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詢問、尋找答案,向各方術數同好交流
與世界術數連接

  • ★自我圓融★

    Posted by 無鹽蛇蠍 on 13 8 月, 2005 在 3:30 下午

    「若有諸菩薩,不厭生死苦;具足普賢行,一切莫能壞。」──六十華嚴經卷四六.入法界品第三十四之三
    此偈是說,如果有人發了要學做菩薩的心願,便不該厭離生死之苦,應當學習普賢菩薩那樣,一邊常隨佛學,一邊恆順眾生。不論有多艱難的逆境困擾,也不會讓他退失救度眾生的大菩提心。
    這是描述菩薩行者的信願堅貞,難捨能捨,難忍能忍,難行能行。
    一般人如果厭苦離苦,便想逃避現實世界,菩薩行者則是知苦、耐苦,救度眾生脫離苦難,所謂「不為自身求安樂,但願眾生得離苦」,所以菩薩不厭生死之苦。

    az8888 replied 20 年, 2 月 前 5 Members · 7 Replies
  • 7 Replies
  • 無鹽蛇蠍

    會員
    13 8 月, 2005 在 11:30 下午

    「若有諸菩薩,不厭生死苦;具足普賢行,一切莫能壞。」──六十華嚴經卷四六.入法界品第三十四之三
    此偈是說,如果有人發了要學做菩薩的心願,便不該厭離生死之苦,應當學習普賢菩薩那樣,一邊常隨佛學,一邊恆順眾生。不論有多艱難的逆境困擾,也不會讓他退失救度眾生的大菩提心。
    這是描述菩薩行者的信願堅貞,難捨能捨,難忍能忍,難行能行。
    一般人如果厭苦離苦,便想逃避現實世界,菩薩行者則是知苦、耐苦,救度眾生脫離苦難,所謂「不為自身求安樂,但願眾生得離苦」,所以菩薩不厭生死之苦。

  • 無鹽蛇蠍

    會員
    13 8 月, 2005 在 11:31 下午

    有一對老夫婦,移民到美國紐約,依靠一位做護士的女兒生活,住在醫院附近,隔鄰是教堂,教堂的後院是一大片墓場。
    因此逢人就說,他們的家是在生老病死的娑婆世界,精神上相當困擾,很希望搬出那個環境。
    他們的女兒卻持不同的意見說:生老病死,正是她所服務的工作項目和工作場所。
    這兩種心態,正好反映出厭離和不厭離的兩種想法;很多人希望後世再來做人再來相會,也有好多人希望這一生過了之後不再來到人間受苦,也有很多人希望活久一點,以為好死不如歹活,活著雖然有許多麻煩,還是不希望死亡。
    但是發了大願的菩薩,不貪戀生死也不厭離生死。他們為眾生而來,在生死的世間幫助在生死中受苦受難的眾生。
    他們好比進入監獄幫助受刑人,跟他們一起生活,同甘苦共患難。這樣才能使眾生親近、信賴、接受,才能對眾生有所幫助。

  • 無鹽蛇蠍

    會員
    13 8 月, 2005 在 11:36 下午

    「具足普賢行」,普賢菩薩具足萬行,發了十個大願,願學佛法、願成佛道的目的,乃是為願一切眾生同出苦海、同成佛道。
    凡是開始信佛學法的人,就是初發心的菩薩,就當學習普賢菩薩廣度眾生的大悲願行。
    「一切莫能壞」,是由於菩薩有信、願、行三種心的堅貞不拔,所以不論在任何情況下都不會使他們失望、退卻、後悔、中止,他們會繼續地再接再勵。
    如何才辦得到呢?必須一次又一次地發願要學習普賢菩薩,不戀生死,也不厭生死,便能做到。
    如果迷戀生命,就會貪生怕死;如果厭倦生命,就會逃避責任。
    生命的可貴,不在於貪求一時的享受;死亡的價值是在於完成了奉獻的任務。
    就在一生又一生的生死過程中,成長了自我的悲智,消融了自我的得失,便是生命的大圓滿及大圓融。

  • huifuchang

    會員
    13 8 月, 2005 在 11:57 下午

    :emm01: :emm01:
    :em21: :em21:

  • Nagarjuna

    會員
    14 8 月, 2005 在 11:06 上午

    :emm12: :emm12: :emm12:

  • civilcarl

    會員
    14 8 月, 2005 在 12:00 下午

    :em21: :em22:

  • az8888

    會員
    14 8 月, 2005 在 12:08 下午

    感謝您的分享!!!!!

    :emm12: :emm12: :emm12:

Log in to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