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感應傳
琰法師
梁天監中。有琰法師。居長安招提寺。年十一歲為僧。忽一日。同寺中僧侶往占吉凶。於相師家。以次占。至琰。曰。可惜聰明壽夭。至十八歲數亦足矣。琰聞之不樂。及歸寺。發心躬詣藏殿。焚香躬禮 三寶。發願脩行。乞賜經一卷。畢世受持。禱祈已。隨手於藏函內抽得經一卷。乃是金剛般若也。於是專心受持。不捨晝夜。忽一日。夜至更深。見房中有五色光明。須臾見一梵僧。身長丈五許。語琰曰。汝壽止十八歲。必致夭亡。今得持念大乘經力。增延壽數(矣)言訖潛隱。因得此驗。愈更精勤。年踰十九。一日尋訪。相師愕然。謂琰曰。予昔曾言師壽必夭。不期今日再會。師習何善業。喜得夭相已消。重添法齡耶。琰曰。專心持念金剛般若經。相師稽首謂曰。吾輩緣在塵俗之中。罔知佛法之功德有此殊異。觀師此去。壽至九十二矣。後果應相師之言。終于招提寺。(出感應記)。
荀氏
隋時益州新繁縣西王李村。居士荀氏。晦跡不顯。人莫知之。甞於村東空地上。遙望虗空。手寫 金剛般若經。遂感諸天龍神覆護。凡遇雨。此地不濕。約有丈許。如屋覆然。每雨。則牧童小兒。皆避於此。至唐武德年間。有僧語村人曰。此地向來有人書經於此。致有諸天設寶蓋於上覆護。切不可令人作踐。爾後設欄圍繞。供養佛像。每遇齋日。集遠近善友。誦經脩善。甞聞天樂。聲振一方。遂為吉祥之地(矣)。
法藏
沙門法藏。隋時人也。居鄜州寶室寺。稟性淳古。行業精勤。甞於開皇中。在本州洛州縣建造寺宇。曾將自己衣鉢變賣。起蓋殿屋二處。又寫經八百餘卷。至唐武德二年二月中。偶染一疾。昏寐中。忽見金剛神。手執經一卷。謂法藏曰。汝造寺寫經。有互用之罪。我今授汝 金剛般若經一卷。汝若至心能寫此經一卷。流通讀誦。互用之罪。悉皆消滅。言訖不見。俄而疾愈。爾後罄賣衣資。書寫此經一百卷。畢世受持。脩諸善行。不涉世緣。壽至九十九歲。其年正月十五日。延請大眾看念 妙法蓮花經一七卷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一七卷。陞座端坐。索筆書偈。與大眾相別。俄然化去。一時緇素。咸覩 阿彌陀佛化身。接引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九品花池托質矣。頌曰 今年九十九看看無所有更莫問如何虗空打筋斗。
陸彥通(陸報應記作睦)
隋人陸彥通。日誦金剛經十卷。李密盜起。時彥通宰武牢。邑人欲殺之。以應義旗。城上有賊。持劍趕殺彥通。前有一深澗。賊逼近。躍入其澗。空中見金剛神。以手指令一人接彥通臂。置石上。都無損傷。神人曰。汝持經有感。故特來相救。因得保全还家。神所接之臂。異香數日不散。後位至方伯。年八十餘。一日無疾。索筆書偈。香湯沐浴。端坐而逝。偈曰 八十九年在世隨身做些活計今日撒手便行明月清風自在。
陳昭
唐武德年間。信士陳昭。江陵人。日常齋素。持念金剛般若經。累積功行。有大蟒。時來座側聽經。畢即退。每日如是。有隣人力昌。勇悍不信。見虵往來。疑是妖恠。潛伺打殺。其虵[口*(銜-金+缶)]冤。訴于閻摩天子。勅使者追力昌魂至冥司。令虵纏身噬囓。苦痛難忍。力昌遂託夢告妻曰。我在生打殺一虵。其本要聽經百卷。可以昇騰。只欠七卷。我不合打殺。今彼虵苦楚不可勝言。可與我請僧寫得 金剛經七卷。躬就佛前懺悔。以救倒懸之厄。妻覺而憶其夢。欲依寫經。奈何口食不給。倍增悲苦。有男名僧護。方年五歲。問母何事悲哭。母說其由。僧護即答母曰。何不將兒賣却。以救其父。於是哽噎抱兒出市。賣與蜀客。得錢兩貫。與子分離。五內痛割。遂請僧寫經七卷。對三寶前苦心禱祝。一願夫力昌承經功德。解釋冤尤。二願母子再得相見。自別之後憶子目盲。但每日誦念金剛經。求乞於市。其子隨客往蜀。一去三十年。繼父母俱亡。忽念親母。賣我寫經薦父。至今不知存亡。遂收拾家資。復回江陵尋母。未即之見。買宅蹔居。忽遇節臘祭祖。就齋求乞老嫗數人。來則誦金剛經一卷。乞意回向。僧護云。我幼年喪父。我母將兒賣身薦父。今得回鄉。尋母不見。願得父母同獲超昇。數中一婆婆便呌。郎君。我是汝母。汝年五歲。賣儞寫經薦父。見有賣券在我住處籃兒內。僧護索券讀之。悲喜交集。焚香拜告 三寶天地神祇。今得母子相見。緣母目盲。不能見子。遂取水漱口。躬對天地之前。與母舐其目。左右皆明。遂得母子團圓。以應向年之所禱也。觀者無不感嘆。
任五娘
唐龍朔元年。洛川景德寺比丘尼房。有女使任五娘。死已。乞靈座供養。經月餘。其弟妹每夜聽得靈座有呻吟之聲。初甚恐。因焚香問之。靈即答曰。我在生不合犯五重罪。一不合在房非為。二好食牛肉。三作踐五糓。四澆潑羮湯。五殺害眾生。又將活魚作鱠。凡被殺眾生。盡在陰司。要我逐一償報。今準炎摩天子。勑令我受刀林劍樹地獄。一日一夜。萬死萬生。痛不可忍。即今身上有刀七枚。痛入骨髓。我目告冥司鬼吏。有何因緣。能免此苦。鬼吏答曰。汝生前所造惡業深重。受此地獄。若要脫離。必得陽間孝順子孫。為寫得金剛經七卷圓成。可免此苦。答曰。別無子孫。祇有親弟妹在家。求蹔停苦。願放圍求救。蒙許而歸。望弟妹以骨肉之情。將我生前遺下衣資。變賣得錢。捨入淨土寺。求寶献大師為我寫經一七卷。躬對佛前。懺悔殺生種種無邊重罪。願我早離地獄辛酸之苦。於是弟妹遂依所囑。即為出賣遺物。命僧寫金剛經。纔得一卷。冥司獄吏奉天子勑。即與任五娘身上抽出一刀。寫經七卷圓滿。其刀盡皆抽訖。承此大乘經典功德。凡此索報生靈。悉得解脫。若生善道。其任五娘業障氷消。出離地獄。得人天。一日復來。拜謝弟妹。方欲詳問。遂亦不見矣。(出報應記)。
白仁哲
唐龍朔中。白仁哲為虢州朱陽縣尉。蒙差運米遼東。過海。忽遇惡風。四望昏黑。仁哲與合船人從八十二人。盡皆憂懼。仁哲平昔持念 金剛般若經。志誠有感。當時整理身心。焚香看誦 金剛經。未終卷。忽如夢寐。見空中有一梵僧。身放五色光明。謂仁哲曰。汝等八十餘人。宿有惡業因緣。今日俱當沒溺海中。即目海內鬼神羅剎等眾。咸伺求其便。數內只緣仁哲平日持經功德。今蒙玉帝有勑。徧告龍王水府神祇。庶得免此撗逆之禍。吾特來報汝。勿致憂疑。須臾風恬浪靜。八十餘人俱得濟岸矣。(出報應記)。
司馬喬卿
唐永徽元年。司馬喬卿為大理司。直丁母憂。哀毀骨立。刺血寫金剛經一卷。才畢。忽墓上生芝草三莖。長一尺八寸。綠莖朱盖。取而復生。(出金剛感應傳)。
吳逵
唐天寶年中。常州宜興縣人吳逵。每日五更。躬就佛前。誦金剛般若經一七卷。兼禮拜念佛。逵有詩曰。五更鐘動莫貪眠抖擻精神向佛前一拜一聲彌陀佛花池已種一枝蓮每日修行。年至九十二。忽別兒女。無疾告終。自見二使者。引見閻摩天子。問逵。在生作何善業。對曰。自幼至今。專念金剛經。天子合掌。命逵坐。朗誦一卷。方念至在舍衛國。口中即出妙香。見佛顯現。王不勝欣喜。謂逵曰。君有般若之功。吾勑送汝生舍衛國中。承品宦之後。受其爵祿。享富貴福。子孫榮顯。使者奉命送逵。目過舊舍。就空中報兒女曰。吾得念經之力。閻王勑令吾生舍衛國中。特來相別。汝等宜受持金剛經及法華經。陰府深敬此二經。若不能受持。以諸花香。恭敬供養。得福無量。仍不得殺生。蠢動含靈。皆有佛性。買命放生。得長壽報。兒女聞之悲哭。曰。不用傷感。人生世間。有一善可憑。命盡如夜眠天曉。還見日月。一向在惡。必入黑闇勉之。言訖不見。(出雜爼記)。
偷馬賊
唐大曆中。太原偷馬賊誣一孝廉同情。拷掠旬日。不勝苦楚。並無招詞。推吏疑其為冤。未成文案。孝廉專持 金剛經。其聲哀切。晝夜不息。忽一日。有竹一段。兩頭有節。墮於地上。不知從何處來。眾囚皆爭奪看。轉至獄卒之前。疑是藏刀在內。對眾劈開。視之。乃有金剛經中半偈。云。法尚應捨。何況非法。眾皆愕然起敬。賊首悔過。因得放焉。
周伯玉
唐大曆十一年。衛州別駕周伯玉。日常持念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公私不易其心。以為功課。一日忽見梵僧來前。伯玉問曰。是何尊者。答曰。吾是般若會上須菩提也。為汝誦經數年。惜乎不斷肉食。汝若志心求佛道者。必須長齋斷肉。伯玉自此斷肉蔬食。轉加精進。誦持 般若尊經。寒暑不輟。(出證驗賦)。
王待制
了禪師應驗序曰。昔唐時。有王待制。船至漢江。阻風。波濤洶湧。四面昏黑。檣頎楫摧。危險之甚。滿船驚惶。性命莫保。待制亦懼。不得已。遂將平日持誦 金剛般若經一卷。拋棄江中。遂得風浪平靜。待制惟日深憶此經。受持年遠。鬱鬱不樂。經涉兩月。方到鎮江。見舟尾百步許。有一物似毬之狀。出沒無時。眾疑其異。待制差人喚漁人取之。乃螺螄。輥成一團。割之。外濕內乾。待制用手分開。視之。乃是向日所拋之經。毫髮無損。待制驚喜拜而受之。且嘆曰。漢水會于九江。至南徐。動數千里。舟船往來。不可數計。然未聞所持之經。自彼之此。螺螄一見而不捨。其為名耶。利耶。財耶。色耶。將必求脫輪迴生死者也。嗚呼。萬物之中。唯人最靈。有畢世不聞是經。有聞而不見。見而不信。信而為名利財色。役其心不能受持者。尚螺螄之不若也。謂之最靈。孰與之哉。時宋紹熈七年。歲在丁亥。仲秋念五日。歇叟消子述。
虔思
唐乾元年中。廣州僧虔惠。自幼受持 金剛經。寒暑不易。因與緇俗數十人。泛海往南安都護府。忽值風濤大作。打壞船隻。滿船人俱沒海中。唯虔惠在浪中偶遇一藂蓬蒿。自身漸至蓬蒿之上。隨浪三日三夜。方得濟岸。子細視其蒿中。乃見金剛經一卷。並無淹濕。虔惠拜受此經。精誠供養。日夜受持。年至百三十歲。端坐告終。其經本自出。香烟漸成五色雲氣。徐徐上昇天界。大德僧眾與大守官僚。遠近緇白。咸駐此處。俟經來下。至一日一夜。莫知所之矣。
竇公主人
唐陳國竇公主人。盧氏苪公寬之妹也。平日好善。信罪福。甞誦金剛般若經。卷將終。有兩三分。忽頭疼大作。自念儻死不得終卷。力疾索燭。要續圓滿。而火悉滅。婢使空迴。夫人嘆息不已。忽見燈炬。漸次升堂。直入臥處。去地三尺計。又無人執[02]侍。光明若晝。夫人驚喜。急取經看之。有頃。家人鑽燧得火。燭光即滅。自此病亦痊。日誦五卷。一日苪公將死。夫人往省視。公謂夫人曰。吾妹誦經精恪。冥司注記姓名。又添遐算。異日必有好果報也。夫人壽至九十。無疾索浴。端坐而終矣。
三刀和尚
唐朝崔昭。為壽州刺史。有一徤兒。犯極刑。處決之際。差官吏押往市曹處斬。連施三刀。其刀自折。刺吏問徤兒曰。汝有何術。答曰。無他術。平昔專心持誦 金剛般若經。遂差人取經來看。及開函視之。乃見經本已作三段。痕跡分明。刺史見之。合掌歡喜。讚歎曰。甞聞此經有不可思議功德。今果若是。遂免其罪。徤兒求出家為僧。刺史即施度牒。號曰三刀和尚。
幵行立
唐幵行立。陝州人。不識一字。長慶初。常隨善友口授金剛般若經。得一年。自能背誦。時或為(脫一字)凡身到處。即奉經本。焚香持誦。一卷一日。偶販疋帛三百餘貫。往他州貨賣。經過峻嶺。撞見強賊數人。各持刀仗。來趕行立。箱篋約重五十斤。急弃之。竟投嶺下深澗側避。忽見空中有一金剛神。以手指行立。只覺身在水面上。如行平地。眾賊見箱袱。遂即取之。及舉甚重。不能起。賊皆驚異。却在嶺上招手。喚行立曰。儞上嶺來。我若殺儞。如殺我等父母。行立即上來。賊再三扣問。汝有何幻術。答曰。非有幻術。恐是平日專心持誦 金剛般若經。為佛神力感應。故有斯靈異。賊遂令行立開箱視之。乃見五色光明。現於其上。眾賊皆合掌悔過。遂捨壹佰貫文與行立 經前去受持。眾仍發願。棄鎗刀。更不作賊。俱改惡從善矣。(出感應傳)。
靈幽
釋靈幽。在京大興善寺出家。長慶二年暴亡。已經七日。體質微暖。而未殯之。自見二使。引見閻摩天子。勅問幽。在世習何行業。幽對曰。貧僧一生常持 金剛般若經。天子合掌。賜座命幽朗誦一遍。地獄煎[火*敖]捶楚之苦。一時停息。誦經畢。天子再問幽曰。念此經中而少一章。師壽合終。今加汝壽十年。歸世勸人。受持此經。真本在濠州鍾離寺。在碑上。幽既還魂。具錄表奏唐天子。奉勑差中使往濠州碑上看此章。在無法可說。是名說法後增爾時惠命須菩提到如來說非眾生。是名眾生是也。
釋明濬
唐永徽元年。釋明濬暴死。蘇云見二青衣引至冥王。問。一生何業。濬答。但誦金剛經。王曰。善哉。若誦滿十萬遍。明年必生淨土。弟子不見師也。乃放還。[泳-永+(虍-七+(一/八/八/目))]自此愈加精進。至二年三月卒。寺眾咸聞異香。(出本傳)。
蘇仁欽
唐武德年間。長安蘇仁欽。有父。前生甞於陰府借過受生錢。得托生處。世享富貴福。因循不曾答還。自死之後。墮廁中擔負沙石。臭穢沒身。受無量苦。又仁欽在生。恃其豪富。不知慚愧。恣意宰殺猪羊。烹炮物命。盖因被殺眾生。各經陰府陳訴。又復幽顯靈祇。注記罪惡。致蒙陰司追錄。仁欽魂識收繫在獄。遂使陽間受諸重病。枕臥床廗。經年不瘥。以是殺生惡業。減筭夭亡。見二使者。押見閻摩天子。勑曰。緣汝前生脩善。以致今生富饒。汝今恣意享福。不識因果。殺害眾生。遂使減筭絕祿。令獄卒驅至刀山劍樹之上。償諸惡報。於是慞惶恐怖。仰告王曰。念仁欽生前雖不曾看經作善。甞施財請贖 金剛經一卷。捨與安國寺僧神敬受持。此僧遷化已。豈無報應。須臾有異香芬馥。見僧神敬手執 金剛經。直至天子殿前。言。貧僧久與仁欽受持此經。致有般若之功。於是特來告王。願賜慈悲。再放仁欽還魂。改惡從善。王即合掌。判仁欽加五十年壽。復歸陽間。因得還魂。鄉隣遠近見聞者。無不驚嘆。各戒殺生。回心向善。仁欽得活。發心印施法華經一百部 金剛經一千卷。齋僧一百員。脩設水陸大齋。作諸功德。忽夜夢亡父。言。我受地獄苦無量。謝汝脩行佛法。功德之力。我已得生天界。汝若為我將田百畒。捨入寺供佛齋僧。此功德不可思議。功超七祖。福及子孫。仁欽遂依亡父所囑。以滿心願。(出雜爼記)。
楊旬
唐大曆中。夔州推司楊旬。常持 金剛般若。處心正直。積累陰功。感動 穹旻。有子年二十三歲。習科舉業。一日稟父。欲入試場。父云。汝學未充。不可。其父當夜夢一金剛神。謂旬曰。汝念經陰隲有感。吾特來報。汝子將來必貴。若應科舉。須改作楊椿名納試奏。吾場屋中助子筆也。旬既得夢。次日令子作楊椿名納卷。果得第六名。次年赴省試。椿自夢見一金剛神。語椿曰。今年省題。乃是行王道而王。汝可預留心意。切勿漏泄。正試之日。果如其夢。試中第九十六名。及殿試畢。試官納三名卷子御榻上。擇日拆號唱名。椿再再夢神語曰。汝䇿甚好。却不中主文意。打在第五甲。吾今將汝卷於 御榻上換了第一名卷。後日唱名。汝應奪天下都魁矣。緣汝父子平昔念經行善之報。至斯。果應其夢。史岩聞推司楊旬子。中天下都魁。請旬賜坐。令旬解職。旬告史君曰。念旬平日仰托二天之庇。奉公四十年。家無資產。唯積陰德。留得三箇慳囊。乞台旨取來。當廳開看。第一箇有三十九文當三錢。第二箇有四千餘文折二錢。第三箇計萬數小錢。史君不知所以。旬曰。每年承鞠勘公事。遇有死囚。詳其情理。可逭定為流罪。即投一當三錢。有犯流罪者。定為徒罪。投一拆二錢。有犯杖罪者。量輕或釋放之。便投一小錢。又每効周箎。行 太上感應篇十種利益。一。收街市遺弃嬰孩。倩人看養。俟年[01]捨伍願識認者。還父母團欒。二。每年冬十一月初三為始。收六十已上。十五已下乞丐貧人。入本家養濟院。每日給米一升。錢十五文。至二月初三日。已滿一季。令其自便求趂。三。普施應驗湯藥。救人疾苦。四。施棺木。周急無力津送之家。五。有女使不中使喚。不計身錢。量給衣資。從便改嫁。六。旬處於世。專一戒殺。救護眾生。遇有飛走物命。買贖放生。七。每遇荒歉之年。其粮食貴籴賤粜。賑濟貧民。八。應有寺觀崩損者。為修理之。聖像年深剝落者。為裝飾之。或橋梁道路溝渠不通者。咸為治焉。九。有遠鄉士夫。客旅流落者。斟量遠近。以助裹粮。而周令還鄉。十。旬忝居推司。凡遇死囚。貸以復生。常推己及物。濟人之急。救人之危。感動穹蒼。賜旬男今日奪天下都魁。皆因旬平昔奉公行善之所致也。豈敢捨公門退職而自求安逸耶。有詩二首。以呈史君 詩曰。
夔郡楊椿作狀元為文司權四拾年推情貸活人無數累積陰功感上天。
人道公門不可入我道公門好修行若使曲直無顛倒脚踏蓮花步步生。
何軫女
何軫妻劉氏。年二十六歲。生一男得兩周。一女方周滿。忽夜夢入冥司。判決劉氏來春三月命終。覺後思之。憂惶涕泣不已。其夫與親屬咸問哭泣之因。答曰。甞夢入冥司。判我只有半年在世。至期果死無憾。但愧兒女無依。忽一日自省。遂命畫士繪畫 佛菩薩像一軸。恭敬供養。斷除葷酒。晝夜躬對 佛前。精處持念金剛般若經。回向發願云。惟願我 佛慈悲。增延世壽。若滿四十五歲。兒女皆有娶嫁之期。死入黃泉。亦自瞑目。每日專心持念。至三十八歲。兒得娶婦。及四十三歲。女得嫁人。以滿所願。至太和四年冬。恰滿四十五歲。悉捨衣資。莊嚴 佛像。為善俱畢。一日徧告骨肉親緣曰。吾死期已至。何軫以為鬼魅所纏。不信有此。至歲除日。劉氏自請大德沙門。祗對 三寶之前。授以八關齋戒。沐浴更衣。獨處一室。跏趺而坐。高聲誦念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誦畢寂然無聲。兒女親屬俱入室看視。端然而坐。已化去矣。凜然如生。唯頂上熱而灼手。凡四眾士庶見者聞者。無不歸敬 三寶。讚嘆希有。其夫何軫。一依亡僧之禮。營塔安葬於荊之北郭。(出酉陽雜爼)。
軍校
唐乾符年間。兗州都督使崔尚書。法令甚嚴。有一軍校。衙參不到。崔公大怒。令左右斬之。其軍校就戮。顏色全然不變。眾或異之。當時斬訖。至三更。軍校睡覺。祇見身體臥在街上。遂走歸家。妻兒皆驚駭。恐是鬼魂。謂妻子曰。我非鬼也。初被斬時。如醉夢中。罔知所以。今忽睡覺歸來。舉家歡喜。明旦至帳前拜謝。崔公驚愕。謂曰。汝有何術。今敢復來。軍校答曰。素無他術。自幼至今。每日持念 金剛經三卷。昨朝失曉。誦經過期。有犯軍律。崔再問曰。汝知斬時否。答曰。初押出戟門外。只覺身如醉夢中。都不記憶。又問曰。汝所誦之經在何處。答曰。在家中佛厨函內。崔急令取來。及開函。只見五色毫光。取經看時。已作兩段矣。崔大驚異。亦自悔過。撫慰軍校曰。我與汝幣帛。可買銀箔。[01]債寫此經一百卷。就延壽寺。命僧看念懺悔。一時俱散施。留經十卷。恭就本寺 佛殿供養。仍令圖畫就戮之處。并斬經之像。以彰靈跡。(出報應記)。
孫翁
唐政和中。真州石匠孫翁。每日持念 金剛經三卷。一日同三十餘人入山鑿石。忽山崩。盡喪其中。唯孫公在石罅處得活。經一十二年。因子孫鑿石。穿透。見翁端坐。容㒵如故。子孫驚拜。問翁何以得生。翁曰。常持金剛經。又問飢否。曰。始初因喫一箇酥餅。至今不飢。翁問曰。我昔所看之經在否。子孫答曰。有。遂還家。遙取經看經。上有一圓孔。恰如酥餅大。凡見聞者。無不贊嘆此經有不可思議功德。能救護孫翁飢渴垂死之患難也。(出報應記)。
劉縣令
昔毗山劉縣令。為官清廉。家法甚嚴。日誦 金剛經三卷。寒暑不輟。前任運司幕官。同妻難月。夢見一僧從空而來。云。有事冐于尊聽。貧道修行六十餘年。盖因世緣未了。再令出世。念閤下善根成熟。特來依投。願收錄。劉曰。既蒙不弃。無吝見教。其僧便入臥房。劉怒而覺。次日。其妻分娩得生一女。聦惠過人。年七歲。不曾從師。經書盡皆通曉。隨父日誦金剛經。未及月餘。便能暗誦。父母甚喜。年登十九。吟詠成章。女因患方愈。值夏月。忽作蚊蚋詩云。昨日曾未與君期今朝擅自入羅幃玉體任君飡一飽猶作嬌聲殢阿誰其父聽得大怒。喚出廳前。深責情意。欲置之死地。母急來救。詢問其由。女曰。昨夜蚊虫叮我。今朝作詩。別無他事。母即去白父。說其因由。父曰。汝既在室。安得有此等語。句句有情。女告父曰。不然請題。奴別作四句。父將剪子為題。女隨口便答曰。有情兩股合無情兩股開快從腰裡取長短任君裁父微咲不語。女便入房。索浴更衣。出廳白父。念奴適來。幾乎不得其死。不如及早拜辭父母去矣。因成頌曰 十九年來作客清淨無花無逸了了分明歸去一任東西南北生也了死也了不論年多年少 今日撥轉遇真空一輪明月清皎皎 描也難描畫也難畫滿頭插花盤膝坐化。
宋承信
宋紹興二年。有宋承信。居秀州華亭縣。因患飜胃之疾。數年百藥不能治療。忽一夜。夢見有一梵僧。謂承信曰。汝乃宿世冤愆。遂致今生受諸病苦。汝知否。應有世間男子婦人。或風癱。或勞跛。或盲聾瘖瘂。或病纏身。經年累月。枕臥床席。將死不能。氣絕者。其魂靈攝在陰司。考校前生今世所作罪惡。因緣果報。毫髮無差。若有奉施金剛經。或自他書寫。或畢世受持。纔舉心動念。遂惑陰府官曹。撿察善功。先放魂魄附體。次遇良毉。其病即愈。睡覺省悟。明旦令妻焚香。躬對諸佛菩薩之前。發願甘許奉施 金剛般若經一千卷。兼自盡形受持。爾後又復夢見有一金剛神。賜藥一丸。令承信吞之。次日其病即瘥。將養月餘。身輕體徤。容貌精神俱獲復舊。凡見聞者合掌稱歎。此經有起死還生之功。可不戒且敬哉。
唐珍
宋唐珍。乃紹興府會稽縣押獄。日常持誦 金剛經三卷。寒暑不易。紹興八年。同楮旬諸茂偷據官錢。事覺。由縣申解本府。趙相公判送司理院再勘。唐珍等至。夜夢一金剛神。語珍曰。汝得平日持念 金剛經有感。汝但放心。臨斷之際。吾當助相公神筆。先判楮旬諸茂。各決脊杖。配隣州。汝決杖一百。回監。俟贓足日呈放還家。睡覺。再三思量。我既為首。所犯刑名。其罪是一。安有輕重哉殊。不可曉。以至臨決斷之時。逐一果應其夢。毫髮無差。所見所聞之者。咸疑其異。方知 金剛般若之功。有不可思議者也。遂感 金剛神力。冥助趙相公之筆。復何疑哉。爾後發願印施金剛般若經三百卷。盡世專精受持。壽至八十五歲。無疾而終。(出雜爼記)。
Log in to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