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詢問、尋找答案,向各方術數同好交流
與世界術數連接

術數社交學習平台討論區九重天遇佛殺佛,逢祖殺祖(雲門禪師)

  • vchcncm

    會員
    23 4 月, 2005 在 12:53 上午

    「如今學習禪道的人,且要自信,莫向自己之外去尋覓什麼;如果一個人求佛,便失去了佛;求道,便失去了道;求祖,便失去了祖。求道者們!你們如果想證成大道,就決不要受任何人的迷惑!向裡向外,逢著便殺。逢佛殺佛,逢祖殺祖,逢羅漢殺羅漢,逢父母殺父母,逢親眷殺親眷,才能解脫,不被外物拘束,自由自在。」
    佛和魔,仙与凡,人与鬼,鬼与畜,畜与人,都出一处.(此乃六道也)
    因与果,无与有,美与丑,罪与恶,小与大,都出一处.(此乃虚幻也)
    弃与舍,得与矢,杀与救,真与假,长与短,都出一处. (此乃天道也.)
    一处者三道也!
    跳诚 诗
    佛法看高深,定看此三道.
    若要得解脱,早除心魔道.
    做做何方难,一做才知道.
    万恶由心生,不如空空空.
    不斩万恶根,永远苦苦苦.
    想要得善果,凭靠一念生.
    难难就是难,易易太容易.
    若要得大道,全靠信与诚.

    求佛便失去了佛,求道便失去了道,求祖便失去了祖.(此人法道以通天,看他说的意思是做事靠嘴和四肢是不够的.不过还有一个意思,我用两个字去概括,真诚.)

    逢佛殺佛,逢祖殺祖,逢羅漢殺羅漢,解释:三道本无天神,死后才管罢了.(一年中初一,十五,或每月的的最后两天内才有,换句话说就是黄道吉日,在换句话说天神才降临,若此时去庙中祈福,获益十倍.反之,其它日子凶神恶刹当值,祈什么,都会得恶并且是百倍,不信用三式算一算..)

    逢父母殺父母,逢親眷殺親眷,才能解脫,不被外物拘束,自由自在。」
    解释:(本人知惠有限,斩不了六亲线.)

  • 天下第三軍師

    會員
    23 4 月, 2005 在 10:29 下午

    LBHIDDEN[9]LBHIDDEN[ 這篇文章最後由天下第三軍師在 2005/04/26 09:36pm 第 1 次編輯 ]

    [ 這篇文章最後由天下第三軍師在 2005/04/26 09:35pm 第 1 次編輯 ]
    禪宗與淨土,自古以來爭議以久,由於自力與他力的不同,前者被人稱為難行道,後者稱為易行道。所謂道,就是道路,是修行的一種方法,是可以令人從煩惱苦迫中解脫出來的,而達到自由安樂的境界的道路,所謂難行道與易行道者,也就是指修學方法難易之差別。
    禪宗的直指人心,見性成佛的思想,是超言說、超理論,所謂直接的經驗,頓悟的境域﹔在修證上,被認為必須是上根利智者,始能領悟,並不是普通根器的人,隨便可以參到的。因此,其他宗派往往用盡言辭、譬喻,分別解說, 結果都是歸結到「語言道斷,心行處滅」﹔而禪宗則直從這「無言說處」著手,其道之難行,亦即在此。佛陀所說三藏十二部教典中,其最終目的,無非令眾生修行,而悟證其本 來之真性,禪宗把握其最後而重要的一著,直顯心性,明當下即佛。據此也可以說:教的終點,即是禪的始點﹔教是從淺至深而漸修漸證,禪則是循捷徑而使之頓悟。禪的修證是全靠自力,凡夫眾生,往往認為自己根鈍,力量薄弱,以根 鈍力弱,而求解脫人生粗重的煩惱束縛,與過多的苦迫,都認為是甚難領受,不堪修持,故稱之為難行道。
    淨土的念佛法門,是全仗他力的,他力即是佛力,佛力是不可思議的,憑念佛之力,即得佛來接引,這樣遠較自力的禪宗輕鬆得多了。雖然念佛也有觀相念、實相念、持名念多種,但就其容易修持方面來說,淨宗是特別強調持名念佛的。即如上面所說,專持念彌陀聖號,至一心不亂,臨命終時,佛來接引,達到往生彼土,見佛聞法,斷惑證果,究竟離苦得樂的目的。甚至如有 十惡五逆眾生,只要在臨命終時,一念悔改,至心十念,得帶業往生。其簡便而易行,與禪宗恰好相反,故一般認為自己根性,不是修禪法器者,即捨難行而走此易行道。這比方從遠道回家,如用走路,是吃力而辛苦,如坐車乘船,既舒服又容易,故淨土法門,現在仍然是極受一般人歡迎原因乃在於此。
    以上轉摘於現代佛教學術叢刊部分內容

  • HAU

    會員
    25 4 月, 2005 在 8:45 下午

    傳法正宗記
    天竺第二十八祖菩提達磨尊者傳上
    菩提達磨尊者。南天竺國人也。姓剎帝利。初名菩提多羅。亦號達磨多羅。父曰香至。蓋其國之王。達磨即王之第三子也。生而天性高勝。卓然不輩。諸子雖處家已能趣佛理。及般若多羅說法王宮。乃得相見。尋答般若問珠之義。才辯清發稱有理趣。般若奇之。默許其法器。及父厭代。遂辭諸兄。從般若出家曰。我素不顧國位。欲以法利物。然未得其師。久有所待。今遇尊者出家決矣。願悲智見客。般若受其禮。為之剃度曰。汝先入定。蓋在日光三昧耳。汝於諸法已得通量。今宜以菩提達磨為汝之名。會聖僧與受具戒。當此其地三震。月明晝現。尊者尋亦成果。自此其國俗因以達磨多羅稱之。亦曰菩提王子。遂事其師更四十餘載。而般若乃以法付之。益囑尊者曰。汝且化此國。後於震旦當有大因緣。然須我滅後六十七載。乃可東之。汝若速往恐衰於日下。尊者既稟其命。復問般若曰。若我東往。其國千載之下頗有難耶。得大法器繼吾道乎。般若多羅曰。法之所往。其趣法者。繁若稻麻竹葦。不可勝數。然其國當我滅後六十餘載。必有難作水中文布。善自降之。然汝至彼南方。不可即住。蓋其天王方好有為。恐不汝信。聽吾偈曰。
     路行跨水復逢羊  獨自棲棲暗渡江
     日下可憐雙象馬  二株嫩桂久昌昌
    尊者又問曰。過此以往可得聞乎。又曰。吾滅之後一百五歲。其復有小難。又說偈曰。
     心中雖吉外頭凶  川下僧房名不中
     為遇毒龍生武子  忽逢小鼠寂無窮
    又問曰。此後復有事乎曰。吾滅後一百六十年末復。有小難蓋。父子繼作其勢非。久可三五稔耳又。說偈曰。
     路上忽逢深處水  等閒見虎又逢猪
     小小牛兒雖有角  青溪龍出總須輸
    又問曰。所謂法器菩薩。此後出乎。般若又說偈曰。
     震旦雖闊無別路  要假姪孫脚下行
     金雞解銜一顆米  供養十方羅漢僧
    復曰。此吾滅後三百三十載。乃應之也。又問曰。此後佛法中頗有明斯意而善分別者耶。曰吾滅後三百八十年間。乃有比丘暗學而明用。又說偈曰。
     八月商尊飛有聲  巨福來祥鳥不驚
     壞抱一雞重赴會  手把龍蛇在兩楹
    又偈曰。
     寄公席帽權時脫  文字之中暫小形
     東海象歸披右服  二處蒙恩總不輕
    又偈曰。
     日月並行君不動  郎無冠子上山行
     更惠一峯添翠岫  王教人識始知名
    復曰。大器當現逢雲。即登吾何憂乎。尊者又問曰。然此人之後復有難乎。曰吾滅後四百六十年間。會一無衣之人欲為魔事。又說偈曰。
     高嶺逢人又脫衣  小蛇雖毒不能為
     可中井底看天近  小小沙彌善大機
    復曰。汝記斯言。將驗小難。黑衣童子必善釋之。尊者又問曰。此後復有難乎。曰吾滅後方六百年。不生之樹當作留難。然雖難興。二人出現乃自寧靜。又說偈曰。
     大浪雖高不足知  百年凡樹長乾枝
     一鳥南飛却歸北  二人東往復還西
    復曰。白衣和尚說法無量。若見此讖歸而不嚮。又問曰。此後復有難乎。曰吾滅後二千八百年間。當有四龍起此一難。然非為大也。汝宜知之。又說偈曰。
     可憐明月獨當天  四箇龍兒各自遷
     東西南北奔波去  日頭平上照無邊
    又偈曰。
     吾此讖詞  腰長脚短  合掌向天
     迴頭失伴  身著紅衣  又如素絹
     立在目前  還若不見  好好思量
     水清月現
    尊者又問曰。此後復有難乎。般若多羅復曰。吾滅後三千年間。凡有一十二難。其間有九大難。此總以一偈記之。偈曰。
     鳥來上高堂欲興  白雲入地色還清
     天上金龍日月明  東陽海水清不清
     手捧朱輪重復輕  雖無心眼轉惺惺
     不具耳目善觀聽  身體元無空有形
     不說姓字但驗名  意尋書卷錯開經
     口談恩幸心無情  或去或來身不停
    又曰。後所有難。悉存此一十二句。雖復遠記非汝一世所覩。然得真天眼乃可即見。般若多羅既滅。尊者稟其言。且留本國勉行教化。尊者初與比丘號佛大先者。俱出於般若多羅之門。故二人每以伯仲之禮相遇。當是皆盛揚其法。時人美之。謂開二甘露門。方其國有僧曰佛大勝者。輒離其所傳為六宗。分化諸處。其一曰有相宗。二曰無相宗。三曰定慧宗。四曰戒行宗。五曰無得宗。六曰寂靜宗。然學者趨之甚多。其徒各不下千百。尊者常為其太息曰。國雖有是六眾。然其道皆非大至微。我正之。其人安得解脫。一旦遂以神通往之。初一詣其有相宗所而問之曰。一切諸相何名實相。其眾之首曰薩婆羅者。答曰。於諸相中不互諸相。是名實相。又問曰。一切諸相而不互者。若明實相當何定之。答曰。於諸相中實無有定。諸相即名為實。又問曰。諸相不定即名實相。汝今不定當何得之。答曰。我言不定。不定諸相當說諸相。其義不然。又問曰。汝言不定當為實相。定不定故即非實相。答曰。定既不定即非實相。知我非故不定不變。何名實相。已變已往其義亦然。答曰。不變當在不在故故變實相以定其義。又問曰。實相不變變即非相。於有無中何名實相。於是薩婆羅心即縣解。以手指空却問尊者曰。此世有相亦能空故。當此身力得似此耶。尊者曰。若解實相即見非實。若了非故其色亦然。當於色中不失色體。在於非相不礙有故。若能是解故名實相。次二詣其無相宗所問之曰。汝言無相當何證之。其眾之首曰波羅提者。前而答曰。我名無相心不現故。又問曰。汝相不現當何明之。答曰。我明無相心不取捨。當於明時亦無當者。又問曰。於諸有無心不取捨。又無當者誰明無故。答曰。佛入三昧尚無所得。何況無相而故知之。又問曰。相既不知誰云有無。尚無所得何名三昧。答曰。我說不證證無所證。非三昧故我說三昧。又問曰。非三昧者當何明之。汝既不證非證何證。波羅提於是妙悟。遽起謝之。尊者即為授記曰。汝證果非遠。然國有魔興。亦汝伏之。次三詣其定慧宗所而問之曰。汝學定慧為一為二。其眾之首曰婆蘭陀者。前而答曰。我此定慧非一非二。又問曰。汝之定慧既非一二。以何目之名為定慧。答曰。在定非定處慧非慧。一即非一二即不二。又問曰。當一不一當二不二。既非定慧約何定慧。答曰。不一不二定慧能知。非定非慧亦可然矣。又問曰。慧非定故然可知哉。不一不二誰定誰慧。波蘭陀即廓然開悟。致禮伏膺。次四詣其戒行宗所而問之曰。汝以何者為戒。云何名行。而此戒行為一為二。其眾之首者(亡名)前而答曰。一二二一皆彼所生。依教無染此名戒行。又問曰。汝言依教即是有染。一二俱此何言依教。此二違背不及於行。內外非明何名為戒。答曰。我有內外彼以知竟。既得通達即是戒行。若說違背俱是俱非。言及清淨即戒即行。又問曰。俱是俱非何言清淨。既得通故何談內外。其首者即自省其非。拜謝稱幸。次五詣其無得宗所而問之曰。汝言無得。無得何得。既無所得亦無得得。其眾之首曰寶淨者。前而答曰。我說無得非無得得。當說得得無得亦得。又問曰。既得不得得亦非得。既云得得得何得得。答曰。見得非得非得是得。若見不得名為得得。又問曰。得既非得非得無得。既無所得當得何得。寶淨於此乃昭然發悟。次六詣其寂靜宗所而問之曰。汝以何名寂。云何能靜。其眾之首者(亡名)前而答曰。此心不動是名為寂。於諸無染名之為靜。又問曰。本心不寂要假寂寂。今已寂故何用寂靜。答曰。諸法本空以空空故。於彼空空故名寂靜。又問曰。空空以空諸法亦爾。寂靜無相何靜何寂。其首者義屈。遂加敬之。自是其六眾皆宗而師之。尊者道聲益揚。五天學者莫不沛然歸之。尋會其國王曰異見者。實前王月淨多羅之子。而達磨之姪也。輒發邪見毀訾佛法曰。我之祖先皆惑於佛法。非得其正。今我所為豈宜踵之。遂於教大作患難。尊者憫之曰。孺子忝我宗社乃興惡意。此何福家國。當為教之。因念前無相宗有二賢者。可使往化。然一曰波羅提者。道力將充。與王有緣。二曰宗勝者。雖能辯博。西德業未臻。方自裁所遣。而六眾俄各念曰。大師達磨素得聖智。今法有難。蓋救之乎。尊者即知乃彈指應之。眾皆驚曰。此吾大師之信也。當共詣之。得神通者各攝其眾。少頃皆至。列禮座下。尊者曰。今王致難於我。雖如一微塵。而起翳佛界。然汝等孰能拂之。宗勝俄先之曰。我雖德寡。願往解之。尊者曰。汝雖辯捷道力未勝。恐不能伏王。宗勝不奉其言。必自往之見王。初以真俗二諦與之辨論。言皆不屈。及王問曰。汝今所解其法何在。宗勝曰。如王治化當合其道。王所有道其道何在。王曰。我之有道將除邪法。汝之有法當伏何物。尊者縣知宗勝詞窮。謂波羅提曰。宗勝不顧吾言。今必屈於王。汝宜速往助之。波羅提奉命。以神力疾舉。即詣王殿。王與宗勝方復證詰。遽見波羅提乘雲而至。王驚起遂問曰。凌虛來者是邪是正。波羅提答曰。我非邪正而來正邪。王心若正我無邪正。王雖詞屈而很慠未已。即擯宗勝於山。波羅提謂曰。王既有道何斥沙門。我雖無解幸王見問。王厲聲問曰。何者是佛。波羅提曰。見性是佛。王曰。師見性耶。答曰。我見佛性。王曰。性在何處。答曰。性在作用王曰。是何作用。我今不見。答曰。今現在用。王自不見。王曰。於我有否。答曰。王若作用無有不是。王若不用體亦難見。王曰。若當用時機處出現。答曰。若現於世當有其八王曰。其八出現當為我說。波羅提即說偈曰。
     在胎為身  處世為人  在眼曰見
     在耳曰聞  在鼻辨香  在口談論
     在手執捉  在足運奔
     遍現俱該沙界  收攝在一微塵
     識者知是佛性  不識喚作精魂
    王悟其說。即悔謝前非。遂翻然變志。從波羅提求聞法要。凡三月奉其討論。方宗勝被擯山中。乃自感曰。我八十始得正見。此二十年來修行。僅至臨難復不能護法。雖今百歲何為不若死之。遂頹然投身於高崖。俄有神人。舉一長手承之。而置於石上。其體無損。宗勝曰。我忝出家。不能抑王邪意而護持大法。死固宜然。何神祐而致此耶。幸一言以示其緣。神人乃說偈曰。
     師壽於百歲  八十而造非
     為近至尊故  熏修而入道
     雖具少智慧  而多有彼我
     所見諸賢等  未嘗生珍敬
     二十年功德  其心未恬靜
     聰明輕慢故  而致至於此
     得王不敬者  乃感果如是
     自今不疎怠  不久成奇智
     諸聖悉存心  如來亦復爾
    宗勝聞神之偈。乃自責益欲精修。誓終世不復出山。是時王問波羅提曰。尊者辯慧如是。果師何人。波羅提曰。我所師出家者。即娑羅寺烏沙娑三藏是也。其得法出世師者。即王叔菩提達磨是也。王聞稱達磨遽大駭曰。吾叔存耶。嘻我不克荷負。妄抑聖教。累吾尊叔。詔即迎之。尊者與使者尋至王宮。王泣拜不能起。尊者即為其說法悔過。王因遣使馳詔宗勝。使者奏曰。宗勝恥擯投崖死已久矣。王愈憂之。以問尊者曰。宗勝之死。蓋余之咎。尊叔何方為我免罪。尊者曰。宗勝非死。適在巖石宴坐耳。汝但往取。必得之來。使去果見道王已迎達磨之意。宗勝辭不奉命。尊者知之謂王曰。此未可起。必再命乃至。尊者辭王却返其所居曰。王益宜興福。非久恐有疾作。尊者去方七日。王果感重疾。國醫不能治。宗戚近臣以達磨所記有驗。意其必能救。王即遣使懇請。尊者復來。時宗勝被詔已至。波羅提以王之疾亦來問之。二沙門因請於尊者曰。王疾已篤。生耶死乎。大師有何方便為其救之。尊者即離座。以手探王之體。謂二沙門曰。死則必陷惡趣。二沙門曰。此何以驗之。曰吾適以候五蘊法見之耳。二沙門曰。大師道力勝異。可為其興何福業得免斯苦。尊者即使太子與其權臣大赦囚徒廣放生靈。尊者復命炷香。為懺其罪。少頃王疾果損。稍辨人事。謂左右曰。我適夢一大蟒極長。初吐火逼灼我體。尋被一長人以左手持之投於曠地。我即清涼。遂得起馳出一鐵門。於是遽醒。王疾既平益得其叔。當是達磨化導其國已六十餘載。思遵其師之教謀欲東征。即以神力往辭般若多羅塔廟。復至宮掖告別。其王尋知六眾之徒思欲來別。尊者即各就其眾之所。化坐寶蓮皆為說法以慰安之。後謂王曰。我於震旦其緣已稔。今東去矣。善將汝躬保爾家國。王涕之曰。余天何不祐。使我尊叔去之。王不能留。即為其治裝。載以大舶。翼日王躬帥親戚臣屬。送於海壖。國人觀之者皆泣下。

  • HAU

    會員
    25 4 月, 2005 在 8:47 下午

    天竺第二十八祖菩提達磨尊者傳下
    菩提達磨之東來也。凡三載初至番禺實當梁武普通元年庚子九月之二十一日也。或曰。普通八年丁未之歲。州刺史蕭昂以其事奏(傳燈錄諸家舊說並云。達磨來梁。在普通八年。今按史書。普通秖至七年。唯今王佑長曆甲子數或有八歲可疑。又皆稱。蕭昂以達磨事奏。及考昂傳。不見其為廣州刺史。唯昂姪蕭勵。當時嘗作此州刺史。恐昔傳錄者。誤以勵為昂耳。前錄國本者。既是非不嫌。今不敢輒削。且存其闕疑也。)即詔赴京師。其年十一月一日遂至建業。法駕出迎之還宮。因詔尊者陪坐正殿。帝乃問曰。朕嘗造寺寫經大度僧尼。必有何功德。尊者曰。無功德。帝曰。何無功德。對曰。此但人天小果有漏之因。如影隨形雖有非實。帝曰。如何是真功德。對曰。淨智妙圓體自空寂。如是功德不以世求。帝復問曰。如何是聖諦第一義。對曰。廓然無聖。帝曰。對朕者誰。對曰。不識。帝不悟。即罷去。尊者知其機緣不契。潛以十九日去梁渡江。二十三日北趨魏境。尋至雒邑。實當後魏孝明正光之元年也。初止嵩山少林寺。終日唯面壁默坐。眾皆不測其然。俗輒以為壁觀婆羅門僧。未幾洛有沙門號神光者。其為人曠達混世。世亦以為不測之人。及聞尊者風範尊嚴。乃曰。至人在茲。吾往師之。光雖事之盡禮。尊者未始與語光因有感曰。昔人求道乃忘其身。今我豈有萬分之一。其夕會雪大作。光立於砌。及曉而雪過其膝。尊者顧光曰。汝立雪中欲求何事。神光泣而告曰。惟願和尚以大悲智開甘露門廣度我輩。尊者謂之曰。諸佛無上妙道雖曠劫精勤能行難行能忍難忍。尚不得至。豈此微勞小効而輒求大法。光聞誨乃潛以刃自斷左臂置之其前。尊者復請光曰。諸佛最初求道。為法忘形。汝今斷臂吾前。求亦可在。光復問曰。我心未寧。乞師與安。尊者曰。將心來與汝安。曰覓心了不可得。答曰。與汝安心竟。光由是有所契悟。尊者遂易其名曰慧可。此後學者乃信。緇白之眾皆靡然趨於尊者。然其聲既振。遂聞於魏朝。孝明帝嘗三詔不動。帝亦高之。遂就錫二摩納袈裟金銀器物若干。尊者皆讓去凡三返。帝終授之。居魏方九年。尊者一旦遽謂其徒曰。吾西返之時至矣。汝輩宜各言所詣。時有謂道副者。先之曰。如我所見。不執文字不離文字。而為道用。尊者曰。汝得吾皮。有謂尼總持者曰。我今所解。如慶喜見。阿閦佛國。一見更不再見。尊者曰。汝得吾肉。有謂道育者。曰四大本空五陰非有。而我見處無一法可得。言語道斷心行處滅。尊者曰。汝得吾骨。及慧可者趨前拜已歸位而立。尊者曰。汝得吾髓。尋命之曰。昔如來以大法眼付囑摩訶迦葉。而展轉至我。我今以付於汝。汝宜傳之無使其絕。并授汝此僧伽梨寶鉢。以為法信。唯恐後世以汝於我異域之人不信其師承。汝宜持此為驗。以定其宗趣。然吾逝之後二百年後。衣鉢止而不傳。法亦大盛。當是知道者多。行道者少。說理者多。悟理者少。雖然潛通密證千萬有餘。汝勉顯揚勿輕未悟。聽吾偈曰。
     吾本來茲土  傳法救迷情
     一花開五葉  結果自然成
    復謂慧可曰。此有楞伽經四卷者。蓋如來極談法要。亦可以與世開示悟入。今并付汝。然我於此屢為藥害。而不即死之者。蓋以茲赤縣神州雖有大乘之氣而未得其應故。久默待之。今得付受。其殆有終。既而與其徒即往禹門千聖寺。居無何會其城太守楊衒之者。其人素喜佛事。聞尊者至。乃來禮之。因問曰。西土五天竺國。師承為祖。其道如何。尊者曰。明佛心宗寸無差誤行解相應。名之曰祖。又問曰。秖此一義為別有耶。答曰。須明他心知其古今。不厭有無亦非取故。不賢不愚無迷無悟。若能是解亦名為祖。衒之復曰。弟子業在世俗。罕遇知識。小智所蔽不能見道。願師教之。使遵何道果。以何心得近佛祖。尊者為之說偈曰。
     亦不覩惡而生嫌  亦不觀善而勤措
     亦不捨愚而近賢  亦不拋迷而就悟
     達大道兮過量  通佛心兮出度
     不與凡聖同纏  超然名之曰祖
    衒之得教。忻然禮之曰。願師未即謝世。益福群生。尊者曰。末世其敝惡者滋多。我雖久存恐益致患難。增他之罪。衒之曰。自師至此孰嘗見傷。幸示其人即為辨之。尊者曰。言之則將有所損。吾寧往矣。豈忍殘人快己。而衒之問之益懇曰。非敢損人但欲知之耳。尊者不得已遂說偈曰。
     江槎分玉浪  管炬開金鎖
     五口相共行  九十無彼我
    衒之聞偈。再拜而去。居未幾尊者乃奄然長逝。其時必後魏幼主釗與孝莊帝廢立之際耳。是歲乃當梁大通之二年也。以其年葬於熊耳山。魏遂以其喪告梁。梁之武帝即賵寶帛。悉詔宗子諸王以祭禮而供養之。太子為之文。其略曰。洪惟。聖胄大師。荷十力之智印。乘六通而泛海。運悲智於梵方。拯顛危於華土。其後魏使宋雲者。自西域返。與達磨相遇於葱嶺。見其獨携隻履翛然而征。雲嘗問曰大師何往。尊者曰。西天去。即謂雲曰。汝主已崩。雲聞茫然相別。及復命明帝果已厭代。雲尋以其事聞於後主孝莊帝。帝令發其壙視之。唯一革履在焉。朝廷為之驚歎。尋詔取所遺之履。於少林寺掌之。至唐開元中為好事者竊。往五臺僧舍。後亦亡之。初梁武與尊者遇。既機緣不合。尋聞其道大顯於魏。遂欲碑之。尚未暇作。及聞宋雲之事。益加追慕。即成其文。其略曰。為玉[疊*毛]久灰金言未剖。誓傳法印化人天竺。及乎杖錫來梁。說無說法。如暗室之揚炬。若明月之開雲。聲[2]振華夏道邁古今。帝后聞名欽若昊天。又曰。嗟乎見之不見。逢之不逢。今之古之悔之恨之。朕雖一介凡夫。敢師之於後。其為帝王仰慕之如此也。
    評曰。佛法被震旦四百八十四年至乎達磨。而聖人之教益驗。其道益尊。故曰菩提達磨之功德。抑又至於摩騰法蘭。曰何以然。曰教雖開說者萬端。要其所歸。一涅槃妙心而已矣。夫妙心者。雖眾經必使離乎名字分別。而為之至。然而後世未嘗有能如此而為之者。及達磨始不用文字不張門戶。直以是而傳之。學者乃得以而頓至。是不亦教之益驗乎。其心既傳。而天下知務正悟言性命者。皆推能仁氏之所說為之至當。不亦其道益尊乎。余甞以是比夫孟子之有德於儒者。夫孟子之前。儒之教豈無道哉。蓋其道蘊而未著。及軻務專傳道。而儒益尊顯。或曰。續僧傳以壁觀四行。為達磨之道。是乎非耶。曰壁觀婆羅門者。蓋出於流俗之語也。四行之說。豈達磨道之極耶。夫達磨之徒。其最親者慧可也。其次道副道育。古今禪者所傳可輩之言。皆成書繁。然盈天下。而四行之云亦未始概見。獨曇琳序之耳。然琳於禪者亦素無稱。縱曇琳誠得於達磨。亦恐祖師當時且隨其機而方便云耳。若真其道。則何秖以慧可拜已歸位而立。云汝得吾髓。此驗四行之言。非其道之極者也。夫達磨之道者。乃四禪中諸佛如來之禪者也。經曰。觀如來禪者。謂如實入如來地故。入內身聖智相三空三種樂行故。成辦眾生所作不可思議。若壁觀者。豈傳佛心印之謂耶。然達磨之道至乎隋唐已大著矣。為其傳者自可較其實而筆之。安得輒從流俗而不求聖人之宗。斯豈謂善為傳乎。曰傳謂達磨六被毒藥。乃菩提流支之所致。然乎。曰此蓋為寶林傳者未之思也。楊衒之堅問祖師不已。而為其說偈。事豈有先明言而後發讖耶。為是說者。蓋後世以流支嘗屈論於達磨意其為之。假令少驗於讖。亦恐當時黨流支者。竊作昔刺客。有為北宗之徒而往害六祖大鑒。是豈秀師之意耶。方之流支不亦顯乎。吾故鄙而不取。或曰。子謂達磨四祖所見於僧祐三藏記者。然祐死於天監之十七年。而達磨當普通元年而方至於梁。豈有其人未至先為之書耶。不然何其年祀前後之相反乎。曰然。實祐先為之書而達磨後至也。若達磨者得法化其天竺既已六十年矣乃東來。東來三載方至乎梁。是蓋西人傳其事。先達磨而至。祐之流得以為書也。祐既承其傳而為之。宜其書前而人後也。

  • HAU

    會員
    25 4 月, 2005 在 8:50 下午

    馬祖住菴時常坐禪。讓和尚將甎於菴前磨。祖云。磨甎作什麼。讓云作鏡。祖云。磨甎豈得成鏡。讓云。磨甎既不成鏡。坐禪豈得成佛。云如何即是。讓云。譬如駕車。牛若不行。打車即是。打牛即是。磨甎作鏡慕同音。來問分明示本心。纔喚耕人迴面指。犁牛觸破古皇金。

  • HAU

    會員
    25 4 月, 2005 在 8:52 下午

    馬祖住傳法院。日常坐禪。讓和尚知是法器。往問曰大德坐禪圖甚麼。曰圖作佛。讓乃取一塼於彼菴前石上磨。祖曰作甚麼。曰磨作鏡。祖曰磨塼豈得成鏡邪。曰坐禪豈得作佛邪。祖曰如何即是。曰。如人駕車。車若不行。打車即是。打牛即是。祖無對。讓又曰。汝學坐禪。為學坐佛。若學坐禪。禪非坐臥。若學坐佛。佛非定相。於無住法不應取捨。汝若坐佛即是殺佛。若執坐相。非達其理。祖聞示誨。如飲醍醐。禮拜問曰。如何用心即合無相三昧。讓曰。汝學心地法門如下種子。我說法要譬彼天澤。汝緣合故當見其道。又問曰。道非色相。云何能見。曰。心地法眼能見乎道。無相三昧亦復然矣。曰有成壞否。曰。若以成壞聚散而見道者。非也。聽吾偈曰。心地含諸種。遇澤悉皆萌。三昧花無相。何壞復何成。祖蒙開悟。心地超然。侍奉十秋。日臻玄奧。

  • 天下第三軍師

    會員
    26 4 月, 2005 在 3:19 上午

    LBHIDDEN[9]LBHIDDEN[ 這篇文章最後由天下第三軍師在 2005/04/26 09:37pm 第 1 次編輯 ]

    下面引用由HAU2005/04/25 08:47pm 發表的內容:
    天竺第二十八祖菩提達磨尊者傳下
    菩提達磨之東來也。凡三載初至番禺實當梁武普通元年庚子九月之二十一日也。或曰。普通八年丁未之歲。州刺史蕭昂以其事奏(傳燈錄諸家舊說並云。達磨來梁。在普通八年。今按史書 …

    哈~哈…
    閣下抄經尋本的本事,在下實在佩服,但實在可惜…您所得析之達磨傳論,皆非正宗達磨血脈傳本,否您今日修行必然以達見性之階段矣,單以神光斷臂求佛以及汝所謂佛法不在紙經求,念佛若能成佛,那磨瓦亦能成鏡乎…此二典故與正宗達磨血賣出入甚大..咦~畢竟汝非血脈傳人,理所當然無法得取正宗血脈撰文..在下時間有限,倘有興趣,在容下回告知何故神光自砍手臂求佛經過..以及..佛法不在紙經求,念佛若能成佛,那磨瓦亦能成鏡乎等典故事實…[其實看過達磨傳電影者皆知..]哈~哈..若有興趣不妨去租片一瞧..既知此事典故來源..但神光斷臂求佛事實,卻鮮有人知其事實喔,若我言..此乃神光當時因受風雪吹襲..耳背聽錯祖言錯砍其臂…汝信否?哈~非 在下故意反駁此貼文..在下早已有一偈言在先說此源故..
    天~人修身靈修心
    下~著正道去旁左
    第~等仙佛皆有份
    三~教歸一軍師修



    下~著正道去旁左….此乃真實原因而作此偈也

  • HAU

    會員
    26 4 月, 2005 在 9:27 上午

    下面引用由天下第三軍師2005/04/26 03:19am 發表的內容:
    佛法不在紙經求,念佛若能成佛,那磨瓦亦能成鏡乎等典故事實…[其實看過達磨傳電影者皆知..]哈~哈..若有興趣不妨去租片一瞧

    此影片在下一有看過(看過三次)每遍皆有不同的悟處
    然在下並未看到有「佛法不在紙經求,念佛若能成佛,那磨瓦亦能成鏡乎」
    倒是有看到「坐禪豈能成佛」,
    也並未看到梁武帝執著念佛。
    又達磨祖師亦云:
    然吾逝之後二百年後。衣鉢止而不傳。法亦大盛。當是知道者多。行道者少。說理者多。悟理者少。雖然潛通密證千萬有餘。汝勉顯揚勿輕未悟。聽吾偈曰。
     吾本來茲土  傳法救迷情
     一花開五葉  結果自然成
    又六祖大師法寶壇經亦云:
    法海上座再拜問曰:「和尚入滅之後,衣法當付何人?」

    師曰:「吾於大梵寺說法以至于今,抄錄流行,目曰:『法寶壇經』,汝等守護,遞相傳授,度諸群生,但依此說,是名正法。今為汝等說法,不付其衣,蓋為汝等信根淳熟,決定無疑堪任大事。然據先祖達摩大師付授偈意,衣不合傳。侷曰:

    『吾本來茲土,傳法救迷情,一花開五葉,結果自然成。』」

    師復曰:「汝等若欲成就種智,須達一相三昧,一行三昧。若於一切處而不住相,於彼相中不生憎愛,亦無取捨,不念利益成壞等事,安閑恬靜,虛融澹泊,此名一相三昧。若於一切處行住坐臥,純一直心不動道場,其成淨土,此名一行三昧。若人具二三昧,如地有種,今藏長養,成熟其實,一相一行,亦復如是。我今說法,猶如時雨,普潤大地,汝等佛性,譬諸種子,遇茲霑洽,悉皆發生。承吾旨者,決獲菩提;依吾行者,定證妙果。聽吾偈曰:

    『心地含諸種,普雨悉皆萌,
    頓悟花情已,菩提果自成。』」

    師說偈已,曰:「其法無二,其心亦然,其道清淨,亦無諸相。汝等慎勿觀靜,及空其心;此心本淨,無可取捨,各自努力,隨緣好去。」
    閣下所得之「正宗達磨血脈傳本」可信乎?
    在下實在有點懷疑 :em13:

  • HAU

    會員
    26 4 月, 2005 在 9:52 上午

    下面引用由天下第三軍師2005/04/23 10:29pm 發表的內容:
    淨土的念佛法門,是全仗他力的

    念佛法門非是全仗他力
    若是全仗佛力
    大家早就成佛了
    佛菩薩的願望責任便是另一切眾生皆成佛道
    故念佛法門在於持戒念佛
    何名為戒?
    攝心為戒,令六根不放逸。
    為何要念阿彌陀佛?
    乃因阿彌陀佛憐憫眾生,
    故發四十八願,令眾生能得不退轉,早成佛道。
    西方極樂世界便是大道場
    佛說阿彌陀經云:
    「舍利弗,彼土何故名為極樂?其國眾生,無有眾苦,但受諸樂,故名極樂。」
    「又舍利弗。極樂國土,七重欄楯,七重羅網,七重行樹,皆是四寶周匝圍繞,是故彼國名為極樂。」
    「舍利弗。於汝意云何?彼佛何故號阿彌陀?」
    「舍利弗。彼佛光明無量,照十方國,無所障礙,是故號為阿彌陀。」
    「又舍利弗。彼佛壽命,及其人民,無量無邊阿僧祇劫,故名阿彌陀。」
    「舍利弗。阿彌陀佛成佛已來,於今十劫。」
    「又舍利弗。彼佛有無量無邊聲聞弟子,皆阿羅漢,非是算數之所能知。諸菩薩眾,亦復如是。」
    「舍利弗。彼佛國土,成就如是功德莊嚴。」
    「又舍利弗。極樂國土,眾生生者,皆是阿鞞跋致,其中多有一生補處,其數甚多,非是算數所能知之,但可以無量無邊阿僧祇說。」
    「舍利弗。眾生聞者,應當發願,願生彼國,所以者何?得與如是諸上善人俱會一處。」
    「舍利弗。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
    「舍利弗。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聞說阿彌陀佛,執持名號,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亂,其人臨命終時,阿彌陀佛,與諸聖眾,現在其前。是人終時,心不顛倒,即得往生阿彌陀佛極樂國土。」
    「舍利弗。我見是利,故說此言。若有眾生,聞是說者,應當發願,生彼國土。」
    「舍利弗。於汝意云何?何故名為一切諸佛所護念經?」
    「舍利弗。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聞是經受持者,及聞諸佛名者,是諸善男子、善女人,皆為一切諸佛之所護念,皆得不退轉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故舍利弗,汝等皆當信受我語,及諸佛所說。」

  • 無鹽蛇蠍

    會員
    26 4 月, 2005 在 12:11 下午

    下面引用由天下第三軍師2005/04/15 12:33pm 發表的內容:
    半生半醉伴佛緣, 全儒全釋又全賢 。
    腰繫酒瓶卻無酒, 醉言醉語醉半天 。

    一死一生一輪迴
    缺明缺悟缺空無
    手捧經卷唯識字
    亂讀亂解亂參禪
    嘻嘻
    蠢鈍如我
    老實念佛

  • HAU

    會員
    26 4 月, 2005 在 8:15 下午

    下面引用由無鹽蛇蠍2005/04/26 12:11pm 發表的內容:
    蠢鈍如我
    老實念佛

    在下亦是愚鈍者 :em02:

  • 天下第三軍師

    會員
    26 4 月, 2005 在 9:20 下午

    LBSALE[2000]LBSALE

    下面引用由無鹽蛇蠍2005/04/26 12:11pm 發表的內容:
    一死一生一輪迴
    缺明缺悟缺空無
    手捧經卷唯識字
    亂讀亂解亂參禪

    感謝指教…還是自家之佛自家修吧…
    所幸尚有三分之二尚未發表..在此說法..還不如在入山野對著山猴野獸傳法..來的互得其樂..
    閒雲逃禪日悠悠
    滿城風波心依舊
    問君近來皆何事
    管山管水管風流
    軍師論禪至此終了

  • 沈蓮舟

    會員
    26 4 月, 2005 在 9:50 下午

    君若閒雲 何必逃禪
    日月悠悠 禪在其中
    風波已起 何言依舊
    遁跡紅塵 非軍師為
    青山還在 綠水還流
    禪意依在 哪管風流

  • 無鹽蛇蠍

    會員
    26 4 月, 2005 在 11:45 下午

    下面引用由沈蓮舟2005/04/26 09:50pm 發表的內容:
    君若閒雲 何必逃禪
    日月悠悠 禪在其中
    風波已起 何言依舊
    遁跡紅塵 非軍師為

    還以為你起各頭之後
    就逃之夭夭了呢
    嘻嘻

  • huifuchang

    會員
    27 4 月, 2005 在 12:58 上午

    :em02: :em11: :em21: :emm01: :emm04: :emm10: :emm17: :emm23:

Page 3 of 7

Log in to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