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天堂
「天堂」是:「指天眾所住之宮殿,又作天宮,與「地獄」對稱。即善人死後,依其善業所至受福樂之處所。」(出自《佛光大辭典》一三五七)
天堂的環境舒適莊嚴,山河大地美妙可愛,更有種種的寶物,就有如《正法念處經》所說的(大正十七?二四三下):「天眾自業,唯樂欲樂,滿彼地處,迭共同侶,不相妨礙,彼此相信……眾寶光明,迭相莊嚴,彼諸寶殿,爭出勝光,如火煉金。珊瑚硨磲,多有青寶,及山峰等莊嚴地處,山樹具足地處莊嚴,如是可愛。」
即知不只是環境良好,人與人之間不再有瞋恚嫉妒、巧取豪奪的問題,更是人人心生嚮往之安和樂利的生活世界。
既然天堂的生活環境那麼好,是否需具備什麼樣的條件才能去?
《宗鏡錄》說(大正四十八?八四七上):「修十善業,受天堂樂。」
原來,只要在日常生活中,觀照到自己的思惟與言行而不造眾惡,就可以上昇受天堂樂。
但是,為什麼有些人「人在福中不知福」,雖已擁有如天堂般令人稱羡的財富、地位與美滿家庭,卻是終日沉淪在憂悲苦惱的泥淖中,主要的原因又是什麼呢?
《佛垂般涅槃略說教誡經》說(大正十二?一一一一下):「若欲脫諸苦惱,當觀知足。知足之法,即是富樂安隱之處。知足之人雖臥地上猶為安樂;不知足者雖處天堂亦不稱意。不知足者雖富而貧,知足之人雖貧而富。」
即知人之所以貧富貴賤,非由外在的金錢、權力來決定一切;反而常因對名利追逐之求不得苦、不滿足苦與不安全苦等,而衍生出種種的煩惱。
總之,天堂並不是遙不可及的,更不必等到死後再去的好地方;而是當下的一念,便可決定自己是身處在天堂、地獄或其他處所。
如《六祖大師法寶壇經》所說的(大正四八?三五四下):「一念思量,名為變化。思量惡事,化為地獄,思量善事,化為天堂。毒害化為龍蛇,慈悲化為菩薩,智慧化為上界,愚癡化為下方。」
面對每天千百億的起心動念,吾人怎可不慎乎!
Log in to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