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生不滅
心 的 本 質 - - 空 。
心 是 一 切 萬 法 的 源 頭 , 既 然 如 此 , 它 可 以 是 山 , 可 以 是 海 , 可 以 是 日 , 可 以 是 月 ...... , 它 可 以 是 一 切 的 一 切 。
但 是 分 析 到 最 後 不 能 再 分 析 之 時 , 萬 事 萬 物 之 間 產 生 了 共 同 之 點 , 那 就 是 - - 一 切 都 由 心 所 創 造 , 一 切 都 只 是 心 王 的 遊 戲 罷 了 。
「 空 」 是 宇 宙 最 終 極 的 存 有 , 請 注 意 , 這 「 存 有 」 二 字 也 只 是 假 名 安 立 , 因 為 空 已 經 超 越 有 或 無 , 實 在 不 能 說 它 是 有 , 也 實 在 不 能 說 它 是 無 。
總 而 言 之 , 當 一 切 的 妄 念 止 息 之 後 , 空 的 狀 態 就 豁 然 開 朗 了 。
故 切 記 不 能 以 相 對 世 界 的 有 或 無 去 理 解 「 空 」 , 因 為 這 是 一 條 行 不 通 的 路 , 只 有 脫 離 了 語 言 文 字 的 束 縛 , 以 直 觀 的 方 法 才 能 碰 觸 到 所 謂 的 「 空 」 。
所 以 , 不 論 一 切 如 何 變 化 , 「 空 」 還 是 「 空 」 , 「 空 」 已 經 超 越 了 現 象 界 的 生 、 住 、 異 、 滅 , 它 是 沒 有 所 謂 開 始 或 結 束 , 更 沒 有 所 謂 的 生 或 死 , 它 是 一 種 「 不 生 不 滅 」 的 永 恆 境 界 。 -
不垢不淨
五濁惡世是污垢的,涅槃是清淨的。
是嗎?真的是這樣的嗎?
如果以第一義的眼光來看的話,其實根本沒有所謂髒或乾淨,輪迴或涅槃的差別。
因為它只是它,不會因為外在的乾淨與否而改變,故心經再度標指出空的特性--不垢不淨。
其實無論代換成任何相對詞,它都是能夠繼續說下去的,例如「不高不低」、「不上不下」、「不尊不卑」...... -
不增不減
心的本質既然是空,那麼當它在創造一切萬法的時候,它的本質當然也是空。
例如天空中的晴時多雲、偶陣雨,儘管天氣變化多端,天空還是天空,並不會因為天氣的好或壞而改變,更不會因為天氣的好或壞,而使天空變得更大或變得更小。
難道下雨時,天空就被塞滿了?
難道放晴時,天空就變大了嗎?
那當然是沒有,故由此可更進一步的了知,空的另一個特性--不增不減......。 -
是故空中無色
一切都是幻相,一切都是幻有,只有空是永恆、是常。
空,無所掛礙、無所粘滯、一絲不罣......,於此徹底畢竟空中,無一可得,故無色,無一切色相,一切眼所見皆為虛幻,故空中無色。 -
[ 這篇文章最後由無鹽蛇蠍在 2005/04/19 11:26pm 第 1 次編輯 ]
無受想行識
空中一切了不可得。
既無色,則其他四蘊亦無,受、想、行、識,本質亦空,空畢竟空,一切的感受、想念、行為、意識皆空,故空中無受、想、行、識。 -
無眼耳鼻舌身意
空亦復空,一切的外相、一切的感受,都是妄念,都是不實在的,都是因緣和合而生,沒有實體可言。
一切的感受所接收的訊息,都是心王的遊戲,都是表相,都是聚散無常的。
唯有認清此點,才能真正擺脫感官的限制,走向開悟解脫之路。 -
無色聲香味觸法
金剛經說:「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這是照亮千古的真理名句,古往今來,讓多少沉迷於大幻化網中的三界修行人猛然驚醒。
是的,一切的眼所見、耳所聞、鼻所嗅、舌所嚐、身所觸,都是虛幻不實,只有當色聲香味觸法的幻化脫下騙人的外衣後,空的真相才真正水落石出。 -
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
在這無常的世間,一切的存有都是虛幻不實的,不論是眼睛所看到的世界或是心意識所感受的世界,都脫離不了大幻化網的牢牢籠罩。
啊!有志的修行人,怎甘心如此受盡愚弄?請快快醒過來,從一切的色、聲、香、味、觸、法中覺醒過來,不要再相信一切都是可以依據的。
我們一向被自己的眼、耳、鼻、舌、身、意捉弄得相當可憐而不自知,今生既有幸得聞佛法,就應全力以赴,不出三界誓不休! -
無無明
千古如長夜啊!
如果一個人沒有了佛法,就如同永遠陷於黑暗的瞽者,空有雙目而不見物,如果我們擁有健康的眼睛,卻沒有佛法的話,那麼我們比一位盲者還要盲目。
因為如果心靈沒有智慧,身、口、意就會隨業力逐流,業上牽業,而於三界苦海沉淪,永無出期。
可是啊!如果心靈擁有智慧,就算眼盲,他也是擁有一盞明燈的人,那會照亮苦海航道,只要順著乎逆流而上,總有一天會到達光明的彼岸--涅槃。
在這樣解脫的境界裡,當然是沒有黑暗,也就是無無明的存在了。
啊!佛法的智慧是破除無明的慧日,願慧日普照人寰,願無明消逝無蹤! -
亦無無明盡
無明是解脫的相反,無明盡則是正解脫。
但是在絕對的解脫境中,空即是法爾如是,又那來無明或無明盡的對立或分別呢?
故心經簡明扼要的告訴我們:離開了一切的解釋、分別、妄想、批判、臆測、預設、盼望等等的心意識作用之後,我們才有可能真正的了解、體悟、證入空。 -
乃至無老死
佛是慈悲與智慧圓滿的象徵。
而且已經脫離了生死輪迴的強大束縛,是自由、自在、無拘無束、沒有生住異滅變化、沒有生老病死、沒有悲歡離合、沒有一切執著的永恆。 -
亦無老死盡
凡夫眾生,如果不經過三大阿僧祇劫的苦修,是難以證入不生不滅的空性。
這樣的空性,是沒有老死、沒有去來、沒有時間、沒有空間,當然也就沒有老死盡、沒有去來盡、沒有時間盡、沒有空間盡了......。 -
無苦集滅道
人世如無邊的苦海,眾生如無依的落海者,在生、老、病、死、怨憎會、愛別離、求不得、五蘊熾盛的八苦,甚至千苦、萬苦、億苦中載浮載沉。
善緣聚合的時候,或有短暫的自在與快樂,但是畢竟於生死苦海中,這一點點的甜味根本微不足道。
總而言之,這五濁惡世即是一個大苦聚,充滿了黑暗、痛苦、挫折、殺戮......,只要睜開肉眼,就知道世界從來沒有過真正的和平,一切都在浮盪不安的氣氛中迭蕩。
但是啊!大部份的眾生都沒有看清楚,自己所處的世界是多麼的污濁與殘酷。人們為了名利,不惜巧取豪奪;一場天災,可以奪去無數人身寶;一次戰爭,可以死去多少二十餘年辛苦成長的年輕生命。
啊!這多麼痛苦的五濁惡世,實無一值得留戀,也從來不曾留下什麼。這是真正的實相。
問題是,眾生多半已經習慣了這樣充滿無盡無邊苦痛的無常世間,半麻木、半昏沉、半自欺、半無知、半無奈的一天又一天的過著日子。
只有比例不多的修行人,在過去生功德福報的導引之下,聽聞了帶來滅苦究竟方法的珍貴佛法,遵循著偉大釋迦牟尼佛的教導,一步一步走向覺醒之路--明白了人生真的是「苦海無邊」,然後積極的修行、滅苦、證道。
一心一意嚮往著那沒有痛苦的佛國淨土、那沒有一切憂悲苦惱的永恆之樂。在這樣無憂的境界裡,當然也沒有苦集滅道的修行必要了。
因為,一切已經圓滿,一切已經具足。 -
無智亦無得
智慧第一!在這無明的五濁惡世,唯有憑藉佛法的大智慧,才能讓我們順利的出離三界。
故智慧如明燈,能夠驅散黑暗;如船筏,能夠得度彼岸;如橋樑,能夠越過窮山惡水;如良醫,能夠治癒宿疾;如良藥,能夠藥到病除;如良馬,能夠千里奔騰;如利劍,能夠削鐵如泥;如盔甲,能夠保護慧命;如珍寶,能夠買得法身......
但是在已經究竟解脫的境界中,智慧法爾具足,一切任運,故也就沒有智慧或不智慧的分別了。
既然智慧通達,一切圓滿,當然也就不會缺少什麼,既不缺少,也就無須獲得。 -
以無所得故
那麼,空的重要特性在那?
一言以蔽之--無所得。
為什麼呢?
因為,一切本不生,一切圓滿,一切具足。
當你已經是空,你還缺乏什麼呢?
當你已經不缺乏任何時,請問你還需要終日汲汲營營,席不暇暖的去追尋什麼呢?
既已無需追求,又何需獲得什麼呢?
Log in to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