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詢問、尋找答案,向各方術數同好交流
與世界術數連接

術數社交學習平台討論區九重天遇佛殺佛,逢祖殺祖(雲門禪師)

  • huifuchang

    會員
    16 4 月, 2005 在 12:46 上午

    「謂之見性說法,至目前為止,任何釋道儒三教經典至今尚無直言見性如何見?哪裡見?何時見?見又如何證等經書?是否?」
    軍師萬安!
    小弟已將「明心見性」之究竟發表,敬請指教!
    ps:照片中的小孩甚是可愛!甚有慧根!

  • 天下第三軍師

    會員
    16 4 月, 2005 在 12:21 下午

    LBHIDDEN[9]LBHIDDEN[ 這篇文章最後由天下第三軍師在 2005/04/26 09:31pm 第 1 次編輯 ]

    [ 這篇文章最後由天下第三軍師在 2005/04/26 09:27pm 第 1 次編輯 ]
    拜讀版主大作後,在下直言而覆,在下唯恐參讀有所誤解..禪道之正論,版主尚請見諒直言之覆,另~在下因處於公共場所{網咖}故打出之文字,都皆然毫無預備情況下,若有錯別之字亦請見諒,亦於以下更正錯別內容如下﹔
    佳作誤打為加作二字。
    最重要部分為前篇?所謂一三五數與二四六之數,應更正唯一三五合而為九之數理與二四合而為六之數理或者簡稱唯一三五之數與二四之數方屬正確,此數據與禪修數據極為相關重要,錯既錯打,故必須更正之,尚請拜讀者諒解在下使用的乃屬公共電腦,故無暇先行打縞之預備。
    特別一提的是,前篇上傳嬰兒禪座,哈?此有深遠意義喔。
    並非版主所言小孩甚是可愛!甚有慧根!如此而已也。??何以故?
    此乃所謂之見性?能見之性也,亦云﹔恢復本來面目也,故上傳此童蒙之相乎。〔此事後解,今既已由無而講述至一三五與二四數據論道說,估且讓在下繼續此序論?
    天數一三五與地數二四,天數一三五合為九.地數二四合為六{此亦留後述]簡言之既,天為九,故人屬天,小週天故,凡人之輕清靈性之氣,上浮在天{既性亦稱天之性}二四地數合而為六,屬人之軀,此亦六根由來,以及修道之人如何斷此六根也,此六者?二之數乃指心猿意馬也,四之數乃指眼耳鼻舌四相也,二四合為六根,禪修目的自於將此六根化溶為六波羅密,人之真性尚在母胎先天之時,與母一氣相通,心意聚會,四相和合,只有一竅{人之靈性}而通三寶{經氣神},五元混合一體{既五臟心、肺、脾、肝、腎}故兒在母胎內,能動而不能言,直至十月胎足,瓜熟落地,一個觔斗下地,脫下胎衣袍,剪斷擠帶根,先天氣放,後天氣接,啼哭一聲為何故?落於苦海難以歸根而哭也!謂之苦海者?眼、鼻、舌、耳為四大苦海也。所以?修禪之目的並非是禪定見性而已{另解見性說}又簡單說,既是還原歸一〔亦既皈依說也〕而還原一竅,此一竅又屬何物?既所謂舍利子或舍利身之性與命〔既心與身〕雙修大法。
    這過程,當然,說困難確實困難,也非三言兩語或三五篇文所能明述清楚所,完全也,所以?這過程在下希望以一問一答方式方屬妥當,既所謂之問法也。

    何為法?此法既修聖修佛之大法。謂之法,其實也都是筏,度筏之法,萬法歸一之法不外乎忘法,何以故?禪入而定若不忘法,執著於法,那豈非又迷於法乎,故禪曰定,未定之前曰楞,不楞又將何以定入而見性乎?何又為性?心生也,前初論篇以介紹過?所謂~禪定見性 此性既道性 天之性 凡夫小週天之性 此性依28星宿週而復返 亦稱靈之性 人之生 此天靈之性 由百會{南極}而入 往生由永泉{北極}而出 南來北往 故而 鬼谷仙尊 稱此乃出生入死之道法也 性見便是佛之性 故曰 佛既我 我既佛 人人皆有佛我之性部分。現在再下套入數據來一一解說??

    所謂一三五之數理說明如下?

    一者何物也?既未發之中也。
    一者,是天、地、人萬物的根本。
    一能成陰生陽,轉步寒暑。春得一以發,夏得一以長
    ,秋得一以收,冬得一以藏。
    人能守一,一亦守人,守一有成者,白刃無所挫其銳,百害無所容其凶,居敗能成,在危獨安也
    夫自然本一,大道本一,元氣本一。一者,真正至元純陽一氣,與太無合體,與大道同心,自然同性。
    所謂一,代表的亦是一個天,大週天之天,故又曰天一生水矣。
    一之所起,有一而未形,有一而起而生二,陰陽兩體而現故萬物出乎無有。
    一者,是天、地、人萬物的根本。
    一能成陰生陽,轉步寒暑。春得一以發,夏得一以長
    ,秋得一以收,冬得一以藏。
    人能守一,一亦守人,守一有成者,白刃無所挫其銳,百害無所容其凶,居敗能成,在危獨安也
    夫自然本一,大道本一,元氣本一。一者,真正至元純陽一氣,與太無合體,與大道同心,自然同性。
    所以,這一?說明的正是天一之一,人屬小週天,故又曰,一性也。
    天數為九,故人屬天,小週天故,凡人之輕清靈性之氣,上浮在天{既性亦稱天之性}

    講述到此,在下在轉貼達摩祖師一字經以公眾人了解此一之典故由來之萬物生生不息之由來?其餘留下次在講述諸位同修

    ~~~~~~~~~一 字 經~~~~~~~~~~~
    這一字,無極中,一點靈性,乃西天,大聖人,骨髓真經 。
    生東土,眾萬物,一切靈蠢,三界中,概由於,一字生成 。
    這一字,安天地,兩儀判定,生陰陽,生男女,制立人跟 。
    這一字,生三寶,三教綱領,統三才,立三界,掌住乾坤 。
    這一字,生四牲,四相位定,通四方,分四季,春夏秋冬 。
    這一字,生五榖,五氣化運,生五湖,病五獄,又生五行 。
    這一字,生六米,六氣分性,按五爻,化六畜,六到輪迴。
    這一字,生七孔,又生七政,每一方,立七宿,北斗七星 。
    這一字,生八卦,八大神聖,分八方,制八海,八部龍神。
    這一字,生九江,九曲珠定,分九宮,有九關,九轉丹成 。
    這一字,生十方,十佛掌定,按十方,又制下,十殿閻王 。
    這一字,從無極,先天化運,生千佛,並萬祖,無數真人 。
    生星斗,生山河,草木萬性,哪一樣,不是這,一字而起 。
    說不盡,這一字,玄機蘊妙,人得一,萬事畢,無死無生 。
    此’一’部份禪述至此,下回分解何謂三與五之數,以上有問題同修皆可隨時提出疑問,但本人發表之論,嚴禁公開發表,原因不在於所謂版權問題,而乃在於抄襲者是否大撤大悟,未明就裡情況下而另行公開發表,所謂日月師,說的正是明師,明明白白的師,若有一絲不明,既嚴禁公開說法,免的誤人誤己,貽害百年千年矣,這在前已經說的很清楚,還望同修遵守達摩組師大訓為盼是幸。
    以上任何疑惑或有任何不解之處,敬請提出,千萬別客氣喔,到目前為止在下皆以河圖洛書數理說明下回將漸入五行八卦論等理入禪論,尚有心法禪論等工程?敬請期待

    只要是人~就得一天又一天ㄉ等待死亡……
    但卻也是又一天一天ㄉ等待出生….
    人乃因果而生!也將因果而死矣!

    來時糊塗去時迷??
           空在人間走一回??
       未曾生我誰是我??
           生我之後我是誰??
    三軍師論禪 未完

    [USECHGFONTE]

  • HAU

    會員
    16 4 月, 2005 在 4:04 下午

    請問軍師
    何為真,何為妄?

  • 天下第三軍師

    會員
    16 4 月, 2005 在 8:21 下午

    LBSALE[500]LBSALE[ 這篇文章最後由天下第三軍師在 2005/04/26 09:29pm 第 1 次編輯 ]

    二位禪安?
    感謝二位同修提出之寶貴意見,在下分別註解答覆如下﹔
    所謂真的定義很廣泛,簡而言之,非假既是真,但問題在於,何人所言方為真?事實上任何一個人也認為自己認為才是屬真,誰又肯承認自己所知,所學,所參是假呢?故而說,天地最大者乃何物?乃自我最大也,既然都認為自我為大,誰也不可能承認自己是假,是吧!
    保持本性,自然無為。心者,守真一而不化,指意志專一不二。道之體。道本無體,強名曰體,有體之體,乃非真體,無體之體,日用不虧矣。真者?真一是也。真乃人之神,一者人之氣,長以神抱於氣,氣抱於神,神氣相抱,固於氣海,造化神龜,乃之命也,神乃人之性也。
    何謂真一?能守真一則其氣自凝,陽神自聚。如元氣。又名元海、靈根。真一者,乃吾之氣液而不能知之何也?夫元氣生於二腎之間,出入於杳冥之際,無聲可聞,無色視,其名曰元海焉,曰靈根焉。氣中生液,液中生氣,氣液相生,合而不離,所謂天一生水,太一含真氣者也。
    再簡單一點說﹔本來面目既是真,而所謂恢復本來面目,指的正是見性而言,這就是真的定義。
    何謂妄?
    禪修道者禁忌。學道障礙之一,即無論學道修道,必須真知實行腳踏實地,非空空妄想而可得。蓋道至尊至貴,極高極大,最深最幽,必須用功細辨,由淺及深,由近達遠,深造自得,豈可妄想片言支語而能明道,一步兩步而即成者……道在天地之間,人人有分,人人不能。人人有分者,人人秉陰陽五行之氣而生身,身中即有陰陽五行之理……有此道,有此性命,即可以了此道,全此性命,為聖為賢,作佛作仙,所以謂人人有分也。人人不能者,人為世情所迷,名利所惑,恩愛近牽,認假棄真,立不起志氣,振不起精神,用不起功力,一任識神作殃,方要向前,即便退後,方欲為善,思做惡,所以謂人人不能矣。果是丈夫,以性命為重,認真辦事,勇猛向前,終始如一,志念堅固,窮究道理,尋師訪友,真履實踐……晝夜匪懈,時刻用心,只盡自己之事,而不預期他人之事,積功累行,屈己尊人,至於明道成道,聽其自然,隨其天緣,絕人妄想。這樣,妄想關口自然打通,未聞道者,即能聞道﹔已聞道者,即能成道。否則,實事不做,言不顧行,行不顧言,妄想明道。這就是妄。
    除此外不切當之想,逐緣妄生,或想福、或想慧、或想壽、或想空、可想定、或想上升、或想轉降,言所不盡,心所不窮,皆名妄想。
    欲斷其妄念,唯一有大法,那就是忘,忘記之忘。
    另外~金剛經與心經,原則上這二經所言皆屬於淨土修行必要課程,淨土與禪宗最大不同點在於,淨土求靜在於口念阿彌陀佛而禪宗在於入定之禪,簡言之二者修行不同道義在於,淨土在於由葉而往下修持,而禪宗在於由根段除,讓檀木脫水而乾,方可發出檀香之馨香,而淨土在於讓檀香之木,更加茂盛茁壯,說到此,也許眾人還沒明白在下這種比喻,且換個方式來解,也或眾人有所頓悟矣。
    前些日蔣家陰宅龍脈地理既已破土施工,也或主持事務者輕忽或是根本不知 ,破土陰宅龍脈地理,重視者非設計或時辰而已 ,謂之陰宅龍脈地理,理所當然此地乃屬極陰之地,依據賴布衣先人龍脈堪輿破土大法,預破此極陰龍脈之地,重視者乃必以極陽而破方可,方稱破土正確,方可庇蔭祖孫後代。
    何謂極陽之法,簡單說,鬼屬陰,人屬陽,破陽用陰〔既請神,屬陰〕,破陰採陽〔須請人,屬陽〕之大法,在簡言之?破土當日理當萬人朝穴,理應負責主持事務者,提前告知大眾,或者使用計策促使此龍脈極陰在最重要時辰熱鬧非凡而萬人朝穴而拜方稱為破陰大法也。
    相同道理,口念阿彌陀佛其用意不外乎如此,祖師達摩亦云﹔佛法不在紙經求,念佛若能成佛,那磨瓦亦能成鏡乎。不過金剛經與般若波羅密多心經亦有與禪宗法門心法亦有吻合之處,日後慢慢會介紹,簡言之,淨土與禪宗不同點在於修心而達到淨土為宗旨目標,而禪宗在於性與命雙修矣。
    軍師默經一字無 ,全然心意用功夫。
    若從紙上尋佛法 ,紙餅亦能充飢服。

  • HAU

    會員
    17 4 月, 2005 在 1:04 上午

    摘錄於蕅益大師法語
    示念佛法門

    念佛法門,別無奇特,只深信力行為要耳。佛云:「若人但念彌陀佛,是名無上深妙禪。」天台云:「四種三昧,同名念佛;念佛三昧,三昧中王。」雲棲云:「一句阿彌陀佛,該羅八教,圓攝五宗。」可惜今人,將念佛看做淺近勾當,謂愚夫愚婦工夫。所以信既不深,行亦不力,終日悠悠,淨功莫剋!設有巧設方便,欲深明此三昧者,動以參究誰字為向上;殊不知現前一念能念之心,本自離過絕非,不消作意離絕。即現前一句所念之佛,亦本自超情離計,何勞說妙談玄?祇貴信得及,守得穩,直下念去,或晝夜十萬,或五萬,三萬,以決定不缺為準。畢此一生,誓無變改。若不得往生者,三世諸佛便為誑語。一得往生,永無退轉。種種法門,咸得現前。切忌今日張三,明日李四;遇教下人,又思尋章摘句;遇宗門人,又思參究問答;遇持律人,又思搭衣用缽。此則頭頭不了,帳帳不清。豈知念得阿彌陀佛熟,三藏十二部極則教理,都在裏許;千七百公案,向上機關,亦在裏許;三千威儀,八萬細行,三聚淨戒,亦在裏許。真能念佛,放下身心世界,即大布施;真能念佛,不復起貪瞋癡,即大持戒;真能念佛,不計是非人我,即大忍辱;真能念佛,不稍間斷夾雜,即大精進;真能念佛,不復妄想馳逐,即大禪定;真能念佛,不為他歧所惑,即大智慧。試自簡點:若身心世界猶未放下,貪瞋癡念猶自現起,是非人我猶自掛懷,間斷夾雜猶未除盡,妄想馳逐猶未永滅,種種他歧猶能惑志;便不為真念佛也。要到一心不亂境界,亦無他術,最初下手,須用數珠,記得分明,刻定課程,決定無缺;久久純熟,不念自念,然後記數亦得,不記亦得。若初心便要說好看話,要不著相,要學圓融自在,總是信不深,行不力。饒你講得十二分教,下得千七百轉語,皆是生死岸邊事。臨命終時,決用不著。珍重!

    示念佛三昧

    念佛三昧,名寶王三昧,三昧中王。凡偏、圓、櫂、實、種種三昧,無不從此三昧流出,無不還歸此三昧門;蓋至圓頓之要旨,亦三根普利之巧便也。眾生心性,一而已矣。只此一心,法爾具真如、生滅二門:正隨緣而不變,名真如門;即不變而隨緣,名生滅門。依真如門,說圓實教;依生滅門,說偏權教。離真如,無生滅;權、是實家之權,故可為實施權。離生滅,無真如;實、是權家之寶,故須開權顯實。為實施權。有藏、通、別教之三;開權顯實,統為圓教之一。權實四教,無非念佛法門。所謂:念自佛,念他佛,雙念自他佛。約四教,成十二種念佛三昧。又、常行等四種三昧,同名念佛;一一三昧,各具十二,則四十八種。復次,念他佛者:或念相好,念法門,念實相;以例念自、念雙,亦可各三。廣歷四三昧,四教,則成一百四十四種;一一種,復有無量境觀差別,非言可宣。而持名一法,出佛說阿彌陀經,仍在前來種種三昧之外。觀經云:「汝若不能念彼佛者,應稱無量壽佛」名字是也。此持名法門,雖似曲為中下,仍復最頓最圓。蓋所持之名,無論解與不解,當體無非一境三諦;能持之心,無論達與不達,當體無非一心三觀。請嘗言之:六字彌陀,為因名故名,為因心故名,為亦名亦心故名,為非名非心故名?若因名故名,名應自持,何待心持?又、名能自持,與心何預?若因心故名,是心本有名,則不持時,名何不現?若亦名亦心故名,名能有名,何待於心?心能有名,何待於名?又此名字,誰半屬名,誰半屬心?且不持時,名中半名雖無,心中半名應在;離既各無,合云何有?若非名非心故名,既非名非心,何能更有彌陀名字?如此推名,名字性空,緣生幻有。一名字性,即一切名字性;名字即法界中道實相,舉一全收,無一法在名字外。所念境諦既爾,能念觀智例此可知。復次、束此境三,總名妙假,舉正報、該依報,舉化主、該徒眾,舉假名、該實法;一句名號,三千歷然故。復次:束此觀三,總名為空,以覓心無朕故。復次:名若是心,復何為名?名若非心,心何持名?心若是名,復何為心?心若非名,名何預心?於其中間,無是非是,豈非即中?虎溪云:「境為妙假、觀為空,境觀雙亡即是中;亡照何嘗有先後,一心圓絕了無蹤!」此之謂也。悟此理而持名,則一稱一念,頓圓無上菩提。縱未悟而捻珠記數,矻矻窮年,未嘗不暗合道妙,全在妙境妙觀之中。久久熏習,性德漸顯;「如染香人,身有香氣。不假方便,自得心開。」此蓮宗諸祖,所以極力宏揚也。誰有智者,捨此別求歧徑哉!

  • 天下第三軍師

    會員
    17 4 月, 2005 在 2:14 上午

    LBHIDDEN[9]LBHIDDEN[ 這篇文章最後由天下第三軍師在 2005/04/26 09:33pm 第 1 次編輯 ]

    下面引用由HAU2005/04/17 01:04am 發表的內容:
    摘錄於蕅益大師法語
    示念佛法門

    念佛法門,別無奇特,只深信力行為要耳。佛云:「若人但念彌陀佛,是名無上深妙禪。」天台云:「四種三昧,同名念佛;念佛三昧,三昧中王。」雲棲云:「一句阿彌陀佛,該羅八教 …

    念佛若能成佛,那在下敢問蕅益大師是否已見性成佛乎?
    既然您又問何者為真?何者又為妄?
    如若在下言說不念佛為真,念佛乃妄呢?
    故而,此亦禪宗與淨土相互違背之處也,梁宋時期,達摩本欲傳法於梁武帝,無奈梁武帝一執著於念佛,達摩祖師故而不渡而去,執到達摩祖師少林後洞面壁禪修9年才欲相請,然亦受達摩祖師所拒。
    其實這已無可爭論之處,道理也很簡單,若說念佛能成佛,那佛豈非滿街都是佛乎?又舉例~如若乞丐,終日乞討而不做事,每日心誠也深信力行為要耳,時時刻刻嘴理念著王永慶?王永慶?也直下念去,或晝夜十萬,或五萬,三萬,以決定不缺為準。畢此一生,誓無變改。請問乞丐又能成為經營之神乎!
    人各有志,在下話意甚明,倘諸位不願理入詳知何謂釋道儒三教合一禪修大法,在下亦不需在此浪費時間辯論,更所謂自家佛自家修或自家佛自家念,閣下以為如何?
    http://comic.yam.com/class/thewisdom/swf/001.swf
    這位師兄,煩請點選此網頁,如若仍執己見,那本軍師禪三教合一禪宗出生入死大法,也無須說下去矣?
    閒雲逃禪日悠悠
    滿城佛昧心依舊
    問君近來皆何事
    管山管水管風流

  • HAU

    會員
    17 4 月, 2005 在 1:50 下午

    下面引用由天下第三軍師2005/04/17 02:14am 發表的內容:
    念佛若能成佛,那在下敢問蕅益大師是否已見性成佛乎?
    既然您又問何者為真?何者又為妄?
    如若在下言說不念佛為真,念佛乃妄呢?
    故而,此亦禪宗與淨土相互違背之處也,梁宋時期,達摩本欲傳法於梁武帝,無奈梁 …

    軍師禪安
    請問您有讀過地藏菩薩本願經?
    婆羅門女念華定自在王如來一日一夜
    已成菩薩
    何以故?
    一心專念,而別無他念
    「念」非口唸而已
    古大徳亦云
    「口唸彌陀心散亂,喊破喉嚨亦枉然」
    故淨土宗講求的是「一心不亂」
    您貼的網址
    那名比丘,以輪迴心唸佛,自然不能往生
    何謂輪迴心?
    貪嗔痴也
    禪淨二門,歸源都是一樣,但門庭設施有異,下手方便不同。禪是主張即心是佛,直下無念,頓悟清淨心體,空寂靈明,妙用恒沙。淨是從第六意識下手,以深信願,持佛名號,久久功純,念到根塵脫落,自然寂照現前,這就是所謂「暗合道妙,巧入無生。」所以古德說:「禪者淨土之禪,淨土者禪之淨土。」二門不但是分無可分,而且是合無可合;分合都談不上,還論什麼同與不同,二而不二呢?經云:「若人但念阿彌陀,是名無上深妙禪。」又說:「末法億億人修行,罕一得道,唯依念佛得度生死。」淨宗行人,應從這裡死盡貪心!
    軍師的禪三教合一禪宗出生入死大法小弟亦有興趣,還勞請您開示 :em22:

  • huifuchang

    會員
    18 4 月, 2005 在 12:31 上午

    世界上各教各派,其教義各有不同,但追根究底其究竟都完全一樣。
    如道教者認為:經過一定的修鍊,人可以得道成仙。
    如儒教者認為:人若能有足夠修養,便能知天,達致「天人合一」。
    而佛教者認為:只要遵循佛祖的訓示,好好修行,便可登「極樂世界」。
    儒釋道三教乃我中華之傳統宗教,但若無一顆包容的心,來尊重各門各派,那又如何能找出真理的最後究竟!
    甚且,兩位大德均是佛門高徒,而各為其主,乃人之常情。
    應各疏己見,以享讀者。以「論道」為先,讀者自會評斷!
    更應學習甘地名言:「尊重、理解、接受、欣賞。」
    果如此,乃個人之福!大眾之幸也!

  • 天下第三軍師

    會員
    18 4 月, 2005 在 6:11 下午

    LBHIDDEN[9]LBHIDDEN[ 這篇文章最後由天下第三軍師在 2005/04/26 09:54pm 第 1 次編輯 ]

    下面引用由huifuchang2005/04/18 00:31am 發表的內容:
    世界上各教各派,其教義各有不同,但追根究底其究竟都完全一樣。
    如道教者認為:經過一定的修鍊,人可以得道成仙。
    如儒教者認為:人若能有足夠修養,便能知天,達致「天人合一」。
    而佛教者認為:只要遵循佛 …

    咦~版主所言甚是,似乎在下言詞似嫌過重了些,故而,惹起些許風波,無妨?無妨矣!佛禪之學本亦與醫道,偶也須經過辯論驗證,以為然否?
    只是,也或在下似乎過於心急諸位未解我意,諸位應不難發現,在下於首篇文論至前篇發表為止,事實上在下皆穿插,三教之精華所在矣?
    佛禪之辯論,自古由來已久,故而諸位同修也無須懷耿於心乎,哈?哈,在說眾人皆為求佛證而論,無妨?無妨!?
    另師兄之問題在下據知回覆如下?
    地藏菩薩本願經並非禪宗血脈拜讀之經典,事實上禪宗並無任何經書遺留下來,就算有,充其量亦都乃五祖傳法後人聆聽口述之書本,並無所謂經書之類,禪宗並非主張即心是佛,禪宗主張傳心見性論佛,這點在下必須更正。
    所謂傳心,在下先註解一番?達摩禪宗血脈,主張佛不傳於教,只傳於心乎。此意義在於,佛若傳達於教,謂之教者,其用意乃於聚眾而稱之行為﹔教﹔也!教既眾,眾起必須為基本生存而化緣,募捐建廟等之行為,眾既已起,必有財之生計,或理,或管等事務之產生,產生此事務,譬如﹔建廟佈施等行為?此之行為既已現,又乎難免管理者,也或承包建廟等,其污必現之乎,此舉既現,試問此貪嗔痴行為必亦然在起因果之循環也,以為然否?
    所以,禪宗一脈〔支脈另立者末論,此乃自家各宗派之行為〕主張傳心之涵義,實乃單人口傳心述以一問一答既心論,而言傳心之法要,並非師兄同修所言主張心既佛說也,禪宗論佛乃以禪入見性恢復本來面目為佛乘之說,這點亦請師兄明鑑矣。
    古聖人倉造字,實亦乃常人見性後而造,譬如此禪字而言吧?何以用此?示與單二字合而成一禪字乎,既以然清楚暗示後人,禪乃表示一人之行為乎。
    禪宗傳心大綱法要,在下補充如上,在下時間有限,請容下回分解禪宗何以主張三教合一之禪修大法。

  • HAU

    會員
    18 4 月, 2005 在 6:45 下午

    下面引用由huifuchang2005/04/18 00:31am 發表的內容:
    應各疏己見,以享讀者。以「論道」為先,讀者自會評斷!
    更應學習甘地名言:「尊重、理解、接受、欣賞。」
    果如此,乃個人之福!大眾之幸也!

    :emm01:

  • HAU

    會員
    18 4 月, 2005 在 7:03 下午

    下面引用由天下第三軍師2005/04/18 06:11pm 發表的內容:
    咦~版主所言甚是,似乎在下言詞似嫌過重了些,故而,惹起些許風波,無妨?無妨矣!佛禪之學本亦與醫道,偶也須經過辯論驗證,以為然否?
    只是,也或在下似乎過於心急諸位未解我意,諸位應不難發現,在下於首篇文 …

    感謝軍師師兄 :em22:
    後學愚昧
    還請軍師明示
    「祖師達摩亦云﹔佛法不在紙經求,念佛若能成佛,那磨瓦亦能成鏡乎。」
    「梁宋時期,達摩本欲傳法於梁武帝,無奈梁武帝一執著於念佛,達摩祖師故而不渡而去,執到達摩祖師少林後洞面壁禪修9年才欲相請,然亦受達摩祖師所拒。」
    此兩句從何而來? :em22:

  • HAU

    會員
    18 4 月, 2005 在 7:06 下午

    小弟找到的只有這個
    佛祖歷代通載卷第九
    初祖菩提達磨大師。天竺南印度國香至王第三子也。王薨師出家。遇二十七祖般若多羅付以大法。因問。我既得法。宜化何國。多羅曰。汝得法已。俟吾滅度六十餘年。當往震旦國闡化。曰彼有法器堪繼吾宗。千載之下有留難否。多羅曰。汝所化方。得菩提者不可勝數。吾滅度後彼有劫難。水中文布善自降之。汝至時南方不可久留。聽吾偈曰。路行跨水復逢羊。獨自悽悽暗度江。日下可怜雙象馬。二株嫩桂久昌昌。復演八偈。皆預為讖。至多羅示寂。師演化本國。會其姪異見王者輕毀三寶。師遣其徒波羅提。微現神力攝化歸正。師以震旦緣熟即別其眾。而異見王枉駕見師。曰告之曰。當勤修福行護持三寶。吾去非晚一九即回。王泣曰。叔既有緣在彼。非吾所留。唯願不忘父母之國。事畢早回。遂具大舟實以眾寶。王躬率臣僚送至海濱。師同商馭舟達于南海。廣州刺史蕭昂舘之。以表聞奏。有詔迎見。師入朝。帝問。朕即位以來。造寺寫經度僧。不可勝數。有何功德。師曰。並無功德。帝曰。何以並無。師曰。人天小果有漏之因。雖有非實。帝曰。何謂真功德。師曰。淨智妙明體自空寂。如是功德不於世求。帝曰。何為聖諦第一義。曰廓然無聖。帝曰。對朕者誰。曰不識。帝不省玄旨。師遲留數日。遂度江之魏。止於嵩山少林寺。終日壁觀而已。有僧神光者。因神人發起來見師。師端坐不顧。會天大雪。光立雪中。至積雪過膝。師憫而問曰。汝久立雪中。求何事耶。光曰。唯願大慈開甘露門廣度群品。師曰。諸佛無上妙道曠劫難逢。豈小德小智輕心慢心欲冀真乘徒勞勤苦。光聞誨勵喜不自勝。即以利刀自斷左臂置於師前。師曰。諸佛最初求道重法忘身。汝今斷臂吾前。求亦可矣。光承其言即易名惠可。復問曰。諸佛法印可得聞乎。師曰。諸佛法印匪從人得。曰。我心未寧。乞師與安。師曰。將心來與汝安。可曰。覓心了不可得。師曰。與汝安心竟。久之為可等略辨大乘入道四行。其辭曰。
    夫入道多雲。要而言之。不出二種。一理入。二行入。理入者。謂藉教悟宗。深信含生同一直性。但為客塵妄想所覆不能顯了。若捨妄歸真凝住壁觀。無自無他凡聖一等。堅住不移。更不隨於文教。此則與理冥符。無有分別寂然無為。名之理入。行入者。有四。一報冤行。二隨緣行。三無所求行。四稱法行。謂報冤行者。凡修道人若受苦時。當念我從往昔無數劫中。棄本逐末流浪諸有。多起冤憎違害無限。今雖無犯。是我夙殃惡業果熟。非天非人所能見與。甘心忍受都無怨恨。作是觀時與理相應。體冤進道。故名報冤行。隨緣行者。眾生無我並緣業所轉。苦樂齊受皆從緣生。若得勝報榮譽等事。皆是過去夙因所感。緣盡還無何喜之有。得失從緣心無增減。喜風不動冥順於道。名隨緣行。無所求行者。世人長迷處處貪著。智者悟真安心無為。萬有皆空無所希冀。三界久居猶如火宅。有身皆苦誰得而安。了達此處息念無求。故經云。有求皆苦無求乃樂。是則無求真為道行。故名無所求行。稱法行者。性淨之理因之為法。此理眾相斯空。無染無著無此無彼。經云。法無有我。離我垢故。智者信解此理。應當稱法而行。法體無慳。於身命財行檀捨施。心無慳惜。達解三空不倚不著。但為無垢。稱化眾生而不取相。此為自行。亦復利人。莊嚴菩提之道。檀施既爾。餘五亦然。為除妄想。修行六度而無所行。是名稱法行。
    大同元年十月。師將示寂。道副尼總持道育惠可等。侍側。曰時將至矣。汝等蓋各言所得乎。時道副曰。如我所見。不執文字不離文字。而為道用。師曰。汝得吾肉。尼總持曰。我今所見。如慶喜見阿閦佛國。一見更不再見。師曰。汝得吾皮。道育禪師曰。四大本空五陰非有。而我見處無一法可得。師曰。汝得吾骨。大師惠可即禮三拜復依位而立。師曰。汝得吾髓。即顧謂可曰。世尊以正法眼藏付囑大迦葉。展轉傳授以至於吾。吾今付汝。汝當護持。并授汝袈裟以為法信。可跪受其衣。願聞指示。師曰。內傳法印以契真心。外付法衣以定宗旨。後代澆薄疑慮競生。謂吾西土汝乃此方。憑何得法以何為證。或遇難緣。但出此衣用以表信。其化無礙。至吾滅後二百餘年。衣止不傳。法周沙界。潛符密契千萬有餘。汝當闡化勿輕未悟。一念回機便同本有。聽吾偈曰。吾本來茲土。傳法救迷情。一花開五葉。結果自然成。又曰。吾有楞伽經四卷。亦付與汝。即是如來心地要門。吾自離南印來此東土。見赤縣神州有大乘氣象。遂逾海越漠為法求人。際會未諧如愚若訥。今得汝傳授。吾意已終。乃與其徒往禹門千聖寺。有期城太守楊衒之。問曰。西天五印師承為祖。其道云何。師曰。明佛心宗行解相應。名之曰祖。衒之曰。弟子素奉三寶而智慧昏蒙。願師慈悲開示宗旨。師以偈答之曰。不覩惡而生嫌。不觀善而勤措。不捨智而近愚。不拋迷而就悟。達大道兮過量。明佛心兮出度。不與凡聖同纏超然。名之曰祖。衒之聞偈乃稽首曰。願師慈忍久住世間。師曰。吾化緣已畢傳法得人。吾即逝矣。是日端坐而寂。門人奉全身葬熊耳山定林寺。明年魏使宋雲西域回。遇師于葱嶺。手携隻履翩翩獨邁。雲問。師今何往。曰西天去。及雲歸朝具言其事。門人啟壙唯空棺隻履存焉。梁武帝聞師顯化始末如此。遂親撰碑。刻石于鍾山。

  • HAU

    會員
    18 4 月, 2005 在 7:43 下午

    下面引用由天下第三軍師2005/04/18 06:11pm 發表的內容:
    古聖人倉造字,實亦乃常人見性後而造,譬如此禪字而言吧?何以用此?示與單二字合而成一禪字乎,既以然清楚暗示後人,禪乃表示一人之行為乎。

    :emm01: :emm01:
    「念」佛
    亦是「今」「心」

  • 天下第三軍師

    會員
    19 4 月, 2005 在 5:57 上午

    下面引用由HAU2005/04/18 07:03pm 發表的內容:
    感謝軍師師兄
    後學愚昧
    還請軍師明示
    「祖師達摩亦云﹔佛法不在紙經求,念佛若能成佛,那磨瓦亦能成鏡乎。」

    三軍師此時暈倒在電腦前鍵盤上,甦醒後已忙著去磨瓦去了,僅留有枯筆殘字,供人瀏覽而念~

  • huifuchang

    會員
    20 4 月, 2005 在 1:05 上午

    哈!哈!絕!妙!
    書到用時方恨少!
    HAU兄
    這重要的詞句,就當是您的課題吧!
    加油哦!

Page 2 of 7

Log in to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