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詢問、尋找答案,向各方術數同好交流
與世界術數連接

  • 「一」字匾

    Posted by Nagarjuna on 12 7 月, 2005 在 6:48 下午

    台灣首廟「天壇」廟內有塊聞名遐邇的「一」字匾,係府城三大名匾之一。匾額周圍書寫著勸人行善去惡的楷體小字,略云:「世人枉費用心機,天理昭彰不可欺;…,若猶昧理思為惡,此念初萌天必知;報應絲毫終不爽,只爭來早與來遲」,讓人印象深刻,發揮不少教化警示作用。
    不過大家對於「一」字所代表的意義,至今則眾說紛紜,莫衷一是。個人從佛法的觀點,以為「一」所代表的意義,有三種:
    1、身心統「一」:大多數人的身和心,往往不能統一,即「心」裏所想的,往往和自己「身」體所做和所說的,常常是「心口不一」或者「口是心非」。有些人甚至假裝積極行善,欺騙眾生以博得虛名,其實卻是「身行」和「心行」不一,如此「身」、「心」不能統一,便會產生煩惱和痛苦。例如,由於身口不一,吾人往往為圓一個謊,而需要再說十個謊話,如此惡性循環下去,將造成身心的痛苦。因此,吾人若能「身心統一」,使「心」所想的和「身」所做的事能一致,達到「境智相應」,如此便會感覺沒有負擔和煩惱了。

    2、內外統「一」:所謂「內」乃是指「我」與「我所有」的事與物,至於「外」乃是指外在的人、事、物。由於吾人長久以來,皆以「自我」為中心,處處僅想到自己的利益,而未能顧及別人的感受,是故往往造成內外不統一,甚至起衝突和對立的情形。吾人若能生起慈悲心,學習觀世音菩薩「無緣大慈,同體大悲」的精神,便能產生「自他一體」的情操,如此便能逐漸達到「內外統一」的境地了。

    3、時空統「一」:現代科學證明,物體運動速度接近「光速」時,則時間和空間皆會隨著物體運動的速度而產生變化,故時間和空間都不是定量,吾人不應有所執著。愛因斯坦曾說:「時間、空間和物質都是眾生的錯覺」。蓋「時」無實法,長短隨心,延促同時,三祇一念。因此,吾人若能去掉分別執著的心,使清淨心現前,當可逐漸達到「時空統一」,以及「十方不離當處,三世不隔當念」之事事無礙的境界,如此便可超越時空的束縛了。

    總之,所謂的「正道」乃是「止於一門」之法,是故「一」就是告訴我們要「一門深入」,所以「一」就是「正法」。佛依眾生的根基、偏好、修學程度與生活環境,幫助眾生「止於一門」,使其能「一門深入」,並且究竟成佛。老子道德經云:「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神得『一』以靈」。「一」就是「一心一意,貫徹始終」,故「一」就是「道」,所以「人得『一』以聖」,故凡我同修若能「一心」持名念佛,「發菩提心,一向專念」,念到功夫純熟,則「制心『一』處,無事不辦」;同時念佛念到一心不亂或能隨時一心繫念,則「得『一』萬事畢」,可出輪迴,可證聖果也。

    不須知吾名@@ replied 18 年, 9 月 前 5 Members · 6 Replies
  • 6 Replies
  • Nagarjuna

    會員
    13 7 月, 2005 在 2:48 上午

    台灣首廟「天壇」廟內有塊聞名遐邇的「一」字匾,係府城三大名匾之一。匾額周圍書寫著勸人行善去惡的楷體小字,略云:「世人枉費用心機,天理昭彰不可欺;…,若猶昧理思為惡,此念初萌天必知;報應絲毫終不爽,只爭來早與來遲」,讓人印象深刻,發揮不少教化警示作用。
    不過大家對於「一」字所代表的意義,至今則眾說紛紜,莫衷一是。個人從佛法的觀點,以為「一」所代表的意義,有三種:
    1、身心統「一」:大多數人的身和心,往往不能統一,即「心」裏所想的,往往和自己「身」體所做和所說的,常常是「心口不一」或者「口是心非」。有些人甚至假裝積極行善,欺騙眾生以博得虛名,其實卻是「身行」和「心行」不一,如此「身」、「心」不能統一,便會產生煩惱和痛苦。例如,由於身口不一,吾人往往為圓一個謊,而需要再說十個謊話,如此惡性循環下去,將造成身心的痛苦。因此,吾人若能「身心統一」,使「心」所想的和「身」所做的事能一致,達到「境智相應」,如此便會感覺沒有負擔和煩惱了。

    2、內外統「一」:所謂「內」乃是指「我」與「我所有」的事與物,至於「外」乃是指外在的人、事、物。由於吾人長久以來,皆以「自我」為中心,處處僅想到自己的利益,而未能顧及別人的感受,是故往往造成內外不統一,甚至起衝突和對立的情形。吾人若能生起慈悲心,學習觀世音菩薩「無緣大慈,同體大悲」的精神,便能產生「自他一體」的情操,如此便能逐漸達到「內外統一」的境地了。

    3、時空統「一」:現代科學證明,物體運動速度接近「光速」時,則時間和空間皆會隨著物體運動的速度而產生變化,故時間和空間都不是定量,吾人不應有所執著。愛因斯坦曾說:「時間、空間和物質都是眾生的錯覺」。蓋「時」無實法,長短隨心,延促同時,三祇一念。因此,吾人若能去掉分別執著的心,使清淨心現前,當可逐漸達到「時空統一」,以及「十方不離當處,三世不隔當念」之事事無礙的境界,如此便可超越時空的束縛了。

    總之,所謂的「正道」乃是「止於一門」之法,是故「一」就是告訴我們要「一門深入」,所以「一」就是「正法」。佛依眾生的根基、偏好、修學程度與生活環境,幫助眾生「止於一門」,使其能「一門深入」,並且究竟成佛。老子道德經云:「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神得『一』以靈」。「一」就是「一心一意,貫徹始終」,故「一」就是「道」,所以「人得『一』以聖」,故凡我同修若能「一心」持名念佛,「發菩提心,一向專念」,念到功夫純熟,則「制心『一』處,無事不辦」;同時念佛念到一心不亂或能隨時一心繫念,則「得『一』萬事畢」,可出輪迴,可證聖果也。

  • 壬遁

    會員
    13 7 月, 2005 在 7:36 上午

    :em001: :em02: :em21: :em22: :emm01:

  • Nagarjuna

    會員
    13 7 月, 2005 在 9:19 上午

    [UploadFile=image_11_2_1121217578.jpg]

  • HAU

    會員
    13 7 月, 2005 在 11:06 上午

    :em21: :em21: :em02: :emm01:

  • csw

    會員
    23 11 月, 2006 在 2:54 上午

    「一」字匾的玄機

    「一」代表「一元復始」;還是「一是一切字畫之首」,從來沒有任何定論。

    台南首廟天壇(天公廟),有一幅「一」字匾,被列為台灣三大奇匾之一;另外兩匾是台南城隍廟的「爾來了」;台南竹溪寺的「了然世界」。匾之所以稱奇,是因為匾的涵意可以被無限延伸。更奇的是,此匾在清咸豐四年建廟之初,就有這塊匾的存在,卻沒有人知道誰留下這幅奇匾 。

    天公廟的「一」字匾,有人說,這是代表「天」的第一劃,也有人說,這是「王」的開筆,但如果再把「一」字匾額四週順時鐘方向,含台語押韻的七言詩併讀,或許可以看出看多的意義。

    「一」字匾的四週是這樣寫道:

    世人枉費用心機、天理昭彰不可欺、
    任爾通盤都打算、有餘殃慶總難移、

    盡歸善報無相負、盡歸惡報誰便宜、
    見善則遷由自主、轉禍為福亦隨時、

    若猶昧理思為惡、此念初萌天必知、
    報應分毫終不爽、只爭來早與來遲。

    這樣的寓意,代表著天道循環、報應不爽的哲理。

    觀看世人,有多少人造著口業,四處宣揚著不實的內容,卻打著踢爆與特權的外衣,予世界有更多眼花瞭亂。

    看繁花落盡,四季循環不變,真理還只有「一」。過多的解釋,仍無法把真理說清,簡單的看「一」的存在,就當提醒自己,凡事謹慎踏出第「一」步,即是邁向真理的所在。

  • 不須知吾名@@

    會員
    2 1 月, 2007 在 10:47 上午

    謝謝諸位大德 阿彌陀佛

Log in to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