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補腦增強記憶力 枸杞菊花有妙用
中時健康
楊格非?台北報導時序到了四月,又開始一連串考試,不少家長關心子女的身體,希望透過日常生活中的食補,讓孩子補腦醒腦,念起書來,事半功倍拿高分。中醫師建議,紅棗、枸杞、菊花、麥門冬等中藥材都不錯,沖泡熱水飲用後可補充腦力。 林口長庚醫院中醫內科主治醫師林胤谷指出,生活作息一定要規律正常、睡眠充足,這樣分析及記憶能力才會提升,千萬不要熬夜。有些人喜歡晚上熬夜唸書,但長期熬夜,對身體不好,且容易口乾舌燥。 在飲食方面,準備大考的學生們最好以清淡食材為主,不要食用過鹹或是太躁熱的食物,也應該避免飲用含糖份太高的飲料。否則容易分心且心浮氣躁,影響讀書情緒。
事實上,只要透過一些簡單中藥材,就可以達到不錯的補腦效果。例如,菊花、紅棗、枸杞、西洋蔘、蔘鬚以及麥門冬等中草藥,在熱水沖泡後,可以變成日常生活中的最佳飲品。
至於桂圓(龍眼乾),林胤谷則認為不見得適合每一個人吃。古書記載,桂圓具有安神補腦的作用,所以,有人為了準備考試,每天固定吃八至十顆。不過,體質虛寒的人吃多了桂圓,則不見得是好事。
不過,台北市立聯合醫院忠孝院區中醫科主任蔡德豐則認為,一般考生都應該可以多喝桂圓茶,用熱水沖泡十分鐘,味道甜甜的,藉此增強體力,補腦定神。
林胤谷強調,上述中藥才可以單用,也可以並用,就看個人的習慣。有人習慣在茶杯中放三五顆紅棗,或是丟一小把的枸杞,喝起來有一點點甜味,且不會膩,熱量又低,比外面販售的七百CC飲料還要好。
唸書準備考試,也要運動!林胤谷指出,即使坐在書桌前面,安靜地看書,也需要很好的體力。最好每天固定運動二十至三十分鐘,打球、跑步都可以,只要讓身體流汗,就能達到舒緩的效果。
林胤谷打趣地說,用腦過度就容易睡不好,如果可以保持思慮清晰,即使進了考場,看到不會的題目,依賴邏輯思考,猜答案的準確度也比較高。
在中藥複方方面,蔡德豐指出,對於考生來說,具有安定心神、補腦效果的「天王補心丹」是不錯的選擇,該藥能夠補氣,又不會太補,且不致引起口乾舌燥等副作用。
不過,在購買中藥材時,務必睜大眼睛,不要挑選來路不明的中藥材。林胤谷分析,紅棗、枸杞等藥材容易發霉,如果放在常溫下,只要一天品質就會受到影響,因此,很多不肖業者會先用特殊的藥物去燻過,來延長保存期限。
林胤谷建議,家長們如果想至中藥房購買中藥材,幫小孩好好來個食補,最好至規模大一點、有信譽的中藥房,以免受騙上當,反而得到反效果。
:f41:
-
流汗多喝水 頭好壯壯
台灣新生報
【記者蘇湘雲?綜合外電報導】近日天氣炎熱,很容易汗流浹背,一定記得隨時補充水分,特別是考生,最好在考試前喝杯水,大腦可能會比較靈光。英國研究人員發現,青少年若持續流汗又不補充水分達九十分鐘,就可能導致大腦灰質萎縮,大腦思考力也會變差,大腦萎縮程度就好像整整老了一歲。
研究建議,學生流汗後如果馬上要考試、讀書,最好在考前、讀書前喝一、二杯白開水,這樣大腦就會恢復正常,避免大腦萎縮影響思考、答題能力。
英國倫敦國王學院精神醫學研究所和英國劍橋認知與腦科學中心發現,青少年一旦大腦脫水,腦部思考效率就會大打折扣,解決問題的能力也會大受影響。
根據英國媒體報導,研究人員讓十位青少年穿不透氣衣服騎腳踏車,騎車時間為九十分鐘,讓這些青少年產生輕微脫水,在運動前後以核磁共振攝影(MRI)掃描他們的大腦,並讓他們在運動後接受一連串任務,測試其解決問題的能力及反應時間。
研究結果發現,這些孩子體重雖然只減輕一·一%,不過身體水分不夠卻會衝擊大腦,大腦執行工作時顯得特別吃力。核磁共振攝影顯示,大腦的額中回區、下部頂葉皮質工作較費勁,這些部位主掌學習、解決問題能力。
這項研究發表於「人類大腦探勘」期刊(Human Brain Mapping)。研究人員也警告,長時間脫水或嚴重脫水可能傷害大腦認知功能,且很難恢復。過去也有研究指出,成人脫水時,大腦也會萎縮,這次研究主要針對青少年,研究提醒,大量流汗前後一定要適時補充水分,以免影響大腦工作表現。
:f41:
[ 本帖最後由 MissC 於 2010-6-24 06:09 PM 編輯 ]
-
考前症候群 中醫師:多吃花菜類食物.按摩
中廣
(李明朝報導)一連串大考即將展開,讓部分考生出現考前症候群,中醫師建議這段期間可以多吃點花菜類食物、喝點花茶,甚至利用姆指、食指按摩耳朵等穴位,提神醒腦,增加注意力,同時睡眠品質也相當重要。
接下來一連串大考即將進行,讓很多考生全力衝刺,也出現了所謂考前症候群,桃園壢新醫院中醫科朱祺仁醫師指出,大約會有95%的考生會出現所謂的「考前症候群」,其中又有10到15%的人,考試表現受到影響,一般來說考前症候群包括焦慮、失眠多夢、睡不飽、容易累、煩躁不安、易怒、頭暈頭痛、心悸健忘、頻尿、記憶力下降、注意力不集中、飲食減少或偏食、消瘦或體重增加、低熱、自汗、盜汗、易感冒、腹脹氣、腸胃不適或便秘等等都是屬於考前症候群。
大考前這段時間考生不妨多吃點花菜類食物,少吃難以消化食物,朱祺仁醫師也建議考生,可以透過按摩,放鬆心情、增加注意力,像按摩耳垂、耳背、對提神醒腦有很大幫助。
另外,有些考生喜歡熬夜,朱祺仁醫師提醒考生要充份睡眠,才能應付考試。
:f41:
-
考季到 腸躁症增2成
按穴道助腸道蠕動
蘋果日報
報導╱游茗茱 攝影╱楊明龍考季來臨,國中基測第1次測驗剛結束,就有考生因壓力大引發腸躁症,亞東紀念醫院肝膽腸胃科醫師林政寬說,5月因腸躁症求診的門診患者比上個月增2成,考生在考試前因緊張壓力而出現如肚子絞痛,腹脹,且伴隨腹瀉、便秘等腸躁症情形,嚴重影響日常生活,提醒考生平日應養成定期排便的習慣、多吃高纖維食物如蘋果與益生菌食物如優酪乳,並保持適度的運動和按壓穴道促進腸道蠕動,若是注意力無法集中或壓力大時,則先轉移注意力緩解焦慮症狀。
面臨考試壓力時,考生易出現擔心、焦慮緊張等情緒,使得腸道蠕動異常或腸道過於敏感等而引發腹痛、腹瀉的情形,林政寬醫師說,在治療上,腹瀉採止瀉藥或抑制腸胃蠕動的藥物,便秘則可服用幫助消化藥物或軟便劑,若是長期便秘,則可用灌腸方式,將硬便解出,約2周內可緩解,不過,腸躁症易反覆發作,必須從飲食、生活習慣和壓力的管理來控制,且若出現血便、體重減輕、最近排便習慣改變等警訊,應進一步就醫檢查,如大腸X光攝影、大腸鏡檢查以診斷是否為更嚴重的大腸癌或其它腸病變。
看症狀
林政寬醫師說,腸躁症是一種長期性且反覆發生的狀況,患者會出現慢性腹部絞痛合併腹脹、腹瀉和便秘等症狀,尤其是生活壓力大的時候易引發腸躁症或加重症狀。而腸躁症診斷標準是以症狀為主,若在過去一年,至少3個月出現以下一項症狀,就有可能是高危險群。
1. 排便習慣改變,出現一周少於3次或一天多於3次。
2. 大便型態異常,糞便出現硬塊或稀軟便、水便。
3. 排便時須用力、急迫或常覺得解不乾淨。
4.起床後或是早餐後,排便出現三、四次很軟的大便,或排便夾雜黏液。
5. 腹部常脹氣或排氣。
6. 腹痛或腹瀉交替出現。這樣做
養成定期排便
若排出是硬便或有排便困難等輕微便秘症狀,可多喝水改善便秘,一天可喝2000c.c.的水,且應養成每天起床後、早餐或晚餐後1小時,坐在馬桶10分鐘內排便的習慣。多吃纖維不便秘
多吃含有纖維的蔬果,如蘋果、香蕉含水溶性纖維,可助消化,軟化糞便,而全麥麵包、蕎麥麵、胚芽米飯、糙米飯等也含豐富的纖維。多吃益生菌如優酪乳可促進腸道蠕動,使糞便迅速通過腸道,幫助排便。保持適度運動
林政寬醫師說,做適度的運動除了可排解壓力,放鬆心情,考生可藉由做運動,如騎單車、跑步、打球、散步、快走促進腸道蠕動,讓排便順暢,此外,運動也能有效舒緩腹部絞痛現象。避免刺激腸胃食物
腸胃欠佳的人,應減輕腸胃的負擔,尤其腹瀉嚴重者,應避免吃太刺激腸胃的食物,如酒、咖啡、茶、太辣、太冰、油膩等,因辛辣或刺激性食物都會刺激腸胃,更易導致症狀的惡化。按摩神門穴通靈穴
陳潮宗醫師說,常須熬夜的考生,會出現胸悶、心跳加快等焦慮症狀時,可輪流按壓手腕上的神門和大腿上的通靈穴,每個穴位按摩約1分鐘,除可安定神經外,且能促進腸道蠕動,達到紓解焦慮引起腹瀉、便秘等不適的效果。掌心向上,小指直對下延伸至腕關節橫紋交界凹陷處。
在大腿正中線之大腿骨上,膝蓋橫紋上方約4指幅處。
找親友傾訴紓壓
考生若出現焦慮緊張,或注意力無法集中時,可先停止看書,轉移注意力,讓自己沉思一下或聽聽音樂,放鬆身體及抒緩緊張的情緒,尤其壓力大時,找親友傾訴、從事休閒活動等方式可抒解平日累積的壓力,等心情恢復後,再重新回到考試前的準備。醫師說
要有充份的休息
(亞東紀念醫院肝膽腸胃科醫師 林政寬)
家長及老師應適時給予孩子稱讚與鼓勵,增加孩子自信心,降低壓力,此外,應保持作息正常,培養規律的休閒活動,而充份的睡眠也有益放鬆緊繃的心情。出現症狀別食用乳製品
(台北市中醫師公會中醫師 陳潮宗)
按壓穴道對焦慮緊張引起的腹瀉或便秘等不適,的確有立即紓解的救急效果,不過腸躁症患者仍應在飲食上作調整,尤其應避免生冷及過於油膩的食物,也不要食用乳製品如牛奶,避免再度刺激脆弱的腸道,導致症狀惡化。 -
考生熬夜、記憶力差 中藥調理改善
台灣新生報
【記者李叔霖?台北報導】暑假快到了,各種考試也跟著來臨。署立豐原醫院中醫科主任林慶鐘醫師表示,暑假期間,各種考試接連舉行,考生的身心常陷入多方煎熬的情況,在精神緊張及考試壓力下,無論是腦力或體力將嚴重損耗,也特別容易出現神經衰弱的現像,可透過中藥調理,根據考生「寒熱」體質進行辨證給藥,讓讀書更有效率。
林主任指出,考生在考試期間常處於精神緊繃的狀態,有些人常會出現食慾不振、肩膀痠痛、頭昏頭痛、眼花目澀、心悸、失眠、健忘、多夢、耳鳴等症狀,甚至有的人還會產生全身疲勞乏力、對外界事物反應遲鈍、思考問題變遲緩、精神萎靡不振等,女生甚至有可能出現月經異常的現象。
林慶鐘醫師呼籲,在考試期間,考生除了盡量放鬆心情、注意飲食清潔外,家長或考生不妨把握考前黃金時間增強或調整個人體質,多加利用中藥藥膳進行調理,有助於讓考生的體能及腦力都能達到巔峰的狀態,以便增取好成績。
值得一提的是,雖然市面上補品相當多,但個人體質卻往往不太相同,並非每種補品都適合每一個考生的體質,有的補品跟體質不合,吃下肚反而適得其反,建議由專業中醫師根據考生「寒熱」體質等不同屬性,經過辨證後給藥調理,如此才有利於健康,同時幫助考生爭取較好的成績。
林慶鐘醫師表示,考試期間,考生的身體常常出狀況,例如考生唸書唸到頭暈腦脹、身體熱熱的,可使用花竹葉心、薄荷、菊花、荷葉、銀花、蜂蜜等藥材熬煮當飲料,有助於清熱涼心,滋陰潤燥。
林主任指出,考生若經常熬夜K書,容易導致陰虧陽亢,進而產生陰虛內熱、口乾、便秘、牙齦腫痛等燥熱症,這時可使用人參鬚、麥門冬、紅棗、元參、生地、白木耳等涼血定元氣的藥材熬燉成湯,能滋陰清熱、生津止渴,可幫助考生涼血定元氣,甚至於消暑寧神,並減少情緒起伏。
如果考生唸書唸太多,突然發生記憶力轉差、思考問題遲緩的情況,可使用益智仁、龍眼肉、遠志、麥冬、川芎、當歸、石菖蒲等中藥材,這些藥材可做成健腦益智藥膳,有助於改善失眠、智力等症狀。
若考生出現全身疲勞乏力、精神萎靡不振者,可使用補氣健身的藥材,包括黃耆、黨參、當歸等中藥燉後即可服用,有助補氣補血、增強體力。
林慶鐘主任進一步指出,使用仙靈脾(淫羊藿)、仙鶴草、仙茅等藥材,加水兩碗熬煮成一碗,晚間服用,有助消除疲勞、補腎強精;或是用炙甘草、當歸、柴胡、白朮、薄荷、茯苓等藥材,有助於疏肝解鬱、健脾補血、調理月經,甚至幫助消除緊張。
若是過度緊張及長期用腦者,傳統中醫有所謂「思慮傷脾」的說法,「思慮傷脾」以致胃口不開,可考慮使用健脾強身方,例如龍眼肉、黨參、當歸、山藥、白朮、茯苓等中藥材,有助於健脾益胃,改善考生的胃口。
建議考生透過中醫師辨症給藥,才會有比較好的效果。
:f41:
[ 本帖最後由 MissC 於 2010-6-24 08:31 PM 編輯 ]
-
[color=Navy]補腦偏方依樣畫葫蘆 體質不合反遭殃
台灣新生報
【記者蘇湘雲?台北報導】[/color]七月大學指考即將登場,許多學子現在正忙著衝刺,希望到時考試能有好成績,台北市立萬芳醫院傳統醫學科主任黃中瑀提醒,臨床上曾看過熱心媽媽一聽到鄰居、親戚說些補腦偏方,馬上為家中考生燉藥膳進補,沒想到考生體質不適應,在考試當天拉肚子,適得其反。
在古代,有一些中藥處方是為讀書人設計,像孔聖枕中丹、天王補心丹等,幫助讀書人刺激腦力,提升學習效率,黃中瑀主任強調,許多學子有睡眠不足困擾、過敏問題,或者像風寒、腸胃不適等都可能影響考試成績。舉例來說,腎經、肝經通腦,如果肝督脈虛弱,或肝盛陰虛,不但容易出現腸胃症狀,也會殃及大腦思考。
另外,有些考生進補補過頭,出現口乾舌燥症狀,如果出現風寒,又隨意進補,很可能讓發燒等症狀加劇,黃中瑀表示,服用任何藥方前,最好經中醫師問診,了解體質、病症,這樣才能達到用藥效果。
黃中瑀主任建議,考生可以考慮含一、二片人參、黃耆,幫助補氣。對考生來說,一定要睡眠充足、營養均衡,最好在晚上十點半前入睡,即使做不到,也要盡量在午夜十二點前就寢。
準備考試期間,最好固定撥一點時間散步、走走路,緩和情緒,壓力不要太大;注意力渙散、頭昏眼花可以按壓太陽穴,幫助集中注意力。黃中瑀叮嚀考生,睡前不要喝茶、咖啡。
:f41:
-
《緊張造成考生心悸、精神不集中》遇試焦慮 生活亂了套
台灣新生報
【記者蘇湘雲?台北報導】今(28)日是大學學測第二天,書田精神科主任醫師江漢光表示,有些考生比較神經質、性格較為敏感、容易緊張,可能因昨天考試表現而影響心情,甚至出現焦慮、憂慮、胸悶、手抖、心悸、精神渙散等身心症狀,一旦這些症狀嚴重干擾生活,最好求助專業醫師。
江漢光醫師解釋,多數考生歷經各種模擬考、大小考試,已經可以適應考試壓力,只要放輕鬆好好準備,憑實力應考,應該都能有所發揮。
不過有些人性格比較敏感,遇到事情就會非常緊張,無論是考試、玩樂都像到前線打仗一樣,而這些人格特質到青少年時期就會顯現出現,這類人格一遇壓力,特別容易產生預期性焦慮,或憂鬱等情緒,有些患者也會有胸悶、手抖、心悸等症狀,嚴重時甚至會精神渙散、注意力不集中,睡覺前也可能一直想著考試,導致睡眠品質大受干擾。
醫師建議,如果預期性焦慮已嚴重影響生活,影響睡眠,最好到醫院接受專業治療,適量服用一點輔助藥物,有助舒緩焦慮情緒,減輕各種身心症狀,讓身心更趨於平衡,生活也能逐漸恢復常軌。
:f41:
-
《緊張造成考生心悸、精神不集中》非藥物行為療法 也行
台灣新生報
【記者萬博超?台北報導】學測將屆,不少考生因緊張而自覺心悸、焦燥,精神不集中等現象,北市聯醫仁愛院區家醫科林君曄醫師表示,非藥物的行為療法建議採腹式呼吸、聽舒緩的音樂及進行緩和運動;藥物則考慮乙型阻斷劑,但青光眼、氣喘及心跳過慢的患者不適合,仍需由醫師處方。
林君曄醫師指出,腹式呼吸有助緩和交感神經的亢奮,如果長期、持續處在緊張,無法放鬆的壓力狀態,可考慮以鎮靜類藥物等藥物降低交感神經興奮,但本身若已有心跳過緩的情況及氣喘等健康困擾,不宜服藥。
交感神經亢奮,考生多有心跳加速、流汗、肌肉緊繃、瞳孔放大等感受,如果行為療法無法改善,乙型阻斷劑、鎮靜劑等,都是目前用來改善交感神經過度亢奮的主要用藥,其中乙型阻斷劑有助降低交感神經亢奮強度。
醫學研究顯示交感神經興奮,血壓血糖都升高,呼吸加快,情緒緊繃,副交感神經相反,使人有放鬆感;倘若壓力持續,自律神經失調的症狀如心悸、肌肉僵硬、易怒、煩躁、健忘、磨牙、口乾舌燥、便祕及肩頸背部疼痛等都壓力症候群容易出現。
除藥物療法,亦可透過非藥物的行為治療改善,醫師指出,如緩和運動、盡可能保持生活作息正常,把握時間休息等都助緩解緊張感。
:f41:
-
《緊張造成考生心悸、精神不集中_中醫觀點》多為精氣神衰弱 反映於臟腑機能失調
台灣新生報
【記者鄭綿綿?台北報導】中醫師陳玫妃表示,考前愈擔心,壓力愈大,考試症候群就愈嚴重,尤其是記憶力下降、失眠、心悸、注意力不集中最為明顯。中醫認為長期課業壓力、煩惱、精神過度緊張,時間久了也可能會傷到身體的氣血臟腑機能。
中醫師陳玫妃表示,若是精神較於衰弱、氣血較虛弱的考生,便會反映在心、肝、脾、腎等臟腑功能之間的失調。中醫主要認為跟情志失調、肝氣鬱結、擾亂心神,而導致煩躁不安、緊張的情緒。若進一步心神失養、氣鬱不遂,而使得心主神明的功能混亂,就會產生胸悶、心悸的症狀。又由於氣血、臟腑功能的衰弱,對所處環境、課業壓力、精神刺激的抗壓力較弱,會擾亂心神,氣血消耗,而致心脾兩虛,使得記憶力降低。
針對「氣陰兩虛」者睡眠差,心悸,口乾,記憶力差等,藥方可用天王補心丹調理;「氣血兩虛」者疲倦,體力差,心悸,記憶力差,則可用養心湯;「心脾兩虛」者氣色白,心悸,腹瀉,注意力不集中等,可用歸脾湯調理。加強注意力不集中的調理,可加上遠志、天麻、銀杏葉調理。
醫師提醒,考生可多吃有益於腦神經組織跟精神狀態穩定的食物,如花生、堅果類;富含B群的五穀類、糙米類,黃綠色蔬菜。另可準備天麻3錢、鮭魚頭1顆、薑片3片,加入適量水煮熟食用;也可加少許枸杞、紅棗,有助補養心脾、顧眼、明目作用。
:f41:
Log in to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