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倒灌喻》
藥有口服、有外敷,口服的藥不能拿來擦,外用的藥也不能吃下肚。一個人如果顛倒用藥,會有什麼樣的結果呢?
話說有一個病人,肚子脹得很痛,於是請醫生到家裡來看。醫生檢視了病人的狀況之後,說:「看這情形,必須要灌腸、洗腸,肚子才會舒服。我先把藥放在這裡,回去拿個灌腸的機器。」
就在等待醫生回來的時候,病人想:「既然這個藥是治療肚子脹痛,實在等不及了,管他的,先把這藥吃下去再說。」
等醫生拿了工具趕回來時,病人已經痛得在地上打滾。
醫生說:「怎麼啦,等一下,馬上就好了。」
病人說:「醫生,我等不及你回來,就把那整瓶的灌腸藥,通通吃下去了。」
醫生說:「哎呀!你怎麼這樣,那個不能吃啊!這下子你不但要灌腸,恐怕腸胃全部都要洗了。」
所以,胡亂吃藥十分危險,會傷身害命的。
這則譬喻故事出自於佛教的《百喻經》,旨在提醒修道人,正確的修行方法很重要。
好比:我們行布施,布施就是給錢、給東西,或者給法等等。可是,什麼該給,什麼不該給,有時給錯或給太多,就像拿錯藥一樣,吃了產生反效果,反而是害了對方。
又如:有些人的根性適合禪修,有的人就不適合,可能他的腿無法盤起來,或者他沒有能力控制自己的心念,妄想紛飛。對於這樣的人,最好修念佛法門,靠佛號來增長自己的正念。
一個人如果沒有認清楚自己的根性,顛倒著修行,這樣修持下去,不但無有助益,反而走火入魔,甚至自己沒有察覺出問題,還怪佛教的修行方法不好,這些現象都是因為用錯了方法。
同樣的,佛門裡的法師在指導信徒時,如果信徒的根性,適合講「看破世間、出離世間」,可以告訴他出世法;如果對方的功名利祿心很強,馬上對他講「要放下、要看破」,那麼就不契機,這帖藥當然沒有效果,無法治療病人。
所以,「應病與藥」是佛陀很重視的,也希望人人在修行上能小心注意,不要吃錯了藥。
Log in to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