君尽管疾病缠身,体力欠佳,还是勉力从命,日以继夜地拼命工作。《帛书易经·键·九三》:“君子终日键键,夕泥若,厉,无咎。”(邓注:键键:自强不息、进取不已;夕泥若:早晚一样;厉:精心劳作;无咎:没有灾难。)这句话多么符合邓君的实际!邓君是《易经》的刻苦钻研者,又是《易经》的身体力行者。我们祝愿他“厉,无咎”。
    前言
    高人无先见之明,马王堆汉墓《帛书周易》,两千一百年后放异彩;天地有相衔之德,万物莫不欲长生而恶死,会心者作《易》以和天人。
    癸丑,甲子,地不爱宝,珍藏于长沙马王堆汉墓两千一百余年之久的《帛书周易》被发掘出土。斯盖为秦汉易学大师、长沙马王堆汉墓设计师,及两千年来的术士高人、风水先生所不逆料者也。《帛书周易》函《帛书易经》、《帛书易传》、《帛书易传佚书》。《帛书易经》由六十四幅卦图、六十四个卦名、四百五十条卦爻辞组成。亦被称作《六十四卦》。《帛书易传》指《帛书系降传》。《帛书易传佚书》包括《二三子问》、《易之义》、《要》、《缪和》、《昭力》等五篇佚书。
    《帛书周易》共书写在两幅宽帛上面。《帛书易经》与《帛书易传佚书》的《二三子问》合抄在一幅宽帛上面,共一百二十九行,前后各有一行空白。第一行至第九十三行是《帛书易经》。第九十四行至一百二十九行是《二三子问》。帛书折叠的方式是先从卷首向卷尾对折,然后再连续对折两次,最后上下对折一次。出土时残断的帛书照片共一十六幅,每幅高约二十四厘米,宽约十厘米。六十四卦每卦单独起行,卦画符号标在朱丝栏行格的顶端。
    《帛书易传》(即《帛书系辞传》)与《帛书易传佚书》的《易之义》、《要》、《缪和》、《昭力》等四篇佚书合写在另一幅宽帛上面。第一行顶端有长方形墨钉作为篇首的标志。《帛书系辞传》部分共四十七行,首尾基本完整,约存二千字。《易之义》则从第四十八行开始,这一行顶端也有长方形墨钉,以“子曰《易》之义”开始,于豪亮先生将《易之义》归入《帛书系辞传》内。韩仲民先生、张立文先生、张政烺先生等则将其视为佚书。《要》,存十八行半,篇首残缺,篇末有尾题“《要》”,并注明字数为:一千六百四十八。《缪和》与《昭力》篇首合一墨钉,篇末各有尾题,《昭力》篇末注明字数为:六千。韩仲民先生认为应是两篇合计的字数。《帛书易经》共四千九百三十四字,与传世的王(弼)本不同的字为九百五十七个,约占百分之十九点三九。如:“孚”作“复”,“谦”作“嗛”, “征”作“正”。《帛书易经》与王本《易经》有三十五个卦名不同。如:“乾”作“键”,“坤”作“川”,“否”作“妇”,“离”作“罗”。
    《帛书易经》六十四卦,分八宫排列,每宫八卦,按八卦相重的原则排列。八宫之顺序为:键宫、根宫、习赣宫、辰宫、川宫、夺宫、罗宫、筭宫。每宫上卦不变,下卦从本宫卦列首开始,以下的次序为:键、川、根、夺、习赣、罗、辰、筭。《帛书易经》六十四卦卦序,仅仅四卦(键、恒、筭、中复)与王本相同。其余六十卦的卦序都不相同。
    《帛书易传》(即《帛书系辞传》)与通行本不仅有大量的文字上的区别,而且缺少一些章节。《帛书系辞传》不分章节,也不分上下篇,共三千三百五十七字。比传世的韩本《系辞传》大约缺少了一千一百一十四字。韩本《系辞传(上)》有二千三百四十字,《系辞传(下)》有二千一百三十一字,共计四千四百七十一字。《帛书系辞传》缺韩本《系辞传(上)》的第八章“大衍之数五十,其用四十有九..是故可与酬酢,可与佑神矣”的一百八十九字、第九章首句“子曰知变化之道者,其知神之所为乎”,以及缺韩本《系辞传(下)》的第四章“子曰危者安其位者也..几者动之微,吉凶之先见者也”、第五章“子曰乾坤其《易》之门邪.. 以明失得之报”、第七章“《易》之为书也不可远..则思过半矣”、第八章“二与四同功而异位..此之谓《易》之道也”等内容。其中韩本《系辞传(下)》所缺章节分别散见于《帛书易传佚书》的《要》与《易之义》中。
    《帛书系辞传》保存了许多珍贵资料。如:韩本《系辞传》中的“象”字,《帛书系辞传》均作“马”;“易有太极”作“易有大恒”;“易与天地准”作“易与天地顺”,“夫易,开物成务,冒天下之道”作“夫易,古物定命,乐天下之道”;“显诸仁,藏诸用”作“圣者仁,壮者勇”;“乾以易知,坤以简能”作“键以易,川以简”;“禁民办非曰义”作”爱民安行曰义”.。
    《二三子问》书写为三十六行,共计约二千六百一十九字,分为三十二章。是孔子对《易经》卦爻辞作出具体诠释的《易传》。第一章、第二章、第三章、第四章用问答的形式讨论了龙德与君子、夫子、大人之德,描述了龙德的特征、性质、品德以及君子、夫子、大人学习龙德所达到的几种境界:“黄常”、“不习”。“寝龙勿用”(“大人安失矣而不朝”)、“立正也若遁木,俞高俞畏下”、“宝德而施教于民”、“广德而下■民”、“出德教以道民”,共引用《键》《川》两卦五条爻辞。第五章对用《蹇》卦六二爻辞“王臣蹇蹇,非今之故”进行了诠释,告诫人们“智(知)难而备之,则不难矣;见几而务之,则有功矣”。第六章诠释《鼎》卦九四爻辞。第七章解释《鼎》卦尚九爻辞。认为“明君立正”必定“贤辅弼之”。第八章解释《溍》卦卦辞,认为这条卦辞是讲的“圣王之安世”的方法。认为 “圣之正,牛参弗服,马恒弗驾”、“圣人之立正也,必尊天而敬众,理顺五行,天地无困,民则不渗,甘露时雨聚(骤)降,剽风苦雨不至,民心相■以寿”。对 “锡马”、“番庶”、“昼日三接”都作出了全新的解释。第九章是孔子对《川》卦六四爻辞“聒囊,无咎无誉”的解释。第十章是孔子对《键》卦九二爻辞“见龙在田,利见大人”的解释。第十一章是孔子对《键》卦九三爻辞的解释。告诫“君子务时,时至而动”,“时尽而止”。第十二章是孔子对《键》卦九五爻辞的解释。第十三章是孔子对《键》卦用九爻辞的解释。第十四章、第十五章、第十六章是孔子对《川》卦初六、六二、六三等三条爻辞的解释。第十七章缺损较多。第十八章解释《屯》卦九五爻辞。第十章、第二十章、第二十一章是孔子对《同人》卦卦辞、初九爻辞、六三爻辞的解释。孔子认为“大德好运”“和同者众,以济大事”。第二十二章是孔子对《大有》卦六五爻辞的解释。第二十三章是孔子对《嗛》卦卦辞的解释。第二十四章是孔子对《豫》卦六三爻辞的解释,提倡“鼓乐而不忘德”。第二十五章是孔子对《中复》卦九二爻辞的解释。第二十六章是孔子对《小过》卦六五爻辞的解释。第二十七章是孔子对《恒》卦九三爻辞的解释。第二十八章是孔子对《解》卦尚六爻辞的解释,孔子认为“人君高志求贤,贤者在上”。第二十九章是孔子对《根》卦卦辞的解释。孔子提倡“敬官任事”。第三十章是孔子对《根》卦六五爻辞的解释。孔子提倡“塞人之恶,阳人之美”。第三十一章是孔子对《丰》卦卦辞的解释。孔子提倡“用贤”而不“害贤”就能日中而盛,就能亨通适宜,并举“黄帝四辅,尧立三卿”证成其说。第三十二章是孔子对《未济》卦卦辞的解释,认为这条卦辞是讲的“始易而终难”。这是汉代易学大师视为权威的《易传》,因为是孔子对卦爻辞的具体解释,故附于《易经》之后,几乎享受与《易经》同等的地位。《二三子问》反映了孔子的易学思想,是研究孔子思想的珍贵材料。
    《易之义》写在《系辞传》后面,约三千一百余字,不分章。为了研究的方便,我将其分为十二章。第一章是总纲。其文曰:“子曰:《易》之义谁(唯)阴与阳,六画而成章。曲句焉柔,正直焉刚。六刚无柔,是谓大阳,此天之义也。天有阴阳,地有柔刚。《键》六刚能方。六柔无刚,此地之义也。天地相■(衔),气味相取,阴阳流刑,刚柔成章。万物莫不欲长生而亚(恶)死,会心者而台(以)作《易》,和之至也。是故《键》六刚无柔,义沾上就,天之道也。是故《川》六柔无刚,义沾下就,地之道也。”全篇论述了“易之义”与“天之义”、“地之义”、“人之义”、“万物之义”的关系。指出:天之义,六刚无柔,刚健动发而不息,其吉保功也,无柔害之,不死必亡,重阳者亡,故火不吉也;地之义,六柔无刚,柔弱沉静不动,其吉保安也,无刚害之,则穷贱遗亡,重阴者沉,故水不吉也;人之义分“武将之义”“文臣之义”两类,武将之义保功而恒死,文臣之义保安而恒穷,柔而不枉,然后文而能胜,刚而不折,然后武而能安;万物之义,■刚则不能动,不动则无功,恒动而弗中则浮,此刚之失也;不柔则不静,不静则不安,久静不动则沉,此柔之失也。乃是一篇易学符号意义学的哲理文章,是先秦的符号学、意义观的杰出作品。
    《要》,共一千六百四十八字,是孔子晚年学习《周易》的总结。孔子认为学习好《周易》、懂得《周易》的要领,是“危者安其立(位)者也;亡者保其存者也;乱者有其治者”的根本保证,所以君子必须“安不忘危,存不忘亡,治不忘乱”,才能达到“身安而国家可保”的境界。文章记载了孔子晚年学习《周易》的情景、对待《周易》的态度、对待“祝巫卜筮”的态度、对待“损益之道”(即“易道”)的阐发和运用,再现了这位伟大的哲学家、思想家、易学家、政治家、教育家当年的精神风貌。“夫子老而好《易》,居则在席,行则在囊。”“夫子何以老而好之乎?夫子曰:君子言以■(矩)方也。前羊(祥)而至者,弗羊(祥)而好也。察其要者,不■其德。”孔子对待《周易》的态度非常明确。他说:“《易》,我复(覆)其祝卜矣,我观其德义耳也。幽赞而达乎数,明数而达乎德,又(有)仁德者而义行之耳。赞而不达于数,则其为之巫;数而不达于德,则其为之史。史巫之筮,乡(向)之而未也,好之而非也。后世之士疑丘者,或以《易》乎?吾求其德而已,吾与史巫同途而殊归者也。君子德行焉求福,故祭祀而寡也;仁义焉求吉,故卜筮而希也。祝巫卜筮其后乎?”这最后三十一个字,充分体现了孔子的幸福观。孔子强调君子追求幸福、追求吉善的途征是自己的“德行”“仁义”,而不是”祭祀”“卜筮”。孔子非常注重损益之道,他认为损益之道是《易》之要,损益之道与君者之事、明君之政结合就是易道。损益之道是以观得失,明天人之道。他说:“夫损益之道,不可不审察也,吉凶之原也..损益之道,足以观天地之变,而君者之事已。是以察于损益之总者,不可动以忧。故明君不时不宿,不日不月,不卜不筮,而知吉与凶,顺于天地之道也,此谓易道。故《易》又(有)天道焉,而不可以日月生(星)辰尽称也,故为之以阴阳;又(有)地道焉,不可以水、火、金、土、木尽称也,故律之以柔刚;又(有)人道焉,不可以父子君臣夫妇先后尽称也,故要之以上下;又(有)四时之变焉,不可以万勿(物)尽称也,故为之以八卦。故《易》之为书也,一类不足以亟之,变以备其请(情)者也,故谓之 ‘易’;有君道焉,五官六府不足尽称之,五正之事不足以至之,而《诗》、《书》、《礼》、《乐》不足百篇,难以致之,不问于古法,不可顺以辞令,不可求以志善;能者■(由)一求之,所谓得一而君(群)毕者,此之谓也。损益之道,足以观得失矣。”孔子认为,《易》道包函了天道、地道、人道、四时变道、君道等丰富的内容,而损益之道则是天道、地道、人道、变道、君道的方法论原则。在这里,孔子不仅涉及到了“名”(称、即概念)与实的关系,还涉及到“类”与 “变”、“一”与“多”(群,即多)等关系问题。
    《缪和》共五千七百余字,是缪和,吕昌、吴孟、张射、李平等向先生问《易》,讨论卦爻辞和引证历史故事以解《易》的记录。如:“缪和问于先生曰:凡生于天下者,无愚知、贤不宵,莫不愿利达显荣,今《周易》曰:‘困,亨,贞,大人吉,无咎;又(有)言不信。’敢问大人何吉于此乎?子曰:此■(圣)人之所重言也。曰‘又(有)言不信’。凡天之道,壹阴壹阳,壹短壹长,壹晦壹明,夫人道则之。”“君人者,有大德于人而不求其报。”“以有能为无能也,以有见为无见也。”“君子处尊卑卑,处贵卑贱。””君子之所以折其身,且夫川者,下之为也..能下人若此,其吉也。”“强刚守以弱,贵显守以卑。若此,故能君人。” “圣君卑体屈众以邻逊,以下其人,能至天下之人而有之。”“天之道,崇高神明而好下,故万物归命焉;地之道,精传以尚而安卑,故万物得生焉;圣君之道,尊严睿知而弗以骄人,谦也。”“君人者,以德下其人,人以死力报之。”“古之君子,上顺天道,下中地理,中合人心。”“君能令臣,是以动则有功,静则有名。”“大者;求尊显之名;细者,欲富厚安币之实。””比周相誉,以夺君明,此古之亡国败家之法也。”又如:“张射问先生曰:自古及今,天下皆贵盛盈,今《周易》曰:‘嗛亨,君子又(有)冬。’敢问君子何亨于此乎?子曰..天道毁盈而益嗛,地道销盈而流溓,鬼神害盈而福嗛,人道亚(恶)盈而好嗛。嗛者,一物而四益者也;盈者,一物而四损者也。”《昭力》共九百三十字左右,写在《缪和》后面。如谓:“君之自大而亡国..君以骄人为德。则失。”“国之兴,必在君之不知(自)大也。”都是至理名言。
    《帛书周易》出土二十一年来,广为海内外学者所瞩目。张政烺先生、高亨先生、严灵峰先生、李学勤先生、张立文先生、黄沛荣先生、韩仲民先生、于豪亮先生等率先为《帛书周易》的整理研究做了大量的工作。韩仲民先生、于豪亮先生为《帛书周易》的整理研究献出了宝贵的生命。近几年来,陈鼓应先生、廖名春先生、陈松长先生等为《帛书周易》整理研究做了大量的工作。张岱年先生、饶宗颐先生、楼宇烈先生、刘大钧先生、余敦康先生、许抗生先生、王葆玹先生、陈亚军先生、李定生先生、王博先生、刑文先生等都对《帛书系辞传》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一个研究《帛书周易》的热潮正在形成,一大批研究《帛书周易》的成果将陆续面世。
    《帛书周易》需要一代人,甚至几代人的努力研究,方能令人满意。我热切期待今天有更多的人来研究《帛书周易》,也恳切请求广大读者对拙著进行批评指正。
    邓球柏岁次甲戌,癸酉,丁巳

    Cello147 replied 20 年, 2 月 前 3 Members · 3 Replies
  • 3 Replies
  • vchcncm

    會員
    22 4 月, 2005 在 8:44 下午

    LBHIDDEN[0]LBHIDDEN《白话帛书周易》献辞
    戚文
    《易经》,上古时代一部占筮记录,在中华大地风靡了几千年。上自帝王将相,下至凡夫走卒,以至许多文化素养甚高的学士贤人都在研究它、玩味它。各种论《易》的著作汗牛充栋,不下数千种。二十世纪,科学文明时代来临,似乎“汔可小休”矣,但是不,它反而兴旺起来,形成了新时代的“易经热”。什么道理?众多学问家从各种角度进行了探讨,但都讲不出一个十分令人信服的理由。一直到九十年代,湖湘大地来了一位从农家子弟出身的年轻教授邓球柏,他以天赋的智慧结合一种顽强的学术寻根精神,对这个难题潜心研究了十几年,终于感悟到《易经》本质上是炎黄子孙的幸福论,其经久不衰的魅力在于它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人生价值取向,邓君不否认《易经》是古代卜卦占筮的书,但它也是“教人追求幸福的一部书,筮卦问吉凶的目的在于借助神灵指导自己未来的行动,以求避免灾祸,赢得幸福”。邓君进一步指出:驱使人们去占问吉凶的动机是追求幸福,但真正能使人幸福的不是神灵,而是体现在《易经》卦爻辞汇中的积善、爱心、毅力、自强、谦虚、真诚等美德,这些美德在历史长河中汇合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形成了中华民族成员认识自己、超越自己、造就自己、造福民族、造福人类的巨大精神财富。它之所以流传几千年而不衰,并在近年兴起研究热潮,其根本原因就在于它与中华民族长期积淀的人生价值取向符合。
    邓君上述重要认识,是与他这些年来对1973 年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易经》的研究分不开的。长沙马王堆帛书的出土,在中国学术界是仅次于晋太康二年(公元281 年)汲冢出土竹书的重大事件。汲冢竹书大都亡佚了,这次出土的帛书却全部整理出来了,其中不仅有《帛书易经》经传的原文,还有解释《易经》的文章好几篇,这些帛书,对今天的《易经》研究真是太重要了,可惜由于帛书的文字多用古代字体,冷僻难认,《帛书易经》的六十四卦的排列和辞句,许多地方与现今通行本也不一样,这样就产生了阅读的困难。邓君有鉴于此,以自己多年的研究,用白话将这部难懂的古籍作了今译今注,这样就使易学爱好者可以由此途径登堂入室,我相信邓君的此项工作,必将受到学术界与读者群的欢迎。学问之道一靠悟性,二靠钻研。邓君就是一位既有天赋悟性,又有刻苦钻研精神的年轻学者,他过去出版的《周易的智慧》(河北人民出版社,1990 年)、《帛书周易校释》(湖南人民出版社,1987 年)都体现了这两种精神,这部《白话帛书周易》依然是智慧火花与钻研精神相结合的产物。
    在邓君撰写此书时,我受《中华易学大辞典》编辑委员会的委托,赴湖南湘潭大学敦请他审读大辞典的全部书稿。邓君尽管疾病缠身,体力欠佳,还是勉力从命,日以继夜地拼命工作。《帛书易经·键·九三》:“君子终日键键,夕泥若,厉,无咎。”(邓注:键键:自强不息、进取不已;夕泥若:早晚一样;厉:精心劳作;无咎:没有灾难。)这句话多么符合邓君的实际!邓君是《易经》的刻苦钻研者,又是《易经》的身体力行者。我们祝愿他“厉,无咎”。
    前言
    高人无先见之明,马王堆汉墓《帛书周易》,两千一百年后放异彩;天地有相衔之德,万物莫不欲长生而恶死,会心者作《易》以和天人。
    癸丑,甲子,地不爱宝,珍藏于长沙马王堆汉墓两千一百余年之久的《帛书周易》被发掘出土。斯盖为秦汉易学大师、长沙马王堆汉墓设计师,及两千年来的术士高人、风水先生所不逆料者也。《帛书周易》函《帛书易经》、《帛书易传》、《帛书易传佚书》。《帛书易经》由六十四幅卦图、六十四个卦名、四百五十条卦爻辞组成。亦被称作《六十四卦》。《帛书易传》指《帛书系降传》。《帛书易传佚书》包括《二三子问》、《易之义》、《要》、《缪和》、《昭力》等五篇佚书。
    《帛书周易》共书写在两幅宽帛上面。《帛书易经》与《帛书易传佚书》的《二三子问》合抄在一幅宽帛上面,共一百二十九行,前后各有一行空白。第一行至第九十三行是《帛书易经》。第九十四行至一百二十九行是《二三子问》。帛书折叠的方式是先从卷首向卷尾对折,然后再连续对折两次,最后上下对折一次。出土时残断的帛书照片共一十六幅,每幅高约二十四厘米,宽约十厘米。六十四卦每卦单独起行,卦画符号标在朱丝栏行格的顶端。
    《帛书易传》(即《帛书系辞传》)与《帛书易传佚书》的《易之义》、《要》、《缪和》、《昭力》等四篇佚书合写在另一幅宽帛上面。第一行顶端有长方形墨钉作为篇首的标志。《帛书系辞传》部分共四十七行,首尾基本完整,约存二千字。《易之义》则从第四十八行开始,这一行顶端也有长方形墨钉,以“子曰《易》之义”开始,于豪亮先生将《易之义》归入《帛书系辞传》内。韩仲民先生、张立文先生、张政烺先生等则将其视为佚书。《要》,存十八行半,篇首残缺,篇末有尾题“《要》”,并注明字数为:一千六百四十八。《缪和》与《昭力》篇首合一墨钉,篇末各有尾题,《昭力》篇末注明字数为:六千。韩仲民先生认为应是两篇合计的字数。《帛书易经》共四千九百三十四字,与传世的王(弼)本不同的字为九百五十七个,约占百分之十九点三九。如:“孚”作“复”,“谦”作“嗛”, “征”作“正”。《帛书易经》与王本《易经》有三十五个卦名不同。如:“乾”作“键”,“坤”作“川”,“否”作“妇”,“离”作“罗”。
    《帛书易经》六十四卦,分八宫排列,每宫八卦,按八卦相重的原则排列。八宫之顺序为:键宫、根宫、习赣宫、辰宫、川宫、夺宫、罗宫、筭宫。每宫上卦不变,下卦从本宫卦列首开始,以下的次序为:键、川、根、夺、习赣、罗、辰、筭。《帛书易经》六十四卦卦序,仅仅四卦(键、恒、筭、中复)与王本相同。其余六十卦的卦序都不相同。
    《帛书易传》(即《帛书系辞传》)与通行本不仅有大量的文字上的区别,而且缺少一些章节。《帛书系辞传》不分章节,也不分上下篇,共三千三百五十七字。比传世的韩本《系辞传》大约缺少了一千一百一十四字。韩本《系辞传(上)》有二千三百四十字,《系辞传(下)》有二千一百三十一字,共计四千四百七十一字。《帛书系辞传》缺韩本《系辞传(上)》的第八章“大衍之数五十,其用四十有九..是故可与酬酢,可与佑神矣”的一百八十九字、第九章首句“子曰知变化之道者,其知神之所为乎”,以及缺韩本《系辞传(下)》的第四章“子曰危者安其位者也..几者动之微,吉凶之先见者也”、第五章“子曰乾坤其《易》之门邪.. 以明失得之报”、第七章“《易》之为书也不可远..则思过半矣”、第八章“二与四同功而异位..此之谓《易》之道也”等内容。其中韩本《系辞传(下)》所缺章节分别散见于《帛书易传佚书》的《要》与《易之义》中。
    《帛书系辞传》保存了许多珍贵资料。如:韩本《系辞传》中的“象”字,《帛书系辞传》均作“马”;“易有太极”作“易有大恒”;“易与天地准”作“易与天地顺”,“夫易,开物成务,冒天下之道”作“夫易,古物定命,乐天下之道”;“显诸仁,藏诸用”作“圣者仁,壮者勇”;“乾以易知,坤以简能”作“键以易,川以简”;“禁民办非曰义”作”爱民安行曰义”.。
    《二三子问》书写为三十六行,共计约二千六百一十九字,分为三十二章。是孔子对《易经》卦爻辞作出具体诠释的《易传》。第一章、第二章、第三章、第四章用问答的形式讨论了龙德与君子、夫子、大人之德,描述了龙德的特征、性质、品德以及君子、夫子、大人学习龙德所达到的几种境界:“黄常”、“不习”。“寝龙勿用”(“大人安失矣而不朝”)、“立正也若遁木,俞高俞畏下”、“宝德而施教于民”、“广德而下■民”、“出德教以道民”,共引用《键》《川》两卦五条爻辞。第五章对用《蹇》卦六二爻辞“王臣蹇蹇,非今之故”进行了诠释,告诫人们“智(知)难而备之,则不难矣;见几而务之,则有功矣”。第六章诠释《鼎》卦九四爻辞。第七章解释《鼎》卦尚九爻辞。认为“明君立正”必定“贤辅弼之”。第八章解释《溍》卦卦辞,认为这条卦辞是讲的“圣王之安世”的方法。认为 “圣之正,牛参弗服,马恒弗驾”、“圣人之立正也,必尊天而敬众,理顺五行,天地无困,民则不渗,甘露时雨聚(骤)降,剽风苦雨不至,民心相■以寿”。对 “锡马”、“番庶”、“昼日三接”都作出了全新的解释。第九章是孔子对《川》卦六四爻辞“聒囊,无咎无誉”的解释。第十章是孔子对《键》卦九二爻辞“见龙在田,利见大人”的解释。第十一章是孔子对《键》卦九三爻辞的解释。告诫“君子务时,时至而动”,“时尽而止”。第十二章是孔子对《键》卦九五爻辞的解释。第十三章是孔子对《键》卦用九爻辞的解释。第十四章、第十五章、第十六章是孔子对《川》卦初六、六二、六三等三条爻辞的解释。第十七章缺损较多。第十八章解释《屯》卦九五爻辞。第十章、第二十章、第二十一章是孔子对《同人》卦卦辞、初九爻辞、六三爻辞的解释。孔子认为“大德好运”“和同者众,以济大事”。第二十二章是孔子对《大有》卦六五爻辞的解释。第二十三章是孔子对《嗛》卦卦辞的解释。第二十四章是孔子对《豫》卦六三爻辞的解释,提倡“鼓乐而不忘德”。第二十五章是孔子对《中复》卦九二爻辞的解释。第二十六章是孔子对《小过》卦六五爻辞的解释。第二十七章是孔子对《恒》卦九三爻辞的解释。第二十八章是孔子对《解》卦尚六爻辞的解释,孔子认为“人君高志求贤,贤者在上”。第二十九章是孔子对《根》卦卦辞的解释。孔子提倡“敬官任事”。第三十章是孔子对《根》卦六五爻辞的解释。孔子提倡“塞人之恶,阳人之美”。第三十一章是孔子对《丰》卦卦辞的解释。孔子提倡“用贤”而不“害贤”就能日中而盛,就能亨通适宜,并举“黄帝四辅,尧立三卿”证成其说。第三十二章是孔子对《未济》卦卦辞的解释,认为这条卦辞是讲的“始易而终难”。这是汉代易学大师视为权威的《易传》,因为是孔子对卦爻辞的具体解释,故附于《易经》之后,几乎享受与《易经》同等的地位。《二三子问》反映了孔子的易学思想,是研究孔子思想的珍贵材料。
    《易之义》写在《系辞传》后面,约三千一百余字,不分章。为了研究的方便,我将其分为十二章。第一章是总纲。其文曰:“子曰:《易》之义谁(唯)阴与阳,六画而成章。曲句焉柔,正直焉刚。六刚无柔,是谓大阳,此天之义也。天有阴阳,地有柔刚。《键》六刚能方。六柔无刚,此地之义也。天地相■(衔),气味相取,阴阳流刑,刚柔成章。万物莫不欲长生而亚(恶)死,会心者而台(以)作《易》,和之至也。是故《键》六刚无柔,义沾上就,天之道也。是故《川》六柔无刚,义沾下就,地之道也。”全篇论述了“易之义”与“天之义”、“地之义”、“人之义”、“万物之义”的关系。指出:天之义,六刚无柔,刚健动发而不息,其吉保功也,无柔害之,不死必亡,重阳者亡,故火不吉也;地之义,六柔无刚,柔弱沉静不动,其吉保安也,无刚害之,则穷贱遗亡,重阴者沉,故水不吉也;人之义分“武将之义”“文臣之义”两类,武将之义保功而恒死,文臣之义保安而恒穷,柔而不枉,然后文而能胜,刚而不折,然后武而能安;万物之义,■刚则不能动,不动则无功,恒动而弗中则浮,此刚之失也;不柔则不静,不静则不安,久静不动则沉,此柔之失也。乃是一篇易学符号意义学的哲理文章,是先秦的符号学、意义观的杰出作品。
    《要》,共一千六百四十八字,是孔子晚年学习《周易》的总结。孔子认为学习好《周易》、懂得《周易》的要领,是“危者安其立(位)者也;亡者保其存者也;乱者有其治者”的根本保证,所以君子必须“安不忘危,存不忘亡,治不忘乱”,才能达到“身安而国家可保”的境界。文章记载了孔子晚年学习《周易》的情景、对待《周易》的态度、对待“祝巫卜筮”的态度、对待“损益之道”(即“易道”)的阐发和运用,再现了这位伟大的哲学家、思想家、易学家、政治家、教育家当年的精神风貌。“夫子老而好《易》,居则在席,行则在囊。”“夫子何以老而好之乎?夫子曰:君子言以■(矩)方也。前羊(祥)而至者,弗羊(祥)而好也。察其要者,不■其德。”孔子对待《周易》的态度非常明确。他说:“《易》,我复(覆)其祝卜矣,我观其德义耳也。幽赞而达乎数,明数而达乎德,又(有)仁德者而义行之耳。赞而不达于数,则其为之巫;数而不达于德,则其为之史。史巫之筮,乡(向)之而未也,好之而非也。后世之士疑丘者,或以《易》乎?吾求其德而已,吾与史巫同途而殊归者也。君子德行焉求福,故祭祀而寡也;仁义焉求吉,故卜筮而希也。祝巫卜筮其后乎?”这最后三十一个字,充分体现了孔子的幸福观。孔子强调君子追求幸福、追求吉善的途征是自己的“德行”“仁义”,而不是”祭祀”“卜筮”。孔子非常注重损益之道,他认为损益之道是《易》之要,损益之道与君者之事、明君之政结合就是易道。损益之道是以观得失,明天人之道。他说:“夫损益之道,不可不审察也,吉凶之原也..损益之道,足以观天地之变,而君者之事已。是以察于损益之总者,不可动以忧。故明君不时不宿,不日不月,不卜不筮,而知吉与凶,顺于天地之道也,此谓易道。故《易》又(有)天道焉,而不可以日月生(星)辰尽称也,故为之以阴阳;又(有)地道焉,不可以水、火、金、土、木尽称也,故律之以柔刚;又(有)人道焉,不可以父子君臣夫妇先后尽称也,故要之以上下;又(有)四时之变焉,不可以万勿(物)尽称也,故为之以八卦。故《易》之为书也,一类不足以亟之,变以备其请(情)者也,故谓之 ‘易’;有君道焉,五官六府不足尽称之,五正之事不足以至之,而《诗》、《书》、《礼》、《乐》不足百篇,难以致之,不问于古法,不可顺以辞令,不可求以志善;能者■(由)一求之,所谓得一而君(群)毕者,此之谓也。损益之道,足以观得失矣。”孔子认为,《易》道包函了天道、地道、人道、四时变道、君道等丰富的内容,而损益之道则是天道、地道、人道、变道、君道的方法论原则。在这里,孔子不仅涉及到了“名”(称、即概念)与实的关系,还涉及到“类”与 “变”、“一”与“多”(群,即多)等关系问题。
    《缪和》共五千七百余字,是缪和,吕昌、吴孟、张射、李平等向先生问《易》,讨论卦爻辞和引证历史故事以解《易》的记录。如:“缪和问于先生曰:凡生于天下者,无愚知、贤不宵,莫不愿利达显荣,今《周易》曰:‘困,亨,贞,大人吉,无咎;又(有)言不信。’敢问大人何吉于此乎?子曰:此■(圣)人之所重言也。曰‘又(有)言不信’。凡天之道,壹阴壹阳,壹短壹长,壹晦壹明,夫人道则之。”“君人者,有大德于人而不求其报。”“以有能为无能也,以有见为无见也。”“君子处尊卑卑,处贵卑贱。””君子之所以折其身,且夫川者,下之为也..能下人若此,其吉也。”“强刚守以弱,贵显守以卑。若此,故能君人。” “圣君卑体屈众以邻逊,以下其人,能至天下之人而有之。”“天之道,崇高神明而好下,故万物归命焉;地之道,精传以尚而安卑,故万物得生焉;圣君之道,尊严睿知而弗以骄人,谦也。”“君人者,以德下其人,人以死力报之。”“古之君子,上顺天道,下中地理,中合人心。”“君能令臣,是以动则有功,静则有名。”“大者;求尊显之名;细者,欲富厚安币之实。””比周相誉,以夺君明,此古之亡国败家之法也。”又如:“张射问先生曰:自古及今,天下皆贵盛盈,今《周易》曰:‘嗛亨,君子又(有)冬。’敢问君子何亨于此乎?子曰..天道毁盈而益嗛,地道销盈而流溓,鬼神害盈而福嗛,人道亚(恶)盈而好嗛。嗛者,一物而四益者也;盈者,一物而四损者也。”《昭力》共九百三十字左右,写在《缪和》后面。如谓:“君之自大而亡国..君以骄人为德。则失。”“国之兴,必在君之不知(自)大也。”都是至理名言。
    《帛书周易》出土二十一年来,广为海内外学者所瞩目。张政烺先生、高亨先生、严灵峰先生、李学勤先生、张立文先生、黄沛荣先生、韩仲民先生、于豪亮先生等率先为《帛书周易》的整理研究做了大量的工作。韩仲民先生、于豪亮先生为《帛书周易》的整理研究献出了宝贵的生命。近几年来,陈鼓应先生、廖名春先生、陈松长先生等为《帛书周易》整理研究做了大量的工作。张岱年先生、饶宗颐先生、楼宇烈先生、刘大钧先生、余敦康先生、许抗生先生、王葆玹先生、陈亚军先生、李定生先生、王博先生、刑文先生等都对《帛书系辞传》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一个研究《帛书周易》的热潮正在形成,一大批研究《帛书周易》的成果将陆续面世。
    《帛书周易》需要一代人,甚至几代人的努力研究,方能令人满意。我热切期待今天有更多的人来研究《帛书周易》,也恳切请求广大读者对拙著进行批评指正。
    邓球柏岁次甲戌,癸酉,丁巳

  • 劉銳山

    會員
    22 4 月, 2005 在 8:56 下午

    ***** 版主模式 *****

    此文章是管理員從歷代名著轉移過來的!

  • Cello147

    會員
    11 7 月, 2005 在 11:18 上午

    :emm01: :emm01:

Log in to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