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詢問、尋找答案,向各方術數同好交流
與世界術數連接

  • HAU

    會員
    29 6 月, 2005 在 11:16 上午

    第二節 人身

    ◎佛告諸比丘,往著有五通比丘,名精進力,在山中樹下,閑寂求道,時有四禽獸,左右依附,鴿,鳥,毒蛇,鹿是也。一夜自相問曰,世間之苦,何者為重:鳥曰,飢渴最苦,飢渴之時,身羸目冥,意識不寧,身投羅網,鋒刃不顧,我等喪身,莫不由此。

    鴿曰,淫欲最苦,色欲熾盛,無所顧念,危身滅命,莫不由之。

    毒蛇曰,瞋恚最苦,瞋意一起,親疏不避,而能殺人,復亦自殺。

    鹿曰,驚怖最苦,我在林中,心常怵惕,畏懼獵師及諸射狼,彷彿有聲,奔投坑壑,母子相捐,肝膽掉悸。
     
    ◎比丘聞之,答曰:汝等所論,是其末也,不究苦本。天下之苦,莫過有身。身為苦器,是故,我捨俗修道,滅意斷想,四大不貪,為斷苦源也。《法句經》

    ◎是身為苦本,餘苦為枝葉。《心地觀經》

    ◎是身災也,有百一病惱。《維摩經》

    ◎以故苦為苦,新苦為樂,如擔重易肩。《坐禪三昧經》

    ◎觀父母所生身,猶如:十方虛空中,吹一微塵,若存,若亡;亦如湛湛巨海,流一浮漚,起滅無從。《楞嚴經》

    ◎是身如泡,不得久立;是身如幻,從顛倒起;是身如夢,從妄見生,是身如影,由業緣現。《維摩經》

    ◎昔長者有子,迎新婦,甚相敬愛,夫語婦曰,卿入廚中取酒來,共飲之!婦往開甕,見自身影,在此甕中,謂更有女人,大恚,還語夫曰,汝藏婦於甕中,復迎我?夫自入廚視之,又見自身影,逆恚其婦曰:卿藏男子,二人更相忿毒,各自呼實。須臾有比丘來,聞鬥之所由,往視之,知其影,喟然歎曰:世人愚惑,以空為實;今為汝等,出甕中人,取一大石,打破甕,酒盡人逐無矣。於是解其影,各懷慚愧。是時比丘為說法要,令其得道。佛以作譬晌:見影而鬥者,三界之人,為不知五陰四大之苦空,而生死不絕也。《雜警喻經》

    ◎昔有故屋,人傳此室常有惡鬼,皆悉怖畏,不敢寢息。時有一人,自稱大膽曰,我敢入此室寄臥,即入宿焉。後有一人,自謂膽勇勝前人。斯時復聞傍人云,此室恆有惡鬼,即將排門進入內時,先入者謂是鬼,推門而遮,不許前進;後來者復謂有鬼,二人鬥爭,遂至天明。相睹方知非鬼也,一切世人,亦復如是,因緣暫會,實非有我者。然諸眾生,橫執計我,強生諍訟。《百喻經》

    ◎彌蘭王問那先曰,沙門能自愛其身否?那先言,沙門不自愛其身。王言,沙門若不自愛其身,何故,臥得安溫,貪得善美,自欲護視也?那先言,王曾有入戰鬥中否?王言,然,曾有入戰鬥中。那先言,入戰鬥中時,曾為刀刃牟箭所瘡否?王言,我頗為刀刃牟箭所瘡。那先言,其瘡奈何?王言,我以善藥綿絮裹之。那先曰,為愛瘡故裹也?王曰,我非愛瘡。那先曰,既非愛瘡,何故裹而護之也?王言,我欲使瘡早癒也。那先曰,沙門亦如是。非愛其身,衣食非用美用好,僅為支身體,奉行佛經戒耳。經云,人有九孔,諸孔皆臭處不淨。王言,善哉!善哉!《那先比丘經》

    ◎佛告弟子,一切凡夫,著衣食臥具,為身樂心。菩薩若須衣時,不為身,但為法,故不憍慢,而常卑下;不為飾,不為恥,為障諸寒暑惡風等耳。於食亦然,心無貪著,不為憍慢,不為身力等,皆與衣同。《涅槃經》

    ◎佛告文殊,以眾生無慈悲力,懷殺害心,故斷食肉;若不懷害心,有大慈悲心,為教化一切眾生故,則無有罪過。《文殊師利問經》

    ◎佛告比丘,大地悉變為大海,斯時有一盲龜,其壽無量,百年一出其頭,又海有一唯有一孔之浮木,被海浪飄流,隨風而東而西;今如盲龜舉頭之時,得遇此木之孔否?阿難白佛言,世尊!彼不能遇,所以者何,盲龜若至海東,淫木隨風,或西,或南北,或繞四維,故必不得遇。佛告阿難,此盲龜與浮木,互往雖違,或復有相得;然至於愚癡凡夫,漂流五趣,復得人身,難過彼龜,是故汝等,今當精勤,方便起增上欲學教。《雜阿含經》

  • HAU

    會員
    29 6 月, 2005 在 11:16 上午

    第三節 人心

    ◎心與心之所有者,本性空寂也,不可見,不可聞。心如幻,但眾生偏計度,故起想而受苦樂。心之用,如流水,念念生滅,而不暫住。心如大風,一剎那間,變方所。如燈焰,眾緣合時則發。如電光,須臾不住。如猿猴,遊五欲之樹。如畫師,畫種種色。如僮僕,諸煩惱之策役。如盜賊,竊諸功德。如群豬,樂諸雜穢。如蜜蜂,集有昧處。然本性非來非去,即不異無為,本性無大相,無小相,無苦,無樂,無上中之差別,常住不變,最勝也。《心地觀經》

    ◎心隨境界而流,如鐵之於磁石。《楞嚴經》

    ◎菩薩信諸法依因緣和合而生,信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無作者,無受者。信無我,無我所。於世間不恐不驚,勤精進,只求心;心者何也?貪欲、瞋恚、愚癡乎,或現在、未來、過去乎;未來者未曾來,過去者已過去,現在又不住。是心不在內,不在外,不在中間,無色,無形,故不可見,不可聞,只依顛倒妄想之因緣,生諸差別。

    善男子!此妄心如幻,憶想分別,起種種業。此妄心如流水,生滅不暫滯。如燈火,有眾緣始現。如電,剎那不停,如虛空只在有客塵煩惱為障。如彌猴,一一境界遷移。如畫師,作話因緣而不定。如怨家,作一切苦惱。如狂象,壞一切善根。此妄心,如魚貪餌吞鉤,於苦中生樂想,如夢,於無我中生我想;如青蠅,於不淨中起淨想。《寶雨經》

    ◎如夢中,實無善事而有善,無瞋事而有瞋,無怖事而有恐。三界眾生亦如是;無明之眠故,不可瞋而瞋,不可悲而悲,故須知心外無別境,但事迷情,妄見染境。心外無地獄相,惡業成就時,則見受苦也。《智度論》

    ◎佛告大眾,非苦中生苦想,苦中生樂想,顛倒也;樂者如來也,不知此者,第一倒也。無常中生常想,常中生無常想;常者如來也,不知此者,第二倒也。我中生無我想,無我中生我想者,顛倒也;我者佛性也,是第三倒也。不淨中生淨想,淨中生不淨想,淨者佛性也,是第四倒也。《涅槃經》

    ◎方有迷人,以東為西,以西為東,以南為北,以北為南,世之迷人,亦同此。世有三人:一者狂,二者癡,三者風病,此等人,手執利劍;欲斫東斫西,欲斫南而斫北。謗法人亦如此:以正法為邪法,以邪法為正法;以常住法為無常法,以無常法為常住法;以樂法為苦法,以苦法為樂法;以不淨法想淨法,以淨法想不淨法。如此者,失性也。我以方便,於闇黑處,放大光明,為欲出者,開其門戶。為愚癡者,開智慧明。為失正路者,示正法。為欲度者,與橋船。使一切眾生,慈心相向,如父母、兄弟、姊妹。《十住經》

    ◎文殊菩薩問佛言:世尊!心地如何?為諸眾生演說,未離苦者令離,未發菩提心者令發,未證菩提者令證。佛告文殊:文殊!汝真母也,為導初發菩提心者問義,我為諸眾生說。善男子等!心地者,為十方如來最勝法處也,一切凡夫頓悟法也,受法樂之寶宮也,餽益有情之寶藏也,生諸佛功德之本源也。銷一切眾生之惡業,度生死險難,息苦海波浪,竭老病死海,照生死長夜之大智炬也。諸佛之無上法也。最勝幢也。猶如大聖國王,隨其治國,獲大安樂,違者誅之。

    三界以心為王。能觀心者,得究竟涅槃。不能觀者,沉淪。心猶如大地,生諸五穀,生菩薩及佛位,故三界唯心也,故心名地。親近善友,聞心地法,如理觀察,如法修行,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可得也。《心地觀經》
     
    ◎我觀一切眾生,眾生皆於貪欲、瞋恚、愚癡等之煩惱中,具是佛智、佛眼、佛身,儼然不動。善男子!一切眾生在煩惱中,有常不污如來藏,德相備足,與我無異。譬如真金,墮不淨中,隱沒不現,歷年真金之質不壞,而無知者,唯有天眼者,能知有真金。眾生原有佛性,非由他得。譬如有人,自己衣裏,有如意珠,而不覺知。又如倉藏竇,不自知之,馳走求食也。《首楞嚴經》
     
    ◎一切眾生,定當得大信心。是故,說一切眾生,悉有佛性。《涅槃經》
     
    ◎一切眾生,心性本淨,煩惱諸結,不能染著。猶如虛空,不可沾污。《大集經》
     
    ◎心性之淨,如水中月。《寶積經》
     
    ◎心則離濁亂,我說心為佛。《入楞伽經》
     
    ◎我淨施度亦淨,施度淨故願亦淨,願淨故菩提亦淨,菩提淨故一切法淨。《大集經》
     
    ◎菩薩不覺餘事,但覺自心,何以故,覺自心者,覺一切眾生心也。若自心清淨,一切眾生心清淨也。自心體性,即是一切眾生心體性也。自心離垢,一切眾生心離垢也。自心離貪,一切眾生心離貪也。自心離瞋,一切眾生心離瞋也。自心離癡,一切眾生心離癡也。如是名一切智覺者。《大莊嚴法門經》
     
    寶積!菩薩饒益眾生故,說法淨;說法淨故,智慧淨;智慧淨故,其心淨;其心淨故,一切功德淨,一切功德淨故,住土亦淨也。欲得淨土,當淨其心,隨其心淨,則佛土亦淨。時舍利弗疑曰:世尊!若菩薩心淨,佛土亦淨,佛在菩薩位時,意不淨也?如何此土如斯不淨?
     
    ◎佛告之曰:舍利弗!日月非不淨,而盲者不見。是時為日月之過也,為盲者之過也?舍利弗答言,非目月不與之見,盲者不能見之罪也。然,舍利弗!今土雖淨,汝者不能見之。何也,智慧眼未開也。《維摩經》

  • HAU

    會員
    29 6 月, 2005 在 11:17 上午

    第四節 罪惡

    ◎心是惡源,形是罪藪。《八大人覺經》

    ◎心者輕躁動轉,難捉難調,馳騁奔逸,如大惡象。念念迅速如彼電光。躁擾不住,猶如猿猴。乃是一切諸惡根本也。《涅槃經》

    ◎一切罪,由說非真理之口,及非拒未來世之心生。《巴利文法句經》

    ◎智者,應如是觀:一切煩惱,是我大悲;何以故?是因煩惱,能破自他也。《優婆塞戒經》

    ◎眼耳鼻舌身及心,六者為賊媒,劫自家寶。《楞嚴經》

    ◎未來世一切眾生,為煩惱賊所害。《觀無量壽經》

    ◎菩薩深觀煩惱猶如大海;深而難得底,故名為海;不可得邊,放名為大。《涅槃經》

    ◎煩惱大河,乃能漂沒三界人天。唯有菩薩,因六波羅蜜,乃能得度。《同上》

    ◎毒中之毒,不過三毒。《 同上》

    ◎水能現影,若入釜加以猛火,釜水踴躍,又更以布覆其上,眾生照臨,亦無睹其影者。心中本有三毒,湧沸在內,貪欲,瞋恚,睡眠,掉舉,疑等之五蓋覆於外,終不見道。《四十二章經》

    ◎女色,世間之枷鎖也,凡夫戀著,不能自拔。《日明菩薩經》

    ◎佛言,人隨情欲,求聲名,聲名顯著,身已故矣。貪世間名,而不學道,枉功勞形,譬如燒香,人聞香不至而香燼矣。危身之火,在其後也。《四十二章經》

    ◎眾生所有苦,皆以欲為本。《增一阿含經》

    ◎諸苦所因,貪欲為本,若滅貪欲,無所依止。《法華經》

    ◎譬如磨鏡,去垢令明,即自完形;斷欲守空,即見道真,而知宿命。《四十二章經》

    ◎瞋恚,失諸善法之本,墜諸惡道之因;法樂之怨家,善心之大賊也。《智度論》

    ◎身譬如地,善意如禾,惡意如草。草穢不去,禾實不成。人不去惡意,亦不得道。人有瞋恚,是為地生蔟藜。善意如電,來則明,去復冥。邪念如雲,覆日時不見。已起惡意,不見道矣。《三慧經》

    ◎瞋心巨於猛火,常當防護,不得令入。劫功德賊,莫過瞋恚。《遺教經》

    ◎為法之大過失者,瞋恚也。諸菩薩向餘菩薩,若起瞋恚心,即成就百萬障門。所謂:不見菩提之障,不聞正法之障,生不淨世界之障,生諸惡趣之障,多諸疾病之障,多被謗毀之障,懷失正念之障,智慧闕少之障,惡知識之障,樂習小乘之障,不得信大威德人之障,不樂與正見人同住之障,不得淨治諸業之障等。《華嚴經》

    ◎一念瞋恚火,能焚燒無量劫善根。《大日經》

    ◎寧起百千貪心,勿起一瞋恚;以違害大慈,莫過於此故也。《決定毗尼經》

    ◎凡夫人,被五欲所縛,身心被波旬魔自在將去;如彼獵師,擒彌猴擔負歸家也。《涅槃經》

    ◎貪五欲,自放逸之眾生,為示現不淨境界。何以故,彼眾生由愚癡迷惑,被諸女色,昏醉其心。猶如素衣之易受染色,為欲所溺也。如糞中蟲,樂著於糞;如犯罪人,受種種繫縛,如瞽者盲,俱墮深坑。損害善根,喪諸法寶;遠離戒香,夭傷慧命。如此眾生,愚癡故欲所盲,為欲所便,為欲所迷,為欲作僮僕也。《華嚴經》

    ◎昔有一蛇,頭尾互諍其勝,頭曰,我有耳能聞,有眼能視,有口能食,行時必我在前。是故我勝,汝總無此事,汝何勝我也。尾曰,以我使汝行,汝乃得行;我若不使汝行,云何。則身繞樹三匝,經三日猶不放,頭欲去求食而不得,饑將欲死,告尾曰,汝勝我也,故放身矣!尾則放之。頭復曰,汝既勝我,可前進矣!尾喜而先行,須臾墮火坑而死。

    ◎佛言,此譬眾生無智,人我爭執,互生瞋恚,共入三塗也。《雜譬喻經》

    ◎若欲於眾生起瞋,先當怨自己及煩惱。《大集經》

    ◎譬如獅子,打射時,而彼獅子,尋逐人來,譬如癡犬,有人打擲,便逐瓦石,不知尋本。獅子,喻智慧人也,解求其本,而滅煩惱。癡犬,譬外道五熱灸身,不知心本也。但諸凡愚,多迷真道,不知觀察身心無我,但學苦行以為道者,同於妄行,外道邪法,謬執乖真,唯成惡法耳。《大莊嚴經論》

    ◎不寖者夜長,疲倦者道長,愚者生死長也。《法句經》

    ◎彼愚癡人,虛度長夜,猶如木石彫刻所成,形雖似人,而無所識。《寶積經》

    ◎佛言:天下愚人,但現其惡,不知自惡,但見自善,不知人善。自稱智者,皆非有智;自居明者,真迷甚矣。《法律三昧經》

    ◎愚者終身間,事明智之人,亦不知真法;猶如食已,終日酌物,終於不知鹹酥。智者須臾間,事賢聖之人,直了真法;猶如口舌一端,觸物立知口辛。《出曜經》

    ◎夫愚癡者,但見人之亢高,不知自己亢高;其見自過者,可與說善事,其見自善者,不可與語議。《同上》

    ◎若有少聞,便自誇大,以憍人者,是猶盲人執燭,照彼而不自明也。《法句經》

    ◎智者,尋一句演出百種義;愚者誦千句,不解一句義。知自己愚之愚人,當得善事;自稱有智之愚人,愚人中之真愚也。《出曜經》

  • HAU

    會員
    29 6 月, 2005 在 11:17 上午

    第五節 業報

    ◎若人不解業報之緣,無量世之間,流轉生死。假令雖生於得八種壽處,福盡墮三惡道。故佛告善男子,一切規畫,無過於意,意畫煩惱,畫業,業即畫身。《優婆塞戒經》

    ◎一切眾生,等依四大而成,以是無我,無我所也。然或間有受苦,有受樂,有好,有惡,有現報,有後難者何耶?方答如下:隨其所行之業,而生差別之果報,非有作者。如田之種子,種種出生。如幻師,現種種色相。如鳥類之殼,生出種種聲。《華嚴經》

    ◎善惡之報,如影隨形;三世因果,循環不失。此生空過,後悔難追。《涅槃經》

    ◎於剎那之苦果,猶厭難堪,於永劫之苦因,欣自恣作。《法句經》

    ◎譬如大海中之沙,不能計知;如人所作之善惡禍福,前後所作,復不可計。要在命盡,作惡逢惡處,作善逢善處,殃福皆有預處。《孛經》

    ◎彌蘭王問那先,世間之人,頭面目身體四支皆完俱,然有長命者,有短命者,有多病少病者,有貧者,有富者,有長者,有卑者,有端正者,有醜惡者,有為人所信者,有為人所疑者,有明者,有闇者。何以故,有斯不同也?那先言:譬如諸樹木之生果,有酢者,有苦者,有辛者,有酣者。那先問王,此等樹木,何故不同也?王言,其不同者,本栽各異也。那先言,人之所作,各異不同,故有長命,有短命,有多病少病者,有貧者,有富者,有長者,有卑者,有端正者,有醜惡者,有為人所信者,有為人所疑者,有明者,有闇者。佛說經云,豪富貧賤好醜,宿命之所作,善惡隨自形而得之。《那先比丘經》

    ◎妖孽見福,其惡未熟,至其惡熟,自受罪虐。貞祥見禍,其善未熟,至其善熟,必受其福。擊人得擊,行怨得怨,罵人得罵,施怒得怒。世人不聞,不知正法。此生壽少,何可為惡,莫輕少惡,以為禍殃;水滴雖微,漸盈大器,凡罪之充滿,由少積成也。莫輕少害,以為無福;水滴雖微,漸盈大器;凡福之充滿者,由纖纖積成也。《法句經》

    ◎天地之間,五道分明,恢廓窈窕,浩浩茫茫。善惡報應,禍福相承,身自當之,無誰代者。《無量壽經》

    ◎閻魔羅,不是眾生;罪人見之,是眾生,謂手持焰焰鐵鉗。然,罪人之惡業既盡,復不見閻魔羅獄卒,是彼等非眾生之數故也。猶如油炷時火滅;眾生業盡時,閻魔羅獄卒,遂不可見。《正法念處經》

    ◎善男子!知由善因生善果,如由惡因生惡果;惡因遠離矣。《涅槃經》

    ◎人在世間愛欲中,獨生獨死,獨去獨來,當行趣至苦樂地,身自當之,無代受者。《無量壽經》

    ◎父作不善,子不代受,子作不善,父亦不受。有善自獲福,有惡自受殃。《泥洹經》

    ◎善人行善,由樂入樂,由明入明;惡人行惡,由苦入苦,由冥入冥。《無量壽經》

    ◎人所作之善惡,知之者有四:一天知之,二地知之,三傍人知之,四吾意知之。《罵意經》

    ◎若有善業,自然力故,受好業報,雖國王黨援力,不如業力。《大莊嚴經論》

    ◎摩訶男白佛言:我或值奔車,逸馬,狂象,鬥人,有失念佛心,是時我若死,是生何處?佛告之曰:汝勿怖畏,汝是時不生惡趣,必至善處。譬如,樹常向東曲者,若有所斫,必倒於東;善人亦如是,若身死時,以善意識,長夜信戒,聞施慧薰故,必得利益,生天上。《邪智論》

    ◎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後世果,今生作者是。《因果經》

    ◎佛告諸弟子,世有四人:一者初苦後樂人,二者初樂後苦人,三者初苦後苦人,四者初樂後樂人。其第一者,生於卑賤殺人種之家,受教修善法,懺悔而改往時所作罪業之人也。第二者,生於豪族剎帝利種家,不受教,不修善行而生惡趣之人也。第三者,生於貧賤家,不修善行而生惡趣之人也。第四者,生富貴家而修善行生天上之人也。《增一阿含經》

  • HAU

    會員
    29 6 月, 2005 在 11:18 上午

    第六節 輪迴

    ◎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時,告諸比丘言:今當說生死因緣法,善思念之,修習其法!比丘等白佛言,唯,世尊,謹欲受教!佛言,所謂因緣法者: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名色緣六處、六處緣觸、觸緣受、.受緣愛、愛緣取、取緣有、有緣生、生緣老病死。憂悲苦惱不可計。如是成就五陰身。

    何者名為無明:不知苦、不知集、不知滅、不知道,是名無明。
    何者名為行:身口意,三種行為,是名行。
    何者名為識:眼耳鼻舌身意之六識,名為識。
    何者名為名色:於思想分別名為名,如四大所附名者為色,名與色各異,故曰名色。
    何者名為六處:眼耳鼻舌身意之六根,識之入處,故名六處。
    何者名為觸:識依根而觸知境,此三和合,名觸。
    何者名為受:對境感苦痛與悅樂,為之受。
    何者名為愛:起欲愛,有愛,無愛之三,而愛著其身,名愛。
    何者名為取:深愛著,堅取而不放,名取。
    何者名為有:受欲界之生,色界之生,無色界之生,名有。
    何者名為生:感業報,生五陰身,名生。
    何者名為老:眾生身,齒落,髮白,氣力劣,壽命日衰,是名老。
    何者名為死:一切眾生,變易無常,五親相分,五陰身命斷滅,是名死。

    比丘當知,是名生死因緣法。《增一阿含經》

    ◎十二因緣者,煩惱與業與苦三法迭共因緣而言也。初「無明」與第八「愛」、第九「取」,是煩惱也。 第二「行」第十「有」,是業也。餘之「識」「名色」「六處」「觸」「受」及「生」「老」「死」七者,是苦也。由煩惱生業,因業生苦,困苦生煩惱。此煩惱與業與苦,三種互相生而不住,如輪之轉也。《十二因緣論》

    ◎行十不善業道因緣故,墮地獄餓鬼畜生之三惡道。行十善業道因緣故,則生天界及人界。《彌勒菩薩所問經論》

    ◎楞伽王問佛曰:世尊!眾生死,未生之間,識在何處?佛言:王!種子之生芽,種子先滅而後生芽也,芽生而後種子滅也,種子滅時芽生也?楞伽王曰:種子滅時芽生矣。佛言,生滅同時,無有前後,即前識滅時,後識生焉。《楞伽經》

    ◎親交婆羅門,聞無我說,疑曰:若無我,誰至後世?喬尸迦答曰:隨過去煩惱諸業,得現在身;於現在,造諸業,得未來身。譬如種子,眾緣和合則芽生。此種子生芽要緣,芽增長種子要滅;種子滅故無常,芽生故不斷。佛說受身亦如是。又雖無我,業報不失。《大全嚴經》

    婆羅門又言:我聞無我之法,洗我心垢,然尚有小疑,若無我,先所作事,如何憶意而不忘也?答曰:以有念覺,與心相應,憶念三世之事而不忘失也。又問:若無我者,過去已滅,現在心生,生滅既異,云何持憶而不忘也?答曰:一切受生,識為種子。入母胎田,愛水潤漬,身樹得生。如桃子隨類而生。此身作業,能感後身;然非此前身生後身,依業之因緣,則受後身也。生滅雖異,相續不斷。

    ◎憍尸迦於茲說曰:無明緣行,行緣識,乃至緣生老死,憂悲苦惱。無明滅則行滅,行滅則識滅,乃至老死滅故,憂悲苦惱亦滅,以隨緣眾,無有主宰。《大莊嚴經》

    ◎彌蘭王問那先比丘曰:尊者那先!現在之名色與未來名色同乎?那先曰:不然!現在名色,作善惡業,為此業,生他名色也。王曰:然則新生之名色,非與惡業別離也?那先曰:若名色不生則止,然大王!名色必生故,惡業無離。譬如有人:持燈火至屋上,其火點篙,燒家逐至燒村。時村人捕此人責曰,汝何故燒我村也?其人答曰:我不燒村,我點火於篙。燈之火與燒村之火,言有別也。大王為確然之答也?王曰:不然。燒村之火,始從燈火出也。那先曰:然。今實如斯。先在之名色與次生之名色異物;然次生之名色,以現在業之結果,與其惡業不離也。《那先比丘經》

    ◎一切眾生,無始以來,種種顛倒,妄認四大為身相,六塵緣影為自心相;如彼病眼見空中華與第二月。空中實無有華。病者妄執也。故輪轉生死,謂之無明。《四覺經》

    ◎摩訶陀國王問佛言:世尊!一切眾生,因何造業?佛告王言:王!一切眾生,依我見而顛倒分別。顛倒分別惑也,惑固造業,造業故不能解脫也。國王又問言:世尊!我見從何而起也?佛答曰:王!我見以無明為根本。王更問:世尊!無明以何為根本也?佛告之曰:王!無明者,違理之作意為根本。王更問:世尊!違理之作意,以何為根本?佛曰:王!違理之作意,不平等心為根本也。王更問:世尊!不平等心者何也?佛曰:王!從無始以來,實不「如」知者,謂不平等心也。王更問:世尊!無始以來,實不如知者何?佛答;王!從無始以來,實不如知者,無者計有者也。若於一切法離塵離見語者,真實語也。《法集經》

    ◎世間受生者,皆由著我;若離著我,則無世間受身之處。《地持經》

    ◎念是身我也,故起身業;念此語我也,故起口業;念此意我也,故起意業。便起慳貪、犯戒、起忿恚、起懈怠、起散亂、起惡心、破六波羅蜜多。如是之人,不名菩薩也。《般若經》

  • HAU

    會員
    29 6 月, 2005 在 11:18 上午

    第七節 解脫

    (一)行解脫

    ◎善根有三種:一福分善根,二解脫分善根,三達分善根是也。福分者,能作人天之因業,生人則為豪貴族或王族;生天則帝釋梵王等。解脫分者,能作解脫因,決定不退,必至涅槃。達分者,作自煖法至世第一法階次之因也。《婆娑論》

    ◎人有施有搏食,能得種解脫分善根者;有五年一度作大施會,亦不能種解脫分善根者。或有一日持齋戒,能種解脫分善根者;有終身持齋戒,亦不能種解脫分善根者。或有誦一偈,能種解脫分善根者;有善通三藏文義,亦不能種解脫分善根者。其故如何,若以此事,勇猛迴向解脫涅槃,永離生死,若不如是迴同,終身持戒修學,亦不能解脫也。《婆娑論》

    ◎戒定慧,曰解脫之道,戒者威儀之義也,定者不亂之義也,慧者知覺之義也,解脫者,離束縛之義也。又戒除惡業垢,定除纏縛垢,慧除見使垢。又三種善別之:戒為初善,定為中善,慧為後善。何故戒為初善:於精進則持戒人不退,以不退故喜,以喜故樂,以樂故心定,謂之初善也。定為中善者,以定,一切如實知見故也。慧為後善者,既如實知見故不迷,以不迷故離欲,以離欲故解脫也。《解脫道論》

    ◎戒是一切善法之悌磴,亦是一切善法之根本也,如地,悉是一切樹木所生之本也。《涅槃經》

    ◎戒是正順解脫之本,故名解脫戒本。依此戒,得生諸禪定及滅苦智慧。是故比丘,當持淨戒,勿缺!若人能持淨戒,則得善法;若無淨戒,諸善功德,皆不得生。是故當知,戒為第一安穩功德之所在。《遺教經》

    ◎五戒者:一不殺生,二不與不取,三不淫他女,四不妄語,五不飲酒。人若常持五戒,得人天果。《中阿含經》

    ◎八戒者:一不殺生,二不與不取,三不淫他女,四不妄語,五不飲酒,六食不過時,七不座高廣床,八不作妓樂及身不塗香華。是名比丘賢聖八關齋法。《增一阿含經》

    ◎十善法者:身不為殺盜邪淫,口不為妄語兩如惡口綺語,意不起貪欲瞋意邪見也。《海龍王經》

    ◎十重禁戒者:一勿殺生為快,二勿劫盜人物,三勿與婦女為淫行,四勿故妄語,五勿買賣酒,六勿自讚毀他,七勿為求法吝惜不說,反如毀之,八勿談他過失,九勿受諫卻瞋之,如不自悔,十勿誹謗三寶。比丘!犯此十戒者,受極重罪。《梵網經》

    ◎汝等比丘!若攝心者,則心有定。心有定故,能知萬象生滅之法。是故汝等,常當精勤,修習諸定;若得定者,心則不散。譬如惜水農家,善築提塘。汝等亦惜智慧水,修諸禪定,勿令漏失焉!《遺教經》

    ◎入定修行雖有多種,其入門有二,一者不淨觀,二者持息念也。修不淨觀,正為除貪,對治貪者,有二種觀法:一觀自尸,二觀他尸。利根者,於自尸由足至頂,周遍觀察,令心厭忌。若鈍根者,煩惱猛烈,難摧伏故,依外緣之力,方得制治也。觀他身者,先起慈心,往其屍處,以其相見自相,彼相既然,我相亦將然。

    ◎次依其尸,作八種觀想,以伏治四貪:治迷於人之容色者,觀青瘀之相與黑赤之相;為治迷於人之相貌,觀被禽獸食且五體分離相;為治迷於飢滑者,觀破壞相與骸骨相;為治迷於衣食美者,觀膨脹相與膿爛相;最後由全身骨鎖,修不淨。《中略》

    ◎持息念者,念出入息,正為對治思散。精修此念有六種:數息,隨息,止息,觀息,轉息及淨息也,數息者,數出入息,防心聚散於他。凡數息,先從入息始,人初生時入息為先,死時出息最後也。出息不入曰死。以如是覺察生死位,無常想,漸漸能得修習。隨息者,隨出入息,念其長短也。止息者,隨入息,念其所止者。止息時,心得於鼻端,或眉間,或足指,隨意安止。觀息者,觀息在身,如珠中之縷。轉息者,謂大種造色(地水火風)與心,與心所兼觀。淨息者,自世第一法昇進八見道,盡智等,名淨息也。修此二觀,心得定也。《俱舍論》

    ◎佛言:比丘!覺者,知如實苦,知如實苦集,知如實苦滅,知如實苦滅道也。

    ◎知如實苦者:謂知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怨憎會苦、愛別離苦、所求不得苦、五陰盛苦也。知如實苦集者,謂知現在之愛著心,受未來身與欲,為其身與欲更求種種苦果也。知如實苦滅者,謂知愛與欲種種苦果,令斷無餘,生死之本,斷滅止沒也。知如實苦滅道者,謂知正見,正思惟,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之八正道也。比丘!當如實知苦,當當斷苦集,當知苦滅作證,當修苦滅道之八正道也。《中阿含經》

    ◎八正道者:一正見,二正思惟,三正語,四正業,五正命,六正精進,七正念,八正定也。正見者,謂如信作布施,禮沙門道人,供養佛及孝順父母之一切善法,後世得福。正思惟者,謂念道不瞋,守忍辱不相侵。正語者,謂不犯妄語,綺語,惡口,兩舌之口四過。正業者,謂不盜,不殺,不淫。正命者,於飲食,床臥等不食,離非法。正精進者,謂行精進。正念者,謂意念妄。正定者,謂守意護意而令不犯也。《八正道經》

    ◎佛告大惠,大惠!若欲了知能取所取之境,由自心現者,離憒鬧,昏滯,睡眠;通達自心分別相。《楞伽經》

    ◎以智慧觀察生死之所:由生有老死,生是老死之緣;生由有起,有是生緣;有由取起,取是有緣;取由愛起,愛是取緣;愛由受起,受是愛緣;受由觸起,觸是受緣;觸由六處起,六處是觸緣;六處由名色起,名色是六處緣;名色由識起,識是名色緣;識由行起,行是識緣;行由癡起,癡是行緣也。

    是以緣癡有行,緣行有識,緣識有名色,緣名色有六處,緣六慮有觸,緣觸有受,緣受有愛,緣愛有取,緣取有有,緣有有生,緣生有老病死,憂悲苦惱也。

    又以智慧觀察,無生則無老死,無有則無生,無取則無有,無愛則無取,無受則無愛,無觸則無受,無六處則無觸,無名色則無六處,無識則無名色,無行則無識,無癡則無行也。

    ◎是以,癡滅則行滅,行滅則識滅,識滅則名色滅,名色滅則六處滅,六處滅則觸滅,觸滅則受滅,受滅則愛滅,愛滅則取滅,取滅則有滅,有滅則生滅,生滅則老死,憂悲苦惱滅也。菩薩如斯思惟時,生智,生眼,生覺,生明,生通,生慧,生證。菩薩觀逆順十二因緣,如知實,如實見已,即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長阿含經》

    ◎若人唯修止,則心洗沒,或起懈怠,不樂眾善,遠離大悲,是故修觀。修習觀者:當觀一切世間,有為之法,不得久停,須臾變壞,以一切心行,念念生滅,故苦也。應觀過去所念諸法,恍忽如夢。應觀現在所念諸法,猶如電光。應觀未來所念諸法,猶如雲,欻爾而起。應觀世間一切有身,悉皆不淨,無一可樂。如是當念,一切眾生,自無始以來,因無明薰習,故令心生滅。已一切身心受大苦,現在即有無量逼迫,未來所苦,亦無分齊。難捨難離,而不覺知。眾生如是,甚為可有可愍心。作是思惟,即應勇猛,立大誓願,願令我心,離分別故,遍於十方,修行一切諸善功德。盡其未來,以無量方便,救拔一切苦惱眾生,令得涅槃第一義樂。以起如是願故,於一切時,一切處,所有眾善,隨己堪能,不捨修學,心無懈怠。唯除坐時,專念於止;若餘一切,悉當觀察應作不應作。《大乘起信論》

    ◎若行、若住、若坐、若臥、若起,皆應止觀俱行。所謂,雖念諸法自性不生,而復即念因緣和合,善惡之業,苦樂等報,不失不壞。雖念因緣善惡業報,而亦即念性不可得。若修止者,對治凡夫住著世間,能捨二乘怯弱之見。若修觀者,對治二乘不起大悲,陋劣心過,遠離凡夫不治善根,以是義故,是止觀二門,共相助成,不相捨離,若止觀不具,則無能入菩提之道。《大乘起信論》

    ◎汝等比丘!有智慧者,則無貪著,故常自省,勿念失之。是則於我法中,得解脫之道也。若失智慧,既非道人,又非白衣,無所名也。實智慧者,即是渡病老死海之堅牢船也,亦是照顧無明暗之大明燈也,一切病者之良藥也,伐煩惱樹之利斧也。是故汝等,當以聞思修三慧而自利益,若人有智慧之照,雖無天眼,而是明見之人也。《遺教經》

    ◎聞思修慧者,何也?聞慧者:聞得之法,心常愛樂,不厭倦也。思慧者:一切有為法,如實相思念觀察,無常也,苦也,空也,無我也,知念念生滅,不久敗滅;厭離之,趣佛智慧也。修慧者:謂貪離欲不善法,漸次趣入證道也。《發菩提心論》

    ◎有四種法,為大涅槃近因:一者親近善友,二者專心聽法,三者繫念思惟,四者如法修行。以聞故,非得大涅槃;以修習故,得大涅槃也。譬如病人,雖聞醫教及藥之名字,病不能癒,以服藥故,病能得差。《涅槃經》

    ◎佛告大慧,大慧!菩薩當善觀二無我相:所謂,人無我相,法無我相也。大慧!人無我相者,謂蘊處界,離我我所。無知愛業生起之眼等識,取色等之相而計著。身與器皆是藏心顯現者,剎那相續,變壞不停,如河流,如種子,如燈燄,如浮雲;躁動不安如猿猴;樂不淨處如飛蠅;不知厭足如猛火;習氣為因,於諸有趣中,流轉不息,如汲水輪;種種色身之威儀進止,譬如死屍,依咒力而行;亦如木人,因機而動。若能知其相,是名無我智。大慧!法無我智者,謂如實知分別蘊處界,是妄計性也。大慧!菩薩知蘊處界等,無我我所,唯因業愛繩之積聚,迭相縳,互緣而起。因緣生故知無我,無能作者。大慧!蘊處界等,離同相異相。愚癡凡夫,妄分別,以為有;諸聖不以為有也。如是觀察一切諸法,名菩薩法無我智。得此智已,知無境界,修寂靜行,不久當得初歡喜地。心生歡喜,次第漸進,得證法雲地也。《楞伽經》

    ◎菩薩於諸佛所,聞法、受持、近善知識,承事不倦,常樂聞法,心無厭足,隨聽所得,如理思惟。《華嚴經》

    ◎道智來時,譬如日出,眾冥所在不可知。《阿闍世王經》

    ◎佛言:舍利弗!如來身心所獲功德,難修難證,亦難悟入。識智自在,而於外境,不妄計好醜而起愛憎。意緣諸法時,與勝智相應,了知所觀,得最上之寂靜等。如來之身心,依定智而造也。意緣一切法時,與身無異,離是非差別。如來之智印,非我獨證;有大心眾生,不厭倦希求,得最上定,以此勝定力,希求佛智印,達無所得體。凡夫臨死時,但睹現身,不見後事;能見後世之報者,非凡夫境界。《大莊嚴經論》

    ◎親交婆羅門,語憍尸迦言:佛說一切法中,悉無有我也?憍尸迦答言:我見佛法,生死無際。一切無我故,若人計我,遂不能得解脫道;若知無我,則無貪欲,使得解脫。時親交語憍尸迦曰:有縛則有解也,汝說無我則無縛,若無縛,誰得解脫。憍尸迦曰,雖無我,而無解縛。何則,煩惱故被束縛,煩惱斷則得解脫。《大莊嚴經》

  • HAU

    會員
    29 6 月, 2005 在 11:19 上午

    (二)解脫之階次

    ◎上品十善以智慧修行。然心狹劣而怖三界,闕大悲心,聞他說法之聲而得解,故曰聲聞乘。《華嚴經》

    ◎聲聞有有學人與無學人,有學人者,須陀洹,斯陀洹,阿那含之三果也;無學人者,曰阿羅漢果也。《婆娑論》

    ◎須陀洹果,經八萬劫;斯陀含果,經六萬劫;阿那含果,經四萬劫,阿羅漢果,經二萬劫,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涅槃經》

    ◎淨修上品十善,不從他教,自覺悟,大悲方便不俱足,了解甚深因緣法。故曰緣覺乘。《華嚴經》

    ◎問:行者作十二因緣生滅觀,何為方便?

    答:彼行者,春時見草木,青青如紺瑙璃;見河流,生浮沫而著岸;見此等外物觀生。又入聚落,見此等外物,作滅觀。又入聚落秋時見草木為風霜凋零,見河水枯涸不流;見諸男女歌舞戲笑,觀此等人皆已生。見男女死亡啼哭,觀此等復滅。行者如斯見相,觀自己身,思惟壯老無常,誰能免者也。《婆娑論》

    ◎緣覺乘者,經十千劫,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涅槃經》

    ◎佛告舍利弗,如是妙法,諸佛如來,有時說之,猶如優曇華,時一開耳。舍利弗!汝等當信,佛之所說,言不虛妄。舍利弗!諸佛隨機說法,意趣難解,我以無數方便,種種因緣,譬喻,言詞,演說諸法。是法非思量分別之所能解也。唯佛與佛,乃能知耳。諸佛世尊!為一大事因緣故,出現於世,欲令眾生,開佛知見,得清淨故,出現於世,欲令眾生示佛知見故,出現於世;欲令眾生,悟佛知見故,出現於世;欲令眾生,入佛智見道故,出現於世。舍利弗!我亦為此一大事因緣故,出現於此世。舍利弗!諸佛如來,唯教化菩薩,故諸有所作,常為一事耳。舍利弗!如來唯以一佛乘,為眾生說法,無有二乘或三乘。十方三世,諸佛世尊,出世說法,皆同為一佛乘。是故,諸眾生,從佛聞法,究竟皆得一切種智。舍利弗!我知諸眾生,有種種欲與執著,隨其本性,以種種因緣,譬喻,言詞,方便說法,皆欲令得一佛乘,一切種智。舍利弗!五濁惡世,眾生垢重,成就慳貪嫉妒,諸不善根故,諸佛乃以方便,於一佛乘,分別說三。

    ◎舍利弗!我弟子,若有謂成阿羅漢,不知諸佛如來,但教化菩薩者,此非佛弟子,非阿羅漢,非辟支佛。又舍利弗!諸比丘比丘尼,自謂得阿羅漢果,是最後身,究竟涅槃,而不求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是增上慢人也。何則,若實得阿羅漢者,不可謂不信此法,是放,舍利弗!汝等當一心信解,受持佛法。《法華經》

    ◎大莊嚴菩薩又白佛言:世尊!世尊說法不可思議,眾生根性亦不可思議,法門解脫亦不可思議,我等於佛說諸法,雖無所疑,慮諸眾生,生迷惑心,重諮世尊。傳自得道以來,四十餘年,常為眾生,演說諸法:生,住,異,滅,苦,空,無常,無我,及諸法無大小生滅,一切無相,法性,法相,本來空寂,無去,無來,無出,無沒。聞之者,得煖,頂,忍,世第一法,須陀洹,斯陀洹,阿那含,阿羅漢果,辟支佛及次第至菩薩十地。往日所說,是等之法,似今所說,更無有異。然,今何獨說:甚深無上大乘無量義經,疾得成就無上菩提也?願世尊,哀愍一切,廣為現在及未來世眾生,分別之,令無疑網。

    於是,佛告大莊嚴菩薩曰,善哉,善哉!汝善問如來如是甚深微妙義,汝能多利益眾生,拔眾生苦,而今安樂,是真大慈悲也。以是因緣,汝必疾得成就無上菩提也。

    善男子!我先於菩提樹下,端坐六年,得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時以佛眼觀一切諸法,不可直宣說真理,何也,諸眾生性欲不同也,故以方便力,說種種說。是故四十餘年來,未顯真實。善男子!譬如:水能洗垢,無井池江河溪渠大海之別;法水而能洗淨眾生煩惱之塵垢。善男子!水性是一,江河井池溪渠大海各異也;法性亦如是,洗淨塵垢,雖等無別,三法四果二道不一也。善男子!如水雖俱洗,而井非池,池非江河大海。如來世雄,於法自在故,所說之法,初中後三,俱法洗除眾生煩惱。而初非中,中非後,初中後說,文辭雖一,義各有異。

    善男子!我起樹下,詣波羅奈,鹿野苑中,為阿若拘鄰等五人,轉四諦法輪時,曾說諸法本來空寂,代謝不住,念念生滅。法本來空寂,代謝不住,念念生滅。宣說十二因緣,六波羅蜜時,亦說諸中間於此處彼處,為諸比丘并菩薩,今亦於此,演說大乘無量義經,說諸法本來空寂,代謝不住,念念生滅,善男子!是故,初說,中說,後說,文辭是一,義別異也。義別異故,眾生解得異,解得異故,得果得道亦異也。是故,善男子!我自得道,初起說法,迄至今日演說無量義經,未曾無說苦也,空也,無常也,無我也,非真假,非大小,本來不生,今亦不滅,一相無法,法相法性,不來不去;而諸眾生,為生住異滅之變遷。是故,善男子!一切諸佛,無有二言,能以一音,普應諸聲,能以一身,現百千萬億那由他恆河沙身,化益眾生。是即,諸佛甚深境界,非二乘所知;又非十地菩薩之所及,唯佛與佛,能究竟知之耳。《無量義經》

    ◎淨修上品十善,心廣大無量,具足悲愍,以方便發大願,不捨眾生,求諸佛大智,經菩薩諸地,修一切諸波羅蜜者,成就菩薩廣大行也。《華嚴經》

  • HAU

    會員
    29 6 月, 2005 在 11:20 上午

    第三章 佛陀

    第一節 慈悲

    ◎了知一切諸法之起滅,應修已修,應斷悉斷,以名為佛。佛在世,如蓮花,生泥中更不著泥;在世不著世,破一切煩惱,究竟離生死之際,以名為佛。《雜阿含經》

    ◎覺悟名為佛。《大日經》

    ◎譬如人覺知有賊,賊無能為;菩薩摩訶薩,能覺一切無量煩惱,既覺了已,令諸煩惱,無能所為;為故名佛。《涅槃經》

    ◎今此三界,皆是我有;其中眾生,悉是吾子。而今此處,多諸患難,唯我一人,能為救護。《法華經》

    ◎譬如人有七子,其中一子遇病,父母之愛,雖非不平等,然於病子心偏重,如來亦於諸眾生,雖非不平等,然於有罪者,心偏重。《涅槃經》

    ◎佛告舍利弗,舍利弗!云何,如來心不可思議也。舍利弗!如來大悲,常不捨一切眾生,為令成熟,常悲愍。是故,如來大悲心,無有限量,不可思議也。舍利弗!菩提自性明亮,我是故成就正覺。自性明亮者,無所染,故等虛空,虛空者周遍在一切,而虛空平等,故明亮也。如來為令眾生覺此明亮之菩提自性,起大悲心。舍利弗!菩提無出入,我是故成就正覺。無出入者:無相故,不出亦不入。平等故,無彼此差別,如來欲令眾生知之,故轉大悲心,舍利弗!如來欲令愚夫異生知真理,故起大悲心。《大乘菩薩正法經》

    ◎佛心者,大慈悲是也,以無緣慈,攝諸眾生。《觀無量經》

    ◎大慈大悲,名無佛性。《涅槃經》

    ◎慈即如來,如來即慈。《同上》

    ◎善男子!智者深見一切眾生,沉沒於生死煩惱大海,為欲拔濟故生悲。

    又見眾生,迷於邪路,無有示導者,是故生悲。
    又見眾生,臥五欲泥,而不能出,猶放逸,是故生悲。
    又見眾生,常為財物妻子所纏縛,不能捨離,是故生悲。
    又見眾生,身、口與意,造不善業,多受苦果,猶樂著,是故生悲。
    又見眾生,竭求五欲,如渴飲鹹水,是故生悲。
    又見眾生,雖欲求樂,不造樂因,雖不樂苦,喜造苦因;欲受天樂,不具足戒。是故生悲。
    又見眾生,於無我我所,生我我所想,是故生悲。
    又見眾生,畏生老死,而更造作生老死業,是故生悲。
    又見眾生,處無明闇,不知燃智慧燈明,是故生悲。
    又見眾生,為煩惱火之所燃燒,而不能求三昧定水,是故生悲。
    又見眾生,為五欲樂,造無量惡,是故生悲。
    又見眾生,知五欲苦,不求息之,譬如飢者食毒飯,是故生悲。
    又見眾生,值佛出世,聞甘露淨法,不能受持,是故生悲。
    又見眾生,信邪惡,信邪惡之友,終不追求善知識之教,是故生悲。
    又見眾生,多有財寶,不能捨施,是故生悲。
    又見眾生,是故生悲,耕田,種作,商賈,販賣,一切皆苦,是故生悲。
    又見眾生,父母,兄弟,妻子,奴婢,眷屬,宗室,不相愛念,是故生悲。《優婆塞戒經》

    ◎我於無量劫,為大施主,普濟諸貧苦,誓成正覺。《無量壽經》

  • HAU

    會員
    29 6 月, 2005 在 11:20 上午

    第二節 智慧

    ◎如來心意識難測。譬如虛空,為一切所依。又如來之智,為世間出世間智所依。譬如淨法界,常為一切聲聞,緣覺,菩薩解脫之所依止。譬如大海水,潛潤流於四天下地。如來之智,清淨明了,平等無二,無有分別,但隨眾生心行之異,所得智慧,各不同耳。《華嚴經》

    ◎如來成正覺,於一切義,無所觀察;於法平等,無所疑惑;無形,無相,無行,無止,無量,無際,離二邊,住中道,出一切文字言說;知一切眾生,心念所行之根本性樂欲,煩惱染習;於一念中,悉知三世一切諸法,譬如大海,普能印現四天下中眾生之身色形像也。《華嚴經》

    ◎佛在王舍城,迦蘭陀竹林,與大比丘眾,大菩薩眾俱。文殊等菩薩,皆得陀羅尼無礙辯才,得諸神通,善曉了實性,悉逮得無生法忍。時罔明菩薩,從坐而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頂禮佛足,合掌問曰:世尊!如來身,是光明藏。方便說法,不可思議。解佛說法,拜斯光明,信心清淨,自得光明身。世尊!希放大智慧光明,時佛放光明,普照三千大千世界及十方佛土。十方無量菩薩,拜斯光明,皆來此娑婆世界。

    東方淨潔國,有日月光佛。梵天思益,拜佛光明,到日月光佛所曰,日月光佛!我欲到娑婆世界,拜釋迦牟尼佛,供養親近焉。日月光佛許曰,往矣,思益!今正汝之行時也。娑婆世界,今集若干菩薩,汝以十法,往彼土也:一者於毀譽心無增減。二者聞善聞惡,心無分別。三者愚者智者,以悲心接。四者於上中下眾生,意常平等。五者於供養,無有二心。六者於他闕失,勿見其過。七者種種乘,皆見一乘。八者聞三惡道,勿驚畏。九者見諸菩薩,想如來。十者佛出五濁世,希有想。汝以此十法,遊彼國矣!思益答曰:我所能行,佛知之矣。我今以十法遊彼國也。《梵天思益所問經》

    ◎設我成佛,十方無量不可思議,諸佛世界,眾生之類,蒙我光明,觸其身者,身心柔軟,超過人天。《無量壽經》

    ◎無量光明慧,身如真金山,金色妙光明,普流諸世界,隨物示其色,是故稽首禮。《十住毗娑婆論》

    ◎譬如日出閻浮提,先照須彌山等之大王山,次照黑山,次照高原,然後照一切大地。然日無先照此,後照彼之差別觀念,但以大地有高下故。照有先後之別。

    如來說法亦同此,成就無量法界智輪,常放無礙智慧光明,先照菩薩大山王,次照緣覺,次照聲聞,次照決定善根之眾生,隨其心器,示廣大智;然後普照一切眾生乃至邪定者皆普及。然彼如來之大智日光,不作是念,但放光明,平等普照,無礙無障;因眾生智有高下放,照有先後之別也。《華嚴經》

    ◎佛慧明淨日,除世癡闇冥。《淨土論》

    ◎譬如日出有照,生而盲者,因無眼故,未曾能見,雖無見,亦為日光所饒益。如來之智光亦如是,無信無解,毀戒,邪命自活之盲眾生,無信眼故,不見諸佛智慧日輪。雖然!亦為佛之智日所饒益也。何則,如來以成力,令彼眾生,所有身苦及諸煩惱,未來苦因等,皆消滅,而得善根故也。《華嚴經》

    ◎佛者:一者有眾生,專心憶念,則現其前。二者有眾生,心調順,則為說法。三者有眾生,能生淨信,必獲無量善根。四者有眾生,能入法位,悉令現證了知。五者教化眾生,而無疲厭。六者遊諸佛剎,往來無礙。七者大悲故,不捨一切眾生。八者現變化身,恆不斷絕。九者神通自在,未曾休息。十者法界安住,而能觀察。《華嚴經》

  • HAU

    會員
    29 6 月, 2005 在 11:20 上午

    第三節 救濟

    ◎佛能以法自去迷,亦令人去迷,自得定,亦令人得定;自渡彼岸,亦令人渡彼岸;自解脫,亦令人解脫,自得滅度,亦令人得滅度。《長阿含經》

    ◎佛問象師,調象法,有幾許?象師答曰:有三。其三者:一者剛鉤鉤口著羈絆,二者減食令饑瘦,三者杖捶加楚痛。由鉤鉤口,制口強;由不與多飲食,制身獷:由加捶杖,伏其心。佛告象師,吾亦有三法,調一切人,亦自調,乃至令得無為。一者以至誠,制御口患:二者以慈貞,伏身剛強,三者以智慧,滅愚癡。蓋持此三事,得度一切人,令離三惡道。《法句譬喻經》

    ◎佛告思益,思益!若能知佛以五力說法者,能做佛事。思益曰,世尊!佛以五力者何也?佛告之曰,思益!佛所用五力者:一者言說,二者隨宜,三者方便,四者法門,五者大悲。
    一言說者:說過去法,未來法及現在法;說世間出世間法;說有罪無罪法;說有漏無漏法;說有為無為法;說生死涅槃法;然諸法不可說而說之。若知如是時,雖有一切言說,於諸法無貪著。無貪著故,無礙辯才,諸言說不壞法性,言說非法性故也。

    二隨宜者:垢法說淨法,淨法說垢法;為生語見者,實語說虛妄,為增上慢者,虛妄說實語;從滅顛倒煩惱邊,說有涅槃。從諸法不生,照相亦無滅相邊,說無涅槃。從世諦門,說有眾生,從第一義門,說無眾生。

    三方便者:佛為眾生說,布施得大福,持戒得生天,忍辱得端正果報,精進得諸功德,禪定得法喜,智慧得捨諸煩惱。多聞者,智慧增長,行十善者,得人天福;慈悲喜捨,得生梵天;禪定得如實智慧,智慧得道果,學地得無學地,佛地得無量智慧,涅槃滅一切煩惱。然如來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亦無施與慳,無持戒與破戒,無忍辱與瞋恚,無精進與懈怠,無禪定與散亂,無智慧與智慧果,無有一切相而說之,皆為眾生方便而說也。

    四法門者:眼目鼻舌身意六根,色聲香昧觸法六境,皆是解脫門也。何則,六根六境,其實空也。無我,無我所,空也,無想也,無作也,無生也,無滅也,無所來也,無所去也,無退也,無起也,法性清淨也,我以文字示之。

    五大悲者:佛以三十二大悲,救護眾生。

    一者諸法無我,而眾生不信不解,我於此起大悲。
    二者一切眾生,實無而信有,於此起大悲。
    三者一切法無壽命,而信有,於此起大悲。
    四者一切法無人相,而信有,於此起大悲。
    五者一切法無所有,而信有,於此起大悲。
    六者一切法無住,而信有,於此起大悲。
    七者一切法無所歸,而信有,於此起大悲。
    八者一切法無我所有,而信有,於此起大悲。
    九者一切法無所屬,而信有,於此起大悲。
    十者一切法無相可取,而信有,於此起大悲。
    十一者一切法無生,而信有,於此起大悲。
    十二者一切法不退生,而信有,於此起大悲。
    十三者一切法無垢而著垢,於此起大悲。
    十四者一切法離染而為有染,於此起大悲。
    十五者一切法離瞋而為有瞋,於此起大悲。
    十六者一切法離癡而為有癡,於此起大悲。
    十七者一切法無所來而信有,於此起大悲。
    十八者一切法無所去而信有,於此起大悲。
    十九者一切法無起而信有,於此起大悲。
    二十者一切法無戲論而信有,於此起大悲。
    二十一者一切法無相而信有,於此起大悲。
    二十二者一切法無作而信有,於此起大悲。
    二十三者世間常起瞋恚而諍,於此起大悲。
    二十四者世間起邪見顛倒之念,而作邪行,於此起大悲。
    二十五者世間饕餮無厭定,互相掠奪,於此起大悲。
    二十六者眾生於產業妻子等,堅作執著整念,於此起大悲。
    二十七眾生於身貪者,於此起大悲。
    二十八眾生好欺誑,行邪命,於此起大悲。
    二十九眾生樂不淨家,於此起大悲。
    三十者眾生懈怠聖解脫行,於此起大悲。
    三十一者眾生捨最上智慧,而求聲聞辟支,於此起大悲。
    三十二者一切無滅而信有,於此起大悲。若有菩薩起此大悲心:大福田也。《梵天思益所問經》

    ◎以佛性等故,視眾生無有差別。《涅槃經》

    ◎佛以一音演說法,眾生隨類各得解。《維摩經》

    ◎如來微妙聲,梵響聞十方。《淨土論》

    ◎問曰: 佛所證之法一也,然何故現無量剎土,化無量眾生,演無量音,現無量身也?答曰: 如地性一也,眾生各別住,地無一異念也。又火性一而能燒眾物,其火無分別也。又大海水一而波濤能現千萬形,其水無別也。又風性一而吹一切物,風無各別而吹之念也。如太陽無雲翳,普照十方,光明無異性,諸佛之法亦如是也。《華嚴經》

  • HAU

    會員
    29 6 月, 2005 在 11:21 上午

    第四節 法身

    ◎佛曰:自今已後,我諸弟子,相傳行道,即是如來法身常在世而不滅也。《遺教經》

    ◎法身不動,不生,不戲論,不分別,寂靜也。不可見,不可聞,不可嗅,不可味,不可觸,如鏡中見諸像,隨諸眾生,種種信力,示現種種身。《佛境界經》

    ◎如來甚深智,普轉於法界,為世之明導,同諸佛法身,隨眾生之意,令見諸形色,於一佛身土,化為無量佛。《華嚴經》

    ◎大慧復問佛言,世尊!如來以何密意,於大眾中,唱如是言:我是過去一切諸佛。佛言: 大慧!如果依四平等秘密意故,於大眾中,作如是言。云何為四:所謂: 字平等,語平等,身平等,法平等也。字平等者,謂我亦名佛,一切如來亦名佛,佛名無別,是名平等。語平等者,謂作六十四種梵音聲語,一切如來,亦作此語。梵音聲性,不增不減,無有差別,是名語等。身平等者,謂我與諸佛法身色相及隨形好,皆等無差別(除為調伏種種眾生,隨類現身),是名身等。法平等者,謂我與諸佛,皆同語得三十七種菩提分法,是名法等。是故:如來於大眾中,作如是說。《入楞伽經》

    ◎佛身充滿於世界,普現一切眾生前,隨緣赴感靡不周,而恆處此菩薩座。《華嚴經》

    ◎佛世尊無礙,遍於無量無邊法界。一切諸佛,有無邊際身,色相清淨,普入諸趣,而無染著。一切諸佛有無邊際,無障礙眼,於一切法,悉皆明見,一切諸佛有無邊際,無障礙耳,悉了解一切音聲。一切諸佛有無邊際,無障礙鼻,能到諸自由之彼岸。一切諸佛有廣長舌,出妙音聲,普遍法界。一切諸佛有無邊際身,應眾生心而令得見。一切諸佛有無邊際意,住於無礙平等法身。一切諸佛有無邊際解脫,示現無盡大神通力。一切諸佛有無邊際清淨世界,隨眾生樂,現眾佛土。一切諸佛有無邊際菩薩行願,得圓滿智,遊戲自在,悉通達一切佛法。此如來應正等覺偏法界也。《華嚴經》

    ◎如來法身與菩薩法身,其體雖無別,於功德威力則異也。一切法,性相平等,同一體,凡聖,迷悟,染淨,因果,去來,進退,皆同一相也。然如摩尼珠,未充雕飾磨瑩,則無有光彩。菩薩法身,同於未充磨飾者,不能與如來法身同一而言也。《華嚴經》

    ◎佛告迦葉,如來身是常住身,不可壞之金剛身也。能以護持正法之因緣,成就此金剛身。我於往昔,依護法因緣,成就此金剛常住不可壞身。《涅槃經》

    ◎彌勒菩薩問佛,佛於迦耶城,菩提樹下成道以來未久,而多劫以來修行之無數佛及菩薩,敬禮世尊,恰如百歲老翁,問二十餘歲壯年云,汝是我父也。父少於子,舉世不信也。願佛為未來人說此疑。世尊是時告大菩薩眾曰:我自成佛以來,從五百萬億塵點,猶經百千萬億那由他阿僧祇劫。自是以來,我常在此世界,說法教化;又於他百千萬億世界,利導眾生。善男子!我於此間,作種種佛,又云入涅槃,如是,皆以方便分別也。善男子!我接人,應其知識,說名字不同,年紀大小;又有時言入涅槃,又云不入。如來於諸眾生,樂小法者,說我少出家,得無上正遍覺。然我實成佛以來,久遠若斯。但以方便,教化眾生,欲令入佛道,作如是說。善男子!如來演說經典,皆為度脫眾生。雖或說己身,或說他身;或示己事,或示他事;所說皆實不虛。何也,如來實知見三界全相,無有生死若退若出,無在世及滅度者,非實非虛,非同非異;非如凡夫之見三界,如來明見,無有錯誤。因眾生有種種欲望,種種分別,故說種種因緣,種種法,以令作諸善。如是我自成佛以來,甚大久遠,壽命無量,常住不滅,而使云滅者,為教化眾生也。何則?若言如來常住而不滅者,薄德之人,不種善根,益成貧窮下賤,貪著五欲,陷於妄見。是故方便,告以諸佛出世難值,過百萬劫,有見佛者,有不見佛者。眾生聞此語,必當作難遇想,渴仰於佛,欲種善根,是故如來不滅,而云滅度也。《法華經》

    ◎如來法身,非來,非去,諸法實性不動故。真如如來也,法界如來也,法性如來也,無虛妄性,如來也,無變異性,如來也,平等性,如來也,離生性,如來也,實性,如來也,住性,如來也,實際,如來也,虛空界,如來也,不思議界,如來也,無生性,如來也,無滅性,如來也,如實性,如來也,遠離性,如來也,寂定性,如來也,空性,如來也,無來無去也。《大般若經》

    ◎佛告迦葉,迦葉!佛性甚深,難見難入,有百盲人,為治目,詣良醫處,醫以金錍決眼膜,示一指,問其見否?不能見,至示二指二指,方得少見。無量菩薩,具足波羅蜜,雖至十住,如來未說性故,不能見佛性。十住菩薩,尚不能見,況乎二乘。及如來既說,少見之也。譬如人行曠野,渴而求水,叢樹間有白鶴,是人迷悶故,不能分別,以此鶴為水,及諦觀之,乃知白鶴。《涅槃經》

    ◎佛告諸弟子:譬如有一王,命臣牽一象,命眾盲人見之,盲人以手觸彼象終,王問彼等,象為如何?彼觸象牙者曰,象之形,如蘆葭根;觸其耳者曰,象之形如箕;觸頭者曰,象形如石,觸鼻者曰,象形如杆,觸腳者曰,象形如木臼,觸背者曰,象形如床,觸腹者曰,象形如甕;觸尾者曰,象形如繩,眾盲所云,雖不說象體,離此而外,無有象也。一切法,在色不受,皆佛性也。《涅槃經》

    ◎彌勒告妙吉祥言,如來我所不能供養也,何則,如來實如,無二相也,真如者如來也。妙吉祥問曰:無二汝如何說。彌勒答曰,起差別分別,說此是煩惱,此是出世間,故有三相也。若了一性,種種法如爾,無二相也。於二相,若不隨識所轉,起種種分別相,則無有二相。《神通境界經》

    ◎諸佛世尊,有無比不可思議境界,所謂一切諸佛,趺坐一處,遍滿十方無量世界。一切諸佛,說一義句,悉能開示一切佛法。一切諸佛,放一光明,悉能偏照一切世界。一切諸佛,於一身中,悉能示現一切諸身,一切諸佛,於一處中,悉能示現一切世界,一切諸佛,於一智中,悉能決了一切諸法。一切諸佛,於一念中,悉能住十方世界,一切諸佛,於一念中,悉能現如來無量威德。一切諸佛,於一念中,普緣三世佛及眾生,心無雜亂。一切諸佛,於一念中,與去來今一切諸佛,體一無二也。《華嚴經》

    ◎菩薩知一切世間之境界,是如來境界也。一切三世之境界,一切剎境界,一切法境界,一切眾生境界,真境無差別境界,法界無障礙境界,實際無邊際境界,虛空無分量境界,無境界之境界,是如來境界也。如世間之境界無量,如來之境亦無量也。《華嚴經》

    ◎世間者,放逸而長迷醉於五欲,妄想非實,而作苦障。是時,勤修不放逸,奉行佛法,以大誓,以度彼者,是則佛境界也。見迷惑而失正路,習行諸邪徑群生,長在大黑闇;為此等現智慧燈,令見佛法,是佛境界也。三有之海,深廣而無涯底,諸群生漂溺之;以方便造正法船度之,是佛境界也。《華嚴經》

    ◎諸佛境界,不可思議,一切眾生,思量佛境,心則狂亂。《般若經》

    ◎於一微塵中,悉見諸世界;眾生若聞者,迷亂心發狂。《華嚴經》

  • HAU

    會員
    29 6 月, 2005 在 11:21 上午

    第五節 涅槃

    ◎佛告大眾,涅槃者,解脫也。涅槃非色者,二乘之解脫也;色也者,諸佛之解脫也。解脫者,遠離一切繫縛時,無有生,無有和合者,此非真解脫。真解脫者,即是如來,其性清淨也。如來與解脫無有二。真解脫者,虛空也。真解脫者,無為也,真解脫者,無病也。真解脫者,安靜也。真解脫者,安穩也。真解脫者,無等侶,真解脫者,無憂畏。真解脫者,無憂喜,解脫者,無□破。真解脫者,無迫切。真解脫者,無動法。真解脫者希有也,真解脫者不可量,真解脫者最上也,真解脫者無上也,真解脫者恆常也,真解脫者堅實也,真解脫者無邊也,真解脫者深也,真解脫者不可見,真解脫者不可取,真解脫者清淨也,真解脫者一昧也,真解脫者寂靜也,真解脫者平等也,真解脫者知足也,真解脫者默然也。《涅槃經》

    ◎問佛涅槃者,無常也耶?答曰,涅槃者,非無常,常住也。何則,世間有五因:第一曰生因,是業煩惱等及草木等之種也。第二曰和合因,是善與善心和合,不善與不善心和合,無記與無記心和合也。第三曰住因,如下有柱故,屋不墮落。第四曰增長因,如依衣服飲食等之因緣故,令增長眾生身;外如種不被火燒,亦不被鳥食而增長者是也。第五曰遠因,如依憑國王,故無盜賊,亦如芽之依因地水火風等者也。然涅槃之體,非此五因所成,故不可曰無常也。

    又有二因,第一日了因,如燈燭之照闇中,了因也。第二曰作因,如陶師之作陶也。然令涅槃,非依作因而有,唯依了因而顯現,故了因者,名三十七道品及六度也。《涅槃經》

    ◎佛告迦葉,迦葉!諸聲聞及凡夫,聞說三乘無別而疑之,然三乘成就,同一佛性,故無有別,諸眾生久後,乃知一切三乘同一佛性。如諸金礦之除滓穢而成金,眾生到無煩惱,至於知三乘同一佛性。若云聲聞如舍利弗得小涅槃,緣覺得中涅槃,菩薩得大涅槃者,有過罪也。雖開示三乘,知如來祕室藏時,諸阿羅漢,亦悉得大涅槃。故大涅槃者,畢竟樂也。何有差別。《涅槃經》

    ◎佛告思益,我不得生死,不得涅槃,時五百比丘,從座而起曰,我等空修梵行,若無涅槃,何修道求智慧也。思益告比丘曰,譬如癡人畏虛空,捨空而走,到處皆虛空。又有一人求虛空,東西馳走曰,吾求虛空。是人知虛空之名而不知虛空也。求涅槃者,亦往來於涅槃之中,而不知涅槃。視之為煩惱,如涅槃名字,而不知涅槃體也。《梵天思益所問經》

    ◎佛告大慧,大慧!無性乘者,謂闡提也。此有二種:一者以捨一切善根故,二者發願愍一切眾生,盡一切眾生界故也。云何捨一切善根,謂謗菩薩藏云,此非順解脫之說。作是語時,善根悉斷,不能入涅槃。云何發願愍眾生,盡眾生界?謂以諸菩薩之本願與方便願,令一切眾生,悉入涅槃。若有一眾生未入涅槃者,我亦不入涅槃。此亦住一闡提趣。大慧問曰,世尊!何者畢竟不入涅槃者也。佛言,彼菩薩一闡提,知本來涅槃,是故畢竟不入涅槃。何也,彼捨善根闡提,以佛威力,成時有發菩提心,生善根而證涅槃。是佛不捨一切眾生故也。《入楞伽經》

    ◎維摩詰問文殊師利言:文殊師利!如來種者何也。文殊師利答曰:維摩結!貪瞋癡三毒、四顛倒見、五蓋、六八、七識處、八邪法、九惱處、十惡等及一切煩惱皆是佛種也。煩惱泥中,生清淨之蓮,有眾生,乃興佛法。若不入煩惱大海,焉能得一切智寶。《維摩經》

    ◎眾生心者涅槃也。本性常清淨,如虛空無異。《新譯入楞伽經》

    ◎眾生心體,從本已來,不生不滅,自性清淨。《占察經》

    ◎彼心名如來藏,所謂具足無量無邊,不可思議,無量清淨業也。《同上》

    ◎覺成就故,菩薩不與法縛,不求法脫,生死亦不厭,涅槃亦不愛,持戒亦不敬,毀戒亦不憎,久習亦不重,初學亦不輕。何也?一切覺故。譬如曉了眼光之前境,其光圓滿,而無憎愛。是光體無二也。無修,無成就,圓覺普照,寂滅無二也。不離、不即、無縛、無脫。何也,眾生本來成佛者也。故生死與涅槃,不異昨夢,以生死涅槃作昨夢,無起、無滅、無去、無來。《圓覺經》

    ◎一切障礙,即究竟覺也。得失無非解脫,成壞無非涅槃,智愚無非般若。菩薩外道,成就之法,同一菩提也。無明真如,無異境界。戒定慧三學,貪瞋癡三毒,俱是梵行也。眾生國土,同一法性也。地獄天堂,皆淨土也。有性無性,共成佛道。一切煩惱,畢竟解脫。無上妙覺,遍於十方,出生如來,與一切法,同體平等。《圓覺經》

    ◎佛告沙羅林外梵志須跋多羅言:須跋多羅!非想非非想,猶名為想,涅槃無想也。汝師□頭藍,利根聰明,不知呵責非非想,故受惡身,況其餘者。若不斷一切諸有,不能見實相。實相者無相之相也。無相者,一切法無自相,無他相,及自他相;無法相,無非法相,非有相,無無相,無因相,無果相。謂之真實相,謂之法界,謂之畢竟智,謂之第一義諦,謂之第一義空。《涅槃經》

    ◎佛告地天大王,一切諸法,皆是佛法也。大王問佛曰,若一切法皆佛法,一切眾生亦佛法也。佛答曰,若不以顛倒想,則一切眾生,皆是佛法也。大王!若如實見眾生,是平等真如實際也。實際者法界也。法界不能顯示,假名實際。故俗也,故有言說。《寶積經》

  • 壬遁

    會員
    29 6 月, 2005 在 6:16 下午

    :em001: :em02: :em21: :em22: :emm01:

  • 晚甘侯

    會員
    1 7 月, 2005 在 9:14 上午

    :em001:
    :em22: :em22: :em22:

  • huifuchang

    會員
    2 7 月, 2005 在 8:00 上午

    :emm01: :emm01:
    :em21: :em21:

Page 3 of 4

Log in to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