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傷暑」非感冒治療大不同
「傷暑」非感冒治療大不同
台灣夏季的氣溫經常多達攝氏卅多度,很容易造成人們的傷暑。近來門診就有部分「傷暑」的患者認為自己是感冒了,主動告訴醫師要求治療感冒。其實不論是普通感冒或流行感冒與傷暑的治療是大不相同的,如果以為「熱到」是小病,把傷暑當感冒來誤治,就會增加疾病的複雜性與嚴重程度。
所謂「傷暑」的症狀,包括頭暈、身重、胸悶、口渴、汗多、食慾不佳、全身倦怠無力、煩燥等。常常口乾舌燥,雖然一直喝水卻不解渴,這是因為暑熱耗氣,縱使水分補充足夠,但由於人體敷佈水分至細胞的功能異常,所以仍會一直感到口渴!針對此種情況,中醫遠在數百年前即有運用「生脈飲」來解暑熱、益氣力、生津液、止渴消煩。
中醫認為暑熱有炎熱、易傷津氣、挾濕等特性,所以中醫治療傷暑常使用清熱解暑的方藥,再配合益氣生津的方藥。〝生脈飲〞就是常用的一個中藥配方。
〝生脈飲〞為金元時代的李東垣所發明,其組成很簡單,只有三味藥:人參、麥門冬、五味子。其中人參含有人參皂甘,能強心氣、補肺氣;五味子具收斂的功用,能預防元氣耗散;麥門冬含醣體,能滋陰清熱。因此「生脈飲」在夏天既能預防中暑,也能保氣養生。
在臨床使用或實驗研究,生脈飲也常運用於治療慢性疲勞、心血管疾病如心力衰竭、心律不整、心肌梗塞、肺原性心臟病等,呼吸疾病如呼吸困難、慢性支氣管炎等,以及精神衰弱症,糖尿病等方面。
生脈飲所用的藥方有人參三錢、麥冬三錢、五味子一錢半,用一千五百CC水煮成一千CC,放涼後飲用。生脈飲的好處是可以養陰益氣,讓人不會口乾舌燥,很適合在夏日流汗多時補充身體水分。不過因為有些人本來就容易火氣大,所以這裡的人參,建議用太子參或西洋參取代,不必用到高麗參,以免喝了反而更上火。
防暑小叮嚀:
一、儘量選擇在室內的活動,並注意室內通風涼爽,避開烈日下的長期戶外活動,使用太陽傘或遮陽帽、戴太陽眼鏡等,衣服以淺色寬鬆透氣衣物為主。
二、多喝水,避免酒精、含咖啡因、茶等利尿飲品。
三、有足夠的休息。
四、若身體感到低熱,可以冷毛巾濕敷。勿給予退燒藥,因其降低溫度中樞的設定,反而對身體不利。
五、在高溫或烈日下工作時,一旦出現頭暈、噁心、乏力等傷暑之先兆時,應即移到陰涼處休息,並給予補充水分。
六、傷暑可能在持續幾天內繼續發生,最好儘早就醫檢查與診斷。若不適症狀持續或加重時宜儘早就醫。
——————————————————————————–
Log in to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