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宇宙永恆的真理,求福避禍必讀!!(5b)
隨著一聲新年到,『財神爺爺』看顧您了,
你獲得了『財神爺爺』贈送現金2297個美元。三 死亡與重生
受過去世引業的牽引,我們來到了人間,這引業能住持多久,便決定了一期人生的壽量,即從出生起到生命結束的一刻,其間呼吸有多少次,都是一個定數,普通人無法超越。在不遭遇壽命違緣以及其他意外事故的情況下,當壽命自然耗盡時便會現前死亡。這是壽命自然耗盡的死亡。又今世的受用是過去世善業感召的結果,一旦福報享盡,就可能會沒有維生的資具,在無衣無食的飢寒中死去。這是福報耗盡的死亡。除此之外,雖然壽量沒有窮盡,但由於今生在生活的各個方面不注意養生之道,這會導致過早的死亡,歸納起來有九種因緣,即:①食無度量,過量而食,如暴飲暴食。②食所不宜,即吃不適宜的食品。③不消化而食。④生而不吐。⑤熟而持之,即大小便屏閉不泄。⑥不近醫藥,即色身有病而不及時醫治服藥。⑦不知於己為損為益,即對於壽命的維持,不知何事有害、何事有益。⑧非時非量。⑨行非梵行,即作不淨行,耗損生命精華之精血。
當死亡降臨時,每個人的心境都不一樣,有的在善心中死去,有的則會惡念現起,還有在不緣善不緣惡的無記心中死去的。所謂的善心死,是指由自己憶起或者他人幫助使自己憶起,乃至粗想還在現行時,信等善法現行於心中。不論生前是行善還是造惡,臨命終時,或自己憶念或他人激發自己憶念,如果生時對於哪方面串習的次數多、串習力強,那麼由彼現起的心力就強大,這樣死前一刻心緣於此流注,其余的一切認知隨即被淹沒。如果對於二事平等串習,則先憶起何法,便緣此不退舍,不會現起余心。平日作善之人,如從暗處趣向光明之域,在臨命終時,如入美夢,見到種種可意美好的境像,在安祥的心境中逝去,他們的身體在死時沒有粗重的苦受,連解肢節苦也極輕微。
相反,所謂的不善心死者,即是自己憶起或者他人引發自己憶起,乃至粗想還在現行以來,追念貪等現行不善之法。在不善心中死去的人,臨死身體要感受粗重的苦受,而且不善業所感惡趣果報的前相也於此時開始現前,這時如在惡夢中見到種種猙獰恐怖之相,這種顯現如從光明趣入黑暗一般。那些生時造上品不善重業的人,見到這些恐怖的情景,當即身毛直豎、手足紛亂、大小便失禁、捫摸虛空、翻眼咀沫,有如是種種的惡相。而造中品不善的人,上述惡相中有些顯現有些不現。造惡業的人在死時要感受極其粗重的解肢節苦。所有的人臨命終時,在未到昏昧想位之前,無始以來堅固串習的我愛執著開始現行,因為害怕自我將不存在,因而對自我生起強烈的執著,這種執著是形成中陰身的原因。
無記心死者,是指對於行善、不善,或者未行善不善,自己沒有心力憶起,而且當時也無他人使自己憶起,在這種情況下,臨終者苦與樂的感受都沒有。又以上所說的善心死、惡心死都是在粗想狀態時才有,一旦粗想消失,進入細想狀態,善心(或惡心)即舍,住於無記心中。此時,對於生時所習的善法自不能憶,他人也不能使己憶念,不善心也是如此。所以當細想行時,一切死心都歸於無記。
死亡對於每個人來說都是極其關鍵的時刻,而死時的心境對於未來世的去向有著極為絕對性的作用。好比一個赴往他鄉的旅人,即將踏上飛駛而去的列車,車站裡停著南下北上的各趟列車,此時汽笛已鳴,列車待發,如果乘上北上的列車便隨即一往無返地向北而去,很難再有回轉的機會。同理,臨死一刻的心念決定我們的後世將趨於何方。而臨終時的心緒極其紛亂,各種儲藏在相續中的習氣都有可能迸發出來,一個一生堅持善法的人有可能臨終顛倒,現起各種惡心,而一個一向作惡的人也可能善心首先被激發。所以對於凡夫人來說,在臨終的關鍵時刻,他人的助念就顯得尤為重要,為了使臨終者安住於善心之中,我們應當盡量避免因為親人的悲傷而使其生起貪戀的負面情緒,同時我們要幫助臨終者,一再地提醒他放下此生的一切,心無戀著,提起正念,在恭敬、慈悲、愛的安詳心境中死去。
有一則公案:佛世有位清信士,生前供養三寶。在他臨終時,妻子悲傷哭泣,他心生哀戀,結果命終後魂神不去,在婦人鼻中化作一蟲。時有道人聽見婦人哀號,前來安慰。婦人涕淚交流,蟲隨之而出掉在地上。婦人見後羞慚,想用腳踩,道人趕緊告之:“不要殺蟲,它是你夫君!”婦人驚問:“夫君奉持齋戒,精進無比,何以至此?”道人點醒她:“因為你臨終哭泣,牽動了他的愛心,以此墮為蟲身。”
以下說明死時如何舍識變現中陰。
造不善業的人死時神識從身體的上分開始舍起,上分先冷,逐漸冷至心間。相反,造善業的人從下分舍起,下分先冷,兩種情況神識都是從心處脫離身體。最初,識投母胎托於精血之中,其處即為肉心。而最後識舍處即是最初托生處。
識從何處舍離,即於該處無間即成死與中有,如稱兩端低昂時等。中有(中陰身)的形成之因是:對於身體生起愛執,無始以來對此身心產生的實有戲論已經深深熏習,善與不善兩種業習氣已經熏習。其中前二是現起中陰身的原因,而此中陰身的形態是惡趣中陰、欲界善趣中陰、色界中陰還是無色界中陰則由後一決定。在中有時期,諸根具足,以引業當生何道,中有就會變現此道的身形,在還未受生時,中陰身眼無障礙,猶如天眼,身無障礙,如具神通。但中陰身所具有的這種異常活躍的能力,只是業通,完全受業力的支配,沒有自在。中陰身只有同類及修得天眼者能見。
造不善業所感的中陰身如黑羺光或陰暗夜,造善業所感的中陰身則如白衣光或晴明夜,《入胎經》說:“地獄中有如燒杌木,旁生中有其色如煙,餓鬼中有色相如水,人天中有形如金色,色界中有其色鮮白”。從無色界墮生下界,則有中有。從下界生無色界,則無中有,從何處死亡即於該處成無色蘊體。中陰身可以看見與自己同類的中有以及自己當生之處。
六道中有的行態是:天道中有頭向上行;人道中有橫行而去;作惡業所感中有,目向下視,倒擲而行。其壽量為:如果未得生緣,則於七日中住,如得生緣,則無決定;又如七日仍未得生緣,就會變易其身,乃至於七七日之內而住;在這四十九天之中必定會得生緣,至於此後,更無安住。
爾後,中有如何投生呢?
若是胎生,則中陰身於當生之處,看見自己同類的有情,便想去看以及戲耍等,於是願意趨往當生之處。之後對於父母的精血,生起顛倒見,即父母尚未作不淨行,卻如幻變見父母作不淨行,如此生起貪愛。如當投為女身,則對母生排斥心,貪與父交。反之如當投為男身,則欲令父離,貪與母會。欲心起後,即便趣往,漸漸地男女肢體余分都不見,只見男女根相,對彼生嗔,中有即滅,而成生有。又因父母貪愛至極,最後各出濃厚精血一滴,三滴與識相合,住於母胎,猶如熟乳凝結之時。由阿賴耶識之力,有其他微細諸根的大種和合而生,及其余有根之同分精血和合摶生。爾時識住,即名為結生。如果是薄福眾生當生於下賤種,他們在死亡及入胎時就會聽到紛亂之聲,妄見入於蘆荻稠林等中;而造善業的眾生當生於高貴種姓中,會聽到寂靜美妙的音聲,妄見自己升於高閣宮殿之中。又住胎需經三十八個七日,在胎中圓滿一切肢節,再經四日,當即降生。所以住胎時間通常為九個月。《入胎經》說:住胎九月或過九月,是極圓滿,住八月雖亦圓滿,非極圓滿。如果只經六月或七月,則非圓滿,有可能肢體有缺。
胎生之外其余諸類如何結生呢?
古雲:“愛不重不生娑婆。”在此世界不論胎卵濕化哪一類生,如果沒有愛染牽纏,凡於生處不欲,絕對不會結生。如地獄等惡趣雖非眾生所欲,但由於生時一直處於業際顛倒之中,持非律儀。比如屠夫,在他死時於生處自然妄見有雞豬等,在屠宰欲樂的推動下,追捕雞豬,至則不見,只見地獄,由此中有發憤即死,墮於地獄。又如生鬼道時,開始見有財帛等,至則財帛不現,只見餓鬼境界,於是中有發憤而死,墮於鬼道。如是凡當生於畜生、餓鬼、人及欲界、色界天時,則在其生處,見自同類喜樂的有情,於彼歡喜,遂思欲奔赴,而後於生處起嗔,中有隨滅,而成生有。
至於濕生是貪香氣而生,化生是貪住處而生。又眾生墮熱地獄時,先是因寒冷觸身,見地獄火猛烈熾燃,欲得暖觸,故而墮入熱地獄。相反,生寒地獄時,先是炎熱難忍,見寒地獄清涼,愛樂冷觸,因此墮入。
四 十二因緣
佛陀當年在菩提樹下所悟的真理,其中就有十二緣起的規律。十二緣起是說明有情生命如何流轉生死的公式。十二緣起說:“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名色緣六入,六入緣觸,觸緣受,受緣愛,愛緣取,取緣有,有緣生,生緣老死。”即以無明為緣產生行,以行為緣產生識,乃至以有為緣產生生,以生為緣產生老死。這十二支如同環環相扣的鎖鏈,一環套一環地將眾生束縛在漫長的生死輪回中,反之,如能溯本尋源,斷其根本,生死之流則由此截斷,而歸於還滅。所以無明滅則行滅,行滅則識滅,乃至有滅則生滅,生滅則老死滅。曾經有位仙道大王,在給他寄佛像時順便在佛像的下方繪寫十二緣起流轉不滅,大王得到後,在天曉時結跏趺坐,善觀緣起二種道理,而證聖果。以下逐步展開對十二緣起的分析。
(一)支分差別
⑴無明:包括業果愚和真實義愚。業果愚即不認識因果的規律;真實義愚即不認識無我的空性,五蘊身心的聚合上本來無我,卻妄執有一常恆自在的我存在,由此生起我執。
⑵行:即業,包括能引惡趣的非福業、能引欲界善趣的福業以及能引色界、無色界善趣的不動業。
⑶識:分因位識、果位識兩種。比如凡夫造作不善業時,由業習氣所熏的現法之識即是因位識。而依此識在未來世中於惡趣結生的識便是果位識。又如因為不識無我真實義,所以不知善趣的本性為苦,卻妄執為安樂,於是造集福業、不動業,初由此業所熏的識為因位識,依此後來在欲、色、無色、善趣受生的識,為果位識。
⑷名色:名即心法方面的受想行識四蘊,以胎生而言,名色即業識入於受精卵而成的生命胚基、身心前位,由它的發展就決定了眾生的生理、心理兩方面的狀況。
⑸六入:又名六處、六根,以胎生而言,最初識入受精卵為羯磨藍,隨著名(即受想行識)的發展,眼、耳、鼻、舌四根開始出生,加上名色位中即已具有的身根和意根,於是身的差別——六根已得成就。因為六根的出生,識即能由六根而入於色聲香味觸法的六塵境界,所以稱為六入。
⑹觸:由於六根、六塵、識三者和合,開始感觸可意、非可意、中庸的三種境界。
⑺受:在與境接觸時會產生苦、樂、舍(即非苦非樂)三種感受。比如夏天皮膚接觸炎熱的陽光就有苦受,而入清涼池,身觸涼水,就有樂受。
⑻愛:因為有了領受,就對樂受生起不離愛(貪愛),對苦受生起乖離愛。這裡由受緣生愛,是指無明與受結合,便會生起愛。如果沒有無明,僅有諸受,則不會生起愛著,所以觸是境界受用,受是異熟受用,觸與受圓滿,即為受用圓滿。
⑼取:由於愛的增上,就會產生欲占為己有的強烈追求心理。它包括對於四種對境生起的四種取,即:在受用方面,追求色聲等欲塵;在見解方面,執取薩迦耶見之外的各種惡見;在行為方面,邪謬執取各種惡戒、惡禁;最後是執取薩迦耶見。所以取就包括欲取、見取、戒禁取、我語取四種。
⑽有:由往昔造業(行)在識中熏下業的習氣,再於今生經過愛、取的潤發,便產生了強大的勢力,必定要引生後有,所以於因上安立果名,稱為“有”。比如吸毒,開始吸時感受到了快感,由此生起貪愛,由愛就會想再次享受吸毒的滋味,這樣反復求取幾次,就會產生強烈的毒癮,最終到非吸不可、欲罷不能的地步,這即是有的狀態。所以由習氣,經過愛取的滋潤引發,最後就會發展為“有”。
⑾生:因為強有力的善業、惡業的牽引,識即於胎卵濕化四生之中最初結生。
⑿老死:由生,具五取蘊,五蘊成熟轉成衰相,為老;最終舍棄同分諸蘊,為死。
這十二支,無明、行、因位識是過去世的因,稱為能引支。果位識、名色、六入、觸、受是今世的果報,稱為所引支。所引四支半都是被動地受業力的支配,自入胎時起即開始要承受宿業所賦予的果報,絲毫沒有選擇的余地。比如就六入這一支來說,每個人的情況都不一樣,有的生來耳聰,有的生來目盲,有的生來敏銳,有的生來愚笨,有的長於處理事情,有的長於研究學問,有的嗓音好,有的臂力大……這些千差萬別的現像,即是宿業所引的身心果報。它生來即有,不由自主,但這不可能是無緣無故產生的,這些差別其實是由於各個人過去世造業不同、由識攜帶導致在身心上成熟的。
接下來,愛、取、有是這一世所造的因,稱為能生支,由此來世需要成熟生與老死的果稱為所生支。愛、取、有是今生我們主動積極新造的業,未來世的果如何,取決於今生愛、取、有這三支的情況。
我們觀察一個人的生命過程,胎中所成的識、名色、六入三支不論,出生之後,幼年三四歲時,對於六塵無知,所以僅名為觸。五、六歲後,直至十二、三歲,便能領納色聲等塵境(受)。從十四、五歲到十八、九歲,開始貪著聲色(愛),此即是現代人所稱的“青春期”,這一階段,隨著身心的發育,開始情竇初開,對異性的愛欲開始萌發,同時對於其它的塵境也現起了貪求的執著。而年至二十,已是成人,有了獨立生活的能力,從此之後貪欲轉盛,開始主動地追求聲色貨利,日夜馳求不息(取),所以青年時起,我們的人生便在積極地、不停地造業之中度過。在無明之中沉迷不醒的人們,當到了衰老之年,回顧此生,並沒有給自己帶來別的,只是積下了無量感生三界、輪回生死的業,因為已經集有善業、惡業,故仍需再次受生而重演生老病死的老戲。
附:十二緣起圖釋
圖的中心畫有雞、蛇、豬,表示產生輪回痛苦的根源即是貪嗔痴三毒煩惱。雞貪心熾盛,為欲望東奔西跑,終日追逐;蛇表我執深重,如有人、事違逆自己的意願,則立生嗔恨,施以報復。豬緊咬雞、蛇,表示貪嗔都由無明愚痴而發生,由於堅執我見、執有為實,所以順我之意隨生貪欲,違我之意隨生嗔恚,三毒的根本即是無明。
次圈左半部分由下至上依次畫有人、阿修羅、天,作超升狀,白色表示此三善道都依修持白業而感生。右半部分由上而下依次為旁生、餓鬼、地獄眾生,作墮落狀,黑色表示三惡道全由黑業所感。左右合為一圈,表示輪回之中不論善道、惡道,都未超脫生死,都在煩惱與業的束縛之下,上下升沉,流轉不已,圓周像征輪回的本性輪轉不息、無始無終。
外圈十二圖分別畫有十二緣起各支的情況,整個十二緣起圖被凶猛巨大的閻羅王握持在手,並以口咬圖的上緣,表示六道眾生都離不開十二緣起。圖的上端左右分別畫有清涼月和人天導師佛陀,佛陀以手指月表示引導六道眾生趨向解脫。
以下依次解釋外圈十二緣起圖各支的意義。
圖1:盲眼人在崎嶇山路中柱杖行走,墮塹墜崖都不覺知。表眾生無明不見因果、不知無我空性長時都在愚痴的狀態之中。
圖2:行如陶工工作,作成大小方圓種種不同形狀的碗,表眾生依無明造作種種不同的善、惡、不動之業,以成六道種種的果。
圖3:識如猿猴騰挪跳躍,沒有安定。
圖4:名色如同行船,船、船夫、船槳三者缺一都不能渡,如此若名色二者缺一,則生命活動無法向前推演,不能引出六入及觸。
圖5:六入如同空屋之六虛窗,因眼耳等如虛空。
圖6:觸即根境相接,如人飲乳。
圖7:以刺入目頓生苦受,表示根境相接之時受即生起。
圖8:由受生愛,圖中酒鬼嗜酒貪杯,表不離愛。
圖9:由愛增長成取,取的狀態如猿取果,不知滿足。
圖10:有謂業強必生後果,圖中孕婦已有胎在身,表因中已具感果勢力。
圖11:生即從產門而出。
圖12:老死與蘊如人背死屍,屍與人互相背向,表老時蘊衰、死時同分蘊舍。
(二)四支分析
有問:十二緣起歸攝為能引、所引、能生、所生四支,這四支表示兩重因果,還是一重因果?如表兩重因果,那麼前一重所引中缺少生、老死,後一重能生中缺少無明、行以及因位識,都不完整;如表一重因果,那麼已經生起果位識乃至於受,後面再生愛等不合道理。
答:沒有過失,因為能引支所引的法,正是能生支所生的法,當所引產生之後,隨即在所引之上必定要有生與老死。
問:若如上說,為何還要表示成兩重因果?
答:如此表示有兩種必要:其一是為了顯示出引果苦諦與生果苦諦之間的差別,因為前者在所引位上只有種子,自體未成,所以是未來方受之苦,而後者是已生苦位,現法即需感苦;其二是為了說明果的受生有兩種因,即能引因及所引生起之因,故說兩重因果。
問:諸支中哪幾支為苦諦所攝且是現法為苦?
答:即生與老死。
問:又哪幾支為苦諦所攝且是當來為苦?
答:即識、名色、六入、觸、受五支。
以四相解釋能引所引:①何為所引:即果位識、名色、六入、觸、受為所引;②以何能引:依無明而發起的行是能引;③如何而引:即於因位識中熏業習氣,由此能引;④所引之義:即此所熏習氣,如遇愛、取、有之能生,便能轉成如是諸果。
以三相解釋能生所生:①以何而生:即以愛緣取;②何為所生:即生、老死;③如何而生:即由行於識所熏業習,經過不斷潤發,使之力大堪能而有感下世果之功能。
如是可由四支解釋三有中生死流轉的現像,即:
由愚業果的無明所使生起不善之行,而造不善業的同時即在識中熏染惡業習氣,令其堪成三惡趣中果時之識乃至於受,次以愛取數數潤發,則此業習漸漸增長勢力,從而在來世惡趣之中感得生與老死。
由愚無我空性的無明所使,生起欲界所攝的持戒等福行,或者上界所攝的禪定等不動行,這樣於識中熏習,令其堪成欲界善趣以及上界天果位之識,乃至於受。次以愛取數數潤發,則此業力漸有勢力,於來世諸善趣之中感得生與老死。
《稻杆經》中將十二有支歸攝為四因而作比喻,即無明種子在業田之中播下種子,再經愛水的滋潤,遂於母胎生名色芽。
又十二有支可歸入煩惱、業、苦,如圖示可知:
無明
行
識
名色
六入
觸
受
愛
取
有
生
老死
煩惱
業
苦
苦
苦
苦
苦
煩惱
煩惱
業
苦
苦
(三)幾世圓滿
就像春天在田地中播下種子,如果及時以水澆灌、施肥等,由此潤發,種子自然生發成長,到了秋天就能生出果實。但如果沒有及時以澆水、施肥等來潤發,就要到來年乃至若干年後,在該年中因澆水才得以結果。如是能引與所引支之間可能要有無量劫的間隔,也可能在第二世即能生起,中間不隔余世。而能生支與所生支之間必無余世能隔,兩生即能圓滿二支。比如現在新造天中順生受業,當時即圓滿無明、行、因位識,如在臨終之前圓滿愛、取、有三支,則在來世就可圓滿所引的四支半以及所生二支。如同種子的成熟只經播種、潤發、發生果三個階段一樣,業的成熟最遲僅歷三生,即能引、能生、所生各須一生(所引支已攝於所生支),因為能引與能生中間,縱然間隔多世,然而這段時間只是其余緣起現前之世而並非此一緣起現前之世,實際在這一緣起實現的過程中,最多僅有三世:因無明起行,以行熏業識為第一世;此因位識再經愛、取的潤發是第二世;因有善業、惡業感得果位識乃至受,以及生與老死,這是第三世。
以上是從三世流轉的角度來看十二緣起成熟的時間。全知麥彭仁波切則對僅於一成事剎那即已圓具十二緣起的殊勝觀點作過解釋。以殺生為例,起初在痴心的狀態之中,不知殺生造罪更不知無我空性(無明),由此無明的衝動便起了殺心而操刀屠殺(行),在殺生時因業所熏,相續即起業識,業識既起所現前的身心狀態為名色,由此發展,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專注於對境而開張(六入),這時以刀刺入眾生胸腹,眼見淋漓血肉,耳聞撕心哀號,鼻嗅血腥之氣……如是根、境、識三者和合產生觸覺(在動物方面則是利刃開膛之觸),觸覺生時當下就有感受(在動物方面則是瞬間極苦之受),此時感受到了動物死時的情景,由顛倒的習氣,此感受與無明一和合,便產生了殺戮的興奮情緒(愛),接著在屠殺欲的推動之下,身心不由自主地進入屠殺的操作之中(取),這樣猛厲造作殺業時的五蘊(色受想行識)為有,以此五蘊有很強的慣性推動著身心產生後後的造作(生),如此殺生一步步地展開(老),最後殺業究竟——動物已斷命根(死)。依此類推,我們作任一惡,從始至終的成事剎那即是由一念無明開始、遍歷十二緣起的流轉過程。
(四)誰在流轉
在產生這些果支的時候,我們要問:誰是造業者?是誰在愛、是誰在取?又是誰在感受果報?其實,取是由愛而生,愛是由觸而來,如是上推,名色由識而來,識因行而生,行因無明而起,整個過程僅僅是從唯法因支生起唯法果支,在生起流轉的過程中根本不存在作業的我與感果的我。眾生因為不了知生死的道理,於彼妄執為有我,為了尋求我的安樂,便去造集三門善與不善之業,從而隨業繼續流轉。
所以由三惑(無明、愛、取)生起二支業(行、有),又由所造業而產生七苦(識、名色、六入、觸、受、生、老死),復從七苦再起煩惱,又從煩惱如前而流轉,如此三有輪轉不息,眾生套上了十二流轉因緣的枷鎖而不得解脫。
如能這樣正思維如上十二緣起漂流生死的道理,即是引生厭離的殊勝方便。我們從無始以來造集了能引的善、不善業,其數無量無邊,但現在異熟還沒有出生,又沒有對治之力,如再以愛、取滋養,由此增上,則須再次漂流於生死之中而不得解脫。聖者阿羅漢與我們不同,雖然往昔他們在凡夫位時也曾造過無數能引之業,但因現在相續中無煩惱,潤發宿業之種,所以已經斷生死流,不受十二緣起流轉門的束縛。聖凡之別,只在一煩惱,它是將我們束縛於生死之中的唯一怨敵,所以伏滅煩惱是每一位三界有情應當精進成辦的本份之事。
第四節 滅諦
通過集諦的開示,我們終於明白:是煩惱與業將凡夫眾生死死地束縛在輪回中不得解脫,而煩惱、世間業的生起根源即是我執。倘若我執實有,便無法斷除,眾生將永遠流轉生死,無法超出。但值得慶幸的是,我執僅是由無明妄生的迷亂執著,“我”本不存在,實為空性。這樣,我們便有希望通過聞思修人無我空性,將虛妄我執斷除。
一旦現見人無我空性,徹底照破我執,那將贏得超越生死的巨大勝利!
由於生死之根的我執已經斷除,無量的煩惱便會從此遠離,生生世世困擾我們的貪嗔痴煩惱不再現起,我們將安住於出世甚深的寂靜安樂之中。無數生中,多少次投生,多少次轉世,面對生死的遷流,我們毫無自在。如今,生死的妄動已經止息,我們得到無死的休息。在這裡,六道輪回無量無邊的染污境界完全隱沒,三苦、八苦、無量生死苦徹底息滅,不必說世間苦相,連世間苦之名也不存在。
第五節 道諦
以上由見輪回的痛苦以及生死流轉的根源,為求息滅痛苦,發起出離、欣慕解脫,如是須進入道諦而修持。
在三有世間,不論希求何種的安樂,下至欲界五欲的享受,上至上界禪定的樂受或者舍受,統統都是趨入生死被動流轉的因。業的根源在心,我們是隨順生死流轉還是逆於生死出離,取決於心的走向,而不在外在的形相。只有深深地洞明整個輪回完全是痛苦的本性並沒有絲毫的安樂,由此心無系戀,唯求出世的解脫,由於無偽出離心的發生,我們才真正踏上了求證解脫之路。以小乘而論,自求解脫的歷程即是資糧道、加行道、見道、修道與無學道。
當我們生起了真正的出離心,此後任行一善即入於小乘的下資糧道。所造的業便是順解脫分的善業。在小乘資糧道中我們該如何修行呢?
一 入道資糧
(一)住戒聞思
初修之人首要在相續之中對於解脫發起深切的心,思維涅槃的功德而背離生死。道心生起之後,就要親近善知識,善知識是成就一切功德的根本,具足聞等諸多功德,能夠善察根機傳授相應的法門,是我們解脫道上最殊勝的增上緣,所以擇師依止可以順利圓滿自己的梵行。
被師攝持後,自己應如何行持呢?
如果立大志向,欲趣入見諦而證果,那必須首先受持戒律,不論在家出家,都應該如理如法受持別解脫戒的滿分或部分學處,然後時時護持使自己安住於清淨戒律之中。(關於別解脫戒的受持、守護、懺悔還淨等可詳閱《走向解脫》)戒為一切功德之基,喻如寶塔第一層,如果戒律不能守持清淨,則道基不固,上上功德無由發生。所以第一步是受戒、學戒、護戒,有了清淨戒的基礎,在此之上再精勤聞思修行,即先作隨順見諦的聽聞,聽聞以後要勤求所聞的法義,通過自己的思維反復抉擇辨析,如此思後,才能依定修習。
聞思修乃是學習佛法的手段,其目的是要求得三種智慧的成就。即由聽聞要得到聞所成慧,再依聞所成慧要生起思所成慧,最後依思所成慧生起修所成慧。這三種慧的境界有何差別呢?三慧以各自所緣不同而有差別:聞所成慧只緣名境,不能做到離文而觀義;思所成慧緣名義境,有時由文可引義,有時由義可引文,不能做到完全離文而觀義;修所成慧只緣義境,已能做到舍文而獨觀義。比如學彩畫時,最初從畫師處敬受畫本,自己仔細觀察臨本摹繪,數毀數習,經過一番努力練習,最後達到臨摹逼真的境界。其次離開原本,數思數習,為了使練習增上圓滿,常常要將習作與原本作比較,找到差距與不足,再作努力,如此不斷改進。力求使所習與原本等同乃至於超過,若不如此則所習不能增進。此後,不能以少為足,須再勵力,充沛自力,待境界提高,最終可以不須觀本,隨欲揮毫而成。在佛法上要成就三慧也應如是而行。又如學習深水游泳,初習者不能離岸,待已學少分未臻成熟之時,可以暫時離岸,但不能游遠,惟恐力乏而溺水,還須時時趨岸以為依靠,又游泳技能已得善巧自如,此後不再需要依岸,即使進入深水激流,也不會沉沒而能自在浮游。如是三慧的境界可以由此比量推知。
以因而論三慧的差別,即依靠聽聞至教所生的智慧為聞所成慧,依靠思維正理所生的智慧為思所成慧,依修等持所生的智慧為修所成慧。這裡說“所成”是為了顯明三慧由聞思修三種方便而得成就。
以下說明在小乘資糧道,修行的中心是聞思人無我空性。
(二)人無我空性
我們之所以在三有世間生死流轉,根本的原因就是錯誤地將自我與我所執為實有的存在,三界所有的業都是由這俱生我執發動起來的。
我們來到人間,在未受教育之前不需要教就有自我保護的意識,餓了想吃奶,冷了想取暖,如感到不舒服、不悅意,也知道用哭聲來表達“我”的需要。這樣一種沒有經過後天觀念熏染的自我執著,便是生來即有的俱生我執。這是無始以來串習已久的執著,最為根深蒂固。每當夜深人靜的時候,獨處的人們總會在內心升起一種深深的孤獨感。而在遭遇突來的生命違緣或者行進在大漠荒嶺中時,因害怕自我的失去,內心深處的我執便會凸顯出來,於是莫名的恐懼開始籠罩心頭。從這些方面可以啟發我們,在這個世間最深層、最根本的執著便是對自我的執著,它是一切煩惱障的總根子。
與我執同時現起的便是我所執,想像這麼一幕情景:一個小孩緊握著一個蘋果,不論走到哪裡,總要將蘋果握在手心,雖然不想吃,但他已經發生了執著:這是我擁有的好東西,它屬於我。這就是我所執。它包含金錢、權力、名聲、地位、愛人等各方面的執著。
我執就像是癌細胞,它在我們的相續裡潛伏著,會隨身心的發育、環境的誘發、思想的熏染,迅速地發展、擴散,從而變得異常強烈。
在幼兒時期,我執尚未激發,兒童對於“我”的身體、“我”的東西執著得還不堅固,童真幼稚,誰都喜歡擁抱孩子、與孩子玩耍。但隨著身心的發育、成長,便會表現出很強的自我意識、獨立個性,這時會下意識地保護自己,不讓別人觸碰,自尊心很強,不必說諷刺、挖苦會讓自我不堪忍受,即便是善意的說教,只要不合自己的心意,便立即產生逆反心理。當然因這我執的加強,一切青春期的躁動煩惱自然隨之而引發。
除去身心發育這種內在的因素,家庭、學校、社會充當了導致我執癌細胞擴散的溫床。
過去的時代,一個大家庭裡講究尊卑有序、父慈子孝、兄友弟恭,都要恪守自己的本份,在家庭教育中便遵循著這一原則,教育的重點是培養孝悌忠信的德性。所以少年兒童在家中並不是中心焦點。孝悌之道可以對治人的劣性,雖以之不能斷劣根,但不至於全然沒有控制地任隨我執瘋長,做人的根本便不至於喪失。當今時代,許多方面都顛倒了:小家庭之中的獨生子女成了家中的小太陽,一家人都圍著他轉。這種家庭環境強化、堅固了兒童的自我中心意識。這種凡事都依從、滿足他們的做法,不但不能使他們健康成長,反而是在加強我執、鼓勵自私,使得孩子在幼年時即已種下了深重的病因。一旦這些“小太陽”們進入群體之中,便會由這種膨脹的我執而產生出種種心理問題。犯了自我中心症的兒童心理異常脆弱,與同類比較,如果不及他人就會生起強烈的嫉妒或者自卑心理;如果與人相當,就會生起競爭心理;如果超過別人,就會生起驕慢心。由於群體之中不可能個個都是中心,所以有些孩子無法承受他人成為群體中心而自己被冷落的現實,便離群索居、郁郁寡歡,產生很強的自卑感,有些孩子更因這種畸形心理而做出種種違反常規的事並美其名為標新立異、與眾不同。
正因我執如此深重,所以一經誘發即會凸顯。比如榮譽本是無形的假立法,但是它一經與自我意識相連,便會生起強烈的我所執而執取不舍。一個孩子在虛榮心沒有被刺激出來以前,還是一片純樸,但當入學之後,如果成為十佳少年,在眾人矚目之中無比光榮地走上領獎台,接著是鮮花和掌聲的簇擁,而且他的事跡又被廣為渲染、流傳,這樣在環境的誘發下,他對於榮譽便會產生強烈的我所執,時時都貪執名譽、不甘冷落,時時都渴望生活在掌聲和鮮花中,一張無形的獎狀已經捆縛著他。而這種我所執實為痛苦的根源,一旦榮譽失去,鮮花掌聲不再,便會陷入失落的痛苦之中。
又如一個女孩子,對容貌有著本能的我所執,在未被激發前,還有一種含蓄的害羞感,但若受環境的不良因素影響,我執的膨脹會使她變得十分開放而無所顧忌。想像有一個機會:她打扮得風采迷人出現在大眾的場合,吸引了所有人的視線,成了人們欣羨的視覺中心。虛榮心追求的效果得到了實現。此後我所執就會由於自我炫耀的滿足而迅速升級。於是,她對自我形像的執著更會到達迷戀的程度,以至於一舉一動都會注意自己的包裝和表現,時刻關注別人對自己的看法。
在現代社會的大環境下,現代孩子一進學校便接受現代思想的教育。這個時代,強調自我,人生的目的就在實現自我、發展個性,一切都圍繞實現自我這個中心而展開,學生求學的目的無非是為了使自身在社會競爭中能立於不敗之地。這種過分張揚的實現自我的思想,只會強化我執與我所執。一旦進入社會,要想成為時代驕子,就更需要懂得如何展現自我、包裝自我,這樣才可能實現自我。對於自身的追求要敢做敢想、無所顧忌,這樣一種觀念的指導,不正是在促使我執不斷膨脹嗎?
由於這種張揚個性的思想被渲染、包裝得十分美麗,隨順這一思想的現代人染上了我執的重病。由這我執的外傾,使得一類人以征服他人來表現自我,這樣發展的是張狂、殘忍的病態心理。而由我執的內傾,使得一類人離群體越來越遠,與人相處也變得十分困難,由此造成的封閉心理,使之處於惡性循環之中難以自拔。由於我執的特點是事事需順己意,不能屈己從人,所以緊縮在自我狹隘空間的人們便失去了自由的天地,將無法使心量展開,不能接納、包容別人。由於我相的加強,隨之而來的便是人相、眾生相的加強,人我的對立意識、衝突意識的加強。
由此這個時代的人類日益陷在人、我相之中,有何自在可言!難怪有識之士都在告誡人類:二十一世紀最可怕的將會是病態心理的泛濫!
我執是這樣捉弄著人類,你要隨順它便會變得瘋狂而迷亂,你要壓抑它便會變得陰暗而絕望。對於榮譽的貪執,使得優秀學生拼命地追求第一,慢心的助長使得他們不能接受失敗的結果,一旦成績落後,失去了奪魁的榮耀,內心便無法忍受,有些便因此精神崩潰甚至自殺。而個性的壓抑帶來的是另一種病態心理,自我失敗所滋生的便是自悲與失落。很明顯的例子,年青女孩子如果容貌不佳,往往會有很強的自卑感,是我相的執著導致了她的灰暗心理。而一個漂亮女孩,在一舉一動上都有意地顯露出神態的矜持、與眾不同,這是我執膨脹的相,其實她已被煩惱捆縛得緊緊的。我們再看那些所謂的人類驕子、時代精英們,雖然在其各自的領域中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但如果不能走出自我的樊籠,那麼在種種優越感的熏染下成長起來的這些人,往往經不起普通人看起來很平常的刺激或是人生的種種困擾,內心的痛苦實在難以言喻,有些竟以極端的方式——自殺來結束自己的生命(如海明威、川端康成、三毛等),誤以為以此可以獲得心靈的解脫。如果他們對人無我空性有所認識,定不會走上這種自絕之路。
由於現代文化日漸淡忘了無私大公的思想,又拒絕佛法的救助,對於我執並沒有意識到它是一切心理病的根本因、一切痛苦的根源,反而鼓吹實現自我是最現實的。這樣一種缺少我執對治力而只有強化我執的所謂現代文化,若繼續發展下去,人類的我執只會日益深重、堅固,最終有一天會陷入積重難返、不可自拔的地步。業障的障錮、心智的暗鈍使得現代人無法接受智慧的教化,這樣佛法的光明無法進入人們黑暗、封閉的內心,這些現代的人們便只有在我執的推動下毫無控制地拼命造業。而到了末劫,人與人相見即起嗔心,完全失控的、迷亂的心在強烈我執的驅動下使人們互相殘殺不休,所以我執的癌症一旦到了晚期,便會瀕臨自我毀滅的險境。
這個世界,還有一類人不滿足世俗的人生,向往更高的精神境界。於是他們開始趨入修道者的行列。但許多人由於沒有機緣遇到無我空性的善說,憑自己的智慧又不能觀照到無我空性的真實義,於是由實執所引,他們依然換湯不換藥地執有一個實有的神我或大我的存在。因為我執並沒有根除,所以它會以不同的形式不斷地顯現出來,沒有無我空性智慧的指引,修道極易誤入歧途。在修行的過程中,當神通異能被開發時,我執無明隨之而來,雖然已經淡忘了世俗的我相,但這時卻緊緊執取一個偉大、神奇的我,由這神我的執著,虛榮、我慢繼而生起,便會渲染自己、表現神異、招攬徒眾、自稱教主、妄語惑眾,極易墮入魔界。
以上僅就人類,對於我執從幾個側面作了觀察。如果能進一步隨順佛語,仔細思維六道眾生的境界,我們會發現:這個三有世間的根本便是我執,無論何時何處,只要有我執的存在,眾生便被束縛在輪回之中。生命之所以不得自在,之所以要不斷地流轉,它最深層的源動力就是一念執我實有存在的無明。這個世間,雖然也有境界的升華、福德的增上,但我執無明若無法照破,生死的遷流便不會止息,即使至於有頂也只不過是一個等待墮落的高級凡夫而已。沒有空性智慧的觀照,我們無法徹底粉碎輪回的因,無法斬斷生死的根本。龍樹菩薩說:“如果有蘊執,彼即有我執,由我執造業,從業復受生。”正因在這剎那生滅、本來無常的五蘊聚上妄執為有實體我的存在,從此俱生我執便形影不離地跟隨著我們。不論地獄還是天宮,無有一時無有一處不是由這我執發起煩惱、造有漏業,我們盡管分析至於毫微,但在三有世間絕不可能發現不由我執引起的生命活動。
因為三界之苦是由我執發起的善、惡、不動業所感召,所以要想超出世間,就必須截斷生死根源的我執。而我執的違品即是無我空性智慧,只有現前無我空性智慧,才能斷除我執、我所執,從此才能超凡入聖,得入出世聖者的境界。所以小乘一切的修行全是圍繞生起人無我空性智慧、斷除我執而展開。在資糧道最重要的是聞思四諦十六行相,其核心即是人無我空性,在此位務必對此產生不移的定解,到達無疑的境界,至於其它一切的行善、持戒等方面,都是產生此定解的助緣。所以所謂的資糧是什麼?即是對人無我空性的定解。它是產生出世法上上道功德的資糧,否則沒有這聞思所成的智慧,我們拿什麼資糧去為加行道見道的修行做准備呢?待人無我空性的定解產生之後,即以禪定為資助在定中觀修人無我空性、四諦十六行相,這即是加行道。其加功用行的也唯是焠煉這四諦十六行相的智慧,而並非其它。加行道的修行一旦成就了修慧即入見道現觀四諦、證悟人無我空性。加行位與見道位兩者的區別僅在前者是以有分別智而修,後者是以無分別智而修。見道之後,即能漸斷我執、我所執,從而漸出生死、超出三有。
從以上的分析,我們應知出世道是以求證空性智慧作為根本。我們之所以會覺得難以成就,在於缺乏對無我空性的確定認識,如果有聞思的定解為定慧作准備,那麼上上道的功德就會漸次生起。我們有必要重新審視自己,是否在身心之上有一個實我的存在。
“我”的法相真是恆常、獨一與有主宰力(自在)的嗎?不是在色身以及心識(受、想、行、識四蘊)上根本不存在一個這樣的我。
首先,我們的身體是一大堆支分的聚合,它由三十二顆牙齒、二萬一千根頭發、三百六十塊骨節。心髒、肺腑、肌肉、脂肪、皮膚(地)以及血液、涎液、膽汁、膿水(水)……再加上身熱(火)、呼吸(風)等組成,在每一支分上並沒有一個實我的存在。“我”不是頭發,“我”不是骨節……“我”也不是呼吸。因為每一支分都是零碎有分的法,是數以億計的細胞的聚合,這與“我”的獨一無分相反;又支分本是無常法,剎那都在變異生滅,這與“我”的恆常不變相反。所以每一支分都不是“我”。而由眾多支分的聚合也同樣非“我”。又此色身不論出生、安住,還是老死,都是受著因緣條件的限制,生是依因緣而生,住是依因緣而住,死是依因緣而死,離開了一定的因緣(條件)就不會有身的存在,所以此身為因緣所支配並沒有主宰力,與“我”的法相相反。
再看受、想、行、識四蘊,它們都是念念遷變的無常性,並不見具足常恆之相。當下之念,下一剎那即已轉變,這其中哪一個是我呢?若此念是我,則下一剎那此念滅,我亦應滅,所以並不常恆。又分析蘊聚是由一個個念頭相續而成,並不具足獨一無分之相。又心識的生起也是一定因緣的產物,受著因緣的支配,並沒有為所欲為的主宰力,這也與“我”的法相相反。
如是觀察可知,在色、受、想、行、識五蘊上並不存在一個實有的我,眾生由於迷亂,方把五蘊聚假立執著為實我。
以上人無我空性的道理看似簡單,但由於無始以來我執的習氣很堅固,所以不易斷除。比如黃昏時有一團盤繩,由於眼識不明而妄執為花蛇。現在要去除這種妄執,當別人告訴你這並非蛇僅是盤繩,但由於視覺仍然模糊,對蛇的幻覺並不能馬上去除,所以心中依然存在對蛇的恐懼。一旦燈火通明,清楚地見繩無蛇時,心中的蛇執才會頓時打消。與此同理,我們通過聞思,反復伺察分析,從根本上了知所謂的“我”不過是依五蘊假立的法而已,隨著空性習氣的增長,我執習氣也會漸薄,最後證得無我慧時,如同明燈下現見無蛇一般,我執會消盡無余。正因為我執堅固,並非一聞空性理就能頓斷,所以需在資糧道、加行道經歷一番精勤的努力,方能進入見道。
有問:“如果我都不存在,那麼誰在造業,誰在感果,這一切不都全成無意義了嗎?”
答:事實真相本來即是如此,除了身心五蘊剎那剎那地變更之外,並沒有一個實體常恆的自我存在。雖然不存在實有的自我,但並非沒有五蘊的相似相續,此刻的五蘊滅會引起下一刻五蘊的生,因位中五蘊的造集依緣起力會在果位五蘊上領受其報。而在名言之中,業的功能從來不會空耗,在因位上身心五蘊一切的造作仍然絲毫不爽地在果位五蘊上現前苦樂的果報。雖然沒有實體的我,但並非沒有身心的感受。
又問:既然本無自我存在,為何佛法上說自作自受?
答:因為眾生在根器沒有成熟之前,如果直說無我空性之義,則其容易墮入斷見,會認為既然我不存在,則無造業者亦無受報者,從而謗無因果。所以佛隨順世俗在五蘊聚上安立“我”的名言,因為五蘊相似相續,在此相續所造的業畢竟不會在他相續上領受果報,就此造業受報同在一相續上發生,必不錯誤,故佛說自作業還自受。
(三)身器清淨
已得修觀,在入正修之前,行人應使自己成為清淨身器,以求修行能速得成就。身器如何清淨呢?此依三因而能得成:一者身心遠離;二者喜足少欲;三者住四聖種。以下逐一分析。
身心遠離之中,身遠離即要遠離不善友,杜絕染污緣,心遠離是要遠離不善的尋思分別。這樣身心遠離了惡友、惡尋思,身器就能清淨而易得禪定。要做到身心遠離,關鍵在於是否生起了喜足少欲,因為如果心攀外境,多求資生之具,白天親近惡友,夜晚起惡尋思,這樣怎能心得定止呢?所以喜足少欲非常重要,無此不能入道。喜足與不知足相違,少欲與多欲相違。凡夫只有在求得衣食,令身飽暖,如此身心安穩方能令心易定以及成辦說法等事,所以為修道而希求對治身苦之物,是為助道,不算過失。這裡所謂的不喜足是指在已擁有資生治苦的衣食等時,對此猶不滿足,還要追求更多更妙;而多欲則指先沒有得到維生的衣食等,心無所顧,過量希求。與此相反,已得能對治身苦的物具,能遮寒飽腹,即不再希求,此為喜足;在未得治苦之物時,不過量求,為少欲。總之,喜足少欲以無貪為體,不知足大欲以欲貪為性,這是兩者的心理差別。
能出生眾聖,所以名為聖種。四聖種均以無貪為其體性,四者之中前三體性為知足,即對於衣服、飲食、臥具,隨自所得都生喜足。第四聖種是樂斷樂修,為何第四也以無貪為體?因為樂斷樂修即能舍棄有欲之貪。安立四聖種之名的原因是:佛弟子舍棄了世俗的一切資生之具以及世間事業,為求解脫而出家,世尊悲憫彼等,安立助道生具以及助道事業,如能依靠前之生具來行持後之事業,解脫不久即可得到。安立如是二事的必要是為了對治四種愛的滋生。經雲:比丘諦聽,愛因之衣服應生時生,應住時住,應執時執,如是愛因飲食、臥具及有無有,都如是說。再從別義來說,佛為了暫時止息乃至永遠斷除對於我所事我事的貪欲,所以說四聖種,我所事指衣服等,我事即指自身,對於這些貪求稱為欲。為了暫時止息對於前三的貪執,所以說前三聖種,為了永斷四種貪,所以說第四聖種。
二 正修入門
如是已經成為清淨身器,堪能進修,應依何門入於正修?五停心觀是入道首應修持的觀法,即:不淨觀、慈悲觀、緣起觀、界差別觀、數息觀。其中慈悲觀是觀眾生多嗔而起慈悲心對治嗔心煩惱;緣起觀是痴心重的眾生緣修十二因緣,以治愚痴;界差別觀是分析眾生的身心為地、水、火、風、空、識六界的假合,以治我見;而不淨觀、數息觀分別對治貪欲和散亂。以下將詳述此二修要。
修行者依其心理狀態不同可分為兩類:一類貪心熾盛,數數現前,稱之為貪行者;一類尋思多,心散亂,稱之為尋行者。兩類人分別依觀不淨與依數息易於入門。因為持息之念,所緣單一,並非多緣,所以以一制多,能止散亂尋思,而不淨觀緣顯色、形色等有諸多差別,會引生多尋,所以以其對治後一過患則不應機。
(一)不淨觀
不淨觀以無貪為體,修此觀的目的是為了止息貪心。由生起貪心所緣的對境不同,可以將貪心分為四種,即顯色貪、形色貪、妙觸貪、供奉貪。顯色貪是指對於白晰、紅嫩、烏黑等等種種色相的貪執;形色貪是對形體的長短、方圓等的貪執;妙觸貪是指對於身體柔軟細滑等觸感的貪執;供奉貪是指對於供養、奉侍自己的貪執。這四個方面如果一一觀其相應的違品,則可止伏貪心。觀法是:觀死屍的青瘀等相,治顯色貪;觀屍被鳥獸啖食,治形色貪;觀死屍腐爛生蛆等,治妙觸貪;觀死屍僵直不動,治供奉貪。這是別治法,另有通治法為白骨觀,即將自他身軀觀為骨鎖,以此可以通治四貪。因為在骨鎖上不存在色、形、觸、威儀四種貪境,一具骷髏,既非花容月貌,亦無柔滑肌膚,更不會有千姿百媚,所以以不淨想治淨想,可伏四貪。
具體修白骨觀,其過程分為三位:初習業位,次已熟修位,三超作意位。
觀行者首先系心於自己的身體,或緣足趾或緣額部或在余處,總之隨自所欲之處。在此處心得住之後,於自身體假想思維,皮肉腐爛,漸露白骨,逐漸地現出完整的骨鎖,這樣觀見一骨再觀第二,如此觀境漸廣,骨鎖充滿一屋、一寺、一國,乃至於遍滿大地延伸至海。為了使勝解得以增長,進而漸略而觀,最後略至只觀一具骨鎖,到此不淨觀成,名為初習業位。
為了使略觀的勝解力增長,又於一具之中先除去足骨,思維其余部分,系心而住,漸次至於除去頭半骨思維剩余半骨,如是系心住境,到此不淨觀成,名為已熟修位。
為使略觀勝解自在,除去頭半骨,系心於眉間,專注一緣,湛然而住,到此不淨觀成,名為超作意位。
(二)數息觀
數息觀梵語為阿那阿波那,阿那為入息,阿波那為出息。此觀以數出入息對治散亂心。緣息之念唯與舍心相應。原因是:苦樂的感受能隨順引生尋思,而此念對治尋思,所以苦樂都不生起;又苦樂兩種受能壞專注,而此念於境專注而成,兩者相違,所以苦樂都不生起。
要圓滿數息觀,必須具六因,即數、隨、止、觀、轉、淨。以下分釋。
(1)數:系心緣於出入息,不作加行,放舍身心,僅數出入息的數量。從一數到十,再從一數到十,這樣反復地數息。在數息時,容易產生數減失、數增失、雜亂失的失誤。以二息為一息乃至十息為九息等,是數減失;以一息為二息等,是數增失;以入息為出息,以出息為入息,是雜亂失。如能離開這三失,就稱為正數。在修觀中如心錯亂,即應從頭開始。這樣終而復始,乃至於得定。
(2)隨:系心緣於出入息,不作加行,隨息而行,念息出入各至於何處。即緣念息入,是行遍全身?還是只行一分?隨此息入到喉、心臍、髖、髀、脛,乃至於腳趾,念恆時都隨逐於息。又緣念息出,離開身體乃至一搩、一尋,隨息所至之處,念恆隨逐。
(3)止:系心在某一處(鼻端、眉間、足趾均可),隨自所樂之處安止此心,觀息住身如同珠中之縷,為冷為暖,為損為益。
(4)觀:觀察此息風之後,兼觀與息俱的五蘊以為境界。
(5)轉:移轉緣息風之慧,安置到乃至世第一法的修法之中。
(6)淨:指升進入於見道等。
(三)四念住觀
由以上二門心易得定,心得定後,應依已修成之寂止,為現前慧觀而修四念住。此觀包括自相念住與共相念住兩種。身、受、心、法各別的自性名為自相。不論身、受、心、法,一切有為都是無常,一切有漏都是苦性,一切法都是空、無我性,這些是共相。
此四念住依次對治淨樂常我四種顛倒,即以觀身不淨對治淨倒,觀受是苦對治樂倒,觀心無常對治常倒,觀法無我對治我倒。所以只立為四觀法,不增不減。又其安立次第,依隨境粗者先觀之次序,所以四念住觀身在初,而對身生貪樂乃由欣樂受,欣樂於受又由心不調,心不調由惑未斷,所以觀受等如是安立修法次第。
如是緣身、受、心、法各別作觀,待觀修熟練,再總合身等四境,觀修四行相——無常、苦、空、無我,此即共相念住。
以上五停心觀、自相念住、共相念住是趣入解脫的資糧,稱為順解脫分,或名三賢位。
三 加行道
(一)四善根
如上總緣共相修習法念住,漸次觀修成熟而至於上上品,從此念住,有順抉擇分初善根發生,名為煖法。如鑽木得煖是生火的前相一樣,此善根起是能燒煩惱薪之道火的前相。於此煖位,由觀力增長,可以具觀四聖諦境及能具修十六行相,即觀苦諦修無常、苦、空、無我,觀集諦修因、集、生、緣,觀滅諦修滅、靜、妙、離,觀道諦修道、如、行、出。
此煖善根依下、中、上品逐漸增長,到成滿時,有善根生名為頂法。因為修習至此而轉殊勝,所以再立異名。立“頂”之名,是因為在一切動善根之中此法最殊勝,又因至此位如登山頂可進可退。在頂位時,也如煖位,具觀四諦十六行相。如是煖、頂兩種善根初安足時只依法念住(初安足之義是隨何善根,以十六行相最初游踐四聖諦跡),後增進時具足四念住。
此頂善根依下、中、上三品,下忍位如煖、頂繼續修四諦十六行相,至中忍位則變為減緣、減行修法,而上忍位只觀欲界苦諦一行相,其與世第一法相鄰接。此位又以一剎那觀苦諦一相入世第一法位。因為此位緣欲界苦諦修一行相僅一剎那,仍屬有漏,所以稱為世間,又因為此有漏法為世間中最殊勝,故稱第一。最勝乃因有士用力、離同類因,無間即引聖道。
四善根各具的功德為“煖必至涅槃,頂終不斷善,忍不墮惡趣,第一入離生(見道)。”即如得煖法,雖然有退、斷善根,可能造無間業而墮落惡趣,但不會永久流轉生死,必有一日得入涅槃。如得頂法雖有退墮,但畢竟不斷善根。如得忍法,雖然命終舍住異生之位,但增不退,不造無間,不墮惡趣。得忍位不墮惡趣的原因是其已遠離轉生惡道的業煩惱。如得世第一法,雖然異生位而能趣入離生(見道)。
以上四善根稱為順抉擇分,依何義取名為順抉擇分?抉即決斷,擇即簡擇,順即趨向,因為諸聖道能斷疑,能分別四諦行相,所以抉擇是指聖道。分即分段,此顯所趨向的僅是聖道之中的見道一分,故名抉擇分。以上四種善根為緣可引抉擇分(見道),是趨入見道的順緣,所以名為順抉擇分。如是四種都為修所成,並非聞思所成,因其唯屬等引地,不屬欲界。
從小乘證道的時間來看,如果今生順抉擇分生起,必定以前已經生起過順解脫分。如果今生才開始生起順解脫分,則最快需三生方得解脫。即第一生起順解脫分,第二生起順抉擇分,第三生入聖乃至得解脫,如同下種苗成、結果三位不同,身入法性、成熟、解脫亦復如是。
(二)減行減緣
此處詳細解釋中忍位減行減緣的修法過程。
中忍位前,修下界上界十六行相,以求對四聖諦十六行相一一作詳盡周遍的觀修,務令對四諦之理決定不疑。此後因為要集中心力突破以求趨入見道,故從中忍位時開始觀境由博返約,變為減行減緣的修法,即首先從欲界苦諦的“非常”觀起,一直觀至第三十一位——上界道諦的“行”,減去末一位“出”,不作觀行,稱為減行。又從欲界苦諦的“非常”行觀起到第三十位——上界道諦的“如”,減去“行”位,又從頭修起,減至上界道諦的“道”位,至此上界道諦的四相均已減除,這稱為減緣。依此繼續,次第減行,如是經過七周減緣,二十四周減行,最後減去三十二行相中的三十一行,只留欲界苦諦的“非常”,此後觀欲界之“非常”,無間引起上忍位。此上忍位又以一剎那觀苦諦一行相入世第一法位。
關於最後的一行相,依根據不同可以任選苦諦中的一行。
四 三聖道
從世第一法善根緣苦諦境一行相無間即得無漏智慧,入於聖位。此後以無漏智慧始斷煩惱,由斷三界煩惱的種類、粗細的差別,可以安立見道、修道、無學道的諸果諸向聖位。
(一)三界煩惱
一切根本煩惱依其性質的差別可分兩類,即迷理惑與迷事惑。迷理惑是迷於四諦理所起的煩惱,它於見道位時始能頓斷,故又名為見惑(遍計煩惱)。迷事惑是迷於事所起的煩惱,因為它須於見道位後的修道位始能漸修漸斷,故又名為修惑(或思惑、俱生煩惱)。以十根本煩惱14而言,身見、邊見、邪見、見取見、戒禁取見、疑於見四諦理之同時即能斷除,為見道所斷,故名見惑。而貪、嗔、痴、慢就不是僅靠見道即能斷盡的,因為它們是與生俱來的,還需在此後的修道中一步步修持,依修道的智慧方能一分分地漸斷,因其為修道之所斷,故名修惑。
見惑是以四諦為對像所起的煩惱,可分八十八種(八十八使)。初計欲界見惑的數目,在苦諦下起十種煩惱;在集滅二諦下除去身見、邊見、戒禁取見,起其余的七惑;在道諦下除去身見、邊見,起其余的八惑,如此總計有三十二惑。因身見、邊見依身而起,只在苦諦中生起此妄見,所以於集、滅、道三諦中不會生起。而戒禁取見是修行的道因,故不會在集、滅二諦中生起。上界為禪定相應地,不再起嗔煩惱,除此之外,其見惑的種類與欲界完全相同,即色界、無色界各有二十八惑。所以統計三界見惑,共有八十八種。
修惑共有八十一品,欲界以貪、嗔、痴、慢為體,色、無色界以貪、痴、慢為體。三界分為九地,每一地的修惑隨其強弱分為上、中、下三品,每一品又分為三,如是九地各分九品,即為八十一品修惑。
(二)聖道階位
由世第一法善根引生苦法智忍,此忍無間緣欲界苦諦,得生苦法智。如是復緣上界苦諦,有苦類智忍及苦類智得生。因為最初現證四諦法真理故名法智,此後上界的境界與前相似,故以“類”安名。如此再緣其余集、滅、道三諦,又各有忍智四種產生,如是次第有十六心,總名為聖諦現觀。此十六心中忍是無間道,智是解脫道。又前十五剎那屬見道所攝,自第十六道類智開始,屬修道所攝。經由八忍七智,一一現觀三界四諦之理,由見四諦之理故而斷除緣三界四諦所起的八十八種見惑。
此後修道位中漸斷修惑,從欲界五趣雜居地到有頂非想非非想地,由粗而細共有八十一品修惑,如同所斷惑一一地中各有九品,能治道無間解脫九品亦然。
應知此中下下品修道智慧15能斷上上品惑,如是乃至上上品修道智慧能斷下下品惑。因為上上品的修道智慧初未生起,待其有時上上品等惑已經斷除。以喻說明,此斷惑過程如同洗衣,粗垢先除,逐步浣洗才能漸除細垢。又如粗暗微光能滅,而細暗則須大明才能消除。所以惑越微細越難斷除,下品惑須以上品修慧才能破。而無始時來展轉增益的上品諸惑則能令其頓斷,如經久時所集的眾病服少良藥即能頓愈,又如長時所集的大暗一剎那頃小燈即能滅除。
以下依斷修惑的差別安立四向四果。向即不斷趨向之義。
見道前十五剎那為預流向,第十六剎那為預流果。預流果最多於人間、天上有七番生死。
從欲界的第一品開始到斷第五品的過程為一來向,斷了第六品為一來果。一來果須於人天受一番生死。
在斷欲界第七八品的過程為不還向,斷了第九品為不還果。因不還果已斷盡欲界的修惑,從此便出欲界、不來欲界受生。
從色界初禪第一品惑開始到無色界有頂地之第九品斷無間道,這段過程的漸修漸斷為阿羅漢向,在阿羅漢向的最後位得金剛喻定,頓斷第八十一品惑而證得阿羅漢果,從此永超三界。至此已由修道位而入無學道位,小乘修學之事便告圓滿。
五 三十七道品
整個道諦修法的內容可歸攝於三十七道品之中,即修四念住、四正斷、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覺支、八聖道支,此三十七品順趨菩提,故又名菩提分法。
三十七道品依其實義又可攝於十法,即慧、勤、定、信、念、喜、舍、輕安、戒、尋。如理而解為慧,於境界心勇猛為勤,於境界一心寂靜為定,於七處心澄淨為信,於所緣境心明不忘為念,心安樂為喜,心無功用為舍,身心隨事為輕安,能平身口為戒,能思量為尋。如何攝為十法?即四念住、慧根、慧力、擇法覺支、正見以慧為體;四正斷、精進根、精進力、精進覺支、正精進以勤為體;四神足、定根、定力、定覺支、正定以定為體;信根、信力以信為體;念根、念力、念覺支、正念以念為體;正思維以尋為體。
修行者在開始修行時,心於多種境界散亂顛倒,妄念馳逐不息,如何使心安定下來呢?依修四念住就能滅除一切由貪等所生的憶念分別。四念法即:一、觀身不淨,人身本為三十六種不淨物所組成,通體穢濁,經中喻之為行廁,只要如實辨析體察,認識到身體的不淨,就能對治淨倒的煩惱。二、觀受是苦,眾生妄執苦痛為快樂,通過細致的觀察和精審周遍的思維,認識到一切所謂的快樂感受其實都是痛苦的本性,可以對治樂倒的煩惱。三、觀心無常,世間一切本是剎那剎那生滅無常的,眾生執為常恆不變,觀心之生滅無常,可以對治常倒的煩惱。四、觀法無我,本來宇宙的情器萬法都沒有實有的自性,而眾生卻妄執為有,認為其有實體,執此身心為我,此外則執為我所,觀一切法都是依賴條件(因、緣)而顯現,並沒有所謂的實法存在,可以對治我倒的煩惱。
由修四念住,依念住之慧力能生長精進,此時能正確策持自心,便應修四正斷,即:已生惡法令斷,未生惡法令不生,已生善法令增長,未生善法令生起。
由此勤勇精進,律心止惡進善,無惡業染污,善心增上,故而心安,無有憂悔,易於治心修成勝定,如是應修四神足。神足為定的異名,神指定果,因得定可受用種種神境,如可分一為多等,而足乃定因,指等持可由欲、勤、心、觀等而生。神足分四:一、欲神足:由希求的意樂增上而得定;二、勤神足:由精進增上而得定;三、心神足:由修止而得定;四、觀神足:由理觀行而得定。
由依止定,信等諸根而得增上,便成為出世法的增上緣,故於四神足後修五根。即:一、信根:誠信三寶、因果,相信自己能成道;二、精進根:對善法能排除困難而不斷進取;三、念根:對應修應斷念念不忘;四:定根:一心不亂而安住禪定;五、慧根:對所學所修通過如理的體察思維而得見正確的知見。五根如是安立次第之理為:首先對於因果起信心,為果修因,次起精進,由精進而念得安住於所緣,由念力執持心便得定,心得定因而能如實知(慧)。
由成五根,為能制伏所對治現行、不為煩惱屈伏,得牽生出世聖法之力,故應增上修習五力。即①信力:信根增長,能破諸種疑惑;②精進力:精進根增長,能破身心懈怠;③念力:念根增長,能破諸種邪念,成就出世正念;④定力:定根增長,能破諸亂想,發起禪定;⑤慧力:慧根增長,能遮止三界見思之惑。五根與五力的區別是前者可被煩惱屈伏,後者不可屈伏,具有破惡成善的力量。
五力具足,不久於見道位修八聖道。即正見、正思維、正語、正業、正命、正念、正精進、正定。之後於修道位修七覺支,即念覺支、擇法覺支、精進覺支、喜覺支、輕安覺支、定覺支、舍覺支。
相應於資糧、加行、見、修諸道位,三十七道品的各支分別在哪一位上增長呢16?
在資糧道初修業位,為止息顛倒,由念之勢力,於身、受、心、法,從自相、共相各個方面審察了知, 能摧四種顛倒,慧用勝,所以說念住增上。
在加行道順抉擇分位,煖法位中因已見生死過患、涅槃功德,遂能勇猛發勤精進,不墜生死,速趣涅槃,勤用勝,所以說正斷增上;頂法位中,能制心識,趣不退位,終不匱乏信等善根,定用勝,所以說神足增上;忍法位中,必不退墮,善根堅固,得增上義,所以說根增上;世第一法位中,不為煩惱所屈伏,力義勝,所以說力增上。
在見道位,所有道義都具足,所以說道支增上。
在修道位,趨近於菩提位,助覺勝,所以說覺支增。或於此位中斷九品惑,數數覺,所以說覺支增上。
由以上可知三十七道品貫穿修道的始終,是求證解脫的修要總綱。
三十七道品
四念住
觀身不淨 觀受是苦 觀心無常 觀法無我
資糧位(增上的道位)
四正斷
已生惡法令斷 未生惡法令不生 已生善法令增長 未生善法令生起
煖位
四神足
欲神足 勤神足 心神足 觀神足
頂位
五根
信根 精進根 念根 定根 慧根
忍位
五力
信力 精進力 念力 定力 慧力
世第一法位
七覺支
念覺支 擇法覺支 精進覺支 喜覺支 輕安覺支 定覺支 舍覺支
修道位
八聖道
正見 正思維 正語 正業 正命 正念 正精進 正定
見道位
Sorry, there were no replies found.
Log in to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