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詢問、尋找答案,向各方術數同好交流
與世界術數連接

術數社交學習平台討論區易理透析易學研討[轉貼]宋代易学之义理派

  • [轉貼]宋代易学之义理派

    Posted by 劉銳山 on 7 3 月, 2004 在 6:30 上午

    宋代易学之义理派
    宋代的义理派与王粥黜象数而重义理的学风是一脉相承的,但两者用于解易的义理则不同,王弼以老庄玄学解易,而宋代义理学派则以儒家思想为基本特色的“儒理”来解易,并竭力排击以老庄玄学来解易理。
    从治易学风上看,宋代义理学派有其共同点,但这并不表明他们的易学主张是一致的。事实上,该派中各人所发明的易理是各有不同的。在北宋的义理派易学中,有人偏重于取义,形成了以程颐为代表的理学派易学体系;有的则重于取象,形成了以张载为代表的气学派易学体系。在南宋则有基本立场为义理派而兼收象数派观点的朱熹易学体系;有叶适等人反映功利学派注重实用学风的易学体系;又有陆九渊、杨简等人的心学派易学思想体系。此外,在宋人义理派易学中还有象苏轼那样“大体近于王弼”、“又杂以禅”的易学。
    范仲淹(989?1052年)曾作《蒙以养正赋》、《穷神知化赋》、《乾为金赋》、《易兼三材赋》、《天道益谦赋》、《水火不相入而相资赋》等,认为,《周易》主要是讲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发展变化规律的,人们研究《周易》的目的,在于指导人事,而人事活动的成功,关键就在于把握事物发展变化的时机。对《周易》一书体例的理解,也不取汉易象数派的交辰、纳甲话说,而是沿用了王弼的爻位、得中、相应、卦德诸说。范仲淹是宋代义理派易学的早期人物。
    李觏(1069?1059年)著有《易论》、《删定刘牧易图序论》。把《周易》当成讲人伦道德,讲社会政治思想的经典加以研究。总的看,具有义理派的倾向,但他一方面批判刘牧之学,一方面又深受刘牧象数学的影响。他对卦交辞的解说一方面继承了王弼以来的义理学派的传统,主于取义,同时又抛弃了王弼一派的玄学观点;另一方面又吸取了汉唐以来的卦气说,同时又扬弃了其中数生象的观点,并想要把两者结合起来。他以阴阳二气为核心解释《周易》,是宋易义理派中气学一派的先河。
    程颐(1033?11O7年),字正叔,世称伊川先生。著有《伊川易传》。继承王弼的易学方法论,通过阐发《周易》的义理,系统地论述了自然哲学、政治哲学、人生哲学,从而构成了一个理学思想体系,成为奠定理学基础的经典著作之一。
    因象明理,以理解易,是程颐易学的根本方法。认为理与象的关系是体与用、微与显的关系。理寓于象,象包含理,理是易之体,象是理之用,理是至微难见的,而象是有形的,可感知的,所以人们可以观象以明理。
    引史入易,以史说理,是程颐易学的又一特点。《伊川易传》中引用许多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目的是从社会政治和伦理思想方面发挥易理,以探求人们如何修养道德和社会治乱兴亡之理。
    借助对《易》的注释,程颐构建起以理本论为特征的思想体系,并阐发了《周易》的辩证思想。提出“随时变易以从道”,强调“时”的重要性,认为阴阳卦象和物象变化的法则就是“道”。同时还论述了顺从天理、安于义顺于命、进德修业的人生哲学,提出了“性即理”的人性论。
    张载(1020?1O77年),字子厚,世称横渠先生。著有《横渠易说》、《正蒙》等。他的理学思想体系就是在其易学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认为《周易》决疑惑、定吉凶、测未来的作用并不在于通过占筮而从神灵那里得到的关于吉凶祸福的预言,而在于卦爻象的交易法则和卦爻辞所讲的变易之理。《周易》蕴藏着关于人事变化的普遍规律性。对《周易》体例,不取象数说,而吸收王迅的一爻为主说、中位说、当位说、应位说,进而以乾坤卦变说来解释卦爻辞。主张观象以求义。
    继承和改造了孔颖达、程颐等人的观点。抛弃孔疏的玄学形式,发挥以阴阳二气解易的传统。在《易说》、《正蒙》中提出“气”是宇宙本体的观点,认为气不是神秘的精神本体,而是现实存在的、物质状态的东西。阐明了易学哲学中气与象、形的关系,提出“无形而有象”、“有理则有象”、“有气方有象”的命题,反映气一元论的宇宙观。
    张载易学还论述了阴阳二气变化运行、生化万物的过程和法则,并以这种法则来解说卦爻象的变化和卦爻辞之义理。张载关于宇宙本体、事物发展变化的动因以及认识论的一些认识,表现了唯物论的基本倾向和朴素的辩证观。对易学哲学、宋明哲学的发展,均具有重要意义。
    朱熹(1130?120O年),字元晦,晚年号晦翁、沧州病叟。有关易学著作有:《周易本义》、《易学启蒙》(与蔡元定合著)、《太极图说解》、《通书解》以及《朱子语类》(卷六十八至七十七)。
    对《周易》的性质,朱熹强调经和传的区别,认为易本卜筮之书。伏羲画卦、文王重卦与作卦辞、周公作爻辞,都只为占筮设。自孔子作十翼才说到义理上,才因阴阳消长说出个进退存亡的道理来。提出“易只是个空底物事”,一方面对易的卜筮作用给予较合理的解释,认为《周易》具有预知与决疑的作用,并不在于蓍卦有灵。而在于其卦爻象和卦爻辞中的贮藏着具有普遍适用于一类事物的抽象道理。另一方面,朱熹将易视为“空底物事”,主张稽实待虚、以静制动、执古御今,以卦交象和卦爻辞为表现一类事物之理的形式,将《周易》一书的内容更加抽象化和公式化了。
    在程颐理本论的易学哲学基础上,吸收了周敦颐、邵雍、张载及朱震的观点,丰富发展了理本论体系。认为太极(理)借助于气(阴阳)的动静变化产生了世界。通过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的无限序列,来说明一切自然和社会的联系与变化及宇宙和社会的生成形式。而这个无限的序列,便是遵循着对待交易即“一分为二”的规律。把“理”看成是宇宙天地万物的本原和总则,认为它是不依赖于任何事物而独立存在的,超然于天地万物的成毁之处、无始无终、永恒存在的,而阴阳五行和万物化生都是理自身的展开,都是理的显现。
    朱熹重义理而不废象数,以程氏易学为骨干,融各家之所长,集理学之大成,将易学哲学中宇宙生成论体系转变为理本论体系,以二气变化法则解释宇宙变化规律,对儒家哲学作出重大贡献,成为其后历代官方易学的代表。
    杨万里(1127—1206年),著《诚斋易传》。认为《周易》是讲人事变化规律之书,研究《周易》的目的在于明人事得失、社会治乱变化的规律。引史传以解《易》经传,引用历史上统治者之德行与政治得失的事例说明进退、存亡、治乱之理。认为太极为阴阳未分之气,即一气(自然物质)为宇宙万物生成的本原,否认了周敦颐以无极之虚无为世界本原的观点。
    杨简(1141?1226年),世称慈湖先生。著《杨氏易传》、《己易》。发展了程颢和陆九渊易学观点,认为人心即易之道。利用《周易》的词句发挥自己的心学观点,以不起意念为道心,把《周易》说成一部心学的修养经。提出了“卦交名殊而道一”和“天人一体”、“三才一体”说。不赞成区分事物的差别与对立,追求无差别的境界。即以心为事物的本原,把卦爻象和事物的差别归结为人心的产物。 叶适(1150—1223年),世称水心先生。为事功学派易学代表。提出道不离器的观点,主张《易》为载道之器,其作用在于治世。认为卦画起源于“一”(阳奇)。主张阳而不阴为道,强调刚阳,否定柔阴。主取象说,以为义出于象,以为有象而后有理,在物象与义理的关系上,将物象视为第一位的东西。

    妙德天成 replied 21 年, 7 月 前 2 Members · 2 Replies
  • 2 Replies
  • 劉銳山

    會員
    7 3 月, 2004 在 2:30 下午

    宋代易学之义理派
    宋代的义理派与王粥黜象数而重义理的学风是一脉相承的,但两者用于解易的义理则不同,王弼以老庄玄学解易,而宋代义理学派则以儒家思想为基本特色的“儒理”来解易,并竭力排击以老庄玄学来解易理。
    从治易学风上看,宋代义理学派有其共同点,但这并不表明他们的易学主张是一致的。事实上,该派中各人所发明的易理是各有不同的。在北宋的义理派易学中,有人偏重于取义,形成了以程颐为代表的理学派易学体系;有的则重于取象,形成了以张载为代表的气学派易学体系。在南宋则有基本立场为义理派而兼收象数派观点的朱熹易学体系;有叶适等人反映功利学派注重实用学风的易学体系;又有陆九渊、杨简等人的心学派易学思想体系。此外,在宋人义理派易学中还有象苏轼那样“大体近于王弼”、“又杂以禅”的易学。
    范仲淹(989?1052年)曾作《蒙以养正赋》、《穷神知化赋》、《乾为金赋》、《易兼三材赋》、《天道益谦赋》、《水火不相入而相资赋》等,认为,《周易》主要是讲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发展变化规律的,人们研究《周易》的目的,在于指导人事,而人事活动的成功,关键就在于把握事物发展变化的时机。对《周易》一书体例的理解,也不取汉易象数派的交辰、纳甲话说,而是沿用了王弼的爻位、得中、相应、卦德诸说。范仲淹是宋代义理派易学的早期人物。
    李觏(1069?1059年)著有《易论》、《删定刘牧易图序论》。把《周易》当成讲人伦道德,讲社会政治思想的经典加以研究。总的看,具有义理派的倾向,但他一方面批判刘牧之学,一方面又深受刘牧象数学的影响。他对卦交辞的解说一方面继承了王弼以来的义理学派的传统,主于取义,同时又抛弃了王弼一派的玄学观点;另一方面又吸取了汉唐以来的卦气说,同时又扬弃了其中数生象的观点,并想要把两者结合起来。他以阴阳二气为核心解释《周易》,是宋易义理派中气学一派的先河。
    程颐(1033?11O7年),字正叔,世称伊川先生。著有《伊川易传》。继承王弼的易学方法论,通过阐发《周易》的义理,系统地论述了自然哲学、政治哲学、人生哲学,从而构成了一个理学思想体系,成为奠定理学基础的经典著作之一。
    因象明理,以理解易,是程颐易学的根本方法。认为理与象的关系是体与用、微与显的关系。理寓于象,象包含理,理是易之体,象是理之用,理是至微难见的,而象是有形的,可感知的,所以人们可以观象以明理。
    引史入易,以史说理,是程颐易学的又一特点。《伊川易传》中引用许多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目的是从社会政治和伦理思想方面发挥易理,以探求人们如何修养道德和社会治乱兴亡之理。
    借助对《易》的注释,程颐构建起以理本论为特征的思想体系,并阐发了《周易》的辩证思想。提出“随时变易以从道”,强调“时”的重要性,认为阴阳卦象和物象变化的法则就是“道”。同时还论述了顺从天理、安于义顺于命、进德修业的人生哲学,提出了“性即理”的人性论。
    张载(1020?1O77年),字子厚,世称横渠先生。著有《横渠易说》、《正蒙》等。他的理学思想体系就是在其易学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认为《周易》决疑惑、定吉凶、测未来的作用并不在于通过占筮而从神灵那里得到的关于吉凶祸福的预言,而在于卦爻象的交易法则和卦爻辞所讲的变易之理。《周易》蕴藏着关于人事变化的普遍规律性。对《周易》体例,不取象数说,而吸收王迅的一爻为主说、中位说、当位说、应位说,进而以乾坤卦变说来解释卦爻辞。主张观象以求义。
    继承和改造了孔颖达、程颐等人的观点。抛弃孔疏的玄学形式,发挥以阴阳二气解易的传统。在《易说》、《正蒙》中提出“气”是宇宙本体的观点,认为气不是神秘的精神本体,而是现实存在的、物质状态的东西。阐明了易学哲学中气与象、形的关系,提出“无形而有象”、“有理则有象”、“有气方有象”的命题,反映气一元论的宇宙观。
    张载易学还论述了阴阳二气变化运行、生化万物的过程和法则,并以这种法则来解说卦爻象的变化和卦爻辞之义理。张载关于宇宙本体、事物发展变化的动因以及认识论的一些认识,表现了唯物论的基本倾向和朴素的辩证观。对易学哲学、宋明哲学的发展,均具有重要意义。
    朱熹(1130?120O年),字元晦,晚年号晦翁、沧州病叟。有关易学著作有:《周易本义》、《易学启蒙》(与蔡元定合著)、《太极图说解》、《通书解》以及《朱子语类》(卷六十八至七十七)。
    对《周易》的性质,朱熹强调经和传的区别,认为易本卜筮之书。伏羲画卦、文王重卦与作卦辞、周公作爻辞,都只为占筮设。自孔子作十翼才说到义理上,才因阴阳消长说出个进退存亡的道理来。提出“易只是个空底物事”,一方面对易的卜筮作用给予较合理的解释,认为《周易》具有预知与决疑的作用,并不在于蓍卦有灵。而在于其卦爻象和卦爻辞中的贮藏着具有普遍适用于一类事物的抽象道理。另一方面,朱熹将易视为“空底物事”,主张稽实待虚、以静制动、执古御今,以卦交象和卦爻辞为表现一类事物之理的形式,将《周易》一书的内容更加抽象化和公式化了。
    在程颐理本论的易学哲学基础上,吸收了周敦颐、邵雍、张载及朱震的观点,丰富发展了理本论体系。认为太极(理)借助于气(阴阳)的动静变化产生了世界。通过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的无限序列,来说明一切自然和社会的联系与变化及宇宙和社会的生成形式。而这个无限的序列,便是遵循着对待交易即“一分为二”的规律。把“理”看成是宇宙天地万物的本原和总则,认为它是不依赖于任何事物而独立存在的,超然于天地万物的成毁之处、无始无终、永恒存在的,而阴阳五行和万物化生都是理自身的展开,都是理的显现。
    朱熹重义理而不废象数,以程氏易学为骨干,融各家之所长,集理学之大成,将易学哲学中宇宙生成论体系转变为理本论体系,以二气变化法则解释宇宙变化规律,对儒家哲学作出重大贡献,成为其后历代官方易学的代表。
    杨万里(1127—1206年),著《诚斋易传》。认为《周易》是讲人事变化规律之书,研究《周易》的目的在于明人事得失、社会治乱变化的规律。引史传以解《易》经传,引用历史上统治者之德行与政治得失的事例说明进退、存亡、治乱之理。认为太极为阴阳未分之气,即一气(自然物质)为宇宙万物生成的本原,否认了周敦颐以无极之虚无为世界本原的观点。
    杨简(1141?1226年),世称慈湖先生。著《杨氏易传》、《己易》。发展了程颢和陆九渊易学观点,认为人心即易之道。利用《周易》的词句发挥自己的心学观点,以不起意念为道心,把《周易》说成一部心学的修养经。提出了“卦交名殊而道一”和“天人一体”、“三才一体”说。不赞成区分事物的差别与对立,追求无差别的境界。即以心为事物的本原,把卦爻象和事物的差别归结为人心的产物。 叶适(1150—1223年),世称水心先生。为事功学派易学代表。提出道不离器的观点,主张《易》为载道之器,其作用在于治世。认为卦画起源于“一”(阳奇)。主张阳而不阴为道,强调刚阳,否定柔阴。主取象说,以为义出于象,以为有象而后有理,在物象与义理的关系上,将物象视为第一位的东西。

  • 妙德天成

    會員
    8 3 月, 2004 在 2:08 上午

    下面引用由patton2004/03/07 02:30pm 發表的內容:
    宋代易学之义理派
    宋代的义理派与王粥黜象数而重义理的学风是一脉相承的,但两者用于解易的义理则不同,王弼以老庄玄学解易,而宋代& …

    好文, :em25:

Log in to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