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詢問、尋找答案,向各方術數同好交流
與世界術數連接

術數社交學習平台討論區易理透析易學論文[原創]太极图、超光速的逻辑意义

  • [原創]太极图、超光速的逻辑意义

    Posted by 谷洪 on 3 10 月, 2004 在 5:24 上午

    [watermark]白话太极图、超光速的逻辑意义
    保护知识产权 谷子论坛 本文网址:http://www.guzi64.com/bbs/dispbbs.asp?boardid=38&id=129
    易以道阴阳,太极图显然也是用来道阴阳的,而最原始、最直观的阴阳则莫过于日光的向背、寒暑的交替了。我们现在来想象一个理想状态下的原始、简单的阴阳系统:我们可以把感受者在地球上感受寒暑的交替的那一点的绕日运行的轨道想象成是一个椭圆,假如不考虑大气层及地球自转等方面的影响(想象成地球沿轨道平转),我们所感觉到的温度就是绕日轨道上的点的温度,太阳位于这个椭圆的一个焦点上,逻辑上我们还可以想象有个太阴位于这个椭圆的另一个焦点上。令太阳释放热量,太阴释放冷量,热量为正,冷量为负。由于太阳、太阴距绕日轨道上的各点的距离不同,太阳、太阴释放的热量及冷量由于路程的损耗,到达绕日轨道各点时的热量与冷量的数量也就不相同。绕日轨道上各点所接受的热量与冷量的大小之和(按正负数加法理解,也就是绝对值之差)除以这一点的体积所得到的商,就是这一点的温凉度的大小。绕日轨道上的冬至点的凉度最大,令其大小为-c,春分点与秋分点的温凉度为0,夏至点的温度最大,令其大小为c,见图1。
    可以看出,我们所能感受到的只是绕日轨道上的各点的温凉度,其大小的范围为-c至c,而不是太阳与太阴相互作用而产生的所有的温凉度。令太阳所在焦点的温度最高,为a,太阴所在焦点的凉度最高,为-a,温凉度-a至a之间的温凉度的大小表示的就是所有温凉度的大小。其中的-c至c之间的温凉度的大小,绕日轨道上都有,对于绕日轨道来说为有(温凉度),我们可将其大小称之为有度,温度为正有、为阳,凉度为负有、为阴;其中春分点与秋分点的温度为0,没有温凉度,为我们所能感受到的无,是有中之无,其大小也是有中之大小;而所有的温凉度的大小中的-a至-c与c至a温凉度的大小,绕日轨道上都没有,对于绕日轨道来说为无,是绕日轨道上没有的温凉度,对于绕日轨道来说,其温凉度的大小为无的大小,我们可称之为无度,其中的-a至-c为负无,为阴,为阳之无,所以如果要在绕日轨道上的有中表示它,其位置应当在阳之极中;其中的c至a为正无,为阳,为阴之无,所以如果要在绕日轨道上的有中表示它,其位置应当在阴之极中。先民通过太极图形象地记录了他们对阴阳原理的这一认识,如图2。
    在图2中,白表示阳,黑表示阴。白鱼身表示阳有,黑鱼身表示阴有。其中的鱼尾尖表示温度或凉度为0。鱼头表示有度中的温度或凉度最大。黑鱼眼表示阴之极-a至-c,在白鱼头中表示阳有之无,白鱼眼表示阳之极c至a,在黑鱼头中表示阴有之无。黑白鱼形纠缠在一起表示阴阳之间的相互作用、阴阳相抱。
    当我把我这种对太极图的理解发给一些易友后,有人对我这种把阴极、阳极与零混为一谈不知如何理解。其实这是我们学问太高了的原故,失去了对数的本原认识,正如大科学家们发明了相对论后反而找不到超光速了一样。
    前面我们说过,绕日轨道上某点所接受的热量与冷量的大小之和(按正负数加法理解,也就是绝对值之差)除以这一点的体积所得到的商,就是这一点的温凉度的大小,也就是有度的大小,显然,这一点的体积除以这一点所接受的热量与冷量的大小之和所得到的商,也表示一种规定的大小,相对于有度,我们可以把这个规定称之为无度。无也是有大小的,过去我们总认为只有有度为0时才是无,是错误的。所谓的有度为0的无,按照绝对大小的理解,只不过是无度的无穷大,在我们确定了我们感受有度的单位的大小后,每一个有度的大小,同时也就是一个无度的大小,有度的大小与无度的大小永远是互为倒数的关系。既然是互为倒数关系,我们用小学乘除法的定义就能知道互为倒数是怎么产生的:所谓互为倒数,能且只能是我们把所要研究计算的某一概念的某一大小规定为1个单位的大小,当我们把这个单位的大小乘以多少倍得到一个表示大小的数时,这个数所对应的倒数就是把这个单位的大小除以同样的多少倍所得到的表示大小的数。如果把有度或无度的大小想象成实物,再假定我们把某一大小的有度或无度实物想象成一个实物的单位的大小,那么,所谓的实物有度的大小,就是把这个实物的单位的大小进行简单地堆砌多少次的乘法或简单地切割成多少份的除法。
    简单分割成多少份的除法的思想适合总体考察世界,应是相对论的思想内容,只是科学家们用惯了高等数学的手段,忽略了能用这一低级思想解释某些逻辑问题的方法:在相对论中,光速是所有可能的物理速度的极限,是最大的速度,如果我们把光速也想象成一个实物的话,那么我们也就可以把观测者所能观测到的所有速度想象成无不是这个以这个实物光速为实物单位大小,用简单分割的除法得来的,而把以实物光速为实物单位的大小简单堆砌的乘法所得到的实物的大小,与这些观测者所能观测到的实物速度的大小是一一对应的互为倒数的关系,从概念上来说,由于过去科学家们没有考虑过它们是与把以实物光速为单位大小分割相对立的对实物光速堆砌的所得,所以将其称为超光速。其实,从分割与堆砌的对立的角度来看,由于把以实物光速为实物单位大小的简单分割的除法得到的是实物速度的大小,从性质上而言,把与其对立的以实物光速为实物的单位大小的简单堆砌的乘法得到的物理规定的大小,不应再是实物速度的大小的性质,而应是与其对立的实物静止方面的大小的性质,过去我们总认为只有速度为零时才是静止,这种观点是错误的。相对于表示运动大小的速度,我们可暂时将这种表示静止大小的物理规定称之为缓度。
    只要观测者观测物体运动的速度的单位大小确定了,观测物体静止的单位大小也就随之确定,观测到每一个物体运动速度的大小时,同时也就观测到了这个物体静止缓度的大小,这个物体的运动速度的大小与静止缓度的大小是一一对应的互为倒数的关系。我们知道,光速大约c=300000千米每秒,方才我们是以光速为一个单位的大小,这样,我们就可以通过相对论推导出,当我们以光速为一个单位的大小时,我们所用的位移的单位大小为 千米,时间的单位大小为 秒。暂时假定此时位移的单位为“位”,时间的单位为“时”,
    1位= 千米
    1时= 秒
    所谓的以光速为一个单位的大小,就是以1位每时为一个单位的大小,当观测者自以为把1个单位的位每时进行了简单均匀地分割减少而仅取其中的一份大小时,由于光速是最大的物理速度,所以分割出的这一份是一个物理速度,其单位为位每时,观测者就观测到了一个物体以分割光速而得到的这个物理速度的大小对于自己所做的相对运动,这个物理速度的大小的范围显然为0至1个位每时,换算成1千米每秒为一个单位的大小,就变换成为0至300000个千米每秒;而当观测者自以为把1个单位的位每时或进行了简单均匀地堆砌增大时,其单位为时每位,观测者就观测到了一个物体以堆砌光速度而得到的这个物理缓度的大小对于自己所做的相对静止,这个物理缓度的大小的范围显然为1至无穷大个时每位,换算成1秒每千米为一个单位的大小,就变换成为300000至无穷大个秒每千米。由于观测者观测物体的运动与静止所使用的是同一个直尺、同一个时钟,所以假如上述光速减少的倍数与上述光缓增加的倍数相同,则观测者所观测到的就是以光速度为物体运动速度的1个单位的大小以及物体静止缓度的一个单位的大小而产生的同一物体的运动的速度与静止的缓度。
    简单堆砌多少份的乘法的思想应是原子(分子)论的思想内容,可惜科学家们没有看出它与等光速原理的因果关系,而弄出了个一摩尔的阿佛加德罗常数来,虽然计算方便了,却使得原子论的理论本源更加模糊。
    现在我们再以任意的一个v千米每秒为一个单位的大小,来观测物体的运动,当我们观测光速度时,我们知道,光速度为c=300000千米每秒,所以,我们此时观测光速度的大小为c/v个v千米每秒(暂时先不考虑相对论中的等光速原理),则所对应的光缓度的大小为c/v个v千米每秒的倒数即v/c个v秒每千米。可以看出,大于v千米每秒的物体运动的速度都可以看作是由v千米每秒为一个单位的大小简单堆砌而来,并同时产生了由v千米每秒这个单位大小简单分割而来的1至v/c个v秒每千米的物体静止的缓度;反之,小于v千米每秒的物体运动的速度都可以看作是由v千米每秒这个单位的大小简单分割而来,并同时产生了与之相对应的物体静止的缓度,但由于等光速原理的作用,这个v千米每秒的大小却不能无限分割,最多只能分割c/v份,产生的最小的物体运动速度的大小为v/c个v千米每秒,并同时产生的相应的最大的物体静止的缓度为把v千米秒这个单位大小简单堆砌c/v次的c/v个v秒每千米。
    上述的v/c个v千米每秒的速度换算成1千米每秒为一个单位的大小时,则为 千米每秒,现在我们再以 千米每秒为一个单位的大小,速度v千米每秒是由速度 千米每秒这个单位大小简单地堆砌c/v次而得来的,即v千米每秒等于c/v个 千米每秒,而其对应的缓度显然为v/c个 秒每千米,换算成以1千米每秒为一个单位的大小就是 。
    通常我们都是从以1千米每秒为速度的一个单位的大小、1秒每千米为缓度的一个单位的大小这个角度,来研究考察物体运动的速度的大小与物体静止缓度的大小,从这个角度来看上述过程,则 千米每秒为速度v千米每秒的原子(分子)形式:既有简单堆砌乘以c/v成为c/v个 千米每秒即v千米每秒的物体运动速度的性质,也有简单分割除以c/v成为在以 千米每秒为一个单位大小的系统中与c/v个 千米每秒相对应的v/c个 秒每千米即 秒每千米的物体静止缓度的性质。也就是说, 千米每秒既有 个1千米每秒的物体运动速度的大小的性质,可以进行简单堆砌的乘法而形成大于 千米每秒小于v千米每秒之间的所有大小的物体运动的速度;也有 个1秒每千米物体静止缓度的大小的性质,可以进行简单分割的除法而形成小于 秒每千米大于 秒每千米之间的所有大小的物体静止的缓度。
    如此形成的速度v与如此形成的与之对应的缓度 的相减之差

    中的 就是我们可以通过《相对论》中的速度相加原理推导出的物体运动速度的观测者观测到的运动物体本身的运动速度的单位大小的减少;作为相减之差,可以按照本谷子的原子论理解成:v千米每秒的性质的大小虽然还是v千米每秒这么大,但其保持这种性质的能力却只有 千米每秒这么大了。我就是因为在十三、四年前通过下面杠杆平衡的原理论证正负阴阳两极相通时得出这个结果的,随即从一本哲学书上发现与《相对论》中的直尺时钟所形成的速度的单位大小的结论相同,从此了以高中力学常识水平研究《相对论》的历史,苦哇!
    如此形成的速度v与如此形成的与之对应的缓度的 相加之和

    中的 就是我们可以通过《相对论》中的速度相加原理推导出的物体运动速度的观测者用来观测速度v所使用的单位大小的增加;作为相加之和,也表示一种规定,表示图3中支点的作用力,具体应怎么\n表述好,我还未悟出,各位其
    勉哉!
    上述速度与缓度的关系,用力
    学中的杠杆平衡的原理来理解
    会更形象一些(如图3)。我们
    知道,动力与动力臂的乘积等于
    力与阻力臂有乘积,我们把速度
    v的大小想象成动力的大小,缓
    度 的大小想象成阻力的大小,显然,AO为动力臂,BO为阻力臂,AO/BO= /v。 表示动力臂的受力, 表示杠杆AB对支点O的作用力。
    前面我们说了, 千米每秒既有 个1千米每秒的物体运动速度的大小的性质,可以进行简单堆砌的乘法而形成大于 千米每秒小于v千米每秒之间的所有大小的物体运动的速度;也有 个1秒每千米物体静止缓度的大小的性质,可以进行简单分割的除法而形成小于 秒每千米大于 秒每千米之间的所有大小的物体静止的缓度。所以 千米每秒的动力臂的受力为零,用原子论的观点来解读,就是速度 千米每秒是速度v的原子状态,因为它虽然仍有v/c个速度v千米每秒的性质,但它保持v千米每秒的性质的能力为0,已没有保持速度v千米每秒的性质的能力。
    下面再谈谈超光速。按照通常的理解,超光速就是光速的继续增加,也可以理解成把光速进行简单的堆砌(不一定非得整数倍),我们前面说了,这种观点是错误的,这种堆砌的结果是缓度性质的物理规定,而不是速度性质的物理规定,得不到超光速。那么如何才能得到超光速呢?这是一个好笑的逻辑游戏,从前面我们知道,对于任意一个速度v,它的原子状态为v/c个v,把这v/c个v进行简单的堆砌,就会得到v性质的速度v/c个v至1个v,而把这v/c个v进行简音的分割,就会得到与上述速度相对应的以v/c个v为一个单位大小的1至v/c个(v/c个v)的物体静止的缓度,而这些缓度在以v为一个缓度的单位大小系统里为 个v单位大小,对应的速度为 个v单位大小,都是以v为单位大小的超光速。当v=c时, 都等于1,为光速。可以看出,除光速c以外,所有的任意一个速度v都同时表示是以某一更大的速度为单位大小的超光速。通常我们都是以自认为的1千米每秒为一个单位的大小,那么,我们通常认为小于1/c千米每秒的速度1?c千米每秒至 千米每秒实质上都是以v/c千米每秒为单位大小与v/c千米每秒至1千米每秒的速度所对应的物休静止的缓度1/c秒每千米至 秒每千米,这些个缓度所对应的以1千米每秒为一个单位大小的速度就是大于c千米每秒小于或等于 千米每秒的超光速。
    太极图所象的有无阴阳以及任何一对阴阳概念都可参照上述物体运动的速度与物体静止的缓度概念的形式来理解,我就不在这里重复了。
    本文从义理、数理、物理三个角度论证了我对太极图的理解,虽逻辑有待加强,但其正确性、本源性已不容怀疑,下一步就可以进行我所谓的太极图的分解与组合了。
    2004年5月8日草就。
    [/watermark]

    谷洪 replied 21 年 前 1 Member · 1 Reply
  • 1 Reply
  • 谷洪

    會員
    3 10 月, 2004 在 1:24 下午

    [watermark]白话太极图、超光速的逻辑意义
    保护知识产权 谷子论坛 本文网址:http://www.guzi64.com/bbs/dispbbs.asp?boardid=38&id=129
    易以道阴阳,太极图显然也是用来道阴阳的,而最原始、最直观的阴阳则莫过于日光的向背、寒暑的交替了。我们现在来想象一个理想状态下的原始、简单的阴阳系统:我们可以把感受者在地球上感受寒暑的交替的那一点的绕日运行的轨道想象成是一个椭圆,假如不考虑大气层及地球自转等方面的影响(想象成地球沿轨道平转),我们所感觉到的温度就是绕日轨道上的点的温度,太阳位于这个椭圆的一个焦点上,逻辑上我们还可以想象有个太阴位于这个椭圆的另一个焦点上。令太阳释放热量,太阴释放冷量,热量为正,冷量为负。由于太阳、太阴距绕日轨道上的各点的距离不同,太阳、太阴释放的热量及冷量由于路程的损耗,到达绕日轨道各点时的热量与冷量的数量也就不相同。绕日轨道上各点所接受的热量与冷量的大小之和(按正负数加法理解,也就是绝对值之差)除以这一点的体积所得到的商,就是这一点的温凉度的大小。绕日轨道上的冬至点的凉度最大,令其大小为-c,春分点与秋分点的温凉度为0,夏至点的温度最大,令其大小为c,见图1。
    可以看出,我们所能感受到的只是绕日轨道上的各点的温凉度,其大小的范围为-c至c,而不是太阳与太阴相互作用而产生的所有的温凉度。令太阳所在焦点的温度最高,为a,太阴所在焦点的凉度最高,为-a,温凉度-a至a之间的温凉度的大小表示的就是所有温凉度的大小。其中的-c至c之间的温凉度的大小,绕日轨道上都有,对于绕日轨道来说为有(温凉度),我们可将其大小称之为有度,温度为正有、为阳,凉度为负有、为阴;其中春分点与秋分点的温度为0,没有温凉度,为我们所能感受到的无,是有中之无,其大小也是有中之大小;而所有的温凉度的大小中的-a至-c与c至a温凉度的大小,绕日轨道上都没有,对于绕日轨道来说为无,是绕日轨道上没有的温凉度,对于绕日轨道来说,其温凉度的大小为无的大小,我们可称之为无度,其中的-a至-c为负无,为阴,为阳之无,所以如果要在绕日轨道上的有中表示它,其位置应当在阳之极中;其中的c至a为正无,为阳,为阴之无,所以如果要在绕日轨道上的有中表示它,其位置应当在阴之极中。先民通过太极图形象地记录了他们对阴阳原理的这一认识,如图2。
    在图2中,白表示阳,黑表示阴。白鱼身表示阳有,黑鱼身表示阴有。其中的鱼尾尖表示温度或凉度为0。鱼头表示有度中的温度或凉度最大。黑鱼眼表示阴之极-a至-c,在白鱼头中表示阳有之无,白鱼眼表示阳之极c至a,在黑鱼头中表示阴有之无。黑白鱼形纠缠在一起表示阴阳之间的相互作用、阴阳相抱。
    当我把我这种对太极图的理解发给一些易友后,有人对我这种把阴极、阳极与零混为一谈不知如何理解。其实这是我们学问太高了的原故,失去了对数的本原认识,正如大科学家们发明了相对论后反而找不到超光速了一样。
    前面我们说过,绕日轨道上某点所接受的热量与冷量的大小之和(按正负数加法理解,也就是绝对值之差)除以这一点的体积所得到的商,就是这一点的温凉度的大小,也就是有度的大小,显然,这一点的体积除以这一点所接受的热量与冷量的大小之和所得到的商,也表示一种规定的大小,相对于有度,我们可以把这个规定称之为无度。无也是有大小的,过去我们总认为只有有度为0时才是无,是错误的。所谓的有度为0的无,按照绝对大小的理解,只不过是无度的无穷大,在我们确定了我们感受有度的单位的大小后,每一个有度的大小,同时也就是一个无度的大小,有度的大小与无度的大小永远是互为倒数的关系。既然是互为倒数关系,我们用小学乘除法的定义就能知道互为倒数是怎么产生的:所谓互为倒数,能且只能是我们把所要研究计算的某一概念的某一大小规定为1个单位的大小,当我们把这个单位的大小乘以多少倍得到一个表示大小的数时,这个数所对应的倒数就是把这个单位的大小除以同样的多少倍所得到的表示大小的数。如果把有度或无度的大小想象成实物,再假定我们把某一大小的有度或无度实物想象成一个实物的单位的大小,那么,所谓的实物有度的大小,就是把这个实物的单位的大小进行简单地堆砌多少次的乘法或简单地切割成多少份的除法。
    简单分割成多少份的除法的思想适合总体考察世界,应是相对论的思想内容,只是科学家们用惯了高等数学的手段,忽略了能用这一低级思想解释某些逻辑问题的方法:在相对论中,光速是所有可能的物理速度的极限,是最大的速度,如果我们把光速也想象成一个实物的话,那么我们也就可以把观测者所能观测到的所有速度想象成无不是这个以这个实物光速为实物单位大小,用简单分割的除法得来的,而把以实物光速为实物单位的大小简单堆砌的乘法所得到的实物的大小,与这些观测者所能观测到的实物速度的大小是一一对应的互为倒数的关系,从概念上来说,由于过去科学家们没有考虑过它们是与把以实物光速为单位大小分割相对立的对实物光速堆砌的所得,所以将其称为超光速。其实,从分割与堆砌的对立的角度来看,由于把以实物光速为实物单位大小的简单分割的除法得到的是实物速度的大小,从性质上而言,把与其对立的以实物光速为实物的单位大小的简单堆砌的乘法得到的物理规定的大小,不应再是实物速度的大小的性质,而应是与其对立的实物静止方面的大小的性质,过去我们总认为只有速度为零时才是静止,这种观点是错误的。相对于表示运动大小的速度,我们可暂时将这种表示静止大小的物理规定称之为缓度。
    只要观测者观测物体运动的速度的单位大小确定了,观测物体静止的单位大小也就随之确定,观测到每一个物体运动速度的大小时,同时也就观测到了这个物体静止缓度的大小,这个物体的运动速度的大小与静止缓度的大小是一一对应的互为倒数的关系。我们知道,光速大约c=300000千米每秒,方才我们是以光速为一个单位的大小,这样,我们就可以通过相对论推导出,当我们以光速为一个单位的大小时,我们所用的位移的单位大小为 千米,时间的单位大小为 秒。暂时假定此时位移的单位为“位”,时间的单位为“时”,
    1位= 千米
    1时= 秒
    所谓的以光速为一个单位的大小,就是以1位每时为一个单位的大小,当观测者自以为把1个单位的位每时进行了简单均匀地分割减少而仅取其中的一份大小时,由于光速是最大的物理速度,所以分割出的这一份是一个物理速度,其单位为位每时,观测者就观测到了一个物体以分割光速而得到的这个物理速度的大小对于自己所做的相对运动,这个物理速度的大小的范围显然为0至1个位每时,换算成1千米每秒为一个单位的大小,就变换成为0至300000个千米每秒;而当观测者自以为把1个单位的位每时或进行了简单均匀地堆砌增大时,其单位为时每位,观测者就观测到了一个物体以堆砌光速度而得到的这个物理缓度的大小对于自己所做的相对静止,这个物理缓度的大小的范围显然为1至无穷大个时每位,换算成1秒每千米为一个单位的大小,就变换成为300000至无穷大个秒每千米。由于观测者观测物体的运动与静止所使用的是同一个直尺、同一个时钟,所以假如上述光速减少的倍数与上述光缓增加的倍数相同,则观测者所观测到的就是以光速度为物体运动速度的1个单位的大小以及物体静止缓度的一个单位的大小而产生的同一物体的运动的速度与静止的缓度。
    简单堆砌多少份的乘法的思想应是原子(分子)论的思想内容,可惜科学家们没有看出它与等光速原理的因果关系,而弄出了个一摩尔的阿佛加德罗常数来,虽然计算方便了,却使得原子论的理论本源更加模糊。
    现在我们再以任意的一个v千米每秒为一个单位的大小,来观测物体的运动,当我们观测光速度时,我们知道,光速度为c=300000千米每秒,所以,我们此时观测光速度的大小为c/v个v千米每秒(暂时先不考虑相对论中的等光速原理),则所对应的光缓度的大小为c/v个v千米每秒的倒数即v/c个v秒每千米。可以看出,大于v千米每秒的物体运动的速度都可以看作是由v千米每秒为一个单位的大小简单堆砌而来,并同时产生了由v千米每秒这个单位大小简单分割而来的1至v/c个v秒每千米的物体静止的缓度;反之,小于v千米每秒的物体运动的速度都可以看作是由v千米每秒这个单位的大小简单分割而来,并同时产生了与之相对应的物体静止的缓度,但由于等光速原理的作用,这个v千米每秒的大小却不能无限分割,最多只能分割c/v份,产生的最小的物体运动速度的大小为v/c个v千米每秒,并同时产生的相应的最大的物体静止的缓度为把v千米秒这个单位大小简单堆砌c/v次的c/v个v秒每千米。
    上述的v/c个v千米每秒的速度换算成1千米每秒为一个单位的大小时,则为 千米每秒,现在我们再以 千米每秒为一个单位的大小,速度v千米每秒是由速度 千米每秒这个单位大小简单地堆砌c/v次而得来的,即v千米每秒等于c/v个 千米每秒,而其对应的缓度显然为v/c个 秒每千米,换算成以1千米每秒为一个单位的大小就是 。
    通常我们都是从以1千米每秒为速度的一个单位的大小、1秒每千米为缓度的一个单位的大小这个角度,来研究考察物体运动的速度的大小与物体静止缓度的大小,从这个角度来看上述过程,则 千米每秒为速度v千米每秒的原子(分子)形式:既有简单堆砌乘以c/v成为c/v个 千米每秒即v千米每秒的物体运动速度的性质,也有简单分割除以c/v成为在以 千米每秒为一个单位大小的系统中与c/v个 千米每秒相对应的v/c个 秒每千米即 秒每千米的物体静止缓度的性质。也就是说, 千米每秒既有 个1千米每秒的物体运动速度的大小的性质,可以进行简单堆砌的乘法而形成大于 千米每秒小于v千米每秒之间的所有大小的物体运动的速度;也有 个1秒每千米物体静止缓度的大小的性质,可以进行简单分割的除法而形成小于 秒每千米大于 秒每千米之间的所有大小的物体静止的缓度。
    如此形成的速度v与如此形成的与之对应的缓度 的相减之差

    中的 就是我们可以通过《相对论》中的速度相加原理推导出的物体运动速度的观测者观测到的运动物体本身的运动速度的单位大小的减少;作为相减之差,可以按照本谷子的原子论理解成:v千米每秒的性质的大小虽然还是v千米每秒这么大,但其保持这种性质的能力却只有 千米每秒这么大了。我就是因为在十三、四年前通过下面杠杆平衡的原理论证正负阴阳两极相通时得出这个结果的,随即从一本哲学书上发现与《相对论》中的直尺时钟所形成的速度的单位大小的结论相同,从此了以高中力学常识水平研究《相对论》的历史,苦哇!
    如此形成的速度v与如此形成的与之对应的缓度的 相加之和

    中的 就是我们可以通过《相对论》中的速度相加原理推导出的物体运动速度的观测者用来观测速度v所使用的单位大小的增加;作为相加之和,也表示一种规定,表示图3中支点的作用力,具体应怎么\n表述好,我还未悟出,各位其
    勉哉!
    上述速度与缓度的关系,用力
    学中的杠杆平衡的原理来理解
    会更形象一些(如图3)。我们
    知道,动力与动力臂的乘积等于
    力与阻力臂有乘积,我们把速度
    v的大小想象成动力的大小,缓
    度 的大小想象成阻力的大小,显然,AO为动力臂,BO为阻力臂,AO/BO= /v。 表示动力臂的受力, 表示杠杆AB对支点O的作用力。
    前面我们说了, 千米每秒既有 个1千米每秒的物体运动速度的大小的性质,可以进行简单堆砌的乘法而形成大于 千米每秒小于v千米每秒之间的所有大小的物体运动的速度;也有 个1秒每千米物体静止缓度的大小的性质,可以进行简单分割的除法而形成小于 秒每千米大于 秒每千米之间的所有大小的物体静止的缓度。所以 千米每秒的动力臂的受力为零,用原子论的观点来解读,就是速度 千米每秒是速度v的原子状态,因为它虽然仍有v/c个速度v千米每秒的性质,但它保持v千米每秒的性质的能力为0,已没有保持速度v千米每秒的性质的能力。
    下面再谈谈超光速。按照通常的理解,超光速就是光速的继续增加,也可以理解成把光速进行简单的堆砌(不一定非得整数倍),我们前面说了,这种观点是错误的,这种堆砌的结果是缓度性质的物理规定,而不是速度性质的物理规定,得不到超光速。那么如何才能得到超光速呢?这是一个好笑的逻辑游戏,从前面我们知道,对于任意一个速度v,它的原子状态为v/c个v,把这v/c个v进行简单的堆砌,就会得到v性质的速度v/c个v至1个v,而把这v/c个v进行简音的分割,就会得到与上述速度相对应的以v/c个v为一个单位大小的1至v/c个(v/c个v)的物体静止的缓度,而这些缓度在以v为一个缓度的单位大小系统里为 个v单位大小,对应的速度为 个v单位大小,都是以v为单位大小的超光速。当v=c时, 都等于1,为光速。可以看出,除光速c以外,所有的任意一个速度v都同时表示是以某一更大的速度为单位大小的超光速。通常我们都是以自认为的1千米每秒为一个单位的大小,那么,我们通常认为小于1/c千米每秒的速度1?c千米每秒至 千米每秒实质上都是以v/c千米每秒为单位大小与v/c千米每秒至1千米每秒的速度所对应的物休静止的缓度1/c秒每千米至 秒每千米,这些个缓度所对应的以1千米每秒为一个单位大小的速度就是大于c千米每秒小于或等于 千米每秒的超光速。
    太极图所象的有无阴阳以及任何一对阴阳概念都可参照上述物体运动的速度与物体静止的缓度概念的形式来理解,我就不在这里重复了。
    本文从义理、数理、物理三个角度论证了我对太极图的理解,虽逻辑有待加强,但其正确性、本源性已不容怀疑,下一步就可以进行我所谓的太极图的分解与组合了。
    2004年5月8日草就。
    [/watermark]

Log in to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