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詢問、尋找答案,向各方術數同好交流
與世界術數連接

術數社交學習平台討論區岐黄易脉中醫藥在免疫學理簡介

  • 中醫藥在免疫學理簡介

    Posted by Onfire on 13 7 月, 2005 在 2:20 下午

    [ 這篇文章最後由Onfire在 2005/07/13 10:21pm 第 1 次編輯 ]

    壹、前言
    中醫學是一種有形與無形生理學科學,對自體無形功能無知者,常謂中醫不科學,若也能親自去體會宇宙現象本能縮入一人體或動物體中,則您將感嘆中醫之理論精湛龐博,更能以此學術來利益自身與諸多家畜動物。有鑑於時下動物疾病頻繁,諸獸醫僅能以疫苗來圍堵豬病。若能學知中醫藥,用此統合協調的中醫藥理論來誘發動物體內免疫系統,時時添加中草藥於飼料中,使動物體免疫功能久遠而強大,則疫病當可如意地控制,達事半功倍也。
     
    貳、中醫八綱的統帥─陰陽論說
    陰陽是一抽象名詞,凡自然界事物均含有相對的兩方面。故一切事象如活動的、興奮的、明顯的、在外的、向上的、前進的、氣體的、無形的、機能的、熱的、光亮的、剛強的、積極的事物,均屬於陽性;相反的,若一切事物如沉靜的、抑制的、隱晦的、在內的、向下的、後退的、有形的、實質的、冷的、暗的、柔弱的、消極的事物,均屬於陰性。利用此事象的特性,就能研判其陰陽而加以應用。
    就動物體來說,背為陽、腹為陰,外為陽、內為陰,腑為陽、臟為陰;另在家畜體而言,胸腹部本屬於陰,又因胸在膈前屬陽,腹在膈後屬陰。五臟在內為陰,六腑在外為陽。又同屬陰的五臟,根據其性能又分為陽臟(心、肺在上)和陰臟(肝、脾、腎在下)。另外對作用功能而言,具有溫熙作用的功能者為陽、具有滋潤作用的物質為陰。同時上言及肝屬陰臟,但肝位於腹內,其實質屬陰,但肝氣主升,其性疏泄而功能屬陽,故肝為陰中之陽。由此可知,各種事物均可以分陰陽兩類,每一種事物又可分為陰陽兩個分面,同時該事物中陰或陽的任何一方還可再分陰陽。

    一、陰陽四特性─相對、互根、消長、轉化
    陰陽的對立、互根、消長和轉化,是陰陽學說的基本理論,闡述宇宙現象及動物體之正常運轉法則,若失此準則,即有不正常現象發生,是謂病態。陰陽四種特性間不是孤立的,而是互相聯繫、互相影響、互為因果的,在臨床上應能靈活運用。
    (一)、陰陽對立性
    陰陽學說主要涵蓋著陰陽三特性,其三特性為相對性、轉化性與統一性。陰陽相對性是指一切事物都存在著陰陽互相排斥、鬥爭,終於達到制約的功用,使宇宙萬象或動物體體內相協調。以氣象言,夏季熱而屬陽,但夏至以後,陰氣隨之而生,用以制約暑熱之陽;冬季寒盛屬陰,但冬至以後,陽氣隨之而生,用以制約嚴寒之陰。因為陰陽互相對立、鬥爭、制約等作用,保證萬物間的平衡發展。人體或畜體的健康也是由於體內陰陽對立、鬥爭、制約,而達其相對平衡的狀態;而人體或畜體的陰陽主要在十二陰陽經絡之調節,如果出現陰陽一方偏盛或偏衰,就會導至病證之發生。故人體或畜體中的陰陽相對性中,會經協調而達成統一的。例如胃是有實質的事物屬於陰,而胃的消化功能是無形的、是機能的,屬於陽。胃(陰)與其消化功能(陽),雖是陰陽相對的,但一分離即不能成就消化作用。故兩者陰陽是相對,但是經常在進行協調、統一之功能。
    (二)、陰陽互根─陰出於陽、陽出於陰
    陰陽既對立又互相依存,主要表現在二種情況:一為陰陽任何一方不能單獨存在,任一方必以另一方的存在做前提;如上為陽,下為陰。若無下陰存在,即無所謂陽。二為陰陽互相滋生,例如吾人經脈的循環次第來說,手陽明大腸經(陽)賡續於手太陰肺經(陰);又如家畜體內的營養物質屬陰,功能活動屬陽,但要發揮功能活動(陽),要有營養物質作為能源,同時營養物質又需要功能活動來攝取補充,此現象可充分說明陰陽互根性。
    (三)、陰陽消長─陰陽的量變
    陰陽在相互對立、依存的情況下,不斷地在進行陰消陽長或陽消陰長的變化過程,如畜體的各種活動(陽)的產生,必須消耗一定的營養物質(陰),此種過程即是陰消陽長;同樣地,各種營養物質的化生,又需要消耗一定的功能活動,此種情況是為陽消陰長。在正常的範圍內的陰陽消長變化屬於生理活動,如果陰陽消長太過,陰陽失去相對平衡,則屬於病理活動的現象。
    (四)、陰陽轉化─陰陽消長的過程
    在一定的條件下陰陽可以轉化,而此轉化的過程屬於質變,非如陰陽消長的量變。如手太陰肺經陰氣極盛而由陽氣承接,故接續手陽明大腸經脈,此即所謂的”重陰必陽,重陽必陰”的道理,如此正常經絡運行不止。所謂”陰陽不調是謂病”,若是不正常的陰陽轉化,則是”寒極生熱,熱極生寒”的病態。如家畜外感風寒,出現耳鼻發涼、肌肉顫抖等現象(屬陰証),但如果寒邪入裡郁久化熱,則出現口乾舌紅、氣粗等熱象(屬陽証),此即是陰轉化為陽。相反地,家畜由於持久熱性病(屬陽証),導致氣血兩虧,呈現體弱無力、四肢發涼等虛寒症狀(屬陰証),此現象即是陽轉化為陰。

    二、五臟間協調的理論─五行相剋相生學說
    五臟屬有形質的物質,亦即屬陰,陰能資生世間一切事物。除上述陰陽化生之現象運行於動物個體外,體內滋生一切現象的五臟應有調節的功能存在,此調節五臟功能的理論即是五行相生相剋學說。
    五臟是肺、肝、腎、心、脾等是,各以金、木、水、火、土相應對之,此即謂五行行相。故金代表肺臟,木為肝臟,水為腎臟,火為心臟、土為脾臟。五行相生相即謂五行中相互資生助長、相互促進的意思,顯示事物有相互協同的一面。五行相生為水(腎)生木(肝)、木(肝)生火(心)、火(心)生土(脾)、土(脾)生金(肺)、金(肺)生水(腎);五行相生者是前一臟器功能正常,則其相生的下一臟器功能運轉亦能正常。其相剋性為木(肝)剋土(脾)、土(脾)剋水(腎)、水(腎)剋火(心)、火(心)剋金(肺)、金(肺)剋木(肝),五行相剋可調節五臟間功能不會過於亢進,達五臟安和之狀態。
    三、五臟間失調─五行相乘相侮學說
    五行相乘之”乘”即乘虛侵襲的意思,意即五行間某臟陰虛,造成某臟器功能性增長,造成相剋太過而失於正常。臟器間相剋超過正常的制約程度,是一種不正常的相剋現象。例如木(肝)氣偏亢,金(肺)不能正常加以剋制時,太過的木氣便會去乘土(脾)。意即謂某一臟器功能增強,會損及相剋的臟器;或某一臟器功能不足,則會影響相剋的臟器之功能亦不足。由五行中可知五臟互有關聯,在臟器與臟器間,需取得一平衡性,不然會造成相乘性。五臟間以相剋性來取得體內生化機能運轉的正常化,若造成相乘性則肝增肝損脾,肺增肺損肝,心增心損肺,腎增腎損心,脾增脾損腎。
    五行相侮之”侮”即欺侮、持強凌弱之意,相侮是相剋的反向,是事物間關係失去協調或相平衡的另一種表現。舉例言之,通常的相剋關係是金(肺)剋木(肝),木(肝)剋土(脾)等,但當金氣不足或木氣偏亢,金不但不能剋木,木卻反過來侮金。此學說在用藥時宜注意,否則增強一臟器的功能,可能會損及另一臟器功能,長久以往會發生另一疾病。五行相生剋對開發中草藥當飼料添加劑是非常重要的,因獸醫用藥是短暫對臟器功能的影響,但飼料添加劑則是經常性的使用著,若出差錯其影響是具深且遠。
    四、中醫基礎學說─八綱理念
    八綱是指陰、陽、表、裡、寒、熱、虛、實等八種病症的型態,八綱雖分為八,但其間有密切關聯,例如陰陽,寒化的多屬陰,熱化的多屬陽;在裡的多屬陰,在表的多屬陽;虛性多屬陰,實性多屬陽。因此,在臨床診治上,必須由表、裡、寒、熱、虛、實之錯綜結合的情況中,進一步分析陰中有陽,陽中有陰,由表入裡,由裡出表,寒熱夾雜、虛實並見等等情況來加以分析,才能作出正確的判斷與診斷。

    civilcarl replied 20 年, 2 月 前 4 Members · 5 Replies
  • 5 Replies
  • Onfire

    會員
    13 7 月, 2005 在 10:20 下午

    [ 這篇文章最後由Onfire在 2005/07/13 10:21pm 第 1 次編輯 ]

    壹、前言
    中醫學是一種有形與無形生理學科學,對自體無形功能無知者,常謂中醫不科學,若也能親自去體會宇宙現象本能縮入一人體或動物體中,則您將感嘆中醫之理論精湛龐博,更能以此學術來利益自身與諸多家畜動物。有鑑於時下動物疾病頻繁,諸獸醫僅能以疫苗來圍堵豬病。若能學知中醫藥,用此統合協調的中醫藥理論來誘發動物體內免疫系統,時時添加中草藥於飼料中,使動物體免疫功能久遠而強大,則疫病當可如意地控制,達事半功倍也。
     
    貳、中醫八綱的統帥─陰陽論說
    陰陽是一抽象名詞,凡自然界事物均含有相對的兩方面。故一切事象如活動的、興奮的、明顯的、在外的、向上的、前進的、氣體的、無形的、機能的、熱的、光亮的、剛強的、積極的事物,均屬於陽性;相反的,若一切事物如沉靜的、抑制的、隱晦的、在內的、向下的、後退的、有形的、實質的、冷的、暗的、柔弱的、消極的事物,均屬於陰性。利用此事象的特性,就能研判其陰陽而加以應用。
    就動物體來說,背為陽、腹為陰,外為陽、內為陰,腑為陽、臟為陰;另在家畜體而言,胸腹部本屬於陰,又因胸在膈前屬陽,腹在膈後屬陰。五臟在內為陰,六腑在外為陽。又同屬陰的五臟,根據其性能又分為陽臟(心、肺在上)和陰臟(肝、脾、腎在下)。另外對作用功能而言,具有溫熙作用的功能者為陽、具有滋潤作用的物質為陰。同時上言及肝屬陰臟,但肝位於腹內,其實質屬陰,但肝氣主升,其性疏泄而功能屬陽,故肝為陰中之陽。由此可知,各種事物均可以分陰陽兩類,每一種事物又可分為陰陽兩個分面,同時該事物中陰或陽的任何一方還可再分陰陽。

    一、陰陽四特性─相對、互根、消長、轉化
    陰陽的對立、互根、消長和轉化,是陰陽學說的基本理論,闡述宇宙現象及動物體之正常運轉法則,若失此準則,即有不正常現象發生,是謂病態。陰陽四種特性間不是孤立的,而是互相聯繫、互相影響、互為因果的,在臨床上應能靈活運用。
    (一)、陰陽對立性
    陰陽學說主要涵蓋著陰陽三特性,其三特性為相對性、轉化性與統一性。陰陽相對性是指一切事物都存在著陰陽互相排斥、鬥爭,終於達到制約的功用,使宇宙萬象或動物體體內相協調。以氣象言,夏季熱而屬陽,但夏至以後,陰氣隨之而生,用以制約暑熱之陽;冬季寒盛屬陰,但冬至以後,陽氣隨之而生,用以制約嚴寒之陰。因為陰陽互相對立、鬥爭、制約等作用,保證萬物間的平衡發展。人體或畜體的健康也是由於體內陰陽對立、鬥爭、制約,而達其相對平衡的狀態;而人體或畜體的陰陽主要在十二陰陽經絡之調節,如果出現陰陽一方偏盛或偏衰,就會導至病證之發生。故人體或畜體中的陰陽相對性中,會經協調而達成統一的。例如胃是有實質的事物屬於陰,而胃的消化功能是無形的、是機能的,屬於陽。胃(陰)與其消化功能(陽),雖是陰陽相對的,但一分離即不能成就消化作用。故兩者陰陽是相對,但是經常在進行協調、統一之功能。
    (二)、陰陽互根─陰出於陽、陽出於陰
    陰陽既對立又互相依存,主要表現在二種情況:一為陰陽任何一方不能單獨存在,任一方必以另一方的存在做前提;如上為陽,下為陰。若無下陰存在,即無所謂陽。二為陰陽互相滋生,例如吾人經脈的循環次第來說,手陽明大腸經(陽)賡續於手太陰肺經(陰);又如家畜體內的營養物質屬陰,功能活動屬陽,但要發揮功能活動(陽),要有營養物質作為能源,同時營養物質又需要功能活動來攝取補充,此現象可充分說明陰陽互根性。
    (三)、陰陽消長─陰陽的量變
    陰陽在相互對立、依存的情況下,不斷地在進行陰消陽長或陽消陰長的變化過程,如畜體的各種活動(陽)的產生,必須消耗一定的營養物質(陰),此種過程即是陰消陽長;同樣地,各種營養物質的化生,又需要消耗一定的功能活動,此種情況是為陽消陰長。在正常的範圍內的陰陽消長變化屬於生理活動,如果陰陽消長太過,陰陽失去相對平衡,則屬於病理活動的現象。
    (四)、陰陽轉化─陰陽消長的過程
    在一定的條件下陰陽可以轉化,而此轉化的過程屬於質變,非如陰陽消長的量變。如手太陰肺經陰氣極盛而由陽氣承接,故接續手陽明大腸經脈,此即所謂的”重陰必陽,重陽必陰”的道理,如此正常經絡運行不止。所謂”陰陽不調是謂病”,若是不正常的陰陽轉化,則是”寒極生熱,熱極生寒”的病態。如家畜外感風寒,出現耳鼻發涼、肌肉顫抖等現象(屬陰証),但如果寒邪入裡郁久化熱,則出現口乾舌紅、氣粗等熱象(屬陽証),此即是陰轉化為陽。相反地,家畜由於持久熱性病(屬陽証),導致氣血兩虧,呈現體弱無力、四肢發涼等虛寒症狀(屬陰証),此現象即是陽轉化為陰。

    二、五臟間協調的理論─五行相剋相生學說
    五臟屬有形質的物質,亦即屬陰,陰能資生世間一切事物。除上述陰陽化生之現象運行於動物個體外,體內滋生一切現象的五臟應有調節的功能存在,此調節五臟功能的理論即是五行相生相剋學說。
    五臟是肺、肝、腎、心、脾等是,各以金、木、水、火、土相應對之,此即謂五行行相。故金代表肺臟,木為肝臟,水為腎臟,火為心臟、土為脾臟。五行相生相即謂五行中相互資生助長、相互促進的意思,顯示事物有相互協同的一面。五行相生為水(腎)生木(肝)、木(肝)生火(心)、火(心)生土(脾)、土(脾)生金(肺)、金(肺)生水(腎);五行相生者是前一臟器功能正常,則其相生的下一臟器功能運轉亦能正常。其相剋性為木(肝)剋土(脾)、土(脾)剋水(腎)、水(腎)剋火(心)、火(心)剋金(肺)、金(肺)剋木(肝),五行相剋可調節五臟間功能不會過於亢進,達五臟安和之狀態。
    三、五臟間失調─五行相乘相侮學說
    五行相乘之”乘”即乘虛侵襲的意思,意即五行間某臟陰虛,造成某臟器功能性增長,造成相剋太過而失於正常。臟器間相剋超過正常的制約程度,是一種不正常的相剋現象。例如木(肝)氣偏亢,金(肺)不能正常加以剋制時,太過的木氣便會去乘土(脾)。意即謂某一臟器功能增強,會損及相剋的臟器;或某一臟器功能不足,則會影響相剋的臟器之功能亦不足。由五行中可知五臟互有關聯,在臟器與臟器間,需取得一平衡性,不然會造成相乘性。五臟間以相剋性來取得體內生化機能運轉的正常化,若造成相乘性則肝增肝損脾,肺增肺損肝,心增心損肺,腎增腎損心,脾增脾損腎。
    五行相侮之”侮”即欺侮、持強凌弱之意,相侮是相剋的反向,是事物間關係失去協調或相平衡的另一種表現。舉例言之,通常的相剋關係是金(肺)剋木(肝),木(肝)剋土(脾)等,但當金氣不足或木氣偏亢,金不但不能剋木,木卻反過來侮金。此學說在用藥時宜注意,否則增強一臟器的功能,可能會損及另一臟器功能,長久以往會發生另一疾病。五行相生剋對開發中草藥當飼料添加劑是非常重要的,因獸醫用藥是短暫對臟器功能的影響,但飼料添加劑則是經常性的使用著,若出差錯其影響是具深且遠。
    四、中醫基礎學說─八綱理念
    八綱是指陰、陽、表、裡、寒、熱、虛、實等八種病症的型態,八綱雖分為八,但其間有密切關聯,例如陰陽,寒化的多屬陰,熱化的多屬陽;在裡的多屬陰,在表的多屬陽;虛性多屬陰,實性多屬陽。因此,在臨床診治上,必須由表、裡、寒、熱、虛、實之錯綜結合的情況中,進一步分析陰中有陽,陽中有陰,由表入裡,由裡出表,寒熱夾雜、虛實並見等等情況來加以分析,才能作出正確的判斷與診斷。

  • Onfire

    會員
    13 7 月, 2005 在 10:22 下午

    參、人體經絡簡介
    經絡是人或動物血氣運行的基礎通路,任何一脈長久不通,人或動物即有發病可能。以人為例,五臟六腑正經十二脈,其中手足各六脈,六脈中再分陰陽兩類經絡,另有奇經共有八脈等,正經與奇經在全身是縱橫相絡通的,與頭、肢均相貫通的。例如手三陰從胸腹走到手,手三陽從手走到頭;足三陰從足走到腹,足三陽從頭走到足;手足三陰經脈均與五內臟有關聯,其名如下:手太陰肺經、手厥陰心包絡經、手少陰心經、足太陰脾經、足厥陰肝經、足少陰腎經等。手足三陽經脈均與生理功能性相關之六腑有關,諸如手陽明大腸經、手少陽三焦經、手太陽小腸經、足陽明胃經、足少陽膽經、足太陽膀胱經等。
    其經絡聯結次序為手太陰肺經→手陽明大腸經→足陽明胃經→足太陰脾經→手少陰心經→手太陽小腸經→足太陽膀胱經→足少陰腎經→手厥陰心包絡經→手少陽三焦經→足少陽膽經→足厥陰肝經。
     
    肆、中草藥特性簡介
    一、中草藥的藥性
    中醫用藥須知藥性,而研究開發中草藥藥方者,要知藥性。每種藥均有其藥性、藥味、藥材顏色、質的輕重等,此在中醫藥上均有所表,故學用中草藥於人體與動物體上,宜有所認知,以便能靈活運用。
    凡藥材具有酸性者屬木入肝,酸性在藥理上能濇能收;若苦者屬火入心,苦味能瀉下能燥溼能堅實;若甘甜者屬土入脾,甘味能補虛能平和能緩寒;辛者屬金入肺,辛味能散發能潤燥能橫行;鹹者屬水入腎,鹹味能上升能使軟成堅實,淡味者能利通竅能滲泄,各味性所述中,前者為五味之義,後者屬五味之用。另藥材有各種顏色,凡青色者屬木入肝,赤紅色者屬火入心,黃色者屬土入脾,白色者屬金入肺,黑色者屬水入腎,此所謂五色之義。故學者可依其藥材顏色稍能略知其所屬經脈及臟器也。
    學中草藥用藥又須知其氣與味,氣者為陽,味者為陰,凡具有寒熱溫涼者屬氣屬陽,凡具有酸苦甘辛鹹淡者屬味屬陰。氣厚者為純陽,氣薄者為陽中之陰,味厚者為純陰,味薄者為陰中之陽。在用藥上,氣薄者能發泄,氣厚者能發熱;味厚者則泄,味薄者能通。辛甘者能發散,故歸於陽;酸苦者能涌泄,故歸於陰。鹹味能涌泄,故歸於陰;淡味能滲泄,故歸於陽。藥性中具有輕清升浮者屬陽,因其有出上竅之功;具有重濁沉降者屬陰,因其有出下竅之功。上述清陽之藥發於肌表,濁陰之藥走入五臟,清陽之藥通實四肢,濁陰歸入六腑,此是藥性陰陽學說之大略意義。
    二、中草藥藥性的運用
    凡藥材質輕者能上行,故入心肺。藥材質重者能下達,故入肝腎。藥材質中空者益發於表,內實者益攻於裡。藥材材質是枝者可達四肢,藥材材質為皮者可達皮膚。藥材用其心、莖幹者,可內行入臟腑。藥材枯燥者歸入氣分,潤澤者歸入血分,故知藥材有此等上下內外不同功用,因各以其類似形象而相宜也。
    (一)、凡藥材色青味酸氣燥者其性屬木,皆入足厥陰肝經、足少陽膽經,因肝與膽相表裡,膽為甲木(表),肝為乙木(裡)。
    (二)、凡藥材色赤味苦氣焦者其性屬火,皆入手少陰心經、手少陽小腸經,心與小腸相表裡,小腸為丙火(表),心為丁火(裡)。
    (三)、凡藥材色黃味甘氣香者性屬土,皆入足太陰脾經、足陽明胃經,脾與胃相表裡,胃為戍土(表),脾為己土(裡)。
    (四)、凡藥材色白味辛氣腥者其性屬金,皆入手太陰肺經、手陽明大腸經,因肺與大腸相表裡,大腸為庚金(表),肺為辛金(裡)。
     
    伍、中藥與人體機體免疫
    一、免疫功能概說\n近代醫學認為機體免疫穩定功能發生失調,將造成生理功能的紊亂,引起過高或過低的免疫反應,導致各種病理損害,發生自身免疫性疾病。而能維持機體免疫功能穩定的,是神經系統的興奮與抑制之作用發起調節功能,並通過腦下垂體──腎上腺皮質系統來維持相對的穩定。腦下垂體是調節免疫反應的主要環節,它通過分泌親腎上腺皮質激素(ACTH─Adrenocorticotrophic hormone)的作用,促使腎上腺皮質分泌皮質類固醇,發起減少與抑制過高的免疫反應。同時,腦下垂體通過生長激素的作用,激發免疫作用,增強過低的免疫反應,從而做到調整免疫平衡,維持機體免疫功能的相對穩定。
    在中醫學所稱,腎具有”下丘腦垂體─腎上腺皮質軸”和”下丘腦垂體─甲狀腺軸”的功用。故中西醫學均稱”腎”在調整和維持免疫平衡及其穩定方面,有著重要的作用。腎對免疫的調節作用不僅表現在整體方面的調節,同時與細胞內的調節也有關。近年生物學上發現許多神經遞質、激素及一些生物活性物質對靶細胞發揮生理效能是通過細胞內的介質──環核甘酸(cAMP、cGMP),環核甘酸又稱第二遞質信使,而一般激素是第一信使。美國Nelson Goldberg首先發現cAMP與cGMP對細胞雙向調節作用,且指出此二種物質是一對拮抗物質,故其在細胞中的濃度是相反的,正好成一對,所以又稱cAMP?cGMP為雙向控制系統。1973年Goldberg把上述自成系統的雙向控制現象和中醫的”陰陽學說”作了聯繫,認為cAMP和cGMP的雙向控制系統是統一許多不同生物調節現象的陰陽學說的基本原理所在,此是陰陽學說的基礎。
    二、中藥與免疫
    駱和生在其中醫免疫學中指出中草藥之補氣、補血、補陽、補陰等某些藥材,對低下的免疫反應有促進作用,能提高免疫系統的功能,增強免疫力,促進免疫反應向著有利於機體的方面進行,達到治癒免疫性疾病的目的。凡具有上述作用的中藥,都可稱為中藥免疫促進劑。
    (一)、單味中草藥
    促進免疫常用的中藥,補氣藥類有黃耆、人參、雲芝、菌類、白朮、茯苓等;補血藥類有當歸、雞血藤、阿膠、熟地黃、白芍等;補陽藥類淫羊霍、菟絲子、肉蓯蓉、肉桂、巴戟天、鎖陽、補骨脂等;補陰藥類有枸杞子、山茱萸、五味子、女貞子、黃精等。
    中醫免疫學說認為肺、脾、腎對免疫系統都在發揮調節作用,但腎是主導作用的,其次是脾、肺。肺、脾、腎三臟,無論何臟虛弱,其免疫學指標都比正常為低,此顯示肺、脾、腎與機體免疫功能確實有密切相關。三臟之虛,其影響免疫功能的程度是腎>脾>肺,此現象發生不管在細胞免疫、體液免疫,還是非特異性免疫上全是一致的。
    中草藥免疫有效成分主要有多醣、生物鹼、皂甘、有機酸及揮發性成分物質。多醣類是許多中草藥的免疫活性物質,如黨參多醣、黃耆多醣、茯苓多醣、豬苓多醣、枸杞多醣、淫羊霍多醣、刺五加多醣及甘草多醣等等。在皂甘類化合物中被研究得較多的有人參皂甘、黃耆皂甘、黨參皂甘,此類中藥均能強化網狀內皮系統的吞噬功能,並能促進抗體生成、促進抗原抗體反應和淋巴細胞轉化。又如苦豆根含有生物鹼成分苦參鹼,能增強體液及細胞免疫功能,低濃度的氧化苦參鹼即能加強小鼠的T、B細胞的增殖。
    近年美國Solvay動物保健公司曾用蘆薈提取物作為馬立克氏病疫苗佐劑,結果得出良好的佐劑效應。北京農業大學陸鋼等(1996)以花粉多糖水溶液直接稀釋豬瘟疫苗,對20日齡免疫仔豬的血清抗體力價有顯著的提升。陸等以豬血清以ELISA法測定血清抗體OD值,首次免疫後7天,高劑量組即有顯著的提高,14天時高、低劑量組均較對照組提高,35天時高劑量組還是顯著地高於對照組。此研究結果顯示30 mg的花粉成分含量,就對豬瘟弱毒疫苗的免疫預防有良好的增強作用。
    (二)、有免疫功能的複方制劑\n中醫理論講經絡氣脈、五行相生相剋,若單味藥並不能達到此目的。隨著免疫學的迅速發展,中草藥複方制劑的免疫增強藥理研究取得重大的發展,美國時代雜誌推崇雞尾酒式的療法,其實是中草藥複方的理念,所有中草藥以君臣佐使的理念在調配方劑,可將使用藥量減少外,還眷顧著全身生理機能的協調作用,達到增強身體免疫機制功能。
    中國古代方劑的四君子湯(補氣─人參、白朮、茯苓、炙甘草),經研究有促進萎縮胸腺恢復增殖,提高機體免疫功能,促進肝細胞內非核酸物質的儲存,有利於發揮細胞的正常功能,提高小鼠腹腔巨噬細胞吞噬功能,及外圍血中T淋巴細胞數,進而增加細胞免疫功能。其他四物湯(補血─當歸、川芎、白芍、熟地黃)、六味地黃湯(補陰─熟地、山萸肉、山藥、澤瀉、丹皮、茯苓)、參附湯(補陽─人參、附子)等方劑,亦經研究有促進淋巴細胞發生轉化之功能,促進活性玫瑰花結形成率和抑制淋巴細胞游走,同時對抗体細胞形成均有提高與促進作用。另黃?建中湯經研究亦有促進淋巴細胞轉化的功能,可明顯的提高機體免疫球蛋白IgG含量,對體液免疫力有一定的影響。另補中益氣湯是強化胃脾器官者,服用後對免疫球蛋白升高的患者有下降之功效。張克家(1993)方劑大全中指出由楊貴遠(1988)所研制的主治馬虛勞的加減七補散(黨參、白朮、茯苓、炙甘草、山藥、炙黃耆、炒酸棗仁、當歸、秦艽、川楝子、陳皮、醋香附、麥芽等),是中獸醫能誘發免疫功能的方劑,經實驗證明小鼠攝食此散10天後,提高體內T細胞的轉化率,增強血清中溶血素的含量,此結果說明此方對小鼠的特異性及非特異性免疫功能均能促進。
    呂車鳳(1994)以生化湯複方(當歸、川芎、桃仁、炮薑、炙甘草)來探討其藥理學時,由免疫調節試驗得知,生化湯抽出物能增進小白鼠末梢血中對綿羊紅血球(SRBC)的抗體力價及增加脾細胞中對SRBC的血清中細胞數,亦能增加Th/Ts細胞的比值。生化湯原是對婦女產後促進子宮收縮之方劑,但呂車鳳博士則發現其對免疫增進,有其一定的效果。
     
    陸、結語
    對中醫藥在免疫上的一些理念,雖研究已有數十年,但在台灣似剛起步,隨著免疫學與中醫藥學的互相參研,必將會誕生免疫中醫學、免疫中藥學的學理。身體虛弱者,服食中醫補益類藥物,以提高吾人機體的素質,防止發病。預防重於治療,若我們能以中醫藥學識,來預防時下最困擾的癌症,使大家的生命得以延長,生活品質得以提高。此還須中草藥專家、學者、同業的合力研究與開發。對中草藥的研究與利用,若能與大陸學者專家合作,取其數十年經驗及研究成果,用之於台灣中醫藥業,當能有事半功倍之效。希有興趣的同好,均能支持並加入此研究的行列。

  • 懸壺子

    會員
    13 7 月, 2005 在 10:55 下午

    懸壺子 贈與 Onfire 3000 美元以示鼓勵
    感謝Onfire 大德分享
    這些是由中醫最根本來談起
    又與現代生化學息息相關
    免疫真是現代人最需要做的課題 :em19: :em11: :em02: :em001:

  • 我是台灣

    會員
    14 7 月, 2005 在 12:38 上午

    我是台灣 贈與 Onfire 2000 美元以示鼓勵
    :emm01: :emm02: :emm12:

  • civilcarl

    會員
    14 7 月, 2005 在 10:36 上午

    :em22:

Log in to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