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佛學問答類編
李炳南老居士解答
一、通問
問:佛為一大事因緣出現於世,大事是何等事?(余萍)
答:大事者,生死也。請細思想,人間之事,尚有大於此者乎?惟此事獨佛能了之,所以應世,來為眾生解決此事也。
問:人生究竟為什麼活著?佛教如何說法?(施無畏)
答:此名人生觀,各個觀點不同,佛法謂是善惡業力牽引。一度來受果報。悟者借此尋求解脫,迷者再造新殃,再受後報。
問:世上宇宙真理是否有一個?誰(哪一個宗教)是唯一真理?(黃聖吼)
答:此問題頗籠統,宇宙之大,事物之多,要從何處說起。茲可說,各事物各有真理,若歸納之,有一個總真理,所謂「萬法歸一」。此「萬法歸一」,名「一真法界」,而不與萬物俱,萬物生滅無常,「一真法界」,如如不動,所以名為真也。何種宗教悟得此理,且有把握辦得到,便是真理宗教。
問:佛與聖人有何區別?(李中心)
答:聖人種種不一,有世間及出世間兩大類,此兩類又分若干種,世間聖人,僅以我國而論,堯舜禹湯文武周孔伯夷柳下惠等皆是也。出世間聖人,十地菩薩降而至緣覺聲聞等皆是也。佛則與此兩類皆不同,即上兩類聖,所知所能者,佛皆知能,佛所知所能者,上兩類聖,有所不知不能。
問:佛教救世有出世的獨立人權,為何摻雜世間的善惡是此非彼?(陳問耘)
答: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不說煩惱,何顯菩提。
問:佛前供養之香、花、茶、餅、果,各項有何意義?(莊慶賢)
答:此有事理之別。事者,依俗禮常用之品供養表示誠敬而已;理者,因諸供養中,以法為最,故取物以代法也。香表精進,燭表智慧,花表忍辱,茶水錶布施,餅果表禪定。尚有塗香一種,顯教多不用之,乃係持戒之意,合此為六波羅密也。
問:有人說佛教不燒金紙銀紙,但用果、香、花、燭、茶、供養佛菩薩什麼意思?(王計)
答:金銀紙箔,皆是給鬼之物,佛故無用。供佛亦不過表我誠敬,佛豈真享,惟佛陀慈悲戒殺,制限素食,故供獻亦只用果茶等類。
問:有人問,佛家供佛用,果、香、花、燭、茶,什麼意義,請老師明白開示。(阿桃)
答:供具本有多種,總以不殺物命為原則,然細論之,所供之品,亦有取義,即以所舉者而言,果為食物表顯禪定,香表精進,花表忍辱,燭表智慧,茶者水也,表顯布施。
問:每尊佛像胸前,皆雕上一個卍字型大小,不知它的來源為何?(謝智遠)
答:佛身有三十二種瑞相,不同常人,此字即瑞相之一也。
問:中國第一代出家是什麼法師?(釋心川)
答:佛教入華之始,周秦漢魏,尚無定論,何能言漢土出家之第一人。假承認始自漢明帝,據漢法本內傳,略云「時司空劉峻德及道士呂惠通等,共千人,請求出家,帝皆許之」;便可謂劉等為始。又據梁高僧傳及費長房三寶記,云曹魏高貴鄉公甘露年間,穎川人朱士行為漢土出家之始。代遠年湮,古事難得確證者,非止此也,在未發現他說時,暫存其兩說,聊作參考資料可耳,亦不必定泥之。
問:要具備哪幾個條件,才為僧寶?(陳心願)
答:為獻身救度眾生,先捨離眷屬田產,入寺求比丘剃度,此謂出家。(從俗言)再經受沙彌以至比丘具足等戒,方稱僧寶。佛家律制如是,凡少明戒律者,無不知之。
問:在家居士為何不能收皈依弟子?(陳心願)
答:僧者眾也,乃指一切比丘之集團,皈依僧,實皈依其集團。在家人不過近事男女耳,並非比丘,無資入此僧團,何能僭分,妄受皈依。
問:信佛之人,未知可以深信命卜相士所判斷之命運否?(善因)
答:命由心造,相命之士豈能支配我心?沙彌救蟻延命之事,是其前鑒也。
問:做善事,種善因,將來可得善果,這是一定的道理,可是念經念咒為什麼會種福,則頗令人費解?(黃冠中)
答:既信種善因得福果,當知種惡因得苦果。請細體察眾生日日所作:身多殺盜淫,口多妄語惡口兩舌綺語,真正善事,渺乎渺矣。推其造作之本,惟在於「意」,意善則身口現善,意惡則身口現惡。誦佛經咒,惡意不生,惡不生之時間,即是種福之時間。
問:佛說人們終日在苦海愁波中掙扎殘喘,可是為什麼又說人身難得呢?(黃冠中)
答:人身愁苦,能啟生厭出離之心,苦而不極,能得如法修行機會。若天則享樂忘憂,修羅瞋恨不釋,畜愚癡,鬼饑渴,地獄受苦無間,皆無解脫之緣,所以貴乎人道也。
問:觀音菩薩據說久已成佛,其佛號為何?(周慧前)
答:據千手千眼大悲心陀羅尼經云,號正法明如來。乃過去無量劫之事,安能說何年月。
問:無數恒河沙佛國是不是即是三千大千世界?(蔡世芳)
答:三千大千,有能算之數位,悟河沙是難算之數位。
問:大乘之「六度」與小乘之「五戒十善」有何異處?(蔡世芳)
答:五戒十善,修己之義多,六度益他之義多,此其異處。
問:在路上遇見出家僧寶,不知可在路上頂禮或如何?(陳林洲)
答:居士見僧寶,自應頂禮。但在通衢馬路,方便合掌問訊可矣。緣路上車馬往來,若匐匍頂禮,則礙交通也。
問:凡遇初面大德,向其頂禮,因何內心反覺悲感,如遇久離至親一樣,雙眼欲淚,是何因緣?(顏佛兆)
答:此乃至誠懇切之心,親近恭敬之極,而有之表現也。
問:具有神通之和尚,如何僅見於文字,今日是否仍有實例,臺灣有否?(張弓)
答:真有神通者,皆秘而不宣,凡自炫者,皆無道也。夫如是,其真有道者,人何能知。
問:「觀音得道」一書,為一佛教民間暢讀小說,請問,此書內容,觀音得道經過,是否正確?(香遠)
答:齊東野語,信口捏造。只是夕陽西下時,一般閒散漢,在丘隴樹根邊,向村翁鄉婆之取笑誠耳。
問:佛經甚多,遍閱為難,祈選擇若干部有註解有買處之佛經名稱,並指示閱讀先後之次序!(沈鍾五)
答:為答此問題,先敬奉一語,在初機求學時,只宜照前人所修者去作,暫不可講求考據,是此非彼!研究次第,不妨由簡入繁,首從《八大人覺經》起,接研《四十二章經》,《佛遺教經》,《梵網經》,此為應有常識。《淨土三經》,此屬求定之行門。《百法明門論》,《八識規矩頌》,《三十唯識頌》,《金剛經》,《般若心經》,《永嘉禪宗及證道歌》,此性相兩學,多主於慧解。《大乘起信論》,此融會性相,可以調和偏執。經過此一階段,然後再研大套典籍,比較易入矣。以上各書,諒台省流通佛經之店或皆有之。
問:佛教以虛寂為宗,無來無去,並不相信輪迴之說,只因佛教對於印度婆羅門教的輪迴一說未予破壞,該「未予破壞」是否有同情迷信之意?(張鴻聲)
答:眾生大夢未醒之時,即有輪迴。現相宛然,便非迷信。此不能說同情婆羅門,喻如中國人有口吃飯,外國人也有口吃飯,甚至各種動物,皆有口吃飯,此是現實問題。不能說誰同情誰,至云無來無去,那是說的法身,與無明識神,小有分別。
問:佛教所謂「因果輪迴」與「極樂世界」是否僅在「正心養性」使人易信而一而已,抑是真有其事?(張椿萱)
答:初學之人,何能明瞭心性,越詳說,越不懂,倘能精進不退,五六年後,再提此一問題,並不為遲。所詢「因果輪迴極樂」等,皆真實不虛,切勿疑而謬解,漭漭蕩蕩招殃禍也。
問:不識多文之乩童,坐壇時則能詩能畫,下壇後則無所知,何以故?(楊慈晞)
答:或有通文之鬼狐憑依之耳,此等怪誕事,修道人宜遠避之。
問:有人問,釋迦牟尼佛在世時有阿羅漢能現種種神通。現今有阿羅漢否?假若證四果阿羅漢臨終後神識到何處去?(耀耕)
答:我輩凡夫,不識聖者,不敢言現世有無。若至圓證四果,是已斷分段生死,任運自在,不能言神識到何處矣。
問:魔王能驅群魅擾亂正法,佛陀於金剛座下成道前,魔王亦曾威逼利誘企圖破壞;魔王是否超脫業報之外?否則應即身墮入地獄矣。或云魔係代表自性無明及情欲之詞,然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確指有物對立?法身遍一切,如義魔是否亦即佛?(黎明時)
答:魔既擾亂正法,便是起惑造業,報盡因熟,自食其果。世尊被魔,乃係八相成道,善巧說法,非真實也。魔表無明,語亦不虛,蓋萬法唯心,覺時是佛,迷時即魔耳。
問:人畜之間的阿修羅是指何物?(黎明時)
答:有福無德,似天似神之一種眾生耳。
問:「夢」在佛學作何解釋?夢境是否預告人的吉凶禍福或其他?(黃槐庭)
答:夢係心識或業所幻之境,故有時與吉凶相應耳。
問:相命學有關於佛學嗎?或是另外一種的秘法?(莊慶賢)
答:業占相吉凶之事,而維持生命者,佛家謂之邪命。四眾弟子,皆不應為,以其涉迷途而背正覺也。
問:佛徒食前合十恭敬當作何觀想?(翟孟秋)
答:盡虛空俱是三寶,遍法界無量眾生,作如是觀,如是供養。
問:單獨誦經,不解其中的意思有沒有利益?(蕭金榮)
答:誦經與研經,均有利益,研經能開智慧,誦經能得定也。
問:蟻身如是之小。本性與九界眾生一樣乎,或有減少?(王慧香)
答:一勺水與一池水之濕性,並無有異。惟勺與池之水,各如其量而已。
問:立身處世能對各方面圓滿是聰明乎抑智慧乎?(楊素月)
答:在世法上說,無甚區別,勉強說智慧似體,聰明似用而已。
問:洞明因果,無妄想可生,無煩惱可起,是否為智慧之證?(楊素月)
答:在出世法上說,可說是智慧作用。
問:聰明與智慧之界限為何?(楊素月)
答:前二字在世法上,常並稱不分,後二字在出世法上,亦常用不分。若必求其界限,則耳聽能察而不謬,謂之聰;眼看能察而不錯,謂之明。通達有為之事項,能以決斷,謂之智;通達無為之空理,安忍於法,謂之慧。
問:如何方為悟緣生法?(林聖崑)
答:明瞭教相,或是作到般若之行,即悟之矣。
問:為什麼執著就是苦?(楊天元)
答:執著是迷惑障礙之境,圓融是智照解脫之境。然此是學問與功夫問題,非是初機所能明瞭,若誤解便是魔境,初機在不明教相之時,只可依教奉行,不宜躐階談玄說妙。
問:佛說八萬四千法門其真理是一是二?(智引)
答:茲就一個人體來講,在上者曰頭,頭又分眼耳鼻口等。在中者曰身,身又分乳臍背等。在四外者曰肢,肢又分手足指掌等。在內曰髒,髒又分心肝脾肺等。試問此是一是多?佛法真理八萬四千,亦猶是也。
問:經云:不生滅。何法不生,何法不滅?(蕭紹馨)
答:惟有真如。
問:如來五眼者,何謂肉眼、天眼、慧眼、法眼、佛眼(蕭紹馨)
答:肉眼有礙則不能見,天眼遠近明暗皆無阻礙,此二是實用眼也。慧眼能觀真空之理,法眼能體假相之由,此二是用智察也。佛眼即單用和用互用,無不能之。
問:見惑易斷,思惑難斷,除發慚愧心外,還有何辦法使思惑易於斷除?(顧賡彤)
答:思惑者,貪瞋癡慢疑等,修四諦,觀十二因緣,行六度,皆可斷也。參禪者即斷此二惑,持淨者亦斷此二惑,但參禪必斷惑,方有成就,持淨者雖不斷,可帶業往生耳。
問:兜率天不出三界外,則免不了成住壞空,是否究竟?(高添丁)
答:既有成住壞空,是無常法。究竟者,不生不滅常寂光明也。
問:釋迦佛是否現在說法,在何處?(郭家寧)
答:盡虛空遍法界,在在說法。其法身說法也,智者知之。若夫報應二身說法,有緣者遇之。
問:釋迦佛誕生時說:「天上天下,惟我獨尊」中之「我」字是指佛性,或指俗說的我?(郭家寧)
答:自以第一說為圓融。不過此我字,出諸世尊之口,則兩說無所不可,固不必起分別也。
問:眾生皆有佛性,性有無大小與形狀,若無者,該如何形容?(李學詩)
答:台端有念頭否?如無念頭,何以居於屋中,瞑目思索,高能知天上之日月星辰,遠能知大陸之家鄉山水,如有念頭,大小方圓,是何形況,請賜見教。佛性者念頭之體,念頭者佛性迷後之用,用尚不能說出,體更須要自參!
問:既然法法平等,何以普賢菩薩說:諸供養中,法供養最?(楊德榮)
答:法法平等,從性與理上言;法供養最,從相與事上言。
問:真心生萬法,則真心成佛教之上帝矣,道安師說此不對,究何說?(楊德榮)
答:心生萬法,及心為佛教上帝二句,被安師所呵斥者,不知指上指下,語義欠明,不敢率答。但就第二句論,居士似承認能生者,確為上帝,只此一見,便該吃法師百棒耳。
問:以中道論非善非惡非空非有,天堂豈不是地獄,果爾還修什麼?(張弓)
答:善自善,惡自惡,空自空,有自有,天堂自天堂,地獄自地獄,事相分明,安能說「豈不是」三字,如此說即是顛倒矣。要知非善惡空有之「非」字不能當「豈不是」講!凡夫境界,思不過「善惡」兩途,觀不過「空有」兩邊,報不過天獄兩極。試問思不屬「善惡」,觀不著「空有」,報不在天獄六道,這是什麼境界?這是「非」字之妙義,莫誤會也。
問:不投師不受戒,如一旦頓悟,可否成佛?(張弓)
答:有「獨覺」者如是耳。然此生之覺,亦係由多生修行而來,今者萬萬人中,難遇其一。佛亦有藏頭及圓滿之異,悟更有大小幾次之別,極不簡單!
問:在觀無量壽佛經內說下品下生之一則中有句「五逆十惡」,五逆者指殺父、殺母、殺阿羅漢、破和合僧、出佛身血,而諸佛阿羅漢是法身,刀斧不能傷,凡夫焉能殺之,此則難以瞭解?(李榮棠)
答:佛有法報應化等身,法報二身,凡夫見尚不可得,況傷害之。應身如釋迦世尊在日之身,化身如木雕泥塑銅鑄紙繪等,皆是也。
問:覺我此一生,為無始無終的大生命中之一段小因緣而已。此身有時本來不算為生。此身滅時亦不算為死。對不對?(玄音)
答:如是如是。鵝頭禪師示寂偈曰:「昔本不生,今亦不滅,雲散長空,碧天皓月」。即此意也。但此段小因緣,確有聖凡之不同,在聖者是隨緣赴應。在凡者是業力牽引,一為自在,一為纏縛。我輩凡夫,自應竭力出纏,求得自在,切不可懵懵懂懂,一味逞曠達語也。
問:聞寺院鐘鼓念佛聲,生起羡慕,淚水不由自主直流,欲制止悲心,反加涕泣,是不是業障彌深呢?(翁德和)
答:羡慕極則愛敬生,愛敬極則依戀生,依戀極則感激生,感激至無可如何,性天中自湧涕淚。此是初學慕道真誠之心,非業障也。
問:既然「煩惱即菩提,生死即涅槃。」則何有智愚之分,悟迷之別?(胡正臨)
答:此問本非初機易了,講之愈詳,聽之愈味。茲先僅就「理」與「行」兩端解之。本性迷時,即是煩惱,而有生死;本性悟時,即是菩提,而得涅槃。然迷悟總一性也,故云,煩惱生死,即菩提涅槃。再以海喻,靜時曰水,動時曰波,然動靜非二物也,此就「理」上言之。若明乎性一而分迷悟,物一而分動靜,又何疑乎?即者「理體」分者「事相」也。復次,未發大心者,視生死如冤家,耽涅槃是樂境;已發大心者,為度無量眾生,不樂涅槃,甘入生死,視諸煩惱,皆是菩提。故云即也,此又就「行」上言之。
問:娑婆世界成住壞空,三次稱三大阿僧祇劫,在此三劫以前或以後,是否說此世界是沒有了?如是則無量無邊劫是否指其他世界言?還是此界也在內?(胡正臨)
答:成住壞空,係記四個「中劫」之名,更不限於娑婆。三阿僧祇劫,又是另一計算之數位名詞。如度量衡然,各有各之計數法則,此答前三句之言。後段惟有設喻明之,晝夜二十四小時,大風不息,海水湧浪,此伏彼起,忽爾滾滾向東,倏又滔滔翻西,此二十四小時之時間,請問是東浪之時間;抑或西浪之時間?係一個浪之時間:抑多數浪之時間?
問:楞嚴經「不知身心外洎山河虛空大地皆妙明真心中物」此是否示意心物一如?果爾則依法法平等故,吾人之流轉,應不限於有情六道內,應也及於植、礦等無情類,此始能謂色心平等?(胡正臨)
答:此問須分言之,經所云者,只言萬法皆心所現,如心不現,何能所知,語之範圍如此而止,心物一如,理上可如是說,事則各有界限。例母子一體理也,事則母自母,子自子,倘必執母子是一之理,其父能指其子為妻乎?至云流轉不限有情,亦未嘗不有其事,然眾生之命,多依有情淫欲而有,流轉六道者常也。而神識有時接觸礦植等物,而礦植並未交媾,是亦無入胎機會。如云魑魅魍魎,亦能交感動作,不過偶然之事,或鬼神憑之,或物老為怪,總未見處處木石,皆能言語動作。讀書者,須善會其義,勿以辭而害之也可。
問:釋迦牟尼佛為何介紹我們往生西方世界,世尊自己生何世界?世尊為何不造世界呢?(寶珠)
答:世界無盡,皆是眾生業力所現,不缺乏,釋尊又何必再造。彌陀造世界者,不過悲憫眾生業雜,世界多苦,故造一有樂無苦世界,接引他界眾生耳。眾生生者,皆是受釋迦世尊之訓而轉業者,不轉業者,亦無分生,故仍得謂之眾生業力所感。釋尊曾以足按地,立變莊嚴,因眾生業力關係,不能持久。明乎此,便知淨穢在眾生之心及業,釋尊縱盡變無邊世界,而成極樂,惡業眾生所見,仍是穢土。如同觀一水,天人鬼龍所見各異,理亦同也。
問:三界是指有色、無色、有欲念三類,有色無色是指哪類生物?(柳子奇)
答:欲指染者男女飲食;色指尚著妙相莊嚴;無色則兩者皆空矣。
問:佛家戒定慧三學與儒家定,靜,安,慮得功夫相同否?(胡正臨)
答:在用功行程上,可云大致相似。佛家之慧云何,儒家之得何指,則有別矣。
問:菩提樹四十期答真慚愧居士問二:臨終放光,若問其出界與否;驗暖氣之捨離處最為標準。這暖是如何驗法?乞示其詳。(黎明時)
答:額天、胸人、腹畜、膝鬼,腳底地獄。亦有謂腹鬼膝畜者,手中無書,不記所本矣。
問:醫師診病,如遇明知不可治之病時,應否直告該病人,如不直告,而含糊其詞,是否構成「妄語」?(沈鍾五)
答:不告只是守默耳,不得謂之妄語。
問:生研讀佛書極有趣味,越看欲貪多讀,似此會犯貪戒否?(何永丁)
答:戀著六塵,名為貪欲;勤研佛經,名正精進,戒非所禁,何有犯戒。
問:淫是人生觀最恥一事,今社會上男女互戀,這是淫嗎?可不可!(潘振邦)
答:夫婦同居,人之大倫,乃為正淫,並不違法,夫婦以外,謂之邪淫,法律道德俱所不許也。
問:如何忍得痛苦?(姚清源)
答:多聽佛理,深明因果;識破假相,自生忍力。
問:六神通其中有「宿命通,漏盡通」此處尚不明,請示!(蕭慧心)
答:通曉過去若干世之生死來去,曰宿命通。煩惱已盡,不在漏落輪迴,曰漏盡通。
問:素食者,可以結成舍利子否?(黃錦良)
答:經中云是戒定慧所薰,若只素食,不過戒之一種,條件尚不完全,恐無此瑞相。不見其他宗教乎,亦多有一生素食者,卻未見有此成就。
問:信徒食清菜起源?(莊慶賢)
答:佛戒殺生,主張素食,此即起源。
問:近來不慧發心素食,減惡向善,今已素食將近半載餘,精神如往,但體力大減,身體虛弱,不知是否素食所致?(蔡永德)
答:肉食健,素食弱,乃世俗心理,如云素食健而少病,縱醫學界尚有懷疑。實事如斯,今舉一例,像駝牛馬不肉食力皆大,不過無虎豹豺狼之凶性耳。少林寺僧皆素食,易筋,洗髓,金鐘罩,鐵布衫,拳技,天下無敵,尚不敢取信乎?
問:吾弟喜事,仍然俗慣殺畜,吾觀痛心,竟無奈何止乎!光眼見殺,此事未知何法超度?(潘振邦)
答:念往生咒即可,但須誠心。
問:有人問我殺豬的人可以不可以拜師,但是他皈依後還要殺豬,這樣可以皈依嗎?(陳聯生)
答:「放下屠刀,立地成佛」。殺豬之人,如何不許皈依。求皈依應先懺悔,方是真心。如何仍操刀殺豬,是無懺悔之心,皈依之益,恐不能得。
問:餐食誤飲肉湯或嘗著混獸肉之蔬菜有何妨?(莊慶賢)
答:誤食者,不為犯戒,以其無心也。嘗試者,自是過矣。若因環境不許,食肉邊菜者,又當別論。
問:中醫之藥方內適其病狀屢時須調合曬乾之蜻蜒蟬殼等等昆蟲類,信徒患病可否服用之?(莊慶賢)
答:必要時,作藥觀想,非貪口腹者比,但與念佛回向為佳。若殺活動物作藥,則與戒律有背,是殺他而益己,失卻菩提心矣。
問:各種疾病皆由病菌侵入體內故,若服藥有否犯殺菌罪?(蔡世芳)
答:菌是無情植物,殺之無妨,況又是醫病耶。
問:對於螞蟻及人,都是有覺性的、未知殺死一隻螞蟻或者殺死一個人,何罪較重?(鄭義郎)
答:眾生性命,皆是平等。惟造殺業者,起心動念,多有差別。既有差別,則罪果當分輕重。殺人之心,自較殺螞蟻之心,兇惡增加數倍,故罪大。如不了此義,茲舉一例,可以辨明,路上行人與家中父母,同是人耳,試問殺父母之罪,與殺路人之罪同否?
問:醫學上所謂細菌是否眾生?是何道眾生乎?什麼業力來轉變?請指示出自何經?引經示證。(林火壽)
答:世間之物,分三大類,曰動、曰植、曰礦。動物有情,以業力通於九有;植礦無情,不造六道之業,無所受報。細菌,屬於下等植物,為無情之物體,不列何道。
問:殺蟲類,是否有罪過?弟所耕營之柑、茶園夏天發生柑蟲及天牛茶蟲,其他種種蟲類甚多,若不殺者損失頗大,應如何之?(李永青)
答:先應知殺生造罪,乃因果上之自然惡性,非可向某神解釋者,此其原則。台端可向農業專家探問,使其預先避免生蟲為佳,否則自可在可能範圍內,力求少殺,不得已時,只有與其念佛回向耳。
問:殺蚊蟲是不是算殺生,是將我們的血利他好,或者滅他好呢?(黃天送)
答:生指動物,殺指殺害,此甚簡單明瞭。將血與他名布施,滅他名殺害,乃是兩件事。肯布施者自然不殺,此是大乘菩薩境界。亦不殺亦不布施,普通學人皆可作到。
問:要尋訪良師,打破疑團,見自本性,因身不便,不敢擾他人苦惱,擬自禪淨雙修,無師津貼,一心拜佛修持,能否打破黠黯,見本來面目?(翁慧欣)
答:「禪淨雙修」因也,無師既不解禪,亦不達淨,何況「禪淨雙修」乎?如無明師,但肯老實念佛,不走錯路,已是夙有善根之人,因真自得果滿也。「見自本性」果也,不明教相,何者是性,何者是見,皆是一團黑漆。縱得其講矣,如何修,如何得,豈為空言侈談者。只能精進不退,下品往生,已是傑出之士,果滿原賴因真也。
問:有人向我說,金剛經教人一切不著相,說我念經,也是著相,這話我聽了也有理,不念心裏又不安,應該怎樣才對?(劉學忠)
答:聽了他之話認為有理,正是著相,不念心裏不安,也是著相,此皆是居士知見不定,隨風搖動所致。動則有相,定即無相,定者云何,行住坐臥,不離這個。念到純熟,不知何者是能念,更不知何者是所念,既無分別,何有其相?
問:世間法講勸人愛惜字紙,將廢紙燒毀,然世間貧苦人專收廢紙賣給製紙廠,稍圖微利,並且廢紙,一舉有兩得,前後哪一種最好?(衡鈺)
答:殘廢佛經,不能修補者,可採前法:普通字紙,可採後法。
問:敝人幼年無知,傲慢不聽母誨,反出汙言惡罵雙親,現已年長,自知不孝,有無量無邊之罪過,欲求懺悔,雙親已隔世遠矣。悔之不及,心中十分慚愧和悲哀,未知如何能報答親恩?如何懺其罪?(潘玉泉)
答:每日定時誦阿彌陀經一卷,念彌陀聖號幾百聲,或幾千聲,以此功德,回向雙親,往生極樂,此是真實之報恩,徹底之懺悔,追遠者要不懈,事死者如事生,果能如是,古人丁蘭又不能專美於前矣。
問:晚一入睡,即夢幻潮湧,甚至入睡前,而夢幻已起,可說無時不夢,但晚詢及他人,都說是間有,難道獨我常有,到底是間有是常有,其對心理或生理有何關係,有何方法克制?(章普明)
答:夢境紛紜,係雜念過多,精神不能專一所致,若身體四大不調,亦能多夢。
問:常聞定業不可解,然則殺人者人定殺之,佛法所講念佛,可以消災免難,亦可離苦得樂,甚至解脫證果,那麼殺人的罪業,消到什麼地方呢?(詹金枝)
答:殺人償命,欠債還錢,此是原則,如會佛法,則多善巧。在對方能使其超升解怨,受逼迫之環境消去矣。在自方能作到斷諸惑妄,業盡情空,結果之種子消去矣。然尚有兩條例外,亦應當知:一在大修行人視身如幻,神通遊戲,故不辭果報相。如安世高大師,兩度到洛陽償命,禪宗六祖,夜遇刺客,置金案上曰,只欠汝財是也。二是修淨土者,帶業往生,乘願再來,度脫怨親,皆成法侶,不離安養,一生補處是也。
問:後學昔閱印光文鈔起信,故於公之言教莫不視為法寶,惟見公不許人多看經教,有之亦只限於淨土經論,對此不能無疑,以公之宗教兼通,何以不許人求通宗通教,豈弘揚淨土之菩薩應如是耶?抑末世人根陋劣,只有持名方契機耶?(鍾觀靖)
答:法門無量誓願學,聖訓也,焉有不許人多看經教之理,至於只限淨土經論,亦不如是。然於問答中或有如是之言,果何故歟?是皆因其機而引之,恐其躐級謬解,不獨無益,而又害之也。試舉其例,如「煩惱即菩提,生死即涅槃」,「魔來殺魔,佛來殺佛」,「心不繫道」,「非修非證」之類,其旨豈初機所能了哉。世尊法王,種種教義,尚分五時而演,因機而分次第可知矣,法者藥也,必應病而投之。
問:古今社會有上流人物反比平凡人更不信佛法,按因果說:有福享,皆是前世修,因何現在有的人連入寺廟拜佛看經典都不願意;是否夙生修福不修慧,致今生與佛無緣想否?(顏田)
答:今之顯達,不願踐履寺廟,親近三寶,情形甚為複雜,居士所云修福不修慧,夙生之因是也。尚有現在之環境習俗,影響力亦甚巨大。再吾教之種種之不景象,不能引人之好感,吾徒亦應自咎。
問:甲乙二友係初學上司,兩位均通釋道儒,而甲一聞正法則習淨發菩提心,年來日見精進。而乙佛理雖較通徹,工餘談及佛學,辯才豪爽,而讚佛法,結論仍不信有淨土,感應,輪迴等,似此單識理可有辦法撥開執塵,使其歸入明行足同登蓮邦,祈示!(顏田)
答:真知灼見,與世智辯聰,截然兩途,居士稱乙佛理通徹,余不敢信。如果通徹,則權實不二,三諦圓融之理自明,便可法法無礙。淨土感應輪迴等事,始自華嚴,終至涅槃,無不言之,乙不肯信,是自標識見高超,而以佛經為卑鄙,豈能稱為通徹,且亦不足稱為讚佛法矣。此公或係耳聞之學,倘後如遇高僧大德,境界或能轉變。
問:做一個虔誠佛弟子根除傲慢心理,首貴忍辱,但忍辱是否有限度?應至何種限度?(周家麟)
答:宜以七覺支作借鏡,凡有益眾生,或助長菩提,「忍」可不加限度,如釋尊昔受歌利王割截身體是。或不忍而益眾生長菩提,於「忍」則有從權,如釋尊昔救五百商人,而殺起惡心者是。當時之殺機,是悲憫,非忿恨,是救他墮落,而自願墮落。跡似不忍,實仍為忍也。
問:弟子自入佛門,受佛法薰陶,覺對人間一切趣味索然,原來預備高考心理及期望,均已消失,對各種哲學及經濟學等,均無心繼續研究,此種心理,是否正常?懇賜開示!(周家麟)
答:爭逐名利,固可淡薄;進德修業,不可消極。蓋為利益眾生而學佛,必研世法,方備接引梯航焉。
問:律宗行者可往生極樂否?抑另有修持之法以終歸宿?(翟孟秋)
答:各宗有各宗修法,所賜亦有權實之別。往生極樂,為淨土宗之果,先必有信願行之因。若修律宗,而肯回向西方,發願往生,自可生也。
問:日中一食,在佛學問答上,也曾看見解釋,並也領教過幾位法師,自然各有理由,我想這與善惡上有什麼關係,中國風俗,自古就是一日三餐,佛教限一天一餐,豈不是強迫人損害身體?(沈子良)
答:此問即見文釋,又聞語解,自不待區區再為贅述。惟云強人所難及不合中國古俗二端,指為詬病,先生疑此,就此奉答。佛家雖有日中一食之制,能守者遵之,不能者任之,並非每一教徒,皆得如是,安有強難。即經受菩薩大戒者,條文亦限六天,惟知其益者,及明白衛生之理者,多自動常守一餐,此其一。宇宙之大,事理萬端,似不應以中國有無分善惡。中國古有殺人殉葬之事,今可從乎?況一餐為貴,中國古實有之。按禮記禮器篇,在以少為貴一章中,有「天子一食諸侯再大夫士三食力無數」之文,註者大意,謂位尊者德盛,其飽以德,不在於食味。噫!自打倒孔家店,中國文化全湮矣,此其二。
問:皈依上懺下雲法師,歷年來修淨業,持名一法,但是念佛時少,離念時多,心一天生滅不停,生住異滅,成何體統。弟子平素閱讀諸祖師著集其云,學佛之人,志求見性,方是佛子等語。因近閱讀六祖壇經,亦論見性直指心源,成佛作祖,只此一心,人人本有,個個圓成,眾生迷故,不識自心是佛,因且弟子擬棄淨業而學禪,必須拜公為師,希望慈悲攝授,日課如何定法,坐禪時應如何,祈示為盼!(鄭均海)
答:見性成佛,是歸根結底之肯定語,但性如何見法,則其法不一,所謂「歸元無二路,方便有多門」也。居士雖多看經典,大概無人指授,似無系統,故有臨歧之疑,須知參禪,是求見性,念佛亦是求見性,但能見與否,卻不簡單,果見性固佳矣,倘不見性,仍屬苦輪不息。淨之穩處,在帶業往生,當生見性,固上品而證法忍,縱不見性,已出輪迴。居士已皈依懺公,自應依之而修淨,且不可朝秦暮楚,舉棋不定,以誤前途也。區區昔年雖少學參,小悟亦未曾有,何敢以盲引人,祈恕。
問:佛教徒於政治觀,應抱何種之態度為適?(菲島慧康)
答:佛教徒亦公民一份子耳,對國家效忠,思想純潔,豈有二致。本範圍只談佛理,不涉政治,先生必問,予係信而好古之人,但知「多行不義,必自斃。」及「仁者無敵於天下。」兩句古訓,為天經地義耳。
問:晚近學佛四眾,凡皈依一師,必蒙賜一法號,且該號例含字派,原來字派,乃世俗之宗譜耳,昔釋尊眾弟子如「憍陳如」「摩訶迦葉」「須跋陀羅」等,均照其原有姓名,並未賜有字派法號也,佛法東來之始,僧伽仍沿俗姓名,後或只依師姓,晉代道安法師,倡導廢俗姓氏,從釋尊姓釋,及漢譯阿含經後,以經中有四河入海。無復河名——等句,遂普遍確定廢棄原姓名矣。當時非但未有字派,而師弟之間,法號亦有襲一字者,如高峰與中峰,是其例也。趙宋以後,字派大興,出家二眾,亦未例外,是則出家後,俗姓已除,重立新譜,不免隨俗合流,欲門戶派系而不日深,奚可得哉!是否屬於無明陋習,應否根本革除?(趙超)
答:此事在昔蕅益大師,已曾言之,而至今未革。從權而論,與經義律旨,並無抵觸關係者,順古從今,似不必執,執則處處障礙矣。為必反古,豈止此耶?今日僧伽之衣食住,均成諍論,考佛世衣不穿海青,食必乞化,住非寺廟,除此,瑣事尚多,不勝更張矣。竊以在質方面,自當依經,在用方面,只要無傷大體,不妨隨世演變。至云因此造成門戶,似亦未盡如是,寺人孟子,吳孟子,鄒人孟人,名字本同,豈結為派系耶?子桑戶孟子反,子琴張,名字各異,何礙其莫逆耶?又疑,屬於無名陋習,習固是也,無明無與也。
問:所謂福報的「天」是指欲界之人天?抑色界天?(羅德彰)
答:統指三界,因福有別於慧,若是慧者,即超界外矣。
問:眾生煩惱未斷,蒙佛接引到極樂世界時,如前惡習再起作惡,淨土豈不還鬧成五濁惡世?因眾生無始無明都造致六道輪迴不息,何況已惡習重重?(李永白)
答:心本不生因境有,諸法緣生,試看極樂之境緣何似?自知此問純是戲論。
問:各宗教皆是勸善,法律所許,信教自由。我想無論學哪一種宗教,皆是學好,但是各宗教互相攻擊,這樣動作,能算善嗎?憑空口勸人學善,自己不善,是不是有點矛盾呢?(花蓮一讀者)
答:各宗教雖皆勸善,佛教自有特質,即了生脫死一著,非他宗教所能徹底,此必深研教義,加以比較方知。若說學好,未指範圍,或係好人歟?果知所測,佛教更不以此為止。說到攻擊,乃是人事問題,非教義如是,但佛教自古皆是忍受攻擊,並無釁自我開之事。今雖與人爭辯,亦是少數人忍力薄弱,抵抗而已,為護法計,有不得不然者,矛盾豈在我乎?
問:佛教經典,字也奇怪,文又難懂,現在還守著舊法子,不知改良,所以傳教的力量比不了耶教。在下卻是好意,何不想法把經文翻譯的通俗一點,教人看了明白呢?(花蓮一讀者)
答:俗有俗學,聖有聖學,聖能該俗,俗不能該聖。然非終不能也,必精進求學,自依次第,漸可階升。如世俗學校,而有小學,初中,高中,大專等等,非可躐級者然。或世俗文學,少不通達,即讀孔子之書,亦不能解,況佛經乎?設羨他教經文通俗,聞而易解,此正是不能進入高深之劣根。請看各善堂之寶卷及鸞詩,皆能通俗,皆能勸善,尤其西遊記封神榜等,更覺通俗,亦能警世,與道云乎哉?至云書加翻譯,理由極不簡單,有非數語解決,請看江希張所翻之白話四書,謬誤百出,早為識者詬病,世諦尚然,聖諦可知。
問:大勢至菩薩即是什麼菩薩?哪位菩薩修成功?道場何在?他的任務如何?(陳聖音)
答:十法界四生六凡,皆曾展轉多劫,各個說其已往姓名,經上亦無此全數記載。有者皆悉習聞習知之有數諸尊,然亦只記其有關現果之數生,明乎此則知諸尊,皆悉多劫修來,此處舉一,實恐漏萬,反為不美。此尊菩薩道場,現在西方極樂世界,與觀世音菩薩,同為阿彌陀佛之輔弼,以接引眾生往生極樂為任務。
問:虛空無窮,大千無盡,佛教亦然,而最初始覺者依何而覺,是無始嗎?(李學詩)
答:欲知始覺,必須先知始迷,先生若能了知始迷,則始覺依何而覺,自能瞭解。最後又提質問,始覺「是無始嗎?」尊意似有疑此為自相矛盾之處,上不云乎,知覺必先知迷,區區學淺,僅聞「無明」(迷)有「無始」之說,又聞有本覺之說,細味「本」字,亦含「無始」義,祈合觀之,先生之疑,或可渙然。
問:本是鸞生,今已皈依三寶做佛弟子,而不去鸞堂是否會受神等譴責?如再去做鸞生是否合皈依之戒條?(陳鍵興)
答:初受三皈,名曰翻邪三皈,即改邪歸正之義。佛為人天師,三界尊,佛之弟子,誰敢譴責,三皈之首戒曰「皈依佛,不再皈依天魔外道。」如再去作鸞生,分明違犯皈戒,而失去三寶弟子之資格矣。
問:專在家裏看經書及念佛是否可以?(陳鍵興)
答:佛法圓融,方便隨緣,焉有不可之理,惟心誠是第一條件,餘在其次。
問:學佛為了什麼?其目的為何?有佛弟子告訴我,是為了脫生死,解脫六道輪迴,我想這是出世境界,但凡人眾生入世應該做到什麼境界?(還是看破生死,還是生死聽其自然)(紀禹)
答:入世應當諸惡莫作,眾善奉行,孝悌忠信,不使有缺,此是律己。再進六度四攝,善巧方便,廣度眾生,超到彼岸,此是利他。上舉兩條,皆是學佛入世應為之道,明乎此,則知出世易而入世難也。再者,解佛理則生死始能看得破,既學佛,則生死不使聽自然。
問:五戒之中邪淫一戒,有佛弟子告訴我,戒邪淫常做親人觀想,自可戒。予是卅幾歲未結婚青年人,又在蕓蕓眾生工作,外有淫語邪詞之引誘,內有生理上之衝動,何況在這亞熱帶,沒有相當佛學境界的我,雖做親人之觀想,亦不能克制魔障。自知生前業重,請指示方法,尤其難者生理上的抑制。(紀禹)
答:在家人原許結婚正淫,又何必專思邪淫耶?縱不學佛而犯邪淫,亦為道德法律所不許,更受因果報應之支配,求快於片刻,受苦於千劫,真聰明人,自能抑制。人云作親人觀,不過方法之一種,此藥不靈,須另換藥,可取五種不淨觀行之,試看如何。(註):五不淨觀為:一、種子不淨,是身以過去結業為種,現以父母之精血為種。二、住處不淨,在母胎不淨之處。三、自相不淨是身具有九孔,常流出唾涕大小便等不淨。四、自體不淨,由三十六種不淨物所合成。五、終竟不淨,此身死竟,埋則成土,蟲啖成糞,火燒則為灰,究竟推求,無一淨相。
問:請指示幾本佛教持戒方法的書籍及因果神通書籍!(紀禹)
答:初學看戒,有五戒相經箋要一書最易了然。因果書多不能舉,流通佛經之處,諒必皆有,但文白之語不同,此須自己選擇。有「壽康寶鑒」及「欲海回狂」二書,均說犯淫之害尤宜先取讀之,此先生對症之藥也。
問:余自從生病以來,每日常見一些透明之東西在飛繞,且胸中如有東西填壓,不能暢懷,若出聲念佛時尤甚,似有人以手掌施壓一樣,睡夢亦曾夢見有什麼東西手持刀欲刺余,但余急跑躲避,終被刺著背脅,醒方覺筋肉收縮,有時也夢見在食東西,余測不知是餓鬼否?平時常覺心神昏悶,毛孔豎直,且常生驚恐瞋疑之心,如上情形希老居士印證是否鬼繞之病,應該如何卻之?(慧康)
答:云此固屬病態,然亦恐有夙孽,宜一面覓名醫診治,宜一方求高僧懺悔受戒,至心念佛,普為回向,當可化戾為祥。
問:人若睡覺的時候,即不省人事,偶被人呼喚當時,遂即再醒而來,這是何故呢?(何坤茂)
答:人之見聞覺知,一切動作,全賴六根六識互起攀緣,互相聯絡而生,茲以時鐘為喻,意識如「法條」,前五識如「齒輪時針」等,睡眠如停止「垂擺」而暫息,「法條」之推動能力並未失去,醒來如催動「垂擺」使再行搖,「發條」彈動之力起,而齒輪時針俱起作用矣。此乃俗解,倘後於唯識有所研究,即了真義矣。
問:鬼道乃三惡道之一,亦即種惡因受惡報之一道,為何鬼道尚有神通之獲得,而能運用其神通變化,禍福陽上世人,其故安在?(方奮青)
答:雖屬惡道,其報自不一致,如畜生雖屬惡道,尚有麟鳳龜龍之靈。鬼類甚多,屬於四王天者,及鬼道之多財者,多有神通,此有報得者。亦有生理所具者。禍福人間,是其鬼官行權,或報恩怨等。
問:有一友人素以看相為生,斯友一日來舍,進門就說此屋門向白虎,主破財,我未答言,過後我想彼言不可信,因為有佛菩薩在處,無所不利,然否?(翟孟秋)
答:陰陽五行生克之術,限於俗凡,佛弟子當遵經語,深信因果。作善雖居凶地,地亦轉吉,作不善雖居吉地,地亦轉凶。試看自古之奸慝權貴,居住之第,豈有不擇吉之理,然至惡貫滿盈,仍不免家破人亡,是因果之關係歟?抑地有吉凶歟?
問:老人在家修法攪擾,致赴寺內掛單修之,若今生不了悟,可生毛帶角還否?(潘振邦)
答:住寺出供養,或自備飲食,如不欠債,何還之有。
問:父母不識字,日日佛隨鐘無間斷,但我當子弟朝夕課程,願回向與父母,不知回向何文?(望老師另寫一文)(潘振邦)
答:即將五言八句之回向文,易數位減為四句即可,謹擬如下:「願以此功德,上報父母恩,盡此一報身,往生極樂國」。
問:供養地藏以香華,衣服飲食諸「玩具」,供養菩薩用玩具是何意義?(賴棟梁)
答:凡不屬日用生活之品,如一切裝飾清供等物,皆可曰玩具,世俗之鐘鼎字畫金石珠玉皆是也。梵剎之幢幡網輪螺花香皆是也。
問:是否一切鬼神皆有五通。若然因何不能自度或度他,而要法師(超度)呢?(莫我虛)
答:神鬼通力,有幾種並不一定,且尚有大小之別。要知度之一事,更有超升與出世之不同,然此二者,俱非五通之力所能作到,仍以業力為之主體,惡業墮三途,有漏善生人天,若論出世,只有佛法,故必賴法師。縱世間六道升沈,在即墮之後,善種未起現行之前,如墮深淵,必賴船筏,乃可出之,佛法者實筏也,其法有轉業之力,故現苦亦須賴之解脫也。
問:目蓮救母是借著諸大菩薩的心力嗎?為什麼心會有力?從什麼地方發出?怎樣發出,車船能如意行動是有外力推動,心真的有自動嗎?目蓮母是因業障消除後(業障較輕後)得救嗎?眾生可以帶業往生,但業帶在眾生的意識中抑是帶在什麼上面?為什麼持咒念佛可以消業?如何消去?(莫我虛)
答:此問分五段,需分答之,(一)凡是動物就有心,(這心不是指的心臟,乃是說的靈覺)有心就起念,起念便有身口意三處之造作,造作之事,有大小強弱久暫種種不同,此種種不同,便是心力之表現程度。儒家亦說心力,曾云『心不在焉,視而不見,聽而不聞,食而不知其味』,試思見聽辨味,極微之事,尚是心之作用,何況其大者。(二)台端又提車船作心之喻,區區以為比擬不甚恰當,蓋動力有主動被動之別,車船不過被動物體,只可比人身口,而身口之動,當在乎心,如車船之動,亦有主者,其主者方能喻心耳。(三)目蓮尊者之母,罪消得救,載在盂蘭盆經,經如不信,則無話可說矣。(四)往生是第八識,此亦名含藏識,一切善惡種子,俱藏此中,如電影之膠片然,影不離膠片也。(五)亦為台端舉喻明之,冰箱而裝堅冰,以手探之,僵指凍膚,若以暖氣時時輸入箱內,試問內裝之堅冰如何?』
問:比丘尼身,居士向其頂禮時,應怎稱呼?(顏佛兆)
答:亦以法師稱之,不必起分別也。
問:如對佛教盡身形護法者,如方倫,念生等諸大居士,偶然逢面,向其頂禮,應怎稱呼?(顏佛兆)
答:年高者稱老居士,年等者稱大居士。
問:普門品之「梵音海潮音」,是指普陀山之海潮而言,或指佛法如海潮之普遍?(顏文暴)
答:梵音謂清淨無染之音,海潮音說法契機,如海潮之不失其時也。普陀山之潮音洞,是借典於經,非經文借普陀之境而謂也。
問:心經之「舍利子」有的說是佛陀的智慧第一的弟子舍利弗,有的說是佛入涅槃後的舍利。此到底前者是,或後者對?(顏文暴)
答:舍利子雖有前後二解,但心經所云,是指人名。
問:據說在美國有一富家子,他母親擁有巨大的財產,他為著能早日得到它,不惜一切將他的母親殺死,他是否該被判死刑?假如被判死刑,將他殺了,是否犯戒?(在佛教上講起來)(蓮雲班蓮友)
答:執行賞罰,是政治問題,化導人心,是教育及宗教問題,各有許可權,不必混為一談。政治有種種法規,依之而行,正是遵守國法,犯法者被判死刑,乃法律使之死,而非官吏使之死,猶之造惡者入地獄,乃其業力所牽,實非神鬼使之也。佛教立場,豈有異議。
問:查我國古例,有種種不同的宗教,對於世俗人家每有喪喜事必須聘請輿師勘查地理,擇日,即選擇良時吉日,對於相刑相克趨吉避凶等等。余係最近皈依三寶的佛教信徒,對於佛理亦無研究,胸中十分疑慮,因此以上三點是否我們佛教徒亦須遵守?(楊金全)
答:堪輿擇日等,均屬占相吉凶,佛教徒業此者,名曰邪命,信此者名曰邪信。佛教徒應依理智,於趨吉避凶之事,向因果中求,千準萬確,不必從俗也。
問:決定行門須皈依本宗法師,以求指迷,而我已皈依禪宗廣欽和尚,若修淨土是否須重皈依淨宗法師?(鄭長林)
答:皈依僧,乃皈依僧團之謂,一切僧皆吾師矣,不必重行皈依。若學法門,自不妨向專門某宗之大德,執弟子禮而求教,如孔子身通六藝,師亦有多人焉。
問:弟閱鳳山佛教蓮社煮雲法師所著「南海普陀山傳奇異聞錄」其中所說大悲觀世音靈感處令人肅然起敬,然則其他普通各禪寺及念佛諸居士所供奉觀音菩薩聖像是否均不及普陀山大道場觀音菩薩靈感?(卓忠振)
答:菩薩靈應,在乎心感,果能至誠,所在皆靈也。
問:十方佛國以外有無其他佛國?十方諸佛菩薩中其佛位有無高低,何佛成佛最早?及阿彌陀佛是否為十方諸佛中佛位最高者?又大悲咒每句中是否菩薩聖號?(卓忠振)
答:既曰十方,則橫窮豎遍,安有其外。言佛則佛佛道同,言菩薩則有四十二級之別,茲以月喻,自初一至十四,皆喻菩薩,其光明各有不同。至十五則喻佛陀,正二三月乃至臘月之十五夜月,無不相同也,偈中稱「阿彌陀第一」,讚其願也。大悲咒乃係真言,古例不許翻譯。世間所流通之繪圖註解本,區區學識淺短,未解梵文,對之總覺懷疑。如咒中「娑婆訶」句甚多,而註者每一「娑婆訶」,則各異其講,何字同音同,竟有若干分別也。居士此問,恕不能答。
問:印度國家,自釋迦佛成佛後,成為全世界佛教發源聖地,然則釋迦佛未成佛之前,其他國家有無佛教存在?(卓忠振)
答:佛法之運,大部分正像末滅四期。此世前際雖有佛法,但經過滅法之後,釋迦世尊,方才降世。如此而言,釋迦如來未降世前,各國可說並無佛教。
問:蓮宗自初祖遠公大師起至印公大師圓寂列至十三祖止計有十三位。其「禪」「密」兩宗祖師,截至現在止計有幾位?(卓忠振)
答:禪自達摩西來,為東土初祖,傳至五祖後,分為南北兩派。北未別分,南自六祖而下有五家七宗之別。分枝吐芳,各宗有各宗之祖,繁難備述,可查五燈會元。密之統系,演算法特別,自西土大日如來起,經中國而至日本之弘法上師止,名曰八祖相承。
問:魔王波旬,他的魔福怎樣得來的,在魔福之福報盡時,是否墮三惡道,在波旬墮落後是否由其魔子魔孫,像阿彌陀經中所說「一生補處」似的升為魔王?(張葆衡)
答:魔王報盡,自然墮落。至云魔子魔孫繼位,雖未見經文,想當然耳。
問:佛教中的地獄,是指何處?是否唯心所造的(張葆衡)
答:經中有云,鐵圍山底及地底等,皆為大地獄之所,山間曠野隨處皆有,此為孤獨之小地獄。
問:佛教中,出家二眾,不食肉類,謂眾生皆為過去累生父母,並為未來諸佛故,不忍去吃眾生之肉,但是在經典上說及天人,在天界中福報享盡時,有時墮為木石金土。那麼蔬菜中亦有眾生所墮者,出家二眾若食了蔬菜豈不是犯戒?(張葆衡)
答:天福享盡,墮落下道,嘗聞之矣。至於化為木石,區區看經太少,尚未見之,只可存而不論,以俟通家。出家眾食菜,應仔細洗滌去微蟲,古未有自來水時,飲料尚須絹濾,類推可知。然戒殺之行,亦只是歇其心力,避其力所及者,盡我慈悲,其非心身作到者,只有聽之。如呼吸及行步等,無一而不殺生,無心之過,既已重多矣,故不更作有心之殺。
問:地球在成住壞空過程中,在壞的時期,六道的眾生皆往何處去?又謂四禪天下受風火水之害,那麼在空的過程中,四禪天是否仍舊存在,抑或亦敗壞?(張葆衡)
答:四禪身有生死,世界自有成壞。然世界之壞,非必經此三災,到時自會消滅,如木屋然,火水風固可壞之,縱不經此,久已自腐。
問:解夏結夏,符是道家,佛有符否?(黃伯敬)
答:此僧眾至夏季安居之制,自四月十六日起,至九十天為止,起時曰結,終時曰解。亦有自五月十六日起者,更自四月五月初起者,故有三種安居之別。「符」佛家未曾聽說。再者,居士既言自己購有佛學辭典,仍無可查,實則不然,以上各問,佛學辭典中,俱有詳載,故為簡單答覆,如求詳細,請自查之。
問:古人云萬惡淫為首,諸善孝為先,但家道貧寒所逼致有失孝,使雙親含怨歸土如何是好?(潘振邦)
答:盡孝不在貧富,在乎盡心盡力而已,親已歿世,欲報大恩,只有為作佛事耳。
問:反省痛解前非後,平日積德累功,濟困扶危,對人言不欺不瞞,見惡怒視,眾善奉行等是否補得失孝之罪?(潘振邦)
答:反省改惡修善,固是大佳,如能將作眾善,對佛回向給雙親,使親超升,豈但消罪,反而大有功德。
問:弟子自六歲胞弟才三歲我慈母兩眼就失明,家庭環境又不好,我弟兄兩個生來罪業深重,幼時多病,慈母已失行動自由,也要為我洗衣煮藥,克盡一切困苦,撫養至成人,其勞苦勝如常人百倍,至要知盡孝道報答其萬分之一,但慈母已西歸,每憶到其撫養功勞則心痛如焚,要如何才能補其養育之恩?(王文全)
答:在世間法上說,要仰不愧天,俯不怍人,為國家盡忠,為職務守義,作一完全正人,以顯父母之名。在出世法上說,每天誦經,或是念佛,以此功德,回向先人,使得超升淨土。果能行此二者,是真報恩,而有實益於親也。
問:了凡四訓中謂天地鬼神委實鑒照監視著人的罪惡,重罪,就要降下百樣災害。這與佛說的業報是否相同?(蕭金榮)
答:天地鬼神監臨,與業報並無不通,譬如世間法院監獄,雖則嚴厲,受審受刑,還是自造。更應知法院監獄,是人所造,天地鬼神,是心所造。
問:數見臺灣寺廟,多皆神佛並供,是否合法?有違佛教教義否?(詹養)
答:所謂宗教者,要有一定之信仰,雜亂則與本宗不合,所修當無成就,喻如腳踏兩船,船開落水者也。有神廟道人,後加供佛者,是漸轉覺。有佛寺僧尼,後加供神者,是漸轉迷,如求合法,必先明理。
問:佛教徒應不應尊敬神?(媽祖、關帝、仙公等)(詹養)
答:眾生平等,皆是過去眷屬,未來諸佛,當該一律恭敬,此常不輕菩薩之行也。但恭敬與信奉,大有區別,萬不可混為一談。如對本國元首,自應披膽瀝肝,擁護奉事;對他國元首,但盡合禮之肅敬而已。明乎此,佛徒於佛神之間,各有分寸矣。
問:神亦多行救世,是否亦等於菩薩?(詹養)
答:菩薩梵語,華譯覺也。不獨救人身命,尚須教人明心見性,大覺大悟,究竟證果。神只有救身能力,不會度眾解脫輪迴,故不能以菩薩稱之。
問:有些神,感應比佛菩薩更靈,佛菩薩豈不如神嗎?一般人信佛,多為愈病。如替他念經念佛,多不如用神教咒術來得快?(詹養)
答:靈應在乎誠感,心對神專精,即感神靈,心對佛專精,則感佛靈。居士所舉兩問皆是與神緣深佛緣淺之人,故感應有遲速也。茲舉一喻,三輪車街頭巷尾,招手即來,摩托車必至行中面訂,然各得車矣,同時開駛,試看何車在先?
問:佛法所云十方三世,該「十方」係指何方?又在家修行居士早暮經常須念何經及佛菩薩聖號若干聲,方合修行標準?(卓居士)
答:四方四角及上下,合為十方。在家居士,諸務紛雜,參訪機少,以修淨土法門為便。經應誦「阿彌陀經」,佛應持六字洪名。臺灣各地佛經流通處,有「歧路指歸」一書,宜作參考。
問:《妙法蓮華經》及彌陀經內「池中蓮華大如車輪」之「華」字係讀「花」字音,何以不直書該「花」字,當時寫經人究何用意?(卓居士)
答:華為古字,古書常用之,今日所讀經冊,多係晉魏所譯,故仍從之。
問:請問諸天名稱?屬於何界?壽數幾何,恰當人壽幾年?各諸天之天君是怎樣稱呼?(妙元)
答:天大體說,有二十八層,最下六層名欲界,中十八層名色界,上四層名無色界。每層各有專名,壽命最下層者為五百歲,合人間五十年為一晝夜計算,向上演算法遞增。其名散見各經,欲求簡單,檢一本帶註之《阿彌陀經》,在序分中查看,自能明也。
問:除了西方極樂世界,十方無量佛土,亦有如娑婆,分為三界嗎?(妙元)
答:一個大千世界,即有三界,世界無量無邊,三界亦無量無邊也。
問:有人認為地球還有生命,則不往西方淨土亦無不可。有人認為淨土法門是愚民政策之一部,因愚夫愚婦可修之故。有人說在娑婆修道即可,西方淨土是沒有其處的,因為佛祖也說佛土亦幻,非真,故不必往生西方,往生自心佛土即是,因心淨佛土淨之故,前記諸見皆是充分對嗎?若不然,請再解說一次。(妙元)
答:可分三段答之:(一)地獄也有極長生命,願意長住在內,亦無不可。(二)三藏經典,處處指歸淨土,未想到全是愚民政策,但不知釋迦老子他愚迷眾生,是什麼希圖?古人修淨土者,有文殊、普賢、馬鳴、龍樹、諸大菩薩。我國有慧遠、智者、永明、蓮池、諸祖。歷代名臣名儒,有白居易、蘇東坡、文彥博、呂蒙正、袁宏道、彭尺木、何止數千。這些人是愚夫愚婦,想必罵愚夫愚婦之人,定是智慧無上之大聖人,可惜眾生福薄,不曾與他親近。(三)自心是什麼,區區實在還不知,還不會,就不敢說對與不對。莫若請這位善知識說出來,是方園長短青紅赤白,讓大家大徹大悟。
問:經書名目種類很多,每日輪流誦念可否?(李木泉)
答:日誦專取一二種,作為修持定課,多則攪亂,研究則不限數量,仍以能接受者為準。
問:殺生祭神是否有罪障,非親手殺者如何?(李木泉)
答:殺生是惡業,焉得無罪,祭神是求福,原因已惡,安有福來。且聰明正直之神,必不享之。神若享之,是分殺者之罪矣。更以非親手殺,疑為無罪,請問近日報載張昌年之慘案,汪震並未動手,彼有罪乎,無罪乎?
問:從前由寺院送學者「在家念佛方法」一張,與歧路指歸之第三十七頁至三十八頁之在家念佛方法符合,但是此樣由心念佛號之外還要學禪定否?倘在家念佛,守「殺、盜、淫、貪、瞋、疾」之外,還要守何戒?(楊文玉)
答:念佛屬於淨宗,果能信願行三者具足,決定有所成就,不必再去學禪,蓋禪不遇明師,暗中摸索,費力無功,倘持至一心不亂,便是禪定。自戒三身業,三意業固有功德,總不如求戒師正受為合法,且對戒相得真解也。
問:一劫之年資料金剛經講義江味農居士算出為十三億又四千餘萬年,又此賢劫中亦當出佛千尊,但僅釋迦,彌勒二佛間之距離即需五十六億七千萬年之久,如此之差額令人費解?(胡正臨)
答:劫分小中大三種,其積算之數經論亦不一致。按智度論,一增一減(即人壽自十歲百年增一至八萬四千為極又如是退減至十歲止)為一小劫,二十小劫為一中劫,四中劫為一大劫,江居士所算或係小劫之數。再彌勒距釋迦,雖云五十六億多年,並非佛佛出世。相距時間皆如是數也。
問:受持讀誦金剛經之功德,世尊於是經中嘗說:「我於然燈佛前得值……無空過者」。其功德千萬億倍不及持誦之一,然則世尊前之諸佛未說金經否,否則亦免世尊多劫苦修?(胡正臨)
答:前佛雖有如是經典,尚有得遇與否之別,此其一。金經之在今世,豈不普遍,不遇不聞者,數何可量,誦持雖多功德,仍偏修福,若云成佛,還應修慧斷惑,此其二。試看今之誦金經者,已不乏人,立地成佛者,究幾人哉。
問:成佛必須自覺覺他覺行圓滿,此種功夫純屬內證,但菩薩宜較佛覺其程度究有深淺,但觀音既稱古佛化現,何必定退菩薩位,直至當來候補阿彌陀佛位?學人愚癡實難解此意!(胡正臨)
答:此皆善巧方便,度生示現之相耳。如世尊久遠本已成佛,仍來此現八相而成道,應知皆係以身示範,誘人進修。若明乎觀音如來,不但示現菩薩,且示現聲聞緣覺,乃至天龍八部等三十二相,則於此便無疑矣。
問:工餘弘揚佛法,同事中多不信,也不謗,是否弘揚者德學淺薄,無感召力,抑或眾同事與佛因地未熟,祈大德賜良方普利群執。(顏田)
答:應機說教,本非易事,不問對方接受與否,在他是已下一粒種子,在己是多一份功德,兩有俾益。既肯發此大心,便是菩薩,自應盡己之力,廣學法門,勸化他人,不厭不疲,持之久恒,自收奇效。
問:佛說處處皆可為道場,隨便說因果,有輩聞後即辯駁不現實。說是古人造來勸世,應舉何證破其迷心,祈復!(顏田)
答:古事證據,無非經書,既然不信經書,能信今日報紙所載之事乎?在在皆是因果,惜不覺悟。古書不信,報載不悟,只有待其身歷其境,或能信之。身歷而仍不信,雖佛出世,恐亦救他不得,區區更無能為力矣。
問:同事中有一個半殘廢者,反叫人勿信佛法,公然地在正信近事男面前大罵佛菩薩,聽者毛骨悚然,是否與其理論,或者憫憐深障,由其業力生滅,勿與較長短?(顏田)
答:不去理他,免彼此都招煩惱,各行其道,各有因果。
問:佛弟子有入妻接產房,再入三寶佛寺禮佛,未知有無過失?若是道教論理便是入產房不清淨有污穢,來生有罪果?(李清水)
答:入產房後,欲再入寺禮佛,可沐浴之,心誠身即潔矣。
問:若是居士家況關係未皈依佛門,照佛戒律修持,未知和皈依功德一樣否?(李清水)
答:皈依與修持,不必混為一談。但既信奉佛,自當皈依,方合事理。惟修持不皈依,雖有功德,但以無師承,而信奉亦欠誠敬,功德自少。設皈依者,而不修持,或懈怠不進,亦無多大功德也。
問:昔聞「三世因果」絲毫不少,則是說或數世而後受報,或數劫而後受報,敢問此世間有無永遠安寧,和平之可能?待彌勒尊者降生時,此間有無受惡報眾生?戰爭、命案有無發生可能?若無何故?(莫我虛)
答:此問題淺說不圓,深說難解,茲取折中之說。永遠安寧,惟佛淨土。此界名曰娑婆,乃惡心眾生其業所現者,原則無常,必經成住壞空階段。世界尚不能永常,安寧焉有永遠之理。縱至彌勒降生,不過較末法現象少佳耳。五逆十惡,仍舊發生,成住壞空,依然流轉,如果天下太平,彌勒何苦來此。
問:聞已圓寂的章嘉大師是禪宗大德,而敝人是拜章嘉大師的(集體拜師),若依敝人個性言,自覺宜修禪宗,若依環境言,則宜修淨土宗,不知我應該何者為妥?(張維明)
答:章嘉大師實是密宗。應知皈依者,係皈依僧團也。此僧團中諸法皆備,若論修法,則須視個人之根器,契合為佳。居士既以環境宜修淨土,則修淨可也。
問:禪宗的秘密是不傳他人的,依敝人曾是拜禪宗大德章嘉大師為師,是否可以以此條件而向現在的禪宗大德問道?(張維明)
答:禪宗並無秘密不傳之說,切勿誤會。蓋心性一道,全在自悟,非可言語傳授,所謂言語道斷也。居士欲向禪宗大德問道,未嘗不好,但禪德是何人,須先有個認識!
問:若修淨土宗,而兼研禪宗以明理,是否精進要快而有一舉兩得之妙呢?(張維明)
答:不問修禪修淨,皆須解理,果能深通一法,自解其餘,竊謂在此末法之期,人根鈍劣之時,精一已大不易,兼修恐更難也。
問:回向發願文是否以自作為宜,因自作是純發自自心的,也就等於立誓一般,好像是個人的一篇自傳,是不能說謊的。(張維明)
答:初機人佛理尚未清楚,恐發願不正,似依古德所定者佳,後來知正見正,亦可自作願文。
問:敝人很想要戒掉葷食,然而身體多病衰弱已極,是缺乏養分,如戒掉肉魚之類,身體會更衰弱下去的,處此情形下,是否只要心存不是貪口味而食,食時並存大悲心即可呢?(張維明)
答:不食肉,體衰弱,此一問題,現在尚不是定論。不經醫學界及科學家,作長期考辨,不易驟下斷語。居士本是初發心者,一切暫從方便未始不可,嗣後學修若進,便能自解也。
問:在亡者前誦經禮懺不知誦給亡者聽,或是活人聽?(陳聯生)
答:並非給誰聽之問題,乃是給誰消之問題。譬如有人生瘡,醫動手術,不是給誰看之問題,乃是給誰治之問題。
問:人死後不知是否仍在靈前,或者是隨罪業轉生去呢?(陳聯生)
答:死後未入六道以前,有中陰身,此身可被感召而來靈前。或入鬼道以後,亦能召來靈前。除此二者,則不能矣。然此二者,皆有相當壽命,若其壽命盡後,則另有寄託,便不能再來矣。
問:般若波羅密多心經,哪個佛說,在什麼地方說?(陳聯生)
答:經語分明,乃觀自在菩薩所說,乃在佛說般若之時,秉承所說。此經在華,有幾種譯本,考唐宋翻譯,如法月,智慧輪,法成,施護諸師等,皆有在王舍城靈鷲山等字句。
問:佛在世時,見螞蟻微笑說,七佛出世,未脫蟻身,現在到處都有螞蟻,皆是過去之蟻身直到至今,是不是,本性能減少否?(洪環)
答:未開天眼,不能前知,以理推之,此中當有七佛前而未脫者,惟不能肯定到處之蟻,皆是彼時蟻身。彼蟻縱由七佛前,展轉至今,性亦不減。但恐染汙愈深,解脫之緣,益緲茫耳。
問:世尊去天上龍宮說法,是神識去抑或色身去,以及一切弟子云何同去呢?(洪環)
答:世尊法力無邊,神識與色身,都可前往。諸弟子皆大阿羅漢,俱有神通,故可同去。
問:人死之後,投胎鬼道,有父母兄弟姊妹六親眷屬否,抑或孤孤單單乎?(洪環)
答:鬼有胎卵濕化四生,胎卵之類,當有眷屬。
問:臺灣菩提書局出版之二課合解第十一面華藏第一圖並說,謂四洲即四地球。地球有四個未嘗不可,而依其所說地球乃浮浸於鹹海之中似與事實不符(地球四周是氣而非咸海)應如何解釋方可通順?(沈鍾五)
答:世界諸相,本屬幻化,非實非常。非常則成住壞空,剎那變易,非實則皆為心變,唯識無境。據此則四洲鹹海,都無所有,凡有諍執,概是戲論,此真諦也。若以俗諦言,古人文字簡略,再經翻譯,廬山面目,或失其真。又經後人繪圖,演成呆板之定型,益墜霧中。再由諸家註解,各執一是,令人訛疑更多矣。敝意亦是盲猜,似不妨言一洲是一地球,鹹海亦不必定指球外。蓋洲為水中之陸,有獨群之別,如臺灣者獨島也,菲律賓者群島也;此閻浮提乃為一群洲,合亞美歐澳等洲,統浸入鹹海,下為風輪,即環球之氣,似古今之說,無不合也。
問:印光大師嘉言錄第九十七面,論閱經不應究經義,然佛經由印度文譯成華文之時,無不深究經義,且逐字推敲,若閱經不應推究經義,那些譯經者豈非多事?(沈鍾五)
答:學人對經,有閱讀誦研諸法,閱為默觀,讀為對卷朗念,誦為掩卷背述,研為詳究義理。前三皆為求定,後一法乃專求慧,各有界分。行前之法時,若兼思維,不但定不能成,即三法亦皆不成。行後一法時,若兼其他,亦復如是。印祖所言,非不許研經,謂法不宜亂用耳。
問:須彌山位於四大部洲之中,是只有佛能見到,抑或凡夫修到就能看到,或者須彌山是比喻名詞?(余萍)
答:佛說有現量語,比量語,譬喻語,隨順語,假定語。區區係肉眼,不能證見此山,居士以聖言量,即信實有,亦無過錯。
問:有人問普門品一句「若有女人設欲求男,禮拜供養觀世音菩薩,便生福德智慧之男,設欲求女,便生端正有相之女」,是說無子之人若求菩薩就能生子,若是命中注定無子之人,亦可求乎?(余萍)
答:命中有子,生男生女乃其本分。命中無子能生,方是菩薩神通加被之功。
問:佛教之真理是否三法印為代表,若有餘外,請大德詳示(即耶穌教之真理在何處)?(柯冰)
答:三法印乃是小乘,大乘只一法印耳。真理者,乃顛撲不破之理,所謂不可思不可議者也,必破除我法二執,始能見得。終日嘵嘵者,多屬妄語,並無真理,此惟與智者道,難與俗人言也。無佛智而言真理者,只是某一段落之真理而已。彼教真理,非我所知。
問:三藏十二部經各藏部有幾卷?(柯冰)
答:我國自隋唐以來,歷代所收不同,又各種版本,互有增減,是各代所收及各版本之卷數,皆不一也。若分言之,不勝其繁,只可言最後之頻伽精舍所刊,總計之有八千四百餘卷之多。若以三藏分言,各有若干,區區粗心,尚未去查。即今臺北所印之大藏,雖在眼前,究各藏各若干卷,實亦未曾置意焉。此猶區區所住之房,有人問汝之房頂,瓦分幾櫳,窗上玻璃,共有幾塊,卻瞠目無以對,只可曰,容我查查再說。
問:藏經之結集有幾次,各次離佛陀入滅後幾年?(柯冰)
答:大概小乘四次,有佛滅之本年結集者,有距百年,及二百四百五百年者,大乘似是一次,於佛滅後,經七日夜所結集。此觀考據之學,必對照多種書,方得端倪,亦非三言五語之問題也。太虛大師全書中有詳記,可檢讀之。
問:佛教由何時傳入我國至今有幾年?(柯冰)
答:我國史書所詳,無可否認者,自是東漢明帝。然尚有他書所記,亦各有據。如魏略西戎傳:劉向列仙傳所載,是西漢成哀間亦有佛經。又漢武帝毗邪王來降,得金人之神,是更在西漢之初。王嘉拾遺記,載燕昭王時,申毒國道人至燕都,又有記秦穆公得石像,觀上所列,是一一提前。而列子一書,又載周穆王時,有化人來之事,此說佛入中國之最早者矣。總之,此皆以跡象求之也,我國風氣,重前而輕後,崇佛者必欲提前,惡佛者必欲退後。除漢明一說外,餘皆諍論未定,區區不善考據,只本所知,奉答而已。
問:佛陀之聖號為何十種,以何因緣而稱呼?
答:佛陀十號,並非姓氏之稱,乃就其德能之大而顯者,定有十種稱頌耳。如今稱讚人曰,某公吾兄先生,是三號焉。曰某公某長是良吏是正人是國家之柱石,是五稱焉。中國以前之封號,亦多有其例。
問:老師常說:人死後四十九日便投胎。然吾長子既死後六年,常托夢其妹說:「無房子可住」此後次子又夢見其兄棺材露日,翌日即往墳地見狀況如夢不異。由此神識四十九日投胎之說如何解釋?倘骨骼即是假,何以又顧其無房子可住?(池慧霖)
答:此非中陰身,乃鬼道之身。一切凡眾,皆有「我」「我所」之執。居士亡子,生時既不聞佛法,何能破執。其執骨為「我」,執棺為「我所」,自是常事,何足為奇。
問:僧尼不拜他神,見了金剛經有云「無有高下」若論神聖能可以德證果之大小,想起人在苦海漂流以何不拜?(黃錦良)
答:僧尼為三寶之一,乃人天百神之師,師不拜弟,理之當然,有何怪異。
問:「僧祇劫」每個大劫中有四個中劫,是成住壞空,此四中劫,照經上所說果有確實否?(許有淮)
答:阿僧祇劫與大劫不同,莫混為一。至問成住壞空確否,試看每日有子午朝暮否?每年有春夏秋冬否?明乎此,則不疑矣。
問:釋提桓因是三十三天的天主,亦要輪迴否?(許明淮)
答:縱然生到四空之非想非非想天,尚得輪迴,何況欲界之第二天乎。
問: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聖道分,四念處,四正勤,四如意,共三十七道品之深妙,似吾等初機無領悟之法,唯有五根,五力,能知一二,其餘全蔽,七覺支的前二種精進能用智慧明白真正道理。此智慧是由勤根同進力發動出來?或者係由別種法得來的智慧,抑是天然的智慧?(許明淮)
答:此卻一言難盡,希居士先覓一本台中蓮社佛學常識課本,查看三七道品,得其大意後,再看各經中三七道品詳註,自能小有領悟。又問七覺支用智慧等等。茲略為解釋。修三七道品,須按七科之次第,在前「五力」中「慧力」成就時,自然知見趨正,善能分別。再進而修七支,始時起覺照,知「法」應取應捨,何者應「精進」,及不應「精進」,餘可類推。此智慧固是本有,然不修前法,亦不能顯現也。
問:每年佛誕四月八日係按陽曆抑或陰曆,在各地有何盛典,在梧棲附近有何佈道大會?(陳問耘)
答:陰陽二曆,民間奉行,極不一致,各寺紀念佛誕,亦各隨其便,所詢梧棲有無大會,則不知也。
問:勸人惡三途而好天人,是否仍未超脫進入寂滅(非斷非常)境地?(陳問耘)
答:教有五乘說法,此是對下下根所說之方便語。教幼稚園兒童,若授以大學課程,便知這老師是雙料笨伯。
問:佛係法身不生不滅,世間一切煩惱不是無明之生,為何要紀念有生滅之應身呢?(陳問耘)
答:凡夫之身,是為煩惱所牽而來,無明所生。佛非如是,乃是為度眾生,乘願所化。我輩紀念應身,不過報恩微忱,各盡其道而已。
問:最近有人問,他說人有無靈魂,又說究竟靈魂在那裏,又說醫院給人開胃病蒙藥往病人嘴上放他就不知痛了,如死一般,要有靈魂該作夢呀,並且又不作夢?(釋心川)
答:此問題非初學所能明瞭,即解釋清楚,恐亦不能領悟。經云「不在內,不在外,不在中間」,唯此,若指定一處,即是大錯。茲以留音唱片為喻,試問聲在何處,究竟片有沒有聲?謂沒,人知其分明發聲。謂有,何以不自發聲?會得此機,思過半矣。若謂作夢是有靈魂,不作夢是無靈魂,再舉一喻,人行動時知覺起,謂是活人,若睡眠時知覺伏,可謂是死人乎?請再體會?
問:地藏本願經白話解釋第六品第一四七頁說。在這賢劫期間,有千佛出世,釋迦是第四尊佛,還有九百九十六佛。在佛經說三寶佛是過去彌陀,現在釋迦,未來彌勒。怎樣不說第一劫佛,二劫佛……。為何說三寶佛呢?(無名氏)
答:劫如塵點之多,不可計算數,不知第一從何說起?且此經為釋迦如來所說,故註家只敘釋迦之應世時期而已,何能扯前拉後,本題以外,多出枝節。
問:沙彌律儀要略上下篇之開首均有云「五夏」「十夏」者,其五夏十夏之意義云何?(姚本潔)
答:佛家每年四月十六日至七月十五日,有結夏安居之制,即以之算年,幾夏者幾年也,猶世俗言春秋同。
問:佛云萬物都有靈性,然所謂靈性,未詳有無量的區別,例如一隻蚊蟲所蘊蓄之靈性,是否較蒼蠅為少,而蒼蠅又是否較飛禽走獸為少,而飛禽走獸是否又較人為少,抑係依光度之弱與強而分,隨業力之大小而輪迴六道?(周家麟)
答:有形有質之物,可以用量計算,性無形質,不可以量計其多少。喻如人與犬貓皆有夢,(犬貓有夢係經研動物學者所推斷)夢亦無形質者,故不能量出三者之夢,各得幾斤幾兩。若論強弱之用,自然有別,蓋如來藏染淨互薰,淨勝者,善用大而惡用小,染勝者,則反是。至云輪迴六道,更不能單言業力大小,尚須與善惡種因合觀。
問:聞梵唄能圓音利物,而經常所誦香讚及彌陀等贊是否即係梵唄之一種,梵唄有若干種?有無歌譜可資修習?(周家麟)
答:我國現行各種佛贊,可云梵唄,但已不同漢魏之漁山唄韻矣。若夫天竺古時,似是經句咒語,自有特別之韻,專稱梵音。如經載王聞經聲悅而布捨,雁聞誦讀戀而盤旋,可知不如後世之唱,必依聲譜板眼而成者也。今嘗聞誦華嚴字母者,亦是借磐魚鐺鉿成韻,未見唇喉吞吐:有若何之異處,想知古調今不傳矣。
問:寺院有的設在山間,有的設在郊外,有的設在都市,哪一個位置適當呢?(莊慶賢)
答:佛寺設在山野者,為自修者宜,遠塵勞易得寂靜也;設於都市者,為度他者宜,近群眾便於接引也。
問:在一家庭內有的信佛教,有的信外教,有什麼方法來統一歸信佛教呢?(莊慶賢)
答:「道不同,不相為謀」。一個家庭,信仰各異,此離心離德之表現。家不齊,而希其興,恐是緣木求魚。如欲轉移家人,統一佛化,自必以身作則,清淨三業!有苦自吃,有利均他;至誠無偽,行之有恒,家人即被化矣。尚須自明佛理,知見正確,運用善巧方便,言語契機。前者是以德攝,後者是以智攝,則對方如坐春風,必心悅誠服矣。
問:信者有的念珠帶在身,有的沒有帶在身,到底信者須要全部帶在身嗎?(莊慶賢)
答:信仰在心,不在念珠。而念珠常隨身者,可時時提起念佛之心,亦不無助緣耳。
問:信徒往廁所屢時不慎將佛書念珠徽章等物隨身帶入,或穿法衣而進,有何關係?(莊慶賢)
答:念珠與徽章乃隨身攜帶之物,或有誤攜入廁,此皆欠慎之過。若佛書乃在案上恭讀者,讀畢則合本加袱,安有攜入廁中之理?有之則是有心為惡。法衣臨穿,尚須向之合掌,絕不許穿之登廁,縱是海青,尚不得穿而小解,況袈娑耶?
問:誦經之時為什麼用佛具?(莊慶賢)
答:佛具指何,未曾言明,自不能答,細玩而揣之,得非謂木魚鐘磬之類乎?若然,此為取音節整齊,及人不昏沈。且能引起眾生之觀感,而易使其發心也。
問:點香有的用三條,有的用一條,原來應該用幾條?(莊慶賢)
答:初無一定,後隨各地風俗而異。三條者,係取戒定慧之意,各隨各地習慣行之可也,無所謂應該。
問:寺院有的燒金紙,有的沒有燒金紙,原來是有燒金紙嗎?燒金紙是什麼意思?(莊慶賢)
答:金箔紙等,乃係向鬼布施之物,佛不需此,寺中明理者,不向佛前行此等事。
問:敬受的老師,我們班員是佛弟子,必定度化眾生!第一對佛祖,第二對老師來報恩,希望您能永久住在台中市指導我們信徒,老師高見如何?(莊慶賢)
答:「必定度化眾生」此語一出,聲騰紙上,諸佛皆聞。區區希望居士要履行此言!然欲實現此事,自必戒乘兩端,下一番工夫,倘肯屈尊下問,當盡愚誠貢獻。至於永住台中,其權操於因緣!然區區之意,亦未嘗不與居士有同心也。
問:西方極樂世界是否隨著地球同時旋轉?我們在亞洲其國土在我們西方。若人在美洲其國土是否在西方?(李仕仁)
答:科學舊說,太陽是恒星,地球是一小星,屬於太陽系,故繞之公轉,惟空間太陽系不僅一個,極樂豈止在亞洲之西,且在此整個太陽系之西也。若按佛學推測,此球只是一個單位世界之一洲,即娑婆三千大千世界之一天下,茲只以娑婆範圍而論,幾等於太倉一粟。極樂在西,是指娑婆大千之西,非指此一天下之西也。再以前喻申明之,一個大千世界,喻一個太倉,然太倉實無量無邊,經言「之西」,乃言十萬億太倉之西,非謂一粒粟之西也。
問:六道眾生除了人道可修外,其他如鬼道天道亦可修行成佛嗎?(李仕仁)
答:眾生皆有佛性,自有修行成佛之可能。惟他道或貪樂而不思修,或受苦而無暇修,或迷愚太重而不知修,易修易成者,獨人類一道耳!故曰人身難得,貴人身者,為其易修成佛也。
問:佛國除了西方極樂世界外還有其他佛國嗎?釋迦牟尼涅槃後住在何國?(李仕仁)
答:前條所言一個三千大千世界,即是一個佛國,大千世界無量無邊,佛國自亦如之。佛有法報應三身,報應二身有限量,法身則充滿虛空,無所不住。
問:世尊涅槃後,是生何佛國?抑是三界內?(廖妙吉)
答:佛有三身,所謂法身,報身,應身。法身居常寂光土,此土但有其名,實即真如之理體。若以色相言,盡虛空遍法界,無不包羅,何有三界內外之分。報身居實報無礙土,此為佛智變現,並無空間時間限度。應身則百千萬億,屆淨居穢不等,可曰凡聖同居土,亦佛智變現,則有成住壞空之劫,欲色空等三界,水火風等三災。身與土既粗述矣,更要知佛之涅槃,與凡夫死亡不同,凡夫死則有一神識;再向他處投胎,故云有生;世尊涅槃,不過是此界應身息化耳!「生何佛國」一語,自加不上。
問:天界有幾層,三千大千世界云何講,地球有幾個?(慧亮居士)
答:天有二十八層。虛空無量,世界無盡。為便於言說起見,假定若干星球組為一單位世界(如此地球五洋六洲經緯道帶亦係假定)集千單位世界,為之小千世界;集千小千世界,為之中千世界;集千中千世界,為之大千世界。地球即星球,請於夜間,仰面觀天,試問有幾個星球?
問:茲有一同事以出家人所持淨行,何以寺內皆設牛皮鼓而忍心擊之一問,使我無言解答。寺內設鼓而用牛皮似是白玉生瑕,應作何解釋?(羅德彰)
答:鼓非寺廟創制,殺牛取皮,更非寺廟主張,不過寺廟買一現成之樂器耳!然此牛可云大幸,既稱以身布施三寶,又常受經聲佛號之加持,當得解脫。實勝落於梨園,或入戰場而助人造業者多矣,擊之何不忍之有。
問:佛教徒若超薦祖先,是作一次即有效,是做多次才有效,有無感應,子孫何能得知?(張寬心)
答:多次自然勝於一次,緣功德愈多愈善也,然亦須視如法不如法,如法者一次即有效,不如法者,百次無益也。所謂如法不如法者,修法之師,及設置之壇場,並營齋之主人,此三有一欠合,功德當不圓滿,統不合者,可想而知矣。
問:人人若離開惡人,究竟惡人要望誰救度他去歸正路呢?(呂正涼)
答:此分菩薩非菩薩,有正知見無正知見而言,菩薩有大慈悲,一例普度,自於惡人而不遠離。有正知見者,縱不能化度惡人,亦不致被惡人轉變,離與不離,無益亦無害也。若非菩薩,又無正知見,試問親近惡人,果何取乎?
問:忉利天有天女、天人之分。兜率天有男女分別否?(杜粉)
答:兜率列在六欲之數,當有男女之相,惟除內院而言也。
問:生兜率天內院有再墮落之虞乎?(杜粉)
答:生內院者,超越生死矣。後即隨彌勒佛下降此土,於龍華三會證果,安有墮落之說乎。
問:結婚的人可否攜妻子出家?道教有呂洞賓攜妻修仙的美談,佛界有否?(李中心)
答:家之講解甚多,簡舉之:一、備一切生產所居之處者。二、夫與婦也,詩云「之子於歸,宜其家室」。出家者,更分多種,今之初現比丘相者,僅是身出家之一種,即是離開家產及妻子之謂。下問如分投僧尼兩寺剃度,自無不可;如仍同居,不知出的是甚麼?所舉呂洞賓美談,在這裏牽扯不著。
問:一個佛化的家庭是怎樣的形態的?並請舉一個實例?(李中心)
答:並無異狀,不過同一信仰,同修佛法,同守佛戒而已。先生雖欲學佛,必須讀經,先明大概,敝社可以揀選入門之書相贈,知其益後,方能談佛化家庭也。
問:基督教有牧師等的職業傳道人,佛教的法師、僧尼等是否亦為職業傳道人呢?(李中心)
答:任法師者,即是犧牲一切,專為化導眾生之出家僧眾。上弘佛法,下度眾生,是其職務,是其行業。並非為博取金錢而作此,故不可與雇員職業一例看也。
問:弟子每日在家早晚課誦念佛,未知自家祖先及亡人能否聞此佳音?(香元)
答:此不一定。倘能專為回向,或念回向文時,上報四重恩之句,默作觀想,則能感召得益耳。
問:釋迦佛,阿彌陀佛,及觀音菩薩,頭額之中為何皆有一痣?(香元)
答:非痣也,乃三十二種瑞相之一。是兩眉中間,生一極長之白毫,中空光明,盤旋起來,宛如一顆明珠。畫佛像時,無可表顯,或畫一點,或畫一圈,藉以示意,塑像則有嵌寶石者。
問:我國佛教十宗與夫禪宗之五派其傳承及教義前人已言之甚詳,惟關於各宗正修持之具體方法,除淨土法門所在皆有外,其他派系殊途同歸,則修持之法當自各別,請為專文論之!(法稱)
答:尊命作論,敘述十宗修持之法,略則不明,細則太瑣,區區譾陋,實無此大手筆也。茲但言其梗概,如窮研須讀各宗專經。「律」乃佛門之法規,為各宗所共守,猶國家之寶典。「禪」在今日,多取照顧話頭去參,以求明心見性。「淨」主「放下萬緣,一心念佛」,縱惑不斷,但求帶業往生。「密」是手結印,口持咒,意觀想,以求感應成就。此三宗側重修持,故曰行門。餘六宗側重演教,故曰解門。然其六宗,非不行持,所行亦不外前四宗之法也。
問:地藏經中有佛告鬼王:「我亦告梵天帝釋令衛護汝:」此梵天帝釋究指何佛或神?(胡正臨)
答:梵天者,色界諸天是;帝釋者,欲界第二天之天主是。
問:天見水現為琉璃,魚龍目為煙雲,餓鬼見之則為膿血,此是理推?還是實證所得?(胡正臨)
答:證知彼等,所見如是耳。如囿於自見,而疑為理推,凡宇宙萬有,自不知者,皆可疑為理推矣。
問:世尊來此娑婆世界已七、八千次,難道只有一次留有經典?其他次數是否亦留經典?何為未見?(胡正臨)
答:世界有成、住、壞、空,佛法有正、像、末、滅。因法滅去,所以佛始重來,莫論前佛之經,乃久劫之物,不易求得,試問中國軒轅黃帝才四千餘年耳,其破蚩尤所造之指南車,現存何處?明乎此,可推彼矣。
問:菩薩常以飲食、衣服、醫藥,臥具四事,恭敬供養一切諸佛,何以有「醫藥」一事?(周楊慧卿)
答:四事日所必須,應身佛尚得取用,故供之,法報佛固不需此,種我福田也。醫藥非必病時飲劑,如瀘羅,準備香,足油等衛生品,皆可例知。
問:觀世音大勢至菩薩授記經載,阿彌陀佛滅度後,觀世音菩薩成正覺,號普光功德山王如來,國土轉號「眾寶普集莊嚴」,阿彌陀佛壽命無量無邊阿僧祇劫,何以尚有「滅度」境界?(周楊慧卿)
答:此等滅度,指報身息化,非分段生死也。如此間叢林大方丈之退院索居也。
問:在西遊記內說有孫悟空、八戒、沙淨、依照佛學說全部都是小說亂造的,為何有說孫悟空是鬥戰勝佛,八戒是淨壇使者,沙淨是寶金身羅漢的,這個或是小說亂造的也不一定,依這說是權說或實說?佛為何要分權實?怎麼不一直說到極點為止?才不使眾生麻煩呢?權實是怎樣分別?(王錫錡)
答:孫悟空為鬥戰勝佛,豬八戒是淨壇使者等,皆為西遊記小說之語,哪有什麼權實可言。至云佛說法,為何要分權實,此原為眾生根器不同,說法即須有種種方式,如舉「十數」,倘人不解,則舉二五,或四六,使人易解耳。十數為實,二五與四六為權。然須了知,二五與四六仍是十,則知說權仍是說實也。
問:我所住的世界若是劫盡破壞,是變成微塵,或是世界還在只滅眾生。(王錫錡)
答:成住壞空,指器世間而言。
問:閻羅王與十八獄主及牛頭阿旁在地獄辦刑罪人,是有時間限度抑或永久無時間限度?(慧香)
答:閻羅王乃地獄之王職名,牛頭阿旁亦是職名,自然張去王來,新舊交替。若再說到壽命,二十八天尚有生死,況閻羅獄卒乎?既壽命有限度,何能任職永久乎!
問:三世尊兩傍立者護法神,在雜誌上看到韋關二神,韋是韋護,關不知哪尊神?(徐達?)
答:韋乃韋陀菩薩,關為漢代諱羽字云長者,即世人所稱之關聖帝君也。韋護係封神演義小說之影射,不可語從。
問:對各寺廟大雄殿上,所謂三世尊,有說阿含,阿彌陀、釋尊,又有說其他不同,很多人說西方三聖,阿彌陀佛、觀世音、大勢至,各寺同否?(徐達?)
答:各寺佛像三尊者,本有數種,茲試舉之,平列佛像三尊者,中為釋迦佛,東為藥師佛,西為阿彌陀佛。有一佛二菩薩者,更分二類:一是華嚴三聖,即釋迦、文殊、普賢;二是西方三聖,即彌陀、觀音、勢至。然稱大雄寶殿者,多係前二者也。
問:關於木魚、磬,兩件之來源從何地方來?何時代發明?由何人創設?其法寶之用途有何出處?(紀淵貴)
答:磬在中國上古即有其制,惟質以石為之,式扁而曲,略如人字形,佛寺用者,係銅鐵質而式圓;兩物質皆為念誦之時,調和音節。魚目不閉,取其常醒;磬令警覺,取作領導。惟何代人所創,區區學陋,未曾考據。
問:關聖帝君,係屬於儒,何佛教者多崇拜,其護法神是關公,其關公何以為護法神,此種原因從何說起?記載於何史書?(紀淵貴)
答:關公為佛門護法神,事載「佛祖統記」,隋代智者大師曾在定中為其受戒也。
問:世尊說法時說到十方世界一切能知能見此時新大陸尚未發現,何不說此地球上有新大陸,使後代的人可知佛說法不虛言?(黃茂榮)
答:須彌四大洲,八中洲,數萬小洲繞以九山八海。上至初禪,下至風輪,此為一個單位世界。地球新大陸,不過南大洲之一部分耳。佛言十方世界,尚是所言大千,而非單位,在言大之中,自不及細,此如言中國人數但言四億五千萬足矣,不必再言某人有腿一隻。
問:出家人到什麼位可稱和尚?和尚與法師有何分別?(黃茂榮)
答:和尚乃吾師之意,法師乃通佛法及行佛者,皆可稱之。
問:念珠為何定一串壹百零八顆?(蕭慧心)
答:斷百八煩惱之意。
問:當今娑婆世界正值住劫中第九小劫,然黑夜時見空中有星球破壞,該破壞之星球是否屬國土以外者?(樓永譽)
答:人在娑婆世界,所見之流星,當係屬於娑婆範圍之星球。例如此太陽系內之天王海王兩星,不借望遠鏡,尚不能見也。況大千以外者乎!
問:得天眼、天耳、神足通者,乃無所不見、不聞、不去;試問該項通力僅限國土以內、抑或十方世界皆能及?如能,則五通鬼何以不能去極樂?(樓永譽)
答:通力有大小,並不一致,聖能包凡,而凡不能入聖也。五通鬼神,尚未漏盡,故不能入極樂,而生極樂者,分段生死已了,故能清旦盛花,飛供十萬億佛土也。
問:莊嚴佛像,大凡眉間印堂一粒,似珠似痣,未悉作何名義?祈大德開示!(顏佛兆)
答:佛有三十二瑞相,兩眉中間,有一白毫,盤作球狀,居士諒必會誦念贊佛偈,其中一句,「白毫宛轉五須彌」,即指此也。凡造佛像,印堂珠形,即是表此白毫瑞相也。
問:造業是施令者,但下屬被迫造業;一人下地獄,尚且牽入無知被迫者下地獄。按因果言,世間永遠不能和睦乎?(顏佛兆)
答:惑業盡時,即非眾生,非眾生,即和睦矣。所以西顧蓮邦,而盡諸上善人,故名極樂,方知事不平常也。
問:同事中有譏謗者,有名不呼,故意呼末學「阿彌陀佛」!對方不信佛而呼末學為佛,使其種下佛因是善,奈凡夫身業障重,哪堪對方稱呼「阿彌陀佛」,似此後學有過否?(顏佛兆)
答:動機在彼,非我妄讚,此無過之理由一。彼非以此號為尊,乃是輕薄訕笑之舉,加諸我身,是戲謔,非虛榮,此無過之理由二。且我修淨,要在以心作佛,自性本是彌陀,彼以此呼,作警覺觀,亦未始於我無益也。
問:妻信多神對殺生習慣重,雖經導化,對微物仍稍不護,夫對妻發誓:「傷殺螞蟻以及微物者今不改過,以後你生子女,生一個死一個」。意挽回不殺微物而誓,幸妻從之!似此毒誓對己口業滔天,是否對往生有影響?(顏佛兆)
答:居士之心固善矣,居士之行則不可,以其過於激烈,而又惡口。往生有無影響,但視以後能改與否,因此行為,意先生嗔,而口復粗暴,二業交穢,當落幾許種子,倘臨終而起現行,則生障礙。不見夫忍辱仙人之與歌利王,世尊之與提婆達多,何嘗有半點火氣。我輩既稱學佛,自應勉力步趨。
問:農友云:「你們佛教說凡一切動物皆有靈性,若把水蛭斬至碎片細段,再放在牛糞內一夜,翌早翻開牛糞,其若干細碎水蛭肉即變成若干水蛭」。不佑是否牛糞中有細菌,其水蛭內段埋下,細菌依緣而化?抑或有甚多中陰身依緣承業力投入水蛭肉段內而生?祈示!(顏佛兆)
答:神識獲得假身,不過如寄客與旅舍耳。識為「能」寄,胎卵濕化諸物體為「所」寄,因識神有靈機,胎卵濕化有生機也。既有生機為「能」生,遇識神之緣和合,而成一動物之體為「所」生,此仍「緣生」原理,並無奇特。識神即中陰身,水蛭本環節動物,節節皆能獨立,皆有生機也。
問:衛生學說:「每個人隔一兩小時後,手掌中就能生發無數微蟲」。凡蟲皆有生命,若有生命在「生滅」過程中,定有中陰身,中陰何其多?是否中陰身充滿空間?祈示。(顏佛兆)
答:有形之動物,尚無量無邊,況無形之神識,而有限數耶?
問:皮膚上小細菌,微物皆有生命,每日洗手以及洗浴,豈不是無意中殺害無數生命,或者是看不出來微物又是無心殺害,不能稱為殺生的執著否?(顏佛兆)
答:豈止沐浴殺生,而人不能無呼吸,此一呼吸,即已殺無量生命矣。以我輩凡夫而論,不過對於此事,有能避免,與不能避免之別。能避而不避,是謂之罪,不能避而不避,過而已矣。
問:人的身體內有不少細蟲附生於體內生存,那一個人就好比一個小世界了。假使一個人死了,就等於滅了一個小世界麼?這樣一個人死了,那就不是單單一個中陰身升沈在這虛空?祈示!(顏佛兆)
答:世界既壞既空,寄於世界之動物,自然連帶毀壞,而又入輪迴矣。
問:佛經既說法身無相,何以而有三十二相,八十種好,莫非無相的是真身,有相的是假身否?(池慧霖)
答:佛有三身,曰法報應,此義極繁,為易明瞭,今取簡明說。真如無為之理即法身,可云無相;有為之智,示顯微妙色即報身,可云有相;起功德作用,感眾生之機而現者即應身,自屬有相。所謂三二相八十好也。若偏指一面,不妨說法報應是三,法真應假,如火有焰、熱、光,分明三事也。若就圓解,則法報應三原是一,如水有液、濕、波,總為一體也。偏指是強分,權說有真有假,圓解觀全體,實則無真無假也。細悟水火二喻,自可了然。
問:娑婆世界有多大範圍,包括哪些世界?此地球居大千世界的哪一部位?大千世界的九山、八海、四洲及諸天龍能看到嗎?在何處?(陳平章)
答:娑婆之範圍,為一整個之三千大千世界。其大千之組織,說來極為繁雜。茲只就廣度而言,比較簡單。四大洲、八中洲,數萬小洲,為一單位世界;如是千個,曰小千世界。小千集千個為中千,中千集千個為大千。此地球乃娑婆一個單位世界之一大洲,名曰南瞻部洲。餘問能蒞臨其處,可以見到,否則不能。如長安實有,今但西望煙海茫茫,無所見耳。
問:智者大師為釋迦之化身,善導和尚、永明禪師均為彌陀之化身,何以知之?又印光大師有人說是勢至示現,確否?若僅係欽讚之詞,而非印公之本地,則豈不墮妄語?(陳平章)
答:此皆因有一段事跡,據以推之,想當然耳。確否,必具天眼宿命者,方能斷定,前人既據事而言,則不得謂之妄語。
問:揀肉邊菜吃,則菜邊肉必為不持戒者吃,亦即將罪惡之路讓與他人走,曷不以「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之精神取罪讓福?(陳平章)
答:食肉邊菜,乃持戒者,詣他人處飲食,不得已之方便辦法,非自設此食,該他食肉而自食菜耳,不可誤會。至提出取罪讓福質問,在某一場合未嘗不可,偶爾一為,但非為通常之事,且縱持菜讓他,而他肯接受乎?須知佛法平等,普為眾說,豈如眾生剛強難化,拒而不受何?果如尊論主張,而無量屠戶,廣殺眾生,當得罪報,而無量賊寇,多盜財寶,當得罪報,莫非佛教徒,為慈悲此兩種人類,後受罪報,便群起而當屠戶,而為賊寇乎?果為是矣,而人又將謂佛教何?
問:六道中人,畜生道可以目見外,其餘四道的正依報皆隱而不見,何故?若皆與人類同居這一世界,他們的器界及排泄物等置於何處?(陳平章)
答:六道有可見,有不可見,乃生理及業報種種關係,但在某種條件之下,天鬼獄亦可得見,儒家經史亦有記載,非止佛典,而現在歐美研靈學者,更時在新聞上發表,豈屬盡虛。然不可見,亦不能斷定是無,如甲有夢境,而乙不能見,乙有想像,而甲不能知,復次排泄物自較身小,身當不見,何問排泄,試思空中有無量小動物,人體有無量小蟲,未見空中紛紛落糞,身孔涔涔撒尿。
問:報載慈航法師肉身菩薩坐缸五年全身未壞,照佛理言是何緣故?(王一鳴)
答:居士既囑照佛理言,只有遵此範圍答之。聞大師生前遣囑云云,是願留此幻軀,以示眾生,使生信仰,心真者,有願必成,經載古聖體被割分,尚能復原,況使完整之皮肉不腐乎。此為願力使然一也。修行人日有功行,定力深者,精氣內斂,而不浮越,氣血久成自然,其收斂之功,守而不散,故枯而不腐二也。
問:佛教教主釋迦牟尼佛為何不留肉身後世?(王一鳴)
答:各各願力不同,不得借此指有軒輊,肉身一尊,舍利多顆,多顆者能普及世間供養,而不能瞻金容,一尊者可睹慈相,而不能普及世間供養,互有因緣,互具善巧。
問:佛教教義說四大皆空,慈航法師肉身應屬四大之一的地大,何以違常獨存?(王一鳴)
答:四大者,地水火風也,為諸色相歸納之代名耳。空中眾緣和合,而現假相,並無實體,居士意為我輩憧憧往來,為不空乎?又死後四大分離,始謂為空乎?如是見解,乃世俗之頑空,非佛家之空義。縱以頑空隨順說之,慈師遺體亦不過久暫問題,譬如蜉蝣朝生暮死,玄鶴千年,能說玄鶴為常,蜉蝣為無常乎?明乎久暫之理,何違常之有。
問:人死神識已離肉體,不久應即腐壞,今慈航法師肉身不壞,且生長鬚髮指甲,是否神識尚未離身?否則人死何能再生鬚髮?(王一鳴)
答:死為神識已去之名辭,不去不得謂之死。前條不云乎,修行人精氣內斂,內斂者餘氣一時不散,鬚髮血之餘氣,爪甲骨之餘氣,內斂之氣,向外發泄,自然形成發爪。如伐倒之樹,雖根斷葉萎,逾時尚能生芽,此又屬於生理關係,觀他物體,可以悟此。
問:眾生應如何才能得到真正的福壽呢?真正的福壽是否有盡?(長星)
答:萬法無常,有相皆妄,居士所云「真正福壽是否有盡?」以法無常相皆妄原則論之,何有真正,何有不盡,無常計常,不真計真,是顛倒也。惟其無常不真,人感缺憾,佛家遂有「真常」之道出焉。不生不滅,壽真常也,萬德具足,神通自在,福真常也。此必修到佛果,二者始能足備,故曰兩足尊也。然眾生皆有佛性,有志者,曷不急起直追耶!」
問:若有居士正信三寶但因工作關係,常穿污濁之工作服禮佛,有失恭敬否?(翟孟秋)
答:雖未言明,何事污濁,但以工作二字推之,或係洗除不淨之物,果此則無妨也。佛世曾有除糞之人,度成比丘,眾生皆有佛性,佛法平等普度,雖嬖女群盜,猶不輕之,任污濁工作,又何傷於禮佛哉。惟禮佛之時,外濯其身,內淨其意,便不為褻瀆,而有功德矣。
問:芳鄰某年已老邁無有工作,多年以來全靠聚賭為生,常於夜夢之中四肢失靈喊叫有鬼,四鄰每驚起呼其名震其壁,神智始復清醒,是何業感?(翟孟秋)
答:心地光明,則神清夢穩,聚賭之人,三毒熾盛,焉得無夢,有夢鬧鬼,正是感召,何足論他。
問:普門品載觀世菩薩能度佛身,菩薩何能度佛?(江寬玉)
答:所謂度佛身,非謂度已成之佛,乃謂應某眾發大道心者,觀世音即現佛身,為說一乘之法,使此眾直趨佛乘也,此其一義。再則十地以上之聖眾,尚未斷無明者,觀世音即現佛身,而為說法,使其悟證,速成等覺也。此又一義。
問:佛是人依著佛法修成的,但是最先佛是從哪兒來的呢?(隱名)
答:心佛眾生,三無差別,心迷為眾,心覺為佛。有聞教義佛法而起覺者,此類名曰聲聞;有見飛花落葉而悟道者,此類名曰獨覺。君問最先,當指佛法以前,既有獨覺之事,是悟道亦有不賴聲教者矣。
問:有說世間多一個人,而陰間少了一個鬼,可證明佛家所說的神識(普通人稱靈魂)是有一定數目的,到底神識有多少?(隱名)
答:世間多一人,未必陰間少一鬼,蓋五道中皆可來投人胎,不限於鬼,故不肯定言鬼少,此其一。佛經並未言神識有一定之數,此其二。若問神識有多少,請察有形相者,天上之星,海中之漚,二者究有若干?無形相者,心中念頭,空中電子,二者究有多少?能知此則能知神識之數量,此其三。
問:為祖先超度,而他已入鬼獄道,能望佛力超拔出苦,此尚易明,假使入人道而為屠夫,代其超度可感應否?(慧霖)
答:各道如旅舍,身形似衣裳,心識若主人,佛法喻禮品,禮品是送主人,非送與旅舍及衣裳,明乎此理,則知心識任在何道,超度皆能得益,惟彼又當屠夫,是更造新殃,佛法超度,是超其既造者,其將造者,則不在此例,恐舊業雖滅,而新殃仍須受耳。
問:佛徒持齋者在入伍中可以方便乎?(莊慶賢)
答:齋之一字,講法甚多,不先聲明,恐人誤會,相沿以來,佛家則專訓為齋時,世俗則專指為吃素,今觀居士之間,大概亦係專指吃素,若然,只可以此事答之。入伍係團體生活,全不由己作主,可食肉邊菜,取其心淨,即是方便也。
問:佛教有何原因要分宗派?自古以來有分幾宗派?(莊慶賢)
答:佛法無量,門類繁多,如天有日月風雲,似地有山海草木。人無絕世之資,何能遍學遍通,必不得已,故有擇類專一之舉,如世學之設專科然,於是而宗派出焉。此為求學之方便,實非樹立門戶,黨同伐異,末法時期,鬥諍堅固,是丹非素,良可慨也。天竺中華日本,佛法皆盛,宗派各有不同,即中華古今亦異,以前尚有涅槃地論等論多名,今只餘常言之十宗,而俱舍成實,實亦少人弘揚矣。
問:佛的法身遍滿虛空,是指世尊的,抑或無量無邊每尊佛的法身,都是遍滿虛空,假若都遍虛空不知怎麼樣排列法?什麼程度人即可見到?(余萍)
答:佛佛道同,法身皆遍,假若懷疑,舉一古人之喻,一燈之光,照耀滿室,二燈三燈之光,加之以後,同照滿室,各不相礙,再加百千,亦復如之,明乎此喻,疑可解釋。法身本屬無相,能明心見性者,即可見矣。
問:佛滅度後,分正法、像法、末法,三個時期,那麼佛未降生以前,叫甚時期,當時有佛法否?(余萍)
答:末法以後,便是滅法,論時期正末滅,周而復始,論佛則有過去無量諸佛,且有未來無量諸佛,配合時期,出現滅度,相續不已。此間所言之佛,當係釋迦世尊,釋尊未降生前之佛,為迦葉如來,時為迦葉佛之滅法時期。
問:萬事一場空,自古皆然,若要說破,人之進取心,豈不失掉,世界還有繁榮之望乎?佛教專提倡空,這等消極主義,恐怕於現代國家生存條件不合,可不可加以改良?(吳才忱)
答:萬事一場空,是鄉村流行土話,非佛家教義之空,佛學固研空,豈知更說有,所言空之義,迥非世俗誤解之空有,祈勿錯解!至於積極消極,進取頹廢,諯在人之智慧善惡,智人悟佛家之我空法空,自肯為眾積極犧牲,不惜頭目腦髓,知因有果有,自肯為道精進修持,不限空間時間,世界賴更莊嚴,愚者誤於頑空,故對進德修業,視為迂闊,俱抱消極,迷於假有,故對聲色貨利,陷溺其中,自甘頹廢,時風所以顛倒。空有義如霖雨,智人如茂木,愚者如朽木,同一霖雨,茂木遇之則愈茂,朽木遇之則愈朽,優劣之機仍在乎人也。改良者改人心之迷悟,大道能改,則非道也。
問:為祖先作佛事,若在鬼道,能離苦得樂,佛經不是說人死四十九日以內,即另投胎嗎?假若升天或生人道超度有何用處?(顧鳳英)
答:欲天有修羅戰爭,五衰三災,人道有八苦諸難,前生眷屬為作佛事,均能減消,且增福報。
問:佛弟子處於多神教的家庭中,受父母之命,作違背教理之事,如受命向外道之神壇禮拜,或燒紙箔供養牲禮等,而經勸喻不接受時當如何待之?(陳協和)
答:此必平素存心,向父母身行口勸,浸灌薰陶,自有成熟機緣,非可生硬促成。現在父母尚未正信時,不妨善巧方便,隨順其心,勿過違拗,以雜神作我父母之友朋觀,向之禮供,是看親之面而敬客,未始不可,但不信奉,則於皈依之戒不背。
問:諸佛菩薩悲憫眾生,應化世間,闡教利生,然而何以不皆年永壽百,多作弘化之事?又諸佛菩薩應化人間,何以多遍於東亞而未及歐美諸國,致歐西諸土二千年來,其人民之宗教信仰均為耶回諸教所囿?(陳協和)
答:「人情重難而輕易,厭故而喜新」,諺語亦云「學佛一年,佛在眼前,二年佛在青天,三年佛化雲煙」。佛若永世,眾反更加懈怠,且百年與八十,所差無幾,亦不能稱是永壽,此一也。此地球以此劫而論,東方開化最早,又以地域同在東亞,自然先得接受。所謂「近水樓臺先得月」,再以各有因緣,各有感召,如舍衛城人民若干,有奉,有聞,有不見不聞,此二也。
問:文字乃文明之根源,故凡有用文字之人,應當皆須敬惜字畫字紙,以報答文字之恩為是。但近來亦有學佛之人不肯敬惜字紙,將字紙亂使用,亂污穢,亂廢棄,不知對學佛修養上,有關礙否?(林得模)
答:文字開智慧增道德,諸端賴以進化,厥功至偉。集而成辭,可表聖賢名字,或其訓謨,散之亦可作聖名聖訓之分體觀。我國古俗主敬,故對字紙不忍踐汙,今俗薄敬衰,即對古聖先賢,尚存蔑視之心,況字紙乎。此時風使然,非學佛者單獨如是也。
問:儒道兩教,乃我中國固有之宗教,為固有文化,民族精神,國民道德之根源。故在我中國,儒教如小學,道教如中學,佛教如大學也。有上等資格之人,則能進入中學,若只下等資格之人,則只進入小學。而拜仙拜神,若對人道上無背道德犯法律,而能養成高尚之道德人格者,亦屬堂堂之國民也。倘背道德,犯法律,而受法律之制裁,致破壞人道規格者,即屬迷信邪信者,應當排斥也。近來之佛教徒,對於拜神拜仙之人,多有排斥其為旁門外道,邪門外教者,不知有違背民族精神,國民道德之根本否?此乃對民族精神,國民道德,有重大關係也。(林得模)
答:外有二解,一者,佛法假名心法為內,非心法為外,凡不修心法者,概曰外道,謂其僅知外法也。二者,本教以外之道,此則各教對他教,皆可稱之,實非罵人語也。旁邪則有別,旁者非正,邪者不端,如迷信造謠謂釋迦退位,彌勒代掌天盤,玉皇已改關帝,某佛降臨等。甚則拆卸佛經,政治夾雜偽語,自欺欺他,謬稱三教合一。凡此之類,大都黃巾白蓮天理八卦等門支派,無知妄作,害人慧命,邪不息,正不崇,故斥之耳。若夫儒教純正,佛徒何嘗不並尊重!至於道教,今已是張道陵之天師教,非復漢時之黃老矣。聞先生乃讀書之人,詳考歷史,自知其由!若言民族精神與道德,惟儒教有之,其他亂七糟八之雜教,何得稱焉!
問:僧團內所用的袈裟,有五衣,七衣,九衣,廿五衣之別。此數種限於何種比丘穿用?又此廿五衣必須限於受具足戒的比丘穿用,或未受具足戒的沙彌亦可穿用?在家居士在做佛事,是否亦可穿用?(顏寬文)
答:在家居士受滿分五戒,只許搭縵衣。其他皆是出家人所用。
問:世間不離佛法,佛法不離世間,可是刀兵戰亂,邪惡日甚,道德日退,種種不正當的事,佛法可在邪惡其中否?(顏寬文)
答:菩提是佛法,煩惱亦是佛法,無煩惱何有菩提,無菩提何顯煩惱?
問:初發心學寫有關佛教因果等等勸善的作品,因學問淺深恐有的虛構不實,或者擅造主角姓名和時代以及形容等,這可說打妄語之罪麼?(顏寬文)
答:果有其事,宜照實寫,如設譬喻,則可方便,無拘束也。
問:學人在山上做工,時常發現蜈蚣毒蛇,有許多同事要打死,但是學人都把他放掉,有人說不打死它你要有罪?(聶雲)
答:各人立場不同,故觀點各異,彼等如孫叔敖之存心,以人為重,仁慈範圍狹小。居士受釋尊之教,以眾生平等,仁慈範圍廣大。此尚以事而言,若以理論,未造罪者,即不得處之以列。倘以此物有加害於人之能力,遽加以罪,世上一切男子,自應盡施宮刑,以其具此器體,有行淫之可能也。
問:提婆達多是佛陀的叛徒:但法華經有提婆達多品,佛許其為善知識,當得成佛,號天王如來。是提婆達多善知識者,是否即叛徒提婆達多?抑或佛說法華時,提婆達多尚無背叛之跡象?何以?譯先賢於一善一惡同譯名之人,並無分別消息?(黃寶實)
答:各經提婆達多,俱是一人,法華所載,是記本事曾授世尊法華,他經所載,多是示跡惱害背叛。按提婆原是大菩薩權現,授經是順攝,惱害是逆折,皆成就釋尊極果,故曰善知識。
問:聞一切舛動咸寧皆有佛性,譬我人身中蟲類,若皆有佛性,豈非一身全佛?不解請指教!(張啟明)
答:只可云一身全是佛子,因尚欠修,現不是佛,如金在礦,須待冶提。
問:鄙人有時為道友之請求,參加人家喪事之超度,做經懺或念佛,但欲為亡者回向之時,用何種回向文請指示幾種!(王炳人)
答:為亡者回向,「願生西方淨土中」一文即可。但居士為道友助念超度,同誼關係,自無不可,若一味向社會去做經懺,則損道損名。
問:替道友念經或念咒消災後須用何種回向文?(王炳人)
答:念「願消三障諸煩惱」一偈即可。
問:居士見比丘尼用何種禮?(王炳人)
答:普通而論,居士見出家二眾,皆是頂禮。為合儀規,須詳詢研律專家,方有根據。區區以為比丘尼既披五衣,便是福田相,向之頂禮,是益在我也。
問:佛教有分十宗。其中淨土宗與禪宗較為普通,淨土宗教人念佛使之一心不亂,證佛果,並且說念佛能得佛菩薩的保佑,拚命的跪拜,拜一回可以消災消業障,但禪宗的較沒有一點迷信色彩,如楞嚴經裏有一句話,「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當然佛陀的說這種種方法(即華嚴、阿含、方等、般若、法華、涅槃等五時)都是說心一個字,即「佛說一切法,即非一切法,是名一切法」,但佛說的都是真的,難道他一方面說有佛存在,一方面又說不能迷信,到底是如何,摸不著頭緒?(謝碧玉)
答:眾生妄念如病,佛陀法門如藥,說有原非迷信,說空亦非真實,契機而說,並無一定。如熱藥可與治寒,涼藥可與解溫,瀉藥去實,補藥填虛。良醫運用,著手成春,庸醫與不明醫理之病人亂用,則藥藥可殺人,豈止摸不著頭緒而已。
問:依據佛經所講的皈依三寶品的皈依僧是皈依第一義僧,為何如××法師等說是皈依他們,並自稱為僧團代表,他們是第三義僧是未證果的修行僧,怎麼能讓眾生皈依呢?他今生是××法師,難道來世還是叫做××法師?根本就無能讓眾生依靠,這是否違背皈依三寶品的教理?(謝碧玉)
答:僧團是說「事」,乃儀規制度問題;第一義僧是說「理」,為心性修持問題;二者不可偏廢。無「事」則不合儀規,無「理」則徒有其表,應入門依儀規,修持依心性。所謂皈依,乃是皈依十方三寶,並非為一人之私徒。某一人雖有輪迴,三寶自有常住性。再則如對某一人心不歡喜,另尋一能代表僧團者,往受皈依,未始不可,切不可因噎而廢食也。
問:提婆達多,瞿伽梨比丘,戰遮婆羅門女等,因害佛謗佛故,生陷地獄(大唐西域記第七九頁)。魔王魔眷等亦為三界內之眾生,何以擾佛嫌佛怖愧,而竟安然未陷地獄乎?(真慚愧)
答:波旬擾亂,在釋尊未成正覺以前,可算擾亂菩薩,達多行害在釋尊既成正覺以後,便是殺佛,自屬輕重不同。再因果當須論三世遲早,消長乘除,事理極為複雜,未可執一。
問:又佛制有可食三淨肉「不見殺、不聞殺、不為我殺。」但敝舍住近屠宰場,每日早晨聞豬聲慘叫,而敝處是團體飲食,不能避免腥葷,未知此是聞殺之肉否」(顏文曝)
答:聞此處之哀聲,不食他處之肉,是大慈悲心;聞此處之哀聲,而食他處之肉,是小通融;聞此處之哀聲,仍食此處之肉則不淨矣。
問:讀經功德,金剛經中有明文,而彌陀經、觀世音菩薩普門品、心經等但言持名及神咒之利,並未明說讀經之事,則今人每日讀此等經是何所據?(趙澤宇)
答:受經有讀誦、書寫、講解、修持,種種不同,不必泥於一端,若必執讀誦,亦未始不可。彌陀普門品心經等,亦皆言其持誦功德矣,何得云無?「聞是經受持者,及聞諸佛名者,皆為一切諸佛之所護念,皆得不退轉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讚持彌陀經之功德。「若有人受持六十二億恒河沙菩薩名字……若復有人受持觀世音菩薩名號,乃至一時禮拜供養。是二人福正等無異,於百千萬億劫,不可窮盡」。是讚持普門聖號之功德。「能除一切苦,真實不虛」,是讚持心經般若之功德。以上所舉,經文昭昭,何得云無?
問:各地語音不同(如阿,佛等字),或譯名各異(如觀世音,觀自在等),若眾生所持不同而皆能得感應,則持名之果在「心」而不在「名」?又佛菩薩聖號有音譯,義譯等種 種不同之譯法,而皆能感應,此是佛說,抑後人所訂,以何為據?(趙澤宇)
答:雖云在心而不在名,然必借信名,方能轉心。更應知佛神通能力,不與我等,能以一音說法,而使無量類言語不同之眾生,皆能得解,此無量類不同言語,佛聞之亦並曉了。念經持名,只重心信,仗此心音,使能感應。如必求音確,不但百里而外,即有不同,縱在一區,古往今來,亦不知變更幾百千次矣。此問題為求敬重起見,宜訪求於佛經有實學者,親口相授,依之而誦即可矣。
問:昔佛祖因機施教,故易引弟子入道,今世眾生如何能了悟己身性之所近?若不契機則難入道也,是否?(趙澤宇)
答:此在施教之人,能觀眾生根器,因機說法耳。非謂眾生自知契合何種法門,而能自選法門也。然眾生倘能與諸法門得一輪廓,必有其一合乎心理,是時亦可自選也。
問:若世界人類各皆修行成道,此後世界將何似?是否如聖經內云變成極樂呢?(譚洪斌)
答:居士所問,不過假設之言耳,茲就姑問姑答。須知萬法心造,若全世界眾生俱證佛道,此界即是清淨佛土。但與極樂有別,因彼土乃彌陀因地,四八宏願所成,種種殊勝,皆與其願合也,倘此土修眾之願與彌陀合者,亦能如西方所現也。
問:生抱著慈悲方便心理處世,想當為世人所歡迎,倘遇小部分者不諒,譏為假慈悲,應抱如何態度對待?(譚洪斌)
答:俗人笑道,自古不免,各行其是,不去理他。
問:阿羅漢何以不能至十方世界利益群生呢?是彼心不願或彼力不足?(李明揚)
答:定性聲聞,樂涅槃,厭生死,是其不願。未破塵沙,學限偏小,亦力不足。
問:「提婆達多」過去世,曾為佛的師父(法華經)。何故這一世,反為佛的弟子(因緣經),且專要害佛,無異讎人,於因果不符,其故何在?(趙錟銓)
答:嘗聞行證,分有五類,一、聖行,二乘聲緣行之。二、梵行,大乘菩薩行之。三、第一義行,佛乘行之。四者嬰兒行,已證佛果,乘願倒駕慈航,應現而來之行也。五者病行,故現惡作身示苦報之行也。後二之行,皆係大慈大悲善巧度眾,方便為此,世尊之來,是現嬰兒行,提婆達多之事,現病行也。
問:什麼道叫做外道?常聽人講經說,外道所修法,徒勞無益。外道也是誦經拜神,或做善事,這與我們有什麼不同?(葉柳)
答:外道者,佛教以外之教也,佛法深了真心,故稱內道,彼等不解心法,故曰外道。外道所誦之經,其理淺薄,於萬法真相,多所錯解,為不了義之語。所拜之神,乃係來往六趣,未見道之生死凡夫。所作之善,皆係有漏之善,非屬真純。其結果,途正者不過人天福報,不了生死;途邪者則報在三惡,苦厄無窮,故曰徒勞無益。不同佛處,如上所云,仔細體味,即能瞭解矣。
問:我國內地有少林寺,寺內所奉自然是大慈大悲佛菩薩,為何寺中設有武館,教練拳術劍術,名振天下,若論佛菩薩既講慈悲,又教打人,這是佛經中有的嗎?實是令人難解。(王芳)
答:佛經之中,並無教人練武之文,倘得神通,武術亦無所用之,雖無其文,然佛文武實俱超群,佛門不捨一法,亦不必非之。按習武術之人,自必具強健之身體,其所用內功,有易筋與洗髓兩法,其書名曰,易筋經洗髓經,傳係達摩祖師所著。祖師曾在少林面壁九年,寺僧或初習此,以期卻病非為打人。再說到菩薩度眾利行同事,方便多門,博弈戲處,淫舍酒肆,尚可涉足,權巧攝化,況乎武術之人,性多俠義,藉作同事之攝,正是平等慈悲。
問:「四大毒蛇,五陰怨賊,六入空聚」,四大五蘊,皆是自是,非是外來,何以稱是毒蛇怨賊,六入既空,空何有聚?(顧鳳英)
答:身本幻化,並非自有,四大紛爭,各不相和,猶如毒蛇。五陰熾盛,劫諸功德,等同怨賊。四蛇紛爭則身病。五賊猖獗則心惑,所以生前死後,皆是苦境,此為蛇與賊所害也。身本不有,名曰空身,根亦非實,可曰空根,然根有幻相,故可曰聚。
問:家伯母近年古稀,平生以賢孝持家,鄰里老少無不同聲讚美。尤其吾繈褓時迄今,伯終愛護備至,視如己出,恩同日月,伯母吾母也,吾雖愚猶未敢一日稍忘之耳。以吾尚年少,出中學校門未久,入世未深,除每於探望伯母時,送些禮物聊表寸衷外,未知如何報恩於萬一,而吾猶恐自己氣短夭折,崇恩未得以報,則吾含愧九泉矣,朝暮思及,無不黯然神傷,吾願以己心圖報,敬請老居士賜教是幸。(呂小愚)
答:存心報恩,善之大者。惟報有大小之別,呈獻臨時物品,此其小者,不過僅使其精神喜悅而已。令伯母既已古稀,將來壽盡,神往何處,是大問題!真知報恩者,當以大者報之,即教以佛法,預備往生極樂,證成佛果,不生不滅,可謂最徹底矣。不但此也,教人念佛,而自己亦增功德,正是自利利他。至云恐自夭折,據何所云?此層不必著相,但能竭力為善,無不化否為泰也。
問:佛法上對在家人居士有何條文說明只准皈依一位法師?(張國選)
答:皈依一師多師,並無明文規定,按皈依三寶之義,乃指十方三世一切佛,三藏十二部一切法,不限空間時間一切僧。是皈依一法師,即是皈依眾法師,實非一人之私眷屬也。不過今日習俗,有景仰某法師之道德學問,而欲親近;又有結緣皈依之說,亦有不作皈依,而拜業師者。前舉者為皈依原則,後舉者乃隨順達變。
問:佛八十歲上忉利天宮說地藏經,通通是說拜地藏菩薩念地藏經,就得脫離三惡道苦,生人道天道,人天豈非小果,再輪迴投胎,佛為何不在天宮當時介紹大眾直接說出淨土法門方為究竟乎?(朱幼)
答:說法貴乎契機,淨土法門,是從離苦得樂上接引,試看人間富貴之人,尚且於此聽不入耳,不覺有苦,況乎天上大樂,能驟信之乎?經云「人身難得」,可以深長思矣。
問:外道謗我大乘非佛說,未知應以何語破之?(蔡世芳)
答:外道者,佛教以外之道也。俗名「門外漢」。此類人根本不懂佛法,若強與辯論,等於對牛彈琴,過反在我不知趣也。孔子有云:「不可與言,而與之言,謂之失言」。此等大問題,豈是三言五語所能解決,亦不是下等根器,一聽即能了悟者也。居士遇此等人,但問其學比永嘉祖師何如?即舉祖師證道歌:「欲得不招無間業,莫謗如來正法輪」之句,用以勸之,便是不破而破之矣。
問:佛菩薩像最尊貴的,因久了破壞沒有用,換過新的佛像,但破舊的佛像要如何處理才好,恐有罪過求大德指示。(孫妙松)
答:此事古德曾有主張,一、可重裝之,二、如不能重裝矣,宜埋之淨地,然必擇無人傾倒污穢處埋為佳。如是木像朽爛已極者,亦不妨擇地焚化,然後將灰埋於淨土,或送淨水流中,總以不失恭敬,求心所安為是。
問:按照佛制規定在家與出家弟子所皈依(或受戒師剃度師)師父是否有輩份之區分,即師父、師叔、師公、祖……等的稱呼?(劉保國)
答:本身之皈戒師等,其倫次之間,既有輩數,而對之呼師祖,師伯師叔,自無不可,乃尊之親之意也。如皈戒師之下輩等,卻不可以兄弟侄晚等呼之,因出家者,已入僧團,為三寶之一,例為人天之師,不能與白衣按俗禮論輩數也。
問:有關佛學佛經上之專門名詞的解釋,我國有否此類書籍或辭典,以供一般初習佛學者之參考,使不易懂的梵語由譯成中文,而得知其意義?(黎錦輝、李漢波、邵益清。)
答:佛學之書,汗牛充棟,豈無辭典。已出版者,有佛學小辭典,佛學大辭典,佛學實用辭典,法相辭典等。初機學人備「佛學實用辭典」即佳。
問:濟公活佛一般人的根據傳說,知其事略,然在佛界之正宗果位上,屬何階級?其當初修道之經過與後來成佛之情形如何?請詳示之?(黎錦輝、李漢波、邵益清)
答:濟公在高僧傳,實有其人而已。若乩壇及電影小說一切宣傳,皆係捕風捉影,胡造謠言。
問:懺悔分為理懺事懺兩種,何謂理懺?若欲懺悔者,端坐念實相。(實相即無相無不相)如何念法?(林寬修)
答:事懺者,是在佛前,或延高僧代為,或自己依照種種懺法,如大悲懺、淨土懺、梁皇懺、水懺等,恭敬自作。倘俱不能,但具真誠,向三寶發露己罪,立誓後不再作,亦無不可,此名事懺。理懺者,向心觀察,因罪從心起,觀到妄念皆空時,即是實相現前,心罪兩空,此名理懺。念實相即是觀照實相,非是用口念誦也。
問:聞云觀世音菩薩是阿彌陀佛的候補佛,是等待阿彌陀佛入涅槃後接續其佛位的。因弟子愚昧不明其理。回家思維了好久,佛已是證得不生不死,永不退轉的極果位了。為何還要入涅槃?是退席之意否?又未知在西方入涅槃是何狀況?(江寬玉)
答:佛有三身,彌陀豈獨例外,甲、「自性身」即法身,無始無終,無生滅之相。乙、「受用身」,此分為二,一自受用即報身,亦無生滅相,二他受用,即勝應身。丙、「變化身」,即劣應身,皆係隨緣現隱。言彌陀入涅槃者,乃指他受用之勝應身。
問:在世尊住世的史績中,提婆達多是佛的死對頭,照經論來說,他是一個出佛身血的大罪人,罪當墮落阿鼻地獄,為何佛還稱他為善知識?是不是有善惡的物件,才能顯出佛的神通力否?(江寬玉)
答:提婆達多,於釋尊之世,曾造逆罪,生墮地獄。但此業盡時,仍乘昔修功德而成佛,號天王如來。按法華經載,世尊多劫以前,為求法華大經,得遇阿私仙人,始獲授受,昔之阿私仙人,即今之提婆達多,故佛稱其曰善知識也。
問:靜坐與命終時,如遇地藏經所云,亦有百千惡道鬼神或變作父母,引接亡人令落惡道,到時不辨真偽,更或有佛菩薩現前,如作其真則恐誤前程,如作其偽又失大機會,究竟以何方法應付之乞示!(黃涵)
答:命終接引,其事非一;有接引往佛國者,來接者為佛及菩薩。有接引往天道者,來接者則為天眾,有接往神鬼道任職者,來接者定屬神鬼。各人父母來接,須先曉父母現在何道,方能定其升墮。然父母來接,可決其非佛國,既如是矣,何必問其真偽,因真偽總是墮落也。後段之間,修淨業者,如是因,如是果,則真者十之八九,偽者或偶有之耳。修他法者,果非其因,則真偽大須辨矣。
問:從前之儀式喜事為賀儀,或菲儀,對師長為贄儀,但皈依法師之後,寫何儀?對示式遵辦。(黃涵)
答:此未聞有「成文法」,只可隨俗講得通可矣。對於皈依奉呈禮物,亦須視何事而定名,方為切合。如只普通送禮,但稱「供養」,「果儀」,似乎便妥。
問:將來當彌勒下生娑婆世界時,而此世界是否可同時稱為釋迦牟尼佛國與彌勒佛國?(蔡世芳)
答:某佛當世,即名某佛之國,猶世間帝王之國,新換一帝王,則朝代之名,即隨之改稱也。
問:初次聽經,遇大善知識演佛理十分高妙圓澈,一時深植信心,漸來涉獵佛典,乃感佛教中尚保留不少迷信色彩,雖然佛理完美並不因之減損,如人食米,去米中稗糠沙石並不減米食之營養價值,然此迷信色彩,此稗糠沙石在當體事物作用價值之外便屬贅餘,例如說釋迦佛從脅下生行七步,右手指天左手指地等云云。度時光如流,二千五百多年不能算很久遠,當時如許奇跡,現在人心便成問題,佛示世人以四大之身,從平凡中行證不平凡道理,此是佛之所以為佛,若論出身征異,顯化奇談,於佛德量固無關增減,顧亦非佛所計較,今世佛徒每好引佛玄奇異跡為得力宣傳,眾生中較俱善根者自能食米去糠稗,若執妄識便可因稗糠而憎厭食米,則此迷信色彩且將為一般向佛之絆腳石,自己淺學寡聞,對此色彩之沿用不能索解,諒亦有適當之解釋乎?(郭如男)
答:先生以傳載釋尊從脅降生,指為迷信色彩,此問題頗為複雜,非簡言能盡,略舉數端如下:1.大乘經典每不如是,小乘經典尚有甚者,所以然者,佛陀說法,有對菩薩者,有對聲緣者,有對人天者,有對利根鈍根者,有對愚夫愚婦者,眾生萬類,佛法多門,猶一藥醫治一病,若執一藥,但取其珍貴,如中藥之人參,不問何病,概以與之,其不殺人者幾希。2.玄奇異跡,無關佛德增減,尊論自是堂堂正正,然亦有權。但說法者不觀對相,純說正或純說權,皆為不契機,夫如是則等閒言語矣。然眾生千差萬別,有喜此者,有喜彼者,法則不能舉一廢百,且五欲雖為生死之根,佛所呵斥,有時尚採以攝眾,所謂「先以欲勾牽,後令入佛智」,可想其八面玲瓏矣。3.迷信彩色,本有時間性,有先不為迷信,近視為迷信,後或又變為不迷信,以現在論,自如視為迷信,則避而不談,亦未為不可。4.明史五行志:「隆慶五年二月,唐山民婦,生兒從左脅出」。更有奇者,明史五行志:「嘉靖四年,橫涇農孔方,脅下產肉塊,剖視之,一兒宛然」。此皆載在正史,事若虛無,何入史筆,謂之奇異可,謂之迷信,是經史都加否認矣。
問:平生心軟,雖對微小動物不愛看其驚惶飛走輕加摧害,但自小害怕蟑螂,在臺灣最苦,此蟲特多,起居之間常劈空飛來,當頭如轟原子彈,使你魂落膽碎,一種無比威脅力量,自然還手撲殺,家人知道殺業可怕,遇蟑螂時現輒爭先驅走,然每當黃昏之際,主人未舉筷,小動物亟待不及時分殘羹,毛毛腳沿餐桌爬行,其騷擾情形使人寢食難安,或謂屋裏灑掃清潔蟲類自少,此法施於蟑螂獨無效,宿世冤業狹路相遇,不知亦有禳解方法否?(郭如男)
答:蟑螂終是怕人,室中清潔,不蓄食物,此蟲自遠。若見之生畏,以帚輕掃自去,實無何等威力可言。先生思想既甚超邁,但不著相,畏習便漸除耳,求禳於外,何如求禳於心?
問:各教各用何法證明人有靈魂?而此靈魂又有何不同說法?(黃聖吼)
答:教有邪正,理有深淺,深者正者,尚有幾分相似,淺者邪者,大都盲人談星,聾子講樂,不過戲論而已,哪有閑時間,與他磕牙。儒書易經上有「遊魂為變」,佛學只言神識,不曰靈魂,然神識與靈魂,所指者同,但命名有異耳。佛家追求之原本,名之曰性,此性迷時為神識,即他教所稱之靈魂,魂既是迷,所以生死投胎,輪轉六道,性既是智,所以不生不滅,萬劫常淨。
問:各教對於人死後去路有何不同看法?(黃聖吼)
答:有謂人死為鬼者,有謂作善成神者,有謂作善生天者,有謂作善成仙者,且謂鬼神天仙等,皆永恒存在。有謂人死再為人,畜死再變畜等。在佛法指此類言說,名曰「常見」,非宗教家,不信有靈魂者,名曰「斷見」,總是隔靴搔癢。佛法雖亦說作善者轉人天,作惡者轉三途,然皆有時間性,決無永恒。惟修無漏法者,轉識成智,(即是轉魂返成本性)方得不生不滅。
問:迦葉佛之應世,是否亦在此地球上?如是,則與歷史上的考證不相符合。因為當時還沒有人類的存在?(郭家寧)
答:考古學家,發現地下之動物骨,或其他礦質及器皿,曾有推斷皆係幾十萬年前之物,何敢便云前無人類,居士所云之歷史係何代之史,此史共記若干年事?國家有盛衰存亡,世界有成住壞空,迦葉佛乃遠古若干萬年前之事,至此幾經滄桑,而查近四千餘年之史,焉能有載,此如唐代有千秋節,而查一九六○年之日曆,自然無此記載。
問:求問三步一拜,是否行三步合雙掌行一揖拜,抑或行三步跪落地下叩一個頭,起來再行一揖拜?(林秀豔)
答:此於佛門禮儀中,未聞有此硬性規定。果欲發願行之,三步一拜,甚或一步一拜,皆無不可。但此拜之式,亦可量力,合掌鞠躬可,跪而叩首亦可。
問:普賢行願品言:「恒順眾生」,但眾生染惡易,習善者難,若一味順乎眾生。則易趨下,而有同流合污之虞,不知在「恒順眾生」的原則下,如何教化眾生,引入佛門?(陳金泉)
答:同流合污是凡夫,若菩薩者,和而不流,隨順者和也,不流者為轉他也,讀經須會其義,如四攝法,亦有利行同事二種,豈為同流合污耶?世書曰:「將順其美,匡救其惡」。佛經曰:「先以欲勾牽,後令入佛智」。明此義,則知非是助紂為虐也。
問:「波羅奈國」在何處?(城陽)
答:在中印度,即佛說四諦於鹿野苑之國也。
問:人壽歲數是否即指當時全人類的平均壽命?(城陽)
答:一個時劫,人類有一種壽數,一個世界,人類有一種壽數,而是空間時間,俱有不同,經上所言人壽,須按上說分別。
問:「娑婆世界」是包括哪些地方?(城陽)
答:娑婆世界,包括三千大千世界之多,有名者區區僅知其四,實踐者只有其一,即此地球也。
問:無始以來,由貪瞋癡,發身口意業,所造之諸罪障,今端坐念實相懺悔,是真懺悔。若念佛時,且念佛且起懺悔何如?起此念頭,是否為妄想妄念,有無影響?(陳灶)
答:懺悔有事懺理懺之別,坐念實相,屬於理懺,以妄心滅亡,罪性亦無住處,故此懺悔真實有力。念佛之時,倘能三業集中,便是不亂,妄心亦不致起,亦是理懺,念念相應念念佛,此時哪有罪業之立腳處!若再起懺悔念,便是頭上安頭,反成二心矣。
問:某翁七十壽辰舉行宴會,此種殺生宴客,於某翁言,係為親友饋贈慶賀表示謝忱,在親友言,係以某翁年高德劭表達崇敬,殺生之罪過,究應由某翁承當?抑歸罪於諸親友?或雙方均負有罪過?(素食自當別論)(桂向元)
答:犯罪行為,分主犯從犯共犯等,凡參與其事者,皆負責任。按佛法論,更為詳細,除主助而外,隨喜讚歎,皆分其咎,況某翁為主動,親友為教唆者乎。
問:妄語為不由衷欺騙,或捏造之言詞,但現時社會每逢會議,由於某種關係所控制,每為不由衷之發言,某本人固為欺騙,在座人員亦明知其為捏造,然均彼此心照不宣,蓋不如此則記錄上無以表達其功績,上級亦希求有此種「紙上談兵」作為其領導所屬宣揚功德之依據,如此發言人迫不得已之妄語,似對某本人並無多大罪過,但其罪過究屬為誰?因萬事興起均有源,總須要有一個人負責,不然,做錯了即無從懲戒,如果只痛恨人心之不古,那就太渺茫無稽?(桂向元)
答:論道與論時尚,截然兩途,道主不變,時尚權宜。假若妄語與社會國家有益,不妨從權,陳司敗問魯昭公知禮乎?孔子對以知禮是也。與社會國家無益,則不枉屈,樂正子不對讒鼎是也。妄語自過也,利他公益也,此為捨己而從人,如為欺他而益己,實已損他而害己矣。再者一人吃飯一人飽,眾人吃飯眾人飽,於此思之,何渺茫之有!
問:先兜率天天福盡時,還下墜否?(高添丁)
答:兜率有內院外界之別,內院為聖者所居,係下生作佛之預備室。清淨莊嚴,與欲天之享樂不同,只有成就,隨緣下生,並非墜落。院外則凡天所處,自然報盡輪迴。
問:有人說末法之期也就是大劫將臨之期,為什麼呢?(楊天元)
答:末法之期,正智昏迷,嗜欲益甚,不明佛法敢背因果,多造罪業,以速成其惡果,自然劫禍來臨。或有欲為善者,此時又有許多惡魔,混入世間,假託佛教,妄造邪說,設立黑教,誑惑愚人,使之誤入歧途,以謗佛為信佛,求善反惡,求升反墮,平時則騙財,有機則造亂,自然劫禍來臨。
問:有些人專歡喜用大道理來訓他人,可是自己行為並不檢點,他有罪?會受到不良的後果吧?(楊天元)
答:大道理訓人是口業善,自有其功德,自己行為不檢點,是身業惡,自有其罪過。善有善報,惡有惡報。
問:據說命薄體弱多病的人,皈依佛門或出家,即可轉變命運,身體壯實,此語是傳教機鋒語,抑或確有此道理?(紀禹)
答:雖不如是簡單,惟確有其理由,寺廟之中起居飲料,皆有次序,勞動休息,皆時分,生活紀律,自然少病。再真懂教理,至誠修持者,更應別論。戒染五欲六塵,內精不搖,妄念不起,自然心安,不造殺盜淫妄,免造新殃,可遠惡報,自然身泰。少病心安身泰矣,體即轉弱為強也。
Log in to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