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轉貼]冷熱不和體質之探討與和法的運用/陳仲豪醫師
壹、 前言
隨著時代的變遷與進步,為了提高生活水準,在強烈的競爭下,使現代人飽受或有形或無形壓力的摧殘,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單純生活已難復見,忙碌的新新人類,產生了或多或少的精神官能性疾病。
雖然這些疾病,在各種先進的生化或理學檢查後,絕大多數都檢查不出什麼問題,然而不適的症狀,卻無時不刻、如影隨形地困擾著我們。
貳、 冷熱不和
冷熱不和的主訴,最常出現在神經質的患者。
此類患者因自律神經不穩定,普遍會出現的症狀如下:不易入眠、多夢紛紜、口乾、口苦、頭暈目眩、耳鳴、掉髮、煩躁不安、四肢無力、心悸、胸悶、胃脹腹痛、便祕腹瀉交替出現、小便頻數而量少但不痛、腰痠膝軟等錯綜複雜的症狀不一而足。
面對如此錯綜複雜的症狀,依照”急則治其標,緩則治其本”的治療原則,若以口乾、口苦、煩操不安、便祕等症狀,斷為熱證,而投以偏寒涼的處方用藥時,則該類患者常會出現胸膈滿悶、腹脹腸鳴、大便不實等腸胃不舒服的抱怨,女性甚或白帶增多,因擾不已。
而當醫師們以頭暈、目眩、四肢無力、大便稀溏等症狀,斷為寒證,而投以溫補燥熱之劑,則患者可能又會出現口干舌燥、口瘡舌破、齒痛艱腫、心煩不寐、大便干結等一派實熱的症狀。
筆者認為,冷熱不和體質的患者,由於神經衰弱而顯得特別敏感,身體機能時常處於虛性亢奮的狀態,基礎代謝率太高,一旦投以溫熱的方藥,必使原本高代謝的狀況更加嚴重,因而會有上述種種不良的反應出現。
反之,由於神經衰弱導致腸胃功能普遍的下降,若投以寒涼藥,則又會出現消化系統功能上的障礙。因此,依中醫”辨證論治”的治療原則來看,冷熱不和體質的患者,在用藥時應以”和法”為主。
Log in to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