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詢問、尋找答案,向各方術數同好交流
與世界術數連接

術數社交學習平台討論區九重天雍正皇帝上諭節要

  • 雍正皇帝上諭節要

    Posted by HAU on 12 10 月, 2012 在 3:33 下午

    [font=Times New Roman][align=center][font=Times New Roman]摘自 雍正皇帝上諭與多元文化教育 淨空法師講[/font][/align]

    [font=Times New Roman]朕惟三教之覺民於海內也。理同出於一原。道並行而不悖。[/font][font=Times New Roman]
    [/font]
    [font=Times New Roman] [/font]
    [font=Times New Roman]第一段雍正皇帝敘說當時社會三教鼎立紛爭的狀況。這個狀況不但不能改善,而愈演愈烈,現在不但是三教紛爭,自己宗教裡頭也是門戶對立。以佛教來說,佛教傳承到中國,在隋唐時代祖師大德依照經論修學,建立了十個宗。十宗所依據的經論都是佛說的,都是佛的學生,就像現代一個大學,宗就如同學院;這個大學有十個學院,同一個宗下面又分很多派別,這宗派的形成。派別還是依照本宗所依靠的這些經論為主修,也有採取其他經論做為補充教材。[/font][font=Times New Roman]  譬如淨土宗,淨土宗依據的經論最少,現在大家所知道的五經一論,這五部經第一部是《無量壽經》,第二是《觀無量壽佛經》,第三是《佛說阿彌陀經》,第四是《華嚴經》裡面的《普賢菩薩行願品》,第五是《楞嚴經》裡面的《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五部經分量都不大,合起來現在印的本子薄薄的一本。另外一部論,天親菩薩的《往生論》。所以淨宗典籍最少,但是也分很多派。有人依《無量壽經》修行,有人依《觀經》修行,有人依《彌陀經》修行,也有人依《普賢菩薩行願品》修行的;這在近代最著名的弘一大師是依《行願品》做早晚課誦,《行願品》他老人家可以背誦;也有專依《大勢至菩薩圓通章》修行的,這就變成派。
      派就好比大學裡面的學系,宗就好比是學院,一個學院裡頭又分很多學系。佛教是個大學,十個宗就是十個學院,每個宗底下的派別很多很多,甚至於系下面還分科。但是你必須要知道都是釋迦牟尼佛的學生,都是依照釋迦牟尼佛的教誨。世尊當年在世講經說法四十九年,所說的法門很多很多,可是修行人只能在許許多多法門裡面學習一門。正如我們在大學念書,我們只能選一個科系,你不能同時去念兩個、三個以上的科系,不可能。你一個科系念四年,你能畢業,你能拿到學士學位,道理是一樣的。
      同一個老師,釋迦牟尼佛,怎麼能夠不相往來?這種情形如同世間一個父母養了十個兒子,如果這十個兒子(這十個兒子代表十個宗派)彼此對立,自讚毀他,互相不往來。我們想想做父母的人多麼痛心!我們每個人依靠世尊所講經論不相同來修行,成立許許多多的宗派,我們彼此不相往來,彼此自己稱讚自己,毀謗別人,我想釋迦牟尼佛天天在流淚;對父母是大不孝,對老師是大不敬,這就叫背師叛道,這怎麼可以!這種淺顯的道理我們都不能明瞭,你學的是什麼佛?念的是什麼書?這樁事情我們要深思。
      在今天的社會我們看到一個宗派許許多多修學的人自己建立寺院道場,為了個人的利益;我這個寺院的信徒,我這個寺院的收入,為了我的利益排斥別的道場;這個別的道場還是本宗的,都是修淨土宗。明白人、頭腦清楚的人就知道這種做法大錯特錯,這種做法你是違背了世尊的教誨,我如果是個在家信徒我不會進你的門。為什麼?你標榜的是佛弟子,你違背佛陀教誨。你自己本身違背佛陀教誨,我跟你學能學到什麼?世尊教導我們不論是哪一宗,不論是哪一派,八萬四千法門,無量法門,它的根本就是淨業三福。淨業三福頭一句「孝養父母,奉事師長」,這是佛教教誨的大根大本,我們連這個根本都忘掉了、都違背了,那學的是什麼佛?
      佛法在行門上,我們中國儒家講德行,德行的根本,儒家是講五常,仁、義、禮、智、信;佛家講的是五戒,不殺生、不偷盜、不淫欲、不妄語、不飲酒,行門的根本。我們做到了沒有?不殺是仁,絕不傷害一切眾生,這是仁慈博愛。愛人、愛一切眾生,你就不會傷害一切眾生。不但不能殺害眾生,讓一切眾生因我而生煩惱,我就錯了,我就對不起這個眾生,我對不起老師的教誨,我對不起父母養育之恩。今天有幾個人面對現實,起心動念能想到這兩句話?正因為社會大眾都忘了、都疏忽了,我們學佛的人要做出榜樣來給人看。學佛的同修都知道,佛在入滅之前,最後的教誨也是最重要的教誨,他老人家不在了我們依什麼人做老師?佛說了兩句話,「以戒為師,以苦為師」。換句話說,世尊的弟子、父母的好兒女,持戒就是守法,決定不能做犯法違規的事情,不可以做。要能夠耐得了貧窮,知足常樂,這是聖賢之所讚歎。
      我剛剛從雅加達回來,我在那邊看到路上車輛很擁擠,塞車在那邊是最普遍的現象。塞車的時候,沿街兩邊很多乞丐,我看到很多殘癈的人討錢。我們的同修都很慈悲,車上都準備了很多零錢布施給他們。我們車在不能走的時候,他來了,給他一塊硬幣,這個硬幣是五百盾。我們的同修告訴我,他們的乞丐很好,沒有貪心,他每天在外面去討錢,他只要討到一萬盾,一萬盾是一塊美金,他一天的生活就可以過了,三餐飯就沒問題了,他就不討了,他會離開,把位子讓給別人。難得,他沒有貪心,他不想再多討一點,他不想,今天能吃飽,行了。我聽了之後很感動,這個國家民族一定有後福,不要看它現前有困難,將來有福報,這個不貪就是大福。只要有人去教導他,轉貪瞋痴為戒定慧,這要靠教育。但是對貪瞋痴很薄的人,好教,可惜那邊沒有人教。所以我幾次到印尼,我特別提倡宗教教育。
      宗教教學不但能改變他眼前的生活,幫助他消災增福,終極的目標是能幫助他超凡入聖。諸位同學知道,我們在此地幫助一個學生念大學,從他進學校到他畢業,四年,他的費用,學費、雜費、食宿統統包括,在此地是一個人一年要澳幣一萬塊錢,四年就是四萬,他才能念完這個學校。我們每年贈送二十萬獎學金,二十萬只能幫助五個人。可是這二十萬要在印尼可以幫助七百個學生(四百個本科生,三百個研究生),那邊生活程度很低。幫助學生進入大學到畢業,澳洲錢二十萬能幫助七百人。這個國家貧窮落後是因為教育不發達,這個國家地區的人沒有貪心,太難得、太希有了!
      所以宗教教育都是聖賢的教育,雍正皇帝講得好,『朕』是他自稱。他對於當時社會的宗教,只有三教,那時候還不稱宗教,儒教、道教、佛教。實在講,在那個時候這個『教』就是我們今天所講的社會教育,儒家的社會教育,道家的社會教育,佛家的社會教育。雍正那個時候「宗教」這個名詞可能剛剛傳到中國來,宗教這個名詞是西方的,西方有宗教,先傳到日本,由日本傳到中國。這三教教學的目標是『覺民』,都是幫助眾生覺悟,幫助眾生破迷開悟,這叫覺民。儒、釋、道,三道教學的目標都是幫助眾生破迷開悟,離苦得樂,宗旨跟目標完全相同。雍正高明,他明瞭。『海內』,這兩個字是代表全中國,在全中國的教學宗旨是破迷開悟,目的是令一切眾生離苦得樂。
      『理同出於一原』,這個理非常之深。『道並行而不悖』,這個道是講方法,教學的方法、教學的手段沒有違背。佛教化眾生不違背破迷開悟,不違背離苦得樂。儒也是教人破迷開悟、離苦得樂,道家亦復如是,所以理跟道的原理原則跟方法手段沒有違背。不但是儒釋道三家理道不相違背,在這個世界上東西方所有的宗教,我們把宗教的創始人用現代學術名稱來稱,宗教家,基督教的耶穌,摩西,伊斯蘭教的穆罕默德,這些人物你仔細去觀察,他們所講的理,他們所行的道,有沒有違背破迷開悟?有沒違背離苦得樂?沒有,都是教人破迷開悟的,都是教人離苦得樂的。
      這兩句話不容易說出,我們常常講要不是過來人說不出來。過來人就是底下講的『豁然貫通』。雍正皇帝是豁然貫通,他能說得出來。所以他對於儒釋道平等的恭敬、平等的尊重、平等的學習,他得受用。可是社會上一般人,學道也好,學佛也好,學儒也好,學得都不夠。譬如我常用樹木在譬喻,我們現在用手指,好像這是儒、釋、道,這是基督、這是伊斯蘭,這是五個教,五個教彼此對立。
      我這次在伊斯蘭大學有學生問我:我們宗教不一樣,裡面有很多不相同,怎麼能合作?問這個問題問得好,他學得沒有深入,如果學得深入,入到這個地方就曉得相同的。像一棵樹一樣,根本是一,枝幹不同,所有不同的宗教是枝幹,是從一個根本生的,「理同出於一原」。所以我跟他講,所有宗教沒有矛盾、沒有衝突,矛盾衝突是你沒有深入,你完全在枝葉上,你沒有往下深入,深入之後,你就曉得完全是一不是二。理同出於一原,這個一原是真理,真理只有一個,宗教裡面也稱為神,宇宙之間只有一個真神,這個真神就是此地所講的一原,在佛法裡面講叫法性,一些宗教裡面講上帝、講神。你要知道講神、講上帝、講法性、講一原,一樁事情。換句話說,你入得不夠深。
      在中國古聖先賢教人,我們都很耳熟,叫一門深入。其深無底,其廣無邊。所有一切矛盾、誤會都是你入的深度不夠才產生的,你都在枝葉上打轉,全都在指頭上打轉,你沒有到掌心。到掌心之後曉得這五個指頭是一家人、是一樁事。所以「道並行而不悖」,細細去觀察相通的地方太多太多。我能講佛經,我學佛學了五十三年,我講佛經講了四十六年了,《古蘭經》拿來我會不會講?我會講;《新舊約》拿來我也會講,我講得跟佛經一樣的好,一樣的圓融,沒有一字一句是互相衝突的,我沒有看到一字一句。但是你要是入的不夠深度,你會看到這個經文有不同,有互相抵觸的,有互相排斥的。所以說你入到深度之下的時候,你才曉得沒有,完全沒有,法喜充滿才會現前。佛家講法喜充滿,儒家講不亦說乎,「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那個「說」就是佛經上講的法喜充滿,常生歡喜心。歡喜心就是無比的快樂,真的離苦得樂。破迷開悟,真的離苦得樂。所以離苦得樂與物質生活不相干。孔老夫子的學生顏回,物質生活非常貧乏,精神生活快樂無比,那是真樂不是假樂。[/font]

    [/font]

    HAU replied 13 年 前 1 Member · 6 Replies
  • 6 Replies
  • HAU

    會員
    12 10 月, 2012 在 3:34 下午

    [font=Times New Roman]人惟不能豁然貫通。於是人各異心。心各異見。慕道者謂佛不如道之尊。向佛者謂道不如佛之大。而儒者又兼辟二氏以為異端。懷挾私心。紛爭角勝而不相下。[/font][font=Times New Roman]  所以非常可惜「人惟不能豁然貫通」,就是他不能夠深入,他沒有見到根源。佛法講根源是明心見性,儒家講「人之初,性本善」,儒跟佛,儒跟道,你能說它不相同嗎?為什麼要有這三家?要有世界上這麼多宗教?這是儒釋道裡頭也都有說過,眾生根性不相同,教化眾生一定要契合眾生的根性。有人喜歡道,用道這個方法教他;有人喜歡佛,用佛的方法教他;有人喜歡基督,用基督方法教他。你說這個多自在!佛法講應以什麼身得度現什麼身,應以什麼方法來教就用什麼方法,佛菩薩沒有一定的身相,沒有一定的方法。所謂應機施教,東西方、古今高明的老師沒有一個不懂的,學生根性不相同,用一個方法不能叫一切眾生得利益,一定要適合他的方法。佛家講的善巧方便,方是方法,便就是最適合的方法,這個方法適合甲未必適合乙,適合乙的方法未必適合丙。所以方法就有八萬四千法門,就有無量法門。
      我們曉得無量法門是對無量不同根性的眾生,方法、門徑雖然不一樣,就跟我們這個指頭不一樣,手掌是一樣的,決定是叫你達到一個根本。在佛法裡面講都是叫你達到明心見性,在儒家裡面講都是叫你達到止於至善,至善就是「人之初,性本善」,性本善才是至善,所以至善不是善惡的善。善惡的善是在手指上講的,本善是在手掌上講的,這個意思不一樣。佛家講的明心見性,性是本善。所有一切聖賢教誨終極的目標都是在本善,宗教裡面稱上帝、稱神,你要懂得、要貫通才行。你學得很少,學得很淺,都在指頭上,所以彼此都對立了。所以他對立有沒錯?沒錯。能不能怪他?不能怪他,我們只感到很遺憾,決定不能夠怪他,為什麼?他還沒有深入。他深入之後就貫通了,就這麼回事情。
      所以學任何東西要深入。一門深入,我學佛這一門,這是佛這一門,深入,入到這個地方了,儒、道、回、耶穌就都通了,就這麼個道理。一部經通了,一切經通了。我在佛門裡頭學一部經,不但所有佛經通了,全世界其他宗教經典全都通了,世出世間法也都通了。為什麼?都是一個根生的,哪有不通達、哪有不明瞭的道理。就是今天在科學裡面講也能講得通。
      鍾茂森博士在我們學院曾經做了一個報告,給我們說明美國太空總署最新的科學發現,發現宇宙的起源。過去許許多多科學家觀察宇宙,發現宇宙不斷在膨脹,所以很多人相信膨脹一定是爆炸,什麼東西爆炸的沒有人知道。現在科學家有新的發現,這個爆炸的東西體積很小,能量極大,大到無法想像。科學家把它起個名字叫原點,宇宙原點。這個原點多大?他給我們說明科學家舉的例子,一根頭髮,我們把這個比喻做一根頭髮(頭髮沒有這麼粗),把頭髮這裡切斷,平面上排宇宙的原點,可以排多少個?一百萬後面是億億億。一百萬億億億個原點,在一根頭髮的斷層的直徑。現在顯微鏡看不到,太小了。我們從這個地方去思惟、去觀察,整個宇宙濃縮在這麼小的一點,你要是把這一點完全明白、了解了,那麼整個宇宙都了解了。
      這個原點是整個宇宙的根源。《華嚴經》上佛常常給我們講「一即一切,一切即一」,宗門大德常說「識得一,萬事畢」。這個一、這個原點也可以說我們佛法裡面講的法性,儒家講的本善。什麼人能入進去?佛經上講的普賢菩薩,佛經裡面不叫原點,佛經叫微塵,微塵裡面有世界。所以世界不大,微塵不小。在清淨性裡面沒有大小,那裡頭沒有對立的;沒有大小,沒有長短,沒有遠近,沒有先後,沒有生滅。它是永恆的,無時不在,無處不在。這個境界,大乘經上說「不可思議」。不可思議這句話很深很深。思是思惟,議是議論,不可思議,換句話說,沒有分別,沒有執著,沒有起心,沒有動念,四個不。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這個境界就現前,普賢菩薩的境界,普賢菩薩能入,你才能豁然貫通。人惟不能豁然貫通,不能貫通他就起分別,就起執著,就生煩惱。
      下面這幾句話問題出來了,『於是人各異心』。每個人的心不一樣,這個心是什麼?妄想分別執著不一樣。妄想分別執著就是唯識裡面講的八心王,每個人不一樣。不一樣,一定是『心各異見』,每個人對於宇宙,對於人生一切人事物的看法、想法不相同,分別執著對立都從這個地方發生的,真的叫誤會。所以『慕道者』,學道的人他讚歎道,道是第一,佛跟儒都是第二、第三、第四,沒有道那麼尊貴。學佛的人說佛最大,心包太虛量周沙界,儒跟道都比不上佛。學儒的又排斥佛跟道,說這兩家是異端不是正法,彼此對立。『懷挾私心』。「私心」是個人的名聞利養,於是相爭不下。  這一段我們在前面把理、道、貫通,給諸位做一個簡單的報告。所以貫通比什麼都重要,不但要通,要貫通,才能真正得受用,才是真實智慧,才是真正的正知正見。佛法裡頭常講「諸法實相」,性相、理事、因果都通達了,這叫貫通。遍法界虛空界一切疑難雜症全部都化解了,總歸到一原,總歸到不悖,然後你才能真正明瞭宇宙的和諧,宇宙沒有對立,宇宙之間沒有一法是爭論的。所有一切爭執、對立、矛盾都是沒有貫通,根源在此地,沒貫通。所產生的現象,這個現象叫反常的現象。
      諸位要懂得常是永恆,反常就是生滅的現象,變幻無常的現象,諸位要深思。起心動念反覆無常,今天認為你這是對的,明天說你是錯的,後天又說你是對的,到底是對是錯沒有定論,是對是錯沒有標準,標準隨時在變,這就叫做無常,世間無常。人心不同,古人也所謂的人心不同各如其面,你說為什麼?因為面貌是心變現的。佛經上講得最清楚「一切法從心想生」,你的心善,你的面貌就善;你的心厚道,你的面貌也厚道。所以一個有修養、有道德的人,人不能夠欺騙他、不能瞞他,為什麼?你的起心動念都表現在你面孔上,表現在你身體一切動作上,你怎麼能騙人?裝都裝不出來,誠於中必定形於外,你能欺騙誰?所以只能夠欺騙自己,自欺欺人。
      佛法講豁然貫通,到什麼程度才豁然貫通?在大乘教裡面講,圓教初住菩薩豁然貫通,明心見性,他們所證得的是一真法界;沒有六道,沒有十法界,法界只有一真,我們稱他為法身菩薩。在一般佛門裡面所說的明心見性,見性成佛,這個佛是天台家講的分證即佛,他是真佛不是假佛,為什麼?他真的豁然貫通。豁然貫通的樣子,就是他對於世出世間一切法決定沒有分別、沒有執著,所以一切法在他心目當中是平等的,他沒有異心,他沒有異見。
      沒有到這個境界,心不一樣,見解不一樣。就好比我們先前講的這五個手指,他的深入不夠,還是深入在這裡,他這個地方還是不相同,他沒有到手掌,深入到掌心那就通了,才曉得一切諸法是平等的、是沒有差別的。沒有到達手掌,在手指這裡面的時候,那總是不一樣;思想不一樣,見解不一樣,行為不一樣,不一樣就造業。業裡面有善、有惡、有無記,感得的果報六道輪迴。
      四聖法界裡面雖然決定沒有執著,但是還有分別,那個樣子就好像這五個手指,四聖法界是到這個地方,沒有到掌心,所以他還有分別,但是沒有執著,到了掌心分別也沒有了。才知道古德常說的「萬法歸一」,那個一是心,就是此地講的一原;否則的話,他決定有分別有執著,有分別有執著就是異心、異見。下面這三句就非常明顯,執著道的,他修道執著道,排斥儒佛,儒佛比不上道;學佛的人排斥道、排斥儒,學儒的人也排斥佛、也排斥道,彼此互相批評、互相排斥,這種情形自古至今在社會上普遍的存在。
      我們這次在印尼拜訪了他們國家的教育部長,我們談到宗教教育的重要,希望大學裡面能夠開宗教的課程。我沒想到他跟我說,他說這個我們早已經有了,而且介紹這個學校,希望我能到學校裡面去參觀。這幾天我們從網路上也看到學校的資訊,學校是個綜合大學,在印尼歷史最久,也是世界知名的學校,好像在全世界排名第六十四。這裡面有一個宗教學院,所以六大宗教在這裡面都有課程。他們這六大宗教把儒也算成宗教,孔教,他們稱孔教,很難得!下一次我到印尼去要訪問這個學校,在中爪哇。所以我們看到印尼不同宗教能和睦相處、能互相包容,我相信與這個學校教學有關係。
      這一次雅加達那邊的同學帶我去參觀一個基督教的活動中心,在雅加達的郊外,開車大概需要一個多小時。這個中心場所面積很大,有一個很大的講堂,我看到有兩、三個比較小一點的教室,每個教室差不多可以容納五十人,五、六十個人的樣子,有三間小教室;有餐廳、會議室、宿舍,宿舍我也去參觀了,總共有一百四十個床舖。這個活動中心不是提供給觀光旅遊的,不是的,它提供給修學使用的,裡面辦講座、辦學習的活動他們非常歡迎。收費很低,一個人一天吃住所有一切活動(服務都包括在其中),每天美金只要十塊錢,很難得。我問他,如果我們佛教想借你這個地方辦一個佛學講座,用一個星期或者用十天,或者我們在這裡打個佛七,可不可以?他們的回答是可以。基督教的活動中心,難得。所以對於其他宗教在這裡面辦活動,只要是宗教的活動,教學、修行的活動都歡迎,這是令我們讚歎備至。
      我聽說佛教也有一個這樣的活動中心,規模沒有他們大,但是免費,如果有人借去辦活動是免費。可是這個佛教中心,如果基督教、天主教他們借我們中心來辦活動,我們會不會答應?我就不得而知。我只參觀這基督教,他們可以借給我們佛教辦活動,我相信在那邊我們佛教活動中心,如果其他宗教來借用,我相信也會答應,我們也會熱忱為他們服務,好現象。所以我在不到一年的時間,到印尼做了三次訪問,接著下個月我還要去,我主要去看他們的學校,參與伊斯蘭教到歐洲訪問的活動。這是什麼?入得有深度了,知道所有宗教一家人。我們有共同的目標,用現前這個階段來說,化解衝突。那我們自己還要對立,怎麼能化解衝突?我們祈求的社會安定、世界和平,所有宗教共同的理念。在這個大目標、大前提之下,我們手牽手團結一致。
      所以我們提到這個宗教的教學,部長告訴我,學校裡頭有研究比較宗教學的,我跟部長說宗教不能比較,為什麼?比較裡面就有批判,那這個比較的人、批判的人一定是在佛、在神之上,你才有資格批判他,才有資格來比較。我們是凡夫,我們哪有資格去比較、哪有資格去批判?我們只有資格認真去學習,每個宗教的神聖都是我的老師,每個宗教的經典都是我學習的教科書,我要認真學習。為什麼要學其他宗教的典籍?雍正這裡說了豁然貫通,我們只講通,是通我們本宗、本教的,貫通是要通其他所有不同宗教,世出世間所有的學術貫通。我這個說法部長同意。所以我們的心態是存著真誠恭敬向一切神聖學習,不但是神聖,孔夫子所教的「三人行必有吾師」,聖者學無常師,人人都是我的老師。他的善我要跟他學,他的不善提醒我,我要反省我有沒有過失,我有要改正過來,所謂是「有則改之,無則加勉」。所以善不善都是老師,順境逆境都是修學的場所,才能完成自己豁然貫通。
      決定放棄對立,從自己內心裡面做真實的功夫。所以說尊,一切宗教都尊;說大,一切法門都大;說善,世出世法無有一法不善。佛法裡面常說的「時時是好時,日日是好日」,我續了兩句「人人是好人,事事是好事」,貴在能貫通,最忌諱的是私心。所以一切的不善、一切的對立都是從內心裡面懷著自私自利,他以自私自利作為他的標準,於他的私利有障礙,他就極力的來排斥,這錯了。他什麼私利?不外乎名聞利養、五欲六塵。不知道自己名聞利養、五欲六塵都有個定數,這是世間人所講的命運。不了解因果的道理,違背了道德,違背了真理,你造作的是罪業。罪業是折福,把你命裡面有的名利,有的財富、壽命,都打折扣了,你說可不可惜、冤不冤枉?這無知。你要是拓開心量,要是能擴大包容,捨己為人,犧牲奉獻,你的福報會增長,你的壽命會延長,你的智慧能力會增長,對你有大利大福。你不懂,你要做折福、損福之事,這真正是愚昧無知。
      下面講是『懷挾私心,紛爭角勝,而不相下』,就是互不相讓,這個錯了。雍正這些話我們能夠體會到,他為這些事情非常惋惜,我們讀了也感覺到深深的遺憾。積極的方面我們要知道改正,要知道自己錯在哪裡。人生在這個世間真正目標是要提升自己的靈性,換句話說,就是破迷開悟。離苦得樂那是果報,那是自然的,必定得到。[/font]

  • HAU

    會員
    12 10 月, 2012 在 3:34 下午

    [font=Times New Roman]朕以持三教之論。亦惟得其平而已矣。能得其平。則外略形跡之異。內證性理之同。而知三教初無異旨。無非欲人同歸於善。[/font][font=Times New Roman]  這一段雍正說出他對於三教的看法,確實跟一般人不一樣,不一樣在哪裡?貫通了。第一句話說得好,他對於三教『亦惟得其平而已』。平是平等,平等是道,所謂道也者就是自然的法則,自然的運作是平等的。在佛法裡面講一切法從心想生,佛是不是從心想生?是的,佛是從什麼樣的心想生出來的?大乘教上告訴我們,平等心。諸位要知道,這個佛是指包括法身大士,也就是說明心見性,見性成佛,圓教初住菩薩得平等心;平等心是真心,平等心是大菩提心。佛是從平等心生的,菩薩是六度心,緣覺是因緣心,聲聞、阿羅漢是四諦心,再下面是六道,六道講天道十善心,人道五戒心,畜生道愚痴心,餓鬼道貪吝心、慳貪心,地獄道瞋恚心。十法界的業因雖然很複雜,複雜裡面最重要的佛給我們說出來,你看看雍正為得其平而已。下面這是說明平等心看這個問題是什麼個現象。
      平等心『則外略形跡之異,內證性理之同』。異,我們常講存之;同,求之。這我們容易懂,我們對一切宗教它有相同的地方我們求,把它發揚光大,不相同的地方暫時放在那個地方,連討論批評都不需要;就是不一樣的地方我們不談,同樣的地方我們把它發揚光大。這在修行、求學是正確的態度。為什麼?我們現在看到形跡之異,不一樣的地方,也許我們入的深度還不夠,所以看到有不同的地方。如果達到一定的深度才曉得裡頭有它的道理在,沒有矛盾、沒有衝突。現前看到矛盾衝突是我們自己智慧達不到,所以才有這種現象發生。不但理深,事也深。所以那不一樣在外面,外面它的儀規不相同。
      如果我們對全世界宗教來說,來觀察他們的歷史、文化、背景不相同,生活方式不相同,日常生活的習慣不相同,不相同我們彼此互相要尊重,這是人,各人有各人的嗜好。譬如有人喜歡吃甜的,有人喜歡吃辣的,你不能批評這個好,那個不好,不可以,為什麼?他成了習慣。吃甜的人他不能吃辣的,吃辣的人他不喜歡吃甜的,習慣成自然,我們要尊重每個人的習慣,這就很好相處。你喜歡吃辣的,我請你吃飯,我一定要做辣的東西給你吃;那個人喜歡吃甜的,我一定有甜的給他吃,供養,這叫尊重,這叫和睦相處。我們到別的國家,別的族群、宗教去作客,人家知道我們素食,一定準備素菜來招待我們。好在素食好,因為素食是可以普遍的,任何宗教、任何族群都能接受,尤其是中國的素食也講求色香味,中國講究飲食的文化,真的是在中國,普遍能接受。所以外面的儀規我們尊重,這個要保存不能破壞,不能要他們改變,不可以,這他傳統,我們一定要曉得。
      文化是多元的,我們就從身體上講,我們這一身就是多元文化,眼能見,耳能聽,眼不是耳,耳不是眼,眼不能代替耳,耳也不能代替眼,這個身體它需要,地球上所有這些生物是地球的需要,不可以破壞。不同的族群、不同的宗教、不同的文化,就像我們身體不同的器官一樣,哪個都重要,哪個都不能少,這個道理不能不懂。所以《華嚴經》的經題叫「雜花莊嚴」,它是比喻,比喻個花園,這花園裡面所有一切品種花卉統統都有,一樣都不缺少,美不勝收。這多元的,它不是一元,一元這個花園只種一種花,沒有第二個品種,你說這多單調,有什麼好看的?
      所以我們曉得人的身體健康,我們每個器官都第一,沒有第二。眼見第一,耳聽第一,鼻嗅第一,舌嘗第一,沒有一樣不是第一。從這個道理我們就能夠明白,這個地球上也是所有一切生物各個第一,沒有第二,這個地球美好,這個地球健康;如果出現第一、第二、第三,它就有病了。所以大國跟小國平等,貧富平等,貴賤平等,各個第一。每個國家都第一,每個族群都第一,每個宗教都第一,每個文化都第一,這就是雜花莊嚴,這就是大方廣佛華嚴。我們生活在這個地球上,這個地球就是天堂,地球就是極樂世界,美不勝收。同異是階段性的,達到究竟,同異就沒有了,真正到平等、真正到清淨了,清淨平等覺裡面哪有同異?同異是對立,對立沒有了,這才到明心見性,才到止於至善,這是要教學、修行,講究功夫了。這兩句是從理上講的,再往下看事上的。
      『而知三教,初無異旨,無非欲人同歸於善』。它的宗旨相同,開始相同,歸宿相同,我們從很多宗教典籍裡面我們發現,最初的共同出發點就是個愛,佛家講慈悲。古德常常教導我們,什麼是佛法?佛法是「慈悲為本,方便為門」,八個字把佛法介紹出來了。基督教、天主教最初展現出來的「神愛世人,上帝愛世人」,他那個愛就是佛法講的慈悲。為什麼?這個愛是建立在理智的基礎上,不是感情的,他是平等的、是清淨的、是真誠的愛心。《古蘭經》裡面講「真主阿拉確實是仁慈的」。所以我們從宗教典籍裡面找到共同的教學宗旨,仁慈、博愛是世間所有一切宗教教學的宗旨,沒有兩樣;而教學的目標也完全相同,最終極的目標都是幫助一切眾生離苦得樂,同歸於善。
    [/font]

  • HAU

    會員
    12 10 月, 2012 在 3:35 下午

    [font=Times New Roman]夫佛氏之五戒十善。導人於善也。吾儒之五常百行。誘掖獎勸。有一不引人為善者哉。[/font][font=Times New Roman]  末後這一段舉例說明,這個話是有根據的,佛家五戒十善教導人行善道,我們要真幹,對自己有好處,清心寡欲,健康長壽,智慧福德天天在增長,何樂而不為之?我常常教人,佛教我們以戒為師。學佛不能不持戒,持戒從哪裡做起?就從五戒十善做起,一定要做到。五戒裡面不妄語,十善裡面不妄語、不兩舌(兩舌是挑撥是非)、不綺語(綺語是花言巧語欺騙別人)、不惡口(惡口說話粗魯)。十善說得細。
      持戒包括守法,要守國家的法律,要遵守世間風俗習慣道德的理念。在中國,我也多次回去探親、訪友。宗教局跟我約定,在中國從事任何宗教活動,一定要宗教局批准,我決定遵守。所以過去許多寺院道場邀請我,因為他沒有得到宗教局的批文,我不能去參加。九華山仁德法師幾次請我講經,也沒有拿到批文;最近又遇到江蘇大佛寺舉辦追悼茗山老和尚的紀念活動,江蘇省宗教局局長很希望我能夠參加,給我寄來邀請函,很可惜,沒有國務院宗教局的批准,我還是要遵守國家法令,很遺憾的我不能參加。我只有在同一個時間,在海外我默默的來禱告、來祝福。所以不可以不遵守國家的法令規章。不遵守國家法令規章就是違背佛陀的教誨,就是不尊師、不孝父母。這個事情是我們基本修學的條件,我們決定不能違犯。在任何國家地區,我們遵守他們的法令規章,遵守他們的風俗習慣,所以得到人家的歡迎。這是我們做人基本的德行,我們不能夠不遵守。
      這是講佛家重視善行,儒家同樣的,儒家『五常百行』,五常是仁義禮智信,跟佛家的五戒沒有兩樣。『誘掖獎勸』,誘掖,誘是誘導,跟獎勵勸導意思是相同的,無一不是誘人為善,獎勵人為善,勸人為善。所以『有一不引人為善者哉』。沒有一樁事情不是引導人斷惡向善,佛如是,儒如是,道也如是。再擴大看看全世界所有一切宗教的教人,無一不如是。它要不是這樣的,它怎麼能把這個宗教擴展到整個世界。所有一切宗教都是超國際的、超族群的、超文化的,都是向全世界去傳道、去傳教,無非是勸人為善而已,才能與一切眾生同心同德,同願同行,這個宗教在世間才能立足,才能夠發揚光大。凡是與國家地區法律習俗相違背的,這種教派它行不通,它不會受歡迎,決不是一般人願意接受的,這個道理我們不能不懂。[/font]

  • HAU

    會員
    12 10 月, 2012 在 3:36 下午

    [font=Times New Roman]昔宋文帝。問侍中何尚之曰。六經本是濟俗。若性靈真要。則以佛經為指南。如率土之民。皆淳此化。則吾坐致太平矣。[/font][font=Times New Roman]
    [/font]
    [font=Times New Roman]  這是一小段。宋文帝曾經問過他的侍中何尚之。我們先來介紹一下宋文帝。這是南北朝時代,當時的社會狀況也是很不安定。晉以後,五胡亂華,南朝宋武帝劉裕滅了晉朝,自己就稱帝,換句話說,他建立一個政權,歷史上稱他為武帝。史家也稱他為劉宋,因為在往後有唐朝,這是大一統的時代,唐以後又有宋,趙匡胤建立的,我們稱為趙宋。所以在中國歷史上,國號相同的就以帝王的姓冠上去,我們就曉得他是屬於哪個宋,南北朝時候的宋。南朝的首都都在現在的南京,所以是六朝古都,宋、齊、梁、陳都在南京建立的。[/font]
    [font=Times New Roman]  宋文帝是武帝第三個兒子,他的名字叫義隆,劉義隆。我們講公元大家印象就比較深刻,他出生在公元四百零七年,今年是公元兩千零四年,在我們一般講,他是四世紀的人,我們現在是二十一世紀了。公元四百五十三年,他死了,死的時候是四十七歲。他在那個時代是一個難得的好皇帝,他是個讀書人。他做皇帝是從公元四百二十四年到四百五十三年,文帝在位三十年,是劉宋最長命的皇帝,做了三十年皇帝。劉宋是從公元四百二十年代晉稱帝,總共享國六十年,就是它的政權存在總共是六十年。六十年經歷八個皇帝。[/font]
    [font=Times New Roman]  由此可知,劉宋時代的皇帝壽命都很短,六十年八個主,而文帝佔了三十年,所以他是個長命的皇帝。他的書念得很好,非常可惜,他是被他兒子殺死的,也就是太子劉劭殺了父親,自己做皇帝,當然這種狀況就是現在所講的政變。兒子殺父親,大逆不道,當然不得人心。所以他的第三個兒子起兵討伐太子,太子也在這個時候死了,所以實際上這個太子做皇帝只幾個月,歷史上沒有他的名字,時間非常短暫。[/font]
    [font=Times New Roman]  文帝死了,文帝的第三個兒子起兵把這個亂平定,這就是孝武帝,文帝之後是孝武帝。歷史上記載文帝博涉經書,用我們現在的話說,他書念得很好,字也寫得好,尤其是隸書。在歷史上記載的這一段,我們學佛的人看到,這是個好皇帝,是個好人,勤政愛民,死於非命。不是別人殺他,是兒子殺他。在佛法裡面講,亂世之人,冤冤相報,這個道理與事實真相我們應當要明瞭。佛經上說,父子一家人,過去生中必定有因果關係,沒有關係不可能做一家人。[/font]
    [font=Times New Roman]  一九七七年我在香港講《楞嚴經》,那一次的時間最長,我在香港住了四個月。前面兩個月在九龍倓虛老法師的圖書館,中華佛教圖書館,後面兩個月在香港藍塘道壽冶老和尚的道場,光明講堂,我在那邊也住了兩個月。光明講堂的佛殿上有一副對聯,是壽冶老和尚寫的,壽冶老和尚的字也寫得很好,一生讀《華嚴》、寫《華嚴經》。我是在紐約跟他老人家見過幾次面,他對我也非常的愛護,因為聽說我是講《華嚴經》的,他也是學《華嚴》的。老和尚都往生了,我們自己從小和尚也變成了老和尚。[/font]
    [font=Times New Roman]  他在佛堂懸的一副對聯,我記得很清楚,印象非常深刻。他上聯寫的是「夫妻是緣,有善緣,有惡緣,冤冤相報」,下聯寫的是「兒女是債,有討債,有還債,無債不來」,這副對聯寫得好。世俗的一家人,夫妻、兒女,這一副對聯都寫盡了。做帝王的也不例外,你養的這些兒子長大了,各個都想爭奪王位,如果沒有大的福報,冤親債主生到你家裡來了,就變成叛逆。劉劭殺文帝,就是一個很現實的例子,冤冤相報,這是一個討命債來的,不是普通的債務。歷史上像這種例子很多很多,在民間我們細心觀察,史書裡面各個朝代都有記載,現代的社會,這種事情在中國、在外國愈來愈普遍,以前這是新聞,現在已經不是新聞。所以多少人感嘆世風日下,又有幾個人能參透其中因果報應的道理。這是我們為宋文帝不得善終,感到非常遺憾,他在歷史上有很好的評價,我相信雍正對他很尊敬。[/font]
    [font=Times New Roman]  他問他的『侍中』,「侍」就是奉侍,「中」是講宮廷,換句話說,這個官員是在宮廷裡面侍奉皇帝的,是以此得名。過去許多的朝代都設此官位,它的品級是三品。他沒有雜務,換句話說,他不管事的,就像現在所講的顧問一樣,是陪皇帝聊天的。皇帝有什麼事情的時候,向他們請教。這些人,用現在的話來說,一般都是學者專家,廣學多聞,所以可以給皇帝做顧問。這個官是個清官,清要之官,是皇帝的近臣。他不管事、不管政,是這麼一個地位,這個地位也是很重要的,很值得人尊敬的。那個時候何尚之就是擔任侍中這個官職。[/font]
    [font=Times New Roman]  在這個地方我們還要做一個簡介,歷史上大家知道有貞觀之治、開元之治,這是以後;漢朝有文景之治,這都是政治辦得最好的時候。宋文帝在位的時候有元嘉之治,他的年號叫元嘉。他治國力求精進簡捷,一切簡化。皇帝、官員沒有煩心的事情,平民百姓也能夠安居樂業,所以政治很清明。他是讀書人,所以非常重視教育,所以在那個時候,他立四個學校,就好像我們現在四個大學,當然跟現在大學規模不相同。這四個大學請專家老師來擔任教學,他們收學生,為國家培養人才。同時講學的時候,就是上課的時候,可以讓平民百姓都來旁聽,好像我們現在的社會教育。這四個學校,一個是儒學,這個我們的概念比較深一點,講孔孟之道,現在人講的四書五經。當代大儒,雷次宗先生,請他來主講儒學。何尚之主講玄學,我們現在稱為哲學,大概是以老莊、諸子百家,在中國四庫裡的子學,用現在的話說,多半是講哲學。何尚之主講玄學,謝文主講文學,何承天主講史學(歷史),他立這四個學校。[/font]
    [font=Times New Roman]  二十五史,《南史》裡面說「於斯為美,後言政化,稱元嘉焉」。元嘉之治,政治清明,治理得這麼好,學風、道風關係很大。漢武帝給中國教育制定了教學的宗旨、方針,宋文帝完全落實了,「建國君民,教學為先」。我們在歷史上能看到,劉宋建國是公元四百二十年,宋文帝做皇帝是在公元四百二十四年,由此可知,他的父親代晉稱帝只有三年,過世之後,傳位給文帝。文帝在當時還不到二十歲,文帝是公元四0七年出生的,從這裡來看,我們就曉得公元四百二十七年時,他才二十歲,他做皇帝的時候只十三、四歲。這是在動亂的一個時代,懂得教學,任用賢明,所以在他做皇帝的三十年當中有這麼好的政績。[/font]
    [font=Times New Roman]  何尚之先生出生在公元三百八十二年,卒於公元四百六十年,享年七十八歲。我們從這裡來看,這個人是帝王師,他是廬江灊縣人。我離開老家的時間太久,我十歲就離開了。抗戰勝利之後,回到家鄉只住了兩個月,以後差不多五十年沒回去。我從國外回到老家的時候,已經離開老家整整五十年,所以對於故鄉的許多事情都沒有印象。何尚之跟我是同鄉,我們同一個縣的,使我想起來我們家鄉姓何的人很多,何姓是我們家鄉的一個望族。[/font]
    [font=Times New Roman]  文帝在位的時候,立四學,何尚之主講玄學,收學生(古時候講收徒弟,現在講收學生),這個學生是傳道的,不是普通的學生,真正有成就的,歷史上稱為南學,因為他講學的處所在南門,那個時候有城市,他是在南門,南郭外,大概是在南門外。以後文帝辦了一個大學(大學在從前稱為國子監,到清朝都有),聘請他來主持大學教育,現在稱大學校長,從前稱國子祭酒。國子祭酒就是這個學校的校長,國子監的主持人。他曾經做過尚書六年,文帝二十八年他做尚書令,就是以後稱的宰相、首相。文帝死於公元四百五十三年,也就是元嘉三十年。他在元嘉二十二年擔任尚書的職務,也做了不少年,他從政大概有八年的時間。[/font]
    [font=Times New Roman]  太子劉劭殺父自立,這個罪過很大,孝武帝討平,即帝位之後,本來想把服從於太子的這些將軍、家屬統統治罪,何尚之勸告孝武帝,一切從寬,能夠免於追究的,一概都免了,救了不少人。孝武帝年歲不大,何尚之是長者,對他很有影響力,所以何尚之勸孝武帝,在這一次事變當中就救了不少人。孝武帝初,南郡王義宣叛亂,也被孝武帝平定了。孝武帝是文帝的第三個兒子,文帝以後的一位皇帝。在這個事變當中凡是服從叛變的,都是死刑,何尚之也勸請孝武帝要學他父親的寬洪大量,孝武帝也不錯,也都能接受。所以何尚之這兩次真的救了很多人,這些事蹟在二十五史的《宋書》與《南史》裡有記載。這是我們把這兩個人做簡單的介紹。[/font]
    [font=Times New Roman]  現在我們來看文帝問的內容。我們知道文帝書念得很好。『六經本是濟俗』,「六經」是儒家的,《詩經》、《書經》、《禮記》、《易經》、《春秋》,《春秋》是歷史,我們現在稱這些為五經,還有《樂》這一種失傳了。現在在《禮記》裡面有一篇樂記,古時候稱六經,《詩》、《書》、《易》、《禮》、《樂》、《春秋》。儒家所傳的六經,「本是濟俗」,濟是接濟,是救濟、是協助,俗是世俗,換句話說,它是教化世俗的。世俗人要是學儒家的六經,就知道怎樣做人,怎樣做個好人,怎樣把人品向上提升,他懂得這個道理,所以儒能治世。[/font]
    [font=Times New Roman]  『若性靈真要』,可見得宋文帝也懂佛,也懂道,他也是博學多聞。他說講到心性,講到靈性,「真」是真實,「要」是重要、精要,講到這些東西,那要推『佛經為指南』。這兩句話用我們現在話來講,用儒治世,用佛來修心,修心養性要用佛,提升自己的靈性。我們在講堂裡常常提出,人生的意義是什麼?人生的價值是什麼?真正明白的人就像宋文帝一樣,提升自己的靈性這個重要。[/font]
    [font=Times New Roman]  全世界凡是信仰宗教的,都肯定人生不是一世,人有來世,有過去、有未來,不是一世就完了。一世就完了,那我們就可以不必這樣的苦修了。既然知道有過去、有未來,提升靈性第一重要,明瞭因果也非常重要,明瞭因果則不造惡。雖然不造惡,文帝是個好皇帝,還被他兒子殺了,這是什麼原因?使我們想起老子所說的「和大怨必有餘怨」。這個兒子過去世是冤家對頭,雖然也和解了,和解了還有餘怨,他心裡的怨恨沒有化解,這一世當中又碰到,甚至於很小的事情,把前世的怨恨引發出來,發生重大衝突,就造了極重的罪業。這個事情,佛跟道講得清楚。所以我相信儒釋道三教文帝都涉獵了,而且都有心得,他才能說出這個話。[/font]
      後面這是感嘆,也是他認真努力去做的。『如率土之民,皆淳此化,則吾坐致太平矣』。「如」是假設,「率土之民」就是他所治理的國家裡面所有的人民,「皆淳此化」,淳是淳樸,樸實、善良、敦厚的風化,「化」是風化。也就是說在他國土之內的所有人民,都能夠接受儒家的教導,都能夠接受佛家的薰陶,能夠接受這個教育。所以我們就想到他立的學,有儒、有玄,佛跟道都在玄學裡面,何尚之主講這一門學問。所以他這個問題不問別人,問何尚之。如果這兩種教育能推行普及到全國,他說:我這個皇帝真正是坐享太平,國泰民安。我們今天講的安定和平,繁榮興旺,所以歷史上稱為元嘉之治。你從這個談話就曉得他的教育辦得好,自己真正在學習。

  • HAU

    會員
    12 10 月, 2012 在 3:37 下午

    [font=Times New Roman]何尚之對曰。百家之鄉。十人持五戒。則十人淳謹。千室之邑。百人持十善。則百人和睦。持此風教。以周寰區。則編戶億千。仁人百萬。而能行一善。則去一惡。去一惡。則息一刑。一刑息於家。萬刑息於國。洵乎可以垂拱坐致太平矣。[/font]
    [font=Times New Roman]
    [/font]
      我們就看這一段,何尚之答得好,所答的跟宋文帝的想法、看法、做法完全相同,這樣的君臣在歷史上不多。何尚之認為儒、佛都好,他說『百家之鄉』,這一個鄉鎮住戶有一百家,這一百家裡面有十個人持五戒。我們曉得古時候是大家庭,不像現在小家庭,三代同堂、四代同堂很普遍,一家總有幾十口。「百家之鄉」,以我們一般來看,總有兩、三千人,就像現在的小鎮一樣。兩、三千人的小鎮裡面有十個人持五戒,這十個人是榜樣。這十個人『淳謹』,「淳」就是剛才講過的樸實、善良、敦厚、和睦。十個人教化這一鄉,鄉里有賢人,必然為鄉里所尊敬。「謹」是謹慎、恭敬,小心謹慎。所以為鄉人所尊敬、所仰慕,鄉里有什麼爭執的事情,請他來評評理,他一說就和解了,不需要警察,不需要法律,請一個明理的讀書人來跟大家講講理、評評理就化解了。這十個人的道風、學風,他們是以身作則。「淳謹」,是以身作則、潛移默化,感化這一方。
      『千室之邑』,「邑」是都市、城市,這裡面有一千戶,大概是住有一萬多人的都市。以一家十口來算,一千家就有一萬多人。這一個小城市有一百人『持十善』,這個小城市裡有一百個善人。『則百人和睦』,這一百人決定沒有相爭的,這一百個人決定是平等對待、和睦相處。他們的教化與風範影響這一個城市。他說要推動這樣的教育,這就是我們今天所講的多元文化的教育,我們把這個教育、把這個風氣推廣。
      『持此風教,以周寰區』,「寰區」是他國家所治理的區域,也就是當時的宋國。宋國的領土在現在的中國大概佔好幾個省分,江南幾個省都是它的疆域。「周」是周遍,就是我們這種教化、風俗要能夠推行到全國。「寰區」就是今天講的全國。『則編戶億千,仁人百萬』,這個地方我們不能把它看作數目字。這是講在全國要推行聖賢教育,你就有「仁人百萬」。這個國家有一百萬的善人都是能夠行十善、持五戒的,這還得了!這個國家社會哪有不安定的道理!哪有不太平的道理!社會安定和平,必定繁榮興旺。太平盛世,由之而興。
      何尚之接著又說『而能行一善則去一惡』,這是肯定的。『去一惡』,國家就息一個刑罰。『一刑息於家,萬刑息於國』,這個國家的犯罪率很少,沒有犯罪的人,雖然制定刑法,但都不起作用。『洵乎』,「洵」用現在的話說就是「真的」,真的『可以垂拱坐致太平』。皇帝說:則吾坐致太平。何尚之講:行,對,真的,不是假的,決定可以坐致太平。這就是一定要推動多元的社會教育、賢聖的教育,我們今天講倫理道德的教育,你才能夠做到安定和平,繁榮興旺。

  • HAU

    會員
    12 10 月, 2012 在 3:38 下午

    斯言也。蓋以勸善者。治天下之要道也。而佛教之化貪吝。誘賢良。其旨亦本於此。苟信而從之。洵可以型方訓俗。而為致君澤民之大助。其任意詆毀。妄捏為楊墨之道之論者。皆未見顏色。失平之瞽說也。特諭。[font=Times New Roman]
    [/font]
      【斯言也,蓋以勸善者治天下之要道也。】
      這個話說得太好了。他說宋文帝跟何尚之這一段的對話,『斯言』就是指上面這些話,這是『勸善者』,「善者」是指好的國家領導人、好皇帝。好的國家領導人治理天下之『要道』,重要的道理,「道」當作道理、方法講,治理國家最重要的理論、最重要的方法。他們對話當中所講的是辦學,提倡倫理道德的社會教育,只要這個國家善人多了,自然就形成淳樸善良的風俗習慣,必定帶給這個國家地區安定和平,安定和平一定帶來的是繁榮興旺,這裡頭是互為因果。
      我們再回頭看看今天的社會,這個世界可以說跟中國的春秋戰國與南北朝時代很相似,是個動亂不安的局面。有聖賢人出現在這個世間,這些聖賢人有智慧、有能力、有德行、有修養,他給我們做出的典型榜樣是犧牲奉獻,捨棄名聞利養與五欲六塵的享受,一生奉獻於清苦高尚的道德教育,學為人師,行為世範。如果這個時代真正有善者,這個善者是指國家領導人、好皇帝,由他來帶動,這些賢哲來輔助,國家哪有不太平的道理!哪有不興旺的道理!
      清朝,康熙、雍正、乾隆三朝是國家鼎盛的時代,他們靠什麼?靠教育。清朝幅員廣大,皇上用佛教來教化西北邊疆,他只找到四個佛門的大德,對於邊疆真的是垂拱而治。佛門四個大德跟皇上建立非常好的關係,皇上尊這四個人為國師。西藏,前藏的達賴,後藏的班禪;蒙古,內蒙古的嘉章,外蒙古的哲布尊丹巴,四個大師來輔助皇上治理國家。這些大師跟皇上的關係,與何尚之跟宋文帝的關係非常類似,皇上的顧問,皇上的國師,國師就是顧問。「治天下之要道」,真正想把國家治好,真正想帶給人民幸福美滿,一定是這個作風,雍正皇帝也不例外,學古人。我們再看下一段:
      【而佛教之化貪吝、誘賢良,其旨亦本於此。】
      這是第二段裡面的第一個小段。因為文帝跟何尚之的應對都是在講佛教,所以雍正在這裡做個總結。佛教在雍正時代還沒有變成宗教,變成宗教是在乾隆以後的事情,在那個時候多半稱為儒家、道家、佛家。儒教是儒家的教學,道教是道家的教學,佛教是佛家的教學,那個「教」是教學、是教育,沒有宗教的意思。宗教是什麼?是佛教變了質才成為宗教,它是教人的,它不是教鬼神的。佛教、道教承認有鬼神,但是它不是以鬼神為主,它對於鬼神尊敬,儒家講「敬而遠之」,儒家這一句話講得很明白。佛跟道對於鬼神是敬而效之,就是學習。我們對他尊敬,我們向他學習,決沒有巴結鬼神,祈求鬼神降福,沒有這個道理,這在理上講不通。
      佛跟道對於鬼神的講解很多,鬼神裡有邪,也有正,我們怎麼學習?那就是夫子講的「三人行,必有吾師」。這個「三人」,一個自己、一個善、一個惡。對鬼神亦復如是,善神我們向他學習,惡神我們聽到、見到,要反省我們有沒有這個惡,有則改之,無則加勉。所以一切善惡順逆都是我的老師,我都要平等的恭敬學習,成就自己的德行、智慧,不排斥也不巴結,這個道理不能不懂。道家講清心寡欲,佛家教初學斷貪瞋痴,『化貪吝』。佛家修學根本的指導原則就是「息滅貪瞋痴,勤修戒定慧」,這是佛法根本的指導原則。不但釋迦牟尼佛如是,佛在經論上告訴我們,十方三世一切諸佛如來教化眾生,同一個方針,同一個原則,那就是戒定慧三學。
      所以我們今天把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講的這一切經論,編輯成一套大叢書,我們稱為《大藏經》。《大藏經》裡面的分類就是這三類,經、律、論。經是講定學,律是講戒學,論是講慧學,就是戒定慧三學。戒、定是手段,開慧是目標,所以因戒得定,因定開慧,智慧是這麼來的,決不是廣學多聞,廣學多聞不能開智慧,這個道理要懂。慧從哪裡來?從定來的。定就是清淨心,所以《金剛經》上說「信心清淨,則生實相」。什麼時候心裡清淨?沒有妄想、分別、執著,心生智慧;妄想、分別、執著不斷,他只生煩惱,不生智慧,你要懂得這個道理。
      所以世尊當年在世所做的工作,就是我們今天所講的多元文化的教學。他捨棄王位,我們世間人所希求的榮華富貴,他統統得到,全部拋棄,你要問為什麼?那個生活沒有意義,沒有價值。所以什麼工作有意義、有價值,永垂不朽?教育。這一樁事情使我們想起中國的孔子,我在講席裡常常提到這樁事情,讓我們同學們深深去反思。孔子周遊列國,他確實有道德、有學問、有能力。他是平民,周遊列國想求個一官半職,這一官是什麼?宰相,半職是什麼?皇帝的顧問。何尚之做侍中,侍中就是半職,這是做顧問、做帝王師。非常可惜,我們在經書裡面所讀到的,列國的諸侯接見孔子時都讚歎他,但是沒有人用他,也沒有人請他做國師,也沒有請他做顧問,列國的政要當然更輪不到他,所以他才回到老家教學。
      回到老家的時候,夫子已經六十八歲了,我們曉得他老人家是七十三歲過世,所以實際上回到家鄉教學只有五年。他教學非常成功,我們用現在的話說,傑出的學生有七十二個人,普通的學生有三千人,三千弟子,七十二賢。在中國歷代從事於教學工作,要論成績都比不上孔子,所以孔子在中國歷代尊為至聖,聖人。
      漢武帝把孔子的教誨訂為國家教學的正統學科,從武帝制定的這個正統、傳統,一直到滿清都沒有改變,都是以儒家的思想、理論、方法,治國平天下,而以佛跟道做為協助。中國兩千年來的大一統能夠維持,沒有分化,原因在此地。西方羅馬帝國曾經統治一千年,羅馬滅亡之後,歐洲再沒有辦法統一,真正的原因是沒有儒釋道這三家的教學,我們不能不曉得。所以釋道超世間,超世俗,為世俗祈求福祉,即世間而超世間,提升自己的靈性。再以餘力,若有因緣,全心全力幫助社會,幫助眾生離苦得樂。所以雍正皇帝在此地說,佛教的教化是「化貪吝」,貪吝是煩惱的根本,『誘賢良』,教學的宗旨『亦本於此』。下面說:
      【苟信而從之。】
      『苟』是假設,假使我們能夠信,我們能夠學習,『從』就是學習、推廣。我們能信、能學、能行、能推廣。
      【洵可以型方訓俗,而為致君澤民之大助。】
      『洵』是真實的,真誠的。真實可以『型方訓俗』,「型」是模範、典型,「方」是一方,就是他確確實實可以做一方的典型、模範,也就是這些年來我們常常講的「學為人師,行為世範」。我們的起心動念、言語造作都要想到,要可以做現代社會大眾的榜樣、現在社會大眾的模範,我們才能做。如果不能做好的樣子,這個念頭不能起,這個話不能說,這個事不能做。起心動念、言語造作都要對社會大眾負責任,一定是做出好的樣子,「型方」是這個意思。「訓俗」是訓導善良的風俗,移風易俗。這是說學佛的修行人,他的言行,他的教化,他的影響,形成訓導善良風俗的廣大影響,這就是我們今天講的多元文化的教學。
      『而為致君』,「君」是君王、皇帝、國家領導人;「致」是協助,幫助他。『澤民』,「民」是人民,「澤」是恩澤。上面幫助皇上、領導人來治國平天下,下面幫助一切人民破迷開悟、離苦得樂。『大助』,大的幫助。從這兩方面來講,上對於君王,下對於人民,最大的幫助。這個話是雍正說的,雍正能說、能推行,所以佛教在雍正、乾隆(是前清鼎盛的時代)、康熙就崇信了。這三朝政治清明、國家鼎盛,儒釋道三教並行不悖,雖有門戶之見,雍正皇帝出面一調和,三教變成一家。再看下面這一段:
      【其任意詆毀,妄捏為楊墨之道之論者,皆未見顏色,失平之瞽說也。】
      這多半是沒有深入研究,憑自己的分別、執著、妄想,來批評佛教、批評道教,這多半是儒家的人。在中國歷史上最有名的韓愈,謗佛,那是誤會,沒有接觸到佛教。以後被貶到現在的海南,遇到那邊的高僧大德,常常接近,最後韓愈皈依了,這個歷史上都有記載。雖然皈依了,但是他所做的那些謗佛的文章,流傳在民間,這對他是很大的傷害,到晚年真正是後悔莫及。一個做學問的人,尤其是修行的人,年輕的時候功夫不成熟,功夫不純,總免不了有過失。所以一定要到自己功夫純熟之後,你的文章著作才能流傳給後世,誘導後人,才不致於走向邪道、走向偏差。
      我所遇到的兩位老師,方東美先生,李炳南老居士,方老師在世的時候,他的東西不敢出版,為什麼?怕不成熟,小心謹慎。李老師的著作也非常豐富,我跟他的時候,他七十多歲,他不肯出版,認為自己沒有成熟。八十歲以後才有同學給他祝八十大壽,給他出版了一些東西,他還是挑挑揀揀的。到他老人家真正往生了,這個東西才印出來。這是對自己負責任,對社會負責任。方老師亦復如是,我們現在看到《方東美先生全集》,這是他老人家走了以後才出版的。我知道他在世的時候,大概只有兩、三種,很少。所以看看這些真正做學問的人,是那麼樣的小心謹慎。所以有許多人問我這個問題,我跟諸位同學說,我到今天是一本書都沒寫過,不敢寫,沒成熟。可是講經教學到今年四十六年,錄像帶、錄音帶、光碟流傳出去很多,我沒有版權。有許多人依照這些音帶寫成書,有很多,而我自己看過的、修改過的,大概只有三、四種,其他的我都沒看過。還好有些書上會註明這個書是哪些人整理的,這是法師沒看過,這個聲明很好,很如法。
      古人所謂蓋棺論定,學無止境,天天都是在虛心學習,而且我對於所有宗教都是平等的尊敬,平等的學習,我不敢批評,也不敢比較。要批評、比較,我的程度至少應該跟他相等,甚至於比他還要高一點,才能做批評,才能做比較。我們是凡夫,我比不上釋迦牟尼佛,我比不上孔子,也比不上老莊,也比不上穆罕默德,也比不上耶穌,有什麼資格批評!有什麼資格去比較!所以在我們自己的心態,那些人都是大聖大賢,我是凡夫,凡夫就應該老老實實、誠誠懇懇去學習,這都是聖人。
      我這個話講得很多,常常用來勸人,尤其是勸導受過高等教育的知識分子,我們才能學到真實的智慧、真實的德能,一生總要恭敬、謙虛。我教我們的同學,我用四個字,「誠、敬、謙、和」,處事待人接物要把這四個字做到,不能有絲毫違背。真誠、恭敬、謙虛、和睦,從內心裡面化解對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的對立。別人跟我對立,我不跟他對立;別人誤會我,我不誤會別人;別人不信任我,我信任別人,這就對了,這些都是從聖賢經教裡面學來的。所以最忌諱的是『任意詆毀』,這個過失犯得重。犯這種過失的人,他不開智慧,他生煩惱。古今中外一切聖賢都是教人斷惡修善,都是教人明瞭因果,種善因一定得善果,都是教導人從起心動念、言語造作要向善,要尚德。
      他下面舉個例子,『妄捏為楊墨之道之論者』。這是春秋時代的楊子、墨子,用我們現代的話來說,他們的思想見解比較偏激,而被一般正統視為邪道。實在講,說邪道是過了分,偏激,不是中道,這個說法是很中肯的。儒釋道都講中道,不偏不邪,偏激就失了中。所以中國古代這些帝王為什麼尊奉孔子,以儒家的思想方法來治理國家,他有他的道理。儒家講中庸,佛法講中道。我們今天在北京看到故宮,故宮最主要的三個建築,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太和、中和、保和都是出自於《易經》。太和是道,跟我們講宇宙和諧、世間和諧,今天我們講世界,世界和諧、地球和諧,這是道,道就是自然的規律、自然的法則,是太和。
      在我們一個人身,人身是小宇宙,人身也是和諧。外面,五官四肢,眼耳鼻口身手足,是和諧的,它沒有衝突;內,五臟六腑,說明我們的小宇宙,許多不同的器官,不同的器官,不同的結構,不同的作用,但是它彼此是合作的,是和睦的,沒有尊卑高下,是平等的。不能說頭尊足卑,頭尊我要,足不要了,不要了你不能走路。眼尊貴,耳比不上眼睛,那好了,你有眼沒有耳,你是聾子;耳第一,眼第二,那好,你要耳朵,不要眼睛,你是瞎子,你都不是健康的人。健康的人,是我身上所有器官各個都第一,沒有第二。各個第一就是平等對待,就和睦相處。你要分第二、第三,錯了,你失去了平等,失去平等就失去了道。
      隨順道就叫做德,失去了平等,德就沒有了。「道」是自然的法則、自然的運作,隨順大自然的原理原則的運作就叫做「德」。人決定不能離開道德,離開就錯了,離開災難就來了。倫理是道德具體的表現,五倫是道,五常是德。我們遵循道德,不違背道德,這個人有智慧,這個人真誠、清淨、平等、正覺、慈悲,這個人有福、有智、有壽。世間人所求的福報、聰明、智慧、健康、長壽,從哪裡來?道德裡頭來的。道德裡最重要的是「中」,所以要會用「中」。中和、保和是屬於德,太和是道,與太和相應,永遠保持著中,不偏不邪,這是德。德裡面最貴的就是恆久的保持,決定不能夠喪失。所以帝王主要辦事的機構用這個名稱,你就知道他的用意多深。他自己行道德,也把道德勸勉一切文武官員,人人都能夠行道,都能夠做到太和、中和、保和,天下大治,真的是垂拱而治。
      所以楊墨偏激,偏激失於中道。你要是把佛、道比作楊子、墨子,那你完全看錯了。所以說『皆未見顏色』,這個話說得好,換句話說,你對佛不了解,你對道不了解。任意批判人是做學問人最大的忌諱,可是這種人在這個社會上確實很多。
      我親近李老師的時候,三十幾歲,那時候我發心,把工作辭掉,認真學佛,想出家。我出家的念頭是章嘉大師教導的。那個時候年輕,向他老人家請教,從事哪一種職業能適合我,章嘉大師為我選擇這個行業,我很聽話。他給我選擇,附帶告訴我:你不要去找出家人,不要去找寺廟。我說:我不找寺廟、不找出家人剃度,怎麼出家?他反過來問我一句,他說:你去找,如果這個寺廟不容你,這個出家人不給你剃度,你怎麼辦?我一想,那心裡多難過。老人家講得不錯,我說:那我怎麼辦?他告訴我:求佛,求感應。這是我們怎麼想都沒想到的,真有感應,「佛氏門中,有求必應」。你真有心求,你不是為名聞利養,你是真正了解佛法的殊勝,我們好好學習這個法門,推廣佛陀教育,這樣的心自然感動佛菩薩。
      所以寺廟出家的法師來找我,請我去出家,有這一回事情。我被請了多少次?給諸位說,九次,我才答應。我覺得這個出家的法師對我很誠懇,我同意,答應到臨濟寺去拜他為師父,出家了。章嘉大師教導我,我出家的時候他老人家已經圓寂了,他給我講的話靈,不是不靈,兌現了。所以真的了解、明白了,這個行業非常適合我,我有興趣、我有能力來學習,來推廣,來發揚光大。所以你要是不懂就隨便批評,這是很大的錯誤。
      所以我想起一樁事情,就是當年在慈光圖書館,沒出家的時候,我們的鄰居,但是隔得不太遠,隔了好幾家,有一個基督教的教堂,裡面有一個很虔誠的基督教徒,他跟我是同鄉,也是安徽人,但是我們過去並不認識。他看到我的時候來向我傳教,把佛教批評得一文不值,迷信、多神教、泛神教、低級的宗教。我聽他批評的時候,我一句話不說,洗耳恭聽。他說了兩個小時,我聽了兩個小時,我一面聽一面點頭,我端一杯茶給他喝。旁邊的人都看呆了,好像我們佛教這麼無能,被別人這樣的教訓,我也看出大家的意思。
      講了兩個鐘點,他講累了。我說:難得,你講了這麼多話。我說:我有一句話請教你。他說:好。趾高氣揚,他說:你問,有什麼問題?我說:請問你,你對於佛教這個經典有沒有讀過?沒有。我說:我們這邊老師每個星期在這裡講經,你有沒有聽過?他說:沒有。最後我就不客氣了,我說:你的膽子不小,你對於佛教一無所知,你居然敢批評,你說了這麼多話,你不怕在座這些人笑話你嗎?我這幾句話說了,他滿面通紅,不好意思,走出去了。我們那些同修看到,他說沒有想到,那個時候我沒有出家,他說:徐居士,沒有想到你最後有這一招。我說:他不懂,讓他發,發到最後的時候,一棒打下去,他就起不來了。所以你不了解不可以批評。所以我勸他:我希望你批評,希望你能把佛教徒統統轉變成基督教徒,你的功德好大,但是要怎麼批評?知己知彼,百戰百勝,你要讀佛經,你要了解佛教,你要天天來聽講,你把佛教的毛病抓住之後,你再來辯駁,你就成功了。可惜你只懂得基督教,不懂佛教,所以你不能批評,你批評的都是錯話,都叫人家見笑,批評不容易。
      所以雍正講『失平之瞽說』,「瞽說」是瞎說,「失平」是不公平,很不公平的胡說八道。

Log in to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