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詢問、尋找答案,向各方術數同好交流
與世界術數連接

術數社交學習平台討論區岐黄易脉四診心法《望聞問切》

  • 四診心法《望聞問切》

    Posted by 簷前滴水 on 20 8 月, 2005 在 5:46 上午

    在下登這編文章,是想各位了解中醫四診《望聞問切》的重要性。
    四診心法要訣(上)
    醫家造精微,通幽顯,未有不先望而得之者。近世惟事切巧,不事望神,大
    失古聖先賢之旨。今采醫經論色診之文,確然可法者,編為四言,合崔嘉
    彥”四言脈訣”名曰:四診要訣,實該望、聞、問、切之道。使后之為醫師
    者,由是而教;為弟子者,由是而學。熟讀習玩,揣摩日久,自能洞悉其妙。
    則造精微通幽顯也,無難矣。
    望以目察,聞以耳占,問以言審,切以指參。
    明斯診道,識病根源,能合色脈,可以萬全。
    【注】此明望、聞、問、切為識病之要道也。經曰:望而知之謂之神,是以
    目察五色也﹔聞而知之謂之聖,是以耳識五音也﹔問而知之謂之工,是以言
    審五病也﹔切而知之謂之巧,是以指別五脈也。神、聖、工、巧四者,乃診
    病要道。醫者明斯,更能互相參合,則可識萬病根源。以之療治,自萬舉而
    萬當矣。
    五行五色,青赤黃白,黑復生青,如環常德。
    【注】此明天以五行,人以五臟,化生五色,相生如環之常德也。木主化生
    青色,火主化生赤色,土主化生黃色,金主化生白色,水主化生黑色,肝主
    化生青色,心主化生赤色,脾主化生黃色,肺主化生白色,腎主化生黑色。
    變色大要,生克順逆。青赤兼化,赤黃合一,
    黃白淡黃,黑青深碧,白黑淡黑。白青淺碧,
    赤白化紅,青黃變綠,黑赤紫成,黑黃黧立。
    【注】此明五色生克順逆,相兼合化之變色也。五色相兼合化,不可勝數,
    而其大要,則相生之順色有五,相克之逆色亦有五:青屬木化,赤屬火化,
    黃屬土化,白屬金化,黑屬水化,此五行所化之常色也。木火同化,火土同
    化,土金同化,金水同化,水木同化,金木兼化,木土兼化,土水兼化,水
    火兼化,火金兼化,此五行所化之變色也。如青赤合化,紅而兼青之色。如
    赤黃合化,紅而兼黃之色。如黃白合化,黃而兼白,淡黃之色。如白黑合
    化,黑而兼白,淡黑之色。如黑青合化,黑而兼青,深碧之色。皆相生變
    色,為病之順也。如白青兼化,青而兼白,淺碧之色。如赤白兼化,白而兼
    赤之紅色。如青黃兼化,青而兼黃之綠色。如黑赤兼化,黑而兼赤之紫色。
    如黃黑兼化,黃而兼黑之黧色。皆相克變色,為病之逆也。醫能識此,則可
    推五臟主病、兼病,吉凶變化之情矣。
    天有五氣,食人入鼻,藏于五臟,上華面頤。
    肝青心赤,脾臟色黃,肺白腎黑,五臟之常。
    【注】此明色之本原出于天,征乎人,五臟不病常色之診法也。天以風、
    暑、濕、燥、寒之五氣食人,從鼻而入。風氣入肝,暑氣入心,濕氣入脾,
    燥氣入肺,寒氣入腎,藏于人之五臟,蘊其精氣,上華于面。肝之精華,化
    為色青﹔心之精華,化為色赤﹔脾之精華,化為色黃﹔肺之精華,化為色
    白﹔腎之精華,化為色黑也。
    臟色為主,時色為客。春青夏赤,秋白冬黑,
    長夏四季,色黃常則,客勝主善,主勝客惡。
    【注】此明四時不病常色之診法也。五臟之色,隨五形之人而見,百歲不
    變,故為主色也。四時之色,隨四時加臨,推遷不常,故為客色也。春氣通
    肝,其色當青﹔夏氣通心,其色當赤﹔秋氣通肺,其色當白﹔冬氣通腎,其
    色當黑﹔長夏四季之氣通脾,其色當黃,此為四時常則之色也。主色者,人
    之臟氣之所生也。客色者,歲氣加臨之所化也。夫歲氣勝人氣為順,故曰客
    勝主為善,人氣勝歲氣為逆,故曰主勝客為惡。凡所謂勝者,當青反白,當
    赤反黑,當白反赤,當黑反黃,當黃反青之謂也。
    色脈相合,青弦赤洪,黃緩白浮,黑沉乃平。
    已見其色,不得其脈,得克則死,得生則生。
    【注】此明色脈相合相反,生死之診法也。凡病人面青脈弦,面赤脈洪,面
    黃脈緩,面白脈浮,面黑脈沉,此為色脈相合,不病平人之候也。假如病人
    已見青色,不得弦脈,此為色脈相反,主為病之色脈也。若得浮脈,是得克
    色之脈,則主死也﹔得沉脈,是得生色之脈,則主生也。其余他色皆仿此。
    新病脈奪,其色不奪。久病色奪,其脈不奪。
    新病易已,色脈不奪。久病難治,色脈俱奪。
    【注】此以色脈相合,診病新久難易之法也。脈奪者,脈微小也。色奪者,
    色不澤也。新病正受邪制,故脈奪也。邪受未久,故色不奪也。久病受邪已
    久,故色奪也。久病不進,故脈不奪也。若新病而色脈俱不奪,則正不衰而
    邪不盛也,故曰易已。久病色脈俱奪,則正已衰而邪方盛也。故曰難治。
    色見皮外,氣含皮中。內光外澤,氣色相融。
    有色無氣,不病命傾。有氣無色,雖困不凶。
    【注】此以五色合五氣之診法也。青、黃、赤、白、黑,顯然彰于皮之外者
    五色也,隱然含于皮之中者五氣也。內光灼灼若動,從紋路中映出,外澤如
    玉,不浮光油亮者,則為氣色并至,相生無病之容狀也。若外見五色,內無
    含映,則為有色無氣。經曰:色至氣不至者死。凡四時、五臟、五部、五官
    百病,見之皆死,故雖不病、命必傾也。若外色淺淡不澤,而內含光氣映
    出,則為有氣無色。經曰:氣至色不至者生。凡四時、五臟、五部、五官百
    病,見之皆生,故雖病困而不凶也。
    縞裹雄黃,脾狀并臻,縞裹紅肺,縞裹朱心,
    縞裹黑赤,紫艷腎緣,縞裹藍赤,石青屬肝。
    【注】此明氣色并至,容狀之診法也。縞,白羅也。如白羅裹雄黃,映出黃
    中透紅之色,是脾之氣色并至之容狀也。如白羅裹淺紅,映出淺紅罩白之
    色,是肺之氣色并至之容狀也。如白羅裹朱砂,映出深紅正赤之色,是心之
    氣色并至之容狀也。如白羅裹黑赤,映出黑中透赤,紫艷之色,是腎之氣色
    并至之容狀也。如白羅裹藍赤,映出藍中揚紅,石青之色,是肝之氣色并至
    之容狀也。
    青如蒼壁,不欲如藍。赤白裹朱,岯赭死原。
    黑重炱漆,白羽枯鹽。雄黃羅裹,黃土終難。
    【注】此明四時百病,五臟、五部、五官、五色生死之診法也。蒼壁,碧玉
    也。藍,藍靛葉也。經曰:青欲如蒼壁之色。即石青色,生青色也。不欲如
    藍,即靛葉色,死青色也。血,死血也。赭,代赭石也。經曰:赤欲如白裹
    朱,即正赤色,生紅色也。不欲如赭,即死血赭石之色,死紅色也。重漆,
    光潤紫色也。炱,地上蒼枯黑土也。經曰:黑欲如重漆,即光潤紫色,生黑
    色也。不欲如負,即枯黑土色,死黑色也。白羽,白鵝羽也。枯,枯骨也。
    鹽,食鹽也。經曰:白欲如鵝羽,即白而光澤如鵝羽之色,生白色也。不欲
    如枯鹽,即枯骨、食鹽之色,死白色也。經曰:黃欲如羅裹雄黃,即黃中透
    紅之色,生黃色也,不欲如黃土,即枯黃土之色,死黃色也。
    舌赤卷短,心官病常。肺鼻白喘,胸滿喘張。
    肝目眥青,脾病唇黃,耳黑腎病,深淺分彰。
    【注】此以五色合五官主病虛實之診法也。舌者,心之官也,舌赤,心之病
    也。色深赤焦卷者,邪實也﹔色淺紅滋短者,正虛也。鼻者,肺之官也,鼻
    白,肺之病也。色淺白,喘而不滿者,正虛也﹔色深白,喘而胸滿者,邪實
    也。目者,肝之官也,目青,肝之病也。色深青者,邪實也﹔色淺青者,正
    虛也。口唇者,脾之官也,唇黃,脾之病也。色深黃者,邪實也﹔色淺黃
    者,正虛也。耳者,腎之官也,耳黑,腎之病也。色深黑者,邪實也﹔色淺
    黑者,正虛也。所謂深淺分彰者,即下之所謂淺淡為虛,深濃為實,分明彰
    顯也。
    左頰部肝,右頰部肺,額心頦腎,鼻脾部位。
    部見本色,深淺病累,若見他色,按法推類。
    【注】此以五色合五部,主虛、實、賊、微、正,五邪之診法也。左頰,肝
    之部也。右頰,肺之部也。額上,心之部也。頦下,腎之部也。鼻者,脾之
    部也。本部見本色,淺淡不及,深濃太過者,皆病色也。假如鼻者,脾之部
    位,見黃本色,則為本經自病,正邪也。若見白色,則為子盜母氣,虛邪
    也。若見赤色,則為母助子氣,實邪也。若見青色,則為彼能克我,賊邪
    也。若見黑色,則為我能克彼,微邪也。所謂按法推類者,謂余臟准按此法
    而推其類也。
    天庭面首,闕上喉咽,闕中印堂,候肺之原,山根候心,
    年壽候肝,兩傍候膽,脾胃鼻端。頰腎腰臍,顴下大腸,
    顴內小腑,面王子膀。當顴候肩,顴外候臂,顴外之下,
    乃候手位。根傍乳膺,繩上候背,牙車下股,膝脛足位。
    【注】此以上部候頭,下部候足,中部候臟腑,合五色主病之診法也。闕中
    者,兩眉之間,謂之印堂,中部之最高者,故應候肺之疾也。印堂之上,名
    曰闕上,闕上至發際,名曰天庭。天庭為上部之上,故應候頭面之疾也。闕
    上為上部之下,故應候咽喉之疾也。山根者,兩目之間,即下極也,在肺下
    之部,故應候心之疾也。年壽者,下極之下,即鼻柱也,在心下之部,故應
    候肝之疾也。面傍者,年壽之左右,膽附于肝,故應候膽之疾也,鼻端者,
    年壽之下,謂之面王,即准頭鼻孔也,在肝下之部,故應候脾之疾也。鼻孔
    者,即方上也,脾胃相連,故應候胃之疾也。耳前之下,謂之兩頰,四臟居
    腹而皆一,惟腎居脊而有兩,故兩頰應候腎之疾也﹔與腰臍對,故又應候腰
    臍之疾也。頰內高骨,謂之兩顴之下,在腎下之部,故應候大腸之疾也。顴
    內者、即兩顴之內也,小腑者,謂小腸之腑也,小腸在大腸之上,故應候之
    也。准頭上至于庭,皆謂之明堂,准頭下至于頦,皆謂之面王。面王者、即
    人中承漿之部也。膀胱者、腎之腑也,子處者、即精室血海也,皆居腎之
    下,故面王應候子處膀胱之疾也。此臟腑上下、內外之部位也。五部以頦候
    腎者,以水居極下,且子處中通兩腎也。以天庭候心者,以火居極上故也。
    以左頰候肝者,以木位居左故也。以右頰候肺者,以金位居右故也。以鼻候
    脾者,以土位居中故也。當顴者,當兩顴骨之部也。顴為骨之本,而居外部
    之上,故應候肩之疾也。肩接乎臂,故顴骨之外,應候臂之疾也。臂接乎
    手,故顴外之下,應候手部之疾也。根傍者,山根兩傍,兩目內之部也,而
    居內部之上,故應候膺乳胸前之疾也。兩頰候腰腎,頰外從頰骨上引曰繩
    骨,故應候背之疾也。頰外從頰骨下引曰牙車骨,故應候股下膝脛足部之疾
    也。此肢體上下、內外之部位也。
    庭闕鼻端,高起直平。顴頰蕃蔽,大廣豐隆。
    骨胳明顯,壽亨遐齡。骨胳陷弱,易受邪攻。
    【注】此明五官、五部、強弱、壽夭之診法也。天庭闕中至鼻之端,皆高起
    直平,面顴、兩頰、蕃蔽、耳門,皆大廣丰隆,去之十步,皆見于外,則為
    骨胳明顯也。其人不但不病,且享遇齡之壽也。若天庭、顴、頰、耳門諸
    處,骨卑肉薄,則為骨胳陷弱也。其人不但不免于病,且不壽也。
    黃赤風熱,青白主寒,青黑為痛,甚則痺攣。
    恍白脫血,微黑水寒,痿黃諸虛,顴赤勞纏。
    【注】此以五色隨其所在五官、五部、內部、外部、上部、下部主病之診法
    也。黃赤為陽色,故為病亦陽,所以主風也,熱也。青白黑為陰色,故為病
    亦陰,所以主寒也,痛也。若黑甚,在脈則麻痺,在筋則拘攣。恍白者,淺
    淡白色也,主大吐衄
    、下血、脫血也﹔若無衄吐下血,則為心不生血,不榮于色也。微黑者,淺
    淡黑色也,主腎病水寒也。痿黃者,淺淡黃色也,主諸虛病也。兩顴深紅赤
    色者,主陰火上乘,虛損勞疾也。
    視色之銳,所向部官。內走外易,外走內難。
    官部色脈,五病交參,上逆下順,左右反阽。
    【注】此以五色傳乘官部之診法也。色之尖處為銳。凡病相傳相乘,當視其
    色之銳處所向何官、何部,則知起自何官、何部,傳乘何部、何官,生克順
    逆,自然明矣。銳處向外,是內部走外部,則為臟傳腑,腑傳表,易治之病
    也。銳處向內,是外部走內部,則為表傳腑,腑傳臟,難治之病也。內走處
    走,固有難易,然更當以五部、五官、五色、五脈、五病交相推參,則又有
    微甚生死之別焉。凡病色從下沖明堂而上額,則為水克火之賊邪,故逆也。
    從上壓明堂而下頦,則為火侮水之微邪,故順也。反,相反也。阽,危也。
    男子以左為主,女子以右為主。男子之色,自左沖右為從,自右沖左為逆。
    女子之色,自右沖左為從,自左沖右為逆。逆者相反也,相反故危也。前以
    內外部位分順逆,后以上下、左右分順逆,不可不知。
    沉濁晦暗,內久而重。浮澤明顯,外新而輕。
    其病不甚,半澤半明。云散易治,摶聚難攻。
    【注】此以五色晦明聚散,別久、重、新、輕之病,易治、難治之診法也。
    色深為沉,主病在內,若更濁滯晦暗,主久病與重病也。色淺為浮,主病在
    外,若得光澤明顯,主新病與輕病也。若其色雖不枯晦,亦不明澤,主不甚
    之病也。凡諸病之色,如云撤散,主病將愈,易治也﹔摶聚凝滯,主病漸
    進,難治也。上以內外、上下、左右分順逆,此以淺深、晦明、聚散分順逆
    也。
    黑庭赤顴,出如拇指,病雖小愈,亦必卒死。
    唇面黑青,五官黑起,擦殘汗粉,白色皆死。
    【注】此明非常之色,診人暴死之法也。出如拇指,謂成塊成條,摶聚不散
    也。黑色出如拇指于天庭,赤色出如拇指于兩顴,此皆水火相射之候,故病
    者雖或小愈,亦必卒然而死也。病者唇面青黑,及五官忽起黑色白色,如擦
    殘汗粉之狀,雖不病,亦皆主卒死也。
    善色不病,于義誠當,惡色不病,必主凶殃,
    五官陷弱,庭闕不張,蕃蔽卑小,不病神強。
    【注】此明見其色不見其病之診法也。善色者,氣色并至之好色也,其人于
    理當不病也。惡色者,沉深滯晦之色也,其人即不病,亦必主凶殃也。凶殃
    者,即相家所謂紅主焦勞口舌,白主刑罰孝服,黑主非災凶死,青主憂訟暴
    亡之類也。五官陷弱者,謂五官骨陷肉薄也。庭闕不張者,謂天庭、闕中不
    丰隆張顯也。蕃蔽卑小者,謂頰側耳門卑低不廣也。此皆無病而有不壽之
    形,若加惡色,豈能堪哉!其有不病者,必其人神氣強旺素稱其形也。
    肝病善怒,面色當青,左有動氣,轉筋脅疼。
    諸風掉眩,疝病耳聾,目視恍恍,如將捕驚。
    【注】此下五條,皆明色病相合,本臟自病,虛實之診法也。怒者,肝之
    志,故病則好怒也。青者,肝之色,故病則面色當青也。肝之部位在左,故
    病則左脅有動氣而脅疼也。肝主筋,故病則轉筋也。掉者,動搖抽搐也。眩
    者,昏黑不明也。肝主風。故病則掉眩也。疝主肝,故病疝也。肝與膽為表
    里,故病耳聾也。此皆肝實之病。若肝虛,則目視恍恍無所見,以肝開竅于
    目也。肝虛則膽薄,故不時而有如人將捕之驚也。
    心赤善喜,舌紅口干,臍上動氣,心胸痛煩。
    健忘驚悸,怔忡不安,實狂昏冒,虛悲淒然。
    【注】喜者心之志,故病則好喜也。赤者心之色,故病則面色赤也。心開竅
    于舌,故病則舌赤紅也。心主熱,故病則口干心煩也。心之部位在上,故病
    則臍上有動氣也。胸者心肺之宮城也,故病則心胸痛也。健忘、驚悸、怔
    忡,皆心神不安之病也。熱乘心實,則發狂昏冒也。神怯心虛,則淒然好悲
    也。
    脾黃善憂,當臍動氣,善思食少,倦怠乏力,
    腹滿腸鳴,痛而下利,實則身重,脹滿便閉。
    【注】黃者脾之色,故病則面色黃也。憂思者,脾之志,故病則好憂思也。
    脾之部位在中,故病則當臍有動氣也。脾主味,故病則食少也。脾主四肢,
    故病則倦怠乏力也。脾主腹,故病則腹滿腸鳴痛而下利也。此皆\k脾虛\k之
    病也。脾主肉,故實則病身重、腹脹滿、便閉也。
    肺白善悲,臍右動氣,洒淅寒熱,咳唾噴嚏,
    喘呼氣促,膚痛胸痺,虛則氣短,不能續息。
    【注】白者肺之色,故病則面色白也。悲者肺之志,故病則好悲也。肺之部
    位在右,故病則右脅有動氣也。肺主皮毛,故病則洒淅寒熱膚痛也。咳嗽唾
    痰,噴嚏流涕,喘呼氣促,皆肺本病也。胸者肺之府也,故病則胸痺而痛
    也。肺虛則胸中氣少,故喘咳皆氣短不能續息也。
    腎黑善恐,臍下動氣,腹脹腫喘,溲便不利,
    腰背少腹,骨痛欠氣,心懸如飢,足寒厥逆。
    【注】黑者腎之色,故病則面色黑也。恐者腎之志,故病則好恐也。腎之部
    位在下,故病則臍下有動氣也。腎主水,故病則水蓄腹脹、腫滿、喘不得臥
    也,腎開竅于二陰,故病則溲便不利也。腎主骨,腎與膀胱為表里,故病則
    少腹滿,背與骨俱痛也。腎主欠,故病則呵欠也。腎邪上乘于心,故病則心
    空如飢也。諸厥屬下,故病則足寒厥逆也。
    正病正色,為病多順,病色交錯,為病多逆。
    母乘子順,子乘母逆。相克逆凶,相生順吉。
    【注】此以五色合五病順逆生死之診法也。假如肝病色青,是正病正色。
    芋C若反見他色,是病色交錯也。若見黑色,為母乘子,相生之順也。若見
    赤色,為子乘母,相生之逆也。若見黃色,為病克色,其病不加,凶中順
    也。若見白色,為色克病,其病則甚,凶中逆也。曰相克逆凶者,謂相克為
    凶,凶中順尚可也。凶中逆必凶也。曰相生順吉者,謂相生為吉,如子乘
    母,為吉中小逆也,如母乘子,為吉中大順也。其余四臟皆仿也。
    色生于臟,各命其部。神藏于心,外候在目。
    光晦神短,了了神足。單失久病,雙失即故。
    【注】此以色合二目之神,診病生死之法也。五色生于五臟,各命其部而見
    于面。神藏于心,雖不可得而識,然外候在目,視其目光晦暗,此為神短病
    死之候也。若目睛清瑩,了了分明,此為神足不病之候也。單失者,謂或色
    或神,主久病也。雙失者,神色俱失,故主即死也。
    面目之色,各有相當,交互錯見,皆主身亡,
    面黃有救,眥紅疹瘍,眥黃病愈,睛黃發黃。
    【注】此以色合二目之色,診病之法也。面目之色,各有相當之色,如面之
    色,肝青、心赤、脾黃、肺白、腎黑﹔目之色,如睛瞳黑、烏珠青、白珠
    白、兩紅也。若目青、目赤、目白、目黑,與面色但有不同,皆為交互錯
    見,病者皆主身亡也。惟面色黃者,為土未敗,五行有救,皆不死也。若傷
    寒兩目紅,則為發疹瘍之兆
    。兩目皆黃,則為病將愈之征。若兩睛通黃,則為主發黃疸之候也。
    閉目陰病,開目病陽,朦朧熱盛,時瞑衄常,
    陽絕戴眼,陰脫目盲,氣脫眶陷,睛定神亡。
    【注】此診目陰陽生死之法也。凡病者閉目,則為病在陰也﹔開目,則為病
    在陽也。朦朧昏不了了,非開目也,則為熱盛傷神也。視而時瞑,非開目
    也,則為衄血之常候也。目上直視,謂之戴眼,則為陽絕之候也。視不見
    物,謂之目盲,則為陰脫之候也。目眶忽陷,則為氣脫之候也。睛定不轉,
    則為神亡之候也。
    五色既審,五音當明。聲為音本,音以聲生。
    聲之余韻,音遂以名。角徵宮商,并羽五聲。
    【注】此明五音,乃天地之正氣,人之中聲也。有聲而后有音,故聲為音
    本,音以聲生也。聲之余韻則謂之音,非聲之外復有音也。五色命乎五臟,
    診人之病,既已審矣﹔而五音通乎五臟,診人之病,亦當明也。角屬木通乎
    肝,微屬火通乎心,宮屬土通乎脾,商屬金通乎肺,羽屬水通乎腎也。
    中空有竅,故肺主聲。喉為聲路,會厭門戶。
    舌為聲機,唇齒扇助。寬隘銳鈍,厚薄之故。
    【注】此明聲音各有所主之診法也。凡萬物中空有竅者皆能鳴焉,故肺象之
    而主聲也。凡發聲必由喉出,故為聲音之路也。必因會厭開闔,故為聲音門
    戶也。必借舌為宛轉,故為聲音之機也。必資之于牙齒唇口,故為聲音之扇
    助也。五者相須,故能出五音而宣達遠近也。若夫喉有寬隘,寬者聲大,隘
    者聲小。舌有銳鈍,銳者聲辨,鈍者不真。會厭有厚薄,厚者聲濁,薄者聲
    清。唇亦有厚薄,厚者聲遲,薄者聲疾。牙齒有疏密,疏者聲散,密者聲
    聚。五者皆無病之聲音,乃形質之稟賦不同也。以此推之,在喉、在會厭、
    在舌、在齒、在唇之故,當有別也。
    舌居中發,喉音正宮,極長下濁,沉厚雄洪。
    開口張顎,口音商成,次長下濁,鏗鏘肅清。
    撮口唇音,極短高清,柔細透徹,尖利羽聲。
    舌點齒音,次短高清,抑揚詠越,徵聲始通。
    角縮舌音,條暢正中,長短高下,清濁和平。
    【注】此明五臟聲音不病之常之診法也。經曰:天食人以五氣,五氣入鼻藏
    于心肺,上使五色修明,聲音能彰。故五臟各有正聲,以合于五音也。如舌
    居中,發音自喉出者,此宮之正音也﹔其聲極長、極下、極濁,有沉洪雄厚
    之韻,屬土入通于脾。開口張,音自口出者,此商之正音也﹔其聲次長、次
    下、次濁,有鏗鏘清肅之韻,屬金入通于肺。撮口而發,音自唇出者,此羽
    之正音也﹔其聲極短、極高、極清,有柔細尖利之韻,屬水入通于腎。以舌
    點齒成音者,乃徵之正音也﹔其聲次短、次高、次清,有抑揚詠越之韻,屬
    火入通于心。內縮其舌而成音者,乃角之正音也﹔其聲長短、高下、清濁相
    和,有條暢中正之韻,屬木入通于肝。此五臟不病之常聲也。者,齒本肉
    也。
    喜心所感,忻散之聲。怒心所感,忿厲之聲。
    哀心所感,悲嘶之聲。樂心所感,舒緩之聲。
    敬心所感,正肅之聲。愛心所感,溫和之聲。
    【注】前以咽喉、會厭、舌、齒、口唇稟賦不同,以別非病之音。此又復以
    人之情、感物成聲,以明非病之聲也。如為喜感于心者,則其發聲必忻悅以
    散也。怒感于心者,則其發聲必忿急而厲也。哀感于心者,則其發聲必悲淒
    以嘶也。樂感于心者,則其發聲必舒暢不迫也。敬感于心者,則其發聲必正
    直肅斂也。愛感于心者,則其發聲必溫柔以和也。醫者于此比類而推不病之
    音,自可識有病之音也。
    五聲之變,變則病生,肝呼而急,心笑而雄,
    脾歌以漫,肺哭促聲,腎呻低微。色克則凶。
    【注】此以五聲變而生病之診法也。五聲失正,則謂之變,變則病生也。肝
    呼而聲急,肝聲失正,故知病生肝也。心笑而聲雄,心聲失正,故知病生心
    也。脾歌而聲漫,脾聲失正,故知病生脾也。肺哭而聲促,肺聲失正,故知
    病生肺也。腎呻而低微,腎聲失正,故知病生腎也。所謂色克則凶者,假如
    肝病呼急,得相克之白色,主凶也。余臟仿此。
    好言者熱,懶言者寒。言壯為實,言輕為虛。
    言微難復,奪氣可知。譫妄無倫,神明已失。
    【注】此以聲音診病寒熱、虛實、生死之法也。《中藏經》曰:陽候多語、
    熱也,陰候無聲、寒也。發言壯厲,實也﹔發言輕微,虛也。若言聲微小不
    能出喉,欲言不能復言者,此奪氣也。譫言妄語,不別親疏,神明失也,皆
    主死候。
    失音聲重,內火外寒。瘡痛而久,勞啞使然。
    啞風不語,雖治命難。嘔歌失音,不治亦痊。
    【注】此明失音為病不同之診也。失音聲粗重,乃內火為外寒所遏,郁于肺
    也。若不粗重,且瘡爛而痛,日久流連者,是因勞啞使然也。小兒抽風不
    語,大人中風不語,皆謂之啞風,雖竭力治之,而命則終難挽回,以金不能
    制木也。謳歌失音者,是因歌傷喉,不治亦可痊也。

    多多 :emm01: :emm01: :emm01:

    pan0158 replied 20 年 前 5 Members · 6 Replies
  • 6 Replies
  • 簷前滴水

    會員
    20 8 月, 2005 在 1:46 下午

    在下登這編文章,是想各位了解中醫四診《望聞問切》的重要性。
    四診心法要訣(上)
    醫家造精微,通幽顯,未有不先望而得之者。近世惟事切巧,不事望神,大
    失古聖先賢之旨。今采醫經論色診之文,確然可法者,編為四言,合崔嘉
    彥”四言脈訣”名曰:四診要訣,實該望、聞、問、切之道。使后之為醫師
    者,由是而教;為弟子者,由是而學。熟讀習玩,揣摩日久,自能洞悉其妙。
    則造精微通幽顯也,無難矣。
    望以目察,聞以耳占,問以言審,切以指參。
    明斯診道,識病根源,能合色脈,可以萬全。
    【注】此明望、聞、問、切為識病之要道也。經曰:望而知之謂之神,是以
    目察五色也﹔聞而知之謂之聖,是以耳識五音也﹔問而知之謂之工,是以言
    審五病也﹔切而知之謂之巧,是以指別五脈也。神、聖、工、巧四者,乃診
    病要道。醫者明斯,更能互相參合,則可識萬病根源。以之療治,自萬舉而
    萬當矣。
    五行五色,青赤黃白,黑復生青,如環常德。
    【注】此明天以五行,人以五臟,化生五色,相生如環之常德也。木主化生
    青色,火主化生赤色,土主化生黃色,金主化生白色,水主化生黑色,肝主
    化生青色,心主化生赤色,脾主化生黃色,肺主化生白色,腎主化生黑色。
    變色大要,生克順逆。青赤兼化,赤黃合一,
    黃白淡黃,黑青深碧,白黑淡黑。白青淺碧,
    赤白化紅,青黃變綠,黑赤紫成,黑黃黧立。
    【注】此明五色生克順逆,相兼合化之變色也。五色相兼合化,不可勝數,
    而其大要,則相生之順色有五,相克之逆色亦有五:青屬木化,赤屬火化,
    黃屬土化,白屬金化,黑屬水化,此五行所化之常色也。木火同化,火土同
    化,土金同化,金水同化,水木同化,金木兼化,木土兼化,土水兼化,水
    火兼化,火金兼化,此五行所化之變色也。如青赤合化,紅而兼青之色。如
    赤黃合化,紅而兼黃之色。如黃白合化,黃而兼白,淡黃之色。如白黑合
    化,黑而兼白,淡黑之色。如黑青合化,黑而兼青,深碧之色。皆相生變
    色,為病之順也。如白青兼化,青而兼白,淺碧之色。如赤白兼化,白而兼
    赤之紅色。如青黃兼化,青而兼黃之綠色。如黑赤兼化,黑而兼赤之紫色。
    如黃黑兼化,黃而兼黑之黧色。皆相克變色,為病之逆也。醫能識此,則可
    推五臟主病、兼病,吉凶變化之情矣。
    天有五氣,食人入鼻,藏于五臟,上華面頤。
    肝青心赤,脾臟色黃,肺白腎黑,五臟之常。
    【注】此明色之本原出于天,征乎人,五臟不病常色之診法也。天以風、
    暑、濕、燥、寒之五氣食人,從鼻而入。風氣入肝,暑氣入心,濕氣入脾,
    燥氣入肺,寒氣入腎,藏于人之五臟,蘊其精氣,上華于面。肝之精華,化
    為色青﹔心之精華,化為色赤﹔脾之精華,化為色黃﹔肺之精華,化為色
    白﹔腎之精華,化為色黑也。
    臟色為主,時色為客。春青夏赤,秋白冬黑,
    長夏四季,色黃常則,客勝主善,主勝客惡。
    【注】此明四時不病常色之診法也。五臟之色,隨五形之人而見,百歲不
    變,故為主色也。四時之色,隨四時加臨,推遷不常,故為客色也。春氣通
    肝,其色當青﹔夏氣通心,其色當赤﹔秋氣通肺,其色當白﹔冬氣通腎,其
    色當黑﹔長夏四季之氣通脾,其色當黃,此為四時常則之色也。主色者,人
    之臟氣之所生也。客色者,歲氣加臨之所化也。夫歲氣勝人氣為順,故曰客
    勝主為善,人氣勝歲氣為逆,故曰主勝客為惡。凡所謂勝者,當青反白,當
    赤反黑,當白反赤,當黑反黃,當黃反青之謂也。
    色脈相合,青弦赤洪,黃緩白浮,黑沉乃平。
    已見其色,不得其脈,得克則死,得生則生。
    【注】此明色脈相合相反,生死之診法也。凡病人面青脈弦,面赤脈洪,面
    黃脈緩,面白脈浮,面黑脈沉,此為色脈相合,不病平人之候也。假如病人
    已見青色,不得弦脈,此為色脈相反,主為病之色脈也。若得浮脈,是得克
    色之脈,則主死也﹔得沉脈,是得生色之脈,則主生也。其余他色皆仿此。
    新病脈奪,其色不奪。久病色奪,其脈不奪。
    新病易已,色脈不奪。久病難治,色脈俱奪。
    【注】此以色脈相合,診病新久難易之法也。脈奪者,脈微小也。色奪者,
    色不澤也。新病正受邪制,故脈奪也。邪受未久,故色不奪也。久病受邪已
    久,故色奪也。久病不進,故脈不奪也。若新病而色脈俱不奪,則正不衰而
    邪不盛也,故曰易已。久病色脈俱奪,則正已衰而邪方盛也。故曰難治。
    色見皮外,氣含皮中。內光外澤,氣色相融。
    有色無氣,不病命傾。有氣無色,雖困不凶。
    【注】此以五色合五氣之診法也。青、黃、赤、白、黑,顯然彰于皮之外者
    五色也,隱然含于皮之中者五氣也。內光灼灼若動,從紋路中映出,外澤如
    玉,不浮光油亮者,則為氣色并至,相生無病之容狀也。若外見五色,內無
    含映,則為有色無氣。經曰:色至氣不至者死。凡四時、五臟、五部、五官
    百病,見之皆死,故雖不病、命必傾也。若外色淺淡不澤,而內含光氣映
    出,則為有氣無色。經曰:氣至色不至者生。凡四時、五臟、五部、五官百
    病,見之皆生,故雖病困而不凶也。
    縞裹雄黃,脾狀并臻,縞裹紅肺,縞裹朱心,
    縞裹黑赤,紫艷腎緣,縞裹藍赤,石青屬肝。
    【注】此明氣色并至,容狀之診法也。縞,白羅也。如白羅裹雄黃,映出黃
    中透紅之色,是脾之氣色并至之容狀也。如白羅裹淺紅,映出淺紅罩白之
    色,是肺之氣色并至之容狀也。如白羅裹朱砂,映出深紅正赤之色,是心之
    氣色并至之容狀也。如白羅裹黑赤,映出黑中透赤,紫艷之色,是腎之氣色
    并至之容狀也。如白羅裹藍赤,映出藍中揚紅,石青之色,是肝之氣色并至
    之容狀也。
    青如蒼壁,不欲如藍。赤白裹朱,岯赭死原。
    黑重炱漆,白羽枯鹽。雄黃羅裹,黃土終難。
    【注】此明四時百病,五臟、五部、五官、五色生死之診法也。蒼壁,碧玉
    也。藍,藍靛葉也。經曰:青欲如蒼壁之色。即石青色,生青色也。不欲如
    藍,即靛葉色,死青色也。血,死血也。赭,代赭石也。經曰:赤欲如白裹
    朱,即正赤色,生紅色也。不欲如赭,即死血赭石之色,死紅色也。重漆,
    光潤紫色也。炱,地上蒼枯黑土也。經曰:黑欲如重漆,即光潤紫色,生黑
    色也。不欲如負,即枯黑土色,死黑色也。白羽,白鵝羽也。枯,枯骨也。
    鹽,食鹽也。經曰:白欲如鵝羽,即白而光澤如鵝羽之色,生白色也。不欲
    如枯鹽,即枯骨、食鹽之色,死白色也。經曰:黃欲如羅裹雄黃,即黃中透
    紅之色,生黃色也,不欲如黃土,即枯黃土之色,死黃色也。
    舌赤卷短,心官病常。肺鼻白喘,胸滿喘張。
    肝目眥青,脾病唇黃,耳黑腎病,深淺分彰。
    【注】此以五色合五官主病虛實之診法也。舌者,心之官也,舌赤,心之病
    也。色深赤焦卷者,邪實也﹔色淺紅滋短者,正虛也。鼻者,肺之官也,鼻
    白,肺之病也。色淺白,喘而不滿者,正虛也﹔色深白,喘而胸滿者,邪實
    也。目者,肝之官也,目青,肝之病也。色深青者,邪實也﹔色淺青者,正
    虛也。口唇者,脾之官也,唇黃,脾之病也。色深黃者,邪實也﹔色淺黃
    者,正虛也。耳者,腎之官也,耳黑,腎之病也。色深黑者,邪實也﹔色淺
    黑者,正虛也。所謂深淺分彰者,即下之所謂淺淡為虛,深濃為實,分明彰
    顯也。
    左頰部肝,右頰部肺,額心頦腎,鼻脾部位。
    部見本色,深淺病累,若見他色,按法推類。
    【注】此以五色合五部,主虛、實、賊、微、正,五邪之診法也。左頰,肝
    之部也。右頰,肺之部也。額上,心之部也。頦下,腎之部也。鼻者,脾之
    部也。本部見本色,淺淡不及,深濃太過者,皆病色也。假如鼻者,脾之部
    位,見黃本色,則為本經自病,正邪也。若見白色,則為子盜母氣,虛邪
    也。若見赤色,則為母助子氣,實邪也。若見青色,則為彼能克我,賊邪
    也。若見黑色,則為我能克彼,微邪也。所謂按法推類者,謂余臟准按此法
    而推其類也。
    天庭面首,闕上喉咽,闕中印堂,候肺之原,山根候心,
    年壽候肝,兩傍候膽,脾胃鼻端。頰腎腰臍,顴下大腸,
    顴內小腑,面王子膀。當顴候肩,顴外候臂,顴外之下,
    乃候手位。根傍乳膺,繩上候背,牙車下股,膝脛足位。
    【注】此以上部候頭,下部候足,中部候臟腑,合五色主病之診法也。闕中
    者,兩眉之間,謂之印堂,中部之最高者,故應候肺之疾也。印堂之上,名
    曰闕上,闕上至發際,名曰天庭。天庭為上部之上,故應候頭面之疾也。闕
    上為上部之下,故應候咽喉之疾也。山根者,兩目之間,即下極也,在肺下
    之部,故應候心之疾也。年壽者,下極之下,即鼻柱也,在心下之部,故應
    候肝之疾也。面傍者,年壽之左右,膽附于肝,故應候膽之疾也,鼻端者,
    年壽之下,謂之面王,即准頭鼻孔也,在肝下之部,故應候脾之疾也。鼻孔
    者,即方上也,脾胃相連,故應候胃之疾也。耳前之下,謂之兩頰,四臟居
    腹而皆一,惟腎居脊而有兩,故兩頰應候腎之疾也﹔與腰臍對,故又應候腰
    臍之疾也。頰內高骨,謂之兩顴之下,在腎下之部,故應候大腸之疾也。顴
    內者、即兩顴之內也,小腑者,謂小腸之腑也,小腸在大腸之上,故應候之
    也。准頭上至于庭,皆謂之明堂,准頭下至于頦,皆謂之面王。面王者、即
    人中承漿之部也。膀胱者、腎之腑也,子處者、即精室血海也,皆居腎之
    下,故面王應候子處膀胱之疾也。此臟腑上下、內外之部位也。五部以頦候
    腎者,以水居極下,且子處中通兩腎也。以天庭候心者,以火居極上故也。
    以左頰候肝者,以木位居左故也。以右頰候肺者,以金位居右故也。以鼻候
    脾者,以土位居中故也。當顴者,當兩顴骨之部也。顴為骨之本,而居外部
    之上,故應候肩之疾也。肩接乎臂,故顴骨之外,應候臂之疾也。臂接乎
    手,故顴外之下,應候手部之疾也。根傍者,山根兩傍,兩目內之部也,而
    居內部之上,故應候膺乳胸前之疾也。兩頰候腰腎,頰外從頰骨上引曰繩
    骨,故應候背之疾也。頰外從頰骨下引曰牙車骨,故應候股下膝脛足部之疾
    也。此肢體上下、內外之部位也。
    庭闕鼻端,高起直平。顴頰蕃蔽,大廣豐隆。
    骨胳明顯,壽亨遐齡。骨胳陷弱,易受邪攻。
    【注】此明五官、五部、強弱、壽夭之診法也。天庭闕中至鼻之端,皆高起
    直平,面顴、兩頰、蕃蔽、耳門,皆大廣丰隆,去之十步,皆見于外,則為
    骨胳明顯也。其人不但不病,且享遇齡之壽也。若天庭、顴、頰、耳門諸
    處,骨卑肉薄,則為骨胳陷弱也。其人不但不免于病,且不壽也。
    黃赤風熱,青白主寒,青黑為痛,甚則痺攣。
    恍白脫血,微黑水寒,痿黃諸虛,顴赤勞纏。
    【注】此以五色隨其所在五官、五部、內部、外部、上部、下部主病之診法
    也。黃赤為陽色,故為病亦陽,所以主風也,熱也。青白黑為陰色,故為病
    亦陰,所以主寒也,痛也。若黑甚,在脈則麻痺,在筋則拘攣。恍白者,淺
    淡白色也,主大吐衄
    、下血、脫血也﹔若無衄吐下血,則為心不生血,不榮于色也。微黑者,淺
    淡黑色也,主腎病水寒也。痿黃者,淺淡黃色也,主諸虛病也。兩顴深紅赤
    色者,主陰火上乘,虛損勞疾也。
    視色之銳,所向部官。內走外易,外走內難。
    官部色脈,五病交參,上逆下順,左右反阽。
    【注】此以五色傳乘官部之診法也。色之尖處為銳。凡病相傳相乘,當視其
    色之銳處所向何官、何部,則知起自何官、何部,傳乘何部、何官,生克順
    逆,自然明矣。銳處向外,是內部走外部,則為臟傳腑,腑傳表,易治之病
    也。銳處向內,是外部走內部,則為表傳腑,腑傳臟,難治之病也。內走處
    走,固有難易,然更當以五部、五官、五色、五脈、五病交相推參,則又有
    微甚生死之別焉。凡病色從下沖明堂而上額,則為水克火之賊邪,故逆也。
    從上壓明堂而下頦,則為火侮水之微邪,故順也。反,相反也。阽,危也。
    男子以左為主,女子以右為主。男子之色,自左沖右為從,自右沖左為逆。
    女子之色,自右沖左為從,自左沖右為逆。逆者相反也,相反故危也。前以
    內外部位分順逆,后以上下、左右分順逆,不可不知。
    沉濁晦暗,內久而重。浮澤明顯,外新而輕。
    其病不甚,半澤半明。云散易治,摶聚難攻。
    【注】此以五色晦明聚散,別久、重、新、輕之病,易治、難治之診法也。
    色深為沉,主病在內,若更濁滯晦暗,主久病與重病也。色淺為浮,主病在
    外,若得光澤明顯,主新病與輕病也。若其色雖不枯晦,亦不明澤,主不甚
    之病也。凡諸病之色,如云撤散,主病將愈,易治也﹔摶聚凝滯,主病漸
    進,難治也。上以內外、上下、左右分順逆,此以淺深、晦明、聚散分順逆
    也。
    黑庭赤顴,出如拇指,病雖小愈,亦必卒死。
    唇面黑青,五官黑起,擦殘汗粉,白色皆死。
    【注】此明非常之色,診人暴死之法也。出如拇指,謂成塊成條,摶聚不散
    也。黑色出如拇指于天庭,赤色出如拇指于兩顴,此皆水火相射之候,故病
    者雖或小愈,亦必卒然而死也。病者唇面青黑,及五官忽起黑色白色,如擦
    殘汗粉之狀,雖不病,亦皆主卒死也。
    善色不病,于義誠當,惡色不病,必主凶殃,
    五官陷弱,庭闕不張,蕃蔽卑小,不病神強。
    【注】此明見其色不見其病之診法也。善色者,氣色并至之好色也,其人于
    理當不病也。惡色者,沉深滯晦之色也,其人即不病,亦必主凶殃也。凶殃
    者,即相家所謂紅主焦勞口舌,白主刑罰孝服,黑主非災凶死,青主憂訟暴
    亡之類也。五官陷弱者,謂五官骨陷肉薄也。庭闕不張者,謂天庭、闕中不
    丰隆張顯也。蕃蔽卑小者,謂頰側耳門卑低不廣也。此皆無病而有不壽之
    形,若加惡色,豈能堪哉!其有不病者,必其人神氣強旺素稱其形也。
    肝病善怒,面色當青,左有動氣,轉筋脅疼。
    諸風掉眩,疝病耳聾,目視恍恍,如將捕驚。
    【注】此下五條,皆明色病相合,本臟自病,虛實之診法也。怒者,肝之
    志,故病則好怒也。青者,肝之色,故病則面色當青也。肝之部位在左,故
    病則左脅有動氣而脅疼也。肝主筋,故病則轉筋也。掉者,動搖抽搐也。眩
    者,昏黑不明也。肝主風。故病則掉眩也。疝主肝,故病疝也。肝與膽為表
    里,故病耳聾也。此皆肝實之病。若肝虛,則目視恍恍無所見,以肝開竅于
    目也。肝虛則膽薄,故不時而有如人將捕之驚也。
    心赤善喜,舌紅口干,臍上動氣,心胸痛煩。
    健忘驚悸,怔忡不安,實狂昏冒,虛悲淒然。
    【注】喜者心之志,故病則好喜也。赤者心之色,故病則面色赤也。心開竅
    于舌,故病則舌赤紅也。心主熱,故病則口干心煩也。心之部位在上,故病
    則臍上有動氣也。胸者心肺之宮城也,故病則心胸痛也。健忘、驚悸、怔
    忡,皆心神不安之病也。熱乘心實,則發狂昏冒也。神怯心虛,則淒然好悲
    也。
    脾黃善憂,當臍動氣,善思食少,倦怠乏力,
    腹滿腸鳴,痛而下利,實則身重,脹滿便閉。
    【注】黃者脾之色,故病則面色黃也。憂思者,脾之志,故病則好憂思也。
    脾之部位在中,故病則當臍有動氣也。脾主味,故病則食少也。脾主四肢,
    故病則倦怠乏力也。脾主腹,故病則腹滿腸鳴痛而下利也。此皆\k脾虛\k之
    病也。脾主肉,故實則病身重、腹脹滿、便閉也。
    肺白善悲,臍右動氣,洒淅寒熱,咳唾噴嚏,
    喘呼氣促,膚痛胸痺,虛則氣短,不能續息。
    【注】白者肺之色,故病則面色白也。悲者肺之志,故病則好悲也。肺之部
    位在右,故病則右脅有動氣也。肺主皮毛,故病則洒淅寒熱膚痛也。咳嗽唾
    痰,噴嚏流涕,喘呼氣促,皆肺本病也。胸者肺之府也,故病則胸痺而痛
    也。肺虛則胸中氣少,故喘咳皆氣短不能續息也。
    腎黑善恐,臍下動氣,腹脹腫喘,溲便不利,
    腰背少腹,骨痛欠氣,心懸如飢,足寒厥逆。
    【注】黑者腎之色,故病則面色黑也。恐者腎之志,故病則好恐也。腎之部
    位在下,故病則臍下有動氣也。腎主水,故病則水蓄腹脹、腫滿、喘不得臥
    也,腎開竅于二陰,故病則溲便不利也。腎主骨,腎與膀胱為表里,故病則
    少腹滿,背與骨俱痛也。腎主欠,故病則呵欠也。腎邪上乘于心,故病則心
    空如飢也。諸厥屬下,故病則足寒厥逆也。
    正病正色,為病多順,病色交錯,為病多逆。
    母乘子順,子乘母逆。相克逆凶,相生順吉。
    【注】此以五色合五病順逆生死之診法也。假如肝病色青,是正病正色。
    芋C若反見他色,是病色交錯也。若見黑色,為母乘子,相生之順也。若見
    赤色,為子乘母,相生之逆也。若見黃色,為病克色,其病不加,凶中順
    也。若見白色,為色克病,其病則甚,凶中逆也。曰相克逆凶者,謂相克為
    凶,凶中順尚可也。凶中逆必凶也。曰相生順吉者,謂相生為吉,如子乘
    母,為吉中小逆也,如母乘子,為吉中大順也。其余四臟皆仿也。
    色生于臟,各命其部。神藏于心,外候在目。
    光晦神短,了了神足。單失久病,雙失即故。
    【注】此以色合二目之神,診病生死之法也。五色生于五臟,各命其部而見
    于面。神藏于心,雖不可得而識,然外候在目,視其目光晦暗,此為神短病
    死之候也。若目睛清瑩,了了分明,此為神足不病之候也。單失者,謂或色
    或神,主久病也。雙失者,神色俱失,故主即死也。
    面目之色,各有相當,交互錯見,皆主身亡,
    面黃有救,眥紅疹瘍,眥黃病愈,睛黃發黃。
    【注】此以色合二目之色,診病之法也。面目之色,各有相當之色,如面之
    色,肝青、心赤、脾黃、肺白、腎黑﹔目之色,如睛瞳黑、烏珠青、白珠
    白、兩紅也。若目青、目赤、目白、目黑,與面色但有不同,皆為交互錯
    見,病者皆主身亡也。惟面色黃者,為土未敗,五行有救,皆不死也。若傷
    寒兩目紅,則為發疹瘍之兆
    。兩目皆黃,則為病將愈之征。若兩睛通黃,則為主發黃疸之候也。
    閉目陰病,開目病陽,朦朧熱盛,時瞑衄常,
    陽絕戴眼,陰脫目盲,氣脫眶陷,睛定神亡。
    【注】此診目陰陽生死之法也。凡病者閉目,則為病在陰也﹔開目,則為病
    在陽也。朦朧昏不了了,非開目也,則為熱盛傷神也。視而時瞑,非開目
    也,則為衄血之常候也。目上直視,謂之戴眼,則為陽絕之候也。視不見
    物,謂之目盲,則為陰脫之候也。目眶忽陷,則為氣脫之候也。睛定不轉,
    則為神亡之候也。
    五色既審,五音當明。聲為音本,音以聲生。
    聲之余韻,音遂以名。角徵宮商,并羽五聲。
    【注】此明五音,乃天地之正氣,人之中聲也。有聲而后有音,故聲為音
    本,音以聲生也。聲之余韻則謂之音,非聲之外復有音也。五色命乎五臟,
    診人之病,既已審矣﹔而五音通乎五臟,診人之病,亦當明也。角屬木通乎
    肝,微屬火通乎心,宮屬土通乎脾,商屬金通乎肺,羽屬水通乎腎也。
    中空有竅,故肺主聲。喉為聲路,會厭門戶。
    舌為聲機,唇齒扇助。寬隘銳鈍,厚薄之故。
    【注】此明聲音各有所主之診法也。凡萬物中空有竅者皆能鳴焉,故肺象之
    而主聲也。凡發聲必由喉出,故為聲音之路也。必因會厭開闔,故為聲音門
    戶也。必借舌為宛轉,故為聲音之機也。必資之于牙齒唇口,故為聲音之扇
    助也。五者相須,故能出五音而宣達遠近也。若夫喉有寬隘,寬者聲大,隘
    者聲小。舌有銳鈍,銳者聲辨,鈍者不真。會厭有厚薄,厚者聲濁,薄者聲
    清。唇亦有厚薄,厚者聲遲,薄者聲疾。牙齒有疏密,疏者聲散,密者聲
    聚。五者皆無病之聲音,乃形質之稟賦不同也。以此推之,在喉、在會厭、
    在舌、在齒、在唇之故,當有別也。
    舌居中發,喉音正宮,極長下濁,沉厚雄洪。
    開口張顎,口音商成,次長下濁,鏗鏘肅清。
    撮口唇音,極短高清,柔細透徹,尖利羽聲。
    舌點齒音,次短高清,抑揚詠越,徵聲始通。
    角縮舌音,條暢正中,長短高下,清濁和平。
    【注】此明五臟聲音不病之常之診法也。經曰:天食人以五氣,五氣入鼻藏
    于心肺,上使五色修明,聲音能彰。故五臟各有正聲,以合于五音也。如舌
    居中,發音自喉出者,此宮之正音也﹔其聲極長、極下、極濁,有沉洪雄厚
    之韻,屬土入通于脾。開口張,音自口出者,此商之正音也﹔其聲次長、次
    下、次濁,有鏗鏘清肅之韻,屬金入通于肺。撮口而發,音自唇出者,此羽
    之正音也﹔其聲極短、極高、極清,有柔細尖利之韻,屬水入通于腎。以舌
    點齒成音者,乃徵之正音也﹔其聲次短、次高、次清,有抑揚詠越之韻,屬
    火入通于心。內縮其舌而成音者,乃角之正音也﹔其聲長短、高下、清濁相
    和,有條暢中正之韻,屬木入通于肝。此五臟不病之常聲也。者,齒本肉
    也。
    喜心所感,忻散之聲。怒心所感,忿厲之聲。
    哀心所感,悲嘶之聲。樂心所感,舒緩之聲。
    敬心所感,正肅之聲。愛心所感,溫和之聲。
    【注】前以咽喉、會厭、舌、齒、口唇稟賦不同,以別非病之音。此又復以
    人之情、感物成聲,以明非病之聲也。如為喜感于心者,則其發聲必忻悅以
    散也。怒感于心者,則其發聲必忿急而厲也。哀感于心者,則其發聲必悲淒
    以嘶也。樂感于心者,則其發聲必舒暢不迫也。敬感于心者,則其發聲必正
    直肅斂也。愛感于心者,則其發聲必溫柔以和也。醫者于此比類而推不病之
    音,自可識有病之音也。
    五聲之變,變則病生,肝呼而急,心笑而雄,
    脾歌以漫,肺哭促聲,腎呻低微。色克則凶。
    【注】此以五聲變而生病之診法也。五聲失正,則謂之變,變則病生也。肝
    呼而聲急,肝聲失正,故知病生肝也。心笑而聲雄,心聲失正,故知病生心
    也。脾歌而聲漫,脾聲失正,故知病生脾也。肺哭而聲促,肺聲失正,故知
    病生肺也。腎呻而低微,腎聲失正,故知病生腎也。所謂色克則凶者,假如
    肝病呼急,得相克之白色,主凶也。余臟仿此。
    好言者熱,懶言者寒。言壯為實,言輕為虛。
    言微難復,奪氣可知。譫妄無倫,神明已失。
    【注】此以聲音診病寒熱、虛實、生死之法也。《中藏經》曰:陽候多語、
    熱也,陰候無聲、寒也。發言壯厲,實也﹔發言輕微,虛也。若言聲微小不
    能出喉,欲言不能復言者,此奪氣也。譫言妄語,不別親疏,神明失也,皆
    主死候。
    失音聲重,內火外寒。瘡痛而久,勞啞使然。
    啞風不語,雖治命難。嘔歌失音,不治亦痊。
    【注】此明失音為病不同之診也。失音聲粗重,乃內火為外寒所遏,郁于肺
    也。若不粗重,且瘡爛而痛,日久流連者,是因勞啞使然也。小兒抽風不
    語,大人中風不語,皆謂之啞風,雖竭力治之,而命則終難挽回,以金不能
    制木也。謳歌失音者,是因歌傷喉,不治亦可痊也。

    多多 :emm01: :emm01: :emm01:

  • 簷前滴水

    會員
    20 8 月, 2005 在 2:00 下午

    下面引用由簷前滴水2005/08/20 01:46pm 發表的內容:
    在下登這編文章,是想各位了解中醫四診《望聞問切》的重要性。
    四診心法要訣(上)
    醫家造精微,通幽顯,未有不先望而得之者。近世惟事切巧,不事望神,大
    失古聖先賢之旨。今采醫經論色診之文,確然可法者,編 …

    四診心法要訣-〔下〕
    聲色既詳,問亦當知,視其五人,以知起止。
    心主五臭,自入為焦,脾香腎腐,肺腥肝臊。
    脾主五味,自入為甘,肝酸心苦,肺辛腎咸。
    腎主五液,心汗肝泣,自入為唾,脾涎肺涕。
    【注】此明五入問病之診法也。肺主五聲,肝主五色,前已詳明,而問之之
    道,亦所當知也。經曰:治之極于一。一者,問其因而得其情也。其要在視
    其五入,即可以知病情之起止也。假如心主五臭,凡病者喜臭、惡臭,皆主
    于心,此統而言之也。若分而言之,則自入喜焦,病生心也﹔入脾喜香,病
    生脾也﹔入腎喜腐,病生腎也﹔入肺喜腥,病生肺也﹔入肝喜臊,病生肝
    也。脾主五味,凡病者喜味、惡味,皆主于脾,此統而言之也。若分而言
    之,則自入喜甘,病生脾也﹔入肝喜酸,病生肝也﹔入心喜苦,病生心也﹔
    入肺喜辛,病生肺也﹔入腎喜咸,病生腎也。腎主五液,凡病者多液、少
    液,皆主于腎,此統而言之也。若分而言之,則自入出而為唾,病生腎也﹔
    入心出而為汗,病生心也﹔入肝出而為淚,病生肝也﹔入脾出而為涎,病生
    脾也﹔入肺出而為涕,病生肺也。其聲之微壯,色之順逆,法同推也。
    百病之常,晝安朝慧,夕加夜甚,正邪進退。
    潮作之時,精神為貴,不衰者實,困弱虛累。
    【注】此以問知精神盛衰、虛實之診法也。凡病朝慧者,以朝則人氣始生,
    衛氣始行,故慧也。晝安者,以日中則人氣長,長則勝邪,故安也。夕加
    者,以夕則人氣始衰,邪氣始生,故加也。夜甚者,以夜半則人氣入臟,邪
    氣獨居于身,故甚也。此百病消長,邪正進退之常也,凡病來潮發作之時,
    精神為貴者,以病至精神不衰,則為邪氣不能勝正,正氣實也﹔病至精神困
    弱,則為正氣不能勝邪,正氣虛也。
    晝劇而熱,陽旺于陽。夜劇而寒,陰旺于陰。
    晝劇而寒,陰上乘陽。夜劇而熱,陽下陷陰。
    晝夜寒厥,重陰無陽。晝夜煩熱,重陽無陰。
    晝寒夜熱,陰陽交錯,飲食不入,死終難卻。
    【注】此以問知晝夜起居,診病陰陽、氣血、生死之法也。晝,陽也﹔熱,
    陽也。凡病,晝則增劇煩熱,而夜安靜者,是陽自旺于陽分,氣病而血不病
    也。夜,陰也﹔寒,陰也。凡病,夜則增劇寒厥,而晝安靜者,是陰自旺于
    陰分,血病而氣不病也。凡病,晝則增劇寒厥而夜安靜者,是陰上乘于陽分
    之病也。凡病,夜則增劇煩熱而晝安靜者,是陽下陷于陰分之病也。凡病,
    晝夜俱寒厥者,是重陰無陽之病也。凡病晝夜俱煩熱者,是重陽無陰之病
    也。凡病,晝則寒厥,夜則煩熱者,名曰陰陽交錯。若飲食不入,其人之
    死,終難卻也。
    食多氣少,火化新痊。食少氣多,胃肺兩愆。
    喜冷有熱,喜熱有寒,寒熱虛實,多少之間。
    【注】此以問知飲食之診法也。食多氣盛,此其常也。若食多氣少,非胃病
    火化,即新愈之后貪食,而谷氣未足也。食少氣少,此其常也。若食少氣
    多,則必是胃病不食,肺病氣逆,兩經之愆也。喜冷者,中必有熱。喜熱
    者,中必有寒。虛熱則飲冷少,實熱則飲冷多,虛寒則飲熱少,實寒則飲熱
    多,故曰寒熱虛實,辨在多少之間也。
    大便通閉,關乎虛實,無熱陰結,無寒陽利。
    小便紅白,主乎熱寒,陰虛紅淺,濕熱白泔。
    【注】此以問知大、小二便之診法也。大便之利不利,關乎里之虛實也。閉
    者為實,若內外并無熱証,則為陰結便閉也。通者為虛,若內外并無寒証,
    則為陽實熱利也。小便之紅與白,主乎里之寒熱也。紅者為熱,若平素淺紅
    淡黃,則為陰虛也。白者為寒,若平素白渾如米泔,則為濕熱所化也。
    望以觀色,問以測情。召醫至榻,不盼不驚,
    或告之痛,并無苦容,色脈皆和,詐病欺蒙。
    【注】此以色合問,診病真偽之法也。望色只可以知病之處,非問不足以測
    病之情也。凡病者聞醫至榻,未有不盼視而驚起者也,若不驚起而盼視者,
    非無病必驕恣之輩也。若病者或告之痛,醫視其面并無痛苦容狀,診其色脈
    皆利,此乃詐病欺蒙醫士也。
    脈之呻吟,病者常情。搖頭而言,護處必疼。
    三言三止,言謇為風。咽唾呵欠,皆非病征。
    【注】此以聲合情,診病真偽之法也。醫家診脈,病者呻吟,以其為病所
    苦,無奈之常情也。凡欲言而先搖頭者,是痛極艱于發聲,搖頭以意示緩故
    也。若以手護腹,則為里痛,護頭則為頭痛,但有所護之處,必有所痛也。
    持脈之時,病人三言三止者,謂欲言不言,不言欲言,如此者三也。言謇不
    能言者,風病也。若非言謇風病而三言三止者,是故為詐病之態也。或脈之
    而咽唾,或脈之而呵欠,皆非有病之征。以咽唾者里氣和,呵欠者陰陽和故
    也。舉此二事,以診別其情之真偽,則其他可推廣矣,蓋意在使病者不能售
    其欺,醫者不致為其所欺而妄治也。
    黑色無痛,女疸腎傷,非疸血蓄,衄下後黃。
    面微黃黑,紋繞口角,飢瘦之容,詢必噎膈。
    【注】此以色合問,診病之法也。黑色當主痛,詢之無痛病,或為腎傷女勞
    疸也,察之又非女疸,其為血蓄于中,顏變于外可知,然血蓄之黑,則必或
    吐衄、或下血,而后即轉黃色,以瘀去故也。面微黑黃者,即淺淡之黧色
    也,視其壽帶紋短,若纏繞口角,亦非蓄血,即相家所謂蛇入口,主人餓
    死,更視其人有飢餓削瘦之容,可知病不能食,詢問必是噎膈也。
    白不脫血,脈如亂絲,問因恐怖,氣下神失,
    乍白乍赤,脈浮氣怯,羞愧神蕩,有此氣色。
    【注】此以色合情之診法也。白者脫血虛色也,察之并無脫血之証,問之始
    知因恐怖也。恐則血隨氣下,故色白也。怖則神隨氣失,故脈如亂絲也。乍
    白乍赤,氣血不定之色也,脈浮氣怯,神氣不安之象也。問之始知中心羞
    愧,有此氣色也。羞則氣收,故氣怯也。愧則神蕩,故脈浮也。舉此情色二
    端,一以診病,一以診情,他可類推,總在臨病者神而明之也。
    眉起五色,其病在皮。營變蠕動,血脈可知。
    眥目筋病,唇口主肌,耳主骨病,焦枯垢泥。
    【注】此以色合皮、脈、肉、筋、骨,診病之法也。凡眉間起五色,主病在
    皮者,以肺主皮毛也。營變五色,蠕蠕然動,主病在脈者,以營行血脈也。
    目起五色,主病在筋者,以肝主筋也。唇口起五色,主病在肌者,以脾主肉
    也。耳起五色,主病在骨者,以腎主骨也。焦枯垢泥者,乃枯骨不澤,不能
    外榮也。此下皆診病之雜法也。
    髮上屬火,鬚下屬水,皮毛屬金,眉橫屬木,
    屬土之毫,腋陰臍腹。發直如麻,毛焦死故。
    【注】此明毛發診病之法也。發屬心而上長,故屬火也。須屬腎而下長,故
    屬水也。通身之毛,屬肺而生皮,故屬金也。眉屬肝而橫長,故屬木也。腋
    下、陰下、臍中、腹中之毫,屬脾以應四維,故屬土也。凡毛發雖屬五臟,
    然皆血液所生,故喜光澤,若發直如麻,須毛焦枯,皆死候也。
    陰絡從經,而有常色。陽絡無常,隨時變色。
    寒多則凝,凝則黑青。熱多則淖,淖則黃紅。
    【注】此以色合絡脈之診法也。絡有陰陽,隨陰經之絡為陰絡,隨陽經之絡
    為陽絡也。陰絡深而在內,陽絡浮而在外,在內者不可得而見也,惟從經常
    之色而治之,故曰有常色也。在外者可得而見,則隨四時推遷變色而治之,
    故曰陽絡無常也。然陽絡之變色,亦不外乎診色之寒熱也。寒多則脈凝,凝
    則色青黑也,熱多則脈淖,淖則色黃紅也。
    胃之大絡,名曰虛里,動左乳下,有過不及,
    其動應衣,宗氣外泄,促結積聚,不至則死。
    【注】此明宗氣診病法也。胃之大絡,名曰虛里,貫膈絡肺,出于左乳之
    下,動不應衣,以候宗氣。若動之微而不見,則為不及,主宗氣內虛也。若
    動之應衣而甚,則為太過,主宗氣外泄。若三、四至一止,或五、六至一
    止,則主有積聚也。若絕不至者,則主死矣。
    脈尺相應,尺寒虛瀉,尺熱病溫,陰虛寒熱,
    風病尺滑,痺病尺澀,尺大豐盛,尺小虧竭。
    【注】此明診尺之法也。尺者,謂從關至尺澤之皮膚也。經曰:脈急尺之皮
    膚亦急,脈緩尺之皮膚亦緩,脈小尺之皮膚亦減而少氣,脈大尺之皮膚亦賁
    而起,脈滑尺之皮膚亦滑,脈澀尺之皮膚亦澀。故曰脈尺相應也。若診尺之
    皮膚寒,則主虛瀉也。診尺之皮膚熱則主病溫也﹔非病溫則主陰虛寒熱勞疾
    也。凡風病則尺之膚滑也。痺病則尺之膚澀也,氣血盛則尺之肉丰盛,氣血
    虛則尺之肉虧竭也。
    肘候腰腹,手股足端,尺外肩背,尺肉膺前,
    掌中腹中,魚青胃寒,寒熱所在,病生熱寒。
    【注】此明肘臂之診法也。肘上曰膊,肘下曰臂,膊臂之節曰肘,臂內曰
    尺,尺外曰臂。肘上候腰腹,手主候股足,臂主候肩背,尺主候胸膺,掌中
    主候腹中。手大指本節后名曰魚,或有青色,或現青脈,主候胃中寒也。診
    其寒熱所在,何處主病生寒熱也。
    診臍上下,上胃下腸,腹皮寒熱,腸胃相當。
    胃喜冷飲,腸喜熱湯。熱無灼灼,寒無滄滄。
    【注】此明診臍之法也。臍之上主候胃也。臍之下主候腸也。捫其上、下之
    腹皮寒熱,則知胃腸有寒熱相當之病也。胃中有病,每喜冷飲,腸間有病,
    多喜熱湯,是其征也。然與之飲熱,不可過于灼灼之熱﹔與寒,不可過于滄
    滄之寒,蓋恐其恣意有失,惟當適其寒溫之宜也。
    胃熱口糜,懸心善飢。腸熱利熱,出黃如糜。
    胃寒清厥,腹脹而疼。腸寒尿白,饗瀉腸鳴。
    【注】此明胃腸寒熱為病之診法也。胃中有熱,則上發口糜,心空善飢。腸
    中有熱,則瀉出之物亦熱,色黃如粥。胃中有寒,面清冷厥,則腹脹而疼。
    腸中有寒,則小便尿白,饗瀉腸鳴也。
    木形之人,其色必蒼,身直五小,五瘦五長。
    多才勞心,多憂勞事。軟弱曲短,一有非良。
    【注】此下五條,皆以色合形之診法也。木形之人,其色合青,貴乎如碧蒼
    之潤也。身直者,象木之干直也。五小者,謂頭小手足小,象木之巔枝也。
    五瘦五長者,謂身肢象木之條細而長也。多才者,象木之用隨斫成材也。多
    才之人,必勞于心也。多憂者,象木之性不能自靜也﹔多憂之人,必勞于事
    也。若一有形質軟弱曲短,皆非良材也。
    火形赤明,小面五銳,反露偏陋,神清主貴。
    重氣輕財,少信多慮,好動心急,最忌不配。
    【注】火形之人,其色合赤,貴乎明也。五銳者,謂頭、額、鼻、面、口,
    象火上之尖銳也。五反五露者,謂五官反外、露外也,象火之性,張顯外露
    也。五偏五陋者,謂五官不正丑陋也,象火寄體,隨物難定也。凡此反露偏
    陋,皆火敗形,若神清而明,是為得火之神,則反主貴也。重氣者,象火屬
    陽,多氣也。輕財者,象火之性,多散也。少信者,象火之性,易變也。多
    慮者,象火之明,燭物也。好動者,象火之用,不靜也。心急者,象火之
    性,急速也。最忌神痴、氣濁、色悖,則為不配,皆敗形也。
    土形之狀,黃亮五圓,五實五厚,五短貴全。
    面圓頭大,厚腹股肩,容人有信,行緩心安。
    【注】土形之人,其色合黃,貴乎亮也。五圓者,象土之形圓也。五實五厚
    者,象土之質實厚也。五短者,象土之形敦短也。圓、實、厚、短,五者俱
    全,各成一形,皆為土之正形,則主貴也。面圓、頭大、厚腹、美肩、美
    股,皆土厚實之狀也。客人有信,行緩心安,皆土德性之厚也。
    金形潔白,五正五方,五朝五潤,偏削敗亡。
    居處靜悍,行廉性剛,為吏威肅,兼小無傷。
    【注】金形之人,其色合白,貴乎潔也。五正五方者,象金之形方正也。五
    朝者,金主骨,骨胳貴內朝明堂也。五潤者,象金之藏于水也。偏則不方
    正,削則骨露陷,敗亡之形也。居處靜悍者,象金靜而悍也。行廉性剛者,
    象金性潔而剛也。為吏威肅者,象金之性肅殺也。兼小無傷者,謂方正朝
    潤,雖小無傷,金之正形也。
    水形紫潤,面肥不平,五肥五嫩,五秀五清。
    流動搖身,常不敬畏,內欺外恭,粗濁主廢。
    【注】水形之人,其色合紫,貴乎潤色。面肥不平者,象水之面廣而有波
    也。五肥者,象水之形廣大也。五嫩者,象水之性滋潤也。五秀五清者,象
    水之質清徹也。肥嫩之質,發行常流動搖身,象水之流動不居也。常不敬畏
    者,象水之性趨下不上也。內欺外恭者,象水之質內虛無實也。若神氣粗
    濁,皆主廢形也。
    貴乎相得,最忌相勝。形勝色微,色勝形重。
    至勝時年,加感則病。年忌七九,猶宜慎恐。
    【注】此明得其形不得其色之診法也。假如木形之人,法當色青,是為形色
    相得,不病而貴之形也。若見黃色或見白色,是為相勝,主病而最忌者也。
    見黃色者,則為形勝色,主病微﹔見白色者,則為色勝形,主病重也。然其
    生病,必至于勝木之時之年,加感外邪則病也。年忌者,謂五形之人,形色
    相勝者,凡至七歲,是為年忌。積九遞加至十六歲、二十五歲、三十四歲、
    四十三歲、五十二歲、六十一歲,皆年忌之年也。當此之年,加感為病則
    甚。故曰尤宜戒慎恐懼也。
    形有強弱,肉有脆堅,強者難犯,弱者易干。
    肥食少痰,最怕如綿。瘦食多火,著骨難全。
    【注】此明形肉生死之診法也。五形之人,得其純者,皆謂之強,得其駁
    者,皆謂之弱。強者加感之邪難犯,弱者加感之邪易干也。能食形肥者、強
    也﹔若食少而肥者,非強也,乃痰也。肥人最怕按之如綿絮,謂之無氣,則
    主死矣。食少而瘦者,弱也﹔若食多而瘦者、非弱也,乃火也。瘦人最怕肉
    干著骨,謂之消瘦,亦主死矣。
    形氣已脫,脈調猶死。形氣不足,脈調可醫。
    形盛脈小,少氣體治。形衰脈大,多氣死期。
    【注】此以形合脈,診生死之法也。經曰:形氣已脫,九候雖調猶死者,謂
    形脫無以貯氣也。形氣俱虛,寸口脈調可醫者,謂形氣未相失也。形盛而
    肥,脈小少氣者,謂氣不能勝形也。形衰而瘦,脈大多氣者,謂形不能勝氣
    也。故皆主死也。
    頸痛喘疾,目裹腫水,面腫風水,足腫石水。
    手腫至腕,足腫至踝,面腫至項,陽虛可嗟。
    【注】此明形腫生死之診法也。視其病者,人迎頸脈大動。主喘不得臥之疾
    也。目裹上、下腫者,主有水氣之病也。從面腫起者,名曰風水,陽水也。
    從足脛腫起者,名曰石水,陰水也。若手腫至腕,足腫至踝,面腫至項,非
    水也,乃陽氣虛結不還之死証也。
    頭傾視深,背曲肩隨,坐則腰痿,轉搖遲回,
    行則僂俯,立則振掉,形神將奪,筋骨虺頹。
    【注】此明形憊死候之診法也。經曰:夫五臟者,身之強也。頭者,精明之
    府,頭傾視深,精神將奪矣。背者,胸中之府,背曲肩隨,府將壞矣。腰
    者,腎之府,轉搖艱難,腎將憊矣。膝者,筋之府,屈伸不能,行則僂俯,
    筋將憊矣。骨者,髓之府,不能久立,行則振掉,骨將憊矣。凡此形神將
    奪,筋骨虺頹之形狀,故皆主死候也。
    太陰情狀,貪而不仁,好入惡出,下意貌親,
    不隨時務,后動于人,長大似僂,其色黯黯。
    【注】此明陰陽之人之情狀,以別陰陽盛衰法也。太陰,陰盛而過柔,故貪
    而不仁也。好入惡出,陰性藏也。下意貌親,陰性卑柔也。不隨時務,陰喜
    靜也。后動于人,陰性遲也。長大者,陰盛之形也。似僂者,好曲身傴僂下
    意之態也。其色黑黯黯,陰盛之色也。此太陰人之情狀也。
    少陰情狀,小貪賊心,喜失慍得,傷害無恩,
    立則險躁,寡和無親,行如伏鼠,易懼易欣。
    【注】少陰,陰微而殘忍,故貪小而賊心也。喜失慍得,陰性嫉妒也。傷害
    無恩,陰性殘忍也。立則險躁,陰性危險也。寡和無親,陰性冷落也。行如
    伏鼠,陰性隱伏也。易懼易欣,謂如鼠之得失,忻然而進,懼然而退也。此
    少陰人之情狀也。
    太陽情狀,自大軒昂,仰胸挺腹,足高氣揚,
    志大虛說,作事好強,雖敗無悔,自用如常。
    【注】太陽,陽盛而過剛,故自大軒昂,仰胸挺腹,足高氣揚也。好志大
    者,陽性好剛強也。好虛說者,陽性好夸張也。作事好強,雖事敗而不悔
    者,以其常好自用自是,亦陽過剛,果于斷也。此太陽人之情狀也。
    少陽情狀, 諦自貴,志小易盈,好外不內,
    立則好仰,行則好搖,兩臂兩肘,常出于背。
    【注】少陽,陽微而明小,故 諦小察,自貴小官,志小易盈滿也。好外交而
    不內附者,陽之性外也。立則好仰,陽之性上也。行則好搖,陽之性動也。
    兩臂兩肘常出于背者,亦陽之性喜露而不喜藏也。此少陽人之情狀也。
    得陰陽正,平和之人,無為懼懼,無為忻忻,
    婉然從物,肅然自新,謙謙君子,藹藹吉人。
    【注】此明陰陽和平人之情狀也。無為懼懼者。中心有所主,而威武不能屈
    也。無為忻忻者,外物不能惑,而富貴不能淫也。婉然從物者,謂豁然而大
    公,物來而順應也。肅然自新者,謂尊嚴以方外,恭敬以直內也。夫如是之
    人,天必之,人必愛之,福祿綏之,焉得不謂之謙謙君子,藹藹吉人也哉!
    明此五者,其人之陰陽盛衰,自可見矣。

    以上兩編文章是本人筆記原本未經任何修改,只屬參考之用。
    如果有「掌面相、經絡學、五行基本功及術敷功底等」,參考
    四診心法,絕無欄路虎。 :em001:
    多多 :emm01: :emm01: :emm01:

  • 懸壺子

    會員
    20 8 月, 2005 在 7:54 下午

    懸壺子 贈與 簷前滴水 2500 美元以示鼓勵
    :em21: :em19:

  • fiend

    會員
    20 8 月, 2005 在 8:42 下午

    fiend 贈與 簷前滴水 10000 美元以示鼓勵
    :emm01: :emm01: :em22:

  • az8888

    會員
    1 9 月, 2005 在 8:22 上午

    感謝您的分享!!!!!

    :em19: :em19: :em19:
    :emm12: :emm12: :emm12:

  • pan0158

    會員
    13 9 月, 2005 在 7:20 上午

    [ 這篇文章最後由pan0158在 2005/09/13 07:21am 第 1 次編輯 ]

    :em22: 謝謝提供寶貴資料

Log in to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