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詢問、尋找答案,向各方術數同好交流
與世界術數連接

術數社交學習平台討論區岐黄易脉漫談中國武術與書法

  • 漫談中國武術與書法

    Posted by sai07172000 on 17 9 月, 2005 在 11:30 上午

    漫談中國武術與書法
     
    邱文頊
    邱文頊先生,是武術界的奇人,傳習客家古拳法?流民拳,曾獲全台書法比賽第一名,歷任過文化大學散打隊教練,對武術的技擊實戰頗有心得,目前到國外進修博士
     武術源於中國屬於世界。中華武術與書法藝術在歷史的恆河中綿延流長歷久不衰。在中國古代社會,祭祀和征伐被認為是國家最重要的兩件事情,左傳?成公十三年:「國之大事,在祀與戎」。因此武術與軍事有不解之緣,武術的主要作用在於提升國家軍隊武力、整軍備戰、抵抗外辱,而今精銳武器取代了它的地位與重要性,雖然如此,中國武術依然深植每一個中國人的心中。學習武術不僅益於身體之鍛鍊,更有助於精神之修養,並融匯哲學、生理、心理、醫理、拳理、兵法、藝術於一爐。
    遠在二千多年前中國秦代發明毛筆,數千年來便以此為書寫的工具,而西元前五十年有人利用鵝毛筆,沾上墨水寫字。1780年英國人哈里遜發明以金屬製作筆尖,不久法國人利用石墨和黏土攪拌製成鉛筆,1884年英國製造出第一支鋼筆,1914年美國人在筆尖處鑲上一個金屬的鋼珠,書寫時鋼珠會滾動把油墨帶出,這就是原子筆。隨著東西方文化的交流融合,於民國初年鋼筆、鉛筆與原子筆傳入中國,改變中國數千年以毛筆書寫的習慣。鋼筆、鉛筆與原子筆雖然取代其實用便利性,但其藝術欣賞的價值卻未因此而泯滅。
    中國武術與書法藝術相互輝映,為中國固有的傳統文化。各有其各自獨立的內涵、規律、法則乃臻師法自然,形成中華民族不同特點的藝術,雖然各有其特殊性,亦有其相通之處。中國武術與書法博大浩瀚非以下幾點所能涵蓋,然而筆者孤陋寡聞、見識不豐,僅就個人拙見粗略歸納幾點:

    一、論勁與力
    武術太極拳中所謂「勁」乃是自踵至頂,即其起於腳根,發於腿,主宰於腰間,形於手指,發於脊骨,由腳而腿而腰,一氣呵成;意即由足心、踝、膝、胯、腰、脊、肩、肘、腕、指,各關節貫穿所釋放的一種力的表現。
    發勁時要求勁整,所謂「周身合下成千斤」如此方能借力使力、四兩撥動千斤。勁與力之別在於:「力散勁整,力滯勁活,力斷勁連,力浮勁沉,力鈍勁速…。」清代李亦畬?五字訣:「…彼有力,我亦有力,我力在先;彼無力,我亦無力,我意仍在先。要刻刻留意,挨何處,心要用在何處,須不丟不頂。如此做法一年半載便能施於身。」武術講究「不用力」並非「不要力」,其實「用意不用力」,是指運用思想去支配行動,而無須時時刻刻留意於用力方面,因為勁力是隨著招式技巧而產生。武術中若缺乏勁力的拳腳功夫只能說是花拳繡腿、僅供觀賞,而毫無內涵可言,習武之我輩不得不察;誠如明代武將戚繼光?紀效新書中所言:「凡比較武藝,務要俱照示學習實敵本事,真可對搏打者,不許仍學習花槍等法,徒支虛架,以圖人前美觀」。
    書法的點、劃無不是勁力的表現,晉代衛夫人?筆陣圖:「下筆點畫,撥撇屈曲,皆須盡一身之力而送之」。傳為王羲之?書論:「每作一點畫,皆懸管掉之,令其鋒開,自然勁健矣」。至於東漢蔡邕?九勢:「藏頭護尾,力在字中,下筆用力,肌膚之麗」。清代蔣和:「字無一筆可以不用力,無一法可以不用力。即牽絲使轉亦皆有力。力注筆尖而以和平出之,好善舞竿者,神注竿頭;善用槍者,力在槍尖也」。林韞?撥鐙序中云:「盧肇謂林韞曰:子學吾書,但求其力耳。殊不知用筆之力,不在於力;用於力,筆死矣!」宋代書法名家米芾?海岳名言:「世人多寫大字時,用力捉筆,字愈無筋骨神氣,作圓筆頭如蒸餅,大可鄙笑!要須如小字鋒勢備全,都無刻意做作乃佳!」清代包世臣?藝舟雙楫疏證:「余既心儀遒麗之旨,知點畫細如絲髮,皆須全身力到。始歎前此十年,學成提肘,不為虛費也」。書法之筋、骨、神、氣鋒勢備全,都流露著內在的勁力,也就是筆力,勁力絕非靠用力捉筆或是刻意做作所能取得的,必需熟練技巧更需依賴全身之力才能達到,而缺乏勁力的書法像春蛇秋蚓般索然無味不足為觀。
    綜觀歷代書法名家與武術名家的立論中,對勁力的詮釋皆一致認為:勁力的發揮須仰賴全身各處之力貫串融會方能達到。北代米南宮?論書佳句:「無往不收,無垂不縮」,董其昌譽為書法理論之八字真言,書法用筆有收有放,每往必收,每垂必縮,含蓄蘊藉而鋒芒不露,不輕挑浮躁。每一點劃,筆鋒是欲右先左,欲左先右,欲上先下,欲下先上與太極拳中:意欲向上,必先寓下,意欲向左,必先右去,向前之勢必有後撐,前後左右,內外相合,筆牽意連,虛實相間,靜中生動,陰陽協調。武術中拳打、腿踢在於勁力未盡之前,拳腿即刻收回,如此勁力方能收放自如。
    書法與武術的勁力彼此息息相關,包世臣?藝舟雙楫疏證中答熙載九問中云:「學書如學拳,學拳者身法、步法、手法,扭筋對骨,出手起腳,必極筋之所能至,使之內氣通而外勁出。予所謂臨摹古帖,筆畫地步,必比帖肥長過半,乃能盡其勢而傳其意者也。至學拳已成,真氣養足,其骨節節可轉,其筋條條皆直,如對強敵,可以一指取之於分寸之間,若無事者。書家自運之道,亦如是矣」。
    武術與書法兩者之間不僅強調勁力,更將勁力巧妙靈活運用,在書法中是利用提、按、頓、挫等技巧,在武術中則是透過踢、打、拿、摔等表現出勁力的技巧。

    二、論氣
    舉凡具有動能力量作用,而為目所不能見之物,稱之為「氣」,氣是宇宙萬物發生變化的動力。因此古人認為:「宇宙間的一切皆是由氣之運動變化而產生。氣是構成、維持人體生理機能活動之動力,亦是維持生命活動之基本物質」。孟子?公孫丑篇云:「志壹則氣動,氣壹則動志也。今夫蹶者,趨者,是氣也;而反動其心。敢問夫子惡乎長?曰:我知言;我善養吾浩然之氣。敢問何謂浩然之氣?曰:難言也。其為氣也,至大至剛;以直養而無害,則塞於天地之間」。再如明代醫學家張景岳於景岳全書所云:「人之有生,全賴此氣」。莊子?知北游:「人之生,氣之聚也。聚則為生,散則為死」。老子道德經?第十章中:「載營魄抱一,能無離乎?專氣致柔,能嬰兒乎?」。管子?內業篇:「搏氣如神,萬物備存」。
    「氣」在中國是運用得很廣泛,內涵相當豐富的範疇。武術中對「氣」相當重視,以意導氣,力從氣出、氣隱力厚,氣運力實。武術拳經有所謂的氣在骨中行;更有所謂的氣沈丹田、以心行氣、以氣運身、氣宜鼓盪…等都說明氣在武術中的重要性。少林拳譜云:「捶打十分力,力從氣中出,運氣貴乎緩,用氣貴乎急,緩急神其術,盡在一呼吸」。藝以習而精,氣以用而出,業精於勤而荒於嬉,久練則妙自出。沈壽在氣通三關訣中云:「起根、順中、達於梢,意到氣到勁自到。意不在氣,氣不滯,氣通三關勁始到,鬆開肢體十五關,引活氣血是正道。氣血暢活體自健,白髮老翁勝少年」。陳式太極拳拳譜中云:「以心行氣,務令沈著,乃能收斂入骨。以氣運身,務令順遂,乃能便利從心。心為令,氣為旗,氣以直養而無害。全身意在神,不在氣,在氣則滯」。習武者須以心行氣,心為發令處,氣為奉令而行之所,一舉一動皆要用意不用力,意到而後動,如此方能意到氣到,氣到勁至,久練才能收斂入骨達到行氣深入的功夫。
    書法亦講究氣,氣是通過線條的律動而傳達出來的節奏,元代書法家陳繹曾列舉書法中,氣的種種情況:「清和肅壯,奇麗古澹,互有出入者是。窗明几淨,氣自然清;筆墨不滯,氣自然和;山水仙隱,氣自然肅;珍怪豪傑,氣自然奇;佳麗園地,氣自然麗;造化上古,氣自然古;幽貞閑適,氣自然澹。故書不獨稽其點畫也,亦想見其高山流水之志焉。」;以上八種交相為用,變化又無窮矣。又云:「喜怒哀樂,各有分數;喜則氣和而字疏,怒則氣粗而字險,哀則氣鬱而字斂,樂則氣平而字麗。情有輕重,則字之斂疏險麗亦有淺深,變化無窮也。」偉大的書法家,也是透過筆墨技巧到用氣的高層次。
    中國拳法歷來強調以氣功為始終之則,在外為拳,在內為氣;又說:外練筋骨皮,內練一口氣。臨寫書法之一點一劃無不是意到氣到,氣到勁自到。張懷瓘?書斷:「字之體勢,一筆而成,偶有不連,而血脈不斷,及其連者,氣候通其隔行。惟王子敬(獻之)深明其指,故行首之字,往往繼前行之末」。氣脈是維繫章法整體的生命線,沒有氣脈,或氣脈不連貫,就無法構成書藝章法渾然天成的美,由此可知書法與武術拳理兩者是相通的,彼此在理法上有著相互借鑒之處。

    三、論骨與神
    「神」在易經上是所謂不疾而速,不行而至,是形與氣的昇華。莊子?養生主庖丁所言:「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視,官知止而神欲行」。凡練武術須重練神,神貫通全身自然能獲輕捷,手足身腰便敏捷靈活,以功練氣,以氣練神,以神還虛、以神行意。
    東晉衛鑠?筆陣圖:「善筆力者多骨,不善筆力者多肉;多骨微肉者謂之筋書,多肉微骨者謂之墨豬;多力豐筋者聖,無力無筋者病」。唐李世民在論書中云:「今吾臨古人之書,殊不學其形勢,惟在求其骨力,而形勢自生耳」。又云:「緩則滯而無筋,急則病而無骨,橫豪側管,則純慢而多肉,豎筆直鋒,則乾枯而露骨;及其悟也,思與神合,同乎自然」。唐顏真卿?述張旭筆法十二意:「張旭曰:力謂骨體,子知之乎?顏真卿對曰:豈不謂(走歷)筆則點畫皆有筋骨,字體自然雄媚之謂乎?」解大紳云:「臨書先習骨體,後追精神。有膚有血,有力有筋。其血其膚,側鋒內外之際;其力其筋,毫髮生成之妙。臨摹既久,豁然貫通,不知物我之有間也」。孫過庭?書譜云「假令眾妙攸歸,務存骨氣;骨既存矣,而遒潤加之。亦猶枝幹枎疏,凌霜雪而彌勁;花葉鮮茂,與雲日而相暉。如其骨力偏多,遒麗蓋少,則若枯槎架險,巨石當路,雖妍媚云闕,而體質存焉。若遒麗居優,骨氣將劣。譬夫芳林落橤,空照灼而無依;蘭沼漂萍,徒青翠而奚托。是知偏工易就,盡善難求」。北宋蘇軾?論書:「書必有神、氣、骨、肉、血,五者闕一,不為成書也」。康有為在廣藝舟雙楫疏證中曾有這樣的論述:「書若人然,須備筋、骨、血、肉。血濃骨老,筋藏肉潔,加之姿態奇逸,可謂美矣」。以上姿態奇逸是比較偏向結構的美感,其餘筋、骨、血、肉四者都是針對書法線條之美而言。
    南齊王僧虔?筆意贊:「書之妙道,神彩為上,形質次之,兼之者,方可紹於古人」。書法塑造的每一個字不僅是骨力,血脈調和,血肉豐盈,而且必須是充滿精、氣、神、骨,是從健全的形質而至於奕然的神采。古代書論中把沒有神采的書法比之為廟宇中的泥塑木雕,正是因為他們缺乏一種洋溢的生命力與生動性情的抒發。
    書法中力透紙背、氣溢空間筆千錘而入化境,墨百鍊而純青,筆挾千鈞墨分五彩,筆以行氣而如生,墨錘千年而猶濕,可謂神矣。

    四、論方圓
    明代項穆?書法雅言:「圓為規以象天,方為矩以象地。方圓互用,猶如陰陽互藏。所以用筆貴圓,字形貴方,既曰規矩,又曰之至。是圓乃神圓,不可滯也;方乃通方,不可執也」。無論學習何種武術皆有其準確之法則,毫釐不差,夫運用之妙,初習武術要養成守規矩之習慣,於運用之際方能從心所欲不逾矩。武術中各門各派都是方中寓圓、圓中帶方,若僅就拳術外型而言:太極拳、八卦掌等是謂圓,少林洪拳形意拳則是方多而圓少。若就其內在本質而言:則視個人之識見與心神領略,圓多方少、方多圓少並無定論,亦無法論定何者為佳?
    崔瑗?草勢:「觀其法象,俯仰有儀,方不中矩,圓不副規」。南宋姜夔?續書譜:「方圓者,真草之體用。真貴方,草貴圓。方者參之以圓,圓者參之以方,斯為妙矣。然而方圓、曲直,不可顯露,直須涵泳一出於自然。如草書尤忌橫直分明,橫直多則字有積薪、束葦之狀,而無蕭散之氣。時參出之,斯為妙矣」,如民國書法家于右任之草書方圓參半、筆力雄健、大氣磅礡、沉著痛快具雄豪之氣。清康有為廣藝舟雙楫?綴法:
    「書法之妙,全在運筆,該舉其要,盡於方圓,操縱極熟,自有巧妙。方用頓筆,圓用提筆,提筆中含,頓筆外拓,中含者渾勁,外拓者雄強。中含者,篆法也;外拓者隸法也。提筆婉而通,頓筆精而密。圓筆者蕭散、超逸,方筆者凝、整、沈著。提則筋勁,頓則血融,圓則用抽,方則用挈。圓筆使轉用提,而以頓挫出之;方筆使轉用頓,而以提挈出之。圓筆用絞,方筆用翻;圓筆不絞則痿,方筆不頓則滯;圓筆出之險則得勁,方筆出以頗則得駿。提筆如遊絲裊空,頓筆如獅狻蹲地。妙處在方圓並用,不方不圓,亦方亦圓;或體方而用圓,或用方而體圓,或筆方而章法圓,神而明之,存乎其人矣」。
    清代周星蓮?臨池管見:「晉書王羲之所書蘭亭序圓筆居多,聖教序用方筆,二帖為百代書法楷模,所謂規矩方圓之至也。唐代歐陽詢大小字皆方;虞世南則大小字皆圓;褚遂良則大字用方小字用圓。究竟方圓,仍是並用。以結構言之,則體方而用圓;以轉束言之,則內方而外圓;以筆質言之,則骨方而肉圓。此為一定之理。又晉人體勢多扁,唐人體勢多長。合晉唐觀之,惟右軍、魯公無長扁之偏,而為方圓之極則」。方勢,圓筆不能單從筆畫之曲、直來區分,因為曲與直甚為微妙,可以分為向背,而難顯曲與直,如筆運行時,筆勢垂直紙面則更不見圓曲,而見平直。
    太極拳名師鄭曼髯曾云:「書異方圓規矩同,要從篆隸發童蒙,安排橫直猶樑棟,率爾支撐是賤工。」不論是篆、隸、楷、行、草書皆是圓中帶方或方中帶圓,書法與武術均要得法、不逾矩。

    四、論虛實
    老子?道德經第十一章:「三十輻,共一轂,當其無,有車之用。埏埴以為器,當其無,有器之用。鑿戶牖以為室,當其無,有室之用。故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古代哲學著作「老子」運用以上車轂、器皿、門窗中空之處以為「虛」,輻條、埏埴、房屋是為「實」,來說明虛實有無之辨證法則。唐太宗李世民曾云:「朕觀諸兵書,無出孫武。孫武十三篇,無出虛實。夫用兵識虛實之勢,則無不勝焉。」春秋時代兵法名家吳起?料敵篇:「用兵必審敵虛實而趨其危。」虛與實是矛盾關係的一種型態,在諸多的情形下虛與實是相互包容不可分開的,我們常把虛看做是假,實當作是真,事實上虛也是一種真實的行動,這種行動常常以虛假的表面掩飾真實的行動,因此虛實相配使敵手不辨真假,即可置敵手於被陷阱中,才能立於不敗之地。
    武術家在面對敵人時有實有虛,虛虛實實,變化無窮,一般情況下以實示虛、以強示弱容易達成;以虛示實、以弱示強則屬不易。要使戰術之虛實運用巧妙,需熟稔敵手之戰術特點,才能知己知彼百戰不殆。虛與實是瞬息萬變的,掌握虛實是運用戰術的前提,只有明察虛實才能選擇正確的戰術,如孫子所言:
    「故策之而知得失之計,作之而知動靜之理,形之而知死生之地,角之而知有餘不足之處。故形兵之極,至於無形;無形,則深間不能窺,智者不能謀。因形而錯勝於眾,眾不能知;人皆知我所以勝於形,而莫知吾所以致勝之形。故其戰勝不復,而應形於無窮」。
    因此要具有才智、靈活、主動、膽大、心細,此為武術格鬥應曉之理。
    空白,是書法]的結體美與章法美的重要組成部分。空白的「虛」和筆墨的「實」比較起來,前者更難於把握與處理。然而只從虛白處求美,又無異是緣木求魚。因此老子云:「知其白,守其黑」。這對書法的結體、章法是很好的啟示。要使虛處空靈,英求實處工穩。須著眼於空白的「虛」,立足於筆墨的「實」。不僅把「字」當作實看;並且把空白處也當做是「字」,因此便有的計白當黑、知白守黑論,從而達到虛實辯證的藝術統一。
    五、論剛與柔
    老子?道德經四十二章云:「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七十八章云:「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以其無以易之。弱之勝強,柔之勝剛,天下莫不知,莫能行。」春秋吳子:「夫總文武者,軍之將也;兼剛柔者,兵之事也。」更以為:「純剛純強,其國必亡,純柔純弱,其國必削。」在中國武術中沒有純剛無柔的拳法,也沒有純柔無剛的拳法。純剛硬則力盡而少蘊蓄容易傷,過柔軟則綿弱而乏勁勢,純剛硬或過柔軟都有悖于拳理,論語先進篇中云:「過猶不及」便是這個道理。向逵云:「硬中有軟不破,快而能穩不破。」硬中有軟,就是剛中有柔,剛柔並濟之意,快而能穩,也含有亦剛亦柔亦韌亦爆的成分。在中國武術中剛柔並濟表現彈、抖、崩、發之勁,其發也速,其去也疾,其勢也猛,其力也透,如太極拳的鬆柔勁、形意拳的旋按勁、八卦掌的搬扣勁、少林拳的冷脆勁等,均是蓄而後發。
    舉凡武術皆貴乎柔,柔並非軟,不癟不丟。柔以克剛,剛以制柔。柔中寓剛,若棉裹鐵,剛外有柔,如膠似漆,優秀的武術家,是遇虛則剛,臨實則柔,運柔而成剛,亦剛亦柔,變化萬千。老子所謂:「牝嘗以靜勝牡」就是以柔克剛之理,而一般習武者大多剛多柔少只會使蠻力,有剛而無柔;或是柔多剛少。易筋經?貫氣訣云:
    「勢無三點不落,氣無三點不盡。蓋落處、盡處氣聚血凝止歸之所。純用剛法,則氣補滿身,牽拉不利,落點必不勇猛。純用柔法,則氣散不聚,無有歸著,落點必不堅硬。應剛而柔,則氣散而不聚;應柔而剛,則氣聚而不散。皆不得相濟之妙。故善用剛法,點落即如蜻蜓點水,一沾即起。善用柔法,遇氣如風輪旋轉,滾走不停。若是剛柔相濟得宜,方無氣歉不實、澀滯不利之患也」。
    書法能使軟綿之筆鋒入木三分亦講究剛柔之法,書法家姚孟起:「書法要百鋼練化成繞指柔,柔非弱,剛極乃柔」。粱武帝蕭衍評定王羲之之書如「龍躍天門,虎臥鳳闕」,從字面上可看出王羲之書法的秀雅風格,”龍躍天門”是活潑秀美,“虎臥鳳闕”是內含骨力,說明羲之書法秀而不柔、剛而不硬,正是所謂的剛柔並濟。

    六、論動與靜
    老子道德經?六十一章中:「天下之牝;牝常以靜勝牡;以靜為下。」武術之功用,以動而求靜、外動而內靜,以靜內為動外功。內不動外不發,外不催內不發,內外皆動,是為武術之功用也。動靜之作用者,由靜而求動。靜者外,動者內,外不靜,內不動。故佛家云:「靈魂欲其靜而悟,軀殼欲其動而通。非靜則無以證悟而成佛,非動則無以行血而走氣。故體須勤動,使筋暢神怡,而後靈魂無拘殢瘁弱之苦。」可見武術之動靜,乃是靜中求動,動中求靜,其靜如動,動靜循環相連不斷,故動靜本一體不可切割為二。換言之,靜極而動,動極而靜,動靜相生也。
    亦有節奏鮮明動作快速有勁力:靜則穩如磐石,動則快如閃電,動、靜有韻律如:動如濤,靜如岳,起如猿,落如鵲,立如雞,站如松,轉如輪,折如弓,輕如葉,重如鐵,緩如鷹,疾如風。少林拳在技術運用上是內靜外動,故有所謂:「守之如處子,犯之如猛虎」。武術十三勢行功心解:「..切記一動無有不動,一靜無有不靜」。清代李亦畬?五字訣:「一曰心靜:心不靜,則不專,一舉手前後左右全無定向,故要心靜。起初舉動未能由己。要息心體認,隨人所動,隨屈就伸不丟不頂,勿自伸縮…。」
    書法藝術是線條運動的結果,表現節奏的美妙。書法講究動與靜,遲與速,行與留,澀與疾辯證關係的藝術處理。使力與美、氣與勢、神與精,灌輸其間。

    七、論心意
    易經?繫辭傳云:「太極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八六十四卦之數,皆從太極分散而來。太極者,天性之命,即人之心意。人為萬物之靈,能感通諸事之應,是以心在內而理周乎外,物在外而理俱于心,是故心意誠于中,而萬物形于外,在內為意,居外為形,合於術數。形易拳大師姬際可云:「心之發動曰意,意之所向為拳。」意者心之所發;心者藏神之所。車毅齋云:「心意拳,以形取意,以意象形,形隨意轉,意自形生。」內外合一,形神俱妙,講求心定、生慧,以有為為無為,化有為為無為。岳武穆所言:「運用之妙則在一心」。武術家亦云:「全憑心意練功夫;內動於心,百體從令;意氣為君骨肉臣…等」。十三勢行功心解云:「以心行氣務令沈著…心為令,氣為旗,腰為纛…先在心,後在身,腹鬆淨,氣斂入骨,神舒體靜,刻刻在心…」。學習武術講求心意專一,心意渙散則難登大雅之堂、難成大器,須悉心悟性、變化,以心為性靈,要心性與意靜,從而臻於上乘功夫。
    學習書法亦若是,揚子?法言問神中云:「書,心畫也」。清代宋曹:「學書之法在乎一心,心能轉腕,手能轉筆。大要執筆欲緊,運筆欲活,手不主運而腕運,腕雖主運而以心運筆」。王羲之云:「夫欲書者,先乾研墨,凝神靜思預想字形大小、偃仰、平直、振動,令筋脈相連,意在筆前,然後作字」。在書學中亦強調用筆之力不在於力,而在於意,其與武術的觀點有異曲同工之妙。

    八、論合
    內心沈靜毫無雜念是謂心與意合,經由心與意合而動作時,便能氣脈相連是謂意與氣合,能氣脈貫串,氣到勁隨是謂氣與勁合,「合」乃是武術達到一種更高層次的境界。
    在武術中講求手法、眼法、身法、步法、精神、勁力、呼吸、節奏等要素的合一;心與意合,意與氣合,氣與勁合,內三合也;手與足合,肘與膝合,肩與胯合,外三合也。內外如一,謂之六合,右手與左足相合,右肘與左膝相合,右胯與左肩相合,反之亦然,總而言之,一合而無不合,一動則無不動,五行百骸悉在其中。此時武術儼然是一個整體,心性意力貫通,雖泰山崩於前而面色不改,亦能鎮定處之敏於應付,方能克敵致勝。
    書法家亦講求「合」,唐代書法家孫虔禮在其論注的書譜中云:
    「一時而書,有乖有合。合則流媚,乖則雕疏。略言其由,各有其五:神怡務閑,一合也;感惠徇知,二合也;時和氣潤,三合也;紙墨相發,四合也;偶然欲書,五合也。心遽體留,一乖也;意違勢屈,二乖也;風燥日炎,三乖也;紙墨不稱,四乖也;情怠手欄,五乖也。乖合之際,優劣互差。得時不如得器,得器不如得志。若五乖同萃思遏手蒙;五合交臻,神融筆暢。暢無不適,蒙無所從」。古人習書亦多有同感。
    宋代黃庭堅(山谷)云:「蘇子瞻(東坡)一日在學士院閒坐,忽命僕人備筆墨,寫『平疇交遠風,良苗亦懷新』兩句,大字、小楷、行草書共八紙,擲筆太息曰:『好!好!』散其紙予僕人,此為偶然欲書也」。
    書法講求動靜、剛柔、舒斂、陰陽、虛實、離合。王澍云:「勁如鐵,軟如綿,圓中規,方中矩使盡氣力,至於沈勁入骨,筆乃能和,則不剛不柔,變化斯出。」。朱和羹云:「作行草書最貴虛實並見。筆不虛則欠圓脫,筆不實則欠沈著,專用虛筆,近似油滑,僅用實筆,又形滯笨。虛實並見,即虛實相生,書法秘法妙在能合,神在能離,離合之間神妙出焉」。若與武術相較,二者關係十分密切。書法注重陰陽虛實武術亦然,太極拳師陳鑫云:「太極兩儀,天地陰陽,閨辟動靜,柔之與剛,屈伸來往,進退存亡,一開一合,有變有常」。武術之陰陽合乎蔡邕於九勢中云:「書肇於自然,自然既立,陰陽生焉,陰陽既生,形勢立矣」。書法兼具陰陽之美,沈著屈郁,陰也,奇拔毫達,陽也。
    九、結語
    習武學書乃古代武將文人生活的重要內容之一,古人發現武術與書法有相通之處。練功習武可使揮毫落墨猶如神助,書之空靈飛動、勁健勢足;練字學書可使氣定神閒、洞悉敵我優劣,百戰不殆。
    人稱書聖的東晉王羲之在題衛夫人筆陣圖後,曾以戰陣、刀槊、鍪甲、城池、將軍、副將、謀略等軍事用語,比喻書法中之紙、筆、墨、硯、心意、本領、結構等;以殺戮、斬斫等武術動作比喻書法中屈、折、點、畫等筆法,在書寫實更力達於毫端入木三分。有些書法家在觀看武術表演之後,受到啟迪,因而書藝大進,唐代被譽為草聖的張旭,觀公孫大娘舞劍器後,得到書法的神韻。人稱詩仙、劍仙的李白是古代文人中是文武雙全的代表。他不僅有斗酒詩百篇的才氣,而且酷愛劍術,經常「高冠配雄劍,錦帶橫龍泉」。唐代名將顏真卿的書法有劍拔弩張的氣勢,被評為:「如荊卿按劍,樊噲擁盾,金剛瞋目,力士揮拳」。
    以上所論述各點,雖各有其特點,然而均非單一獨立存在,中國武術與書法均需以上各點相互融合與博學多聞方能有成。昔晉代王羲之書學草聖張芝、衛夫人等諸家,博采眾長溶於一爐。形易拳大師姬際可精通槍法,且天資聰穎又能融會貫通,易槍法之勁意神勢為拳法,創立神技十二大勢,清代董海川吸收少林、太極、形意三大拳種之精華創立八卦掌,中國武術與書法不僅要博學多聞匯集各家之所長;更需武外求武,書外求書,方能成為武術、書法大家。作者礙於才疏學淺,論述中疏忽謬誤之處,尚希前輩先進予以批評指正,為幸。

     
    參考書目
    陳振濂(1996),書法美學,陝西:人民美術出版社。P116-145。
    邱少華(1998),邱少華談書法,台北:采禾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陳振濂(1996),書法美學,陝西:人民美術出版社。P116-145。
    郝文勉(1999),書法鑑賞,鄭州:大象出版社。P116-145。
    康有為(1985),廣藝舟雙楫疏證,台北:華正書局有限公司P196-208
    包世臣(1980),藝舟雙楫疏證,台北:華正書局有限公司P4、P80。
    山馬青演(1994),書學寶篋,台北:崑崗文化事業有限公司。P68。
    金學智(1990),書法美學談,台北:華正書局有限公司。P182-223
    沈尹默(1987),書法論叢,台北:華正書局有限公司。P38-60
    馬國權(1990),書譜譯註,台北:華正書局有限公司。P77
    柳曾符(1995),柳曾符書學論文集,台北:華正書局有限公司。P52-56
    梁披雲(1984),書譜,香港:大昌興印刷有限公司。五十六期,P18-45
    萇乃周(1969),萇氏武技全書,台北:華聯出版社。P16。
    陳芑洲(1992),武術正宗,台北:宏益印刷廠。P93。(未出版)
    中華民國武術拳協會(1984),武術拳圖解,台北:國防部印製廠。
    P237-242。
    沈壽(1999),武術拳論譚,台北:大展出版社有限公司
    陸草(1996),中國武術,廣東:廣東旅遊出版社。P40-85。
    佟慶輝、萬懷玉(1992),散打與孫子兵法,遼寧:遼寧人民出版社。
    P164-184。
    邱金松(1999),古拳譜輯錄形易拳,桃園:林口體育學院。
    P1-184。
    梁寶貴(1990),少林寺內外功真傳,北京:北京體育學院出版社。
    P22-92。
    任海(1998),中國古代武術與氣功,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管子內業篇
    陳鼓應註譯(1992),老子今註今譯,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P74、231
    傅紹傑註譯(1993),吳子今註今譯,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P97、128
    史次耘註譯(1995),孟子今註今譯,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P58。
    馬美信註譯(1992),莊子,台北:錦繡出版事業有限公司。P58、P78
    徐志銳(1995),周易陰陽八卦說解,台北:里仁書局。

    az8888 replied 20 年 前 3 Members · 3 Replies
  • 3 Replies
  • sai07172000

    會員
    17 9 月, 2005 在 7:30 下午

    漫談中國武術與書法
     
    邱文頊
    邱文頊先生,是武術界的奇人,傳習客家古拳法?流民拳,曾獲全台書法比賽第一名,歷任過文化大學散打隊教練,對武術的技擊實戰頗有心得,目前到國外進修博士
     武術源於中國屬於世界。中華武術與書法藝術在歷史的恆河中綿延流長歷久不衰。在中國古代社會,祭祀和征伐被認為是國家最重要的兩件事情,左傳?成公十三年:「國之大事,在祀與戎」。因此武術與軍事有不解之緣,武術的主要作用在於提升國家軍隊武力、整軍備戰、抵抗外辱,而今精銳武器取代了它的地位與重要性,雖然如此,中國武術依然深植每一個中國人的心中。學習武術不僅益於身體之鍛鍊,更有助於精神之修養,並融匯哲學、生理、心理、醫理、拳理、兵法、藝術於一爐。
    遠在二千多年前中國秦代發明毛筆,數千年來便以此為書寫的工具,而西元前五十年有人利用鵝毛筆,沾上墨水寫字。1780年英國人哈里遜發明以金屬製作筆尖,不久法國人利用石墨和黏土攪拌製成鉛筆,1884年英國製造出第一支鋼筆,1914年美國人在筆尖處鑲上一個金屬的鋼珠,書寫時鋼珠會滾動把油墨帶出,這就是原子筆。隨著東西方文化的交流融合,於民國初年鋼筆、鉛筆與原子筆傳入中國,改變中國數千年以毛筆書寫的習慣。鋼筆、鉛筆與原子筆雖然取代其實用便利性,但其藝術欣賞的價值卻未因此而泯滅。
    中國武術與書法藝術相互輝映,為中國固有的傳統文化。各有其各自獨立的內涵、規律、法則乃臻師法自然,形成中華民族不同特點的藝術,雖然各有其特殊性,亦有其相通之處。中國武術與書法博大浩瀚非以下幾點所能涵蓋,然而筆者孤陋寡聞、見識不豐,僅就個人拙見粗略歸納幾點:

    一、論勁與力
    武術太極拳中所謂「勁」乃是自踵至頂,即其起於腳根,發於腿,主宰於腰間,形於手指,發於脊骨,由腳而腿而腰,一氣呵成;意即由足心、踝、膝、胯、腰、脊、肩、肘、腕、指,各關節貫穿所釋放的一種力的表現。
    發勁時要求勁整,所謂「周身合下成千斤」如此方能借力使力、四兩撥動千斤。勁與力之別在於:「力散勁整,力滯勁活,力斷勁連,力浮勁沉,力鈍勁速…。」清代李亦畬?五字訣:「…彼有力,我亦有力,我力在先;彼無力,我亦無力,我意仍在先。要刻刻留意,挨何處,心要用在何處,須不丟不頂。如此做法一年半載便能施於身。」武術講究「不用力」並非「不要力」,其實「用意不用力」,是指運用思想去支配行動,而無須時時刻刻留意於用力方面,因為勁力是隨著招式技巧而產生。武術中若缺乏勁力的拳腳功夫只能說是花拳繡腿、僅供觀賞,而毫無內涵可言,習武之我輩不得不察;誠如明代武將戚繼光?紀效新書中所言:「凡比較武藝,務要俱照示學習實敵本事,真可對搏打者,不許仍學習花槍等法,徒支虛架,以圖人前美觀」。
    書法的點、劃無不是勁力的表現,晉代衛夫人?筆陣圖:「下筆點畫,撥撇屈曲,皆須盡一身之力而送之」。傳為王羲之?書論:「每作一點畫,皆懸管掉之,令其鋒開,自然勁健矣」。至於東漢蔡邕?九勢:「藏頭護尾,力在字中,下筆用力,肌膚之麗」。清代蔣和:「字無一筆可以不用力,無一法可以不用力。即牽絲使轉亦皆有力。力注筆尖而以和平出之,好善舞竿者,神注竿頭;善用槍者,力在槍尖也」。林韞?撥鐙序中云:「盧肇謂林韞曰:子學吾書,但求其力耳。殊不知用筆之力,不在於力;用於力,筆死矣!」宋代書法名家米芾?海岳名言:「世人多寫大字時,用力捉筆,字愈無筋骨神氣,作圓筆頭如蒸餅,大可鄙笑!要須如小字鋒勢備全,都無刻意做作乃佳!」清代包世臣?藝舟雙楫疏證:「余既心儀遒麗之旨,知點畫細如絲髮,皆須全身力到。始歎前此十年,學成提肘,不為虛費也」。書法之筋、骨、神、氣鋒勢備全,都流露著內在的勁力,也就是筆力,勁力絕非靠用力捉筆或是刻意做作所能取得的,必需熟練技巧更需依賴全身之力才能達到,而缺乏勁力的書法像春蛇秋蚓般索然無味不足為觀。
    綜觀歷代書法名家與武術名家的立論中,對勁力的詮釋皆一致認為:勁力的發揮須仰賴全身各處之力貫串融會方能達到。北代米南宮?論書佳句:「無往不收,無垂不縮」,董其昌譽為書法理論之八字真言,書法用筆有收有放,每往必收,每垂必縮,含蓄蘊藉而鋒芒不露,不輕挑浮躁。每一點劃,筆鋒是欲右先左,欲左先右,欲上先下,欲下先上與太極拳中:意欲向上,必先寓下,意欲向左,必先右去,向前之勢必有後撐,前後左右,內外相合,筆牽意連,虛實相間,靜中生動,陰陽協調。武術中拳打、腿踢在於勁力未盡之前,拳腿即刻收回,如此勁力方能收放自如。
    書法與武術的勁力彼此息息相關,包世臣?藝舟雙楫疏證中答熙載九問中云:「學書如學拳,學拳者身法、步法、手法,扭筋對骨,出手起腳,必極筋之所能至,使之內氣通而外勁出。予所謂臨摹古帖,筆畫地步,必比帖肥長過半,乃能盡其勢而傳其意者也。至學拳已成,真氣養足,其骨節節可轉,其筋條條皆直,如對強敵,可以一指取之於分寸之間,若無事者。書家自運之道,亦如是矣」。
    武術與書法兩者之間不僅強調勁力,更將勁力巧妙靈活運用,在書法中是利用提、按、頓、挫等技巧,在武術中則是透過踢、打、拿、摔等表現出勁力的技巧。

    二、論氣
    舉凡具有動能力量作用,而為目所不能見之物,稱之為「氣」,氣是宇宙萬物發生變化的動力。因此古人認為:「宇宙間的一切皆是由氣之運動變化而產生。氣是構成、維持人體生理機能活動之動力,亦是維持生命活動之基本物質」。孟子?公孫丑篇云:「志壹則氣動,氣壹則動志也。今夫蹶者,趨者,是氣也;而反動其心。敢問夫子惡乎長?曰:我知言;我善養吾浩然之氣。敢問何謂浩然之氣?曰:難言也。其為氣也,至大至剛;以直養而無害,則塞於天地之間」。再如明代醫學家張景岳於景岳全書所云:「人之有生,全賴此氣」。莊子?知北游:「人之生,氣之聚也。聚則為生,散則為死」。老子道德經?第十章中:「載營魄抱一,能無離乎?專氣致柔,能嬰兒乎?」。管子?內業篇:「搏氣如神,萬物備存」。
    「氣」在中國是運用得很廣泛,內涵相當豐富的範疇。武術中對「氣」相當重視,以意導氣,力從氣出、氣隱力厚,氣運力實。武術拳經有所謂的氣在骨中行;更有所謂的氣沈丹田、以心行氣、以氣運身、氣宜鼓盪…等都說明氣在武術中的重要性。少林拳譜云:「捶打十分力,力從氣中出,運氣貴乎緩,用氣貴乎急,緩急神其術,盡在一呼吸」。藝以習而精,氣以用而出,業精於勤而荒於嬉,久練則妙自出。沈壽在氣通三關訣中云:「起根、順中、達於梢,意到氣到勁自到。意不在氣,氣不滯,氣通三關勁始到,鬆開肢體十五關,引活氣血是正道。氣血暢活體自健,白髮老翁勝少年」。陳式太極拳拳譜中云:「以心行氣,務令沈著,乃能收斂入骨。以氣運身,務令順遂,乃能便利從心。心為令,氣為旗,氣以直養而無害。全身意在神,不在氣,在氣則滯」。習武者須以心行氣,心為發令處,氣為奉令而行之所,一舉一動皆要用意不用力,意到而後動,如此方能意到氣到,氣到勁至,久練才能收斂入骨達到行氣深入的功夫。
    書法亦講究氣,氣是通過線條的律動而傳達出來的節奏,元代書法家陳繹曾列舉書法中,氣的種種情況:「清和肅壯,奇麗古澹,互有出入者是。窗明几淨,氣自然清;筆墨不滯,氣自然和;山水仙隱,氣自然肅;珍怪豪傑,氣自然奇;佳麗園地,氣自然麗;造化上古,氣自然古;幽貞閑適,氣自然澹。故書不獨稽其點畫也,亦想見其高山流水之志焉。」;以上八種交相為用,變化又無窮矣。又云:「喜怒哀樂,各有分數;喜則氣和而字疏,怒則氣粗而字險,哀則氣鬱而字斂,樂則氣平而字麗。情有輕重,則字之斂疏險麗亦有淺深,變化無窮也。」偉大的書法家,也是透過筆墨技巧到用氣的高層次。
    中國拳法歷來強調以氣功為始終之則,在外為拳,在內為氣;又說:外練筋骨皮,內練一口氣。臨寫書法之一點一劃無不是意到氣到,氣到勁自到。張懷瓘?書斷:「字之體勢,一筆而成,偶有不連,而血脈不斷,及其連者,氣候通其隔行。惟王子敬(獻之)深明其指,故行首之字,往往繼前行之末」。氣脈是維繫章法整體的生命線,沒有氣脈,或氣脈不連貫,就無法構成書藝章法渾然天成的美,由此可知書法與武術拳理兩者是相通的,彼此在理法上有著相互借鑒之處。

    三、論骨與神
    「神」在易經上是所謂不疾而速,不行而至,是形與氣的昇華。莊子?養生主庖丁所言:「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視,官知止而神欲行」。凡練武術須重練神,神貫通全身自然能獲輕捷,手足身腰便敏捷靈活,以功練氣,以氣練神,以神還虛、以神行意。
    東晉衛鑠?筆陣圖:「善筆力者多骨,不善筆力者多肉;多骨微肉者謂之筋書,多肉微骨者謂之墨豬;多力豐筋者聖,無力無筋者病」。唐李世民在論書中云:「今吾臨古人之書,殊不學其形勢,惟在求其骨力,而形勢自生耳」。又云:「緩則滯而無筋,急則病而無骨,橫豪側管,則純慢而多肉,豎筆直鋒,則乾枯而露骨;及其悟也,思與神合,同乎自然」。唐顏真卿?述張旭筆法十二意:「張旭曰:力謂骨體,子知之乎?顏真卿對曰:豈不謂(走歷)筆則點畫皆有筋骨,字體自然雄媚之謂乎?」解大紳云:「臨書先習骨體,後追精神。有膚有血,有力有筋。其血其膚,側鋒內外之際;其力其筋,毫髮生成之妙。臨摹既久,豁然貫通,不知物我之有間也」。孫過庭?書譜云「假令眾妙攸歸,務存骨氣;骨既存矣,而遒潤加之。亦猶枝幹枎疏,凌霜雪而彌勁;花葉鮮茂,與雲日而相暉。如其骨力偏多,遒麗蓋少,則若枯槎架險,巨石當路,雖妍媚云闕,而體質存焉。若遒麗居優,骨氣將劣。譬夫芳林落橤,空照灼而無依;蘭沼漂萍,徒青翠而奚托。是知偏工易就,盡善難求」。北宋蘇軾?論書:「書必有神、氣、骨、肉、血,五者闕一,不為成書也」。康有為在廣藝舟雙楫疏證中曾有這樣的論述:「書若人然,須備筋、骨、血、肉。血濃骨老,筋藏肉潔,加之姿態奇逸,可謂美矣」。以上姿態奇逸是比較偏向結構的美感,其餘筋、骨、血、肉四者都是針對書法線條之美而言。
    南齊王僧虔?筆意贊:「書之妙道,神彩為上,形質次之,兼之者,方可紹於古人」。書法塑造的每一個字不僅是骨力,血脈調和,血肉豐盈,而且必須是充滿精、氣、神、骨,是從健全的形質而至於奕然的神采。古代書論中把沒有神采的書法比之為廟宇中的泥塑木雕,正是因為他們缺乏一種洋溢的生命力與生動性情的抒發。
    書法中力透紙背、氣溢空間筆千錘而入化境,墨百鍊而純青,筆挾千鈞墨分五彩,筆以行氣而如生,墨錘千年而猶濕,可謂神矣。

    四、論方圓
    明代項穆?書法雅言:「圓為規以象天,方為矩以象地。方圓互用,猶如陰陽互藏。所以用筆貴圓,字形貴方,既曰規矩,又曰之至。是圓乃神圓,不可滯也;方乃通方,不可執也」。無論學習何種武術皆有其準確之法則,毫釐不差,夫運用之妙,初習武術要養成守規矩之習慣,於運用之際方能從心所欲不逾矩。武術中各門各派都是方中寓圓、圓中帶方,若僅就拳術外型而言:太極拳、八卦掌等是謂圓,少林洪拳形意拳則是方多而圓少。若就其內在本質而言:則視個人之識見與心神領略,圓多方少、方多圓少並無定論,亦無法論定何者為佳?
    崔瑗?草勢:「觀其法象,俯仰有儀,方不中矩,圓不副規」。南宋姜夔?續書譜:「方圓者,真草之體用。真貴方,草貴圓。方者參之以圓,圓者參之以方,斯為妙矣。然而方圓、曲直,不可顯露,直須涵泳一出於自然。如草書尤忌橫直分明,橫直多則字有積薪、束葦之狀,而無蕭散之氣。時參出之,斯為妙矣」,如民國書法家于右任之草書方圓參半、筆力雄健、大氣磅礡、沉著痛快具雄豪之氣。清康有為廣藝舟雙楫?綴法:
    「書法之妙,全在運筆,該舉其要,盡於方圓,操縱極熟,自有巧妙。方用頓筆,圓用提筆,提筆中含,頓筆外拓,中含者渾勁,外拓者雄強。中含者,篆法也;外拓者隸法也。提筆婉而通,頓筆精而密。圓筆者蕭散、超逸,方筆者凝、整、沈著。提則筋勁,頓則血融,圓則用抽,方則用挈。圓筆使轉用提,而以頓挫出之;方筆使轉用頓,而以提挈出之。圓筆用絞,方筆用翻;圓筆不絞則痿,方筆不頓則滯;圓筆出之險則得勁,方筆出以頗則得駿。提筆如遊絲裊空,頓筆如獅狻蹲地。妙處在方圓並用,不方不圓,亦方亦圓;或體方而用圓,或用方而體圓,或筆方而章法圓,神而明之,存乎其人矣」。
    清代周星蓮?臨池管見:「晉書王羲之所書蘭亭序圓筆居多,聖教序用方筆,二帖為百代書法楷模,所謂規矩方圓之至也。唐代歐陽詢大小字皆方;虞世南則大小字皆圓;褚遂良則大字用方小字用圓。究竟方圓,仍是並用。以結構言之,則體方而用圓;以轉束言之,則內方而外圓;以筆質言之,則骨方而肉圓。此為一定之理。又晉人體勢多扁,唐人體勢多長。合晉唐觀之,惟右軍、魯公無長扁之偏,而為方圓之極則」。方勢,圓筆不能單從筆畫之曲、直來區分,因為曲與直甚為微妙,可以分為向背,而難顯曲與直,如筆運行時,筆勢垂直紙面則更不見圓曲,而見平直。
    太極拳名師鄭曼髯曾云:「書異方圓規矩同,要從篆隸發童蒙,安排橫直猶樑棟,率爾支撐是賤工。」不論是篆、隸、楷、行、草書皆是圓中帶方或方中帶圓,書法與武術均要得法、不逾矩。

    四、論虛實
    老子?道德經第十一章:「三十輻,共一轂,當其無,有車之用。埏埴以為器,當其無,有器之用。鑿戶牖以為室,當其無,有室之用。故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古代哲學著作「老子」運用以上車轂、器皿、門窗中空之處以為「虛」,輻條、埏埴、房屋是為「實」,來說明虛實有無之辨證法則。唐太宗李世民曾云:「朕觀諸兵書,無出孫武。孫武十三篇,無出虛實。夫用兵識虛實之勢,則無不勝焉。」春秋時代兵法名家吳起?料敵篇:「用兵必審敵虛實而趨其危。」虛與實是矛盾關係的一種型態,在諸多的情形下虛與實是相互包容不可分開的,我們常把虛看做是假,實當作是真,事實上虛也是一種真實的行動,這種行動常常以虛假的表面掩飾真實的行動,因此虛實相配使敵手不辨真假,即可置敵手於被陷阱中,才能立於不敗之地。
    武術家在面對敵人時有實有虛,虛虛實實,變化無窮,一般情況下以實示虛、以強示弱容易達成;以虛示實、以弱示強則屬不易。要使戰術之虛實運用巧妙,需熟稔敵手之戰術特點,才能知己知彼百戰不殆。虛與實是瞬息萬變的,掌握虛實是運用戰術的前提,只有明察虛實才能選擇正確的戰術,如孫子所言:
    「故策之而知得失之計,作之而知動靜之理,形之而知死生之地,角之而知有餘不足之處。故形兵之極,至於無形;無形,則深間不能窺,智者不能謀。因形而錯勝於眾,眾不能知;人皆知我所以勝於形,而莫知吾所以致勝之形。故其戰勝不復,而應形於無窮」。
    因此要具有才智、靈活、主動、膽大、心細,此為武術格鬥應曉之理。
    空白,是書法]的結體美與章法美的重要組成部分。空白的「虛」和筆墨的「實」比較起來,前者更難於把握與處理。然而只從虛白處求美,又無異是緣木求魚。因此老子云:「知其白,守其黑」。這對書法的結體、章法是很好的啟示。要使虛處空靈,英求實處工穩。須著眼於空白的「虛」,立足於筆墨的「實」。不僅把「字」當作實看;並且把空白處也當做是「字」,因此便有的計白當黑、知白守黑論,從而達到虛實辯證的藝術統一。
    五、論剛與柔
    老子?道德經四十二章云:「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七十八章云:「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以其無以易之。弱之勝強,柔之勝剛,天下莫不知,莫能行。」春秋吳子:「夫總文武者,軍之將也;兼剛柔者,兵之事也。」更以為:「純剛純強,其國必亡,純柔純弱,其國必削。」在中國武術中沒有純剛無柔的拳法,也沒有純柔無剛的拳法。純剛硬則力盡而少蘊蓄容易傷,過柔軟則綿弱而乏勁勢,純剛硬或過柔軟都有悖于拳理,論語先進篇中云:「過猶不及」便是這個道理。向逵云:「硬中有軟不破,快而能穩不破。」硬中有軟,就是剛中有柔,剛柔並濟之意,快而能穩,也含有亦剛亦柔亦韌亦爆的成分。在中國武術中剛柔並濟表現彈、抖、崩、發之勁,其發也速,其去也疾,其勢也猛,其力也透,如太極拳的鬆柔勁、形意拳的旋按勁、八卦掌的搬扣勁、少林拳的冷脆勁等,均是蓄而後發。
    舉凡武術皆貴乎柔,柔並非軟,不癟不丟。柔以克剛,剛以制柔。柔中寓剛,若棉裹鐵,剛外有柔,如膠似漆,優秀的武術家,是遇虛則剛,臨實則柔,運柔而成剛,亦剛亦柔,變化萬千。老子所謂:「牝嘗以靜勝牡」就是以柔克剛之理,而一般習武者大多剛多柔少只會使蠻力,有剛而無柔;或是柔多剛少。易筋經?貫氣訣云:
    「勢無三點不落,氣無三點不盡。蓋落處、盡處氣聚血凝止歸之所。純用剛法,則氣補滿身,牽拉不利,落點必不勇猛。純用柔法,則氣散不聚,無有歸著,落點必不堅硬。應剛而柔,則氣散而不聚;應柔而剛,則氣聚而不散。皆不得相濟之妙。故善用剛法,點落即如蜻蜓點水,一沾即起。善用柔法,遇氣如風輪旋轉,滾走不停。若是剛柔相濟得宜,方無氣歉不實、澀滯不利之患也」。
    書法能使軟綿之筆鋒入木三分亦講究剛柔之法,書法家姚孟起:「書法要百鋼練化成繞指柔,柔非弱,剛極乃柔」。粱武帝蕭衍評定王羲之之書如「龍躍天門,虎臥鳳闕」,從字面上可看出王羲之書法的秀雅風格,”龍躍天門”是活潑秀美,“虎臥鳳闕”是內含骨力,說明羲之書法秀而不柔、剛而不硬,正是所謂的剛柔並濟。

    六、論動與靜
    老子道德經?六十一章中:「天下之牝;牝常以靜勝牡;以靜為下。」武術之功用,以動而求靜、外動而內靜,以靜內為動外功。內不動外不發,外不催內不發,內外皆動,是為武術之功用也。動靜之作用者,由靜而求動。靜者外,動者內,外不靜,內不動。故佛家云:「靈魂欲其靜而悟,軀殼欲其動而通。非靜則無以證悟而成佛,非動則無以行血而走氣。故體須勤動,使筋暢神怡,而後靈魂無拘殢瘁弱之苦。」可見武術之動靜,乃是靜中求動,動中求靜,其靜如動,動靜循環相連不斷,故動靜本一體不可切割為二。換言之,靜極而動,動極而靜,動靜相生也。
    亦有節奏鮮明動作快速有勁力:靜則穩如磐石,動則快如閃電,動、靜有韻律如:動如濤,靜如岳,起如猿,落如鵲,立如雞,站如松,轉如輪,折如弓,輕如葉,重如鐵,緩如鷹,疾如風。少林拳在技術運用上是內靜外動,故有所謂:「守之如處子,犯之如猛虎」。武術十三勢行功心解:「..切記一動無有不動,一靜無有不靜」。清代李亦畬?五字訣:「一曰心靜:心不靜,則不專,一舉手前後左右全無定向,故要心靜。起初舉動未能由己。要息心體認,隨人所動,隨屈就伸不丟不頂,勿自伸縮…。」
    書法藝術是線條運動的結果,表現節奏的美妙。書法講究動與靜,遲與速,行與留,澀與疾辯證關係的藝術處理。使力與美、氣與勢、神與精,灌輸其間。

    七、論心意
    易經?繫辭傳云:「太極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八六十四卦之數,皆從太極分散而來。太極者,天性之命,即人之心意。人為萬物之靈,能感通諸事之應,是以心在內而理周乎外,物在外而理俱于心,是故心意誠于中,而萬物形于外,在內為意,居外為形,合於術數。形易拳大師姬際可云:「心之發動曰意,意之所向為拳。」意者心之所發;心者藏神之所。車毅齋云:「心意拳,以形取意,以意象形,形隨意轉,意自形生。」內外合一,形神俱妙,講求心定、生慧,以有為為無為,化有為為無為。岳武穆所言:「運用之妙則在一心」。武術家亦云:「全憑心意練功夫;內動於心,百體從令;意氣為君骨肉臣…等」。十三勢行功心解云:「以心行氣務令沈著…心為令,氣為旗,腰為纛…先在心,後在身,腹鬆淨,氣斂入骨,神舒體靜,刻刻在心…」。學習武術講求心意專一,心意渙散則難登大雅之堂、難成大器,須悉心悟性、變化,以心為性靈,要心性與意靜,從而臻於上乘功夫。
    學習書法亦若是,揚子?法言問神中云:「書,心畫也」。清代宋曹:「學書之法在乎一心,心能轉腕,手能轉筆。大要執筆欲緊,運筆欲活,手不主運而腕運,腕雖主運而以心運筆」。王羲之云:「夫欲書者,先乾研墨,凝神靜思預想字形大小、偃仰、平直、振動,令筋脈相連,意在筆前,然後作字」。在書學中亦強調用筆之力不在於力,而在於意,其與武術的觀點有異曲同工之妙。

    八、論合
    內心沈靜毫無雜念是謂心與意合,經由心與意合而動作時,便能氣脈相連是謂意與氣合,能氣脈貫串,氣到勁隨是謂氣與勁合,「合」乃是武術達到一種更高層次的境界。
    在武術中講求手法、眼法、身法、步法、精神、勁力、呼吸、節奏等要素的合一;心與意合,意與氣合,氣與勁合,內三合也;手與足合,肘與膝合,肩與胯合,外三合也。內外如一,謂之六合,右手與左足相合,右肘與左膝相合,右胯與左肩相合,反之亦然,總而言之,一合而無不合,一動則無不動,五行百骸悉在其中。此時武術儼然是一個整體,心性意力貫通,雖泰山崩於前而面色不改,亦能鎮定處之敏於應付,方能克敵致勝。
    書法家亦講求「合」,唐代書法家孫虔禮在其論注的書譜中云:
    「一時而書,有乖有合。合則流媚,乖則雕疏。略言其由,各有其五:神怡務閑,一合也;感惠徇知,二合也;時和氣潤,三合也;紙墨相發,四合也;偶然欲書,五合也。心遽體留,一乖也;意違勢屈,二乖也;風燥日炎,三乖也;紙墨不稱,四乖也;情怠手欄,五乖也。乖合之際,優劣互差。得時不如得器,得器不如得志。若五乖同萃思遏手蒙;五合交臻,神融筆暢。暢無不適,蒙無所從」。古人習書亦多有同感。
    宋代黃庭堅(山谷)云:「蘇子瞻(東坡)一日在學士院閒坐,忽命僕人備筆墨,寫『平疇交遠風,良苗亦懷新』兩句,大字、小楷、行草書共八紙,擲筆太息曰:『好!好!』散其紙予僕人,此為偶然欲書也」。
    書法講求動靜、剛柔、舒斂、陰陽、虛實、離合。王澍云:「勁如鐵,軟如綿,圓中規,方中矩使盡氣力,至於沈勁入骨,筆乃能和,則不剛不柔,變化斯出。」。朱和羹云:「作行草書最貴虛實並見。筆不虛則欠圓脫,筆不實則欠沈著,專用虛筆,近似油滑,僅用實筆,又形滯笨。虛實並見,即虛實相生,書法秘法妙在能合,神在能離,離合之間神妙出焉」。若與武術相較,二者關係十分密切。書法注重陰陽虛實武術亦然,太極拳師陳鑫云:「太極兩儀,天地陰陽,閨辟動靜,柔之與剛,屈伸來往,進退存亡,一開一合,有變有常」。武術之陰陽合乎蔡邕於九勢中云:「書肇於自然,自然既立,陰陽生焉,陰陽既生,形勢立矣」。書法兼具陰陽之美,沈著屈郁,陰也,奇拔毫達,陽也。
    九、結語
    習武學書乃古代武將文人生活的重要內容之一,古人發現武術與書法有相通之處。練功習武可使揮毫落墨猶如神助,書之空靈飛動、勁健勢足;練字學書可使氣定神閒、洞悉敵我優劣,百戰不殆。
    人稱書聖的東晉王羲之在題衛夫人筆陣圖後,曾以戰陣、刀槊、鍪甲、城池、將軍、副將、謀略等軍事用語,比喻書法中之紙、筆、墨、硯、心意、本領、結構等;以殺戮、斬斫等武術動作比喻書法中屈、折、點、畫等筆法,在書寫實更力達於毫端入木三分。有些書法家在觀看武術表演之後,受到啟迪,因而書藝大進,唐代被譽為草聖的張旭,觀公孫大娘舞劍器後,得到書法的神韻。人稱詩仙、劍仙的李白是古代文人中是文武雙全的代表。他不僅有斗酒詩百篇的才氣,而且酷愛劍術,經常「高冠配雄劍,錦帶橫龍泉」。唐代名將顏真卿的書法有劍拔弩張的氣勢,被評為:「如荊卿按劍,樊噲擁盾,金剛瞋目,力士揮拳」。
    以上所論述各點,雖各有其特點,然而均非單一獨立存在,中國武術與書法均需以上各點相互融合與博學多聞方能有成。昔晉代王羲之書學草聖張芝、衛夫人等諸家,博采眾長溶於一爐。形易拳大師姬際可精通槍法,且天資聰穎又能融會貫通,易槍法之勁意神勢為拳法,創立神技十二大勢,清代董海川吸收少林、太極、形意三大拳種之精華創立八卦掌,中國武術與書法不僅要博學多聞匯集各家之所長;更需武外求武,書外求書,方能成為武術、書法大家。作者礙於才疏學淺,論述中疏忽謬誤之處,尚希前輩先進予以批評指正,為幸。

     
    參考書目
    陳振濂(1996),書法美學,陝西:人民美術出版社。P116-145。
    邱少華(1998),邱少華談書法,台北:采禾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陳振濂(1996),書法美學,陝西:人民美術出版社。P116-145。
    郝文勉(1999),書法鑑賞,鄭州:大象出版社。P116-145。
    康有為(1985),廣藝舟雙楫疏證,台北:華正書局有限公司P196-208
    包世臣(1980),藝舟雙楫疏證,台北:華正書局有限公司P4、P80。
    山馬青演(1994),書學寶篋,台北:崑崗文化事業有限公司。P68。
    金學智(1990),書法美學談,台北:華正書局有限公司。P182-223
    沈尹默(1987),書法論叢,台北:華正書局有限公司。P38-60
    馬國權(1990),書譜譯註,台北:華正書局有限公司。P77
    柳曾符(1995),柳曾符書學論文集,台北:華正書局有限公司。P52-56
    梁披雲(1984),書譜,香港:大昌興印刷有限公司。五十六期,P18-45
    萇乃周(1969),萇氏武技全書,台北:華聯出版社。P16。
    陳芑洲(1992),武術正宗,台北:宏益印刷廠。P93。(未出版)
    中華民國武術拳協會(1984),武術拳圖解,台北:國防部印製廠。
    P237-242。
    沈壽(1999),武術拳論譚,台北:大展出版社有限公司
    陸草(1996),中國武術,廣東:廣東旅遊出版社。P40-85。
    佟慶輝、萬懷玉(1992),散打與孫子兵法,遼寧:遼寧人民出版社。
    P164-184。
    邱金松(1999),古拳譜輯錄形易拳,桃園:林口體育學院。
    P1-184。
    梁寶貴(1990),少林寺內外功真傳,北京:北京體育學院出版社。
    P22-92。
    任海(1998),中國古代武術與氣功,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管子內業篇
    陳鼓應註譯(1992),老子今註今譯,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P74、231
    傅紹傑註譯(1993),吳子今註今譯,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P97、128
    史次耘註譯(1995),孟子今註今譯,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P58。
    馬美信註譯(1992),莊子,台北:錦繡出版事業有限公司。P58、P78
    徐志銳(1995),周易陰陽八卦說解,台北:里仁書局。

  • 沈蓮舟

    會員
    18 9 月, 2005 在 10:21 上午

    沈蓮舟 贈與 sai07172000 10000 美元以示鼓勵

    好文章..文武兼備,值得再讀.

  • az8888

    會員
    20 9 月, 2005 在 9:32 下午

    感謝您的分享!!!

    :emm12: :emm12: :emm12:

Log in to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