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詢問、尋找答案,向各方術數同好交流
與世界術數連接

  • 生活中的佛法

    Posted by kevinkshr on 6 6 月, 2005 在 6:57 上午

    我們現在要談什麼呢?生活中的佛法。今天分兩個方面來討論,理論和實際,這兩種同樣重要。如果一個人不懂得理論方面,就不曉得如何實際修行;但另一方面,即使在理論方面學了很多、而不實際修行,也不會有成果。
    由於這是個薩迦中心,因此今天將以薩迦派的理論來談。雖然蔣揚欽哲這個傳承,並非是薩迦、寧瑪等派,不過自己也算在薩迦派學了一些東西。薩迦派說:「如果不懂佛法理論,而去修行、禪定,就像要去爬山而沒有手。」所以首先我們必須了解佛法的理論。
    大家都知道,釋迦牟尼佛在印度出生,他當時被稱為悉達多王子,他看到了人生的老病死種種痛苦而厭惡輪迴,並且離開了他的宮殿。一開始他碰到印度教的老師,學了一些印度教的東西,並根據這些做了六年苦修。經過六年的苦修,他忽然領悟到苦修並非開悟的唯一方法,於是他接受了尼連禪河邊牧羊女難陀波羅的供養。然後他來到摩揭陀國,買了些草放在菩提樹下,然後坐在草堆上,心裡發願:「若不成正覺,終不起座!」過了一些日子,在第一道晨光出現時,當地國王到臨、鼓聲敲起、晨間鳥鳴、大家正要起床,他得到了最後的證悟。此時大地震動,然後各種神、阿修羅等都到他面前頂禮。許多魔聽到這個消息都感到驚嚇,他們問釋迦牟尼佛:「你用什麼來證明,你在前輩子積了如此多的善業?」此時釋迦牟尼佛用手觸地,大地再次震動,地神從大地裡出現,說道:「我就是證人。身為大地,從釋迦牟尼佛您在三大無量劫修行菩薩道以來,我都在這裡陪著。」於是釋迦牟尼佛的證悟得到了最後的確認。他曾遭受魔所打擊、干擾,但並未受到影響。
    此時,釋迦牟尼佛認為,教導眾人並無意義,因為眾人無法了解這些真理。就在這時,梵天等眾天神來到釋迦牟尼佛面前並請法。於是他來到瓦拉納西(波羅奈國)開始第一次的傳法。其後,佛陀多次在很多不同的地方教導很多不同的人。因此一般來說,這就是我們所稱的佛陀,我們所皈依的對象,他在摩揭陀得到證悟,在拘尸那羅涅槃。身為佛教徒,首先要知道佛陀是誰,我認為這點非常重要。
    今天在此,大家於此時此刻,都說自己是佛教徒,其實我們只是生下來是佛教徒,但卻並非是真正的修行者。我們只是生下來就是佛教徒。同時,就算有人想了解佛教,也只是想知道而已。他們只是想知道什麼是證悟、什麼是空性,因為它聽起來不錯、具有邏輯、有時則似乎充滿幻想,尤其是金剛乘,能想想自己多了兩隻手,或許可以讓我們做事更快,這樣似乎不錯。但我認為,這些人是在學習佛法、而非尋找佛法。當然,學習佛法是重要的,但我們必須尋找佛法,這點非常重要。另外,我們有個毛病,認為要當個佛教徒,就必須改變生活型態的特定部分,比如剃髮、換上法衣、特別設計一個房間稱為佛堂、把臥房挪出空間、或是吃素,還有每天花幾小時喃喃地唸著咒語。喃喃唸咒的方式其實並不怎麼美妙,不過就大概像是那樣。大家認為,要當佛教徒,就必須改變生活型態的特定部分。接著就認為,我是個生意人,沒法這輩子得到證悟;我是個計程車司機,這輩子不能真的成為菩薩。
    各位都得過灌頂,對吧?各位曾想過自己就是這些菩薩中的一位嗎?我確信大家未曾這樣想過,因為各位不敢認為自己就是菩薩。你認為菩薩是高人一等、層次較高,具有黃金色、玉石色、等等的顏色。我們犯了很多這樣的錯誤,把菩薩和自己劃上界線。如此一來,我們認為自己永遠無法成為菩薩。菩薩是高境界,而自己是低層次,但這是錯誤的想法。當你接受灌頂的時候,你就是菩薩。你受了菩薩戒,這代表什麼?並非你於佛教中得到升等,而是代表你有責任要幫助別人證悟,這是你必須要做的事情,也是今天選擇這個主題「日常生活中的佛法」的原因。
    很多人受過喜金剛的灌頂,也自觀為喜金剛有一段時間,然後問題也一樣,你們把喜金剛和自己加以分別。各位接受了文殊菩薩的灌頂、並做修持,但又把文殊菩薩跟自己分開來。文殊菩薩從不跟著你走,你只是把他留在家裡,沒有人會去注意,因為你認為文殊菩薩就是那個佛像,文殊菩薩並不在你裡面。或許你每天早上都做一小時的觀想,但你把那個觀想留在你的佛堂裡,沒有把它帶著走。誰是文殊菩薩?那個佛像,拿著一把劍,是什麼劍,切菜的劍嗎?拿一本書,是什麼書,講故事的書嗎?你知道的,我們也創造某種引導的光,放光迎請,你的上師自己就會來這裡。不過你擺了佛像在佛桌上,就得在他前面放些水呀、花呀、香呀,所以你就這麼做,但你做得不太對,以致於這變成你生活中的另一種負擔。在佛桌上的文殊菩薩就像個寵物一般,如果你早上忘了燃香,你是不是會有罪惡感,好像你忘了要餵家裡的狗似的?所以我們用這樣的方式,把自己跟菩薩分開來了。
    身為一位金剛乘行者,把文殊菩薩等本尊的概念想法融入我們每天的生活,是如此重要。我向來都跟朋友說,觀想後的時段〈座下瑜伽〉比觀想中的時段〈座上瑜伽〉更為重要。我們每天做一小時的禪定,是為了要改變非禪定時(座下瑜伽)的感覺。在佛堂修法時,會生起一些慈悲的氣氛、一些虔誠的心情,應該要讓這些氣氛或心情在隨處出現。且讓我簡單說明。我認為各位不需要去改變任何事情,不需要佛堂,不需要任何東西。我認為應該不去傷害別人、不去傷害別的眾生、也不累積害人的因。不傷害別人、也不累積害人的因,做這些事情,並不需要佛堂,也不需要禪定、唸咒,你自己就做得來。如果你能做到這點,那你不僅是個一般人,同時也是純粹的小乘行者。只要你不傷害別人、也不累積害人的因,這就已經相當足夠,無論你有沒有佛教徒的名,那並不重要。如果你更勇敢些、想做更多的事情,除了不傷害別人,你必須嘗試去幫助別人、並且累積助人的因。幫助別人並不必得改變你的生活型態,你可以就做你自己,同時能夠改變別人、幫助別人。如果你有能力、也有意願來幫助別人,那你不僅是個一般人,同時也是大乘行者。要做個大乘行者並不難,只要你有意願幫助別人,也實際去幫助別人。但現在我們是什麼呢?我們似乎被稱為最高階的金剛乘行者,而身為金剛乘行者,我們甚至都沒去修持「不害人」這小乘的法則。我們多麼經常有意地傷害別人,又是多麼經常無意中傷害別人。再這樣下去,幾乎不可能成為一個純粹的金剛乘行者。金剛乘應該真有其特殊之處,既然如此,它應該有些捷徑、有些快速法門。那要如何同時是一般人、又是個金剛乘行者呢?你必須要有「淨觀」,將所有眾生視為清淨,視輪迴、涅槃同樣清淨,至少對你的上師是如此。
    接著再回到理論的方面。有個問題,無論有意、無意,已經被問過很多次了,那就是「這個生命是什麼」?我們做了一些工作以便謀生,但謀什麼「生」呢?到底是為工作而生活、還是為生活而工作?這個生命的背後是否另有一些東西呢?這個生命到底是如何開始的?有些聰明的人曾想過這個問題,很多人則試著去解答。不只是佛教,許多其他的宗教亦然,比如基督教或印度教,他們也嘗試回答這樣的問題。他們認為,這些全是上帝的創造,我們的目的就是來侍奉上帝。如果你違背上帝的意旨,你就是罪人;如果上帝高興,你就被允許進入天堂。但你還是不能成為上帝,你仍然比上帝還低層。
    最有意思的是,他們認為一切都是上帝的創造,很多人都相信這樣的理論,一切都是上帝的創造,生命是上帝的創造,但佛教徒並不相信這一點。比如,在印度,佛教有四種不同教派,「說一切有部」、「經量部」兩者屬於小乘,另外還有「唯識」和「中觀」理論。我們應該是屬於中觀派,但事實上我們連第一個「說一切有部」都不了解,而它其實應該屬於佛教最基本層次的理論。事實上,研究「說一切有部」十分有趣。近來在西方,比如芝加哥大學、波士頓大學,他們現在對最基層的教派非常有興趣,因為「說一切有部」這種最基層的教派是非常科學的,他們甚至還跟印度教有許多辯論。他們說他們不相信上帝創造了這所有的一切,誰是上帝呢?你說的「上帝」是什麼意思?要成為上帝,至少要有三種特質,祂必須要有無所不知的智慧,如果祂沒有這個的話,祂就跟我們一樣囉;祂必須要對眾生有平等的慈悲,不管是敵是友,都要有同樣的慈悲;祂必須要有幫助別人的能力。擁有這三種特質,才能被稱為上帝。「說一切有部」說,如果上帝創造了我們,難道祂不曉得我們在痛苦嗎?祂若有智慧,就應該知道。好吧,如果祂知道,難道祂對我們沒有慈悲嗎?祂有能力呀,祂若有創造我們的能力,如果如同印度教和基督教所說的,上帝真有這種創造我們的能力,我相信祂應該有能力讓我們停止痛苦、把我們帶上天堂,那為什麼祂不這麼做呢?難道祂喜歡看到我們在這裡痛苦?像這一類的辯論有許多許多。
    佛教徒並不相信上帝的存在,所以我們會這麼問道:我們不相信有上帝,但是誰創造所有這些生命呢?誰創造這些山川、河流、種種?對此他們(「說一切有部」)有兩個答案。他們說創造者有兩個,一個創造者是個很小很小的原子,由它而創造出各種物體的形狀、顏色等。各位看,這是非常科學的講法。這種原子是這麼的小,無法再被碎裂;而在某些特定因緣之下,幾個原子聚集起來,成為一個大東西,這是客觀的創造者。科學家相信這一點,他們也相信,我們的心也是從非常非常小而無限的心所創造,他們相信這樣的理論。
    今天是以概論來談佛教,所以就不多說「經量部」這個派別,因為他們講的與「說一切有部」講的幾乎完全一樣。接著是「唯識宗」,他們認為這兩個基層教派講得不夠好。他們覺得,不相信上帝是創造者,這一點做得不錯,但這兩派也犯了一個錯誤。我們〈唯識宗〉根本不相信有個最小的原子,那是你們的幻想,因為形狀大小之分是個幻想。當有這個東西和那個東西時,自然有一個較大、另一個較小;可是當有個更小的東西時,原本較小的就變成較大的了。因此大小並非絕對,而是隨著情況而改變。所以我們並不相信有最小的原子,但我們相信任何一件事情都是從心所造。這是個很高等的哲學,「唯識」是佛教最偉大的派別之一。
    如果我們知道這些,就開始能了解一些佛法。接著我們問道,為什麼一切由心造?他們〈唯識〉有一個答案。他們說,任何一個物體、任何一種現象,都可分為二種來說,一者客體、一者主體,一切客體和主體都是同時出現,所以一切由心造。這點很難理解,我做個比喻來說明。各位有些人以前沒看過我,有些人甚至十年前也沒聽過我的名字。我這個人、我的邏輯、我的哲學,那時並不存在你的世界。直到你看到這個人、聽到這個人,此時這個人的外表和聲音才存在於你心中。不過這時,你會想,他應該二十年前就已經存在了,因為你把現在投射到以前,你可以想像二十年前,他一定還是個嬰兒。你也可以將現在投射到未來,他就成了老人。另一個例子是,比如說他吧,對他的父親來說,他是個可愛的小兒子;對他的太太來說,他是個嘮叨的丈夫;對他的女朋友來說,他是個帥哥;對他的兒子來說,他是個親愛的爸爸;對他女兒來說,他是個嚴格的父親。因此你就能夠了解,一個人──爸爸、兒子、丈夫,通通都是。一個人怎麼會是這樣呢?然而,因為別人的不同投射而美妙地產生了這些變化。由此來看,一切由心造。還有一個例子,比如說他吧,一定會有些人喜歡他,對喜歡他的人來說,他漂亮、真是個好人;對那些不喜歡他的人來說,不管他做什麼事,他的外表、髮型、走路的樣子,都使這些不喜歡他的人生氣,即使他都不動也一樣。這就表示,世界上的美醜、好壞,都是我們的心所造。大小、形狀、顏色、一切都是。因此「唯識宗」相信,一切由心造,心是唯一真正而究竟存在的東西。
    最後我們要談的是中觀派。中觀派認為,甚至連心都不存在。一切都是空性。究竟上,一切都是空;然而相對上,一切都能呈現,但並非它以某一種方式呈現,就表示它以那種方式存在。比如說一杯水,對我們來說它是一杯水,對吧?如果你放一條小魚在裡面,然後問牠,「這是什麼?」你認為呢?我不認為牠會說這是水,這必然是牠們的家,在裡面可以游泳、睡覺等,所以牠們必定有不同的想法。我們人類認為這是水,但對魚來說這應是牠的家,因此哪一個才真正存在,家還是水?哪一個?人類是很自私的,我們向來都說我們是對的,所以依我們來看,水一定是對的,魚想的才是錯的。這是我們的想法,但這正是我們所錯之處。我們沒有理由、甚至沒有證據可以證明,這水並非魚的家,我們不能證明水就是水,我們只是相信這樣,對吧?如果真有一場人與魚的爭論,一方說這是牠的家,一方說這是水,這可很難斷定(誰會贏)。你要用投票的方式嗎?那麼我們一定會輸,因為魚比人還多。所以最好的是說,在實相上,杯中的東西既非水也不是家。那是什麼?空就是一物也沒有。裡面什麼都沒有。但在相對上,它可以是任何東西,因為它可以是任何東西,因此金剛乘能把水當成灌頂的所依物,把水當作甘露。所以對金剛乘的人來說這是甘露,對魚來說這是家。因此是這個心在斷定。
    現在我們來講一些灌頂的事情,梵文的灌頂稱為 Abhisheka ,表示「丟擲」或「倒入」。一般來說,灌頂幾乎就像是加持,但若以我們剛剛所說的這些邏輯來談,灌頂便有奇妙的作用,它超越加持,它是一種引介。如果你不認識某個人,你的朋友介紹你們認識,因此你就多了一個認識。就像這樣,你不太了解許多事,比如說你並不了解水,因為你被自己定義的水所困住。水可以是很靈活的。因此為了要將水的靈活性引介給你,金剛乘把水當作一種所依物。因此這傳達給你什麼?它將生命經驗的真實自性引介給你。它告訴了你什麼?從無始劫以來,我們即有無明,從無明而有五種不同的情緒,貪瞋痴慢疑。當這五種情緒增長、成熟時,它就成了五蘊。接著我們便有貪欲,對自身非常執著,我們認為自己的身體是如此珍貴。
    我們不僅對自己的身體執著,有時對別人的身體也執著,即使它充斥著糞便與血膿。如果我們把身體解剖開來,其實是沒什麼東西可執著。我們執著身體的哪一部份呢?這個身體其實本來就不漂亮,如果你都不管它,它會變髒、變臭、變得噁心。然而我們真的有很多執著,我們變成身體的奴隸。當它冷了,我們會找東西來蓋;當它餓了,我們會去吃點東西;如果有人敲你一下,你就生氣。特別是,如果有人敲你,你就期待那個敲你的人要說抱歉,如果他沒說,你就會很生氣。如果那個人向你道歉,即使他把你打得很重,就這麼幾個字的抱歉,便把你剛才所有的痛苦都帶走了。我們的心就像小嬰孩的心一樣。也許事實是,你以為某人敲你,對吧?而你期待那個人要說抱歉。但也許他不知道他打到你,也許他說了抱歉可是你沒聽到,也許他認為是你該說抱歉。所有這些情況、狀況使得生活變得非常非常複雜,這一切都因為我們有執著。
    再舉個例子。如果你的頭撞到牆,你通常會怪罪哪一方呢?我們通常會責備這個牆怎麼這麼硬、怎麼不會動,我們從來不責備自己,也不會罵自己的頭怎麼這麼軟。頭撞到牆的這個痛,如果沒有這個頭,就不會撞到牆,也就不會痛了,所以你要負部份的責任,因為你有這個頭。而我們從來不這麼想,我們都是責備別的東西,然後感到生氣。對牆來說這不會怎樣,但如果是對眾生(生命體),情況就比較困難了。
    我們剛剛提到五蘊,以上所說為色身,講這些會令人想睡覺,所以我不打算通通講。抱歉。五蘊的其中之一為識蘊。識蘊也很無明,所以我們必須要清淨它,我們必須要清洗它,就像洗衣服一樣。但是當你要洗衣服時,你洗的是什麼?不是洗這些衣服,而是洗髒東西。衣服怎麼可能被洗呢?你只是洗掉髒東西而已,你不想要這些暫時的髒東西。就像這樣,你淨化識蘊,而不是清洗識蘊,你把這些識蘊的髒東西洗掉。以喜金剛的傳統來說,識蘊的髒東西就是憤怒,憤怒必須要被洗掉。要用哪種肥皂和水呢?阿?毘佛。不過此時你是無明的眾生,你不能說:「喂,阿?毘佛,你來幫我清洗我的憤怒吧!」
    既然一切都是心,你便創造一個阿? 毘佛的模樣,藍色、具足一切佛的功德。除此之外,你也把它轉化成一個寶瓶,有一些水,因為你認為水能清洗東西。所以金剛乘是用這個方法。接著你喝下去,它會洗掉這些髒東西,這會變成什麼呢?當你洗衣服的時候,你把髒東西洗掉;髒東西被洗掉以後,這衣服變乾淨了嗎?是這樣嗎?不,衣服從不會變乾淨。因為,我說過,衣服從未髒過,髒東西不是衣服,髒東西是髒東西,衣服是衣服,髒東西和衣服是分開來的。正因為髒東西和衣服是分開來的,所以才有可能把髒東西洗掉;如果髒東西是衣服,就不可能洗掉它。由於衣服從來沒有髒過,衣服怎麼可能變乾淨呢?因此最後,你領悟到衣服就是衣服,領悟到識蘊就是阿?毘佛,這個佛的能量就是鏡子一般的智慧(大圓鏡智)。五蘊、五方佛、五種智慧、五種情緒(五毒),五種法飾、比如蓮花,五色,所有這些五個、五個湊在一起,你就了解什麼是灌頂。不要認為這些東西是在外面,這些都在你裡面。這是有關灌頂的簡介。
    接著簡單說到禪定。禪定是「覺」的連續,禪定並不表示要像我們所做的那樣,打直、盤腿、閉眼好幾個鐘頭。你必須要專注,這是你首先該要有的。如果沒有專注(止),什麼都做不成。現在,你們有些人似乎很專注聽講,所以你以為你的心並不散亂。一般來說我們的心十分鬆懈,但當我們開始要禪定時,我們有越來越多的干擾。比如說,現在大家都專注於我,不要散漫,就這麼幾秒鐘(暫停)。你開始散漫,你開始更清晰地聽到噪音,為什麼?這並非剛出現的念頭,我們以為靜坐時才開始出現妄念。事實並非如此,你只是這才知道有妄念而已。因此我向來都跟學生說:「你所認知到的第一件事,就是我們有個散漫(遊蕩)的心。」就是這樣,這是 1990 年版的禪定開示。
    以一天(一晚)的簡短公開演講來說,我實在不知要說什麼。下一次也許試試六天的課程,如此才能真正學到一些東西。現在幾乎像是在讀索引一樣,不過至少,我希望你得到的不只是個索引、而是個菜單,那麼你至少選了一些食物。
    問:一般報上刊載咒語,看到的人是否可照著咒語唸或修行?
    答:可以唸六字大明咒。
    問:請仁波切介紹一下戒律?根本上師怎麼定義?
    答:根本上師是那位帶領你的心得到一些開悟的上師、跟你有因緣的上師,而不是那些給你灌頂的上師,也不是那些給你皈依的上師。就算是妓女,她丟一些水給你、把你叫醒,甚至你從中間得到一些開悟,那也可算是你的根本上師。如果你有個上師,你必須要遵守他說的、不能違背,這就是戒律。
    問:我們說,人人都有佛性、萬物都有佛性,對不對?現在被無明、五毒所矇蔽,以致佛性無法展現;那為什麼以前有佛性、不被五毒所矇蔽時不修,現在五毒聚來的時候才修?為什麼以前佛性不發展出來,到現在五毒聚來時才修,是不是比較困難?
    答:並沒有所謂「沒有五蘊」,也沒有所謂「沒有五毒」。
    譯按:這是欽哲仁波切於 1990 年 5 月 1 日受邀到員林薩迦中心所做的演講內容,經仁波切允許而重新將譯稿整理刊出,謝謝 Anika Tokarchuk 的英文繕寫與廖麗娟的中文繕寫。
    接近上師
    開示:宗薩欽哲仁波切 翻譯:周素卿 馬君美
    說實話,我想我不是一個適合談有關對上師虔誠心的人,因為我沒有虔誠心。這不是因為我的老師們有任何缺陷,完全因為我缺乏了一些東西。相信我,我的自我這麼強,而虔誠心對自我而言是個壞消息;但另一方面,我研究過虔誠心,所以可能對它有一些理論上的知識。
    為何需要虔誠心?
    為何需要虔誠心呢?因為我們要成佛。某方面來說,成佛可以很簡單的理解為從某些糾纏和執著中解脫出來。一直到我們脫離了這些糾纏和習氣之前,我們將無止盡的徘徊在輪迴中,經歷各種的焦慮和痛苦等等。
    這些痛苦的原因是我們基本的不安全感,我們總是懷疑自己存在與否。自我或對自我的執著,對於它本身的存在完全沒有安全感。自我可能顯得很堅強,但實際上卻很不穩固。當然我們不會有意識地問這種問題,但潛意識裡我們總是對自己的存在感到不安全。
    我們試著用一些事物,像是朋友、金錢、地位及權利,以及我們每天所做的事件,例如看電視或購物,來證明及確定自己的存在。試著自己一人坐在屋裡,什麼事都絕對不做,早晚你的手就會開始找遙控器或報紙。我們需要被佔據,我們需要忙碌,如果不忙碌就覺得不安全。
    奇怪的是,自我不斷的尋找打擾,然而打擾本身又成了一個問題,它不但沒有幫我們安心,反而增加不安全感。我們執著這些打擾,且發展成另一種習性,一旦它成為一種習性,就很難去除,為了去除這個新習性,我們就必須發展出另一個習性。這就是事情演變的方式。
    為了破壞這種習性,佛陀教導我們許多不同的方法,其中有些是非常技巧的方便法門,像是利用和情緒作朋友來克服它。釋迦摩尼佛說的一個字,就可以使我們從這些束縛和習性中解脫出來。例如無常的教授,我們很多人,包括我自己在內,聽到有關無常、人身難得以及慈悲,就企圖忽視這些被認為非常簡單而且初步的教授,但這是因為我們沒有真正的瞭解它。
    修心 、修道的精髓是證得無我的智慧。證悟這樣的智慧之前,我們都不瞭解佛陀教授的精義。
    為了證得這種智慧,首先要使自己的心有彈性、可以被塑造 — 也就是可以控制自己的心。如寂天菩薩所說,如果你想要很舒服的走路,有兩種可能的解決辦法,一者將整個大地覆蓋上皮革 — 但這非常困難;或者只要穿上一雙皮鞋,即可達到相同的效果。同樣的,要訓練及降服每一種煩惱,或者依照自己的願望來改變世界是困難的。事實上,心是一切經驗的基礎,這也就是為何佛教強調修心,要使心能夠被塑造並具有彈性。
    只是心具有彈性仍然不夠,還必須了解心的本性,這非常困難,因為這要瞭解無我的智慧。無始以來我們即在輪迴裡,我們的習性很強,完全被迷惑住了,因此這種智慧很難展現。
    那怎麼辦呢?只有一個方法可以得到這種智慧 — 累積功德。如何累積功德呢?根據一般佛教的看法,累積功德的方法是要具備出離心,思量無常,克制加強自我的因和緣,致力增加智慧的因和緣,避免傷害其他眾生等等。大乘是藉由對眾生的慈悲來累積功德。
    簡短而言,成佛需要智慧;智慧需要有功德。如何有功德呢?根據大乘,必須有慈悲心及菩提心,希望一切眾生得到解脫和自由。
    上師的加持
    金剛乘以具有許多善巧和方便聞名,其中有些很簡單,最重要的一項是「淨觀」,對上師的虔誠心是淨觀的精髓。 勝樂金剛續的註釋中說:「透過上師的加持和慈悲,可以在一剎那得到大樂、證悟空性以及輪涅合一。」這段話就是談佛性。
    佛教最究竟的教授說,你具有佛性;換句話說,你已經具備完整佛陀的品質,但你需要認知這件事,因為無法認知,所以你才在輪迴中飄蕩。根據龍樹的講法,佛沒有說需要捨棄輪迴才能成佛,佛是說你需要見到輪迴即是空性,輪迴沒有真實存在的本質,這和說你需要認知到自己基本的佛性是一樣的。
    有許多不同的方法來認知內在的佛,其中最快、最容易的是接受上師的加持,這是為什麼需要對上師有虔誠心。
    例如,你可能正在作惡夢,夢中有個惡魔,突然間,有人對你潑了一桶冷水,你醒來了,冷水並不真的使惡魔消失,因為從一開始就沒有惡魔,這只是一個夢。但另一方面,作惡夢時,你的痛苦是真實的,這個對你潑冷水的人是真的非常仁慈和特別。如果你有很多功德,你就可以遇到這樣的人,對你潑冷水;反之,如果你沒有功德,你可能永遠無法從惡夢中醒來。
    上師的傳承開始於金剛持或普賢王如來,老師告訴我們,金剛持或普賢王如來就是我們心的本性。也就是說當我們往上追溯這個傳承,最後找到的是我們的心,也就是自己的本性。上師並不是一個全能的教父,需要崇拜及服從,最重要的是要瞭解上師是自己佛性的顯現。
    在普通的情況,我們可以說上師告訴你什麼可以做,什麼不可以做。小孩可能不知道熱鐵會灼傷人,所以他的父親會告訴他,並保護他不被灼傷。上師告訴你什麼是對、什麼是錯的時候,也是為了保護你。
    在金剛乘,上師所做的更重要。你一定已經聽過很多次了,你的身、語、意和五蘊,從無始以來就是清淨的,但我們不能證得。如敦珠仁波切所說:「正因為真理這麼簡單,所以人們無法瞭解;像是我們的睫毛,它這麼靠近,以致於無法看見它。」不能認知的原因是缺乏功德,上師的角色是給予我們灌頂,並介紹這種清淨 — 最後,直接指出心的本性。
    檢視上師
    偉大的持明吉美林巴曾說:「剛開始時,先分析上師是很重要的。」如我之前所言,我們與生俱來就是非常沒有安全感的人,因此很容易成為獵物。我們製造了各式各樣的錯誤,以致於最後難以解決。
    開始跟隨一位上師之前,應該對佛法先有很好的瞭解。我並不是說你要完全瞭解,但至少要有一些認識。你應該分析、懷疑、批判、爭辯,並試著利用邏輯和思考的方法找尋錯誤。
    但當你在做這些的時候,不應該像新聞記者尋找錯誤一樣,這裡的目的是找尋道路,不是找尋錯誤。所以在研讀佛教時,應該想想這條道路是否適合你?是否有意義?這非常重要。
    舉個例子,假設我們要去紐約,雇了一個導遊,我們至少對紐約在哪裡應該有點概念。去找個導遊,但自己卻完全不知道紐約在東方、南方或西方,這是我所謂的「靈感的疾病」。只是找一個外貌、談吐以及行為具有吸引力的導遊是不夠的。你應該對紐約在哪裡至少有一些知識,如果在旅行的途中,導遊有些怪異的舉動,你會覺得還好,因為你知道自己是往正確的方向前進,他可能引導你走陌生或崎嶇的道路,但只要你知道自己往正確的方向前進,就沒有問題。
    另一方面,如果你完全不知道路徑,你就不得不完全信任一個聲稱他了解一切的導遊。如果你有很多功德,你可能意外的找到一個可以信任的導遊,真的到達紐約,但如果我是你,我不會完全信任這種意外的成功。先分析這條道路,然後如果喜歡的話,你可以有一個、百個或千個上師。
    接近上師
    接下來要怎麼做呢?一位偉大的薩迦派大師蔣揚嘉程說:「首先必須思考、深思熟慮,製造出虔誠心。」需要造作出虔誠心,也就是視上師為佛,使自己相信這件事。過一陣子,到了第二階段,你會沒有困難的看上師是佛。最後,在第三階段,你會證悟到自己就是佛。這是金剛乘特別的方法。
    如我剛開始所說,我沒有真正的虔誠心,沒有視上師為佛,但我試著這樣去思考、去想他是佛,這就是造作或捏造的虔誠心。開始時,認為所有我們看到上師的錯誤,都只是自己的投射,真實的情況是上師具有所有佛的品質,上師是佛、法、僧,他是一切。
    這樣一遍又一遍的思維,也許你會覺得無意義,但實際上這非常邏輯的 — 畢竟一切唯心。因為自己的染污,所以一開始很難視上師是佛,我們必須一再的練習來習慣它,然後一定可以如此運作。
    寂天菩薩曾說:「如果習慣了某事,這世界就沒有什麼困難的。」假設你生命中第一次走進酒吧,介紹認識了某人,因為以往業力的牽引,此人持續的給你有關混合不同的飲料的灌頂、口訣和教授,龍舌蘭酒加檸檬,不甜和甜的馬丁尼 — 飲料的各種細節。
    你是個非常虔誠和精進的學生,你練習喝酒。剛開始,酒會燒傷喉嚨、傷害胃、也會醉,令你嘔吐,隔天早上醒來時還頭疼。但你以很大的熱誠持續這樣做,這就是所謂的加行。你不斷的去找這個人,即使有時候他讓你覺得難受,也不在乎,你是個非常精進的學生。直到有一天你的心和他的心合而為一:你知道所有有關酒的事,你知道如何飲酒。在這件事上,你是一個完美的飲酒傳承持有人,你可以開始教導別人了。
    上師的全面性
    我們認為上師只能給予教授,只對某些特定的事情是好的,但對頭疼或其它問題則未必如此,這種想法不對。任何問題,都可向上師祈禱,接受他的加持,使自己由其中獲得自由。在一部密續中談到:「多年修持生起次第以及圓滿次第,或者多年持咒,皆比不上剎那憶念上師。」
    跟隨上師,你的行為應該如何呢?你可以將規範穿著、有規矩、有禮貌等等當成供養,但這並不真的重要。有兩件事非常重要,應該永遠不忘記,第一是不應該驕傲,因為你是來學習,來接受教授,來尋找菩提的。西藏諺語說:「驕傲的人就像石頭一樣。」不論你對它倒多少水,它永遠不會溼透。驕傲就無法學習,所以調整到謙虛的態度是非常重要的。
    第二是永遠不要錯失累積功德的機會,具有功德非常重要。看電影時,如果你不知道那是一場電影,而以為是真實的,那你就會感受到各種情緒的傷痛,但如果旁邊有一個人告訴你:「這只是一場電影。」從那時起,你將從這種迷惑中獲得自由。另一方面,如果你沒有功德,當身旁的人告訴你說:「嘿,這只是一場電影。」的時候,正好背後有人很大聲咳嗽,於是你沒有聽到身旁的人所說的話,於是錯過了瞭解的機會-這是因為沒有功德。如果沒有功德,自我總是準備好依照自己的的方式來解釋事情,既或老師給你最重要的教授,你還是按照自己的方式來解釋它。
    因此在這方面,與其試著比自我更聰明,還不如累積功德。如何累積呢?有許多不同的方法,你可以帶個領帶,看起來很帥,然後想:「這是對老師的供養。」如果你在晚上開車,看到街燈時,可以立刻觀想這些成為對上師的供燈。如果自己無法做,而你看到別人這樣做,至少隨喜別人所做的。有許多可以做的事。敦珠仁波切說:「累積功德非常簡單,事實上,這比累積不善行更容易。」
    我們需要崇高廣闊的態度,虔誠心是很廣闊的。我想如果你有真正的虔誠心,每一件事都可以被視為是上師的示現。

    2311143 replied 20 年, 4 月 前 2 Members · 4 Replies
  • 4 Replies
  • kevinkshr

    會員
    6 6 月, 2005 在 2:57 下午

    我們現在要談什麼呢?生活中的佛法。今天分兩個方面來討論,理論和實際,這兩種同樣重要。如果一個人不懂得理論方面,就不曉得如何實際修行;但另一方面,即使在理論方面學了很多、而不實際修行,也不會有成果。
    由於這是個薩迦中心,因此今天將以薩迦派的理論來談。雖然蔣揚欽哲這個傳承,並非是薩迦、寧瑪等派,不過自己也算在薩迦派學了一些東西。薩迦派說:「如果不懂佛法理論,而去修行、禪定,就像要去爬山而沒有手。」所以首先我們必須了解佛法的理論。
    大家都知道,釋迦牟尼佛在印度出生,他當時被稱為悉達多王子,他看到了人生的老病死種種痛苦而厭惡輪迴,並且離開了他的宮殿。一開始他碰到印度教的老師,學了一些印度教的東西,並根據這些做了六年苦修。經過六年的苦修,他忽然領悟到苦修並非開悟的唯一方法,於是他接受了尼連禪河邊牧羊女難陀波羅的供養。然後他來到摩揭陀國,買了些草放在菩提樹下,然後坐在草堆上,心裡發願:「若不成正覺,終不起座!」過了一些日子,在第一道晨光出現時,當地國王到臨、鼓聲敲起、晨間鳥鳴、大家正要起床,他得到了最後的證悟。此時大地震動,然後各種神、阿修羅等都到他面前頂禮。許多魔聽到這個消息都感到驚嚇,他們問釋迦牟尼佛:「你用什麼來證明,你在前輩子積了如此多的善業?」此時釋迦牟尼佛用手觸地,大地再次震動,地神從大地裡出現,說道:「我就是證人。身為大地,從釋迦牟尼佛您在三大無量劫修行菩薩道以來,我都在這裡陪著。」於是釋迦牟尼佛的證悟得到了最後的確認。他曾遭受魔所打擊、干擾,但並未受到影響。
    此時,釋迦牟尼佛認為,教導眾人並無意義,因為眾人無法了解這些真理。就在這時,梵天等眾天神來到釋迦牟尼佛面前並請法。於是他來到瓦拉納西(波羅奈國)開始第一次的傳法。其後,佛陀多次在很多不同的地方教導很多不同的人。因此一般來說,這就是我們所稱的佛陀,我們所皈依的對象,他在摩揭陀得到證悟,在拘尸那羅涅槃。身為佛教徒,首先要知道佛陀是誰,我認為這點非常重要。
    今天在此,大家於此時此刻,都說自己是佛教徒,其實我們只是生下來是佛教徒,但卻並非是真正的修行者。我們只是生下來就是佛教徒。同時,就算有人想了解佛教,也只是想知道而已。他們只是想知道什麼是證悟、什麼是空性,因為它聽起來不錯、具有邏輯、有時則似乎充滿幻想,尤其是金剛乘,能想想自己多了兩隻手,或許可以讓我們做事更快,這樣似乎不錯。但我認為,這些人是在學習佛法、而非尋找佛法。當然,學習佛法是重要的,但我們必須尋找佛法,這點非常重要。另外,我們有個毛病,認為要當個佛教徒,就必須改變生活型態的特定部分,比如剃髮、換上法衣、特別設計一個房間稱為佛堂、把臥房挪出空間、或是吃素,還有每天花幾小時喃喃地唸著咒語。喃喃唸咒的方式其實並不怎麼美妙,不過就大概像是那樣。大家認為,要當佛教徒,就必須改變生活型態的特定部分。接著就認為,我是個生意人,沒法這輩子得到證悟;我是個計程車司機,這輩子不能真的成為菩薩。
    各位都得過灌頂,對吧?各位曾想過自己就是這些菩薩中的一位嗎?我確信大家未曾這樣想過,因為各位不敢認為自己就是菩薩。你認為菩薩是高人一等、層次較高,具有黃金色、玉石色、等等的顏色。我們犯了很多這樣的錯誤,把菩薩和自己劃上界線。如此一來,我們認為自己永遠無法成為菩薩。菩薩是高境界,而自己是低層次,但這是錯誤的想法。當你接受灌頂的時候,你就是菩薩。你受了菩薩戒,這代表什麼?並非你於佛教中得到升等,而是代表你有責任要幫助別人證悟,這是你必須要做的事情,也是今天選擇這個主題「日常生活中的佛法」的原因。
    很多人受過喜金剛的灌頂,也自觀為喜金剛有一段時間,然後問題也一樣,你們把喜金剛和自己加以分別。各位接受了文殊菩薩的灌頂、並做修持,但又把文殊菩薩跟自己分開來。文殊菩薩從不跟著你走,你只是把他留在家裡,沒有人會去注意,因為你認為文殊菩薩就是那個佛像,文殊菩薩並不在你裡面。或許你每天早上都做一小時的觀想,但你把那個觀想留在你的佛堂裡,沒有把它帶著走。誰是文殊菩薩?那個佛像,拿著一把劍,是什麼劍,切菜的劍嗎?拿一本書,是什麼書,講故事的書嗎?你知道的,我們也創造某種引導的光,放光迎請,你的上師自己就會來這裡。不過你擺了佛像在佛桌上,就得在他前面放些水呀、花呀、香呀,所以你就這麼做,但你做得不太對,以致於這變成你生活中的另一種負擔。在佛桌上的文殊菩薩就像個寵物一般,如果你早上忘了燃香,你是不是會有罪惡感,好像你忘了要餵家裡的狗似的?所以我們用這樣的方式,把自己跟菩薩分開來了。
    身為一位金剛乘行者,把文殊菩薩等本尊的概念想法融入我們每天的生活,是如此重要。我向來都跟朋友說,觀想後的時段〈座下瑜伽〉比觀想中的時段〈座上瑜伽〉更為重要。我們每天做一小時的禪定,是為了要改變非禪定時(座下瑜伽)的感覺。在佛堂修法時,會生起一些慈悲的氣氛、一些虔誠的心情,應該要讓這些氣氛或心情在隨處出現。且讓我簡單說明。我認為各位不需要去改變任何事情,不需要佛堂,不需要任何東西。我認為應該不去傷害別人、不去傷害別的眾生、也不累積害人的因。不傷害別人、也不累積害人的因,做這些事情,並不需要佛堂,也不需要禪定、唸咒,你自己就做得來。如果你能做到這點,那你不僅是個一般人,同時也是純粹的小乘行者。只要你不傷害別人、也不累積害人的因,這就已經相當足夠,無論你有沒有佛教徒的名,那並不重要。如果你更勇敢些、想做更多的事情,除了不傷害別人,你必須嘗試去幫助別人、並且累積助人的因。幫助別人並不必得改變你的生活型態,你可以就做你自己,同時能夠改變別人、幫助別人。如果你有能力、也有意願來幫助別人,那你不僅是個一般人,同時也是大乘行者。要做個大乘行者並不難,只要你有意願幫助別人,也實際去幫助別人。但現在我們是什麼呢?我們似乎被稱為最高階的金剛乘行者,而身為金剛乘行者,我們甚至都沒去修持「不害人」這小乘的法則。我們多麼經常有意地傷害別人,又是多麼經常無意中傷害別人。再這樣下去,幾乎不可能成為一個純粹的金剛乘行者。金剛乘應該真有其特殊之處,既然如此,它應該有些捷徑、有些快速法門。那要如何同時是一般人、又是個金剛乘行者呢?你必須要有「淨觀」,將所有眾生視為清淨,視輪迴、涅槃同樣清淨,至少對你的上師是如此。
    接著再回到理論的方面。有個問題,無論有意、無意,已經被問過很多次了,那就是「這個生命是什麼」?我們做了一些工作以便謀生,但謀什麼「生」呢?到底是為工作而生活、還是為生活而工作?這個生命的背後是否另有一些東西呢?這個生命到底是如何開始的?有些聰明的人曾想過這個問題,很多人則試著去解答。不只是佛教,許多其他的宗教亦然,比如基督教或印度教,他們也嘗試回答這樣的問題。他們認為,這些全是上帝的創造,我們的目的就是來侍奉上帝。如果你違背上帝的意旨,你就是罪人;如果上帝高興,你就被允許進入天堂。但你還是不能成為上帝,你仍然比上帝還低層。
    最有意思的是,他們認為一切都是上帝的創造,很多人都相信這樣的理論,一切都是上帝的創造,生命是上帝的創造,但佛教徒並不相信這一點。比如,在印度,佛教有四種不同教派,「說一切有部」、「經量部」兩者屬於小乘,另外還有「唯識」和「中觀」理論。我們應該是屬於中觀派,但事實上我們連第一個「說一切有部」都不了解,而它其實應該屬於佛教最基本層次的理論。事實上,研究「說一切有部」十分有趣。近來在西方,比如芝加哥大學、波士頓大學,他們現在對最基層的教派非常有興趣,因為「說一切有部」這種最基層的教派是非常科學的,他們甚至還跟印度教有許多辯論。他們說他們不相信上帝創造了這所有的一切,誰是上帝呢?你說的「上帝」是什麼意思?要成為上帝,至少要有三種特質,祂必須要有無所不知的智慧,如果祂沒有這個的話,祂就跟我們一樣囉;祂必須要對眾生有平等的慈悲,不管是敵是友,都要有同樣的慈悲;祂必須要有幫助別人的能力。擁有這三種特質,才能被稱為上帝。「說一切有部」說,如果上帝創造了我們,難道祂不曉得我們在痛苦嗎?祂若有智慧,就應該知道。好吧,如果祂知道,難道祂對我們沒有慈悲嗎?祂有能力呀,祂若有創造我們的能力,如果如同印度教和基督教所說的,上帝真有這種創造我們的能力,我相信祂應該有能力讓我們停止痛苦、把我們帶上天堂,那為什麼祂不這麼做呢?難道祂喜歡看到我們在這裡痛苦?像這一類的辯論有許多許多。
    佛教徒並不相信上帝的存在,所以我們會這麼問道:我們不相信有上帝,但是誰創造所有這些生命呢?誰創造這些山川、河流、種種?對此他們(「說一切有部」)有兩個答案。他們說創造者有兩個,一個創造者是個很小很小的原子,由它而創造出各種物體的形狀、顏色等。各位看,這是非常科學的講法。這種原子是這麼的小,無法再被碎裂;而在某些特定因緣之下,幾個原子聚集起來,成為一個大東西,這是客觀的創造者。科學家相信這一點,他們也相信,我們的心也是從非常非常小而無限的心所創造,他們相信這樣的理論。
    今天是以概論來談佛教,所以就不多說「經量部」這個派別,因為他們講的與「說一切有部」講的幾乎完全一樣。接著是「唯識宗」,他們認為這兩個基層教派講得不夠好。他們覺得,不相信上帝是創造者,這一點做得不錯,但這兩派也犯了一個錯誤。我們〈唯識宗〉根本不相信有個最小的原子,那是你們的幻想,因為形狀大小之分是個幻想。當有這個東西和那個東西時,自然有一個較大、另一個較小;可是當有個更小的東西時,原本較小的就變成較大的了。因此大小並非絕對,而是隨著情況而改變。所以我們並不相信有最小的原子,但我們相信任何一件事情都是從心所造。這是個很高等的哲學,「唯識」是佛教最偉大的派別之一。
    如果我們知道這些,就開始能了解一些佛法。接著我們問道,為什麼一切由心造?他們〈唯識〉有一個答案。他們說,任何一個物體、任何一種現象,都可分為二種來說,一者客體、一者主體,一切客體和主體都是同時出現,所以一切由心造。這點很難理解,我做個比喻來說明。各位有些人以前沒看過我,有些人甚至十年前也沒聽過我的名字。我這個人、我的邏輯、我的哲學,那時並不存在你的世界。直到你看到這個人、聽到這個人,此時這個人的外表和聲音才存在於你心中。不過這時,你會想,他應該二十年前就已經存在了,因為你把現在投射到以前,你可以想像二十年前,他一定還是個嬰兒。你也可以將現在投射到未來,他就成了老人。另一個例子是,比如說他吧,對他的父親來說,他是個可愛的小兒子;對他的太太來說,他是個嘮叨的丈夫;對他的女朋友來說,他是個帥哥;對他的兒子來說,他是個親愛的爸爸;對他女兒來說,他是個嚴格的父親。因此你就能夠了解,一個人──爸爸、兒子、丈夫,通通都是。一個人怎麼會是這樣呢?然而,因為別人的不同投射而美妙地產生了這些變化。由此來看,一切由心造。還有一個例子,比如說他吧,一定會有些人喜歡他,對喜歡他的人來說,他漂亮、真是個好人;對那些不喜歡他的人來說,不管他做什麼事,他的外表、髮型、走路的樣子,都使這些不喜歡他的人生氣,即使他都不動也一樣。這就表示,世界上的美醜、好壞,都是我們的心所造。大小、形狀、顏色、一切都是。因此「唯識宗」相信,一切由心造,心是唯一真正而究竟存在的東西。
    最後我們要談的是中觀派。中觀派認為,甚至連心都不存在。一切都是空性。究竟上,一切都是空;然而相對上,一切都能呈現,但並非它以某一種方式呈現,就表示它以那種方式存在。比如說一杯水,對我們來說它是一杯水,對吧?如果你放一條小魚在裡面,然後問牠,「這是什麼?」你認為呢?我不認為牠會說這是水,這必然是牠們的家,在裡面可以游泳、睡覺等,所以牠們必定有不同的想法。我們人類認為這是水,但對魚來說這應是牠的家,因此哪一個才真正存在,家還是水?哪一個?人類是很自私的,我們向來都說我們是對的,所以依我們來看,水一定是對的,魚想的才是錯的。這是我們的想法,但這正是我們所錯之處。我們沒有理由、甚至沒有證據可以證明,這水並非魚的家,我們不能證明水就是水,我們只是相信這樣,對吧?如果真有一場人與魚的爭論,一方說這是牠的家,一方說這是水,這可很難斷定(誰會贏)。你要用投票的方式嗎?那麼我們一定會輸,因為魚比人還多。所以最好的是說,在實相上,杯中的東西既非水也不是家。那是什麼?空就是一物也沒有。裡面什麼都沒有。但在相對上,它可以是任何東西,因為它可以是任何東西,因此金剛乘能把水當成灌頂的所依物,把水當作甘露。所以對金剛乘的人來說這是甘露,對魚來說這是家。因此是這個心在斷定。
    現在我們來講一些灌頂的事情,梵文的灌頂稱為 Abhisheka ,表示「丟擲」或「倒入」。一般來說,灌頂幾乎就像是加持,但若以我們剛剛所說的這些邏輯來談,灌頂便有奇妙的作用,它超越加持,它是一種引介。如果你不認識某個人,你的朋友介紹你們認識,因此你就多了一個認識。就像這樣,你不太了解許多事,比如說你並不了解水,因為你被自己定義的水所困住。水可以是很靈活的。因此為了要將水的靈活性引介給你,金剛乘把水當作一種所依物。因此這傳達給你什麼?它將生命經驗的真實自性引介給你。它告訴了你什麼?從無始劫以來,我們即有無明,從無明而有五種不同的情緒,貪瞋痴慢疑。當這五種情緒增長、成熟時,它就成了五蘊。接著我們便有貪欲,對自身非常執著,我們認為自己的身體是如此珍貴。
    我們不僅對自己的身體執著,有時對別人的身體也執著,即使它充斥著糞便與血膿。如果我們把身體解剖開來,其實是沒什麼東西可執著。我們執著身體的哪一部份呢?這個身體其實本來就不漂亮,如果你都不管它,它會變髒、變臭、變得噁心。然而我們真的有很多執著,我們變成身體的奴隸。當它冷了,我們會找東西來蓋;當它餓了,我們會去吃點東西;如果有人敲你一下,你就生氣。特別是,如果有人敲你,你就期待那個敲你的人要說抱歉,如果他沒說,你就會很生氣。如果那個人向你道歉,即使他把你打得很重,就這麼幾個字的抱歉,便把你剛才所有的痛苦都帶走了。我們的心就像小嬰孩的心一樣。也許事實是,你以為某人敲你,對吧?而你期待那個人要說抱歉。但也許他不知道他打到你,也許他說了抱歉可是你沒聽到,也許他認為是你該說抱歉。所有這些情況、狀況使得生活變得非常非常複雜,這一切都因為我們有執著。
    再舉個例子。如果你的頭撞到牆,你通常會怪罪哪一方呢?我們通常會責備這個牆怎麼這麼硬、怎麼不會動,我們從來不責備自己,也不會罵自己的頭怎麼這麼軟。頭撞到牆的這個痛,如果沒有這個頭,就不會撞到牆,也就不會痛了,所以你要負部份的責任,因為你有這個頭。而我們從來不這麼想,我們都是責備別的東西,然後感到生氣。對牆來說這不會怎樣,但如果是對眾生(生命體),情況就比較困難了。
    我們剛剛提到五蘊,以上所說為色身,講這些會令人想睡覺,所以我不打算通通講。抱歉。五蘊的其中之一為識蘊。識蘊也很無明,所以我們必須要清淨它,我們必須要清洗它,就像洗衣服一樣。但是當你要洗衣服時,你洗的是什麼?不是洗這些衣服,而是洗髒東西。衣服怎麼可能被洗呢?你只是洗掉髒東西而已,你不想要這些暫時的髒東西。就像這樣,你淨化識蘊,而不是清洗識蘊,你把這些識蘊的髒東西洗掉。以喜金剛的傳統來說,識蘊的髒東西就是憤怒,憤怒必須要被洗掉。要用哪種肥皂和水呢?阿?毘佛。不過此時你是無明的眾生,你不能說:「喂,阿?毘佛,你來幫我清洗我的憤怒吧!」
    既然一切都是心,你便創造一個阿? 毘佛的模樣,藍色、具足一切佛的功德。除此之外,你也把它轉化成一個寶瓶,有一些水,因為你認為水能清洗東西。所以金剛乘是用這個方法。接著你喝下去,它會洗掉這些髒東西,這會變成什麼呢?當你洗衣服的時候,你把髒東西洗掉;髒東西被洗掉以後,這衣服變乾淨了嗎?是這樣嗎?不,衣服從不會變乾淨。因為,我說過,衣服從未髒過,髒東西不是衣服,髒東西是髒東西,衣服是衣服,髒東西和衣服是分開來的。正因為髒東西和衣服是分開來的,所以才有可能把髒東西洗掉;如果髒東西是衣服,就不可能洗掉它。由於衣服從來沒有髒過,衣服怎麼可能變乾淨呢?因此最後,你領悟到衣服就是衣服,領悟到識蘊就是阿?毘佛,這個佛的能量就是鏡子一般的智慧(大圓鏡智)。五蘊、五方佛、五種智慧、五種情緒(五毒),五種法飾、比如蓮花,五色,所有這些五個、五個湊在一起,你就了解什麼是灌頂。不要認為這些東西是在外面,這些都在你裡面。這是有關灌頂的簡介。
    接著簡單說到禪定。禪定是「覺」的連續,禪定並不表示要像我們所做的那樣,打直、盤腿、閉眼好幾個鐘頭。你必須要專注,這是你首先該要有的。如果沒有專注(止),什麼都做不成。現在,你們有些人似乎很專注聽講,所以你以為你的心並不散亂。一般來說我們的心十分鬆懈,但當我們開始要禪定時,我們有越來越多的干擾。比如說,現在大家都專注於我,不要散漫,就這麼幾秒鐘(暫停)。你開始散漫,你開始更清晰地聽到噪音,為什麼?這並非剛出現的念頭,我們以為靜坐時才開始出現妄念。事實並非如此,你只是這才知道有妄念而已。因此我向來都跟學生說:「你所認知到的第一件事,就是我們有個散漫(遊蕩)的心。」就是這樣,這是 1990 年版的禪定開示。
    以一天(一晚)的簡短公開演講來說,我實在不知要說什麼。下一次也許試試六天的課程,如此才能真正學到一些東西。現在幾乎像是在讀索引一樣,不過至少,我希望你得到的不只是個索引、而是個菜單,那麼你至少選了一些食物。
    問:一般報上刊載咒語,看到的人是否可照著咒語唸或修行?
    答:可以唸六字大明咒。
    問:請仁波切介紹一下戒律?根本上師怎麼定義?
    答:根本上師是那位帶領你的心得到一些開悟的上師、跟你有因緣的上師,而不是那些給你灌頂的上師,也不是那些給你皈依的上師。就算是妓女,她丟一些水給你、把你叫醒,甚至你從中間得到一些開悟,那也可算是你的根本上師。如果你有個上師,你必須要遵守他說的、不能違背,這就是戒律。
    問:我們說,人人都有佛性、萬物都有佛性,對不對?現在被無明、五毒所矇蔽,以致佛性無法展現;那為什麼以前有佛性、不被五毒所矇蔽時不修,現在五毒聚來的時候才修?為什麼以前佛性不發展出來,到現在五毒聚來時才修,是不是比較困難?
    答:並沒有所謂「沒有五蘊」,也沒有所謂「沒有五毒」。
    譯按:這是欽哲仁波切於 1990 年 5 月 1 日受邀到員林薩迦中心所做的演講內容,經仁波切允許而重新將譯稿整理刊出,謝謝 Anika Tokarchuk 的英文繕寫與廖麗娟的中文繕寫。
    接近上師
    開示:宗薩欽哲仁波切 翻譯:周素卿 馬君美
    說實話,我想我不是一個適合談有關對上師虔誠心的人,因為我沒有虔誠心。這不是因為我的老師們有任何缺陷,完全因為我缺乏了一些東西。相信我,我的自我這麼強,而虔誠心對自我而言是個壞消息;但另一方面,我研究過虔誠心,所以可能對它有一些理論上的知識。
    為何需要虔誠心?
    為何需要虔誠心呢?因為我們要成佛。某方面來說,成佛可以很簡單的理解為從某些糾纏和執著中解脫出來。一直到我們脫離了這些糾纏和習氣之前,我們將無止盡的徘徊在輪迴中,經歷各種的焦慮和痛苦等等。
    這些痛苦的原因是我們基本的不安全感,我們總是懷疑自己存在與否。自我或對自我的執著,對於它本身的存在完全沒有安全感。自我可能顯得很堅強,但實際上卻很不穩固。當然我們不會有意識地問這種問題,但潛意識裡我們總是對自己的存在感到不安全。
    我們試著用一些事物,像是朋友、金錢、地位及權利,以及我們每天所做的事件,例如看電視或購物,來證明及確定自己的存在。試著自己一人坐在屋裡,什麼事都絕對不做,早晚你的手就會開始找遙控器或報紙。我們需要被佔據,我們需要忙碌,如果不忙碌就覺得不安全。
    奇怪的是,自我不斷的尋找打擾,然而打擾本身又成了一個問題,它不但沒有幫我們安心,反而增加不安全感。我們執著這些打擾,且發展成另一種習性,一旦它成為一種習性,就很難去除,為了去除這個新習性,我們就必須發展出另一個習性。這就是事情演變的方式。
    為了破壞這種習性,佛陀教導我們許多不同的方法,其中有些是非常技巧的方便法門,像是利用和情緒作朋友來克服它。釋迦摩尼佛說的一個字,就可以使我們從這些束縛和習性中解脫出來。例如無常的教授,我們很多人,包括我自己在內,聽到有關無常、人身難得以及慈悲,就企圖忽視這些被認為非常簡單而且初步的教授,但這是因為我們沒有真正的瞭解它。
    修心 、修道的精髓是證得無我的智慧。證悟這樣的智慧之前,我們都不瞭解佛陀教授的精義。
    為了證得這種智慧,首先要使自己的心有彈性、可以被塑造 — 也就是可以控制自己的心。如寂天菩薩所說,如果你想要很舒服的走路,有兩種可能的解決辦法,一者將整個大地覆蓋上皮革 — 但這非常困難;或者只要穿上一雙皮鞋,即可達到相同的效果。同樣的,要訓練及降服每一種煩惱,或者依照自己的願望來改變世界是困難的。事實上,心是一切經驗的基礎,這也就是為何佛教強調修心,要使心能夠被塑造並具有彈性。
    只是心具有彈性仍然不夠,還必須了解心的本性,這非常困難,因為這要瞭解無我的智慧。無始以來我們即在輪迴裡,我們的習性很強,完全被迷惑住了,因此這種智慧很難展現。
    那怎麼辦呢?只有一個方法可以得到這種智慧 — 累積功德。如何累積功德呢?根據一般佛教的看法,累積功德的方法是要具備出離心,思量無常,克制加強自我的因和緣,致力增加智慧的因和緣,避免傷害其他眾生等等。大乘是藉由對眾生的慈悲來累積功德。
    簡短而言,成佛需要智慧;智慧需要有功德。如何有功德呢?根據大乘,必須有慈悲心及菩提心,希望一切眾生得到解脫和自由。
    上師的加持
    金剛乘以具有許多善巧和方便聞名,其中有些很簡單,最重要的一項是「淨觀」,對上師的虔誠心是淨觀的精髓。 勝樂金剛續的註釋中說:「透過上師的加持和慈悲,可以在一剎那得到大樂、證悟空性以及輪涅合一。」這段話就是談佛性。
    佛教最究竟的教授說,你具有佛性;換句話說,你已經具備完整佛陀的品質,但你需要認知這件事,因為無法認知,所以你才在輪迴中飄蕩。根據龍樹的講法,佛沒有說需要捨棄輪迴才能成佛,佛是說你需要見到輪迴即是空性,輪迴沒有真實存在的本質,這和說你需要認知到自己基本的佛性是一樣的。
    有許多不同的方法來認知內在的佛,其中最快、最容易的是接受上師的加持,這是為什麼需要對上師有虔誠心。
    例如,你可能正在作惡夢,夢中有個惡魔,突然間,有人對你潑了一桶冷水,你醒來了,冷水並不真的使惡魔消失,因為從一開始就沒有惡魔,這只是一個夢。但另一方面,作惡夢時,你的痛苦是真實的,這個對你潑冷水的人是真的非常仁慈和特別。如果你有很多功德,你就可以遇到這樣的人,對你潑冷水;反之,如果你沒有功德,你可能永遠無法從惡夢中醒來。
    上師的傳承開始於金剛持或普賢王如來,老師告訴我們,金剛持或普賢王如來就是我們心的本性。也就是說當我們往上追溯這個傳承,最後找到的是我們的心,也就是自己的本性。上師並不是一個全能的教父,需要崇拜及服從,最重要的是要瞭解上師是自己佛性的顯現。
    在普通的情況,我們可以說上師告訴你什麼可以做,什麼不可以做。小孩可能不知道熱鐵會灼傷人,所以他的父親會告訴他,並保護他不被灼傷。上師告訴你什麼是對、什麼是錯的時候,也是為了保護你。
    在金剛乘,上師所做的更重要。你一定已經聽過很多次了,你的身、語、意和五蘊,從無始以來就是清淨的,但我們不能證得。如敦珠仁波切所說:「正因為真理這麼簡單,所以人們無法瞭解;像是我們的睫毛,它這麼靠近,以致於無法看見它。」不能認知的原因是缺乏功德,上師的角色是給予我們灌頂,並介紹這種清淨 — 最後,直接指出心的本性。
    檢視上師
    偉大的持明吉美林巴曾說:「剛開始時,先分析上師是很重要的。」如我之前所言,我們與生俱來就是非常沒有安全感的人,因此很容易成為獵物。我們製造了各式各樣的錯誤,以致於最後難以解決。
    開始跟隨一位上師之前,應該對佛法先有很好的瞭解。我並不是說你要完全瞭解,但至少要有一些認識。你應該分析、懷疑、批判、爭辯,並試著利用邏輯和思考的方法找尋錯誤。
    但當你在做這些的時候,不應該像新聞記者尋找錯誤一樣,這裡的目的是找尋道路,不是找尋錯誤。所以在研讀佛教時,應該想想這條道路是否適合你?是否有意義?這非常重要。
    舉個例子,假設我們要去紐約,雇了一個導遊,我們至少對紐約在哪裡應該有點概念。去找個導遊,但自己卻完全不知道紐約在東方、南方或西方,這是我所謂的「靈感的疾病」。只是找一個外貌、談吐以及行為具有吸引力的導遊是不夠的。你應該對紐約在哪裡至少有一些知識,如果在旅行的途中,導遊有些怪異的舉動,你會覺得還好,因為你知道自己是往正確的方向前進,他可能引導你走陌生或崎嶇的道路,但只要你知道自己往正確的方向前進,就沒有問題。
    另一方面,如果你完全不知道路徑,你就不得不完全信任一個聲稱他了解一切的導遊。如果你有很多功德,你可能意外的找到一個可以信任的導遊,真的到達紐約,但如果我是你,我不會完全信任這種意外的成功。先分析這條道路,然後如果喜歡的話,你可以有一個、百個或千個上師。
    接近上師
    接下來要怎麼做呢?一位偉大的薩迦派大師蔣揚嘉程說:「首先必須思考、深思熟慮,製造出虔誠心。」需要造作出虔誠心,也就是視上師為佛,使自己相信這件事。過一陣子,到了第二階段,你會沒有困難的看上師是佛。最後,在第三階段,你會證悟到自己就是佛。這是金剛乘特別的方法。
    如我剛開始所說,我沒有真正的虔誠心,沒有視上師為佛,但我試著這樣去思考、去想他是佛,這就是造作或捏造的虔誠心。開始時,認為所有我們看到上師的錯誤,都只是自己的投射,真實的情況是上師具有所有佛的品質,上師是佛、法、僧,他是一切。
    這樣一遍又一遍的思維,也許你會覺得無意義,但實際上這非常邏輯的 — 畢竟一切唯心。因為自己的染污,所以一開始很難視上師是佛,我們必須一再的練習來習慣它,然後一定可以如此運作。
    寂天菩薩曾說:「如果習慣了某事,這世界就沒有什麼困難的。」假設你生命中第一次走進酒吧,介紹認識了某人,因為以往業力的牽引,此人持續的給你有關混合不同的飲料的灌頂、口訣和教授,龍舌蘭酒加檸檬,不甜和甜的馬丁尼 — 飲料的各種細節。
    你是個非常虔誠和精進的學生,你練習喝酒。剛開始,酒會燒傷喉嚨、傷害胃、也會醉,令你嘔吐,隔天早上醒來時還頭疼。但你以很大的熱誠持續這樣做,這就是所謂的加行。你不斷的去找這個人,即使有時候他讓你覺得難受,也不在乎,你是個非常精進的學生。直到有一天你的心和他的心合而為一:你知道所有有關酒的事,你知道如何飲酒。在這件事上,你是一個完美的飲酒傳承持有人,你可以開始教導別人了。
    上師的全面性
    我們認為上師只能給予教授,只對某些特定的事情是好的,但對頭疼或其它問題則未必如此,這種想法不對。任何問題,都可向上師祈禱,接受他的加持,使自己由其中獲得自由。在一部密續中談到:「多年修持生起次第以及圓滿次第,或者多年持咒,皆比不上剎那憶念上師。」
    跟隨上師,你的行為應該如何呢?你可以將規範穿著、有規矩、有禮貌等等當成供養,但這並不真的重要。有兩件事非常重要,應該永遠不忘記,第一是不應該驕傲,因為你是來學習,來接受教授,來尋找菩提的。西藏諺語說:「驕傲的人就像石頭一樣。」不論你對它倒多少水,它永遠不會溼透。驕傲就無法學習,所以調整到謙虛的態度是非常重要的。
    第二是永遠不要錯失累積功德的機會,具有功德非常重要。看電影時,如果你不知道那是一場電影,而以為是真實的,那你就會感受到各種情緒的傷痛,但如果旁邊有一個人告訴你:「這只是一場電影。」從那時起,你將從這種迷惑中獲得自由。另一方面,如果你沒有功德,當身旁的人告訴你說:「嘿,這只是一場電影。」的時候,正好背後有人很大聲咳嗽,於是你沒有聽到身旁的人所說的話,於是錯過了瞭解的機會-這是因為沒有功德。如果沒有功德,自我總是準備好依照自己的的方式來解釋事情,既或老師給你最重要的教授,你還是按照自己的方式來解釋它。
    因此在這方面,與其試著比自我更聰明,還不如累積功德。如何累積呢?有許多不同的方法,你可以帶個領帶,看起來很帥,然後想:「這是對老師的供養。」如果你在晚上開車,看到街燈時,可以立刻觀想這些成為對上師的供燈。如果自己無法做,而你看到別人這樣做,至少隨喜別人所做的。有許多可以做的事。敦珠仁波切說:「累積功德非常簡單,事實上,這比累積不善行更容易。」
    我們需要崇高廣闊的態度,虔誠心是很廣闊的。我想如果你有真正的虔誠心,每一件事都可以被視為是上師的示現。

  • kevinkshr

    會員
    6 6 月, 2005 在 3:11 下午

    作為一個人,對于自己的前途一定要進行思索,為了使自己的將來美滿幸福,
    現在已經得到人身過后,每個人都應該做有益于自己即生和未來的事情。趁現
    在佛法的光明還未隱沒之前,我們應抓緊時間修持善法而不要去造惡業,這就
    是對自己的人生最有利的事情。大家應斷除懶散放逸而精進修持,來世往生极
    樂世界。
    如果大家具足條件,就應該出家。請不要以為在家人穿的衣服好看,而出家人
    穿的衣服不好看。人身真是很難得,而今生能穿上出家人衣服的机會是更為稀
    有難得。我相信我的話會起到一定作用,有的人可能馬上就醒悟過來,穿上出
    家人的衣服了。有些人剛穿僧裝時可能不太習慣,但過了一段時間就會适應
    的。我這里的意思是我們得到人身的時候一定要修持善法。
    在佛法里,有兩個要點非常重要必不可少。第一,清淨的見解是世間安樂的
    因,尤其是需要具有相信因果的正見,如果沒有這個見解,那就得不到善趣的
    安樂。第二,無垢的信心,是今生和來世一切圓滿的根本,即對自己的根本上
    師為主的三寶具有一個堅定不移永不退轉的信心。
    作為相信因果的人,對自己以前曾造過的眾多惡業,會感到非常恐懼害怕,由
    此想在諸佛菩薩面前誠心發露忏悔,并發愿從此以后縱遇命難也絕對不再造惡
    業。而對因果不信任的這种人,不管是自己將來墮地獄還是享受人天的安樂,
    他都不會去考慮。但無論是誰,要是真正墮入地獄去感覺痛苦,當這种悲慘的
    果報成熟時,不害怕的人卻是一個也找不到。
    信心和見解的重要之處,佛陀已經告訴過我們,若具足這二者,那就一定不會
    墮入惡趣,并且世間和出世間的一切功德皆可依此而生長。因此,信心和正見
    是我們最究竟的朋友,除此以外,其它的比如財產和親朋好友都是過眼云煙,
    并非永久可靠的依賴處,這些在我們赶赴中陰時一點都帶不走。
    我們的壽命就象閃電一樣,沒有任何可靠。當然對于老年人就不用提了,他們
    再繼續存活在世間的時間肯定不會太長久,因為我們今生當中的一切,都是現
    量所見,很明顯即皆是無常。作為一個老人心里也比較容易有這种体悟,可是
    你們有些年青人也不要以為自己的未來還很遙遠,真的一個人的壽命确是非常
    短暫。
    濁世人的壽命,就象是黎明時的星星一樣,轉眼即逝,那么每當我們一想到這
    些事情時,自己怎么不會生起強烈的厭离之心呢?一想到自己壽命的短促,一
    切諸法都是這樣的無常,就一定會生起厭煩心。
    我們的身体,是自己最所珍愛的,它也是与生俱來,但不管我們怎樣精心呵
    護,總有一天也是要舍棄這個身体。既然如此,那更何況說是自己的親朋好友
    呢?因此我們要斷除一切不可靠的世間法,應該為了后世而精進修持真正對自
    己有利益的佛法。
    在我們擁有財富時應該知足,不要貪得無厭,并且要慷慨布施。一般有吃有
    穿,比如自己有五十斤酥油,那其中四十五斤自己食用,另五斤應該供養僧眾
    或三寶,否則就算家財万貫也永無饜足,這樣就不太好。地位比較高時,不要
    有傲慢心,應該盡量饒益有情,比如在我們學院,有些人人格賢善,佛法方面
    的知識也很淵博,這樣人人都會尊重他,戒定慧三學比較圓滿的人,他的地位
    自然而然會升高,那么當自己的地位稍微提高一點時,也不要因此而滋生傲慢
    心,應當盡心盡力地平等對待眾生。
    有些年青人在長相、才華、財富等各方面比較圓滿的時候,自己也不要驕傲。
    雖然你与某几個人相比還過得去,但你若跟其他的优秀人物比較則可能會相形
    見拙。我們老人臉上的皺紋就象山上的小路一樣彎彎曲曲,牙齒也在一顆顆地
    脫落,但這些年青人在不久的將來也要變成我們這樣年邁体衰,到那時你們自
    己的心里也會懊喪不已。因此在自己年輕的時候,就要經常怀有一顆謙虛朴實
    的心,這樣會使自己的今生和來世都得到安樂。
    富貴無常就象空中的烏云,高者無常猶如山上的云霧。老年人都會有類似經
    驗,在我的一生當中,也曾看到以前有些地位高顯的人,后來墜落到了很可怜
    的地步。富裕的人變為貧窮,窮人變成了富人,在這個大地上變化真是大,就
    象山上的云霧和天空的烏云一樣,因此當自己具足財產時,就應該上供下施。
    青春無常,猶如秋天的鮮花,如是一個人執著自己的青春昭華,則是自欺欺
    人,必將使己蒙受連綿不斷的痛苦。名聲無异空谷回聲,如別人在容貌、才
    華、智慧等方面贊嘆你時,這也沒有任何意義,就象是空谷回聲一樣。備受恭
    敬也如夢中的享受,當人人對我們恭敬的時候,這猶如夢中對我們恭敬一樣,
    沒有任何實有。
    在我們臨死時,這些名聲、財富、地位絲毫不能攜帶,它們必須全部遺留在人
    間,而自己卻不得不离開此世。因此對于名聲、財富和地位等世間法,最好不
    要有特別強烈堅固的執著,若是越來越執著,就會給自己帶來難忍痛苦。對于
    修持佛法的四眾弟子來說,在自己有吃有穿時,就應該知道滿足,不要想追求
    更多的財富。有些人欲求雖多,但若沒有前世積累的福報,也是不會滿愿的。
    雖然自己對這些名聲、財產等非常執著,但總有一天不會再擁有它們,這是自
    然的規律,我們應明了此理,如是就不會生起強烈的難舍難分般的貪執。否
    則,我們若不通達諸法的實相和無常的本性,就會使自己經常處于各种煩惱痛
    苦中不能自拔。
    我們這里現在有數千僧眾,將來總有一天會各奔前程,如果大家一起共同發
    愿,將來肯定會往生极樂世界,并且阿彌陀佛也會安慰、加持我們,使我們獲
    得幸福快樂,除此之外的一些非法的所作所為都沒有任何意義。
    對輪回諸法的本性,我們必須要有一個清楚的認識。即每一個眾生死亡之后都
    是跟隨著自己的業力而去,因此真正從因果方面來講,那些可怜的乞丐和擁有
    崇高威望地位的國王(如現在世界上聲名顯赫的聯合國秘書長阿南),他們死
    后的地位在中陰法王面前是平等的。因此我們不應為貪執今生的安樂而造眾多
    的惡業。
    就象現在我們每一個人都想离苦得樂,以后不論自己轉生何處變成何等樣的眾
    生,也都是同樣愿意獲得安樂。因此為了以后獲得長期安樂,在今生短暫的時
    間里,趁現在選擇的權利仍掌握在自己手中的時候,我們應該修持正法。
    麥彭仁波切在其它的教言中也講過:今生是因地,來世是果地,因此為何現在
    不造善業?就象農民种庄稼一樣,既然想在秋天得到收獲,那在春天為何不播
    种耕耘灌溉水田呢?既然每一個眾生都必須要跟隨著自己的業力,那現在就一
    定要造善業。
    我們以前也是再三地講過,現在造一個小小的善業,將來也可以獲得無量的安
    樂。比如每日念一遍《普賢行愿品》,雖然花的時間很短,但依靠此功德,將
    來也是能斷除惡趣的根本,并獲得無量胜妙的安樂。又比如佛經中講,為了聞
    受佛法,哪怕是听到海螺的聲音,都不會墮入三惡趣,更何況說是親自听聞佛
    法的功德呢?因此我們作為修行人不要以為這些事情微不足道,現在就應該在
    盡快的時間內多做一些有意義的善法。
    我們不應貪執猶如閃電般的此生安樂,否則到自己衰老時就會后悔沒有修持善
    法。以上師的言教去依教奉行,將來就會獲得安樂;若我們現在沒有精進修
    持,就跟瘋狂的人沒有多大的差別,這真是非常遺憾。
    我們的心居住在身体之中,就象一只小鳥暫停在一棵小樹上面一樣,時間是非
    常短暫。那么趁現在心識的小鳥和身体這棵大樹正聚和在一起的時候,就希望
    大家要珍惜此難得的因緣和机會,不要懈怠懶散,而精進的修持。
    作為我們老年人,頭發正在一根根地被風霜染白,牙齒也在一顆顆地松動脫
    落,走路時身体也不能挺直,這說明小鳥馬上就要离開大樹了,因為征兆已經
    來臨了,若現在還以為自己要住很長時間,這就是不可能的事情。你們年青
    人,小鳥和樹聚和的時間可能稍微長一點,但這也不一定,比如有些人身体虛
    弱、經常生病,這也可能是此生將逝去的一個前兆。
    一切皆會無常毀滅,而真正常有的呢,就是往生极樂世界。除此之外,世界上
    所有暫時的安樂都會逝去,比如帝釋天和遍入天,他們的地位、財產和安樂也
    皆是無常,就象西下的夕陽。
    我想大家只要精進修持,极有可能會往生极樂世界,即使不能往生,至少也不
    能墮入三惡趣。若自己真正是墮入到了三惡趣里面去受苦,那么無論你是什么\n身份的人,到時都是會后悔的。尤其在我們死后,不管自己用何种口才和能力
    都不能誘騙威脅閻羅中陰法王,因此我們對現在修持佛法的机會千万不能錯
    過。
    你們有些小僧人,不要以為自己今生會變成高僧大德,這一點也是難以預料
    的。假如真正有前世的因緣和三寶本尊的加持,也具足智慧和清淨的戒律,那
    可能會對眾生作出貢獻,否則沒有前世的因緣,也不一定成功。如果沒有弘法
    利生的廣大能力,但能經常聞思和精進修持,那我想這也不會虛度人生。
    你們有些人,也不要以為自己是聞思者,只要戒律清淨,那其它什么修行都不\n需要了。所謂的戒律清淨,如果我們嚴格依照教典和律典來衡量,那也是并不
    容易做到的一件事,因此希望大家不要生起驕傲之心,應該以卑下謙虛的態度
    來聞思修行。并且依靠上師的教言向解脫的涅槃城一步步不斷地攀登,這樣對
    今生和來世都有真切的意義。
    對我來說,在一生中所修持的就是無上大圓滿,在臨終時最主要的修法就是往
    生极樂世界,除此之外沒有其它修法,麥彭仁波切和我都是這樣。我作為一個
    父親,你們四眾弟子作為法弟子法儿子,也應該學習和跟隨我的足跡。
    我現在已經是上了68歲的老人了,按照薩迦法王的授記,說我能活到74歲,如
    果真是如此,那還有五、六年的時間,但我估計可能活不了那么久。總之,不
    管壽命有多長,我在一生當中最主要的修持就是大圓滿和往生极樂世界。
    以前我們一家三個人也是共同發愿過往生极樂世界,現在我就准備在大幻化网
    壇城上的阿彌陀佛像前,供養一個价值非常昂貴的金剛鑽石的裝飾品,等一會
    請你們管理壇城的負責人到我這里來取走。這個裝飾品是廣西一位居士供養我
    的,現在我就把它供養給阿彌陀佛,愿我和我所有的眷屬將來能共同往生极樂
    世界,這也是我們共同的期盼,以我這個微薄的供養,現在大家就一起來念阿
    彌陀佛的名號,我們一起共同發愿往生极樂世界。
    八万四千法門可以集聚在無上大圓滿阿底瑜伽中,而阿底瑜伽所有的要點,又
    可以包括在自然本智當中。所謂的自然本智,就是依靠上師的教言認識自心的
    本体光明,這就是無二智慧,也就是文殊菩薩。
    我們經常講,所有的諸佛菩薩都可以涵攝在一個本尊當中,那么此本尊,也可
    以包括在自己的心當中。當我們認識到自心本面的時候,這就是大圓滿,也是
    自己的本尊。但此心就象是一個蹦跳淘气的猴子一樣,經常受著各种環境的影
    響,因此我們修行的首要任務就是觀察自己的心,到寂靜的地方作精進修持。
    我們首先應當觀修一切皆屬于無常法。在《俱舍論》中講這個器世界有六十四
    种次第的毀滅方式,在《如意寶藏論》中對此雖有一些不同的說法,但總的意
    思都指出劫末時地水火風將毀滅器世界,然后有情世界中所攝的一切眾生也會
    隨之死亡,整個世界上不存在一個不死的生命,比如《親友書》當中講梵天也
    會墮地獄,所以世間上所有的快樂也象是閃電一樣無常。
    一切諸法皆無常,以前的諸法是如此,以后的諸法也同樣不例外。就我來講,
    我以前所有的親眷好友都是無常,再過十年,回顧一下我們這個學院的歷史,
    整個喇榮地帶又會變成什么樣的情景呢?這也很難以預料。如果我們遇到一些
    大的違緣,比如患上某類极其危險的傳染病,那在今天就死去也极有可能。
    平時我們應該觀想自他的身体象水泡一樣,是無常的本性,就如早晨的鮮花立
    即就會枯萎凋謝,人身也會很快衰老和死亡。我們的心不應跟隨世間上的美妙
    事物,對女人不要貪執,應把自她的身体都觀想為尸陀林的那些腐爛尸体而修
    不淨觀。
    我們每一次作會供或召開密宗的大法會時,以密宗的儀軌和傳承,按理應該有
    男眾和女眾一起共修,這樣根据無垢光尊者和麥彭仁波切的觀點,易迅速獲得
    成就,以公知仁波切的觀點,也是在短時間內能積累大量資糧等有各种功德。
    我們每一次的修法,也非常需要有真正的持明男女,雖然我們現在沒有具足這
    种條件,但也需要男女眾在一起共修以為表示,這樣修持密宗也是很好的方
    便。在每年元月我們開持明法會,若是男女眾分開,那就算不上是一個真正的
    持明法會,因此我要求大家共同在大經堂里面開法會。智慧和方便如果脫离,
    那我們以后開法會傳講佛法等很多事情也不太方便,但是如果大家沒有自覺遵
    守紀律,那可能也不得不分開。
    世上有許許多多的出眾男女,她們就象天上的星星、月亮和太陽的差別一樣,
    一個賽過一個,那我們為什么要貪執其中一個人呢?實在不應該生起貪心。世
    間人所欣賞的這些端庄美麗,也是分別念的一种假立,真正的庄嚴就是釋迦牟
    尼佛的身像。
    即使某人以散亂心看見牆上的佛像,他將來也會逐漸得到解脫,這是佛的金剛
    語。以嗔恨心或扰亂心來看佛像,雖然此人暫時會墮入惡趣,但實際因為他已
    經与佛陀結上了緣分,那這個人最終漸漸也會證得佛果。因此希望大家對佛像
    應該生起信心,在《親友書》中講,有智慧的人對木制的佛像也生起恭敬心。
    在本學院的大幻化网壇城的上上下下,都有無數的佛像和經書,以及系解脫和
    菩提樹等眾多的功德所依物,因此大家以信心和恭敬心轉繞壇城會有無比的功\n德。釋迦牟尼佛當年曾親自開示道:現在對我供養,与將來對我的舍利作供
    養,二者沒有任何差別。觀想具足相好的佛像,對即生和來世都有重大的意
    義,當然具有智慧的人應該觀想和修持佛陀的智慧身,這樣的功德更為殊胜。
    比如有些貪心強盛的人,當他看見一個美女時,就希望得到她,于是美女的笑
    靨就時時刻刻在他的心中浮現,此愚人就這樣白天晚上不斷地想著這個美女。
    同樣的道理,若對諸佛菩薩生起“貪心”也是一個正道,我們也應以如此大的
    信心來觀想佛菩薩。上面比喻的意思是說,對自己的本尊或根本上師,我們應
    時時刻刻地觀想,就象那個愚笨的人時刻思念美女一樣。
    一切三世諸佛的智慧身是文殊師利菩薩,還有三世諸佛的代表和總集体蓮花生
    大士,我們就把蓮花生大士、文殊菩薩和上師無二無別的形象再三地觀想。如
    果能堅持經常這樣觀想,他們就乃至菩提果之間都不會离開我們,并且用大悲
    心時時都在加持,為我們帶來一切利樂的悉地。
    不論祈禱哪一位圣尊,都會增長智慧。尤其是想得到加持,就對上師祈禱,想
    獲得悉地就向本尊祈禱,要成就事業就對護法神祈禱,要遣除違緣就向空行母
    祈禱,望大家經常如是作祈禱。
    人們在輪回中頭出頭沒,產生又死亡,就象是水中冒出的汽泡一樣,類似這樣
    的身体在往昔和將來也都是有無數個,我們對此就不應貪執。愚笨貪心大的人
    不知道這种道理,舍棄涅槃而欣求這些無常的世間法,結果就會使自己墮入肮
    臟的爛泥坑當中不能自拔。
    一切有為法就象是閃電一樣剎那無常,我們不能去希求它們,否則始終不會有
    一個結局。全知無垢光尊者說:“世間上的瑣事,若我們去希求它就沒有一個
    完成的時候,但當我們何時把它放下,它就已經了結了。”從無始以來,我們
    在這些世間法方面就花費了許多的時間,而且也是徒勞無益,因此我們現在應
    該使自己的心獲得休息。
    有些富裕的人財富圓滿,但對自己的奴仆卻是絲毫也不愿意布施,這類人真是
    可怜。那些富裕的人,若有机會見到天人美滿的生活,再回過頭來看自己的財
    產受用,那就會象見到腐爛的尸体,再也不會有濃厚的興趣了。有些高僧大德
    和長官,財富如泉涌,地位也是高高在上,但對這些財富和地位也不應該貪
    執。
    其實世間這种有漏的財富,許多品格极其卑劣的人也能得到,因此我們在稍微
    擁有財富的時候,千万不能有傲慢心。以前,多聞天子把自己寶庫里面最好的
    衣服穿上,然后到貢嘎天子那里去,結果發現,貢嘎天子的財富已經遠遠地超
    過了他,此后多聞天子的傲慢就沒有了。這是托嘎如意寶所講的一個故事,既
    然多聞天子的財富也不值得驕傲,那我們世間上的財富又怎會可靠呢?
    我們應該觀察內心的無常,并以如幻如夢來對待一切諸法,這樣就能現前如夢
    如幻的覺受,于是對世間法就不會有太強烈的執著,就象看見電視熒屏上顯現
    的這些影像一樣,慢慢地自己的執著心自然會消盡。有時候我們可以觀想所有
    世間上的人,對他們斷除貪嗔之心,都以一顆平等心來對待,這樣世間法和佛
    法的功德自然而然會具足。
    全知麥彭仁波切在其它教言中講過:“自己廣聞多智,就不會生起貪心和傲慢
    之心。”若我們有深廣的智慧,也知道整個世間的真理,而世間的真理對無邊
    的眾生也是有极大的饒益,如此用自己智慧的燈光就能遣除世間愚昧的黑暗。
    廣聞多學的人是整個世間的庄嚴,而孤陋寡聞的愚人猶如井底之蛙,這种人經
    常以貪嗔痴嫉妒傲慢心來遮擋住自己內心的光明,他們根本不會擁有世間和佛
    法的功德。
    當具有廣聞智慧光芒的月亮在佛法的天空中冉冉升起時,就會遣除愚人心中的
    二障黑暗,在清淨智慧的月光照耀下,一切暫時和究竟安樂的青蓮花也會自然
    盛開,這時青蓮花的笑容就會在世間上美麗綻放。
    很多人對這個不清淨、具有生老病死痛苦的身体,也是經常地清洗和刻意打
    扮,既然我們對無常的身体都是這樣費心盡力地去愛護,那對于生生世世都不
    能离開自己的這個心,為什么不去以各种功德來庄嚴它呢?既然我們對身体如
    是地重視,對心為什么不重視呢?所以我們一定要精進地去行持善法。
    我們一般人的智慧,就象三十日的月亮一樣是看不見的,為此我們應通過不斷
    的努力,來使自己的智慧象初一至十五上弦的月亮一樣,光芒越來越增盛。
    要燒盡世間的茂密森林,就需要有廣大智慧的火,同樣要渡過深廣的佛法大
    海,也必須要依靠廣大智慧的船。這里的意思是,既然作世間法也需要智慧和
    精進,那何況如大海般廣大的佛法為什么不需要廣大的智慧和精勤呢?
    在世界上有兩种好人,一是在寂靜的地方享受甘露妙法,也就是在佛法方面修
    行非常好的人,還有一种就是具有功德普受眾人恭敬的人。佛說這二种人都非
    常值得世間上人們的尊重,他們在佛教里也是受到了贊嘆。若一個人同時具足
    二种功德則比較完美,但只具足其中一种功德也是值得稱贊和隨喜。或者是在
    寂靜處修持,或者是在人群中饒益眾生,這就是上等人,二种功德中任何一种
    都沒有就是指愚人。
    就象到了寶洲見到如意寶時,人們會想:“這樣的寶貝在別的地方肯定找不
    到,我們應該拿一些回去,把它們帶到別的地方去。”同理,當我們已經遇到
    了善知識,這就是真正得到了珍寶,這個珍寶也就是善妙的佛法,為此我們應
    該精進修持,我們也應該把這樣的珍寶拿到來世去。在其它的教言中也說過:
    “當我們轉生在南瞻部洲時,為什么不好好地積累資糧、修持善法?”
    時間轉瞬即逝,人的一生非常短暫,在這短暫的人生當中所有的事情里,我們
    最為重視的應該是佛法。就象天鵝善于在水乳溶汁中吸取牛奶精華一樣,我們
    應該拋棄一切世間的瑣事,去行持佛法。乃至現在美妙的月亮還沒有被死亡的
    羅_吞食之前,它應該發出清涼的光輝,同樣,我們還沒有被生老病死的痛苦強
    烈折磨之前,應該精進地修持。我們應對自己生起悲心,改正以前的不良行
    為,并行持善法。
    世間上的凡夫,上至金輪王,下至乞丐,全都為了世間的利益而被煩惱所捆
    縛,他們真實觀察的寂靜慧眼已被蒙蔽,他們都因貪執今世而摧毀了自己的今
    生和來世。現在我們通過觀察,了知自己的過失之后,明白以前自己已經欺騙
    了自己,自己曾已迷糊過。
    外境的影響和引誘非常強烈而又充滿生活的各個層面,但外境無有任何可靠,
    華智仁波切曾說:“始終不欺唯三寶”。除了三寶以外,國王和大臣等世間上
    這些体面的人物,他們也會經常以花言巧語來欺騙誘惑人們,真正遇到違緣的
    時候,他們也不會為你著想。不要說六道輪回的痛苦,就連世間上一般小小的
    違緣,他們也不會幫助你。
    以前在文化大革命期間,有些人也跟著造反派打罵自己的父親,既然世間上看
    起來最可信賴的父子之間也是會互相欺騙和斗爭,那世間上還有什么可靠的
    呢?真正遇到重大事情在關鍵時刻,唯有不欺者就是三寶。
    世間上的一切万物都不可靠,唯有聞受佛法之后到寂靜的山林里去修持,這樣
    可以獲得安樂。律藏中講:“具多聞者往森林,以此將獲胜安樂。”首要條件
    是必須多聞,否則獨自到寂靜的山林中危險又易著魔。在律藏中也有如是要
    求:有些老年人可以到寂靜的地方。不然年青人去閉關,明年他就可能已經還
    俗或做其它世間法去了,墮落极為容易,所以希望你們年青人千万不要想到寂
    靜的地方或是山林中去閉關啊!
    世間的貪欲經常讓人們沉溺在輪回的泥坑當中,為此我們應該通過聞思來吸取
    佛法里的智慧甘露,以此甘露來維持自己的生活,這樣在寂靜的地方,雖然沒
    有親朋好友,也沒有太多財產,但在破爛的衣服當中也是可以享受三界的一切
    安樂。
    就象寒冬腊月過后,就要開春了,那么我們知道自己一生中陰霾的冬天全部過
    去了,修持正法的陽光——明媚的春天就要開始了。這里比喻的另一層意思也
    是指,那些修行比較好的人,在一生中行持善法,那當他离開人間后,來世必
    然會得到安樂,對此自己有一定的把握,于是在他的心中有無比的歡喜心,比
    如現在冬天最為寒冷的時期基本上已經結束,馬上就要開春了一樣。
    就象孔雀一听到雷聲,心里自然會生起雀躍般的喜悅,同樣,一生中清淨戒
    律、廣聞多學、行持善法的這些人在快接近死亡的時候,他會越來越歡樂。象
    寶劍林和火坑那樣的輪回就要遠离了,馬上就要往生到极樂世界,之后就可以
    饒益無邊的眾生,他的心里當然會生起歡喜心。
    有些人在命終前強烈貪著親朋好友,但真正的修行人在臨死是不會被任何世間
    法所牽縛,他是在無貪無戀、和平安祥、帶著無比喜悅的心情中去世的。有些
    業力深重的人在臨死的時候异常恐懼,為此米拉日巴尊者也是講過:“臨死的
    惡人是對我們開示三世因果的善知識!”因此,我們修持善法的人在心里應該
    生起無限的歡喜心,這在臨終時非常關要。
    本學院開金剛娛樂法會的時候,也有上了七、八十歲的這些老人,他們玩的真
    開心,這就是因為他們一生當中修持正法,到老年的時候,心里就有如此的歡
    樂。我們現在在坐的大多數老年人的心情也是無比的舒暢和歡快,這快樂的原
    因就是因為他們快要接近死亡了,為什么在臨死之時他們會生起歡喜心呢?因
    為就要往生极樂世界了!越來越接近往生极樂世界的人,他的心里肯定會歡快
    雀躍。
    自己在寂靜的地方,依靠佛法來享受知足少欲的生活,這是何等的快樂啊!哪
    怕是帝釋天也沒辦法賜与你這樣的安樂,薩迦班智達在《格言寶藏論》中講:
    最殊胜的安樂就是知足少欲。錦衣玉食、家財万貫的人不一定會快樂,只要心
    相續中具有知足少欲的智慧,縱然住在簡陋的房子里,但實際上這樣的生活是
    安宁和自在快樂的。
    在末法濁世,人們有許多不愿意卻又不得不承受的痛苦,而且煩惱和分別念也
    非常粗重,難以安忍。比如年青人對治貪心比較困難,老年人對治嗔心則非易
    事,我們老年人和年青人皆要奮勇作戰的則是愚痴的煩惱。在這种時候,一般
    的對治方法也不能起到良好的效果,比如顯宗的各种修法就不一定能立竿見
    影。但是我們如果徹底通達了一切諸法等淨無二的本性,也就是有法和法性本
    來清淨的這种殊胜道理,并持續不斷地修持,同時念誦甚深的密咒,這樣就會
    將我們所有的五毒煩惱和痛苦等違緣,不管它們是大是小,全都變成智慧和大
    樂的因。我們應當在這樣的大圓滿境界中將一切顯現轉為道用。
    在修行過程中遇到違緣,或者心比較脆弱的時候,也應該再三地精進。我想,
    修生起次第和圓滿次第是有點困難,但大圓滿并非如此,因此包括我在內,大
    家都應該發一個勇猛精進的心。在這個末法時代,要對煩惱作戰,沒有勇敢和
    精進的力量,也不可能戰胜它們。
    在末法時代各种違緣和痛苦非常興盛繁多,對此我們可以通過修持本尊和咒語
    來轉為道用,這樣雖然煩惱越來越重,但只要你認識到它的本性,那就象是火
    上澆油一樣,你的智慧會越來越增上。依靠堅定的信心來念誦咒語和修持本
    尊,是能夠燒盡無始以來所積累的罪障和習气,并無欺現前成就。
    即使末法時代的煩惱和違緣再嚴重,只要我們有信心,那諸佛菩薩的事業就不
    可能被任何事物所阻礙。我相信通過諸佛菩薩的加持,自己的眾多違緣也能遣
    除。比如我們這次祈禱觀世音菩薩,就已有許多的征兆,表明遣除了內外密的
    一系列違緣和障礙。
    有些人若是修不來大圓滿、大手印或是生起次第、圓滿次第,那至少對三寶就
    應有一個堅定不移的信心。我們心里應該觀想:自己唯有的依靠就是三寶,然
    后不但是我一個人,乃至与我結緣的所有世界的一切眾生,將來也都是依靠三
    寶您來往生极樂世界。這樣發愿和祈禱,三寶是根本不會欺惑我們的,一切違
    緣也會轉為道用。
    若一個人沒有精進修持,則始終不會實現自己的愿望。比如我們沒有修持淨土
    法門,哪怕佛陀的愿力再廣大,也不可能往生极樂世界。同樣,我們對痛苦也
    不應該害怕畏懼,它實際上是輪回的一种特性,我們應該勇敢地面對它,要以
    不懼一切苦惱的精神來對治自己的煩惱和痛苦。
    在古代,國王的四大軍隊非常英勇善戰,就可以把敵軍徹底消滅,反之戰胜對
    方也不可能。同樣,自己整天睡覺懈怠放逸,也難以胜過煩惱的敵軍。因此,
    當我們身患疾病、內心苦惱等顯現各种違緣和痛苦的時候,就不能畏懼和脆
    弱,我們應該發起勇猛的精進來降伏違緣的敵軍,如此總有一天我們必將取得
    徹底的胜利。在贊佛詞中常把佛尊稱為“胜者”,所謂的胜者,就是胜過四大
    魔軍和一切煩惱的圣者。
    所有的煩惱和痛苦都是如幻如夢的敵軍,我們應當依靠勇猛精進的智慧火來戰
    胜它們,最后我們的美名和胜利的悠揚歌聲將傳遍三界。
    我們今生遇到形形色色的痛苦都是由种种的因緣聚合而產生,但其中最根本的
    原因就是自己前世所造的業。一般人并不明了這一點,反而到外境去尋找原
    因,認為是別人給自己帶來了痛苦,但這种想法因不符合事情的真相而顯得十
    分愚昧。
    比如工匠為我制作的一些物品,雖然也是由各种因緣而產生,但主要是我讓工
    巧師去做的,根本原因在我本人。同樣,世間上的一切痛苦也是因自己而引
    起,因此每當我們遭遇到痛苦,也應該明白自己的過錯,而不應怨天尤人。以
    前所造的任何業,以后一定會親自去承受其果報,如是可知,別人若來殺害
    我,那一定是以前我曾殺害過他,敵人也是受業力牽引,沒有任何自由。
    又比如在天界有著种种奇妙無比的庄嚴物,根据《時輪金輪》和《俱舍論》的
    描述,天人美妙的環境和极樂世界大体相似。在《俱舍論》中講,天人有四大
    花園,中間是水池,花園的外面是鐵圍山。在天上無比富麗堂皇的宮殿中,輕
    歌曼舞著美麗的天女。事實上,天女的美貌和老婦的丑陋,她們之間的差別也
    是因各別不同的業力所致。
    貪欲者會對貌美天女生起貪心,而面對丑陋的老婦,貪欲心再強的人也不會對
    之起貪心。除貪求美色外,在世間上的人,有些還想擁有名聞、財產,以及朋
    友等等,雖然有眾多愿望,但他們可能反而無法達成,而有些人不貪求這些,
    卻可能會自然涌現。因此,一切法都是因緣所產生,在這個世間上的一切顯現
    都是自己以前所造善惡業的成熟。為此,我們應對因果法生起堅定的信心。
    從此之后,我們就應修持善法,以期獲得暫時和究竟的善果。修持正法的人越
    衰老,越接近死亡的時候,自己心里會有無比的歡樂。否則相比之下,身体上
    的痛苦倒不算什么,心里更加痛苦。所以,我希望四眾弟子一定要精進修持,
    一定要參加聞思修行。即便在千百万劫之中供養諸佛菩薩,也比不上在一剎那
    間听聞佛法的功德大。
    僧眾所做的善法,也希望大家都能結上善緣,這樣就象大海里落一滴水一樣,
    自己的善根永遠不會枯竭。比如現在我們每天供三千盞燈、三千食子和三千杯
    水,,如果你不是以吝嗇心,如此即使自己條件有限,但只要在這里面結上了
    一個小小的善緣,實際上其功德也是不可思議。
    《大圓滿心性休息》中講:不管上師修胜義諦還是世俗諦的善法,弟子都應盡
    量与此事結上善緣,如此就可以獲得与上師同等的功德,并且將來上師成佛的
    時候,自己就會成為他的上首弟子。因此我們不管開任何一個法會,只要參加
    一定有莫大的功德和利益,相反自己心里若是不太樂意參加,這樣就不太好。
    如果前世造有善業,那自己今生不管有何愿望和希求,就都會如意成就。但此
    時你就不要以為是自己各方面的能力超乎常人,你不能這么想,這實際上是因
    為前世的善業成熟而現前的。為此,我們平時就應精進地忏悔罪業、積累資
    糧,對三寶要起恭敬心,經常念誦本尊的心咒,要發善心、修佛法。所謂的佛
    法,可包括在教法和證法之中。三寶則包括有各种的佛像、善法、經書和僧眾
    等,對此我們在心里都要生起虔誠的恭敬心,這樣在三寶面前哪怕每天僅供一
    朵花、一支香,將來也會感受無量的安樂。
    如今經濟和科學技術比較發達,從好的方面來講,也為我們聞思修行提供了极
    大的便利。比如通過電訊傳播工具,我現在坐在自己的屋里一邊傳講佛法,學
    院里所有的人也同時都能清晰听受。又如我們現在大經堂里作供養物的塑料
    花,有五彩繽紛的顏色,和山上的野花沒有任何差別。
    我們現在每天都作三千盞供燈,若沒有人造酥油,供這么多的燈也比較困難。
    以前托嘎如意寶在一生中對供燈和作旗子特別重視,但當時要找供燈的酥油需
    要去許多地方,然后找到了一百多馱酥油,那時也只能用_牛馱回來,交通等各
    方面的條件都比較差。記得托嘎如意寶每天要供五百盞燈,按照當時的社會條
    件來講,供這么多的燈确實不容易,但這也是我上師的一個發心。現在科學比
    較發達,我們做燈就比較方便了。但若不能好好地加以運用,科學發達,造起
    惡業來也是极容易和更為猛厲。以造善業的果報,我們的所愿則全部能圓滿成
    功。
    据說有人具有高尚的智慧,對佛經和論典也非常精通,難道你不知道輪回的過
    患和涅槃的功德嗎?人身非常難得,壽命無常猶如閃電,業力如身影一樣跟隨
    自己,你難道不知道輪回的痛苦嗎?
    輪回就是痛苦的大海,這都是自己所造的果報,有些愚笨的眾生,難道不知道
    是因為自己的業力現前而漂流于輪回當中嗎?所有的煩惱、愚痴、禍害的根本
    就是自己的心,除此之外,在這個世界上再沒有其它的禍害根本了。
    對于從無始以來就沉溺在輪回當中的這些父母眾生,我們也應該以虔信心來祈
    禱三寶,祈望以三寶的加持力來利益他們。但我們的心猶如雞毛隨風飄動一
    樣,并不穩定可靠,因此我們應使自心獲得輕安,使它安住于本性之上。若自
    心是這樣的散亂不定,無法安住,那我們怎么能度化眾生呢?
    水上的漣漪沒有邊際,空中的微風無有住處,自己的分別念也是沒有斷滅的時
    候。這里意思是說,我們的心經常分別散亂,它一剎那也不靜止,因此現在是
    我們觀察自心的時候了,應該了知心的本性而安住其上。
    若是修筑有堅固的水堤,那即使是再凶猛的洪水,也是可以輕松抵擋。同樣的
    道理,如果我們經常以正知正念來堵住自己的分別念,那對于這頭狂野難調心
    之大象,總有一天也是會被完全馴服的。如《入菩薩行護正知品》中講:“若
    以正念索,緊栓心狂象,怖畏盡消除,福善悉獲至。”
    為了使自己的修行有長足的進步,我們在平時就不能攀緣太多。如果身体在做
    各种各樣的世間雜務,口里也言說許多的閑言碎語,然后在心里面也是生非法
    的分別念,這樣就會對我們的修行帶來极大的違緣和扰亂。尤其貪嗔等煩惱分
    別念的鐵鉤已經把我們的心鉤上了,那各种修行就無法再繼續下去。所以我們
    必須要把這些妄想分別念斷掉,應當護持自己明覺的心。
    我們必須要依靠自己才能調服自己的心,因此從現在開始,我們應該舍棄無意
    義的事情,應該思維具有無量功德能調伏自心的佛法。雖然我們通過聞法、思
    維法義,也知道了一些修行的道理,但因為惡習難改,要真正修行還是具有一
    定的障礙,因此在還未得到一定的境界之前,自己應該不斷地努力精進。
    假如我們現在依靠上師的竅訣,真正精進地去修持,哪怕是僅修一個月,那在
    自心的調服方面也會得到明顯的受用。雖然大家明明知道這個道理,但卻沒有
    去精進,有人反而怨天尤人,象這樣的一种修行就是絕對不會成功的。
    本來有許許多多的修行机會,但愚人卻經常找一些借口延誤,這樣就把自己絕
    好的修行緣份全都斷絕了。自己不想修行的人,若對他的言行作詳細的觀察,
    其矛盾荒謬之處往往變成別人恥笑之處了。
    有些人經過多年的精進修持,但其內心卻沒有得到明顯的轉變和進步,那這种
    所謂“修持”實際上就沒有太大的意義。雖然身体居住在清淨的地方修持,但
    內心卻整天都在分別煩惱當中虛度時光,如此分別煩惱賊就已經將其善法全都
    偷走了。
    那些難以調服极端惡劣的心念,就象一個惡妻,和她在一起生活始終就沒有快
    樂的時机,天天都在痛苦深淵之中。因此,象這樣散亂的心和惡分別念,我們
    最好現在開始就不要依止,應把它們徹底舍棄,否則我們始終不會擁有快樂。
    就象秋天摘取成熟的果實一樣,哪怕是修持一剎那的本尊、等持或念誦咒語都
    會得到利益,因此,對于聞思修這些能對今生和來世帶來無窮利樂的事情,我
    們從現在開始就應該精進地去修持。既獲得暇滿人身,然后又遇到了殊胜的竅
    訣,并且依止寂靜的地方,大家擁有如此緣份,其意義确實如擁有了如意寶藏
    那樣非同尋常般珍貴,為此對于尤其是觀本尊、念咒語、修持大圓滿等這些极
    富意義的事情,我們應該不間斷地進行修持。
    那些徒勞而于己無益的世間俗事和各种各樣的分別念,就象是瘟疫病魔般蔓
    延,為了斷除這些病魔,趁現在還有稍許自由的時候,我們就應該抓緊時間去
    尋求對治它們的甘露妙藥,應該依止寂靜的地方去尋求心的寂止。
    有些人今天作非法的事情,明天也是作非法的事情,整天都在渾渾噩噩或在散
    亂當中,雖然他住在寂靜的地方,但卻沒有任何實義。為此我們應一天比一天
    精進,所想所作的事情全都是修持佛法,若不如是精進,那我們的修行就象是
    尋求陽焰水,始終不會得到一個結果。
    若有因緣,具有智慧眼的三根本護法神,以他們的慈悲心就不會舍棄我們。有
    些人天天都在修持,但卻始終得不到驗相的原因,并不是三寶和三根本沒有加
    持,而主要是因為自己的業力深重,或是精進不夠。有些人從未精進,但在口
    頭上卻不离大話和空話,常打各种妄語,如此即便修持多年,也無有任何真實
    意義。
    對于共同与不共同的二大悉地等所有功德,在現在末法時代欲想在短時間內成
    就雖是不太可能,但緣起的真理是不會虛假和欺騙我們的,只要我們不斷地精
    進修持,依靠無欺的緣起力,我們就一定會得到某种相應的功德和利益,就一
    定能得到一些暖相,這一點沒有任何困難。
    當然即生獲得普賢王如來的果位無疑是有點困難,但只要我們精進修持,獲得
    一些驗相來卻并不困難。比如這次開持明法會,在上万僧眾一起共修的時候,
    我相信只要大家認真觀想、精進念誦,這樣自己即生和來世的一切所欲全都會
    吉祥,不會出任何違緣,人和非人也會對你恭敬。我想,獲得這些驗相根本就
    不是很困難。
    有些得到部分語自在的仙人,當他們用咒語詛咒別人的時候,也是會成功。既
    然獲得了有漏功德的這些仙人,所說的咒語也不虛耗,那么佛陀所宣講的咒語
    為什么會欺騙眾生呢?哪怕水中燃火都有可能,但佛陀卻根本不會欺騙我們。
    就象一般的咒語也具備各种能力,那佛陀所說的咒語确實更具有無上的功德。
    佛陀宣說的各种顯密咒語,都是從其智慧境界中所顯露,具有甚深無漏的加
    持。同樣,如來的教言也具有無上的功德,并不象凡夫人或一般仙人所造的論
    典那樣低劣。
    比如我們在念誦觀音菩薩的咒語時,如果能一心一意地念誦祈禱,那即使遇到
    再大的違緣也是會消除的。若在自己念誦時,沒有進行認真的觀想,也不具足
    信心,這种念誦雖然也有功德,但卻不能立刻獲得驗相。
    因已具足,果必定會產生,本尊的心咒根本不會不靈驗。雖然我們每次法會的
    修法儀軌并不复雜,但自己若連一點效應都沒有得到的話,實際上就是觀想不
    成熟或是念誦不夠精進,說明自己的心處于散亂之中。甚至有人在法會期間,
    連規定的咒語數量也不能完成,這就只能是怪自己,而并不是本尊沒有賜給加
    持。因此,每次開法會時,希望大家應依靠強烈的信心,精進地去念誦。
    當一個人頭發變白的時候,臉上的笑容也就越來越少,心里的痛苦也是日趨增
    多。閻羅卒正在一步步地逼近老年人,就象是我們所期盼迎請的客人一樣。既
    然你現在已接近死亡,自己的眼耳鼻舌等根識的作用也正一日一日地衰敗,這
    時你還要貪著一些外境的妙欲,那又有何意義呢?因此,現在是應該精進地修
    持無死禪定甘露的時候了,這是對自己今生和來世都有重大意義的事情。
    若是不能觀修生圓次第,那你就要對三寶起信心,對眾生發大悲心,對因果要
    進行思維,這樣一切修法也就都可以包括在這里面。若是對自己的上師實在無
    法生起信心,那對釋迦牟尼佛和阿彌陀佛為什么生不起信心?你應該經常祈禱
    他們,愿一切的眾生离苦得樂,這樣三寶的加持就根本不會欺騙你。大悲心和
    信心是一切諸法的根本,希望大家修持本尊時也應具足這二者,實際上修持任
    何一法,都不應离開大悲和信心。
    我們要想在短暫的一生中成佛,那就要修持大圓滿阿底約嘎的智慧。在對上師
    具足信心和對眾生怀有悲心的基礎上來修持,證悟阿底約嘎的智慧并不困難,
    大家對此不應猶豫。這里講了,阿底約嘎的智慧也必須依靠聞思修習才會產
    生,如果沒有聞思的智慧只是一味地修行,那就根本證悟不了大圓滿。
    那大家可能會想:“是不是聞思究竟的人才可以修行呢?”實際情況并不一定
    如此,續部中講:“如果自己人格非常穩重,雖然沒有廣大的智慧,但具有強
    烈的信心,也可以證悟。”所以或者是聞思究竟的人,或者必須具有清淨的信
    心,這樣就可以得到阿底約嘎的智慧,獲得不共同的成就。
    以前大手印和大圓滿的修行者,大多數是依靠信心而成就。如噶舉派的米拉日
    巴,就是依靠自己的信心,對上師的話依教奉行,后來獲得了不共同的成就。
    有信心,成就輕而易舉,反之對自己的根本上師沒有任何信心,這樣即使對其
    他上師生起了信心,那結果是因為舍棄了前面的上師,自己永遠也不會得到成
    就。
    無則不生是因的特點,聚合不退是果的特點,只要因具足,相應的果就不會退
    轉,一定會是生起來。依“苦、集、滅、道”四諦的規律來修持正法,這就是
    佛陀和佛陀傳承弟子們的正道。在世間的曠野上有著眾多可怜的眾生,沒有人
    去救度他們,那我們應該依靠佛陀的金剛語,愿這些眾生獲得殊胜的甘露妙法
    而趨向解脫。
    釋迦牟尼佛說過:“我給你們已經開示了解脫道,但能否得到解脫卻是依靠你
    們自己。”所以佛陀主要是依靠金剛語即教言來度化眾生,而并不是依靠他的
    身体或其它的方便。非常榮幸的是,佛的教言在這個人間現在保存下來了,為
    此我們應該精進地去修持。我們把一生浪費的已經差不多了,從現在開始,我
    們就不要再浪費人生,而應該發憤圖強,作一個精進修法人生的新開端。
    散亂的心,會引導我們墮入三惡趣,為此我們應以正知正念來時刻審視自己的
    心。懈怠与精進互為對立,如果我們精進,則自主能力較強,否則散亂的作用
    較大。因此,從今日開始,我們應該与放逸懶惰決一死戰,要以正知正念降伏
    一切散亂,而不應讓它們胜過自己。
    暫時應使自己的心安靜下來,以后再逐漸將分別念斷盡。分別念經常危害著我
    們,就象怨恨的敵人一樣。但那些外境上怨恨的敵人,比如殺害我父親的敵
    人,只是暫時性的,他最多只能危害我們有限的次數,而此分別念在生生世世
    中都對我們作過數不胜數的傷害。
    現在既已了知分別念是我們的頭號怨敵,若仍還恭敬地依止它,那是否還有比
    自己更愚蠢的人呢?我們如果還有少許智慧,現在就應該認真地反省思維了,
    如果還有一點自主的能力,現在就應該修行了,不要停留在口頭上而應該在自
    己的實際行動中去修持。
    所謂的修行,必須体現在我們實際的行動之中。哪怕是僅有四句偈子的佛語,
    若能有效地對治內心的煩惱,那實際上你已經真正成了一個大修行者。否則,
    只是在外表顯露一些修行的功德,然后在口頭上也自夸已經修行了許多年,如
    此生起傲慢,就与真正的修行不知已相隔几里許。為此,我們應觀察自己的
    心,經常以自己的心為自己作見證。
    世間的功德眾多,就象花園中的鮮花一樣數不胜數,欲得諸多功德,先學人規
    教言。以前松贊干布國王曾建立十七條人規法,麥彭仁波切對這方面也非常重
    視,也為此作過不少的人規教言。
    在所有的人規中,最主要的是自心一定要善良。心若不善,即使能說會道也不
    一定是個好人,眷屬眾多也不一定是好人,再凶猛勇敢也不一定是一個好人。
    例如,別人給了我們青稞和牛肉等,有些人說這就是好人,但我們不承認這种
    人一定就是好人。對上、中、下各种人都觀修清淨心,都是以一片好心好意來
    對待,這就是真正的好人,也可以說是真正的善良人。
    如此功德的花園中,我這個小蜜蜂已經把重要教言花精作了采集。因為慈愍那
    些可怜的眾生,我就把它賜給了你們。就象水融入大海一樣,希望上面所講述
    的一切善行的教言精華也融入于你們的心間,愿你們的心得到甘露的滋潤,然
    后將自己心中智慧明月的光芒照遍一切世界,給眾生帶來無盡的快樂。

  • kevinkshr

    會員
    6 6 月, 2005 在 3:15 下午

    近今一些學密者及傳授密法者頗喜在忽略種種基礎下,動輒強調”視師如佛”的規條及違反此誓約的過患,至令正邪不分,是非莫辨;盲信加持之風日長,正智法炬之光漸晦。此舉除招世間所垢病外,更讓無德欺詐之輩有機可乘,實令衛道賢者所憂。雖知事師如佛,於顯教經律而言,實為通過對四諦等的認知後,從而引發出對傳授滅苦之道者的一種純淨、謙遜的受學心態,若心態偏執驕慢、桀驁難馴,便如容器之不潔,難獲法雨甘霖之益。
    於密教而言,此乃是依果位淨見所施設的調心方便之一。彼有助行者對治自心的貪瞋二邊庸常執見。由此而安立的真言密法修持,乃重於認知一切有情本心皆是平等一如、本來清淨且具足成佛的一切功德生源的自性空明心。三界有情既有如是之德,何況早我發心,先我入道的師長?故爾此實為順見起修的必然去向。
    但現今世人卻視此為一規條誓約,用帶有濃厚極權主義色彩的心態來遵行,那便盡失密乘三昧耶的根本意趣。戒體戒相皆不明了又談何學戒守戒?見行兩失,又如何成辦世出世之功德?(因各三昧耶戒的性格是與本尊中圍的性格皆一氣相連,故若不明或毀犯諸三昧耶,即是對本尊瑜伽的見行有偏差!)
    故”視師如佛”不論在顯在密均有別於宗教神權規條,而是調心修持之方便。有鑒於此,特節譯嘉瓦仁波切對此法要的教誡,願讀者能深思體味個中理趣。
    嘉瓦仁波切對”視師如佛”的教誡
    1. 如何親近善知識
    2.
    一位具量的善知識,會帶給修行者極大的利益,故我們應盡力去尋找具足條件的善知識。並且以財資供養、身體承侍,如教奉行等三法與善知識建立起良好的師徒關係。密勒日巴尊者說:’;我缺乏足夠的財務供養,但我代之以如教奉行來令我的上師歡喜。’;(密勒日巴尊者就是以此供養上師,依此而修行,獲得即身成就之果。)如教奉行雖然一般不容易做到,但就其結果來看,卻是所有供養上師法門當中最為殊妙的。所以為人師者,不可以把財供養看得比依教奉行更重要;而為人弟子者,則應盡己一切努力以如教修行來供養上師。
    所謂如教奉行,顧名思義,就是要我們依上師的話實踐。但是我們如果遇到上師要我們做的事情,我們不樂意做;或者上師說的話不如理、不合教量,這時我們就必須以正理和佛陀之正見來做抉擇取捨的標準。如果上師所說的教誡違背了這個標準,我們則要加以拒絕,因為這是佛陀親口告誡我們的。
    如果你對上師說的話感到懷疑,那就必須先很善巧的把這個疑問弄清楚,然而這種做法在無上瑜伽密中是非常敏感的。因為修學無上瑜伽密的先決條件,就是弟子必須無條件的服從上師。但是即使是無上密續中所說的無條件服從,也只是在特別的意義下進行。
    假若上師指著東邊告訴你要向西邊走,這時當弟子的人必須毫無選擇的加以抗議。但是態度仍必須非常的恭敬和婉轉,否則就不是回謝上師大恩之正當方式了。
    2.做金剛上師的條件為什麼必須是佛?
    小乘和顯教大乘的經典,雖然也說上師的種類、修學者必須依止條件夠的上師、上師應具備什麼條件,以及弟子應該有的修學態度等等。這幾個問題在(無上)密續中也同樣提出來討論,但密續中除了規定密宗上師必須具備上述之種種條件外,他必須是佛,因為他必須有能力以自己的修行證驗傳授生起和圓滿兩種次第,特別是他必須有能力以自己的證悟為弟子傳授第四灌頂。這意思是說,作為一個合格的上師,他必須有能力為弟子介紹大雙運,而具有這種能力的人,則唯有金剛持佛。
    一個能如法為弟子傳授(無上瑜伽密法)第四灌頂的上師,他必須現證幻身與究竟淨光。而淨光與幻身的關係,就如人禦馬匹一樣。故同時上師亦必須親證大雙運位,並以此傳授給他的弟子。這是為上師應有的條件。
    在弟子方面來說,即使上師沒有獲得如上述那樣的成就,而向你灌頂的話,這樣的灌頂主要是替你在心識中種下殊勝種子,其力量的大小則完全取決於你在灌頂時的心態。當時如果你能視師如佛的話,那你就獲得最有力的種子。事實上,這也正是上師在第四灌中該教你做的。
    3.上師的行為一切都是圓滿的嗎?
    一般而言,在修學依止上師法中,最重要的是要把他的一切行為都看成圓滿無缺。但依我(嘉瓦仁波切)的看法,我不喜歡這一個教法應用得太過度。雖然我們常可以在佛經上看到”(上師的行為)一切都是圓滿的”這句話,但是我們仍然必須籍佛陀之光明去瞭解它。因為佛陀曾經說過:’;’;要接受我的教法,不能依靠盲目的信仰,而是必須透過理智的抉擇,就像買金子的人須先把金子鑒定一樣。’;’;(比丘與智者,當善觀我語,如煉截磨金,信受非唯敬。)
    “把上師的一切行為都看成完美”的這個教法,如果不透過正確的抉擇,很容易變成上師與弟子的毒藥。所以當我在教授此法時,對於傳統的這句話,總是叫人不要太過分的強調。如果上師所做的行為不如法,或所講的言論與佛之正法相違,這時我們必須謹慎的以理智和聖教量去加以辨別。
    以我為例:因為過去歷代的嘉瓦仁波切都是偉大的聖者,而我又被認為是他們的轉世,且我又時常為大眾說法,因此很多人對我能生起大信心,於是他們在修上師法時,就把我觀成佛。同時我又被推為世間的領袖,那”于上師的一切言行都看成十全十美”這教法,很容易在人民間推行宗教或法令時變成毒藥。因為我可以這麼想:他們既然把我看成佛,那我無論說什麼他們都接受,所以說,太過分的迷信和無條件的把一切都看成聖潔的態度,是會很容易把事情弄糟。
    因此,我一直建議大家,’;’;把上師的一切行為都看成十全十美’;’;的這個教法,絕不可以在一般的修行人當中強調它。如果人們將此(修無上瑜伽密才須要用的)甚深教法,隨意應用到其他不相應處,這是很不幸的事。
    或許你會想,嘉瓦仁波切難道沒有學習《菩提道次第論》嗎?他為何不知道”沒有上師就不可能學到佛法”的道理呢?事實上,我(嘉瓦仁波切)不是不認同《菩提道次第論》裏所說的教法,作為一個弟子,當然必須依止上師,以及思維上師之種種功德的。但這個”把上師的行為都看成十全十美”的教法卻必須在完整的教規中以正理去運用它。因為此”十全十美”的教法,乃是出自於”無上瑜伽密續”中,《菩提道次第論》之所以引用它,目的是作修學者未來進修”無上瑜伽密”的前行。所以初學佛法的人對處理這件事要特別小心。
    上師如果利用密宗上師三昧耶戒來愚弄虔誠而無知的弟子,卻于弟子處獲得他所要的好處(不管他要的是名聞利養或是淫欲),這種行為就像是把地獄中的滾熱銅汁硬灌進弟子的肚子裏一樣。所以做為一個佛弟子,依止上師一定要依理智和佛之正見來作主要的引導。如果弟子不具備這樣的善巧方便,是絕對無法在佛法上獲得證悟的。
    弟子觀此能淨惡業,加持善取諸緣。全面的觀察善業乃至於只須以世俗的看法,把上師看作佛陀的代表,而不須認為他是真正的佛陀。至於”把上師的一切行為都看成十全十美”的這個教法,則留到修學無上瑜伽密法時才全面運用它,那時這個教法就有新的意義了。因為修學密乘(尤其是無上瑜伽密)中有一個主要的本尊瑜伽法,就是將整個世間看成佛的壇城,把一切眾生都看成佛。此時在這種每一個人都是佛的情況下,上師反而不是佛,這豈不是既荒謬又可笑嗎?
    佛法在西藏已廣泛的流傳,又由於歷代上師們的慈悲,一般西藏人對佛法都能普遍生起很大信心,即使是一塊小紅布,他們也能把它視為真實的僧伽(注:西藏出家人的袈裟是紅色的)。對他們來說,修習”把上師的一切行為都看成十全十美”的這個教法是不大困難的,所以淨化傳承教法的責任,就完全落在上師的手裏。但是很不幸的是(許多上師不但不這麼想),反而被這所謂”視師行為皆完美 “的教法所寵壞。實事上,一個越被人恭敬的人,應當越加謙遜才對,但這個理論有時卻變成反面。所以一個(真正發菩提心的)上師,必須時常很小心的防護自己,並牢記仲敦巴的話。仲敦巴說:’;’;修行者應當利用別人對你的恭敬,而發展你的謙遜。’;’;這是做上師的責任。
    那麼做弟子的人應負什麼責任呢?
    做弟子的人應負的責任,就是必須運用智慧,善巧的表達自己的信心和恭敬,因為信心固然可以產生功德,但若不在智慧的指引下,會造成很多的麻煩(和失望,乃至斷送自己的慧命)。
    我們西藏人(對傳法上師)普遍都有過度的信心,而我們也都認為這是理所當然的。(但是身為上師的人應該知道:)一個依賴施主而過活的出家人,如果不如法修行(不依循佛之教誡),這樣便是造下大惡業,就如同盜用三寶物一樣。出家人必須具足善行,或精進的修學,或殷重修持令己能具堪受供養之身,如此接受佈施方來得有意義。若已是毀法犯戒的出家人,那就應寧願飲下烊銅鐵汁(也不受人供養)。
    問題是(有許多人並不這樣想),他們只把”十全十美” 的這個教法用來增長自己的迷妄與愚癡,而這些煩惱正是我們所要克服的。這種放逸的態度,很容易使我們墮落,這是我為什麼把”十全十美”的這個教法說成毒藥的理由。同時西藏之所以會有這麼多的宗派門戶之見,也是因誤用”十全十美”之教法而產生出來的。
    第一世嘉瓦仁波切曾經寫過這麼一句話:”一個夠條件的上師,應該以慈悲心觀視一切眾生,尊敬如何一個教法的傳承上師,(他絕不攻擊任何人),只是毀損自己內心的敵人–無明。”
    佛法之所以有這麼多的不同傳承,完全在相應不同根器的眾生,這是一種極為善巧的方便。所以如果我們利用”把上師一切行為都看成十全十美”的教法,來達到自己分宗立派之目的的話,那我們將如何回報歷代傳承上師所賜給我們這麼好的佛法傳承和利益呢?我們能不感到慚愧嗎?如果我們歪曲或誤用傳承祖師的教法,我們將無法取悅於他們。
    作為一個上師,如果是為了利益眾生,而舉行法會或灌頂,這樣做是正確的,是值得的,並且有功德。反之,如果是為了獲取世間名聞利養,那倒不如改行做個生意人還好些。
    帶著佛法之假面具(到處招搖撞騙),利用眾生,這種行為會造成很大的損害。縱使像惡魔的敵人曾無情的傷害我們,但相較之下,如果我們利用佛法來達到分宗分派的目的,或利用眾生,其所造成的傷害,將遠遠超過敵人對我們的傷害。因為這種惡行損害了(正法和善行的)根源。
    密勒日巴尊者曾經說過:’;’;修道之人的行為若不如法,那麼他的行為皆是在破壞佛法。’;’;所以凡是利用教法來分宗立派,或利用教法欺騙眾生的,這種行為就是在破壞佛法。
    我們與其花費很大的力氣供設佛堂,或長途跋涉的去朝聖,倒不如憶念佛陀”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之教誡來得好。修道之人如果因為修行而增長了自己的惡業和愚癡,更令自心煩惱,那顯然這是修錯方向了。
    據說八百年前的印度佛法之所以衰落,是由於根器不夠的人修了金剛乘的密法,以及僧伽的腐化,而造成宗派林立。所以任何人在宏揚西藏佛法的時候,都應牢牢記住,隨意使用”把上師的一切行為都看成十全十美”的教法是十分危險的,尤其是對於初學的人!

  • 2311143

    會員
    6 6 月, 2005 在 9:35 下午

    :em21: :em21: :em21: :em21:

Log in to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