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詢問、尋找答案,向各方術數同好交流
與世界術數連接

術數社交學習平台討論區九重天因果由己:菩薩畏因,眾生畏果

  • 因果由己:菩薩畏因,眾生畏果

    Posted by Nagarjuna on 12 7 月, 2005 在 5:18 下午

    佛陀在舍衛國時,有一天早上帶著弟子進城,城內人群聚集,人來人往,遠遠就看到一位老人流著淚、提著一個籃子,以哀怨的聲音在叫賣著。他手中的籃子裡,有一條才從水中撈起來的大魚,正在做生死掙扎。老人一邊叫賣,一邊埋怨地說:「為什麼我的兒子年紀輕輕就死了,讓我這麼老還出來賣魚?天啊!好不公平。」當佛陀走過這老人的身邊,就微微地嘆了一口氣。
    再往前走,看到一只豬,渾身都是爛瘡,沾滿了污穢,遠遠就傳來陣陣的惡臭。佛陀走過這只豬的身邊,同樣也是輕嘆一聲。
    在佛陀身邊的阿難尊者,看到佛陀嘆息,心想:這一定有因緣,但到底是什麼因緣呢?這個疑問就放在心上,直到回精舍用了午餐,佛陀安詳入座,眾人也都坐定圍繞在佛陀身邊,阿難才起身,很恭敬地來到佛陀面前頂禮。
    佛陀就問:「阿難,你有什麼事嗎?」
    阿難就說:「我心中有一些疑惑,想要請教佛陀。早上入城時,看到您和賣魚的老翁擦身而過時,微微地嘆了口氣,這是什麼因緣?之後,看到那只身上長滿爛瘡,又髒又臭的豬,您又再次嘆息,這又是什麼因緣呢?」

    佛陀說:「阿難,這的確是有因緣。我跟你們解釋,大家好好聽著──那位老翁,你們看他的表情多苦,但是他沒有想到自己長年累月在捕魚,有多少的生命在網中掙扎,瞬息間落網了,命也斷送了。他獨生兒子夭折就那麼悲痛、怨天怨地。他只知道自己的痛苦,平時造殺生業時,卻沒想到眾生的痛苦,所以我嘆息天下眾生的愚痴。」
    「而那條掙扎的魚,牠在過去生中是一位天人,生在天堂,福盡而業報現前,所以墮入水族中。這時被老翁捕捉,生命就在旦夕之間,令人慨嘆的是──他過去生中,雖然曾造福,但福享盡了,還是墮落到魚身,魚離水命必斷,這就是欠缺持續造福的那分緣。」
    「那只豬,過去生是有權勢的人,也享盡了人間的福報,但是剛強自大,心中只有自己,不顧別人。現在舍身受報,投生為一只滿身潰爛、又臭又髒的豬,所到之處都遭人厭惡,這一切無不是因果,所以,因緣果報都是自作自受的。」

    佛陀教育弟子要以事明理,由這則故事可知──人生若只知道「我」而胡作非為,所做的一切業,最終還是要自嘗苦果。但是,有多少人能在行動前,想到後果呢?
    多數人都很短視,只想到現在要享受,喜歡的事情,有什麼不可以做呢?或是有比較勞苦的工作就不願承擔,常與人計較,這都會在日常行為中,造就著將來的果報。

    HAU replied 20 年, 2 月 前 6 Members · 6 Replies
  • 6 Replies
  • Nagarjuna

    會員
    13 7 月, 2005 在 1:18 上午

    佛陀在舍衛國時,有一天早上帶著弟子進城,城內人群聚集,人來人往,遠遠就看到一位老人流著淚、提著一個籃子,以哀怨的聲音在叫賣著。他手中的籃子裡,有一條才從水中撈起來的大魚,正在做生死掙扎。老人一邊叫賣,一邊埋怨地說:「為什麼我的兒子年紀輕輕就死了,讓我這麼老還出來賣魚?天啊!好不公平。」當佛陀走過這老人的身邊,就微微地嘆了一口氣。
    再往前走,看到一只豬,渾身都是爛瘡,沾滿了污穢,遠遠就傳來陣陣的惡臭。佛陀走過這只豬的身邊,同樣也是輕嘆一聲。
    在佛陀身邊的阿難尊者,看到佛陀嘆息,心想:這一定有因緣,但到底是什麼因緣呢?這個疑問就放在心上,直到回精舍用了午餐,佛陀安詳入座,眾人也都坐定圍繞在佛陀身邊,阿難才起身,很恭敬地來到佛陀面前頂禮。
    佛陀就問:「阿難,你有什麼事嗎?」
    阿難就說:「我心中有一些疑惑,想要請教佛陀。早上入城時,看到您和賣魚的老翁擦身而過時,微微地嘆了口氣,這是什麼因緣?之後,看到那只身上長滿爛瘡,又髒又臭的豬,您又再次嘆息,這又是什麼因緣呢?」

    佛陀說:「阿難,這的確是有因緣。我跟你們解釋,大家好好聽著──那位老翁,你們看他的表情多苦,但是他沒有想到自己長年累月在捕魚,有多少的生命在網中掙扎,瞬息間落網了,命也斷送了。他獨生兒子夭折就那麼悲痛、怨天怨地。他只知道自己的痛苦,平時造殺生業時,卻沒想到眾生的痛苦,所以我嘆息天下眾生的愚痴。」
    「而那條掙扎的魚,牠在過去生中是一位天人,生在天堂,福盡而業報現前,所以墮入水族中。這時被老翁捕捉,生命就在旦夕之間,令人慨嘆的是──他過去生中,雖然曾造福,但福享盡了,還是墮落到魚身,魚離水命必斷,這就是欠缺持續造福的那分緣。」
    「那只豬,過去生是有權勢的人,也享盡了人間的福報,但是剛強自大,心中只有自己,不顧別人。現在舍身受報,投生為一只滿身潰爛、又臭又髒的豬,所到之處都遭人厭惡,這一切無不是因果,所以,因緣果報都是自作自受的。」

    佛陀教育弟子要以事明理,由這則故事可知──人生若只知道「我」而胡作非為,所做的一切業,最終還是要自嘗苦果。但是,有多少人能在行動前,想到後果呢?
    多數人都很短視,只想到現在要享受,喜歡的事情,有什麼不可以做呢?或是有比較勞苦的工作就不願承擔,常與人計較,這都會在日常行為中,造就著將來的果報。

  • ciyigi

    會員
    13 7 月, 2005 在 1:31 上午

    :em22: :emm46:

  • 會員
    13 7 月, 2005 在 12:29 下午

    :emm01:

  • bflying9

    會員
    13 7 月, 2005 在 12:54 下午

    :em21: 众生贪嗔痴,佛教戒定慧。

  • 壬遁

    會員
    13 7 月, 2005 在 1:09 下午

    :em001: :em02: :em21: :em22: :emm01:

  • HAU

    會員
    13 7 月, 2005 在 1:29 下午

    :emm01: :em22: :em22:

Log in to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