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詢問、尋找答案,向各方術數同好交流
與世界術數連接

  • 何謂刮痧

    Posted by sai07172000 on 6 7 月, 2005 在 5:13 下午

    何謂刮痧
    『痧』是民間的習慣叫法。『痧病』是一種夏季常見的疾病,生了這種病的人,在皮膚上可以刮出紫紅色的血斑像是小出血點,健康的人或是患有其他疾病的人,有時也能夠在皮膚上刮出血點,但沒有痧病的點色深紫,而且刮後局部皮膚色素的存留時間也沒有這樣長。

    首先準備好光滑的東西,如湯匙(或骨梳)一隻,再拿一個小碗放些麻油(沙拉油或茶油、清水亦可)這樣就可以進行刮痧。方法就是用湯匙在病人身體一定的部位上反覆地刮,直至被刮痧的皮膚出現深紅色的紅斑為止。刮砂時的順序一般由上而下,由中間刮向兩側,刮時應取單一方向,不宜來回刮,每次大約刮二十下左右。
    1.通常在頸部及背部的脊椎兩旁,沿著肋骨向外刮,刮成弧形。
    2.在結喉的兩側和胸部進行。
    3.也有沿著脊椎兩側,由上向下刮。
    4.在胸前刮痧,也可沿著肋骨向外刮成弧形。
    5.若病人情況不佳,可刮臂彎內側和腿彎內側。
    在夏天、秋天,或夏秋之間發生的突然發燒、頭暈、嘔吐、腹瀉或腹痛一類的病症,例如:
    1.中暑
    2.中熱衰竭
    3.飲食不潔食物,腹痛、吐瀉等
    4.煩悶不舒服、怕冷、頭昏等症狀
    怎麼刮痧才健康?
    由香港演員梁家輝擔綱,還未在台灣上映過的電影「刮痧」,今春在大陸與西方世界席捲熱潮。許多看過這部電影的歐美人,都趁拜訪北京時,體驗中國流傳甚久的痧,以滿足對東方醫學的神秘遐想。
    電影的背景是在美國,劇情的高潮就由劇中梁家輝小孩背後片片紅色的痧痕掀起。原是爺爺(梁家輝的父親)為了替愛孫退燒而刮痧留下的印記,在美國醫生的眼中卻成了「虐待兒童」的罪證。
    梁家輝吃上官司,一場中西文化衝突於焉展開。
    「刮痧是把不舒服的症狀刮出來,」長庚中醫院骨傷科主任楊哲彥簡單明瞭地說。「痧」就是體內氣血淤積、阻塞,一旦「不通」,病症隨之而來。藉由刮痧可以排毒、去除淤積。
    中華民國科學氣功學會理事長吳長新表示,痧毒就是無法消化的食物、營養素,或無法排除的代謝廢物累積而來。除了血液循環可能受阻外,體內還有許多液體的循環也可能受阻,如淋巴液、細胞外液、組織間液等。
    刮痧就如按摩,可以促進體內液體的循環,避免阻塞,振興復健醫學中心復健醫學部主治醫師陳建成由西方醫學的觀點解釋,一旦液體流動受阻,就容易產生慢性筋膜炎,會感覺局部肌肉僵硬。其實,刮痧不只是退燒、消解體內暑氣,也不限於夏季使用,隨不同的穴位與經絡,影響不同反射區的健康,刮不同的部位就會有不同的效果。例如,腰部經絡主腎,上背部主心肺功能,下背則主肝膽脾胃。而一般民眾最常刮的肩頸部位則是可以退燒、去暑、袪風寒的「頸三條」。這個部位居於頭、頸交界之際,若是緊繃,會造成全身氣脈不通,熱氣沒辦法散。
    肩頸一鬆,全身鬆
    「肩頸一鬆,全身鬆」,刮頸三條,對去暑、放鬆緊繃的效果特別好。
    首先是「督脈」,也就是中樞神經,由後腦杓最突出的枕骨一直到大椎穴。
    另外兩條經絡則是主風寒的「膽經」、「膀胱經」,由雙耳背面的高骨到肩膀。
    刮頸三條不只緩解症狀,常刮這些經絡也可預防感冒。刮痧的力道也會產生不同效果。「輕刺激是『補』、強刺激是『洩』」。
    振興醫院復健醫學部醫師陳建成也由按摩的觀點看刮痧,深層的按摩力氣可達肌肉、肌腱,淺層的按摩則僅止於皮下組織或是皮下組織到肌膜層之間,效果有別。
    愈痛愈有效、愈黑愈有效?
    不管力道大小,刮痧並非痛才有效。楊哲彥表示,有問題的部位刮痧才會較痛。
    而正常的部位紅得快褪色也快;反之,有問題的部位很慢才出現紅瘀,褪色速度也慢。刮痧部位、力道若不對,出現的紅紅紫紫也只不過是微血管破裂的現象,不僅無效,還造成皮肉之傷。吳長新的經驗是,不健康的部位刮起來會感到不平滑,痛也只是「普通的痛」。而正常情況下,身體健康的年輕人,2?3個小時痧痕就會褪去,大部份的人最長一天內就消失了。即使年紀大、病重的人,也是2?3天就消失。
    有些民眾也可能因刮不出痧而更使勁地用力,吳長新表示,除了方法錯誤外,刮不出痧也可能是最近常刮或者病得太嚴重而不易刮出痧。
    另有些接受錯誤刮痧的民眾,經歷死去活來的疼痛後感覺很舒服,就誤以為是刮痧奏效。其實是所謂「痛」而後「快」,是身體受到重大刺激後,正常的生理反應。
    大痛忘小痛
    身體一般由較細的神經纖維傳導疼痛訊息,但若因更大的外力刺激更粗的神經纖維,產生的訊息傳遞回大腦後,在一個被稱為「閘門」的地方,會改變訊號,讓身體忽略原來較小的疼痛(學理上稱為門戶控制理論)。
    大力的刺激也誘使體內產生腦內啡而達到止痛的作用。刮痧的過程也可能使體內產生反應,血管擴張、止痛物質釋出也會讓刮完痧的人感覺舒服。
    不過,若是引起過度的發炎反應,可能就會造成反效果。刮痧的效果受個人健康狀況、體質、年齡、性別影響。刮痧對體質屬熱證和實證的人效果較佳。此外,刮痧針對的是功能性的問題,對器質性問題效果有限。
    功能性的問題如局部痠痛無力、頭暈頭痛、煩躁發熱、胸悶呼吸不順等等。
    而器質性疾病則是系統性疾病,如心臟病、肝病、腎臟病、神經系統疾病等等。雖然可刮痧的穴位與經絡遍及全身,但一般人多半不是熟諳穴位脈絡的能手,也拿捏不準力道大小,安全問題不容忽視。
    楊哲彥建議避免眉心到嘴角的三角部份,因為一旦刮破皮,感染容易禍延至腦部。避免血管、神經豐富的區域,例如頸部腹面,或是缺乏皮下組織,肌肉與骨骼非常接近的部位,如鎖骨、脛前骨等等。因為一旦方法錯誤,用力失當,可能刮傷表淺神經或微血管。此外,老年人血管中的硬化粥狀斑塊可能因過度用力而破裂,而衍變成中風。孕婦、身體虛弱者,皮膚上有感染、傷口,或患有傳染性疾病、心臟病、糖尿病、血友病、惡性腫瘤、骨傷等,都應避免。刮完痧後也應注意保持刮過部位的清潔,避免刮破皮又造成感染。此外,若是多人使用同一刮痧器材,更應注意消毒,預防傳染。「刮痧如果了解原理、方法正確,絕對不會有問題,而且每個部位都可刮痧,」要刮痧的人必須了解經絡,生理解剖,才是真正刮痧,不然就只是碰運氣。
    如何正確、安全地刮痧,吳長新提供下列幾項要訣:
    1. 使用正確的刮痧器具
    找邊緣鈍而圓滑的器具,避免擦傷皮膚。例如梳子背脊、瓷湯匙、刮痧板。厚度要適中,太厚刮不到痧,太薄易傷皮膚。寬度約成人手掌寬度,易於抓握,也利於使力。
    2. 角度、力道、方向正確
    將刮痧板與皮膚成90度角,垂直下壓,單方向刮。力道由輕漸重,就不會痛,不會受傷。一次大約刮5?10公分即可,刮到顏色不再變,就可停止。
    3. 塗抹潤滑物品
    可在刮痧前塗抹潤滑物品,如水、綠油精、萬金油、嬰兒油等等。
    或是使用含紅花、川芎、當歸等配方的刮痧膏。
    刮痧必知7件事
    妳有替別人刮痧或被刮痧的經驗嗎?輕刮幾下,皮膚馬上出現片狀或點片狀瘀斑或出血,頭昏、頭痛、胸悶症狀馬上不見。刮痧的神奇妙用的確令人驚奇,但也得具備些刮痧小常識,才不致造成非必要的傷害。
    夏天的腳步近了,炎炎夏日特別容易中暑,許多人中暑時,會請親朋好友「DIY」,一枚銅板、一根木梳甚至一支湯匙,就往中暑人的頸背上重複刮拭。
    這個老一輩人熟悉的動作,就是中醫所謂的「刮痧」。奇特的是,很多人只要輕輕刮幾下,頭昏、頭痛、胸悶症狀馬上不見,而且身上很快就刮出一大片紅紅紫紫的瘀斑,這些看來嚇人的斑痕,中醫師稱為「出痧」。
    1.什麼是痧
    長庚醫院中醫內科主治醫師林胤谷說,所謂的「痧」,其實是人體內疾病在身體表面的特殊表現。一般所說的刮痧,又可稱為抓痧或撮痧,顧名思義就是用手指或邊緣潤滑物體,在人體體表特定部位,施以反覆的刮、捏、提、擠、挑,使皮膚出現片狀或點片狀瘀斑或出血,以達到調整身體功能,恢復正常的生理狀態。
    2.為何要刮
    刮痧的功效,主要是經由有選擇的尋找對某些疾病的特殊反應點或腧穴,進行良性的刺激,通過經絡的傳導作用,促進血液、淋巴液的循環功能,使肌肉和末稍神經得到充分營養,促進全身的新陳代謝,增加人體免疫能力。
    3.怎麼刮
    林胤谷表示,刮痧已經被使用在上百種病症,一般人最常用的是夏天中暑、祛除風寒和緩解感冒引起的頭痛、頭昏等症狀。刮痧最常刮拭的部位,是背部、頸部、胸部和四肢,民眾自己動手刮痧時,可以沿著頸部兩側刮,或從第七頸椎沿脊椎從上向下刮至第五腰椎為止,即由上往下,順著頸、肩、背刮下來,或沿著肋間向外側斜刮,千萬不要左右來回隨便亂刮。
    4.力道要多大
    很多人以為刮痧力氣越大、越痛、出痧越多、顏色越深越黑越有效,就因為這些錯誤觀念,有些民眾替人刮痧時使盡力氣猛力刮,非等到被刮的人痛得呼天嗆地,整個肩頸後背青一片、紫一塊才肯停手。
    林胤谷強調,一個人會不會出痧,和個人體質有關。每個人體質不同,出現紅紫瘀斑的情形也不同。有人輕輕刮幾下就出現瘀斑,有人怎麼刮都刮不出痧,太過用力刮痧或硬刮出來的紅斑,很可能是微血管破裂或皮膚受傷。
    5.用什麼刮
    刮痧使用的工具,舉凡梳背、瓷杯、瓷碗、瓷湯匙、錢幣,或是水牛角、羚羊角製成的刮痧板都可以,要注意的是刮痧器材的邊緣要鈍且光滑圓潤,才不會刮傷皮膚。如果身邊沒有這些器材可用,最簡便的方法就是就是把手指彎曲,用指背當刮痧板,或是直接用手指指腹抓、捏、擠、壓也可以。
    6.準備工作
    在刮痧之前,可以在要刮的部位塗上一層薄薄的輔助介質,這些輔助介質包括水、油、嬰兒油、面霜、凡士林、橄欖油等都可以,輔助介質的作用是刮痧時增加皮膚潤滑作用,避免皮膚受傷。
    7.多久刮一次
    林胤谷說,刮痧沒有時間、空間限制,但不要太頻繁,大約3至5天刮一次就好,不要沒事天天刮、一天刮上好幾次。不宜刮痧的部位,包括臉部、骨頭或有傷口發炎、疤痕的部位。另外,空腹的時候也不適合太用力刮。
    刮痧時,要選空氣清新、通風、涼爽的場所,千萬不要在密不通風的封閉空間裡刮痧。刮完痧後,先用乾淨毛巾把皮膚上的油和汗水擦乾淨,再喝一杯溫開水、稍微休息一下。
    林胤谷強調,刮痧是一種治療疾病初期症狀的物理性療法,當身體出現中暑、感冒、頭昏、肌肉痠痛等小毛病時,可以先用刮痧來救急,刮完痧後最好還是找專科醫生診治,以免小病拖成大病。
    他也建議,幫親友刮痧時,最好在刮拭的過程中經常詢問「會不會不舒服」,被刮的人一旦明顯感到不舒服,最好馬上停止刮拭,讓病人坐下或平臥休息,喝些溫開水,必要時找醫生看病。
    這些人 不要刮
    林胤谷說,不是每個人都適合刮痧,因為刮痧會刺激交感神經,有些體質較弱或體質敏感的人,一刮痧就臉色發白、發青,全身冒冷汗,甚至有人嚴重到休克,這類人刮痧時一定要特別小心。
    另外,老人、小孩皮膚比較脆弱,刮痧時力道要儘量放輕,或者先在皮膚上鋪一層棉布後再刮,減少刮痧器材直接磨擦皮膚,造成皮膚傷害。
    他建議,年老體弱、皮膚過敏、有心血管疾病、白血病、過敏性紫斑症、血小板減少症、癌症、皮膚炎,或皮膚上有傷口、疤痕的人,都不適合刮痧。此外,懷孕婦女和女性在每個月的生理期間,也要避免刮下腹部。

    Onfire replied 20 年, 2 月 前 4 Members · 4 Replies
  • 4 Replies
  • sai07172000

    會員
    7 7 月, 2005 在 1:13 上午

    何謂刮痧
    『痧』是民間的習慣叫法。『痧病』是一種夏季常見的疾病,生了這種病的人,在皮膚上可以刮出紫紅色的血斑像是小出血點,健康的人或是患有其他疾病的人,有時也能夠在皮膚上刮出血點,但沒有痧病的點色深紫,而且刮後局部皮膚色素的存留時間也沒有這樣長。

    首先準備好光滑的東西,如湯匙(或骨梳)一隻,再拿一個小碗放些麻油(沙拉油或茶油、清水亦可)這樣就可以進行刮痧。方法就是用湯匙在病人身體一定的部位上反覆地刮,直至被刮痧的皮膚出現深紅色的紅斑為止。刮砂時的順序一般由上而下,由中間刮向兩側,刮時應取單一方向,不宜來回刮,每次大約刮二十下左右。
    1.通常在頸部及背部的脊椎兩旁,沿著肋骨向外刮,刮成弧形。
    2.在結喉的兩側和胸部進行。
    3.也有沿著脊椎兩側,由上向下刮。
    4.在胸前刮痧,也可沿著肋骨向外刮成弧形。
    5.若病人情況不佳,可刮臂彎內側和腿彎內側。
    在夏天、秋天,或夏秋之間發生的突然發燒、頭暈、嘔吐、腹瀉或腹痛一類的病症,例如:
    1.中暑
    2.中熱衰竭
    3.飲食不潔食物,腹痛、吐瀉等
    4.煩悶不舒服、怕冷、頭昏等症狀
    怎麼刮痧才健康?
    由香港演員梁家輝擔綱,還未在台灣上映過的電影「刮痧」,今春在大陸與西方世界席捲熱潮。許多看過這部電影的歐美人,都趁拜訪北京時,體驗中國流傳甚久的痧,以滿足對東方醫學的神秘遐想。
    電影的背景是在美國,劇情的高潮就由劇中梁家輝小孩背後片片紅色的痧痕掀起。原是爺爺(梁家輝的父親)為了替愛孫退燒而刮痧留下的印記,在美國醫生的眼中卻成了「虐待兒童」的罪證。
    梁家輝吃上官司,一場中西文化衝突於焉展開。
    「刮痧是把不舒服的症狀刮出來,」長庚中醫院骨傷科主任楊哲彥簡單明瞭地說。「痧」就是體內氣血淤積、阻塞,一旦「不通」,病症隨之而來。藉由刮痧可以排毒、去除淤積。
    中華民國科學氣功學會理事長吳長新表示,痧毒就是無法消化的食物、營養素,或無法排除的代謝廢物累積而來。除了血液循環可能受阻外,體內還有許多液體的循環也可能受阻,如淋巴液、細胞外液、組織間液等。
    刮痧就如按摩,可以促進體內液體的循環,避免阻塞,振興復健醫學中心復健醫學部主治醫師陳建成由西方醫學的觀點解釋,一旦液體流動受阻,就容易產生慢性筋膜炎,會感覺局部肌肉僵硬。其實,刮痧不只是退燒、消解體內暑氣,也不限於夏季使用,隨不同的穴位與經絡,影響不同反射區的健康,刮不同的部位就會有不同的效果。例如,腰部經絡主腎,上背部主心肺功能,下背則主肝膽脾胃。而一般民眾最常刮的肩頸部位則是可以退燒、去暑、袪風寒的「頸三條」。這個部位居於頭、頸交界之際,若是緊繃,會造成全身氣脈不通,熱氣沒辦法散。
    肩頸一鬆,全身鬆
    「肩頸一鬆,全身鬆」,刮頸三條,對去暑、放鬆緊繃的效果特別好。
    首先是「督脈」,也就是中樞神經,由後腦杓最突出的枕骨一直到大椎穴。
    另外兩條經絡則是主風寒的「膽經」、「膀胱經」,由雙耳背面的高骨到肩膀。
    刮頸三條不只緩解症狀,常刮這些經絡也可預防感冒。刮痧的力道也會產生不同效果。「輕刺激是『補』、強刺激是『洩』」。
    振興醫院復健醫學部醫師陳建成也由按摩的觀點看刮痧,深層的按摩力氣可達肌肉、肌腱,淺層的按摩則僅止於皮下組織或是皮下組織到肌膜層之間,效果有別。
    愈痛愈有效、愈黑愈有效?
    不管力道大小,刮痧並非痛才有效。楊哲彥表示,有問題的部位刮痧才會較痛。
    而正常的部位紅得快褪色也快;反之,有問題的部位很慢才出現紅瘀,褪色速度也慢。刮痧部位、力道若不對,出現的紅紅紫紫也只不過是微血管破裂的現象,不僅無效,還造成皮肉之傷。吳長新的經驗是,不健康的部位刮起來會感到不平滑,痛也只是「普通的痛」。而正常情況下,身體健康的年輕人,2?3個小時痧痕就會褪去,大部份的人最長一天內就消失了。即使年紀大、病重的人,也是2?3天就消失。
    有些民眾也可能因刮不出痧而更使勁地用力,吳長新表示,除了方法錯誤外,刮不出痧也可能是最近常刮或者病得太嚴重而不易刮出痧。
    另有些接受錯誤刮痧的民眾,經歷死去活來的疼痛後感覺很舒服,就誤以為是刮痧奏效。其實是所謂「痛」而後「快」,是身體受到重大刺激後,正常的生理反應。
    大痛忘小痛
    身體一般由較細的神經纖維傳導疼痛訊息,但若因更大的外力刺激更粗的神經纖維,產生的訊息傳遞回大腦後,在一個被稱為「閘門」的地方,會改變訊號,讓身體忽略原來較小的疼痛(學理上稱為門戶控制理論)。
    大力的刺激也誘使體內產生腦內啡而達到止痛的作用。刮痧的過程也可能使體內產生反應,血管擴張、止痛物質釋出也會讓刮完痧的人感覺舒服。
    不過,若是引起過度的發炎反應,可能就會造成反效果。刮痧的效果受個人健康狀況、體質、年齡、性別影響。刮痧對體質屬熱證和實證的人效果較佳。此外,刮痧針對的是功能性的問題,對器質性問題效果有限。
    功能性的問題如局部痠痛無力、頭暈頭痛、煩躁發熱、胸悶呼吸不順等等。
    而器質性疾病則是系統性疾病,如心臟病、肝病、腎臟病、神經系統疾病等等。雖然可刮痧的穴位與經絡遍及全身,但一般人多半不是熟諳穴位脈絡的能手,也拿捏不準力道大小,安全問題不容忽視。
    楊哲彥建議避免眉心到嘴角的三角部份,因為一旦刮破皮,感染容易禍延至腦部。避免血管、神經豐富的區域,例如頸部腹面,或是缺乏皮下組織,肌肉與骨骼非常接近的部位,如鎖骨、脛前骨等等。因為一旦方法錯誤,用力失當,可能刮傷表淺神經或微血管。此外,老年人血管中的硬化粥狀斑塊可能因過度用力而破裂,而衍變成中風。孕婦、身體虛弱者,皮膚上有感染、傷口,或患有傳染性疾病、心臟病、糖尿病、血友病、惡性腫瘤、骨傷等,都應避免。刮完痧後也應注意保持刮過部位的清潔,避免刮破皮又造成感染。此外,若是多人使用同一刮痧器材,更應注意消毒,預防傳染。「刮痧如果了解原理、方法正確,絕對不會有問題,而且每個部位都可刮痧,」要刮痧的人必須了解經絡,生理解剖,才是真正刮痧,不然就只是碰運氣。
    如何正確、安全地刮痧,吳長新提供下列幾項要訣:
    1. 使用正確的刮痧器具
    找邊緣鈍而圓滑的器具,避免擦傷皮膚。例如梳子背脊、瓷湯匙、刮痧板。厚度要適中,太厚刮不到痧,太薄易傷皮膚。寬度約成人手掌寬度,易於抓握,也利於使力。
    2. 角度、力道、方向正確
    將刮痧板與皮膚成90度角,垂直下壓,單方向刮。力道由輕漸重,就不會痛,不會受傷。一次大約刮5?10公分即可,刮到顏色不再變,就可停止。
    3. 塗抹潤滑物品
    可在刮痧前塗抹潤滑物品,如水、綠油精、萬金油、嬰兒油等等。
    或是使用含紅花、川芎、當歸等配方的刮痧膏。
    刮痧必知7件事
    妳有替別人刮痧或被刮痧的經驗嗎?輕刮幾下,皮膚馬上出現片狀或點片狀瘀斑或出血,頭昏、頭痛、胸悶症狀馬上不見。刮痧的神奇妙用的確令人驚奇,但也得具備些刮痧小常識,才不致造成非必要的傷害。
    夏天的腳步近了,炎炎夏日特別容易中暑,許多人中暑時,會請親朋好友「DIY」,一枚銅板、一根木梳甚至一支湯匙,就往中暑人的頸背上重複刮拭。
    這個老一輩人熟悉的動作,就是中醫所謂的「刮痧」。奇特的是,很多人只要輕輕刮幾下,頭昏、頭痛、胸悶症狀馬上不見,而且身上很快就刮出一大片紅紅紫紫的瘀斑,這些看來嚇人的斑痕,中醫師稱為「出痧」。
    1.什麼是痧
    長庚醫院中醫內科主治醫師林胤谷說,所謂的「痧」,其實是人體內疾病在身體表面的特殊表現。一般所說的刮痧,又可稱為抓痧或撮痧,顧名思義就是用手指或邊緣潤滑物體,在人體體表特定部位,施以反覆的刮、捏、提、擠、挑,使皮膚出現片狀或點片狀瘀斑或出血,以達到調整身體功能,恢復正常的生理狀態。
    2.為何要刮
    刮痧的功效,主要是經由有選擇的尋找對某些疾病的特殊反應點或腧穴,進行良性的刺激,通過經絡的傳導作用,促進血液、淋巴液的循環功能,使肌肉和末稍神經得到充分營養,促進全身的新陳代謝,增加人體免疫能力。
    3.怎麼刮
    林胤谷表示,刮痧已經被使用在上百種病症,一般人最常用的是夏天中暑、祛除風寒和緩解感冒引起的頭痛、頭昏等症狀。刮痧最常刮拭的部位,是背部、頸部、胸部和四肢,民眾自己動手刮痧時,可以沿著頸部兩側刮,或從第七頸椎沿脊椎從上向下刮至第五腰椎為止,即由上往下,順著頸、肩、背刮下來,或沿著肋間向外側斜刮,千萬不要左右來回隨便亂刮。
    4.力道要多大
    很多人以為刮痧力氣越大、越痛、出痧越多、顏色越深越黑越有效,就因為這些錯誤觀念,有些民眾替人刮痧時使盡力氣猛力刮,非等到被刮的人痛得呼天嗆地,整個肩頸後背青一片、紫一塊才肯停手。
    林胤谷強調,一個人會不會出痧,和個人體質有關。每個人體質不同,出現紅紫瘀斑的情形也不同。有人輕輕刮幾下就出現瘀斑,有人怎麼刮都刮不出痧,太過用力刮痧或硬刮出來的紅斑,很可能是微血管破裂或皮膚受傷。
    5.用什麼刮
    刮痧使用的工具,舉凡梳背、瓷杯、瓷碗、瓷湯匙、錢幣,或是水牛角、羚羊角製成的刮痧板都可以,要注意的是刮痧器材的邊緣要鈍且光滑圓潤,才不會刮傷皮膚。如果身邊沒有這些器材可用,最簡便的方法就是就是把手指彎曲,用指背當刮痧板,或是直接用手指指腹抓、捏、擠、壓也可以。
    6.準備工作
    在刮痧之前,可以在要刮的部位塗上一層薄薄的輔助介質,這些輔助介質包括水、油、嬰兒油、面霜、凡士林、橄欖油等都可以,輔助介質的作用是刮痧時增加皮膚潤滑作用,避免皮膚受傷。
    7.多久刮一次
    林胤谷說,刮痧沒有時間、空間限制,但不要太頻繁,大約3至5天刮一次就好,不要沒事天天刮、一天刮上好幾次。不宜刮痧的部位,包括臉部、骨頭或有傷口發炎、疤痕的部位。另外,空腹的時候也不適合太用力刮。
    刮痧時,要選空氣清新、通風、涼爽的場所,千萬不要在密不通風的封閉空間裡刮痧。刮完痧後,先用乾淨毛巾把皮膚上的油和汗水擦乾淨,再喝一杯溫開水、稍微休息一下。
    林胤谷強調,刮痧是一種治療疾病初期症狀的物理性療法,當身體出現中暑、感冒、頭昏、肌肉痠痛等小毛病時,可以先用刮痧來救急,刮完痧後最好還是找專科醫生診治,以免小病拖成大病。
    他也建議,幫親友刮痧時,最好在刮拭的過程中經常詢問「會不會不舒服」,被刮的人一旦明顯感到不舒服,最好馬上停止刮拭,讓病人坐下或平臥休息,喝些溫開水,必要時找醫生看病。
    這些人 不要刮
    林胤谷說,不是每個人都適合刮痧,因為刮痧會刺激交感神經,有些體質較弱或體質敏感的人,一刮痧就臉色發白、發青,全身冒冷汗,甚至有人嚴重到休克,這類人刮痧時一定要特別小心。
    另外,老人、小孩皮膚比較脆弱,刮痧時力道要儘量放輕,或者先在皮膚上鋪一層棉布後再刮,減少刮痧器材直接磨擦皮膚,造成皮膚傷害。
    他建議,年老體弱、皮膚過敏、有心血管疾病、白血病、過敏性紫斑症、血小板減少症、癌症、皮膚炎,或皮膚上有傷口、疤痕的人,都不適合刮痧。此外,懷孕婦女和女性在每個月的生理期間,也要避免刮下腹部。

  • pan0158

    會員
    7 7 月, 2005 在 9:26 上午

    :em22:

  • jojowong

    會員
    9 7 月, 2005 在 6:15 下午

    :emm12:

  • Onfire

    會員
    9 7 月, 2005 在 9:34 下午

    Onfire 贈與 sai07172000 5000 美元以示鼓勵
    刮痧可算是一種古代經典的醫術,功用快,只要注意細節,就沒有副作用。華人很多都聽閒刮痧這名詞,但大部份人都不知刮痧的方法和功用,這篇文章正好說明刮痧的功用和方法…
    :em001: :em001: :em001: :em22: :em22: :em22:

Log in to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