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悲種》
《大般涅槃經》說(大正十二?四二九下):「三世諸世尊,大悲為根本…若無大悲者,是則不名佛。」若說佛與魔只在一線之間,則此中的「大悲」即是成佛的根本。
又《大毘盧遮那成佛經疏》提到(大正三九?五八七上):「說大悲為根,根是能執持義,猶如樹根執持莖、葉、花、果,使不傾拔也。梵音謂『悲』為迦盧拏,『迦』是苦義,『盧拏』是剪除義。『慈』如廣植嘉苗,『悲』如芸除草穢。故此中云『悲』,即兼明『大慈』也。」即知就是指「大慈悲」之義。
修行人有了大悲心,就有如穩固的樹根而不容易被動搖到,才能視生活中種種境界為向上向善的資糧,最終才能「花開見佛智慧開」。
又《大方廣佛華嚴經隨疏演義鈔》提到(大正三六?二二九下):「悲智功德為佛種族,謂佛以功德為種性故,佛以大悲為根本故。」
又《瑜伽論記》說(大正四二?五二一上):「初釋諸根成就,此據種姓所依人天之身能生眾行名身為根。」即知「大悲種」是修行者實踐佛道不可動搖之根本。
《新華嚴經論》針對這點說到(大正三六?八八五中):「是以加行大願助成大悲種故,一切智智如前已明,又起大志樂修一切智及差別智,廣行大悲種,由熏修所生。」
總之,《大方等大集經》進一步說(大正十三?二○○中):「菩薩如是修一切智以大悲為本……如是大悲不假他事,如是大悲己心所作出不諂曲,如是大悲所作畢竟出正決定,如是大悲種性所作出於直道,如是大悲心無邪曲出生正直……如是大悲本誓堅固出不動心,如是大悲不欺己身人天賢聖出不虛誑,如是大悲其行清淨出於善業。」
此皆是大悲種的實踐,精進三業而不以為苦。
Log in to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