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詢問、尋找答案,向各方術數同好交流
與世界術數連接

  • 三藏精要

    Posted by HAU on 29 6 月, 2005 在 3:03 上午

    楊秀鶴居士編選
    佛言:

    善男子!是經能令菩薩未發心者發菩提心。
    無慈仁者,起於慈心。好殺戮者,起大悲心。
    生嫉妒者,起隨喜心。有愛著者,起能捨心。
    諸慳貪者,起布施心。多憍慢者,起持戒心。
    瞋恚盛者,起忍耐心。生懈怠者,起精進心。
    諸散亂者,起禪定心。於愚痴者,起智慧心。
    未能度彼者,起度彼心。行十惡者,起十善心。
    樂有為者,志無為心。有退心者,作不退心。
    為有漏者,起無漏心。多煩惱者,在除滅心。《無量義經》

    吾愍汝等、天人之類、苦心誨諭、教令修善。
    隨器開導、授與經法、承用之者、任意所願、
    皆令得道。佛所遊履:國邑丘聚、靡不蒙化;
    天下和順、日月清明、風雨以時、災厲不起,
    國豐民安、兵弋不用、德崇仁與、務修禮讓。《無量壽經》

    online9999 replied 20 年, 3 月 前 6 Members · 47 Replies
  • 47 Replies
  • HAU

    會員
    29 6 月, 2005 在 11:03 上午

    楊秀鶴居士編選
    佛言:

    善男子!是經能令菩薩未發心者發菩提心。
    無慈仁者,起於慈心。好殺戮者,起大悲心。
    生嫉妒者,起隨喜心。有愛著者,起能捨心。
    諸慳貪者,起布施心。多憍慢者,起持戒心。
    瞋恚盛者,起忍耐心。生懈怠者,起精進心。
    諸散亂者,起禪定心。於愚痴者,起智慧心。
    未能度彼者,起度彼心。行十惡者,起十善心。
    樂有為者,志無為心。有退心者,作不退心。
    為有漏者,起無漏心。多煩惱者,在除滅心。《無量義經》

    吾愍汝等、天人之類、苦心誨諭、教令修善。
    隨器開導、授與經法、承用之者、任意所願、
    皆令得道。佛所遊履:國邑丘聚、靡不蒙化;
    天下和順、日月清明、風雨以時、災厲不起,
    國豐民安、兵弋不用、德崇仁與、務修禮讓。《無量壽經》

  • HAU

    會員
    29 6 月, 2005 在 11:04 上午

    序篇
    編著者 楊秀鶴
    助編 黃孟林

    ◎佛為一大事因緣出現於世,開佛知見,示佛知見,悟佛知見,入佛知見。《法華經》

    ◎佛言:我之出現於世,猶如大雲,能潤一切;為欲令使枯渴眾生,皆離苦惱,得安穩樂。安穩眾生,世間無能及我者;為大眾,說如露之淨法,其法一昧,惟有解脫涅槃。我以一音,演唱斯義,常為大眾,作因緣。我觀一切,普皆平等,無有彼此愛憎之心,無貪著,無障礙,恆為一切,說平等法。無一人多人之別,常演說法,曾無他事,去來坐立之間,亦終無厭。於貴賤、上下、持戒者、破戒者、有禮容者、及無者、正見者、邪見者、利根及鈍根等,等雨法雨而無倦。一切眾生,聞我法者,應其能力,各進上位。《法華經》

    ◎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涅槃經》

    ◎無怨恨之教,是為佛教;無諍訟之教,是為佛教;無誹謗之教,是為佛教。《寶藏經》

    ◎無執自他之法,是名佛教;無譏諷之法,是名佛教;善教善導,隨宜之法,是名佛教。《寶筐經》

    ◎諸佛惟有此事,曰:為利一切世間,淨世間眼,斷一切非道而出現也。《大法炬陀羅尼經》

    ◎佛言:我之哀愍汝等諸天人民,甚於父母之念子。我今於此世間作佛,降化五惡,消除五痛,絕滅五燒,以善攻惡,拔生死苦,令獲五德,昇無為安。《無量壽經》

    ◎多疑者,一切世間出世間事,皆不能成。疑法,不能學得;疑師,不能敬順之;疑自,則非學時;生此三疑,是障道之根本也。起泱定心而學者,不可有此三事。《成實論》

    ◎佛言:夫為道者,猶如水中之木,尋流而行。不觸兩岸,不為人所取,不為鬼神所遮,不為洄流所住,亦不腐敗,吾保此木,決定入海。學道之人,不為情欲所惑,不為眾邪所亂,精進無為,吾保此人必得道。若樂聞法而不厭足者,悟不可思議法。《華嚴經》

    ◎從他聞時,具十六事:一者以時聽,二者樂聽,三者至心聽,四者恭敬聽,五者不求過聽,六者不為議論聽,七者不為勝聽,八者聽時不輕說者,九者聽時不輕法,十者聽時終不自輕,十一者聽時遠離五蓋,十二者聽時為受持讀誦,十三者聽時為除五欲,十四者聽時為具信心,十五者聽時為調眾生,十六者聽時為斷闇根。《優婆塞戒經》
     
    ◎聞法者,對說法人,作醫王想,作拔苦想,作說法甘露想,作醍醐想。說法者對聽眾,作勝解增長想,作癒病想。若說者與聽者,能如是用意,皆堪紹隆佛位,常生佛前。《大集經》
     
    ◎有人渴欲水,覓之至大澤 既至,對視而不飲。傍人語之曰:汝渴於水而求水,辛苦至此,今覓得水,不飲之何故?答曰:若飲得盡則飲之,然此水極多,而不能盡,是故我不飲也。眾人聞之,大嗤。人見佛教,為不能盡解之,遂不聞之,不思之,不修之,亦如是也。《百喻經》

    ◎於三學中,不能善學,但以多聞因緣,輕視他人者,是人則為障礙善法。《佛藏經》

    ◎但以多聞,不能入如來法。如為人設美饌,自餓不能食;畫與人藥,自疾不能疾;數他寶,自無半文分;亦如生於王宮,而受凍餒;聾者奏琶樂,悅他而不自聞;盲人繢象,示他而不自見;於法不修行,多聞亦如是。《華嚴經》

    ◎若聞佛語,即能自解。如丈夫能服苦藥,小兒則和以蜜。《十住毗婆娑論》

    ◎佛法貴行,不貴不行。但能勤行,縱寡聞,亦先入道。《智度論》

    ◎寧當少聞,能解義昧,不願多聞,不了於義;願作心之師,不以心作師。《涅槃經》

    ◎雖多聞,若不修行,與不聞等。如人說食,終不能飽。《楞嚴經》

    ◎持法者,不必多誦習,若少有所聞,具足法身行,是謂持法人,以法自將養。雖多誦習義,放逸不從正,如牧數他牛,非沙門正道。《出曜經》

    ◎佛言:夫行道者,如牛負重,行深泥中,雖極疲勞,不敢顧左右;離出淤泥,乃得蘇息。人之情慾,甚於淤泥,故以直心念道,庶免於眾苦。《四十二章經》

    ◎聽法功德,出生死中,最為第一。《正法念處經》

    ◎佛正法大乘,不住一切法,是故名為佛。《華嚴經》

    ◎自從如來得道已來,四十餘年,常為眾生演說諸法四相之義;苦義,空義,無常,無我,無大無小,無生無滅,一相無相,法性法相,本來空寂,不來不去,不出不沒。《無量義經》

  • HAU

    會員
    29 6 月, 2005 在 11:04 上午

    第一篇 歸依

    第一章 信仰

    ◎投歸依伏,故曰歸依。歸依之相,如子歸父;依服之義,如民依王,如怯依勇。《大乘義經》

    ◎依佛如師,故曰歸依佛。《 同上》

    ◎憑法為藥,故曰歸依法。《同上》

    ◎依僧為友,故曰歸依僧。《同上》

    ◎如人有手,入寶山中,自在取寶;有信亦爾,入佛法中,取無漏寶財。《華嚴經》

    ◎如人無手,雖至寶山,終無所得;無信手者,雖逢三寶,亦無所得。《心地觀經》

    ◎佛法如大海,以信為能入。《智度論》

    ◎入佛法海,以信為本;渡生死河,以戒為船筏。《 心地觀經》

    ◎如國王,於邊城造樓檀,築地堅固,使不能毀壞,內則國家安穩,外則制怨敵。佛子,堅固信仰如來,信根已立,終不隨他之沙門,梵士,惡魔,及惡世間,是謂得信之城樓,為佛子除惡不善,修諸善法。《中阿含經》

    ◎有信而無解者,增長無明;有解而無信者,增長邪見;信與解圓通,方為行之本。《涅槃經》

    ◎信常住之理,名曰信心。《華嚴經》

    ◎為到涅槃,信聖法,要聞得智慧,不放逸而通達;如是,由此世入最上界而無憂。《巴利文 增一阿含經》

    ◎信心為聽法之因,聽法為信心之因。《涅槃經》

    ◎就善友,得聞深妙法,得諸聖尊所愛重,如來殊勝智慧遍虛空,所說之法,惟佛能悟;是故,須博聞正法,信我教之真實。得人界之身甚難,遇如來教亦難。是故,聞法者應精進。《無量壽如來會》

    ◎聞正法有因,謂近善友也;近善友有因,謂信心也,起信心有三因,謂聽法與思惟義。《涅槃經》

    ◎說信心有四種:一者信根本,所謂樂念真如法也。二者信佛有無量功德,常念親近,供養,恭敬,發起善根,願求一切智。三者信法有大利益,常念修行波羅蜜。四者信僧能修行自利利他。常樂親近諸菩薩眾,求學如實行。《起信論》

    ◎信復有二種:一者從聞生,二者從恩生。是人從聞生而不從思生者,名為信不具足。復有二種:一者信有道,二者信得道,是人之信心,唯信有道而不信有諸得道人者,名為信不具足。《涅槃經》

    ◎若有眾生,明信佛智乃至勝智,作諸功德,信心回向者,此諸眾生,於七寶華中,自然化生,跏趺而生,須臾之頃,身相光明,智慧功德,如諸菩薩,具足成就。《無量壽經》

    ◎信是佛子,是故智者,應常親近於信。《寶積經》

    ◎若求菩提,利眾生,彼等為眾生之最勝者也,此無比類,況有上耶!是故,得聞此諸法,智者常生樂法心,當得無邊大福聚,速得證無上道。《出生菩提心經》

    ◎或說阿褥多羅三藐三菩提,信心為因,是菩提因,雖復有無量,若說信心,即已攝盡。《涅槃經》

    ◎菩提心,則為大道,能使得入一切智城故。菩提心,則為淨眼,悉能睹見邪正故。菩提心,則為明月,諸白淨法,悉圓滿故。菩提心,則為淨水,洗濯一切煩惱垢故。菩提心,則為良田,長養眾生白淨故。菩提心,則為一切諸佛種子,能生一切諸佛法故。《華嚴經》

    ◎大信心即是佛性,佛性即是如來。《涅槃經》

    ◎菩提清涼月,遊於畢竟空,眾生心水淨,菩提影現中。《華嚴經》

    ◎佛知脫一切眾生死之繩之道,親對神人,明示知與法,使人或見或聞,皆得安心。佛寶為道人,善人,決定人,無漏人,而窮達身命,有大智慧之大人也。《巴利文 增一阿含經》

    ◎比丘依佛法而生信,信如來為世尊、等正覺、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師、調御丈夫、天人師。得無病安泰,不寒不熱,中庸之忍耐與勉強。得不偽不迷,如實於師主前,顯義,住精進,捨不善法,起善法,依善法而決定勉強牢固。成有智慧人,得無上智。《同上》

    ◎我雖一瞬間,不離深智慮而明晰說法之佛側。說無愛著及無苦惱法之佛陀,於他無所比類。我不別晝夜,以心眼見之,我自信乍歸而過夜,須臾不離之。我信與悅,心與念,使我歸依佛教。如是智慧高大之人,不論之何方所,我亦於其處歸依,設我身老力盡,不能到彼處,而我心決定,常行其處,是我心與彼符合故也。《巴利文 中阿含經》

    ◎一心欲見佛,不自惜身命,時我及眾憎,俱出靈鷲山。《法華經》

    ◎世尊!若此法唯世尊成就,比丘不得成就;或比丘得成就,比丘尼不得成就;或比巨尼得成就,在家優婆塞優婆夷及諸欲者不得成就;則其法不完全。然是法,世尊得成就,比丘比丘尼亦成就,在家優婆塞優婆夷及諸欲者, 悉得成就,故信是法完全也。《巴利文 中阿含經》

    ◎佛言:若有菩薩,以勝意樂,於我所,起父想,彼人當得入如來數,如我無異。《寶積經》

    ◎為欲到涅槃,信奉諸聖法,聞求得智慧,精進能通達。《巴利文 雜阿含經》

    ◎一切行以信為首,眾德根本也。《梵網經》

    ◎一切諸功德,以信為使命,於諸寶之中,信財最第一。《大莊嚴經》

    ◎信為道源功德母,長養一切諸善法,斷除疑網出愛流,開示涅槃無上道。信心清淨無垢濁,滅除驕慢恭敬本,亦為法藏第一財,為清淨手受眾行。信能惠施心無竑。信能歡喜入佛法。信能增長智功德。信能必到如來地。信使諸根淨明利。信力堅固無能壞。信能永滅煩惱本。信能專向佛功德。信於境界無所著。遠離諸難得無難。信能超出眾魔道。示現無上解脫道。信不破壞功德種。信能生長菩提樹。信能增益最上智。信能示現一切佛。《華嚴經》

    ◎若有諸眾生,未發菩提心,得一聞佛名,決定成菩提。《華嚴經》

    ◎若人種善根,疑則花不開;信心清淨者,華開即見佛。《十住毗婆娑論》

    ◎菩薩於生死,最初發心時,一向求菩提,堅固不可動。彼一念功德,深廣無涯際,如來分別說,窮劫不能盡。《華嚴經》

    ◎一切眾生心,悉分別可知,一切剎微塵,尚可算其數;十方虛空界,一毛猶可量,菩薩初發心,究竟不可測。《華嚴經》

    ◎菩提心功德,若有色方分,周遍虛空界,不能容受者。《寶積經》

    ◎若聞一句未普聞之法,生大歡喜,勝得滿三千大千世界中珍寶。《華嚴經》

    ◎佛語彌勒,聞彼佛名號,歡喜踊躍,乃至一念,當知此人,為得大利。則是具足無上功德。《無量壽經》

    ◎佛言,聞法能不忘,見敬得大慶,則我善親友。《同上》

    ◎如彼最上大福聚,不及道心十六分;若為求福如須彌,如恆河沙諸佛剎,皆悉造寺造諸塔,不及道心十六分。《出生菩提心經》

    ◎譬如閻浮檀金,除如意寶,勝一切寶。菩提心之閻浮檀金,亦復如是,除一切智,勝諸功德。《華嚴經》

    ◎譬如迦楞毗伽鳥,在殼中時,有大勢力,餘鳥不能及。菩薩摩訶薩,亦復如是,於生死殼,發菩提心,功德勢力,聲聞緣覺,所不能及。《同上》

    ◎譬如波利質多樹華,一日薰衣,瞻蔔華,婆師華,雖薰千歲,不能所及。菩提心華,亦復如是,一日所薰功德,香徹十方佛所;聲聞緣覺,以無漏智,熏諸功德百千劫,亦不能所及。《同上》

    ◎由我等之感情,怒,患及疑心發生者,不可求續;惟從離欲,慈愛,安穩心發生者,及從信奉佛陀真理之誠所生者,永劫不滅。《巴利文小阿含經》

    ◎聞此法信心,歡喜無疑者,速成無上道,與諸如來等。《華嚴經》

    ◎淨心水器,莫不影顯,常現在前,但破器濁心之眾生,不見如來法身之影像。《同上》

    ◎若能信解離憍慢,發心即得見如來;若有諂曲不淨心,億劫尋求難值遇。《同上》

    ◎憍慢弊懈怠,難以信此法;宿世見諸佛,如是樂聽教。《無量壽經》

    ◎彌蘭王問那先比丘言:人未得涅槃之道,如何知樂涅槃?那先言,人生未曾截手足,能知其痛之劇,由見他之截手足者呻吟;前諸聖者,既得涅槃之道,語其樂,以此故,信其樂也。《那先比丘經》

    ◎離疑得正智,救世無上主,世尊說假名,信行住菩提。《華嚴經》

  • HAU

    會員
    29 6 月, 2005 在 11:05 上午

    第二章 念佛

    ◎佛告迦葉菩薩,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常能至心,專心念佛者,若在山林,若在聚落,若晝,若夜,若坐,若臥,諸佛世尊,常閱此人,如現目前。《涅槃經》

    ◎佛告阿難及韋提希,諸佛如來,是法界身,入一切眾生心想中,是故爾等,心想佛時,是心即是三十二相,八十隨形好,是心作佛,是心是佛,諸佛正遍知海,從心想生。《觀無量壽經》

    ◎若念佛者,當知此人是人中之芬陀利華,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為其勝友,常在道揚,生諸佛家。《同上》

    ◎若能至心繫念,內在端坐正受,觀佛色身,當知是人,心如佛心,與佛無異。雖在煩惱中,不為諸惡覆蔽,於未來世,雨大法雨。《觀佛經》

    ◎若人持佛名,不生怯弱之心,有智慧而不諂曲,常在諸佛前。《十二佛名經》

    ◎若有人,日日稱說如來名號,是諸眾生,能離黑闇,漸次得燒諸煩惱。如是稱念南無佛,語業不空,如是語業,名執大炬能照破煩惱。《寶積經》

    ◎依敬憶佛,必出生死至涅槃,乃至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下至一稱南無佛陀大慈悲者,是善男子善女人等,生死際窮,善根無盡,於天人中,恆受富樂,得最後般涅槃。《般若經》

    ◎淨飯大王白佛,念佛之功,其狀云何?佛告父王,如伊蘭林,方四十由旬,有一棵牛頭旃檀,雖有根芽,猶未出土,其伊蘭林惟臭而無香,若有噉其花果者,發狂而死。後時旃檀根芽漸漸生長,纔成樹,香氣昌盛,遂能改變此林,普皆香美,眾生見者,皆生希百心。佛告父王,一切眾生在生死中,念佛之心,亦復如是。但能繫念不止,定生佛前。必得往生,即能改變一切諸惡,或大慈悲。如彼香樹之改伊蘭林。《觀佛三昧經》

    ◎彌蘭王問羅漢那先比丘曰:言人在世間作惡至百歲,臨死之時,若能念佛,死後生天者,此語我不信。復一殺生,死即入泥犁中者 我不信之。那先比丘曰:有人持小石,置在水上 其石浮也沒也。王曰其石沒矣。那先言,如持百枚大石,置在船上,其船沒也否也。王曰,不沒 那先目,船中百枚大石,因船固不得沒,人雖有大惡,若一時念佛,以是,不入泥犁,便生天上 何不信也?其小石沉沒者,如人作惡,不知有佛 死後便入泥犁,何不信也。王曰,善哉!善哉!《那先比丘經》

    ◎譬如有人,得不可壞之藥,一切怨敵,不得其便。菩薩摩訶薩,亦復如是。得菩提心不可壞之法藥,一切煩惱,諸魔,怨敵等,所不能壞。譬如有人,得住水寶珠,為其身瓔珞,深入水中,不能沒溺;得菩提心之住水寶珠,入生死海,而不沉沒。譬如金剛,於百千劫,處諸水中,亦不爛壞異變;菩提心亦復如是,於無量劫,處生死中,諸煩惱業,不能斷滅,亦無損減。《華嚴經》

    ◎譬如善見藥王,滅一切病,菩提心,滅一切眾生,諸煩惱病。《同上》

    ◎譬如牛馬羊乳,含在一器,以師子乳,投彼器中,餘乳消盡,直過無礙。如來以師子菩提心乳,著於無量劫所積詰業煩惱乳中,皆悉消盡。《同上》

    ◎佛告阿難,捕魚師,為得魚故,置釣飼於大池水,使魚吞食,魚吞已,雖在池中,不久可出。阿難!一切眾生,於諸佛所,得生敬信,種諸善根,修行布施,乃至發心,得一念信,雖為餘惡不善業所覆障,墮在地獄餓鬼畜生,諸佛世尊,以佛眼觀此眾生發心殊勝故,從地獄拔之而出,既拔出已,置涅槃岸。《大悲經》

    ◎一行三昧者,應處空間,捨諸亂意,繫心實理,想念一佛,念念相續,而不懈怠,於一念中,即能見十方佛,獲大辯才。《文殊般若經》

  • HAU

    會員
    29 6 月, 2005 在 11:05 上午

    第三章 懺悔

    ◎作極惡之行,悔過轉微薄,日悔不懈怠,罪根永可拔。《增一阿含經》

    ◎本我所造,後我自受,為惡自更,如綱鑽珠。《法句經》

    ◎人有眾過,而不自悔,頓息其心,罪來赴身,如水歸海,漸成深廣。若人有過,自解知非,改惡行善,罪自消滅,如病得汗,漸有痊損耳。《四十二章經》

    ◎犯過而非惡,能追悔為善,是明照世間,如日之無曇。《法句經》

    ◎前心作惡,如雲覆日;後心起善,如炬消暗。《未曾有經》

    ◎有惡知非,改過得善,罪日消滅,後會得道。《四十二章經》

    ◎如百年垢衣,於一日瀚,可使洗淨。如是百千劫中所集諸不善業,以佛法力故,善順思惟,於一日一時,盡能消滅。《大集經》

    ◎若人造重罪,作已深自責,懺悔更不造,能拔根本業。《業報差別經》

    ◎譬如有金色花千斤,不如真金一兩;作罪雖多;不如少德。對佛作僭者,同於盲人以不自視,想人亦不見己作惡事。故於佛前,大眾懺悔,罪本無自性故,從善緣必滅。《涅槃經》

    ◎一切業障海,皆由妄想生,若欲懺悔者,端坐念實相,眾罪如霜露,慧日能消除。《觀普賢經》

    ◎若能如法懺悔者,所有煩惱悉皆除;猶如劫火壞世間,燒盡須彌并大海。懺悔能燒煩惱薪,懺悔能往生天路,懺悔能得四禪樂,懺悔雨寶摩尼珠,懺悔能延金剛壽壽,懺悔能入常樂宮,懺悔能出三界獄,懺悔能開菩提華,懺悔得佛大圓鏡,懺悔能令至寶所。《心地觀經》

    ◎欲懺悔者,廣請招諸佛誦經,至心徹到發願,願求破壞身心一切諸業,於念念中,諸罪得消滅。《觀普賢經》

    ◎我昔所造諸惡業,皆由無始貪瞋癡,從身語意之所生,一切我今皆懺悔。《華嚴經》

    ◎以四弘願,建立菩提。《華嚴經》

    ◎無相法,著一切法,皆是妄想。《華嚴經》

  • HAU

    會員
    29 6 月, 2005 在 11:06 上午

    第二篇 修善破惡

    第一章 修善破惡

    ◎言行忠信,表裏相應。《無量壽經》

    ◎種種譬喻,廣說言教。《法華經》

    ◎言語道斷,心行處滅。故名不可思議。《正觀五上》

    ◎莫輕少惡,以為無殃,水滴雖微,漸盈大器。《涅槃經》

    ◎端心正意,齋戒清淨,一日一夜;勝在無量壽國,為善百年。所以者何,彼佛國土,無為自然,皆積眾善,無毛髮之惡也。於此修善十日十夜,勝於他方諸佛國土,為善千歲。所以者何?他方佛國,為善者多,為惡者少,福德自然,無造惡之地也。《無量壽經》

    ◎耆婆言,臣聞佛說,修一善心,破百種惡,大王!如少金剛,能壞須彌;亦如少火,能燒一切;如少毒藥,能害眾生;少善亦然,雖名少善,其實是大,何以故?破大惡故。《涅槃經》

    ◎佛告波斯匿王,大王!含有親信之人,從四方來告者,四大山由四方崩來,將害人民,如何為劃策?王言:世尊!若有斯事,無何避處,惟當專心持戒為施。佛讚言,善哉!大王!我說四山,即眾生之生老病死也,常來切人,安可不修戒與施乎。王言,世尊七!持戒與布施,得何等果?佛告大王,生人與神,多受快樂。《涅槃經》

    ◎知煩惱過,不隨煩惱,能忍惡苦,不生恐怖心,具此四法者,不作惡。樂修善法,分別善惡,親正法,憐愍眾生,知宿命,具此五者,不動。若聞人譏忍心,若聞讚愧心,行道莫自慢。見人之離,使和合;揚人善、隱咎,莫說人之恥。於煩惱,生怨想;於善法,生親想;雖供養父母師長,為此不作惡事。《優婆塞戒經》

    ◎佛告舍利弗,菩薩於一切處,寧喪身命,遠離各種邪欲之行;遠離妄語兩舌,遠離綺語,瞋恚,邪見,常成就潔白勝行。《菩薩正法經》

    ◎有一切行為之功果者,唯從捨世欲根生。《巴利文 增一阿含經》

    ◎福業如果熟,不可以神祀得,唯人乘持戒車,得生天上,須知一切事,由行前得,不依祭祀而得。《雜寶藏經》

  • HAU

    會員
    29 6 月, 2005 在 11:06 上午

    第二章 自利

    第一節 制心

    ◎佛言,人常為目所欺,為目所欺,為鼻所欺,為口所欺,為身所欺。《阿含正行經》

    ◎若念專分別眼目鼻舌身意六根與色聲香昧觸法六境者,終不墮惡道。眼觀色,若好若醜,見好則喜,見惡則不喜;耳聞聲,若好若醜,聞好則喜,聞不好則不喜,鼻舌身意亦如是。猶如六種獸,所以不同,若有人取繩纏縛之,取狗、野狐、彌猴、魚、蚢蛇、飛鳥,皆悉縛之,共繫一處,放之,爾時六種獸,各有性行:狗之意中,欲趣赴村中;野狐之意中,欲趣赴塚間;鯉魚之意中,欲趣水中;獼猴之意中,欲向山林間;毒蛇之意中,欲入穴中;飛鳥之意中,欲飛在空;爾時六種獸,各有性行,俱不同。設復有人,取此六種獸,繫著一處,使不得東西南北,是時六種獸,雖復動轉,亦不離故處。人之六情亦如是,各有所主,其事不同,所觀別異,若好若醜。爾時比巨,繫此六情,著於一處。是故諸比丘,當念專精,意不錯亂。爾時,弊魔波旬,不得其便;諸善功德,皆悉成就。《增一阿含經》

    ◎佛在世時,有一道人,在河邊樹下學道,十二年間,貪想不除,心馳意散,但念六欲,即思念得目色、耳聲、鼻香、口昧、身觸、意法,身動意遊,曾無寧息。時佛知彼道人司度,往至其所,共宿樹下,須臾,龜從河中出,來至樹下。復有一水狗,飢而求食,與龜相逢,便欲噉龜,龜縮其頭尾及其四腳藏甲中,不能得噉;水狗少遠,復出頭足,行步如故,水狗不能奈何,龜逐得脫。於是道人問佛,此龜有護命鎧,水狗不能得其便。佛答曰:「吾念世人,不如此龜。不知無常,放姿六情,外魔得便,形壞神去,生死無端,輪轉五道,苦惱百千,此無非皆意之所造,宜自勉勵,求滅度之安。」於是,佛即說偈曰:「藏六如龜,防意如城,與慧魔戰,勝則無患。」《法句經》

    ◎五根者,心為其主,是故汝等當好制心。心之可畏,甚於毒蛇、惡獸、盜賊、大火。越逸,未足喻也。《遺教經》

    ◎佛言,汝等比丘,已能住戒,當制五根,勿含放逸入於五欲。譬如牧牛之人,執杖視之,不含縱逸,犯人苗稼。若縱五根,非惟五欲將無涯畔,不可制也。亦如惡馬,不以蠻制,將當牽人墜於坑陷。如被劫害,苦止一世;五根賊禍,殃及累世,為害甚重,可不慎哉!是故智者制而不隨,持之如賊,不令縱逸。假含縱之,皆亦不久見貝磨滅,此五根者,心為其主,是故爾等當好制心。《遺教經》

    ◎佛告沙門,慎勿信爾意,意終不可信。《四十二章經》

    ◎此身動作,皆由心起,故應先調心,莫苦於身,身如木石無知,何故隨心苦體。《佛本行經》

    ◎遊心之士,非無後悔,縱心之禍,重若須彌。《忍辱經》

    ◎作自佛寺,不如活一人,活十方天下人,不如守意一日。《罵意經》

    ◎寧自破骨破胸,終不隨心作惡。唯力士不為多力,能自端心者,勝於力士。佛與心諍已來,其劫無數,不敢隨心,勤力精進,自成佛也。《涅槃經》

    ◎宜自決斷,端身正行,益作諸善,修己潔體,洗除心垢,言行忠信,表裏相應,善能自度,轉相拯濟,精明求願,累積善本。《無量壽經》

    ◎汝端目,汝端目,汝端鼻,汝端口,汝端身,汝端意。《正行經》

    ◎佛言,汝等比丘,諂曲之心,與道相違,是故宜質直其心。當知諂曲但欺誑,入道之人,則無是處,是故汝等,宜當端心,以質直為本。《遺教經》

    ◎譬若軍征,百萬之眾,恃諸名將以卻敵。道人伏心制意,修法奉道,順行戒禁,身意清白,布恩施德,除棄忿怒、憍奢、諍訟、專精行道,若名將之帥眾。《四自浸經》

    ◎一心制意,端身正行,獨作諸畫,不為眾惡,身獨度脫,獲其福德。《無量壽經》

    ◎譬如一人有四婦,第一婦為夫所重,坐起行步,動作臥息,未普相離,飲食衣服,常先與之,寒暑飢渴,摩順護視,隨其所欲,未曾與諍。第二婦,坐起言談,常在左右,會之則喜,離之則憂。第三婦,有時會合,窮困疲極,適相思念。第四婦,給使作務,有事則往,而未嘗護視,常放過之。時夫臨死,呼第一婦曰:「汝當隨我去?」婦報曰:「我不隨卿。」夫曰:「我甚重愛,常順汝旨,那不相隨。」婦曰:「卿雖重愛我,我不能隨卿。」夫便呼第二婦曰:「汝當隨我去?」婦曰:「卿所重愛之第一婦,尚不隨卿,我豈隨卿去耶?」夫曰:「我初求汝,苦不可言,觸寒逢暑,忍飢耐渴,那不相隨也?」婦曰:「卿自貪欲,強求及我,我不求卿,何得持艱苦相語也?」夫便呼第三婦曰:「汝當隨我去?」婦曰:「我受卿恩施,送卿至城外,終不能遠行到卿所至之處。」夫便呼第四婦曰:「汝當隨我去也?」婦報曰:「我本離父母,來給使於卿,死生苦樂,當隨卿之所到。」此協夫意之三婦,得不能自隨,唯苦醜不協意者得去。佛言,上所譬喻,第一婦者,是人身也。人好愛身,過第一婦,至命終時,身僵地,不肯隨去。第二婦者,是人財也。得之則喜,不得之則憂,及命終時,財寶續存世間,亦不肯隨去。等三婦者,是父母、妻子、兄弟、知識、奴婢也。生時以恩愛轉相思慕,至命盡,涕哭至城外塚間,便棄死人,各自歸還,憂思不能過十日,便共飲食,捐忘死人。第四婦者,是人意也,天下無有自愛而守護意者,皆放心姿意,貪欲瞋恚,不信正道,而臨命終時,唯此意隨去,當墮惡道,是故,當自端心正意。《阿含經》

    ◎坐眾人中,不羞眾人,為眾人所敬者,心淨端故也。《正行經》

    ◎心性本淨,諸過為垢;以智慧水,洗除心垢。《文殊師利問經》

    ◎人鍛鐵去滓而成為器者,器即精。好學道人,去心垢染,行即清淨也。《四十二章經》

    ◎惡由心生,反以賊心;如鐵生垢,消毀其形。《孛經》

    ◎如人以漸,安徐精進,洗除心垢,工匠鍊金。惡由心生,還壞自身;如鐵生垢,反蝕其形。《法句經》

    ◎波羅奈國,有居士,字曰□提,此人有子,名優婆□提,後年長大,家貧燋煎。父與財物,含開肆販賣,時有耶貰軻阿羅漢,往到其邊,為說法,教令繫念,以黑白石子富籌算,善念下白,惡念下黑,優婆□提,奉受其教,善惡之念,輒投石子。初黑偏多,白者渺少;漸漸修習,白黑正等;繫念不止,更無黑石,惟有純白石;善念已盛,還得初果。《賢愚經》

    ◎人不能伏自意,反欲伏他意;能伏自意者,他人意可伏。《三慧經》

    ◎觀自身,觀他人身;觀自意,觀他人意;觀自法,觀他人法。《忠心經》

    ◎夫心者,制心一處,無事不辦。《遺教經》

    ◎智者以慧鍊心,尋究諸垢,猶如礦鐵,數入百鍊,則成精金,猶如大海,目夜沸動,則成大寶,人亦如是,晝夜役心不止,便獲果證。《出曜經》

  • HAU

    會員
    29 6 月, 2005 在 11:06 上午

    第二節 實語

    ◎昔有鱉,遭遇枯旱,湖澤乾渴,不能自到有食之池。時有大鶴,往集其邊,鱉從哀求,乞相濟度,鶴啄之,銜飛。過都邑,鱉不默問曰:是何處?何故不止?鶴便欲應之,口開鱉墮地,為人屠食。夫人愚頑,口舌不謹亦如是。《舊雜警喻經》

    ◎佛言,諸弟子!離無義之語,常自守護所言語,語知時、語順法、語以利益人之外,不為戲笑。《華嚴經》

    ◎世間諸人,在世時,舌上自然生斤鐵,所謂口說諸毒惡,還害自身。《起世因本經》

    ◎不得妄證人,含入罪法;不得傳惡言,轉相鬥言語;不得中傷人意;勿不聞言聞,勿不見言見。《阿含正行經》

    ◎實語者,不假布施、持戒、學問、多聞。但修實語,得無量福。《智度論》

    ◎寶語童子問佛曰:「實者何也?」佛告彼,實有三:不誑佛,不誑己身,不誑眾生也。又問曰:「實語者何?」答言:「不多語、守護語、不用麤語,是為實語。」《大集經》

    ◎妄語之言說,惱一切眾生,彼常如黑暗,雖有命,同於死。《正法念處經》

    ◎弟子!離妄語,常言真實,語諦,夢亦不妄語。《華嚴經》

    ◎妄語有十罪:一者口氣臭;二者善神遠之,非人得便;三者雖有實語,人不信受;四者智人謀議,常不參與;五者常被誹謗,醜惡之聲,周聲天下;六者人不敬,有事雖教敕,人不承用;七者需多憂愁;八者種誹謗業因緣;九者身壞命終,當墮地獄;十者若出為人,常被誹謗。《智度論》

    ◎離妄語,諸世間人,或有眼見,或有耳聞,一切皆信。設復貧窮,無財物,一切世人,供養如王。一切人中,實語人之光明,恰如眾星中之月光明。一切寶中,實語之寶為勝。欲度生死,一切船中,實語之船最為勝,若欲離一切惡行,離妄語最為勝。一切燈中,實語之燈最為勝。一切惡道之善導中,實語之導最為勝。一切世間之受用物中,實語之物最為勝。一切治病諸藥中,實語之藥最為勝。一切奮迅諸勢力中,實語之力最為勝。一切歸中,實語之歸最為勝。一切知識,實語最為勝。若人攝取實語之財,則於世間,曾無惡行,不墮貧窮,得與天比近。《正法念處經》

    ◎佛告阿難,人生世間,禍從口出。當護口甚如猛火,猛火熾然,燒世間財;惡口熾然,燒七聖財。一切眾生,禍從口出,故口為毀身斧,滅身刃。《報恩經》

    ◎惡言、罵詈,憍慢蔑人,是行興起,疾怨茲生。遜言辭,尊敬人,棄怨,忍惡,疾怨自滅,夫士之生於世也,斧在口中,斬身所以,由其惡言。《法句經》

    ◎譽惡被惡譽,是二俱為惡,好以口噲鬥,是後皆不安。《法句經》

    ◎尚勿麤言,言當畏報,惡往禍來,刀支歸軀,出言以善,如叩鐘聲,身無議論,渡出則安。《法句經》

    ◎好惡口兩舌,出他人之過,如是不善人,無惡而不造《華子經》

    ◎佛言離兩舌,無破壞心,使鬥諍離散人人和合,又離惡口,麤獷苦惡言語,如自壞壞他,離之。《華嚴經》

    ◎甚多言語者,他人畏之,兩舌為其第一。離兩舌人,於現在世,受善果報;知識、親友、兄弟、妻子、奴婢等親和,皆悉堅固,人無能壞。《正法處經》

  • HAU

    會員
    29 6 月, 2005 在 11:07 上午

    第三節 忍受

    ◎菩薩忍受一切惡。向眾生,心平等;不動搖,如大地。《華嚴經》

    ◎若以諍止諍,畢竟不得止,惟忍能止諍,是法真尊上。《中阿含經》

    ◎如有暴惡人,非理相加謗,智者以誠言,安忍能除之。《諸法集要經》

    ◎生聞梵志,來求佛言,佛弟子與他人,有何差別?又有何功德?佛告生聞梵志,我出家弟子及在家弟子,作業若敗,亦無憂惱啼哭,亦不癡狂。我弟子,能被餓渴寒熱風等所逼;以杖捶,以惡聲罵,而能忍之。是他人所不能為也。我弟子有此功德。生聞梵志受教,直歸依三寶成優婆塞。《雜阿含經》

    ◎世尊言,寧以利劍貫腹,截肌,自投火中,慎勿履惡;寧戴須彌,迫毀其命,投於巨海,魚鱉所吞,慎勿為惡。《忍辱經》

    ◎雖聞多惡名,苦行者應忍之,不應自言苦,亦不應起惱,聞聲恐怖者,此則山林之獸也,是輕躁眾生,不成出家法;仁者當堪忍上中下惡聲,執心堅住者,是則出家法也。由他人言,不能使汝成劫賊;又由他人語,不得使汝成羅漢;如汝自知己,諸天亦復如汝。《比丘避女人惡名經》

    ◎菩薩百千劫之間所罵詈,亦不生瞋心;又百千劫之間所稱讚,亦不歡喜,此了知人言,音聲之生滅,如夢如響。《智度論》

    ◎由觀五義,以滅瞋恚;一觀一切眾生,無始以來,於我有恩。二觀一切眾生,常念念滅。三觀唯法而無有眾生,何者有能損所損。四觀一切眾生,皆自受苦,云何復加以苦。五觀一切眾生,皆是我子,云何欲生損害。《攝大乘論》

    ◎惡人聞善,故來擾亂,汝自禁息,毋瞋責之,彼來紊者,遂自惡之。《四十二章經》

    ◎沙門賢者,以忍為先。尚如清水,無所不淨,水於死人、死狗、死蛇、屎尿,亦皆洗之,然水之清不毀。亦當持心如帚之掃地,淨所不淨,帚於死人,死狗,死蛇,屎尿,亦皆掃之,然帚不毀。亦當如風火之力光,死人、死狗、死蛇、屎尿,亦吹亦燒,然風火之力光不毀,若人,來欲殺己,己亦不瞋。來欲謗己,己亦不瞋。來欲譖己,己亦不瞋。來欲笑己,己亦不瞋。來欲壞已,令不事佛法,己亦不瞋。但當慈心正意,罪滅福生。《堅意經》

    ◎忍有十事:一觀我及我所相;二念種姓;三破除憍慢;四惡來不報;五觀無常相;六修慈悲;七心不放逸;八捨飢渴苦樂等事;九斷除瞋意;十修習智慧。若人能成就如是十事,當知是人能修忍。《寶積經》

    ◎善順,由舍衛國,為令諸眾生,拜佛聞法,欲攜眾人來佛所,時王疑此比丘,豈非欲略取王位或國土耶?乃命四人丈夫,塞比丘前,種種罵言,且如刀杖。然比丘不瞋恨。時王更以四人丈夫與比丘,勸復前四人之讎,我亦添刀,然比丘猶不應。時王又示金銀等財寶云,汝不以方便盜彼財物耶?我亦欲助!比丘搖頭曰,我雖貧窮,不能存濟,不與者不取。王聞是語,悵然而丟。《寶積經》

    ◎菩薩常能修忍耐法,謙卑,恭敬,和顏;不害自,不害他;不舉自,不舉他;不讚歎自,不讚歎他。菩薩但作此念,我當常說法,離一切惡,令斷貪、填、癡、憍、亂心、慳、嫉、諂曲,以大忍法令安立。菩薩以成就清淨忍法,假有眾生,出惡聲罵詈鄙穢,又各手執刀杖,捶擊毀害,菩薩作此念,而不恚:我若因苦生恚心,自不調伏,不守護,不明了,不寂靜,不真實;何得起歡喜心,令解脫也。如此觀者,云菩薩無恚恨行也。《華嚴經》

    ◎無毀辱一切眾生,名忍辱波羅蜜;自身破壞亦不瞋,名親近波羅密;說法令發菩提心,名真實波羅蜜,成就此三種,謂之成就羼提波羅蜜。《般若經》

    ◎如來滅後,若有人,謗毀佛法僧,汝等不可瞋恨憂惱,應作此念;我等若生瞋恨心,非沙門,非沙門法,不隨順道。《華手經》

    ◎恚能自制,如止奔車,是為善御,棄冥入明。《法句經》

    ◎忿怒不見法,忿怒不知道;若能除忿怒,福善常順身。《同上》

    ◎忍能生自他平和事,謂自身不為瞋恚之過夫所染,即是自和平;既無憤恨,不生他苦,即是他平和也。《攝大乘論》

    ◎時有摩伽天子,說偈問佛:殺何得安眠,殺何得喜樂,殺何等之人,瞿曇所讚歎?爾時世尊,說偈答曰:若殺瞋恚者,安穩得睡眠,若能殺瞋恚,令人得歡喜,瞋恚毒之本,殺之我所歎,彼殺瞋恚己,長夜無憂患。《雜阿含經》

    ◎佛告大眾,忍為世間最,忍是安樂道,忍護孤獨身,賢聖之所欣,忍能作親友,忍增美名譬,忍得富貴在,忍能具端正,忍能得威力,忍能照世間,忍能成工巧,忍力調怨敵,忍力伏憂惱,忍得好容色,忍能具眷屬,忍者招勝報,忍者趣善道,忍者得壽長,忍者得三位,忍不害眾生,忍離偷盜,邪婬,妄語,兩舌,綺語,貪欲,瞋恚等,忍成施戒進禪智,是佛法也。《大集經》

    ◎佛言,若有菩薩住慈忍,有十種利益:何等為十,一者火不能燒,二者刀不能割;三者毒不能中;四者水不能漂,五者為鬼神所護;六者得身相莊嚴;七者閉諸惡道;八者隨其所樂生梵天;九者晝夜常安;十者其身不離喜樂。《月燈三昧經》

    ◎忍之為德,持戒苦行,所不能及,能行忍者,名為有力大人。《遺教經》

    ◎佛言,忍耐多力也,不懷惡故,兼加安健。忍者無惡,必為人所尊。《四十二章經》

    ◎忍之為明,踰於日。龍象之力,雖謂盛猛,比之忍,萬不及一。七寶之燿,凡俗所貴,然招其憂,以致災患;忍之為寶,始終獲安。布施十方,雖有大福,福不如忍;懷忍行慈,世世無怨,中心恬然,終無毒害。世無所怙,惟忍可恃,忍安宅也,災怪不生。忍為神鎧,眾兵不加。忍為大舟,可以渡難。忍為良藥,能救眾命。忍者之志何願不獲。《忍辱經》

    ◎佛在迦毗羅衛國時,差摩竭問佛言,菩薩行向,疾得無上正真道,具三十二相;臨終時至,心不亂,不墮八難處;於一切法,得無礙也?佛答,菩薩之行,忍耐為本,忍耐有四種:一者受罵詈,默而不報;二者撾捶不恨;三者有瞋恚者,以慈迎之;四者有輕毀者,不念其惡。《菩薩生地經》

    ◎忍耐即是菩提之正因;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即是忍之果也。《優婆塞戒經》

    ◎能淨忍唇者,顯現佛菩提。《華嚴經》

  • HAU

    會員
    29 6 月, 2005 在 11:07 上午

    第四節 勤進

    ◎汝等比丘,若勤精進,則事無難。是故,汝等比丘,當勤精進;譬如小水常流,則能穿石。若行者之心,數數懈廢,譬如鑽火未熟而息,雖欲得火,火難可得。《遺教經》

    ◎如二人俱至一方,一乘疾馬,一乘鈍馬,雖乘鈍馬,以前發故,先至。信解之人,早勤精進,先至涅槃。《毗婆娑論》

    ◎佛弟子,薄具羅言:我自出家以來,八十年中,未曾偃臥,脅不著床,背不倚。《薄具羅經》

    ◎昔有伎兒,作種種伎樂,至長者家,乞牛,長者不欲與牛故,告伎兒言:汝若能作伎樂,晝夜不息滿一歲者,則與之。伎兒答言:我能作樂,主人能聽否?長者言,我能聽之。伎兒聞之,大喜,一心作樂,三日三夜,毫無休止。長者厭不能聽,即命子弟牽牛來,與之伎兒。比丘行道亦如是,得報不必要經數劫,精進彌篤,得報彌疾矣。《雜譬喻經》

    ◎菩薩勤而最勝精進,故不為賣欲、瞋恚、愚癡、憍慢、惱害、慳嫉、嫌恨、諂曲、無慚、無愧之所惱亂。菩薩常作此念,我不欲惱諸眾生故精進,悉為分別一切眾生精進,為知一切眾生死此生彼精進,為知諸佛實法精進,為知平等法精進,以善方便,為知三世平等精進,為得諸佛法精進,為知諸佛大智慧與善巧方便精進,為知一切佛法,廣為眾生分別精進。菩薩如此精進修行。問若有人,雖無量無數劫間,受大地獄苦,而使眾生究竟涅槃耶,菩薩答言,我悉為世界一一眾生,受地獄苦;我受苦後受樂;我代一切眾生受苦,普使眾生,悉究竟涅槃。然後我成無上菩提,如此曰菩薩無盡行。《華嚴經》

    ◎菩薩修眾行而不懈,勇猛之勢力,無能制伏者,能滿足一切智門。《華嚴經》

    ◎有十種精進,菩薩能行之:一者為眾生得解脫,破除與障礙,披精進甲;二者一念精進力;三者離有與空之執著精進;四者利益有情精進;五者為得菩提,加行精進;六者相續精進;七者清淨精進;八者他者不能為精進;九者不隨他之邪教精進:十者無高慢心精進。菩薩勤行精進,不獨為己,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為利益一切有情也。《除蓋菩薩所問經》

    ◎羅閱祇國沙門,坐而自誓曰,我若不得道,終不起座,欲睡眠時,我錐長八寸,刺兩髀,痛不能眠,一年而得道。《法句譬如經》

    ◎汝等比丘,晝則勤修習善法,勿令失時;初夜後夜,亦勿有廢;中夜誦經,以自消息;勿以睡眠因緣,一生空過,令無所得。當念無常之火,燒諸世間,早求自度,勿令睡眠,諸煩惱賊,常伺殺人,甚於怨家。安可睡眠,不自警寤也。煩惱毒蛇,睡在汝心,譬如黑蛇,睡在汝室;當以持戒之鉤,早屏除之。睡蛇既出,乃可安眠,不出而睡,是無慚人也。《遺教經》

    ◎放逸之過,為一切過中最最上。《正法念處法》

    ◎愚者樂放逸,常受諸苦惱,若離放逸者,則得常安樂。一切諸苦惱,放逸為根本,是故欲離苦,應當捨放逸。《同上》

    ◎佛告毗舍離城黎車子言:放逸非赴涅槃之道。放逸有十三過:一樂為世不善業,二樂說無益言,三樂久睡眠,四樂說世事,五樂親近惡友,六常懈怠懶惰,七常被他人所輕,八雖有聞尋忘,九樂處邊地,十諸根不能調伏,十一食不知足,十二不樂空寂,十三所見不正。若放逸人,雖得近佛及佛弟子,猶遠。《涅槃經》

    ◎佛言:夫懈怠者,眾行之累也。在家若懈怠,衣食不供,產業不舉;出家若懈怠,不能出離生死苦。一切事皆由精進而興起,在家精進,則衣食豐饒,業廣,遠近稱歎;出家精進,則三十七道品成就,截生死流,得至涅槃安樂岸。《菩薩本行經》

    ◎夫放逸是眾惡之本,不放逸乃是眾善之源也。《涅槃經》

    ◎佛在祇園精減時,有弟子二十億者,前夜後夜,學習不眠,精勤修道品。自念:於戒律中,我當第一,然諸漏心,未能解脫。我父母家極富,我今欲捨戒歸家,只修布施福業?爾時佛以他心智,如二十億之心,乃使侍者,喚二十億告之:二十億!聞汝居家時,善調彈琴,若弦急時,音可愛樂也,否也?二十億答曰:不也,世尊!佛又問:絃緩時,其音可愛樂也,否也?二十億答曰:不也,世尊!佛又問,緩急得中如何?二十億答曰,世尊!其音實愛樂。佛告之曰:二十億!極大精進時,心亂;若不精進時,心生懈怠;若得其中,必得解脫。《中阿含經》

    ◎勤首菩薩偈云,如鑽燧取火,未出而數息,火勢隨至滅,懈怠者亦然。《華嚴經》

    ◎若能精勤,繫念不散,則休息煩惱,不久得成無上菩提。《大集月藏經》

    ◎若欲了知能取所取,分別境界,皆是心之所現者,當離憒鬧,昏滯睡眠,初中後夜勤加修習。《楞伽經》

    ◎舍利弗二十年中,常勤修習毗婆舍那,行住坐臥,正念觀察,曾無動亂。《念佛三昧經》

    ◎佛語阿難,彌勒發意,先我之前四十二劫,我於其後乃發道意,以大精進,超越九劫,得於無上正真之道。《彌勒所問經》

    ◎六度初三是戒學攝,靜慮是心學攝,般若是慧學攝,惟精進遍於一切。《瑜伽師地論》

    ◎菩薩於底沙佛時,合十指掌,翹於一足,以一伽陀,七日七夜歎佛功德,便超九劫。《阿毗達磨論》

    ◎夫為道者,譬如一人與萬人戰,挂鎧出門,意或怯弱,或半路而退,或格鬥而死,或得勝而還,沙門學道,應當堅持其心,精進勇銳,不畏前境,破滅眾魔,而得道果。《四十二章經》

    ◎以心繫心,以心住心,心專一故,次第無間,得定心故,心常寂靜。《寶雲經》

    ◎至心學道,發大勇猛,決趨菩提。《大乘莊嚴經論》

  • HAU

    會員
    29 6 月, 2005 在 11:08 上午

    第五節 色欲

    ◎色欲,世之枷鎖也,凡夫戀著,不能自拔。色欲,世之重患也,凡夫困苦,迄死不免。色欲,世之災禍也,凡夫遭之,無不受厄。佛法行者,既得捨之,又顧念之;猶如出獄又欲入獄,亦如病愈又欲得病。故智者呵之正其狂。《日明菩薩經》

    ◎弟子!離邪婬,自妻室知足矣!於他女人,不生一念慕情。《華嚴經》

    ◎自妻不為足,好婬他婦者,是人無有慚愧,受苦而常無樂,現世與未來世,為苦所縛。《尼乾子經》

    ◎當知邪婬有六變:何謂六,一自身不護,二妻子不護,三家屬不護,四以疑生惡,五怨家得便,六眾苦圍繞。既有斯惡,則事業廢,未致之財不獲,既獲者消;久貯之財耗盡矣。《善生子經》

    ◎犯人婦女者,被夫或鄰人知,臨時獲殃,刀杖所加,傷身,斷首足;或為王法所捕,著獄被重刑。先被獄火所燒,再生為人,亦亂閨門,遠善法,常懷恐怖而不安。佛說偈言:淫為不淨行,迷惑失正道,傷命而早死,受罪為頑癡,死復墮惡道,此故勿亂淫。佛說邪淫有十罪:何等為十,一者己夫或妻所被危害,二者夫婦不睦,而常鬥諍,三者諸不善法日增長,善法日減滅,四者身不護而妻子孤寡,五者財產日耗,六者有諸惡事,常為人疑,七者親族知識,所不受善,八者受怨,種業因緣,九者命終入地獄,十者來世為人,女則與他眾女人被一夫所使,男則妻不貞潔。《智度論》

    ◎優陀延王白佛言:我被女言所詐,欲害世尊,我信女人是大毒。願為除此大毒。佛告王言:王!問女人之罪,先問丈夫之罪。丈夫有四種過,被女人所詐:一者為耽縱逸,不知親近沙門,受清淨戒,以修福業;受我教者,亦不深信,喜諸邪惡女人之歌舞戲笑,終習愚人之法。二者父母為欲利樂子,作所難作,不淨而能忍;又為欲速令成長,於乳哺養育忘疲,依艱難辛苦所得之財,以辨子之用具而不厭。然子為女人,於老雙親違逆而輕之;所有資財費消,甚至使父母無住所,又或逐放出家。三者為邪見,不顧身之壞滅,自欺誑,如此多耽女人為本。四者為正事則財慳??,耽女人則財不惜,然被女所經,所凌,所辱,捶打呵叱,亦喜之。若女人有憂戚,則念如何能使其歡悅。男子已如此時,被女人之言所欺,不知所止。男子若正,何被女人所說耶?王聞之大喜,歸依三寶,為優婆塞。《寶積經》

    ◎凡夫重色,甘為之僕,終身馳驟,為之辛苦。《日明菩薩經》

    ◎阿難乞食已,持缽隨水邊行時,見一女擔水,阿難乞水於女,女即與水,後隨阿難而行,見其所止而歸。告母摩鄧言,母!欲使我嫁,勿與他人,我於水邊,見一沙門,彼因向我乞水,我與水,問其名,彼答阿難,我得阿難則嫁,若不得則我不嫁。母乃出訪阿難,知阿難為佛弟子,母還告女言,阿難事佛道,肯為汝夫耶?女啼不食。母知蠱道,請阿難薦飯,女便大喜,其時母告阿難言,我女欲為卿之妻。阿難言,我持戒,不畜妻。母復言,我女若不得卿為夫欲死。阿難言,我師佛也,不許與女人交。母入以此事語女,女對母啼言,願閉門勿使阿難出,日暮自為夫。母乃閉門,以蠱道法縛阿難。哺時至,女大飾身而入,阿難不就床。母於作火,牽阿難衣言,汝若不為我女之夫,我欲擲汝於火中。阿難大苦,念佛,佛心知阿難,救還佛所。女見阿難去,啼哭不止,明日自求阿難,見阿難托缽,隨阿難後,看阿難足,觀阿難面。阿難雖漸避,而女隨不止。阿難白佛言:摩鄧女今日復隨我後。佛使人喚摩鄧女,問之:汝逐阿難何索也?女言:我聞阿難無婦,我亦無夫,故欲為其妻也。佛告女言,阿難無髮,汝今有髮,汝若能剃髮,我使阿難為汝夫。女言,我能剃。佛言,然歸告汝母,剃頭來!女歸具告於母。母言,我自生汝,愛護汝頭髮無限,然何為,欲得沙門為夫也。國中有大富豪,我欲使汝嫁之。女言,我雖死,亦欲作阿難妻。母言,汝辱我種族也。下刀剃髮已,女乃到佛所言,我己剃髮矣。佛言,汝愛阿難何也?女言,我愛阿難之眼,愛阿難之鼻,愛阿難之口,愛阿難之耳,愛阿難之聲,愛阿難之行步。佛言,眼中但有淚,鼻中但有洟,口中但有唾,口中但有垢,身中但有屎尿,諸種之臭不淨。有夫婦則有惡露,由惡露而生子,已有子則有死亡,死亡便哭泣。於此身中,有何所益?女即思念身中惡露,心自端正,得阿羅漢。佛知既得道,乃告之曰,汝起,至阿難處!女即慚愧,垂頭跪佛前言,我愚癡故,遂阿難;我今心開,如暗中得燈火,如盲人得見,如老人得杖;今佛與我道,我心開如是也。佛告諸比丘,摩鄧女於過去五百世以前為夫婦,常相敬意;今夫婦相見,如兄如妹。如是佛道,聞者必有用。《摩鄧女經》

    ◎佛言,雖為利養,男女之色勿販賣,如是非正生活也。《梵網經》

  • HAU

    會員
    29 6 月, 2005 在 11:08 上午

    第六節 慚愧\n
    ◎世有二妙法,擁護世間,所謂慚與愧也。若無此二法,世間父母、兄弟、妻子、知識、尊長,大小不別,即與畜類同等也。《增一阿含經》

    ◎以慚愧水洗塵勞,身心俱為清淨器。《心地觀經》

    ◎慚愧之服,於諸莊嚴,最為第一。慚如鐵鉤,能制人非法。是故比丘,常當慚愧,勿得暫替!若離慚愧,則失諸功德。有愧之人,則有善法;若無愧者,與諸禽獸,無相異也。世若有人,能知慚愧,是易誘進,如策良馬。《孛經》

    ◎慚愧有二種,一者性,二者因緣。性者,如自所作之非法,怖惡報而慚愧也。因緣者,謂於自所作惡,恐人知而慚愧。性之慚愧,非因緣而得也。又慚愧總有四種:一者不可作者為之而慚愧,二者可作者不為而慚愧,三者心自生疑而慚愧,四者罪覆藏恐人知者而慚愧是也。《善戒經》

    ◎慚愧,眾善之衣服也。《大雲經》

    ◎懷慚愧者,罪即除滅,清淨如故。《涅槃經》

  • HAU

    會員
    29 6 月, 2005 在 11:09 上午

    第七節 離諸劫盜

    ◎弟子,離諸劫盜,資生之具知足。他人之物,不與不取!《華嚴經》

    ◎偷盜有十罪:一者物主常瞋,二者常被人疑,三者無時行姦計,四者惡人朋黨善賢遠離,五者破身善相,六者得罪於官,七者財物被官沒收,八者造貧賤之業因,九者死墮地獄,十者來世為人勤苦,得財亦被人共用,或被賊,火災所奪,或為不愛子費散。《智度論》

    ◎不盜他人物者大富,不被官人水火,盜賊掠財,無怨家,無惡子,眾人所愛敬,到處無難,永除患畏。《海龍王經》

    ◎若於道邊見遺物,若金若銀及其他財寶,拾已唱曰,此是誰之物也。若有人言,斯我物也,當問其相,若實則還之。若無人認,每七日問出,持之日日唱之,斯又無認主,以之附托國王,大臣,或州群長,國王大臣州群長等猶不完其主者,當以之護持佛法。《正法念處經》

    ◎若見衣類之遺,當唱,使人認之。若無主,懸於高處,使人見之。若有人言,此我物也.應問之,汝失於何處也?答若相應,則與之;不然則停之。斯經三月後,塔園中拾者,供於塔用;僧園中得者,供於四方僧用。若如金銀瓔珞價貴者,不露而唱,拾者審諦其數與形,然後舉之,有主,答能相應,則於眾人前還之,不得於屏處還之。《僧祇律》

    ◎寧可守道,貧賤而死,不為無道,富貴而生。《六度集經》

    ◎佛言,比丘!多欲苦矣,生死疲勞,由貪欲起;少欲無為,覺知身心自在也。《八大人覺經》

    ◎生苟無恥,如鳥長喙,雖顏耐唇,名曰穢生。廉恥雖苦,取義清白,避辱不妄,名曰潔生。《法句經》

    ◎佛言,汝等比丘!當知,多欲之人,求利多故,苦惱亦多;少欲之人,無求無欲,則照此患。是故離苦,尚應修習少欲,向況少欲能生諸功德。少欲之人,則無詔曲以求人意,復不為諸根所牽。行少欲者,心則坦然,無所憂畏,觸事有餘,常無不定。少欲者,則有涅槃。《遺教經》

    ◎貪人多積集,得不生厭足,無明心顛倒,常念侵損他;現在怨憎多,捨身墮惡道。是故智者,當念知足。《尼乾子經》

    ◎若人心無厭足,唯多求,罪惡增長。菩薩不爾,常念知足,安貧守道,覺知唯慧是業。《八大人覺經》

    ◎出家有四種病,是故不得四沙門果。何等四病,謂四惡欲也:一者為衣欲,二者為食欲,三者為臥具欲,四者為世欲,是名四惡欲。是出家之病也。有四良藥,能療是病:謂糞掃衣,能為比丘治衣之惡欲;乞食,能為破食之惡欲;樹下,能為破臥具之惡欲;身心寂靜,能為比丘破世之惡欲。以是四藥,除是四病,是名聖行,則得名少欲知足。少欲者,不求不取也;知足者,得少時,心無悔恨也。《涅槃經》

    ◎汝等比丘!若欲脫諸苦惱,當觀知足。知足之法,即是富樂安穩處也。知足之人,雖臥地上,猶為安樂;不知足者,雖處天堂,亦不稱意。不知足者,雖富而貧;知足之人,雖貧而富。不知足者,常為五欲所牽,為知足之所憐愍,是為知足。《遺教經》

    ◎夫求富貴時甚苦,既得己守護亦苦,後還失之,憂念復苦,於三時中,都無有樂。《百緣經》

    ◎無尊無卑,無貧無富,少長男女,共憂錢財;累念積慮,心為走使,無時或安;有田憂田,有宅憂宅,有牛馬六畜,奴婢錢財,衣食什物,復共憂之。重思,憂念愁怖。又時罹非常水火盜賊之難,焚漂劫奪而消散,為之更增憂,遂忪忪而無解時,慣怒結於心中,煩惱不能離。然身碎命亡,終於捨之,唯獨去耳,無可隨者,尊貴豪富,亦有此憂。《無量壽經》

    ◎給孤長者問佛言:世尊!世間行欲有幾種?佛言,凡世中行欲有十種:一者非法無道而求財,雖得之,不能安養;亦不能安養父母,妻子,奴婢;又不供養沙門。二者非法無道而求財,得之自安養;又安養父母妻子奴婢;而不供養沙門。三者非法無道而求財,得之自安養,又安養父母妻子奴婢;又供養沙門。四者法又非法而求財,得之不自安養,又不安養父母妻子奴婢,亦不供養沙門。五者法又非法而求財,能自安養,而能安養父母妻子奴婢,而不供養沙門。六者法又非法而求財,能自安養,而能安養父母妻子奴婢,而能供養沙門。七者於法求財,不自安養,又不安養父母妻子奴婢,亦不安養沙門。八者於法求財,能自安養,又安養父母妻子奴婢,而不供養沙門。九者於法求財,能自安養,又安養父母妻子奴婢,亦能供養沙門。十者於法求財,安養自己及父母妻子奴婢,又供養沙門。於財無所染,無所縛,見災患則施財不惜。此等十之行人,為諸行中最勝尊行也。《中阿含經》

    ◎佛言,求財有六非道,一者博戲而求財貨者,非道也;二者非時而求財貨者,非道也;三者飲酒放逸而求財貨者,非道也;四者親惡友而求財貨者,非道也;五者為喜妓樂求財貨者,非道也;六者懶惰而求財貨者,非道也。《中阿含經》

    ◎由四種危險,保護汝財產。四種危險者:一者他國王,一者盜賊,三者火難,四者水難。《巴利文增一阿含經》

  • HAU

    會員
    29 6 月, 2005 在 11:09 上午

    第八節 酒有多失

    ◎酒者,不善諸惡之根也,若能除斷之,則遠眾罪。《涅槃經》

    ◎飲酒,為惱眾生,散件罪因。若人飲酒時,則不善門開。以能害及諸善法;如植眾果,不作牆障。《成實論》

    ◎若手自酒器與人,以使飲酒者,五百世中無手,何況自飲!不得教一切人飲,及一切眾生飲酒,況自飲也?《梵網經》

    ◎佛言,酒有多失,開放逸門,飲如葶藶子,犯罪既積。若用消病苦者,非先所斷。《舍利弗問經》

    ◎夫飲酒者,有六種失:一者失財,二者生病,三者鬥爭,四者惡名流布,五者恚怒暴生,六者智慧日損。《長阿含經》

    ◎佛言:於人世間,喜飲酒醉,得三十六失。何等三十六失?一者人飲酒醉,子不敬父,臣不敬君,君臣父子,無有上下;二者語言多亂誤;三者醉便兩再多口;四者道自他之伏匿隱私;五者醉便罵天尿社,不避忌諱;六者醉便臥道中,復不能歸,或忘所持什物;七者醉便不能自正;八者醉便低仰橫行,或墮溝坑;九者醉便倒頓復起,身體破傷;十者買賣誤謬,妄於觸抵;十一醉便失事,不憂治生;十二所有財物耗減;十三醉便不念妻子飢塞;十四醉便喚罵;不避王法;十五醉便解衣脫褲,裸形而走;十六醉便妄入人家,牽人婦女,語言干亂,其過無狀;十七人過其傍,欲與共鬥;十八蹋地喚呼,驚動四鄰,十九醉便妄殺蟲豸;二十醉便撾舍中什物而破碎之;二十一醉便視家室如罪因,語言衝口而出;二十二朋黨惡人;二十三疏遠賢畫;二十四醉臥覺時,身體如疾病;二十五醉便吐逆,若出惡露,妻子憎其所狀;二十六醉便意欲前蕩,象狼亦所不避;二十七醉便不敬明經賢者,不敬道士,不敬沙門;二十八醉便婬佚,無所畏避;二十九醉便如狂人,人見之皆走;三十醉便如死人,復無所知識;三十一醉或得皰面,或得酒病,正萎黃熱;三十二天龍鬼神,皆以酒為惡;三十三親厚知識日遠之;三十四醉便蹲踞,而視長吏;三十五壽盡之後,當入泰山地獄,常以銷銅入口,焦腹中,過下去;如是求生難得,求死亦難得,千萬歲也;三十六從地獄中出,來生為人,常愚癡,無所知識。今見有人愚癡,無所知識者,皆由故世宿命,喜嗜酒之所致也。如是分明?酒亦可慎!《分別善惡所起經》

    ◎不得飲酒,不得嗜酒,不得嘗酒。《沙彌尼戒經》

    ◎自今已去,以我為師者,雖乃至草頭之滴酒,不得入口。

  • HAU

    會員
    29 6 月, 2005 在 11:10 上午

    第九節 調和四大

    ◎佛言比丘,步行有五德:何等為五?一者能走,二者有力,三者除睡,四者飲食易消,而不作病,五者為行者易得定意,已得定意久為。《七處三昧經》

    ◎諸比丘,常洒掃室內。室內若有臭氣,塗香泥;若猶臭時,室之四隅,懸香!《四分律》

    ◎世尊告諸比丘,造作浴室,有五功德;云何為五?一者除風,二者病癒,三者除去塵垢,四者身體輕便,五得肥白。《增一阿含經》

    ◎朝夕漱口,漱口有法,以水著口,三度回轉,是名淨口法。《十誦律》

    ◎口中臭者,可嚼楊枝。嚼楊枝有五利益:(一)口不苦,(二)口不臭,(三)除風,(四)防熱病,(五)除痰癮。嚼已,以水洗,棄之。《同上》

    ◎佛告諸弟子曰:諸弟子!頭髮長,爪長,衣裳垢,不知時直,多論者;名比丘五毀辱法。《僧祇律》

    ◎一切道俗七眾等,用水須漉之而飲用!灑水已,審言之,能得見掌中之細紋,而後用之。《同上》

    ◎經宿之水,若細觀,恐見生細蟲,故非漉治,勿飲用。《正法念處經》

    ◎人為食太過時,身重生懈怠,於現世與來世失大利,睡眠自受苦,又惱他人,又迷悶難寐,故應時籌量食物。《尼乾子經》

    ◎若過分飽食,則氣急身滿,百脈不調。使心壅塞,坐臥無安。又減少食,則身羸心懸,意慮不固。《增一阿含經》

    ◎於一切地,猥為大小者,五百身墮拔波地獄。二十小劫之間,含抱大小便處,臭穢之地。《優波祇王經》

    ◎不得於眾人前,洟唾著地。若欲洟睡,於隱處作,勿使人惡賤。《毗尼母經》

    ◎造廁,不得設於東,必設於北,而風道開於南與西東。往使者,不得默而入廁,應彈指,然後入。若內有人,逆彈指而應之。《僧祇律》

    ◎若欲睡於地者,置唾壺於一處,底入以沙,或灰疆石;作於此中。壺中之唾,常數數棄之,勿令生臭穢。以清水洗淨,覆乾而後可再用。《同上》

    ◎人得病有十因緣:一者久坐不臥,二者食無貸,三者憂愁,四者疲極,五者淫泆,六者瞋恚,七者忍大便,八者忍小便,九者制上風,十者制下風。《醫經》

    ◎人身由四大和合而成,四大者,地水火風也。一大不調,百一病生;四大俱不調,四百四病,同時俱生。《五王經》

    ◎有眾生得病,為無服醫藥,及無看病人而死者,曰橫死。次為王法所殺者,曰橫死。次為耽於遊獵,放逸,淫事,飲酒等無度之所害者,曰橫死。次為水所溺者,曰橫死。次為火所燒者,曰橫死。次入獅子虎豹等惡獸中被害者,曰橫死。次因於飢渴而死者,曰橫死。次被厭禱毒藥等所害者,曰橫死。次投巖而死者,曰橫死。《藥師如來本願經》

    ◎眾生橫死有九因。一者食不可食物時,二者飲食非量時,三者不知冬夏,至他國不知風俗,食不消時;四者時前食未消重食,且不服藥時;五者大小便來,不為之時;六者不守五戒時,七者親近惡人時,八者入冥山里,或至有爭場所時,九者應避場所所不避時。若避此九因緣,有兩福,一者長壽,二者長壽故聞正教而行之。《九橫經》

    ◎病人,若九法成就,必當橫死;一者雖知無益之食而食之,二者不知籌量,三者內食未消而食,四者食未消而嶇吐出,五者已消應出而強持,六者食不隨病,七者隨病食而不籌量,八者要心懈怠,九者無智慧,是也。《僧祇律》

Page 1 of 4

Log in to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