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詢問、尋找答案,向各方術數同好交流
與世界術數連接

術數社交學習平台討論區岐黄易脉頭痛和痔瘡的治療

  • 頭痛和痔瘡的治療

    Posted by fiend on 14 4 月, 2005 在 5:02 上午

    現把總論和各論中的頭痛和痔瘡的治療方法發在這,使大家對本書有一個大致的瞭解.
    上篇總論
    第一章九竅用藥的起源與發展
    若論九竅用藥治病,當先明何謂之「竅」?辭書曰:竅,「窟窿」、「孔
    洞」也。換言之「竅」即人體與外界相通的孔洞。祖國醫學對人體孔竅的敘
    述有「七竅」,「九竅」,「上竅」,「下竅」,「空竅」,「苗竅」等不
    同名稱。除「苗竅」之「苗」不一定是孔洞外,多指孔洞而言,只不過是所
    指的部位不同而矣。通俗他講:「九竅」即指人體的兩眼、兩耳、兩鼻孔、
    口、前陰尿道和後陰肛門而言。《難經·三十七難》除了將眼、耳、鼻、口
    歸屬九竅外,亦把「舌」、「喉」謂之「竅」,不無道理。經典說法「九竅」
    中前陰尿道謂之竅,很少有將前陰陰道謂之竅的。實際上臨床中將陰道視同
    「竅」者,亦不鮮見,故今將陰道歸屬「九竅」之中,似亦無不妥。九竅用
    藥治病就是通過上述「竅」作為給藥途徑,在辨證論治思想指導下,採用單
    一或綜合的治療方法達到治療人體外邪、內傷因素所引起的各種病症之目
    的。
    頭痛
    頭痛是臨床上常見的自覺症狀,系指外感或內傷雜病以頭痛為主者。凡
    風寒、濕熱之邪外襲、或痰濁、瘀血阻滯致使經氣逆上或肝陽上擾清竅、或
    氣虛清陽不升,血虛腦髓失養等皆可引起頭痛。內科常見有感染性發熱性疾
    病,高血壓、顱內疾病、血管神經性頭疼、偏頭疼等疾病。
    一、鼻法
    方一芎辛鼻散
    【組成】川芎、細辛、羌活、薄荷腦、茶葉、荊芥、桔梗、防風
    【操作】上藥研細末,過80 目篩。每次取藥末約0.1 克,置頭疼側鼻孔
    前吸入,一般4?6 分鐘可顯效。
    【適應症】風寒頭痛。此方共觀察496 例,總有效率95%。
    【出處】中醫雜誌1989;(8)︰29
    方二芸苔大黃散
    【組成】芸苔子(油菜子)1 克川大黃2 克
    【操作】上藥共為細末,取少許吹鼻中,用後有黃水出,即能生效。
    【適應症】偏頭疼。
    【出處】《中醫外治法》
    二、塞鼻法
    方一定痛散
    【組成】細辛、徐長卿、川芎各9 克蜈蚣、山柰各6 克冰片0.5 克
    【操作】上藥分別研成細末後和勻,用布一小塊包藥末少許塞鼻,在左
    側頭痛塞右鼻孔,右側頭痛塞左鼻孔。每日更換1?2 次。上藥1 劑用完為1
    療程,療程間隔3?5 日。
    【適應症】偏頭痛。
    【出處】陝西中醫雜誌1987;8(6)︰266
    方二祛邪散
    【組成】細辛、生石膏、花粉、白芷各6 克
    【操作】上藥共為細末,水和成丸如綠豆大小,左頭痛塞右鼻孔內,右
    頭痛塞左鼻孔內,見汗即愈。
    【適應症】風、火、痰邪上擾頭痛。
    【出處】上海中醫藥雜誌1982;(12)︰17
    三、鼻嗅法
    處方蔥白黑豆嗅藥
    【組成】白胡寂30 克黑豆7 粒鮮姜120 克大棗7 枚(去核)蔥白7 根
    【操作】前二味藥共為細末,加姜、棗、蔥搗爛,和勻用紗布包好,嗅
    之。每日3?4 次,每次嗅3?5 分鐘,2 天換藥1 次,3 劑為1 療程。
    【適應症】偏頭痛。
    【出處】《中醫外治法》
    四、點滴法
    處方郁金葫蘆液
    【組成】郁金1 粒苦葫蘆45 克
    【操作】上藥共為細末,白絹包,清水內浸泡1 晝夜,浸液滴患者鼻中,
    如流出黃水痛可減輕。每日1?2 次,每次2?3 滴,3 日為1 療程。
    【適應症】頭風頭痛。
    【出處】《中醫外治法》
    五、口服法
    方一顱痛飲
    【組成】生白芍、鉤籐、川芎各30 克細辛15?18 克生石決明60 克
    【操作】每天煎服1 劑,分2 次服;病重者可增加半劑,即每天1 劑半,
    分3 次服。
    【適應症】血管神經性頭痛。治療56 例,治癒42 例,總有效率90.1%。
    【出處】浙江中醫雜誌1986;(12)︰555。
    方二偏痛沖劑
    【組成】川羌活9 克香白芷6 克川烏4.5 克草烏4.5 克
    【操作】將上藥焙焦研末成鈣粉狀。分9 次服用,每日3 次,飯前服,
    白開水沖眼,須避風天。1 劑即愈。
    【適應症】偏頭痛。
    【出處】《祖傳秘方大全》
    方三偏頭痛方
    【組成】珍珠母30 克(先煎)龍膽草2?3 克菊花9?12 克防風3?5
    克當歸6?9 克白芍9 克生地12?18 克川芎5 克全蟲2?4 只蟲5?9 克
    地龍9 克牛膝9 克
    【操作】每日1 劑,水煎服分2 次服。
    【適應症】本方可清肝陽,活血通絡。適用於偏頭痛,若苔膩口苦者加
    佩蘭5?9 克;納差加焦六曲或穀麥芽各12 克;舌邊尖有瘀點者去白芍加赤
    芍,本方劑為浙江名醫陸芷青主任醫師經驗方,療效可靠。
    【注意】服用本方時忌辛辣之品。
    【出處】中醫雜誌1989;(9)︰55
    方四頭痛舒
    【組成】細辛4 克吳茱萸3 克炙全蠍5 克白殭蠶10 克制南星4 克白附子
    6 克石決明15 刻苦丁茶3 克生甘草3 克
    【操作】加水約1500 毫升,先放諸石類、貝殼類藥物煎30 分鐘,再納
    入其他藥物,後放細辛。煎服濾液1 碗約350?400 毫升,放入鮮生薑汁3?
    5 滴兌服。
    【適應症】血管神經性頭痛。
    【注意】根據頭痛部位加引經藥,佐以食療。
    【出處】中國醫藥學報1989;4(5)︰49
    方五震消湯
    【組成】制首烏、制龜版、鍛磁石各25 克女貞子、草決明、白芍、龍牡
    粉各15 克杭菊花、苦丁菘、白蒺藜、牛膝、石斛各10 克珍珠母粉30 克
    【操作】加水濃煎,分3 次服。可連服5?10 劑。以後再發按原方續服。
    可能每發服藥1 次,再發則症狀減輕。如此反覆治療,可望得到根治。
    【適應症】腦震盪後遺症頭痛,頭腦昏悶脹痛,嘔逆,尤以顳部及後腦
    部為甚。
    【出處】《臨證會要》
    痔瘡
    痔瘡是直腸末端粘膜下和肛管皮下的靜脈叢發生擴大,曲張所形成柔軟
    的靜脈團。多見於成年人。由於痔瘡的發生部位不同,可分為內痔、外痔和
    混合痔。生於肛門齒線以上,粘膜下的痔上靜脈叢發生擴大和曲張,所形成
    柔軟的靜脈團稱內痔。外痔發生於肛管齒線以下,是痔外靜脈叢擴大曲張或
    反覆發炎而成。混合痔是內、外痔靜脈叢曲張,相互溝通吻合,括約肌間溝
    消失,使內痔部分和外痔部分形成一整體為混合痔。
    一、熏洗法
    方一荊蓮洗藥
    【組成】荊芥、蓮房、桑寄生、朴硝各30 克鱉甲24 克五倍子9 克
    【操作】用水5000 毫升煎至3000 毫升,先熏後洗,溫度適宜後洗肛門。
    1 日2 次,每次20 分鐘,2 天1 療程。
    【適應症】內痔出血。
    【出處】中醫雜誌1989;6(9):374
    方二無花果煎
    【組成】無花果樹葉適量
    【操作】煎湯。用其湯液,趁熱熏患處。待湯冷皮膚可耐受時再浸洗患
    處,每日1 至2 次,連續1 周即愈。
    【適應症】痔瘡。
    【出處】浙江中醫雜誌1989;10
    方三
    【組成】白芷、川椒、甘草各12 克五倍子、槐蘑各30 克木瓜18 克生白
    礬9 克馬齒莧60 克
    【操作】水煎,先熏後洗肛門。
    【適應症】痔瘡初起腫痛或津水流血。
    【出處】《房芝萱外科經驗》
    二、坐藥法
    【組成】五倍子、黃柏各50 克三分三浸膏30 克冰片2 克液體石蠟20
    毫升凡士林油1800 克
    【操作】將上藥製成栓劑,直接納於肛門內,1 日2 次,每次30 分鐘,
    5 天1 療程。
    【適應症】痔瘡。
    【出處】《當代中藥外治臨床大全》
    三、插藥法
    處方二蟲藥條
    【組成】地龍20 克蜣螂6 個荊芥穗30 克黃蠟30 克
    【操作】將上藥搗爛研成細末,溶入黃蠟成型,插入肛門中上下滑動。1
    日數次,病癒為止。
    【適應症】內痔。
    【出處】《中國民間草藥方選》
    四、坐浴法
    方一杉根煎
    【組成】生杉樹根500 克
    【操作】上藥加水3000 毫升,煎至2000 毫升,將藥水倒入盆內,待水
    溫降至40℃左右時坐浴。1 日2?3 次,每次10 分鐘。
    【適應症】外痔、混合痔。
    【出處】浙江中醫雜誌1989;24(10):477
    方二勞杖湯
    【組成】十大功勞、虎杖各30 克大黃、朴硝各20 克
    【操作】上藥煎水去渣,加入朴硝,置於盆內。用此藥液坐浴熏洗,每
    日1?2 次,病重者每日2?4 次。
    【適應症】外痔。適用於便時用力過猛,致使痔靜脈破裂,在肛門外兩
    側皮下出現黯紫色園形硬結節,觸痛較明顯者。
    【出處】湖南中醫雜誌1987;2
    方三案板草液
    【組成】案板草鮮品2000 克(干品500 克)
    【操作】加水煎沸10 分鐘後備用。待溫時,坐俗30 分鐘,浴後將藥渣
    外擦患處30 分鐘,每天3 次,每次1 劑,4 天為1 療程。
    【適應症】外痔。
    【出處】四川中醫1987;3
    五、綜合法
    【組成】(1)枯痔油:氯化鈉8 克石碳酸2 毫升甘油100 毫升;(2)
    復方苦黃洗劑:苦參30 克大黃20 克冰片3 克明礬20 克黃柏20 克金銀花10
    克:(3)槐花湯:槐花、側柏葉、荊芥穗、枳殼各10 克
    【操作】(1)枯痔油:將氯化鈉放入甘油內,加熱油解後與石碳酸混合,
    高壓消毒備用。(2)復方苦黃洗劑:外洗。(3)槐花湯:湯劑內服。
    枯痔油注射前囑患者排空大便,取截臥位,常規消毒,於肛門及肛窺器
    塗上石蠟油以潤滑,套好及固定規芯,囑病人張口呼吸,放鬆肛門,然後把
    肛窺器徐徐插入,到底後抽出規芯,在燈光照明下,慢慢退出窺肛器,觀察
    痔核的方位,大小,形態,做好注射設計。以新潔爾滅消毒痔核區,以7 號
    針頭從痔核頂部刺入痔核的粘膜下層,抽吸無回血後,緩緩注射枯痔油,痔
    核大者用4?5 毫升,一般用3 毫升,使痔核呈灰蘭色腫脹為止,如針孔出血
    可用棉球壓迫片刻,全部注射完畢,檢查無遺漏及出血後,取出窺肛器,肛
    外以塔形紗布壓迫並膠布固定。術後每日以復方苦黃洗劑坐浴,槐花湯內服,
    術後10 天肛門鏡檢查。
    【適應症】內痔。
    【出處】廣西中醫藥1986;4
    五、口服法
    方一升芪辣椒山藥湯
    【組成】黃芪20 克升麻10 克辣椒梗60 克懷山藥15 克
    【操作】1 日1 劑,水煎分2 次口服。7 天為1 療程。
    【適應症】內痔。治療110 例,有效率85%。
    【出處】肛腸雜誌1982;(4):27
    方二木耳飲
    【組成】木耳(干品)30 克
    【操作】用開水泡軟,早晨空腹吃,輕的500 克治好,重的1000 克治好。
    【適應症】痔瘡。
    【出處】《祖傳秘方大全》
    方三三黃二地湯
    【組成】主地、熟地、當歸、黨參、白朮、蒼朮、陳皮、厚樸、防風、
    澤瀉、地榆、烏梅各9 克黃芩6 克黃柏12 克黃連、甘草各3 克
    【操作】日1 劑,水煎2 次分服。
    【適應症】痔瘡。
    【出處】《張八卦外科新編》
    起源與發展
    九竅用藥治病應該說歷史悠久,源遠流長。歷史學家認為大約在400 萬
    年以前地球上有了人類。約50 萬年前的北京周口人,已學會了最早的烹任技
    術,變生食為熟食。口服食物也可能就是口服藥物治病的起源。中醫界多推
    崇「砭石」是人類最早的「醫療器械」說,然而古猿人在用樹枝(或就是藥
    物)作燃料對局部進行溫熱刺激,達到消除疼痛或不適時,便自覺不自覺地
    認識了「灸法」,這仲「灸法」或可能早於「砭石」療法。那麼原始人在用
    火熏烤食物時,燃火之煙氣,必會從鼻竅吸入,這種煙氣很可能就是最早的
    「鼻嗅藥」,也可能達到了治病的目的,只不過是文字未記載而已。與此同
    時,原始人在攝取「食物」時,也可能吃下某種藥物。有意或無意地治好了
    某些病症。可以想像,自有了人類就有了鼻竅、眼竅、口竅這些「九竅」用
    藥的治病方法。
    星轉斗移,人類逐的文明。從結繩紀事,到倉吉造字,人類的文化進一
    步文明,醫療保健經儉也不斷發展,並得以突破性的傳播。《殷墟卜辭》中
    約載22 種疾病使用外治法,從九竅用藥治病的也可見到,如有煙熏、佩戴藥
    物治病的例證。《山海經》「⋯⋯熏草,佩之可已病。」此即鼻竅用藥的明
    確述說。我國最早的醫學著作《五十二病方》中載有熏、浴法,也是九竅用
    藥治病的典範。《黃帝內經》不僅系統闡述了人體解剖、生埋、病理、診斷、
    治療理論,而且也載有煙熏取嚏有關九竅用藥的方法。漢代醫學大家張機《傷
    寒雜病論》不但收載了卓然有效的內服方(口竅用藥),而且還介紹了不少
    行之有效的外治方,其中從「竅」用藥者為數可觀,九竅用藥發展到一定高
    度,如其吹喉法、唁鼻法、舌下含藥法、灌耳法、坐藥法(納陰道法)、導
    法等,九竅用藥的療法更加充實和廣泛。如其在具體用於治療陽明病津傷時,
    採用蜜煎導法(肛竅用藥);用蛇床子散棉花裹之納入陰道之中(坐藥法),
    治療寒濕帶下,有證有方,方藥兼備。其所制九竅用藥法至今被醫學界臨床
    推崇。到了晉代葛洪《時後備急方》另辟九竅用藥治療急症之溪徑,所載竹
    管導尿便是從九竅用藥治療急症的最好說明。唐孫思邈《千金要方》從九竅
    用藥治病的療法也不少,如其用「大乙流金散」佩於胸前或燒煙熏屋避瘟疫,
    體現了未病先防的思想。宋、明、清時期,醫學界出現了諸子蜂起,百家爭
    鳴的局面,推動了醫藥事業的發展,極大豐富了九竅用藥的內容。尤其邊緣
    學科相互滲透與結合的運用研究達到了新的高度。九竅用藥與辨病、辨證、
    以及與特殊用藥結合起來,大大提高了療效。如宋《幼幼新書》中明確提到
    在配製點眼劑時,用新棉過濾,低溫沉澱,取其上清液的制備方法,以其純
    淨制劑,確保臨床安全有效,體現了眼藥配製的先進工藝。與此同時九竅用
    藥的治病範圍不斷擴充,九竅用藥的機理也日臻完善。明李時珍《本草綱目》
    集百病之方論、匯外治單方之殊容,從九竅途徑用藥治病的方法有塗、吹、
    含漱、口噙、含咽、浴沐、導下、坐藥、吹鼻、塞鼻等十種之多,治病範圍
    涉及內、外、婦、兒、五官諸科。清《理論駢文》廣羅外治之方法,九竅用
    藥之成就,其內容之豐富、方藥之廣泛,幾乎可稱九竅用藥的專著。由此可
    見九竅用藥從遠古至近代,從初步認識到形成理論體系,已被醫家接受和運
    用,為人類的保健事業作出了積極的貢獻。
    治病原理
    九竅用藥治病是在整體觀念,辨證論治的思想指導下進行的。祖國醫學
    認為人體是有機的整體,構成人體的各個組織部分之間,在結構上是不可分
    割的,在功能上是相互協調,相互為用的。人體是以五臟為中心,在經絡的
    連輟下使臟腑與臟腑,臟腑與皮肉、筋、脈、骨等形體組織以及口、鼻、耳、
    眼、舌、前後二陰五官九竅存在著有機聯繫,共同完成人體統一的機能活動。
    反之在病邪作用下人體的病理變化是互相影響的。
    祖國醫學認為「五臟六腑之精氣皆上注於目」,「目繫上升於腦」、「五
    輪八廓內屬五臟六腑」,因此用相應的藥物從眼竅給藥,除了可治眼部疾病
    以外,尚可治療其它臟腑之病症。鼻為肺系之所屬,清陽交合之處,又為一
    身血脈所經,鼻通過經絡與五臟六腑緊密相連,鼻竅用藥使藥物直接作用於
    鼻腔,並通過經絡內傳臟腑,發揮作用,以治療鼻腔本身及鼻腔以外的某些
    病症。耳竅歸屬於腎,為宗脈之所聚,手太陽小腸經、足太陽膀胱經均循行
    於耳際。《內經》有「腎和則能聞五音矣」,「肝病者,⋯⋯氣逆則頭痛耳
    鳴不聰」,「髓海不足,則胞轉耳鳴」等理論。可見耳與臟腑、經絡均密切
    相聯。耳竅用藥,即是使藥物通過外耳道皮膜吸收,並循行入裡,達臟腑,
    通週身,而發揮藥理效應,達到治病卻疾之功能。口為脾胃之門戶,舌為心
    髒之苗竅,其經脈互為聯屬,口竅用藥,就是通過苗竅吸收,內入臟腑、外
    行皮腠,達到治療口腔本身以及五臟六腑之病症。前陰為腎氣所宗,陰道為
    肝脈所統,沖任帶脈均與陰竅有關,前陰尿竅(陰竅)用藥除了治療其局部
    病變外,全身疾病,經帶胎產疾症亦可治療。後陰為腎氣主之,肛門有肺系
    魄門。肛門用藥不但可療肛疾,也可用於治療週身疾病。如感冒灌腸液即是
    通過肛門點入達到解表退熱作用的。總之九竅歸屬五臟六腑,九竅用藥即是
    通過竅與臟腑的生理聯繫而起治療作用的。
    療法特點
    1.直達病所、奏效迅速。九竅用藥多直接施於局部組織,易直接發揮作
    用。如氣霧劑用於平喘,肛點灌腸用於慢性腸炎及痢疾,肛栓、陰道栓劑應
    用於痔核及陰道炎均能收到捷效。
    2.途徑廣泛,擴充治法。口服法雖為九竅用藥常規方法之一,但不宜口
    服者,或不能口服者易誤病情。採用九竅中其它給藥途徑能彌補口眼法之不
    足,便於及時用藥,擴充療法,及時有效地控制病情。
    3.節省藥材,病者樂意。九竅用藥多採用小方小量直接達到病所,節省
    藥材,減輕患者經濟負擔,病人樂意接受。
    4.使用安全,毒副作用少。中藥從竅中使用雖然一些仍有刺激,但劑量
    往往小於內服藥。尤其一些九竅用藥多作用於局部,多在局部吸收,局部藥
    物濃度高,血液中濃度低,避免了藥物對肝臟及其它器官的毒害作用,幾乎
    無毒副作用。

    健康是福 replied 13 年 前 10 Members · 10 Replies
  • 10 Replies
  • fiend

    會員
    14 4 月, 2005 在 1:02 下午

    現把總論和各論中的頭痛和痔瘡的治療方法發在這,使大家對本書有一個大致的瞭解.
    上篇總論
    第一章九竅用藥的起源與發展
    若論九竅用藥治病,當先明何謂之「竅」?辭書曰:竅,「窟窿」、「孔
    洞」也。換言之「竅」即人體與外界相通的孔洞。祖國醫學對人體孔竅的敘
    述有「七竅」,「九竅」,「上竅」,「下竅」,「空竅」,「苗竅」等不
    同名稱。除「苗竅」之「苗」不一定是孔洞外,多指孔洞而言,只不過是所
    指的部位不同而矣。通俗他講:「九竅」即指人體的兩眼、兩耳、兩鼻孔、
    口、前陰尿道和後陰肛門而言。《難經·三十七難》除了將眼、耳、鼻、口
    歸屬九竅外,亦把「舌」、「喉」謂之「竅」,不無道理。經典說法「九竅」
    中前陰尿道謂之竅,很少有將前陰陰道謂之竅的。實際上臨床中將陰道視同
    「竅」者,亦不鮮見,故今將陰道歸屬「九竅」之中,似亦無不妥。九竅用
    藥治病就是通過上述「竅」作為給藥途徑,在辨證論治思想指導下,採用單
    一或綜合的治療方法達到治療人體外邪、內傷因素所引起的各種病症之目
    的。
    頭痛
    頭痛是臨床上常見的自覺症狀,系指外感或內傷雜病以頭痛為主者。凡
    風寒、濕熱之邪外襲、或痰濁、瘀血阻滯致使經氣逆上或肝陽上擾清竅、或
    氣虛清陽不升,血虛腦髓失養等皆可引起頭痛。內科常見有感染性發熱性疾
    病,高血壓、顱內疾病、血管神經性頭疼、偏頭疼等疾病。
    一、鼻法
    方一芎辛鼻散
    【組成】川芎、細辛、羌活、薄荷腦、茶葉、荊芥、桔梗、防風
    【操作】上藥研細末,過80 目篩。每次取藥末約0.1 克,置頭疼側鼻孔
    前吸入,一般4?6 分鐘可顯效。
    【適應症】風寒頭痛。此方共觀察496 例,總有效率95%。
    【出處】中醫雜誌1989;(8)︰29
    方二芸苔大黃散
    【組成】芸苔子(油菜子)1 克川大黃2 克
    【操作】上藥共為細末,取少許吹鼻中,用後有黃水出,即能生效。
    【適應症】偏頭疼。
    【出處】《中醫外治法》
    二、塞鼻法
    方一定痛散
    【組成】細辛、徐長卿、川芎各9 克蜈蚣、山柰各6 克冰片0.5 克
    【操作】上藥分別研成細末後和勻,用布一小塊包藥末少許塞鼻,在左
    側頭痛塞右鼻孔,右側頭痛塞左鼻孔。每日更換1?2 次。上藥1 劑用完為1
    療程,療程間隔3?5 日。
    【適應症】偏頭痛。
    【出處】陝西中醫雜誌1987;8(6)︰266
    方二祛邪散
    【組成】細辛、生石膏、花粉、白芷各6 克
    【操作】上藥共為細末,水和成丸如綠豆大小,左頭痛塞右鼻孔內,右
    頭痛塞左鼻孔內,見汗即愈。
    【適應症】風、火、痰邪上擾頭痛。
    【出處】上海中醫藥雜誌1982;(12)︰17
    三、鼻嗅法
    處方蔥白黑豆嗅藥
    【組成】白胡寂30 克黑豆7 粒鮮姜120 克大棗7 枚(去核)蔥白7 根
    【操作】前二味藥共為細末,加姜、棗、蔥搗爛,和勻用紗布包好,嗅
    之。每日3?4 次,每次嗅3?5 分鐘,2 天換藥1 次,3 劑為1 療程。
    【適應症】偏頭痛。
    【出處】《中醫外治法》
    四、點滴法
    處方郁金葫蘆液
    【組成】郁金1 粒苦葫蘆45 克
    【操作】上藥共為細末,白絹包,清水內浸泡1 晝夜,浸液滴患者鼻中,
    如流出黃水痛可減輕。每日1?2 次,每次2?3 滴,3 日為1 療程。
    【適應症】頭風頭痛。
    【出處】《中醫外治法》
    五、口服法
    方一顱痛飲
    【組成】生白芍、鉤籐、川芎各30 克細辛15?18 克生石決明60 克
    【操作】每天煎服1 劑,分2 次服;病重者可增加半劑,即每天1 劑半,
    分3 次服。
    【適應症】血管神經性頭痛。治療56 例,治癒42 例,總有效率90.1%。
    【出處】浙江中醫雜誌1986;(12)︰555。
    方二偏痛沖劑
    【組成】川羌活9 克香白芷6 克川烏4.5 克草烏4.5 克
    【操作】將上藥焙焦研末成鈣粉狀。分9 次服用,每日3 次,飯前服,
    白開水沖眼,須避風天。1 劑即愈。
    【適應症】偏頭痛。
    【出處】《祖傳秘方大全》
    方三偏頭痛方
    【組成】珍珠母30 克(先煎)龍膽草2?3 克菊花9?12 克防風3?5
    克當歸6?9 克白芍9 克生地12?18 克川芎5 克全蟲2?4 只蟲5?9 克
    地龍9 克牛膝9 克
    【操作】每日1 劑,水煎服分2 次服。
    【適應症】本方可清肝陽,活血通絡。適用於偏頭痛,若苔膩口苦者加
    佩蘭5?9 克;納差加焦六曲或穀麥芽各12 克;舌邊尖有瘀點者去白芍加赤
    芍,本方劑為浙江名醫陸芷青主任醫師經驗方,療效可靠。
    【注意】服用本方時忌辛辣之品。
    【出處】中醫雜誌1989;(9)︰55
    方四頭痛舒
    【組成】細辛4 克吳茱萸3 克炙全蠍5 克白殭蠶10 克制南星4 克白附子
    6 克石決明15 刻苦丁茶3 克生甘草3 克
    【操作】加水約1500 毫升,先放諸石類、貝殼類藥物煎30 分鐘,再納
    入其他藥物,後放細辛。煎服濾液1 碗約350?400 毫升,放入鮮生薑汁3?
    5 滴兌服。
    【適應症】血管神經性頭痛。
    【注意】根據頭痛部位加引經藥,佐以食療。
    【出處】中國醫藥學報1989;4(5)︰49
    方五震消湯
    【組成】制首烏、制龜版、鍛磁石各25 克女貞子、草決明、白芍、龍牡
    粉各15 克杭菊花、苦丁菘、白蒺藜、牛膝、石斛各10 克珍珠母粉30 克
    【操作】加水濃煎,分3 次服。可連服5?10 劑。以後再發按原方續服。
    可能每發服藥1 次,再發則症狀減輕。如此反覆治療,可望得到根治。
    【適應症】腦震盪後遺症頭痛,頭腦昏悶脹痛,嘔逆,尤以顳部及後腦
    部為甚。
    【出處】《臨證會要》
    痔瘡
    痔瘡是直腸末端粘膜下和肛管皮下的靜脈叢發生擴大,曲張所形成柔軟
    的靜脈團。多見於成年人。由於痔瘡的發生部位不同,可分為內痔、外痔和
    混合痔。生於肛門齒線以上,粘膜下的痔上靜脈叢發生擴大和曲張,所形成
    柔軟的靜脈團稱內痔。外痔發生於肛管齒線以下,是痔外靜脈叢擴大曲張或
    反覆發炎而成。混合痔是內、外痔靜脈叢曲張,相互溝通吻合,括約肌間溝
    消失,使內痔部分和外痔部分形成一整體為混合痔。
    一、熏洗法
    方一荊蓮洗藥
    【組成】荊芥、蓮房、桑寄生、朴硝各30 克鱉甲24 克五倍子9 克
    【操作】用水5000 毫升煎至3000 毫升,先熏後洗,溫度適宜後洗肛門。
    1 日2 次,每次20 分鐘,2 天1 療程。
    【適應症】內痔出血。
    【出處】中醫雜誌1989;6(9):374
    方二無花果煎
    【組成】無花果樹葉適量
    【操作】煎湯。用其湯液,趁熱熏患處。待湯冷皮膚可耐受時再浸洗患
    處,每日1 至2 次,連續1 周即愈。
    【適應症】痔瘡。
    【出處】浙江中醫雜誌1989;10
    方三
    【組成】白芷、川椒、甘草各12 克五倍子、槐蘑各30 克木瓜18 克生白
    礬9 克馬齒莧60 克
    【操作】水煎,先熏後洗肛門。
    【適應症】痔瘡初起腫痛或津水流血。
    【出處】《房芝萱外科經驗》
    二、坐藥法
    【組成】五倍子、黃柏各50 克三分三浸膏30 克冰片2 克液體石蠟20
    毫升凡士林油1800 克
    【操作】將上藥製成栓劑,直接納於肛門內,1 日2 次,每次30 分鐘,
    5 天1 療程。
    【適應症】痔瘡。
    【出處】《當代中藥外治臨床大全》
    三、插藥法
    處方二蟲藥條
    【組成】地龍20 克蜣螂6 個荊芥穗30 克黃蠟30 克
    【操作】將上藥搗爛研成細末,溶入黃蠟成型,插入肛門中上下滑動。1
    日數次,病癒為止。
    【適應症】內痔。
    【出處】《中國民間草藥方選》
    四、坐浴法
    方一杉根煎
    【組成】生杉樹根500 克
    【操作】上藥加水3000 毫升,煎至2000 毫升,將藥水倒入盆內,待水
    溫降至40℃左右時坐浴。1 日2?3 次,每次10 分鐘。
    【適應症】外痔、混合痔。
    【出處】浙江中醫雜誌1989;24(10):477
    方二勞杖湯
    【組成】十大功勞、虎杖各30 克大黃、朴硝各20 克
    【操作】上藥煎水去渣,加入朴硝,置於盆內。用此藥液坐浴熏洗,每
    日1?2 次,病重者每日2?4 次。
    【適應症】外痔。適用於便時用力過猛,致使痔靜脈破裂,在肛門外兩
    側皮下出現黯紫色園形硬結節,觸痛較明顯者。
    【出處】湖南中醫雜誌1987;2
    方三案板草液
    【組成】案板草鮮品2000 克(干品500 克)
    【操作】加水煎沸10 分鐘後備用。待溫時,坐俗30 分鐘,浴後將藥渣
    外擦患處30 分鐘,每天3 次,每次1 劑,4 天為1 療程。
    【適應症】外痔。
    【出處】四川中醫1987;3
    五、綜合法
    【組成】(1)枯痔油:氯化鈉8 克石碳酸2 毫升甘油100 毫升;(2)
    復方苦黃洗劑:苦參30 克大黃20 克冰片3 克明礬20 克黃柏20 克金銀花10
    克:(3)槐花湯:槐花、側柏葉、荊芥穗、枳殼各10 克
    【操作】(1)枯痔油:將氯化鈉放入甘油內,加熱油解後與石碳酸混合,
    高壓消毒備用。(2)復方苦黃洗劑:外洗。(3)槐花湯:湯劑內服。
    枯痔油注射前囑患者排空大便,取截臥位,常規消毒,於肛門及肛窺器
    塗上石蠟油以潤滑,套好及固定規芯,囑病人張口呼吸,放鬆肛門,然後把
    肛窺器徐徐插入,到底後抽出規芯,在燈光照明下,慢慢退出窺肛器,觀察
    痔核的方位,大小,形態,做好注射設計。以新潔爾滅消毒痔核區,以7 號
    針頭從痔核頂部刺入痔核的粘膜下層,抽吸無回血後,緩緩注射枯痔油,痔
    核大者用4?5 毫升,一般用3 毫升,使痔核呈灰蘭色腫脹為止,如針孔出血
    可用棉球壓迫片刻,全部注射完畢,檢查無遺漏及出血後,取出窺肛器,肛
    外以塔形紗布壓迫並膠布固定。術後每日以復方苦黃洗劑坐浴,槐花湯內服,
    術後10 天肛門鏡檢查。
    【適應症】內痔。
    【出處】廣西中醫藥1986;4
    五、口服法
    方一升芪辣椒山藥湯
    【組成】黃芪20 克升麻10 克辣椒梗60 克懷山藥15 克
    【操作】1 日1 劑,水煎分2 次口服。7 天為1 療程。
    【適應症】內痔。治療110 例,有效率85%。
    【出處】肛腸雜誌1982;(4):27
    方二木耳飲
    【組成】木耳(干品)30 克
    【操作】用開水泡軟,早晨空腹吃,輕的500 克治好,重的1000 克治好。
    【適應症】痔瘡。
    【出處】《祖傳秘方大全》
    方三三黃二地湯
    【組成】主地、熟地、當歸、黨參、白朮、蒼朮、陳皮、厚樸、防風、
    澤瀉、地榆、烏梅各9 克黃芩6 克黃柏12 克黃連、甘草各3 克
    【操作】日1 劑,水煎2 次分服。
    【適應症】痔瘡。
    【出處】《張八卦外科新編》
    起源與發展
    九竅用藥治病應該說歷史悠久,源遠流長。歷史學家認為大約在400 萬
    年以前地球上有了人類。約50 萬年前的北京周口人,已學會了最早的烹任技
    術,變生食為熟食。口服食物也可能就是口服藥物治病的起源。中醫界多推
    崇「砭石」是人類最早的「醫療器械」說,然而古猿人在用樹枝(或就是藥
    物)作燃料對局部進行溫熱刺激,達到消除疼痛或不適時,便自覺不自覺地
    認識了「灸法」,這仲「灸法」或可能早於「砭石」療法。那麼原始人在用
    火熏烤食物時,燃火之煙氣,必會從鼻竅吸入,這種煙氣很可能就是最早的
    「鼻嗅藥」,也可能達到了治病的目的,只不過是文字未記載而已。與此同
    時,原始人在攝取「食物」時,也可能吃下某種藥物。有意或無意地治好了
    某些病症。可以想像,自有了人類就有了鼻竅、眼竅、口竅這些「九竅」用
    藥的治病方法。
    星轉斗移,人類逐的文明。從結繩紀事,到倉吉造字,人類的文化進一
    步文明,醫療保健經儉也不斷發展,並得以突破性的傳播。《殷墟卜辭》中
    約載22 種疾病使用外治法,從九竅用藥治病的也可見到,如有煙熏、佩戴藥
    物治病的例證。《山海經》「⋯⋯熏草,佩之可已病。」此即鼻竅用藥的明
    確述說。我國最早的醫學著作《五十二病方》中載有熏、浴法,也是九竅用
    藥治病的典範。《黃帝內經》不僅系統闡述了人體解剖、生埋、病理、診斷、
    治療理論,而且也載有煙熏取嚏有關九竅用藥的方法。漢代醫學大家張機《傷
    寒雜病論》不但收載了卓然有效的內服方(口竅用藥),而且還介紹了不少
    行之有效的外治方,其中從「竅」用藥者為數可觀,九竅用藥發展到一定高
    度,如其吹喉法、唁鼻法、舌下含藥法、灌耳法、坐藥法(納陰道法)、導
    法等,九竅用藥的療法更加充實和廣泛。如其在具體用於治療陽明病津傷時,
    採用蜜煎導法(肛竅用藥);用蛇床子散棉花裹之納入陰道之中(坐藥法),
    治療寒濕帶下,有證有方,方藥兼備。其所制九竅用藥法至今被醫學界臨床
    推崇。到了晉代葛洪《時後備急方》另辟九竅用藥治療急症之溪徑,所載竹
    管導尿便是從九竅用藥治療急症的最好說明。唐孫思邈《千金要方》從九竅
    用藥治病的療法也不少,如其用「大乙流金散」佩於胸前或燒煙熏屋避瘟疫,
    體現了未病先防的思想。宋、明、清時期,醫學界出現了諸子蜂起,百家爭
    鳴的局面,推動了醫藥事業的發展,極大豐富了九竅用藥的內容。尤其邊緣
    學科相互滲透與結合的運用研究達到了新的高度。九竅用藥與辨病、辨證、
    以及與特殊用藥結合起來,大大提高了療效。如宋《幼幼新書》中明確提到
    在配製點眼劑時,用新棉過濾,低溫沉澱,取其上清液的制備方法,以其純
    淨制劑,確保臨床安全有效,體現了眼藥配製的先進工藝。與此同時九竅用
    藥的治病範圍不斷擴充,九竅用藥的機理也日臻完善。明李時珍《本草綱目》
    集百病之方論、匯外治單方之殊容,從九竅途徑用藥治病的方法有塗、吹、
    含漱、口噙、含咽、浴沐、導下、坐藥、吹鼻、塞鼻等十種之多,治病範圍
    涉及內、外、婦、兒、五官諸科。清《理論駢文》廣羅外治之方法,九竅用
    藥之成就,其內容之豐富、方藥之廣泛,幾乎可稱九竅用藥的專著。由此可
    見九竅用藥從遠古至近代,從初步認識到形成理論體系,已被醫家接受和運
    用,為人類的保健事業作出了積極的貢獻。
    治病原理
    九竅用藥治病是在整體觀念,辨證論治的思想指導下進行的。祖國醫學
    認為人體是有機的整體,構成人體的各個組織部分之間,在結構上是不可分
    割的,在功能上是相互協調,相互為用的。人體是以五臟為中心,在經絡的
    連輟下使臟腑與臟腑,臟腑與皮肉、筋、脈、骨等形體組織以及口、鼻、耳、
    眼、舌、前後二陰五官九竅存在著有機聯繫,共同完成人體統一的機能活動。
    反之在病邪作用下人體的病理變化是互相影響的。
    祖國醫學認為「五臟六腑之精氣皆上注於目」,「目繫上升於腦」、「五
    輪八廓內屬五臟六腑」,因此用相應的藥物從眼竅給藥,除了可治眼部疾病
    以外,尚可治療其它臟腑之病症。鼻為肺系之所屬,清陽交合之處,又為一
    身血脈所經,鼻通過經絡與五臟六腑緊密相連,鼻竅用藥使藥物直接作用於
    鼻腔,並通過經絡內傳臟腑,發揮作用,以治療鼻腔本身及鼻腔以外的某些
    病症。耳竅歸屬於腎,為宗脈之所聚,手太陽小腸經、足太陽膀胱經均循行
    於耳際。《內經》有「腎和則能聞五音矣」,「肝病者,⋯⋯氣逆則頭痛耳
    鳴不聰」,「髓海不足,則胞轉耳鳴」等理論。可見耳與臟腑、經絡均密切
    相聯。耳竅用藥,即是使藥物通過外耳道皮膜吸收,並循行入裡,達臟腑,
    通週身,而發揮藥理效應,達到治病卻疾之功能。口為脾胃之門戶,舌為心
    髒之苗竅,其經脈互為聯屬,口竅用藥,就是通過苗竅吸收,內入臟腑、外
    行皮腠,達到治療口腔本身以及五臟六腑之病症。前陰為腎氣所宗,陰道為
    肝脈所統,沖任帶脈均與陰竅有關,前陰尿竅(陰竅)用藥除了治療其局部
    病變外,全身疾病,經帶胎產疾症亦可治療。後陰為腎氣主之,肛門有肺系
    魄門。肛門用藥不但可療肛疾,也可用於治療週身疾病。如感冒灌腸液即是
    通過肛門點入達到解表退熱作用的。總之九竅歸屬五臟六腑,九竅用藥即是
    通過竅與臟腑的生理聯繫而起治療作用的。
    療法特點
    1.直達病所、奏效迅速。九竅用藥多直接施於局部組織,易直接發揮作
    用。如氣霧劑用於平喘,肛點灌腸用於慢性腸炎及痢疾,肛栓、陰道栓劑應
    用於痔核及陰道炎均能收到捷效。
    2.途徑廣泛,擴充治法。口服法雖為九竅用藥常規方法之一,但不宜口
    服者,或不能口服者易誤病情。採用九竅中其它給藥途徑能彌補口眼法之不
    足,便於及時用藥,擴充療法,及時有效地控制病情。
    3.節省藥材,病者樂意。九竅用藥多採用小方小量直接達到病所,節省
    藥材,減輕患者經濟負擔,病人樂意接受。
    4.使用安全,毒副作用少。中藥從竅中使用雖然一些仍有刺激,但劑量
    往往小於內服藥。尤其一些九竅用藥多作用於局部,多在局部吸收,局部藥
    物濃度高,血液中濃度低,避免了藥物對肝臟及其它器官的毒害作用,幾乎
    無毒副作用。

  • Emma

    會員
    14 4 月, 2005 在 1:12 下午

    :em001: :em01: :em11: :em22: :emm01:

  • 木棉花

    會員
    14 4 月, 2005 在 3:20 下午

    :em22:

  • 沈蓮舟

    會員
    14 4 月, 2005 在 6:06 下午

    沈蓮舟 贈與 fiend 10000 美元以示鼓勵

    謝謝提供 :em22:

  • shin

    會員
    15 4 月, 2005 在 12:46 下午

    thank!

  • deeper

    會員
    19 4 月, 2005 在 5:34 下午

    :emm01: :emm01: :emm01:

  • sutianmm

    會員
    13 8 月, 2009 在 12:41 下午

    正用的着哈哈:pig2: :pig2: :pig2:

  • 5596103

    會員
    9 8 月, 2012 在 9:57 上午

    肛肠病肛周脓肿的症状有哪些
    西安三秦医院:现在的人们通常把肛门疾病认为是痔疮等常见的小病,不会有什么生命危险。又由于患病部位特殊,不能及时到医院就诊。因此,门诊里几乎所有肛肠患者,在就诊之前都有过“自疗”行为,胡乱使用痔疮药物或消炎药等,病情加重后才想到去医院,往往耽误了治疗时机,甚至危及生命。
      事实上,肛肠病的种类有上百种,其中不乏一些急危重症,需要人们格外警惕。其中肛周脓肿就是肛肠科最常见的急重症之一。必需早期明确诊断,及早治疗。
      肛周脓肿的症状
      1、硬结肿块:初期肛旁突起一硬结肿块逐渐增大,时间长了有的可自行破溃。
      2、疼痛:为肛周脓肿最常见的症状,为逐渐加重的持续性肿痛或跳痛,行走不便,端坐受限。
      3、发热:炎症局部红肿伴有发热,常为低热有时出现高热。体温可在37-40℃之间。
      此外,可有全身倦怠不适,食欲不振,睡眠欠佳等。
      科学预防是关键
      肛周脓肿是一种急性感染性疾病,一旦确诊,必须及早治疗。初期炎症浸润,尚未化脓时,可局部外敷药物、坐浴热敷配合抗生素治疗,一旦成脓,早期手术治疗是唯一有效的治疗方式,采取正确的手术方式可一次根治,不后遗肛瘘。所采用的切开挂线手术,运用中医挂线原理治疗肛周脓肿,绝大多数(98%以上)可一次根治,不损伤肛门括约肌,不后遗肛瘘。
      医院提醒:合理的预防保健,可避免肛门疾病的发生
      保持局部清洁卫生:便后及时清洗肛周局部,防止局部感染
      保持大便通畅:避免腹泻与大便干燥,刺激肛隐窝发炎诱发肛周脓肿,因而防治便秘和腹泻对预防肛周脓肿形成具有重要意义
      注意饮食卫生:少吃辛辣刺激性食品,特别是夏季,冷饮生食常常引起腹泻从而导致脓肿的发生
    西安三秦医院肛肠科:http://www.hao12099.com/

  • mumumy

    會員
    22 8 月, 2012 在 12:54 上午

    多谢多谢!

  • 健康是福

    會員
    27 9 月, 2012 在 7:24 上午

    :爱你: :爱你: :爱你: :爱你: :爱你: :爱你:

Log in to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