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詢問、尋找答案,向各方術數同好交流
與世界術數連接

  • 憨山大師

    Posted by 宏泓道者 on 14 10 月, 2013 在 4:19 上午

    憨山大師 (1545-1623)憨山大師,法名德清,字澄印,[size=7]明代「四大高僧之一,俗姓蔡,全椒(安徽)人。[/size]
    明中葉,自明宣宗至明穆宗共一百多年,佛教個宗派都衰微不振,自明神宗萬曆時期,佛教中名僧輩出,形成了佛教在中國重新復興的繁榮景象,憨山,雲栖(即袾宏),紫柏(即真可),蕅益(即智旭)四高僧便是其中的佼佼者。

    憨山十九歲出家,到栖霞山學習禪法,後又學淨土宗的念佛法門。此後,憨山雲游各地,名聲也越來越大,萬曆元年(1573),他來到五臺山,喜愛五臺山的憨山神奇秀麗,便以此為號。明萬曆十四年,明神宗把《大藏經》十五部送給天下名山寺廟,太后將其中一部送給正在東海牢山(青島嶗山)的憨山,朝廷在牢山建立海印寺,特請憨山主持。萬曆二十三年,憨山因「私修」廟宇獲罪,被充軍到廣東雷州,他在廣東繼續弘揚禪宗,並到六祖慧能的曹溪寶林寺說法,主張禪宗與華嚴宗融合,佛,道,儒三教合一,為當時人們所贊同。憨山在粵五年,竟明滿大江南北。

    隨後,憨山獲准回牢山海印寺,著有《法華經通義》,《莊子內篇註》等十餘種,涉及佛,道,儒三教,其門徒還匯篇了《憨山夢遊集》五十五卷,《憨山語錄》二十卷,憨山於天啟三年(1623)年圓寂。享年七十八歲。

    teddy replied 11 年, 11 月 前 2 Members · 20 Replies
  • 20 Replies
  • 宏泓道者

    會員
    14 10 月, 2013 在 4:25 上午

    [font=Times New Roman][/font]學道人
    [font=Times New Roman][/font]第一要看破世間一切境界。不隨妄緣所轉。
    [font=Times New Roman][/font]第二要辦一片為生死大事。決定鐵石心腸。不被妄想攀緣以奪其志。
    [font=Times New Roman][/font]第三要將從前夙習惡覺知見。一切洗盡不存一毫。
    [font=Times New Roman][/font]第四要真真放捨身命。不為死生病患惡緣所障。
    [font=Times New Roman][/font]第五要發正信正見。不可聽邪師謬誤。
    [font=Times New Roman][/font]第六要識得古人用心真切處。把作參究話頭。
    [font=Times New Roman][/font]第七要日用一切處正念現前。不被幻化所惑。心心無間。動靜如一。
    [font=Times New Roman][/font]第八要直念向前。不可將心待悟。
    [font=Times New Roman][/font]第九要久遠。志不到古人田地。決不甘休。不可得少為足。
    [font=Times New Roman][/font]第十做工夫中念念要捨要休。捨之又捨。休之又休。捨到無可捨。休到無可休處。自然得見好消息。
    [font=Times New Roman][/font][font=Calibri] [/font]
    [font=Times New Roman][/font]學人如此用心。庶與本分事少分相應。有志向上。當以此自勉
    [font=Times New Roman][/font]

    [ 本帖最後由 宏泓道者 於 2013-10-14 12:35 PM 編輯 ]

  • 宏泓道者

    會員
    14 10 月, 2013 在 10:10 上午
  • 宏泓道者

    會員
    15 10 月, 2013 在 1:15 上午

    示真遇禪人
    禪人真遇。生長盧陵。棄妻子出家。樂遠離行。志向名山。參訪知識。幻人以幻業遷訛至嶺海。禪人因得來參。頃辭往普陀禮達觀師。授以毗舍浮佛偈。復持來五羊。幻人於幻化場中。作如幻佛事。開諸幻眾。說如幻法門。

    禪人作禮請益。幻人乃依如幻三昧。為說一切諸法皆如幻夢境界。而開示之曰。善哉佛子。當善思惟。一切諸佛依幻力而示現。一切菩薩依幻力而修持。一切二乘依幻力而趣寂。一切外道依幻力而昏迷。一切眾生依幻力而生死。若夫天宮淨土。依幻力而建立。瓊林寶樹依幻力而敷榮。鐵牀銅柱依幻力而施設。鑊湯罏炭依幻力而沸騰。鱗甲羽毛依幻力而飛潛。蠢蝡蛸翹依幻力而動息。以極三世諸佛之所證。六代祖師之所傳。總不出此幻網。三昧禪人安得而逃之耶。

    汝試諦思何因而落生死。何因而入母胎。何因而汩沒愛纏。何因而願出沈淪。何因而發足超方。何因而參訪知識。何因而履名山登福地。穿叢林入保社。今年而南海。明年而五臺。後年而峩眉。汝將遍歷寰中。縱經塵劫。窮盡十方微塵國土。承事十方諸大知識。總皆不出幻化門頭。非究竟真實處也。

    然雖如是。喚作迷頭認影。不訪就路還家。苟能一步踏斷幻結。則無邊幻網。一時頓裂。無涯幻海。一時頓枯。無量幻業。一時頓消。無邊幻行。一時頓得。無量幻生。一時頓度。此則是名以幻修幻。
    所謂眾生幻心。還依幻滅者也。其或未然。則縱經三生六十劫。以文殊為父。觀音為母。普賢為師。而欲恃此親因。以求出生死事。遠之遠矣。汝諦思惟。其無謂我為幻化人。非真實語也。參參。

  • 宏泓道者

    會員
    15 10 月, 2013 在 1:16 上午

    示真遇禪人
    禪人真遇。生長盧陵。棄妻子出家。樂遠離行。志向名山。參訪知識。幻人以幻業遷訛至嶺海。禪人因得來參。頃辭往普陀禮達觀師。授以毗舍浮佛偈。復持來五羊。幻人於幻化場中。作如幻佛事。開諸幻眾。說如幻法門。

    禪人作禮請益。幻人乃依如幻三昧。為說一切諸法皆如幻夢境界。而開示之曰。善哉佛子。當善思惟。一切諸佛依幻力而示現。一切菩薩依幻力而修持。一切二乘依幻力而趣寂。一切外道依幻力而昏迷。一切眾生依幻力而生死。若夫天宮淨土。依幻力而建立。瓊林寶樹依幻力而敷榮。鐵牀銅柱依幻力而施設。鑊湯罏炭依幻力而沸騰。鱗甲羽毛依幻力而飛潛。蠢蝡蛸翹依幻力而動息。以極三世諸佛之所證。六代祖師之所傳。總不出此幻網。三昧禪人安得而逃之耶。

    汝試諦思何因而落生死。何因而入母胎。何因而汩沒愛纏。何因而願出沈淪。何因而發足超方。何因而參訪知識。何因而履名山登福地。穿叢林入保社。今年而南海。明年而五臺。後年而峩眉。汝將遍歷寰中。縱經塵劫。窮盡十方微塵國土。承事十方諸大知識。總皆不出幻化門頭。非究竟真實處也。

    然雖如是。喚作迷頭認影。不訪就路還家。苟能一步踏斷幻結。則無邊幻網。一時頓裂。無涯幻海。一時頓枯。無量幻業。一時頓消。無邊幻行。一時頓得。無量幻生。一時頓度。此則是名以幻修幻。
    所謂眾生幻心。還依幻滅者也。其或未然。則縱經三生六十劫。以文殊為父。觀音為母。普賢為師。而欲恃此親因。以求出生死事。遠之遠矣。汝諦思惟。其無謂我為幻化人。非真實語也。參參。

  • 宏泓道者

    會員
    15 10 月, 2013 在 1:17 上午

    示優婆塞結念佛社
    惟吾佛住世。說法利生。四眾人等。各皆得度。隨機教化。各有方便。普令獲益。譬若時雨。三草二木。無不蒙潤。隨分充足。各得生長。是故法有千差。源無二致。

    以佛性而觀眾生。則無一生而不可度。以自心而觀佛性。則無一人而不可修。但眾生自迷而不知。又無真正善知識開導。故甘墮沈淪。枉受辛苦耳。所以盧祖初至。黃梅問何處人。答曰。嶺南人。黃梅道。獦獠亦有佛性耶。祖曰。人有南北。佛性豈有二耶。自此一語。如雷驚羣蟄。流布人間。知之者希。悟之者鮮。是則嶺南為禪道佛法之源頭。爰自盧祖演化。道被中原。而門庭之前。竟埋荒草。寥寥幾千載矣。談者皆謂非善根地。是不達佛性之旨耳。

    余蒙 恩遣雷陽。以丙申春。至秋來五羊。壘壁閒注棱伽經完。戊戌夏。即為諸來弟子演說。每一座中。見諸善男子輩。亹亹而來。余深嘉之。未幾有善士十餘人作禮。願乞教授優婆塞五戒法。余欣然應請。即為羯磨。自是歸心日誠。聽法彌篤。余哀其未悟。愍其不達進修自度工夫。因授以念佛三昧。教以專心淨業。痛厭苦緣。歸向極樂。月會以期。立有規制。以三時稱名禮誦懺悔為行。欲令信心日誠。罪障日消。必以往生為願。果能此道。雖在塵勞。可謂生不虗生。死不浪死。豈非真實功行哉。

    然佛者覺也。即眾生之佛性。以迷之而為眾生。悟之即名為佛。今所念之佛。即自性彌陀。所求淨土。即唯心極樂。諸人苟能念念不忘。心心彌陀出現。步步極樂家鄉。又何必遠企於十萬億國之外。別有淨土可歸耶。所以道。心淨則土亦淨。心穢則土亦穢。是則一念惡心起。刀林劍樹樅然。一念善心生。寶地華池宛爾。天堂地獄。又豈外於此心哉。

    諸善男子。各諦思惟。應當痛念生死事大。無常迅速。一失人身。萬劫難復。日月如流。時不可待。儻負此緣。當面錯過。大限臨頭。悔之何及。各宜努力。珍重珍重。

  • 宏泓道者

    會員
    15 10 月, 2013 在 1:17 上午

    [align=left]示洞聞乘禪人[/align]洞聞法乘。夙負上根。初脫塵緣。遇水潦鶴。頃覺其非。遂棄去。入天目山。與性融首座輩。結庵居之。切磋己躬下事。堅忍數載。復參達觀禪師。親近有日。以厭喧求寂之念未忘。遂辭去。隱於羅溪。茲特謁老人於瘴鄉。求心地法門。

    老人遵梵網經。為授金剛寶戒。乘五體投地。如泰山崩。為法之勤。一至於此。老人以久飲瘴烟。四大違損。乃閉關却跡。習靜以休。乘亦禮拜歸山。請授戒法。因示之曰。三世諸佛。歷代祖師。與一切眾生鱗介羽毛。乃至地獄三途。以極空散銷沈。靡不眉毛廝結。不隔纖毫。其所同者。金剛心地。所異者情。想愛憎耳。由佛祖善用其心。故轉穢邦成淨土。化刀山為寶林。即劇苦辛酸。皆為極樂真境。此無他術。蓋於此心中情想不生。愛憎無寄。譬如淨目。徹見晴空。又何顛倒幻華。自生起滅哉。眾生返此。無怪乎種種顛倒。自取其咎耳。

    佛祖憐愍此輩。特特出世一番。並無剩法與人。不過直指此心。令一切眾生。當下知歸。故毗盧老子。初坐菩提場。亦不過宣明過去十方三世諸佛此戒法耳。千華臺上。葉葉釋迦。亦不過稟明諸佛此心。宣傳此戒法。即四十九年搖唇鼓舌。波波挈挈。為人委曲周旋者。亦不過普令眾生。信受此戒法。及至末後拈花。天人瞪目而不知者。亦只迷此心戒耳。金色頭陀。破顏微笑。乃至二十八傳。遞代授手。達磨西來。神光立雪。無言無說。蓋亦分明直指此心戒耳。

    展轉六傳。至老盧俗漢子。柴擔下聞金剛經云。應無所住而生其心。蓋乃頓悟此戒。不從人得。不因師授。性自具足者也。又更有何奇特哉。及至黃梅印正。即解道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因此黃梅老人。亦不柰伊何。只得無語歸方丈。即三更密付。大似烏豆換人眼睛。豈此外更有奇特哉。
    從此兒孫滿目。遍滿寰中。得之者死。失之者生。千七百人。鼓簧播弄。亦不過遞相發明此心地法門。豈此心外別求妙悟耶。若離此外別求。即墮外道邪徑。故梵網經。云盧舍那佛心地。初發心中所誦。一名戒光明金剛寶戒。是一切佛本源。一切菩薩本源。佛性種子。一切眾生皆有佛性。一切意識色心。是情是心。皆入佛性戒中。

    又云眾生受佛戒。即入諸佛位。位同大覺已。真是諸佛子。故五十五位進修。未見佛性。皆墮塗程。及至末後等覺位中。乃云。是人始獲金剛心中。初乾慧地。到此直入佛性海中。由是觀之。從凡入聖。成佛作祖之要。捨此金剛心外。豈復更有剩法耶。

    是知此戒不易悟。悟則名為住位。不易行。行則名為行位。不易通。通則名為向位。不易淨。淨則名為登地位。不易忘。忘則名為人佛位矣。
    法乘今日。誠當自揣。以何心為出家。以何心為參師訪友。以何心為樂求佛法。以何心而願受此戒。苟得其心。則三世諸佛。歷代祖師。普及一切眾生。一齊向老人一毛端頭放光動地。則汝二六時中。與諸聖凡眉毛廝結也。此則是名真持戒者。否則險。險則墮。參參參。

  • 宏泓道者

    會員
    15 10 月, 2013 在 1:18 上午

    [align=left]示無隱桂禪人[/align]明桂西蜀李氏子。年十七出家。參伏牛法光和尚。禮清涼。感文殊光相。燒一指供養。如京謁徧融禪師。從古梅座主聽講。復從大方宗師請益機緣。訪余於東海海印道場。受金剛寶戒。

    余觀其骨氣孤硬。可為法門標幟。第以名言厚習。不能洞發性真。初聞余言。猶河漢而無極也。因字之曰。無隱。每為曲唱傍通。方便調伏者期年。一日聞唯心宗旨。恍然自信。遂誓歸依。三閱寒暑。相從於患難。又期年丙申十月來五羊。依棲於壘壁者數月。

    余方觀棱伽。擬令入室。冀入第一義。心忽有歸省之思。余以為忠於法門。孝於師親。其志一也。因示之曰。惟佛性之在纏。如神光之在目。雖明暗去來。而照禮獨立。以障翳厚薄。故智用淺深。是故從上佛祖。必經多劫。事多知識。入多法門。然後得見性真。

    所以然者。如人被縛。自不能解。必假手於他。至若釋然解脫。自在縱橫受用處。又非解者所可與也。即稱上根利智。有能一念頓悟自心。不從人得者。
    未必不由積累辛苦中來。如萬里還家。入門一步。慶快平生。迴視向之跋涉艱難。間關險阻。依稀彷彿如夢中事然。且大通十劫。猶不現前。身子發心。中道退沮。在聖尚爾。況其他乎。

    是知信向此段大事因緣。能操久遠之志。持畢竟之懷者。從古為難得。歷觀前修。拌捨身命。親師擇友。動則三二十年。乃至盡形畢壽。不以窮達改心易慮。以極願力所持。窮劫而不化。千載如一日者。所以光明廣大。一發則為人天師表。非苟然也。
    禪人以夙習般若聞熏之力。不忘所先。今幸為佛子。歷事法門。殷勤若是。苟能執金剛心。盡此形壽。乃至周徧恒沙。以極究竟菩提。不退初心。將布法雲於火宅。圓智種於覺園。未必不以今日為因地也。

    子行矣。即歸峨嵋。親見普賢。儻問諸變化人。報言瘴海炎方。不減白銀世界。無恙無恙。

  • 宏泓道者

    會員
    15 10 月, 2013 在 1:18 上午

    示奇侍者
    佛祖教人於生死中。頓證無生法忍。且每怪其於無生中。妄見生滅。此語如對市人說夢事。聞者非不明目張膽。但未證真耳。要之所說非所聞。所聞非所見也。

    古人貴實證者。直欲於生死法中。親切勘破而已。非別有奇特處也。嘗見小兒怕鬼者。每於夜中行。恍然一物隨之。大生驚怖。雖慈母善諭本無。亦未之信。必待其自信不疑而後止。苟自至不疑之地。縱假鬼怖之。將一笑而釋矣。

    余昔遊塞上。同健兒乘馬夜行。道傍一石。馬忽見而大驚。幾墮地。爾乃頓轡奮力鞭策。遶石周行數十帀。仍引熟視良久。方縱逸而去。馬自是遇物皆不驚。

    余因是知道人遊生死險道。歷境驗心。必如是而後已。是故華嚴以善財表證。其所歷百城。參多知識。至於刀山火聚。亦遲回待勸而後入。及入之果得清涼大解脫門。此其策馬繞石。令其熟視之謂耶。

    由是觀之。佛祖殊無他長。蓋能熟視世間相者耳。世人所驚怖者。非生死禍患乎。佛祖乃欲令人於中證無生忍。且又明言於無生中妄見生滅。噫此果何謂哉。苟非熟視自到不疑之地。吾意雖慈尊善諭。殆亦難免驚怖也。

    余比以宏法罹難。上干 聖怒。如白日雷霆。聞者掩耳。自被逮以至出離。二百餘日。備歷苦事不可言。從始至終。自視一念歡喜心。竟未減於平昔。觀者莫不驚異為非常。然而生死禍患。他人故為余驚矣。及視余不減歡喜心。乃又驚。余不驚其所驚。而人驚其所不驚。是或有道焉。
    奇侍者。不遠三千里赴難。問余於幽獄。已而荷蒙 聖恩。貶竄嶺南。奇乃伴行舟中。遂書此為別。嗟乎。生死險道。正在所驚。其無聞我歡喜心如夢事耶。異時驗子於寂滅場中。無以今日之言為夢語。

  • 宏泓道者

    會員
    15 10 月, 2013 在 1:19 上午

    示無生祿禪人
    古人最初發心。真正為生死大事。決志出離。故割愛辭親。參師訪友。歷盡艱辛。心心念念。只為己躬下事未明。憂悲痛切。如喪考妣。若一見知識。如嬰兒得母。儻得一言半句。開導心地。如病得藥。若一念相當。胸中了悟。如貧得寶。拌身捨命。陸沈賤役。

    未嘗憚勞若二祖之安心斷臂。六祖之墜腰負石。百丈之執勞。楊岐之供眾。凡名載傳燈光照千古者。無不從刻苦中來。乃至過去諸佛。求無上菩提。捨身命如微塵數。無一類而不受身。無一身而不苦行。百劫修因。故感天上人間。無量供養。乃至末法兒孫。猶受用白毫光中一分功德不盡。豈有天生彌勒。自然釋迦者哉。

    痛念末法。去聖時遙。法門典刑。已至掃地。吾輩出家兒。不知竟為何事。生來祇知懼饑寒圖飽煖。一入空門。因循俗習。遊談終日。捧腹縱情。徒騁六根。備造眾惡。不耕而美食。不蠶而好友。虗消信施。唐喪光陰。竟不知生從何來。死從何去。豈復知因果難逃。罪福無爽。一朝大限臨頭。如石投水。三途劇苦。一報五千。再得出頭。知更何日。興言及此。痛可悲酸。目擊時流。滔滔皆是。望吾人之修者。如披沙揀金。非曰絕無。蓋亦鮮矣。
    嗟乎。三界牢獄。四生桎梏。大火所燒。生死險宅。何由能溼猛燄離眾苦。至無畏處耶。非丈夫兒具靈根含夙骨者。不能奮發猛勇。一超直入。汝等幸爾生逢佛法。形寓袈裟。早值明師。六根完具。若不痛念無常。深思大事。思地獄苦。發菩提心。改往修來。晝夜精勤。早求出離。因循度日。縱放身心。大限到頭。悔之何及。嗟乎行矣。其無忘我臨岐叮嚀之言。以負吾自負也。

  • 宏泓道者

    會員
    15 10 月, 2013 在 1:22 上午

    示無生祿禪人
    古人最初發心。真正為生死大事。決志出離。故割愛辭親。參師訪友。歷盡艱辛。心心念念。只為己躬下事未明。憂悲痛切。如喪考妣。若一見知識。如嬰兒得母。儻得一言半句。開導心地。如病得藥。若一念相當。胸中了悟。如貧得寶。拌身捨命。陸沈賤役。

    未嘗憚勞若二祖之安心斷臂。六祖之墜腰負石。百丈之執勞。楊岐之供眾。凡名載傳燈光照千古者。無不從刻苦中來。乃至過去諸佛。求無上菩提。捨身命如微塵數。無一類而不受身。無一身而不苦行。百劫修因。故感天上人間。無量供養。乃至末法兒孫。猶受用白毫光中一分功德不盡。豈有天生彌勒。自然釋迦者哉。

    痛念末法。去聖時遙。法門典刑。已至掃地。吾輩出家兒。不知竟為何事。生來祇知懼饑寒圖飽煖。一入空門。因循俗習。遊談終日。捧腹縱情。徒騁六根。備造眾惡。不耕而美食。不蠶而好友。虗消信施。唐喪光陰。竟不知生從何來。死從何去。豈復知因果難逃。罪福無爽。一朝大限臨頭。如石投水。三途劇苦。一報五千。再得出頭。知更何日。興言及此。痛可悲酸。目擊時流。滔滔皆是。望吾人之修者。如披沙揀金。非曰絕無。蓋亦鮮矣。

    嗟乎。三界牢獄。四生桎梏。大火所燒。生死險宅。何由能溼猛燄離眾苦。至無畏處耶。非丈夫兒具靈根含夙骨者。不能奮發猛勇。一超直入。汝等幸爾生逢佛法。形寓袈裟。早值明師。六根完具。若不痛念無常。深思大事。思地獄苦。發菩提心。改往修來。晝夜精勤。早求出離。因循度日。縱放身心。大限到頭。悔之何及。嗟乎行矣。其無忘我臨岐叮嚀之言。以負吾自負也。

  • 宏泓道者

    會員
    15 10 月, 2013 在 1:23 上午

    以悟為期
    學道人第一要發決定長遠之志。乃至盡此形壽。以極三生五生十生百生千生萬生。以至劫劫生生直是一定以悟為期。若不悟此心決定不休。縱然墮落地獄三途。或經鑪胎馬腹。誓願不捨此決定成佛之志。亦不以苦故退失今日之信心。

    譬如有人發心。有萬里之行。決定以所至之處為的。從今日出門發足一步。直至入彼所至之門。親彼所求之人。以至升堂入室。與之交歡浹洽。以極忘形而後已。如此方稱有決定志也。

    苟無此判然決定之志。只說出門要去。迴顧目前。種種所愛放不下。或因循延挨。口去心不去。或者幸有親朋大力之人。促發出門。及乎上了路頭。悠悠蕩蕩。或遇歌管隊裏。富貴場中。貪戀耳目近玩。忘却未出門的念頭。邈然不知所向往。或中道緣差。撞遇惡友惡緣。弄得囊空資竭。加之疾病纏綿。進退回惶。生無量苦。或身體疲頓。久沐風霜不柰勞苦。便生退還之念。或將近及門。遇見一機一境一事之差。或訛言誤聽以為實。使其將見而不及見其人。臨門而不得入其室。如此者舉皆枉費辛勤。終無實到究竟之地蓋緣初發心時。無決定志耳。

    苟如此欲作世間小小功名事業。亦不能成。何況無上佛道。了死生。證菩提乎。故曰。佛道長遠。久受勤苦。乃可得成。豈可取近效。求速就哉。雖然如是。有決定之志。更須要真實之見。若知見不真。志其所不當志行其所不當行。亦更枉用工矣。

    吾人求道既有此志。須要的信自心。當體是佛。本來清淨無物。本來光明廣大。如此所以日用現前不得受用者。只為彼此幻妄。四大拘蔽。介爾妄想浮心遮障。難得透徹。過此生死關捩子。不啻若干生萬劫之遠也。

    吾人既知此心。諦信不疑。今日發心。定要以悟為期。即從今日發心做工夫。便是出門第一步。今日親承善知識開導。便是促發之者。至其促發上路。途中種種境界。種種辛勤。種種遲回。留連不留連。退惰不退惰。皆在學人自己脚跟底本分上忖量。皆非善知識所可與也。

  • 宏泓道者

    會員
    15 10 月, 2013 在 1:23 上午

    從上古人出家。本為生死大事。即佛祖出世。亦特為開示此事而已。非於生死外別有佛法。非於佛法外別有生死。所謂迷之則生死始。悟之則輪迴息。是知古人參求。只在生死路頭討端的求究竟。非離此外。別於紙墨文字三乘十二教中。當作奇特事也。所以達磨西來不立文字。只在了悟自心。以此心為一切聖凡十界依正之根本也。

    全悟此心則為至聖大乘。少悟即為二乘。不悟即為凡夫。若悟而不存。證而無得。即為超聖凡出生死之向上一路矣。

    近代學人去聖逾遠。不見古人真實行履。向日用現前境界。生死岸頭一一透過。即此日用。不離一法。不住一法。處處不輕放過。便是真切工夫。即此目前一切聲色逆順。愛憎境界。一一透得過處。便是真實悟門。即此悟處頭頭法法。便是真實佛法。非是聽座主撞鐘擊鼓。登華座。開大口。學野干鳴。側耳低頭。閉目披衣時。方為佛法也。所以善財童子。南歷百城。參禮佛剎微塵數諸善知識。故得開悟。塵塵剎剎諸解脫法門。然法門固無論。即善知識。安得有剎塵之多多耶。殊不知剎剎塵塵者。乃吾人日用妄想念慮情塵也。

    苟能於日用起心動念處。情根固結處。愛憎交錯難解處。貪瞋癡慢種種習氣難消磨處。就於根本痛處劄錐。一一勘破。一一透過。如此便是真實知識。當下即登無礙自在大解脫無上法門。捨此外更有何知識可參。更有甚奇特法門可入耶。

  • 宏泓道者

    會員
    15 10 月, 2013 在 1:24 上午

    從上古人出家。本為生死大事。即佛祖出世。亦特為開示此事而已。非於生死外別有佛法。非於佛法外別有生死。所謂迷之則生死始。悟之則輪迴息。是知古人參求。只在生死路頭討端的求究竟。非離此外。別於紙墨文字三乘十二教中。當作奇特事也。所以達磨西來不立文字。只在了悟自心。以此心為一切聖凡十界依正之根本也。

    全悟此心則為至聖大乘。少悟即為二乘。不悟即為凡夫。若悟而不存。證而無得。即為超聖凡出生死之向上一路矣。

    近代學人去聖逾遠。不見古人真實行履。向日用現前境界。生死岸頭一一透過。即此日用。不離一法。不住一法。處處不輕放過。便是真切工夫。即此目前一切聲色逆順。愛憎境界。一一透得過處。便是真實悟門。即此悟處頭頭法法。便是真實佛法。非是聽座主撞鐘擊鼓。登華座。開大口。學野干鳴。側耳低頭。閉目披衣時。方為佛法也。所以善財童子。南歷百城。參禮佛剎微塵數諸善知識。故得開悟。塵塵剎剎諸解脫法門。然法門固無論。即善知識。安得有剎塵之多多耶。殊不知剎剎塵塵者。乃吾人日用妄想念慮情塵也。

    苟能於日用起心動念處。情根固結處。愛憎交錯難解處。貪瞋癡慢種種習氣難消磨處。就於根本痛處劄錐。一一勘破。一一透過。如此便是真實知識。當下即登無礙自在大解脫無上法門。捨此外更有何知識可參。更有甚奇特法門可入耶。

  • 宏泓道者

    會員
    15 10 月, 2013 在 1:24 上午

    憨山大師於萬歷間遣戍雷州、居粵五年、乃克住錫曹溪。歸侵田、斥僦舍屠門酒肆、蔚為寶坊。緇白坌集、攝折互用。六祖之道場、勃焉中興。
    師苦心十年、擬去此而隱居南獄。乃示禪堂諸弟子曰:「老人臨行、特為汝等說梵綱經、誦此戒經、如從佛親聞作法羯磨、毋令毀犯。令三業六根、念念檢點觀察、不許暗生罪過、不得毀犯戒根、即此便是真實修行。眾等戒經習熟、則當背誦四十二章經、佛遺教經、楞嚴法華楞伽諸經以為佛種。其參禪一著、當遵六祖開示慧明:『不思善、不思惡,如何是當人本來面目?』公案。蘊在胸中、時時參究、久之自有發明時節。如此方是續佛祖慧命之大事因緣也。汝等能遵此語、則如老人常住曹溪、汝等亦不必參方行腳矣。」

    憨山大師又示曹溪諸沙彌曰:「今示沙彌、若思念老人、不若思念佛、思念六祖也。若思念佛、當來必有見佛之時。若得見佛、便是出生死時也。思念六祖、當初一賣柴漢耳。如何得今日人天供養。再思今日供養、乃從母親拋卻恩愛、走向黃梅會下、負石舂米、辛苦中來。再思六祖三更入黃梅方丈、得受衣缽、憑何知見、向五百眾中獨自得之。且人人一個臭皮袋、死了三五日、便臭爛不堪、為何六祖一具肉身、千年以來、如生一般。此是何等修行、得如此堅固不爛。沙彌如此細細一一思想。

    思想不透、但將壇經熟讀細參、參之又參。全部不能、但只將『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一句,蘊在胸中。行住坐臥、喫茶喫飯、搬柴運水、迎賓待客、二六時中一切處、頭頭提撕、直使現前、定要見本來無一物、是個甚麼。如何是不惹塵埃的光景。若能如此用心、是名能參禪。若參到自信不疑之地、則能真見六祖面目。方知老人鼻孔。方是沙彌真真出家、了得生死時節也。若不肯向己心中苦求本分事、空思老人、有何利益。」

  • 宏泓道者

    會員
    15 10 月, 2013 在 4:24 上午

    憨山大師的一生(1)

    一、出家前的生活

    憨山大師(一五四六一一六二三)名德清,字澄印,明金陵全椒縣(今屬安徽)人。父親姓蔡諱彥高,母親洪氏。
    母親生平敬奉觀音大士。一天夢見觀音大士攜一童子走進家門,母親很歡喜地把童子抱了起來,從此以後就懷了孕。
    到了明並宗嘉靖二十五年(西元一五四六年)十月十二日的半夜,就誕生了一位白色雙層胞衣的胎兒。當剝去胞衣洗濯時,整個室內充溢著異常的香氣,這似乎預告中國將行一位巨人出來重振佛教宗風了。

    父母為這奇異的嬰兒取名為大美。好事多磨,這位嬰兒走進人間後並不順利。第二年,當大美周歲時,生了一場嚴重的風疾,病得幾乎死去。慈愛的母親見醫藥無效,就在觀音大士前至誠祈禱,並許下願說:「觀音大士啊,如能使我兒大美重病痊愈,我就讓他長大後出家為僧,住持正法,來報答菩薩的大恩!」過了幾天,病果然痊愈了。為了使大美的生活順利,母親又把他的名字寄託在村中的長壽寺裏,並改乳名大美,稱為和尚。
    幼年的大師性情好靜,常常喜歡獨自一人靜坐思考問題,不喜歡與村裏的孩子們一起遊戲。祖父見孫兒整日獨坐,經常對人說:「這孫兒好像木樁一樣。」

    叔父平日對他十分鍾愛,一日忽然死去。他從外面進來,見叔父躺在床上,母親過來對他說:「你叔父睡著了,你可叫他起來。」於是他叫了幾聲叔父,但不見叔父回答,只聽見嬸母悲痛地哭叫著:「天哪!你到哪里去了?」他覺得非常奇怪,便滿腹疑團地問母親:「叔父身體明明在此,又到哪里去了?」母親回答說:「你叔父已經死了!」他又問:「死了到哪里去了呢?」母親沒有告訴他,但他對「死了到哪里去」的問題,越發懷疑,從此時常思考這一問題。

    過了不久,嬸母生了一個兒子,母親帶著他去看望。他看見嬰兒有這麼大,便好奇地問母親,「這嬰兒是從哪兒進人嬸母腹中的?」母親見他問得奇怪,便拍了他一下說「癡子!你是從哪兒進人你娘腹中的呢?」他聽後更加不解,人究竟是從哪兒來的呢?從此,「死了到哪里去」與「生命從何而來」的二個疑問,佔據了他的幼小心靈,正像許多偉大的科學家一樣,在兒童時代已經產生了探索真理的思想火花了。
    到了七歲的那一年,母親送他入社讀書。第二年。又轉到隔河的學社讀書,因來回不便,就住在親戚家中。母親只許他每月回家一次,其餘時間不准回家。

    一日,他回家探望,因為愛戀母親而不肯過河去讀書。母親慍怒地把他趕到河邊,他又不肯登船,母親一氣之下便提起他的髮髻,把他拋到河中央去,就頭也不回自顧自地離開了。正在這危急時刻,祖母剛好打這兒經過,看見他在河中掙扎著,趕緊叫人把他救起,並送回家中。母親見有人把他救起送來,仍然生氣地對他們說:「這不才之子,不把他淹死,留著又有何用!」隨即又把他打逐出去,沒有絲毫的留戀。少年的大師見母親對他這樣狠心,毫無愛戀之情,心裏雖然很痛苦,但從此以後反而能認真學習不再想家了。大師去了後,母親時常隔著河淌眼淚,祖母怪她太無情,母親卻說:「必須斷絕了他的愛戀之情,才能使他認真讀書啊!」

    一天,他來到寺院讀書,聽寺中的一位和尚說,念誦《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能救世間的一切痛苦和災難,心裏非常高興,就向和尚請來一本《普門品》,暗暗地攻讀起來,沒過幾天,便能背誦。母親經常在觀音大士前燒香禮拜,他若在家也總隨母親一起禮拜。一次他對母親說:「觀音菩薩有一卷經。」母親從未聽說過,他即為母親背誦了一遍,母親聽後非常高興他說:「你這是從哪兒學來的?你誦經的聲音真像寺裏的老和尚!」他便把經過情形一一告訴了母親。

    到了十歲的時候,因母親對課程監督得很嚴格,他覺得讀書既費神又艱苦,便產生了厭煩情緒。一天他問母親:
    「讀書的目的是為了什麼?」
    「做官」母親答道。
    「做怎樣大的官呢?」
    「從小官開始,一直可能做至宰相。」
    「做了宰柏又為了什麼呢?」
    「最後罷?」
    他聽後歎息說:「可惜一生辛苦,到頭來只是罷了,我讀它何用?我只想做個不罷的!」母親聽了慍怒地斥責說:「像你這不才之子,只可做個掛搭僧!」他聽到掛搭僧三字,又好奇地問:「什麼叫掛搭僧呀?做它又有什麼好處?」母親向他解釋說:「僧是佛的弟子,他們的足跡遍及天下,自由自在,是人天的福田,所以到處都有人供養他們。」他聽說掛搭僧有這般超脫自在,便對母親說:「將來我也做個掛搭僧,好嗎?」「好是好,只恐怕你沒有這份福報哩。」

    「為什麼需要福報呢?」他又覺得不理解。
    「世間做狀元做大官的經常有,出家做佛祖的哪里常有呢?」母親解釋道。
    「我有這份福報,只怕母親不同意我出家!」他只恐母親不同意,便趕緊說了一句。
    「你若有這份福報,我就同意你出家。」母親本來篤信佛教,見兒樂於出家,就答應下來。從此以後,少年的大師在心裏埋下了出家為僧的種子。第二年的一天中午,他在家門口偶然看見幾位腳僧,肩挑著瓢笠等什物,遠遠地走來,便跑去問母親:「他們是什麼人呀?」「哪些是行腳的掛搭僧。」他聽了暗自高興,又到門外去看,見行腳僧來到樹下,把擔物放在樹邊,然後向他母親問訊化齋,母親忙著去烹茶燒飯,對僧眾非常恭敬。行腳僧吃過齋飯後,挑起擔物,舉起一隻手向他母親致謝,母親見了急忙避開,恭敬地對僧眾說:「勿謝!」僧眾便徑直上路去了。
    當行腳僧去遠後,他不解地問母親:「僧眾如何如此無禮,吃了齋飯也不說一句感謝的話?」「僧眾要是感謝我們,我們就求不到福了。」母親解釋說。
    聽了母親的話,他心裏暗自想:「這樣看來,僧眾的確是人間最高尚最偉大的人了!」從這以後,便時刻發心想出家修行,只是苦於沒有出家的方便門路罷了。

    二、大師的出家因緣
    一五五七年,大師十二歲。隨著年齡的增長,知識也逐年提高,對於人生世間是怎麼一回事,有了一定的認識。因為宿根深厚,便越來越明顯地表現出淡薄無為的性格。他不喜世間的欲樂,不嚮往男女間的情愛,所以當地父親準備替他訂下婚姻時,他即表示強烈反對,父親拗不過他,也只得作罷。
    一日他聽到金陵的一位和尚說:「金陵報恩寺的住持西林和尚,一生修行,很有道德。」便發心想跟隨西林和尚去學佛法。他就把出家學佛法的事告訴了父親,但卻遭到了父親的拒絕,只得又去請求母親,母親說得很有道理,她說:「養育兒女的目的是期望他獲得真正的成就,既然他有這樣崇高的志願,我們做父母的應該讓他去!」於是就在十月的一天,把他送到報恩寺去了。
    他一來到報恩寺,許多人一望見,都非常讚歎,認為將來必有成就。西林和尚在方丈室裏全見了他,就滿心歡喜他說:「這孩子骨氣非凡,若僅做一名俗僧,那就太可惜了!」當時禪宗名宿無極大師正在三蔣殿初開法會講道,西林和尚便攜帶他去拜見。會面時,大學士趙大洲也在旁,一見他也很歡喜他說:「這孩子將來當為人天師表!」又撫摸著他的頭說:「你愛做官,還是愛做佛?」他立刻回答說:「愛做佛!」趙大洲對二位大師說:「這孩子不可輕易看待,應好好地培養他,將來必有大成。」就這樣,在許多佛教老前輩的關心和重視下,他開始踏上了最有意義的人生之路。他的第一課,就是參加無極大師主講的法會,雖然還聽不大懂究竟講些什麼,但心裏卻覺得似有所知。而只是無法形容罷了。
    聽完了這一座講經法會後,西林和尚即選擇了徒孫中最有學問的數人,專門來教育他。先是學習《法華經》,僅學了三個月便能流暢地背誦。這樣他認真地學了二年,一般流通的經論,都已能熟背了。
    西林和尚見他進步很快,高興他說:「這孩子可教,不可誤了他的光陰。」於是又延請了精通《四書》、《五經》的先生來教他。先生讓他先學習進舉子的必修課《四書》與《五經》,後又學習了諸子百家的學說,左傳、史記等歷史,以及古文詩詞賦等,真是無所不學,無所不讀。這樣跟先生學習了三年,學通了《四書》、《五經》等大量作品,並即能賦詩作文。當時還曾寫過一首《江上籍》的賦,在同學中間頗有影響,大家見他學識捷進,都非常雅重他,他感到文學事業有累阜心,因此對進舉一事,並無多大興趣。
    一五六四年,大師十九歲。因許多同學在進考舉子時都取得優異成績,有人勸他也去應試。剛好棲霞山的雲谷大師也在寺裏,聽到人們議論著進舉應考的事,惟恐他也有應試的念頭,便竭力對他開示出世解脫與明悟心地的如何重要和如何微妙的道理,又歷舉了《傳燈錄》以及《高僧傳》中的諸位祖師們修行證果的殊勝因緣,並叫他自己去閱讀古德遺著。雲谷大師是禪門中的正法眼藏,憨山大師一向對他十分敬重,現在聽了他的指點,就到藏經樓,在書笥裏撿得一本《中峰廣錄》,認真地閱讀起來。書未終卷,內心便非常欣慰地想:「這個能出離生死痛苦的參禪法門,正是我所高興修的啊」。從此以後,便立志修習禪宗法門,脫離生死苦海,對進舉的事不再動心了。
    過了幾天,他恭請西林和尚做了他的剃披師,真正成了出家的弟子。接著又把以前文學作品全部燒掉,以絕留戀之情,並專心於參究向上的大事。
    這樣修了一段時間,他感到自己未明參窮宗旨,又試用專心持念阿彌陀佛名號的方法。當他日夜不斷地念了幾天後,忽然在一夜間,夢見阿彌陀佛現在空中,位置正當日落的地方。夢中見到的佛,莊嚴的相好和圓光都非常清楚,大師虔誠地行了接足禮,內心瞻戀不已;又願見觀音菩薩和大勢至菩薩,二尊菩薩也立即現出了半身。從這夢後,三聖就時常在目前,身心已趨向初步的法樂中。他心裏很自信地想:
    「修行一定會成功了。」
    到了冬天的時候,報恩寺舉辦了講經法會,請無極大師講《華嚴懸談》。憨山大師在這時受了具足戒,並隨眾聽大師講解。當地聽到十玄門中「法界海印,森羅常住」時,恍然了悟法界圓融無盡的道理。他由精奧的文章聯想到著者,內心就更加羡慕清涼大師的道風。以清涼為義,他還取了「澄印」的字,並把自己的想法和「字」請無極大師指正。大師問他:「你有志願入這個法門嗎?」他答道:「有!」大師對他的志願很讚賞,就向他介紹了五臺山冬積堅冰、夏仍飛雪,從來沒有炎暑等清涼勝蹟。
    打這以後,無論來往做事,冰雪之境居然現在目前。因此向往清涼的心念更加堅固,發願住在其中修行。這時,對世間的名利再也沒有耽著之心,而厭離世間五欲的念頭,卻沒一刻忘掉。
    在年底的最後一天,西林和尚畢集了一切法眷說:「我年齡已經八十三歲了,早晚有一天就要去的!我一生剃度弟子八十餘人,沒有一人能擔負我的弘法大業。他頓了頓,撫摩著憨山大師的背說:「這位小青年宿根深厚,我期望著他能成為佛門的健將,可惜我看不到他的成就了!他年齡雖還輕,卻已具有老成的見地。我去世後,凡殿堂房門等大小事務,都得聽從他的安排,勿認為他年齡輕而動用他人!」大眾在唏噓聲中,接受了西林和尚的咐囑。
    新年的初七,西林和尚搭起戒衣,巡遍了全寺的寮房,並向大眾訣別。大眾見西林和尚的身體仍很健康。就感到十分驚訝。
    又過了三日,西林和尚囑咐弟子安排後事,身體略示了微疾。弟子端藥給他,他對弟子說:「我就要去了,藥物對我又有什麼用處呢?」接著他聚集了大眾,念佛五晝夜。到了正月十六日,西林和尚提念珠,結跏趺坐,安詳而逝。就這樣,憨山大師的第一位啟蒙導師,很自在地離開了人間,這正是他一生無量功德之花結出的豐碩果實啊!

    三、禪定初門
    西林和尚圓寂後,他的師弟少師祖擔任了報恩寺的住持,就住這一年,雲谷大師在天界寺舉辦了一期盛大的禪七專修活動,召集了全國名德高僧五十三人,弘揚禪宗的參悟法門。
    憨山大師聽到這一消息異常高興,況且能與許多名德高僧在一處參禪,這進步該是多快啊。雲谷大師向來對憨山大師非常器重,這次他極力提拔憨山大師前往參加。憨山大師請示過少師祖並獲得同意後,就到天界寺去。
    大師在禪堂裏開始用功時,因不知用功的訣竅,心不能安下去,很覺苦悶。為了弄明參禪的下手功夫,他恭敬地來到雲谷大師面前拈香禮拜,然後請求開示參禪的方法。雲谷大師對他指示了審實的念佛公案,即以一句阿彌陀佛名號為參究物件。聽了雲谷大師的開示,他就一心參究一句佛號,念念專注。在三個月中,竟然如在夢裏一樣,了然不見有在一起的同修大眾,也不知有日常生活的事情,同修的大眾都讚歎他有志氣。
    用功太急了也會生病。大師因用功已經得力,於是越來越勇猛精進,由於操之過急,以致發了背疽,紅腫了很大的一塊,疼痛異常。雲谷大師見了也覺得不好辦。這時憨山大師搭起袈裟,誠懇地在韋陀菩薩前祈禱說:「我所以會發生這樣的背疽,一定是宿世怨業來索前債,我願讀誦《華嚴經》十部來消除宿業。請菩薩加被,使我在禪七的最後三個月裏勿發生病苦,以完成這次修持功德,過後即誦經還願消業。」他在菩薩前祈禱後,到了半夜時,覺得身體疲倦極了,一上禪床就呼呼熟睡。當早晨的鐘板響起時,他依然在熟睡中。等他一覺醒來,天已大明,一摸背疽卻已平復。雲谷大師見了問:「你的病怎樣了?」他愉快地答道:「疽病已痊癒了。」雲谷大師掀起他的衣衫一看,果然已平復如初,在座的大眾都驚歎不已。
    禪七的最後三個月在寂靜中很快過去,結了禪七後,大師步出禪堂,他的心境平靜極了,吃飯穿衣或者勞動作務,或者行走在街市中,就像仍在禪堂中一樣清淨,絲毫不受環境的擾動。當時瞭解他的人,都認為有些奇特。
    江南一帶的禪宗道場,自經雲谷大師的提倡,才開始興盛起來。但僧眾中修習禪宗的不多,提倡和發揚禪宗法門的就更少了。惟有憨山大師承雲谷大師之旨,力究向上一著。而且,當時寺院裏的僧人服裝,大都隨世俗的習慣,喜歡穿色彩豔麗的,大師不迎合世俗的見解,根據戒律上的要求和古德們的訓誡,只尋了一件衲衣披了起來,人們見了都說這和尚有些怪僻。
    第二年,大師廿一歲。在二月廿八日的中午,天下起了傾盆大雨,忽然一聲巨雷從塔頂而下,塔殿裏頓時燃起了熊熊烈火,片刻之間就燒焚了大雄寶殿。火一直燒到傍晚時分,一百四十多間的殿堂和畫廊,幾乎都化為灰燼。少師祖將此情況上奏朝廷,皇上認為沒有及時撲滅大火,應由寺院負其責任。於是降罪下來,逮捕了少師祖等十八人,住在寺中的僧人恐受株連,紛紛離去,留下的一些執事僧再也無人商議事務了。在這大宇將傾的關鍵時刻,憨山大師挺身而出,毅然承擔了寺皖中的一切事務,並且盡力解救厄難。他親自身背飯菜送到牢獄中供給被捕的人。為了救他們出獄,不管寺院到刑部有二十里之遙,來回奔波了三個月,才使他們免於死罪。
    當時有一位雪浪法師,年齡比憨山大師大一歲。他倆都依止無極大師,而且性格和觀點都極相似,親密得如同胞兄弟一樣。一天,大師和他談起復興寺院時說:「要復興這座規模宏大的寺院,若不具備大福德、大智慧,是不容易成功的。我們應該拼命修行,靜養道德,以等待時機的到來。」雪浪法師十分贊同,也發誓重興寺院。
    不久,少師祖又逝世了,從此西林和尚的遺業再也無人支撐。因西林和尚平素沒有儲蓄,喪事的一切費用,都是借貸來的,所以欠了許多債。如拿寺產抵償,勢必使江南名剎毀於一旦。這時大師想起了西林和尚的遺囑,決心保護寺產。他想方設法償還了所有借貸,又用一部分資金來維持寺院裏的生活,這才使報恩寺保存了下來。
    這年冬天,憨山大師到天界寺聽無極大師講解《法華經》。因為立志行腳參學,所以在聽經期間,經常留意在僧眾中尋找戒行優秀的作為伴侶,可是過了很久,竟未能尋得一位理想的同道。
    一日,大師上淨房(即廁所),看見後架非常清潔,想這淨頭(打掃廁所的僧人)必非尋常之人,於是到客房裏去訪問。見到時卻是一位黃腫病人,便更覺奇怪。
    大師每天早上起來上淨房,總見早已打掃得乾乾淨淨,也不知是何時打掃的。大師想探個究竟,便在一個晚上功課結束後,在經行的走廊下暗暗窺察淨頭。見他在眾人放參時,即已把淨房收拾完畢了。又過了幾日,大師見淨房不再清潔,也不見淨頭出來,一問執事僧,才知道淨頭在客房裏病倒了。大師即去看望他,見病勢嚴重,關心地問:「師傅!你身體覺得怎麼樣了身心還安定吧?」淨頭回答說:「身體被業障纏縛得已難以放下了!尤其是貪吃的念頭更令人難以忍受。」大師問他為什麼會這樣。他說:「我看見大家過齋,恨不能把吃齋的念頭也一齊放下!」大師笑著說:「這是久病思食啊。」從這次接觸後,大師知道此人是真實修行的,因此回去料理了一些果餅去供養他,並問他稱什麼法號。那淨頭答道:我俗姓簽,是春秋續鞠居的後代,家住蒲州,現在法號是「妙峰」。大師即與他相約結伴行腳參學,妙峰大師欣然同意,並對大師說:「師傅有這志願,行腳時我願替你背荷草鞋,住山時我願供給你柴水。」不久,妙峰大師病癒了,大師再去看望時,早已不知去向。大師知道他因參禪的大事未了,怕受連累,因此潛行而去。
    一五六七年,大師廿二歲。這年教育部門下了檄文,在報恩寺設立義學,專門培養僧徒。請憨山大師擔任教師,受學的少年僧徒有二百人。因此,大師又復習了諸子百家和左傳、史記等著作,致力於教育事業。第二年,高座寺又請大師去任教。以後的二年又應聘到金山寺教課。總計大師在廿二至廿五歲這四年中,是在匆忙的教育僧徒中度過的。

    四、雲遊參學
    隆慶改元五年(一五七一年),憨山大師廿六歲。他偕同雪浪法師遊學盧山。到了南康,聽當地人說山中老虎作亂,不便登山,於是冒著風雪抵達吉安,參拜青原寺。
    大師看見青原寺衰殘得不堪入目,寺中清規早失,僧人都留起鬚髮,內心慨歎異常,決心興復這座寺院。他來到人們經常過往的路口說:「年齡如在四十歲以下而願意出家修行的,都可到青原寺落發為僧。」由於道德的感召,有四十多人回應做了和尚,同時又整頓了原來在寺的僧眾。從此青原寺又恢復了原貌,建立了清淨的僧伽團體。
    到了夏季,大師從青原寺返歸報恩寺料理寺務。他把寺中事務安排妥善後,已是十一月了。這時才著手準備實踐一缽遠遊的志願,雪浪法師表示反對,惟恐他不能耐受遠遊的艱難和寒冷,勸他先遊浙江、江蘇一帶,因為這一帶氣候溫和,多是山水勝地,風景秀麗,可供觀賞。可是大師卻認為:「我們眾生的習氣,都愛戀軟緩,喜歡那些賞心悅目的境界。如果想了生死,斷煩惱,一定要艱苦鍛煉,到習氣無法放縱的地方去,才容易制伏煩惱習氣啊!若只徘徊在江、浙一帶,不是近在枕席之間嗎?那對於修行來說又有什麼意義呢?」
    第二年,大師一人托缽到了揚州,因被大雪所阻,又生了一場病,只得暫住下來。過了一些時候,大師見病已好轉,便托缽到街市循乞。他走到人家門外,只是來回徘徊著,不能呼乞。大師心裏思忖,這是什麼緣故呢?一摸腰包裏還有二錢銀子,便趕緊反省:「原來還有這些銀子可以依靠,所以放不下呀。」這時他看見雪中有僧人行乞而得不到食物時,便毫不猶豫地把他們邀到客店裏,拿出所有的銀子,同大家飽餐了一頓。
    第二天,大師又上街乞食,走到一二戶人家門口,很自然地向人家呼乞,因此得到了食物。他暗自高興地想:「我的力量足以輕視萬鐘的富翁了。」又在缽上刻下了「輕萬鐘之具」的銘字,稱自己的衲衣為「輕天下之具」。又作了一銘說:「爾委我以形,我托爾以心。然一身固因之而足,萬物實以之而輕。方將曳長袖之風,披白雪之襟。其舉也,若鴻鵠之翼;其逸也,若潛龍之鱗。逍遙宇宙,去住山林。又奚炫夫朱紫之麗,唯取尚乎霜雪之所不能侵。」大師把澹泊的情操,高潔的志行,在這銘中完全表現出來了。
    這年七月,大師來到京都,因沒有投足之地,只得從早到晚地行乞街市,然而到了傍晚時分,竟未得一點食物。天將要暗的時候,他信步走到西太平侖茶棚,在這裏僅得一餐的飲食,晚上就在附近的河僧遺教寺過夜。
    大師青年時的同學汪仲淹的哥哥汪伯玉,這時任左司馬,聽說大師來京,就邀請在他家住了十日。過後,大師拜謁摩訶忠禪師,又隨忠禪師到西山聽《妙宗鈔》。經期結束後,忠禪師留他過冬,並聽受了《法華經》、《成唯識論》,又請安法師講解因明三支的比量。
    十一月的一天,西山來了一位頭留長髮、身穿揭衣的人,他站在大師的門前,先高聲喊道:「有鹽客相訪。」便徑自走進門去。一見大師立即就問,「還認得嗎?」大師仔細地端詳了一會兒,當看見他的有神的雙眼時,才忽然記起了曾在天界寺當淨頭的妙峰和尚,就說:「認得。」妙峰和尚風趣他說:「改買換面了呀!」大師也幽默地答道:「本來面目自在!」兩人相對一笑。
    第二天,妙峰大師來問訊。夜晚他倆盤膝談心。大師這才問起他為什麼這般打扮,妙峰大師答道:「我現住山陰龍華寺,因長期住在山林之間,所以鬚髮長了也沒法剪。不久前施主在山陰殿下修建一座梵宇,要我請一部藏經,因此才來到這裏。」憨山大師說:「我一來為了找尋你,二來為了觀光輦轂,參究天下善知識,以絕他日的妄想。」妙峰大師說:「我與你分別後,沒一刻不思念你,有時以為無緣相會了。這次幸而來此,和你才得一見,」這樣談了一夜,第二天早晨一笑而別。
    憨山大師一人又參遍融大師,進門頂禮後,即恭請遍融大師指示向上功夫。遍融大師不說一句話,只用兩眼直瞪著他而已。接著大師又去參笑岩禪師。禪師問:「你從何處而來?」大師答道:「南方來。」禪師又問:「你記得來時路嗎?」大師說:「一走過便一切不管了!」禪師讚歎道:「你卻來處分明!」大師即向笑岩禪師頭面頂禮,然後侍立在旁請益,笑岩樣師對他開示了向上一著的幾句法語。
    大師廿八歲時,想到五臺山去遊學,便先尋了一本《清涼傳》,按照書中記述的事蹟和位置,決定登山的方向。這正是春氣初發的時節,大師先登上北台。因已知憨山環境清幽,便沿途打聽憨山的去向。他在僧人的指點下到了憨山,看見山色奇秀,非常高興,便暗中以憨山作自己的「號」。後人常稱的「憨山」大師的號,便由此而來。這時大師又寫了一首詩,表達立志要在五臺山修行的決心。其中有二句是這樣的:「遮莫從人去,聊將此息機。」
    憨山的山勢固然奇秀,但因山中氣候異常寒冷,暫時無法住下修行,大師只得又折回京都,東遊參學。

Page 1 of 2

Log in to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