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雍正皇帝上諭節要
[font=Times New Roman][align=center][font=Times New Roman]摘自 雍正皇帝上諭與多元文化教育 淨空法師講[/font][/align]
[font=Times New Roman]朕惟三教之覺民於海內也。理同出於一原。道並行而不悖。[/font][font=Times New Roman]
[/font]
[font=Times New Roman] [/font]
[font=Times New Roman]第一段雍正皇帝敘說當時社會三教鼎立紛爭的狀況。這個狀況不但不能改善,而愈演愈烈,現在不但是三教紛爭,自己宗教裡頭也是門戶對立。以佛教來說,佛教傳承到中國,在隋唐時代祖師大德依照經論修學,建立了十個宗。十宗所依據的經論都是佛說的,都是佛的學生,就像現代一個大學,宗就如同學院;這個大學有十個學院,同一個宗下面又分很多派別,這宗派的形成。派別還是依照本宗所依靠的這些經論為主修,也有採取其他經論做為補充教材。[/font][font=Times New Roman] 譬如淨土宗,淨土宗依據的經論最少,現在大家所知道的五經一論,這五部經第一部是《無量壽經》,第二是《觀無量壽佛經》,第三是《佛說阿彌陀經》,第四是《華嚴經》裡面的《普賢菩薩行願品》,第五是《楞嚴經》裡面的《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五部經分量都不大,合起來現在印的本子薄薄的一本。另外一部論,天親菩薩的《往生論》。所以淨宗典籍最少,但是也分很多派。有人依《無量壽經》修行,有人依《觀經》修行,有人依《彌陀經》修行,也有人依《普賢菩薩行願品》修行的;這在近代最著名的弘一大師是依《行願品》做早晚課誦,《行願品》他老人家可以背誦;也有專依《大勢至菩薩圓通章》修行的,這就變成派。
派就好比大學裡面的學系,宗就好比是學院,一個學院裡頭又分很多學系。佛教是個大學,十個宗就是十個學院,每個宗底下的派別很多很多,甚至於系下面還分科。但是你必須要知道都是釋迦牟尼佛的學生,都是依照釋迦牟尼佛的教誨。世尊當年在世講經說法四十九年,所說的法門很多很多,可是修行人只能在許許多多法門裡面學習一門。正如我們在大學念書,我們只能選一個科系,你不能同時去念兩個、三個以上的科系,不可能。你一個科系念四年,你能畢業,你能拿到學士學位,道理是一樣的。
同一個老師,釋迦牟尼佛,怎麼能夠不相往來?這種情形如同世間一個父母養了十個兒子,如果這十個兒子(這十個兒子代表十個宗派)彼此對立,自讚毀他,互相不往來。我們想想做父母的人多麼痛心!我們每個人依靠世尊所講經論不相同來修行,成立許許多多的宗派,我們彼此不相往來,彼此自己稱讚自己,毀謗別人,我想釋迦牟尼佛天天在流淚;對父母是大不孝,對老師是大不敬,這就叫背師叛道,這怎麼可以!這種淺顯的道理我們都不能明瞭,你學的是什麼佛?念的是什麼書?這樁事情我們要深思。
在今天的社會我們看到一個宗派許許多多修學的人自己建立寺院道場,為了個人的利益;我這個寺院的信徒,我這個寺院的收入,為了我的利益排斥別的道場;這個別的道場還是本宗的,都是修淨土宗。明白人、頭腦清楚的人就知道這種做法大錯特錯,這種做法你是違背了世尊的教誨,我如果是個在家信徒我不會進你的門。為什麼?你標榜的是佛弟子,你違背佛陀教誨。你自己本身違背佛陀教誨,我跟你學能學到什麼?世尊教導我們不論是哪一宗,不論是哪一派,八萬四千法門,無量法門,它的根本就是淨業三福。淨業三福頭一句「孝養父母,奉事師長」,這是佛教教誨的大根大本,我們連這個根本都忘掉了、都違背了,那學的是什麼佛?
佛法在行門上,我們中國儒家講德行,德行的根本,儒家是講五常,仁、義、禮、智、信;佛家講的是五戒,不殺生、不偷盜、不淫欲、不妄語、不飲酒,行門的根本。我們做到了沒有?不殺是仁,絕不傷害一切眾生,這是仁慈博愛。愛人、愛一切眾生,你就不會傷害一切眾生。不但不能殺害眾生,讓一切眾生因我而生煩惱,我就錯了,我就對不起這個眾生,我對不起老師的教誨,我對不起父母養育之恩。今天有幾個人面對現實,起心動念能想到這兩句話?正因為社會大眾都忘了、都疏忽了,我們學佛的人要做出榜樣來給人看。學佛的同修都知道,佛在入滅之前,最後的教誨也是最重要的教誨,他老人家不在了我們依什麼人做老師?佛說了兩句話,「以戒為師,以苦為師」。換句話說,世尊的弟子、父母的好兒女,持戒就是守法,決定不能做犯法違規的事情,不可以做。要能夠耐得了貧窮,知足常樂,這是聖賢之所讚歎。
我剛剛從雅加達回來,我在那邊看到路上車輛很擁擠,塞車在那邊是最普遍的現象。塞車的時候,沿街兩邊很多乞丐,我看到很多殘癈的人討錢。我們的同修都很慈悲,車上都準備了很多零錢布施給他們。我們車在不能走的時候,他來了,給他一塊硬幣,這個硬幣是五百盾。我們的同修告訴我,他們的乞丐很好,沒有貪心,他每天在外面去討錢,他只要討到一萬盾,一萬盾是一塊美金,他一天的生活就可以過了,三餐飯就沒問題了,他就不討了,他會離開,把位子讓給別人。難得,他沒有貪心,他不想再多討一點,他不想,今天能吃飽,行了。我聽了之後很感動,這個國家民族一定有後福,不要看它現前有困難,將來有福報,這個不貪就是大福。只要有人去教導他,轉貪瞋痴為戒定慧,這要靠教育。但是對貪瞋痴很薄的人,好教,可惜那邊沒有人教。所以我幾次到印尼,我特別提倡宗教教育。
宗教教學不但能改變他眼前的生活,幫助他消災增福,終極的目標是能幫助他超凡入聖。諸位同學知道,我們在此地幫助一個學生念大學,從他進學校到他畢業,四年,他的費用,學費、雜費、食宿統統包括,在此地是一個人一年要澳幣一萬塊錢,四年就是四萬,他才能念完這個學校。我們每年贈送二十萬獎學金,二十萬只能幫助五個人。可是這二十萬要在印尼可以幫助七百個學生(四百個本科生,三百個研究生),那邊生活程度很低。幫助學生進入大學到畢業,澳洲錢二十萬能幫助七百人。這個國家貧窮落後是因為教育不發達,這個國家地區的人沒有貪心,太難得、太希有了!
所以宗教教育都是聖賢的教育,雍正皇帝講得好,『朕』是他自稱。他對於當時社會的宗教,只有三教,那時候還不稱宗教,儒教、道教、佛教。實在講,在那個時候這個『教』就是我們今天所講的社會教育,儒家的社會教育,道家的社會教育,佛家的社會教育。雍正那個時候「宗教」這個名詞可能剛剛傳到中國來,宗教這個名詞是西方的,西方有宗教,先傳到日本,由日本傳到中國。這三教教學的目標是『覺民』,都是幫助眾生覺悟,幫助眾生破迷開悟,這叫覺民。儒、釋、道,三道教學的目標都是幫助眾生破迷開悟,離苦得樂,宗旨跟目標完全相同。雍正高明,他明瞭。『海內』,這兩個字是代表全中國,在全中國的教學宗旨是破迷開悟,目的是令一切眾生離苦得樂。
『理同出於一原』,這個理非常之深。『道並行而不悖』,這個道是講方法,教學的方法、教學的手段沒有違背。佛教化眾生不違背破迷開悟,不違背離苦得樂。儒也是教人破迷開悟、離苦得樂,道家亦復如是,所以理跟道的原理原則跟方法手段沒有違背。不但是儒釋道三家理道不相違背,在這個世界上東西方所有的宗教,我們把宗教的創始人用現代學術名稱來稱,宗教家,基督教的耶穌,摩西,伊斯蘭教的穆罕默德,這些人物你仔細去觀察,他們所講的理,他們所行的道,有沒有違背破迷開悟?有沒違背離苦得樂?沒有,都是教人破迷開悟的,都是教人離苦得樂的。
這兩句話不容易說出,我們常常講要不是過來人說不出來。過來人就是底下講的『豁然貫通』。雍正皇帝是豁然貫通,他能說得出來。所以他對於儒釋道平等的恭敬、平等的尊重、平等的學習,他得受用。可是社會上一般人,學道也好,學佛也好,學儒也好,學得都不夠。譬如我常用樹木在譬喻,我們現在用手指,好像這是儒、釋、道,這是基督、這是伊斯蘭,這是五個教,五個教彼此對立。
我這次在伊斯蘭大學有學生問我:我們宗教不一樣,裡面有很多不相同,怎麼能合作?問這個問題問得好,他學得沒有深入,如果學得深入,入到這個地方就曉得相同的。像一棵樹一樣,根本是一,枝幹不同,所有不同的宗教是枝幹,是從一個根本生的,「理同出於一原」。所以我跟他講,所有宗教沒有矛盾、沒有衝突,矛盾衝突是你沒有深入,你完全在枝葉上,你沒有往下深入,深入之後,你就曉得完全是一不是二。理同出於一原,這個一原是真理,真理只有一個,宗教裡面也稱為神,宇宙之間只有一個真神,這個真神就是此地所講的一原,在佛法裡面講叫法性,一些宗教裡面講上帝、講神。你要知道講神、講上帝、講法性、講一原,一樁事情。換句話說,你入得不夠深。
在中國古聖先賢教人,我們都很耳熟,叫一門深入。其深無底,其廣無邊。所有一切矛盾、誤會都是你入的深度不夠才產生的,你都在枝葉上打轉,全都在指頭上打轉,你沒有到掌心。到掌心之後曉得這五個指頭是一家人、是一樁事。所以「道並行而不悖」,細細去觀察相通的地方太多太多。我能講佛經,我學佛學了五十三年,我講佛經講了四十六年了,《古蘭經》拿來我會不會講?我會講;《新舊約》拿來我也會講,我講得跟佛經一樣的好,一樣的圓融,沒有一字一句是互相衝突的,我沒有看到一字一句。但是你要是入的不夠深度,你會看到這個經文有不同,有互相抵觸的,有互相排斥的。所以說你入到深度之下的時候,你才曉得沒有,完全沒有,法喜充滿才會現前。佛家講法喜充滿,儒家講不亦說乎,「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那個「說」就是佛經上講的法喜充滿,常生歡喜心。歡喜心就是無比的快樂,真的離苦得樂。破迷開悟,真的離苦得樂。所以離苦得樂與物質生活不相干。孔老夫子的學生顏回,物質生活非常貧乏,精神生活快樂無比,那是真樂不是假樂。[/font][/font]
Log in to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