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詢問、尋找答案,向各方術數同好交流
與世界術數連接

術數社交學習平台討論區九重天執的根源--末那識

  • 執的根源--末那識

    Posted by 無鹽蛇蠍 on 28 5 月, 2005 在 1:12 下午

    一、前言
    世事多變、迷妄渾沌不安的人生中,有多少人為生命的意義、生活的目的,在摸索、探尋?進而投入宗教活動領域中,去窮究奧秘的憑藉。
    佛教徒在此前提下,參加佛七、禪七,去除煩惱,使生命蛻變,使內心智慧展現而達明心見性。
    此「七」即指吾人的第七末那識。
    第七識是吾人自我的意識中心,沾染了貪、瞋、痴、慢的色彩,一般稱之「我執」。
    我執可分為先天的「俱生我執」和後天的「分別我執」。
    其中的「俱生我執」,以第七末那識緣「第八阿賴耶識」而執為自我,那是根本的「自我意識」。
    吾人若能了解末那識的特質與功能,就能知道斷惑的下手處。

    pgup replied 19 年, 4 月 前 9 Members · 14 Replies
  • 14 Replies
  • 無鹽蛇蠍

    會員
    28 5 月, 2005 在 9:12 下午

    一、前言
    世事多變、迷妄渾沌不安的人生中,有多少人為生命的意義、生活的目的,在摸索、探尋?進而投入宗教活動領域中,去窮究奧秘的憑藉。
    佛教徒在此前提下,參加佛七、禪七,去除煩惱,使生命蛻變,使內心智慧展現而達明心見性。
    此「七」即指吾人的第七末那識。
    第七識是吾人自我的意識中心,沾染了貪、瞋、痴、慢的色彩,一般稱之「我執」。
    我執可分為先天的「俱生我執」和後天的「分別我執」。
    其中的「俱生我執」,以第七末那識緣「第八阿賴耶識」而執為自我,那是根本的「自我意識」。
    吾人若能了解末那識的特質與功能,就能知道斷惑的下手處。

  • 無鹽蛇蠍

    會員
    28 5 月, 2005 在 9:13 下午

    二、末那識的名稱與意義
    第七識名末那識,此識稱為意,意思是思量。
    末那識也可以稱為意識,因「意」也是一種精神活動形式(識)。
    第六識稱為意識,是依根立名,以「意」為根,故稱意識,兩者的「意」義,是不同的。
    第七識何以名意?它有:審思量義及恆義。
    第七識恆審思量些什麼?它是我人妄起我執的根本。
    它緣第八阿賴耶識的「見分」為自我,緣阿賴耶的「相分」為我所,固執這個自我,片刻不斷。
    末那識,又可稱為阿陀那識,係第七識。
    玄奘以後的新譯家,將阿陀那譯為「執持」,及第八識之別名。
    如:人在悶絕熟睡等時候,前六識要暫時宣告停頓,不起作用,但生命還是存在,身體是好好的,還有微細的精神覺受。這種微細精神作用,就是阿陀那識。
    故,末那識就名義而言,翻作「意」,恆審思量之義,即執第八識,思量為我。
    就譯語而言:六、七識同稱意識,但它和前六識不同,並不以外境為對象,而是以內在的第八阿賴耶識為它的「境」。
    此乃它又名「阿陀那識」執受的關係。此識為妄識,是眾生迷妄的本源。

  • 無鹽蛇蠍

    會員
    28 5 月, 2005 在 9:15 下午

    三、末那識存在的原因
    末那識是深層心裡底處活動的自我意識,在《攝大乘論》和《成唯識論》說末那識有六種作用:
    (1)我們不能悟入真理、真實,我們常會因見不到真實的現象而起無明,也會因不知前因後果的關係,對於逆境、遭遇的差別而怨天尤人,那是我們內心有迷惑根本真理的根源││末那識活動作用的原故。
    (2)如果沒有末那識的話,無想定與滅盡定就沒有不同了。滅盡定是佛教的禪定,無想定是外道所修定;二者皆滅了各種心所的活動。差異是,無想定仍有末那識存在活動,而滅盡定是連末那識也止滅了。
    (3)生無想天的有情是在一期之間,就止滅了心的活動吧!他們仍然有我執,和聖者不同。此我執即是末那識的作用。
    (4)我們的外表是在救濟他人,看起來在行種種善行;但內心裡仍然會有「自己是在行布施等善行」的自我意識,那是末那識的自我執著心,恆常持續不斷的原故。
    (5)眼、耳、鼻、舌、意,六識生起時要靠二緣:眼等六根和色等六境,這些都是染污意。如果沒有第七識末那識,眼等六識就不能生起。
    (6)佛經說:「思量名意」,如果沒有第七末那識,起「思量」作用的「意」,就不能成立。
    以上四項中,(2)和(3)是禪定特殊體驗的證明;而其他的理論,在我們日常生活中,都會發生的現象。
    如:植物人的存活現象,如果不是有末那識在執著阿賴耶識為自我,如何能有正常呼吸、睡眠等?
    此乃無知執著自我意識的末那識,還在深處活動著。無怪乎!佛教徒為卻除我執,用盡所有修行方法去精進。

  • 無鹽蛇蠍

    會員
    28 5 月, 2005 在 9:16 下午

    四、末那識的特徵
    末那識不同於其他識的特徵是:恆審思量、以阿賴耶識為對象、常與我痴、我見、我慢、我愛俱起。
    (一)「恆審思量」:是自無始以來,就「恆」常存在著,而不中途斷絕,「審」即是指末那識深刻而明確認識著對象。即長久以來,末那識一直執著我們所造作的一切行為種子為自我。
    (二)以阿賴耶為對象:第七識的我執,是恆常執著八識心田一切法為有我相,故言第七識是以第八識阿賴耶識為對象。
    (三)與我痴、我見、我慢、我愛俱起。第七識從無始以來至轉依位,與這四種根本煩惱常相隨。
    這四種煩惱經常生起,擾亂我們的心,使第七識永遠向外,使六轉識(前六識)常處於煩惱之中。有情眾生由此淪沒生死,不能脫離。

  • 無鹽蛇蠍

    會員
    28 5 月, 2005 在 9:18 下午

    五、末那識的作用
    第七識末那識的作用,如《八識規矩頌》上所說:「四惑八大相應起,六轉呼為染淨依,……。」
    (一)四惑八大相應起:此句話在說明第七識引起有情日夜昏迷的原因。
    四惑,指我貪、我痴、我見、我慢之四大根本煩惱。
    惑又名煩惱。
    有情眾生的末那識,恆時與四惑八大相應而起,寸步不離,片刻不止,恆審思量執著我相,令有情昏迷、顛倒。
    八大隨煩惱,即:
    1.掉舉:指心妄動,浮躁不安。
    2.惛沉:是心惛沉醉,迷暗不明。
    3.不信:對三寶的信心動搖,遇到業緣逆境時,心生懷疑心,是信心不足。4.懈怠:不修善、亦不斷惡。
    5.放逸:放蕩縱欲,不肯上進。
    6.失念:失念即遺忘,對於過去經歷的境界不能記憶,就是失念。
    7.散亂:不專心,於心緣境,容易轉移。
    8.不正知:即邪知,錯謬的見解。
    此八大隨煩惱也是染污、我執的根源。
    第七識的心所法,除四大根本煩惱及八大隨煩惱外,與五遍行及別境中的慧心所相應。
    五遍行,即觸、作意、受、想、思。遍行,意謂此行,遍及一切心(八識心王);遍一切性(善、惡、無記),遍一切地(三界九地),遍一切時(過、現、未)。
    隨煩惱的產生,必須依靠根本煩惱的前後分位差別建立,末那識永遠與四煩惱相應,前後一致,沒有變化,沒有分位差別。
    (二)六轉呼為染淨依:第七末那識為前六識的染淨依。
    前六識為轉識,係依其染淨轉易而言,前六識之以染淨轉易,皆受第七末那識之影響。
    末那識染污,前六識也轉為染污;末那識清淨,前六識也轉為清淨,故前六識稱第七識末那識為「染污依」。
    第七識的作用,從前六轉識轉來,而後又是執著薰習,留存於第八意識中。第七意識再以妄執我法,執取八識中一切微細的法塵境為有。
    若末那識去除染污法,如四根本或八大隨煩惱,由染法中脫困而出,則末那識清淨,影響前六識也清淨。
    如此六轉識依染法或淨法,全決定於末那識清淨與否,故六轉識呼叫第七末那識為染淨依緣。

  • 無鹽蛇蠍

    會員
    28 5 月, 2005 在 9:20 下午

    六、結語
    唯識學以法相的細密見長,在教理行果的詮釋上也有其獨到的見解,其中談到「轉識成智」,實為修習般若智慧的精要。
    第七識如何轉成平等性智?是必須斷除我執、法執,才能證得平等性智。
    如果吾人認知末那識是執持第八識與根身為「我」,明白「我」是五蘊和合而有,徹見無我,法法都是因緣所起,一切眾生平等無有高下之分,所有的驕傲、自卑、虛榮、爭權、面子等都是虛妄不實的「遍計執」,破除這些執,就能證入平等性智了。
    佛教的各種修行法門,無非要讓我們斷執去惑,而成就佛道。
    若能了解「我執」的根源,就能懂得作功夫的下手處。
    期望對末那識的認識,能幫助自己在生活中,懂得觀照、斷習成智。

  • HAU

    會員
    28 5 月, 2005 在 9:35 下午

    下面引用由無鹽蛇蠍2005/05/28 09:20pm 發表的內容:
    佛教的各種修行法門,無非要讓我們斷執去惑,而成就佛道。
    若能了解「我執」的根源,就能懂得作功夫的下手處。
    期望對末那識的認識,能幫助自己在生活中,懂得觀照、斷習成智。

    :em21: :emm01:

  • az8888

    會員
    29 5 月, 2005 在 3:55 上午

    學習了!
    感謝分享!
    :emm46: :emm46: :emm46:

  • 壬遁

    會員
    29 5 月, 2005 在 7:32 上午

    :emm01: :emm01: :em21: :em21: :em22: :em001: :em001: :em02: :emm01:

  • 生之舞

    會員
    29 5 月, 2005 在 11:08 上午

    精彩!菩提道路,因是而明! :em21: :em20: :em22: :emm01:

  • Nagarjuna

    會員
    29 5 月, 2005 在 3:46 下午

    :em22: :em22:

  • civilcarl

    會員
    1 6 月, 2005 在 3:40 下午

    :emm22: :emm22: :emm46:
    :em21: :em22:

  • 天行者

    會員
    15 5 月, 2006 在 12:42 下午

    末那識乃善惡種子識.

  • pgup

    會員
    18 5 月, 2006 在 10:13 上午

    是心心作佛,是心心作鬼。
    佛與眾生,一念之迷與悟,天淵之別。
    迷悟如水冰,迷,成冰,固執寒冷。悟,成水,周遍沙界。

Log in to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