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詢問、尋找答案,向各方術數同好交流
與世界術數連接

術數社交學習平台討論區岐黄易脉中醫內科急重症常用急救療法

  • 中醫內科急重症常用急救療法

    Posted by 沈蓮舟 on 11 7 月, 2004 在 2:57 上午

    在內科急症的中醫急救處理中,除採用辨證論治的藥物療法外,尚有指針療法、針刺療法、灸法、刮痧療法、熱熨療法和敷法等。現將其操作方法、適用範圍和注意事項分述如下:
    (一)指針療法
    |||| 指針,是以醫生的拇指或食指指尖,代替針刺,在病人穴位及適當的部位,運用捏法,達到急救目的療法。
    1.操作法:
    |||| 首先選定需要按壓的穴位,然後用拇指或食指指尖,輕輕壓在穴位上,逐步加壓,同時上下、左右適當的揉動,使病人產生一定的痠、麻、脹、痛感覺;或用食指放在中指上,用力點壓在選好的穴位上,也同樣達到急救的效果。
    2.適應證:
    昏厥、中暑:指壓人中、合谷、十宣。
    頭痛:按壓太陽、風池、合谷。
    牙痛:上牙痛者按壓太陽、內庭;下牙痛者按壓頰車、合谷。
    咽喉痛:按壓合谷、少商。
    腰痛:按壓腎俞、大腸俞、殷門。
    腿痛:按壓環跳。足三里。
    急驚風:按壓風池、大椎、人中。
    上肢痲痺:按壓曲池、手三里、合谷。
    下肢麻痺:按壓陽陵泉、足三里、豐隆。
    中風:按壓天柱、陽陵泉、太溪、昆倉、涌泉。
    3.注意事項:
    應根據病人感覺控制按壓強度,以病人能夠受為度。
    重要臟器部位不可重壓。
    術前指甲應修好,以免損傷病人皮膚。
    按壓時間不宜過長,一般3-15分鐘即可,如效果不顯,應另選穴位,或改用其他療法。
    (二)針刺療法
    |||| 針刺療法,是用專門毫針,圓利針或三陵針針刺病者的特定穴位,施以補瀉不同手法,達到急救治療目的的一種療法。
    1.操作法:
    |||| 首先根據急症辨證,選定需要針刺的針位,然後按常規方法消毒,並按病情不同,分別採用直刺、斜刺或橫刺之手法。一般而論,頭部的穴位不宜直刺,可用五分長的毫針,沿皮向後刺入3-4分;胸、背部穴位因鄰近重要內臟,不可深刺,常用一寸長的毫針向外針刺3-5分深;腹部穴位因為肌肉較厚,可用1.5寸長的毫針直刺0.6-1.0寸深;四肢肘膝的穴位可用 1.5寸長的毫針直刺0.8-1.2寸深;髖股關節部的穴位可用3寸長的毫針直刺1.5-2.5寸深;手指與足部穴位可用5分長的毫針,向上斜刺1-3分深。
    |||| 至於針刺手法的補瀉,則視病情之不同而定。凡能促進人體各種機能恢復和旺盛的方法叫補法,其手法是進針時慢慢地刺入,略予捻轉,出針時將針退至皮下,稍停,較快的出針為補;經由針刺的手法,能疏泄病邪,使其恢復正常狀態的手法,叫做瀉法。其手法是進針時迅速刺入,多加捻動,出針時慢慢退出,為瀉。補瀉又可分為捻轉補瀉、提插補瀉、開闔補瀉,呼吸補瀉和平補平瀉等類,這些手法可單獨使用一種,也可結合選用,均視病情而靈活掌握。
    2、適應證
    肝陽頭痛:取風池、百會、太衝、行間、重瀉並留針。
    心劇痛:強刺內關、合谷、肩井不留針;然後刺瀉心俞隙門厥陰俞、間使。
    腹劇痛:重刺太衝、氣海、三陰交、天樞、外陵。
    嘔吐血:強刺大陵、內庭、合谷等穴。
    尿血:強刺中極、復溜、小腸俞。
    卒中:強刺激人中、百會、湧泉等穴。
    高熱:強刺激大椎、曲池、十宣或放血。
    癃閉:強刺激中極、關元、陰陵泉、三陰交、膀胱俞等。
    暴諳:強刺激腦戶、風府、啞門、廉泉、通里等穴。
    嘔吐:強刺激中脘、內關、足三里、公孫等穴。
    3.注意事項
    凡大怒、大驚、身體過度虛弱者宜慎用此療法。
    孕婦三月以上者,腹部禁針;有流產史的孕婦也應禁針。
    凡與重要內臟和大血管鄰近的部位也應禁針。
    (三)灸法
    |||| 灸法是用艾絨作成艾炷或艾條,點然後在有關穴位上溫灸,以達到治療疾病或急救目的的一種療法。
    1.操作法:
    灸法依其具體操作方法之不同又可分為直接灸和間接灸兩類,其操作要點分述如下:
    (1.)直接灸
    艾條灸:用艾絨加中藥粉以棉紙捲成粗細如拇指樣的艾條、藥條。使用時將一端點燃
    ,在距穴位約2-4公分處懸灸,以局部皮膚紅潤溫熱為度,一般灸10-20分鐘。
    艾炷灸:用艾絨以手捏成塔狀,製成艾炷置於欲施灸的穴位上,然後將艾炷點燃,
    溫灸。至病人有灼痛感時即取下,換上新艾炷,每次可灸3-7壯。
    溫灸器:將一定數量的艾絨置於溫灸器內,點然後灸患處。溫灸器使用簡便,熱力大,作用強。
    (2.)間接灸
    溫針灸:針刺後,用一小塊艾條套於針柄上,點然後使溫熱沿針體透入體內。
    隔薑灸:以鮮薑切片,置於施灸的穴位上,薑片上置艾炷,點燃灸之,然盡後,則易之。每次可灸3-7壯。
    隔蒜灸:以蒜片易薑片,餘同隔薑灸。
    隔鹽灸:以食鹽置於神闕穴上,將肚臍填平,面積可稍大,以超過臍中四邊穴為宜。上置艾炷或艾團溫灸之。
    2.適應症
    |||| 灸法具有溫通經脈、調和氣血、扶正回陽、救逆固脫之作用。適用於一切寒證或虛寒性急症,如嘔吐、瀉泄、脘腹痛、嘯喘、中風脫症等急症之急救治療。
    3.注意事項
    施灸禁忌:一般不宜在過飢、過飽、酒醉的情況下施灸。凡顏面部不宜用瘢痕灸; 婦女在妊娠期內禁灸腰腹部;病屬熱證、實證皆不宜用灸法。
    施灸的程序,一般先灸上部,後灸下部。先灸背部,後灸腹部。先頭身,後四肢。但依臨床狀況可靈活應用。
    如施灸過重而生水泡,可用消毒針刺破水泡放出水液,並擦優碘。如有化膿現象,要保持瘡口清潔,定期換敷料,促進癒合。
    (四)刮痧療法
    |||| 刮痧療法是在病人的頸背等部位用力抓刮使之出現一塊的瘀斑,從而達到急救治療目的的療法。
    1.操作法:
      用銅錢或瓷匙沾水或清油少許,於患者身體一定部位上反復抓刮,直到被刮
    皮膚出現皮下瘀血或紅斑為止。
      抓刮一般由上而下,由體中至兩側,刮時應取單一方向,不宜來回刮,在同一部位刮20次左右,即可出現紅斑。刮的部位通常在前胸、頸、背脊旁側。
      抓刮時如病人感覺輕快,合作良好,可於脊椎棘突兩旁上下縱行各加一、二抓刮線,收效更大。如病人出現手足厥冷、抽搐等情況時,可抓刮肘關節和膝關節屈側。
    2.適應症 
      刮痧療法常適用於由中暑、急性感染、中毒、窒息所致的血液和組織嚴重缺氧等引起的頭昏腦脹、煩躁心悸、噁口嘔吐、腹痛腹瀉、呼吸困難、面色青紫、四肢麻木、小腿轉筋、甚至神志昏迷等急症。

    沈蓮舟 replied 21 年, 3 月 前 1 Member · 1 Reply
  • 1 Reply
  • 沈蓮舟

    會員
    11 7 月, 2004 在 10:57 上午

    在內科急症的中醫急救處理中,除採用辨證論治的藥物療法外,尚有指針療法、針刺療法、灸法、刮痧療法、熱熨療法和敷法等。現將其操作方法、適用範圍和注意事項分述如下:
    (一)指針療法
    |||| 指針,是以醫生的拇指或食指指尖,代替針刺,在病人穴位及適當的部位,運用捏法,達到急救目的療法。
    1.操作法:
    |||| 首先選定需要按壓的穴位,然後用拇指或食指指尖,輕輕壓在穴位上,逐步加壓,同時上下、左右適當的揉動,使病人產生一定的痠、麻、脹、痛感覺;或用食指放在中指上,用力點壓在選好的穴位上,也同樣達到急救的效果。
    2.適應證:
    昏厥、中暑:指壓人中、合谷、十宣。
    頭痛:按壓太陽、風池、合谷。
    牙痛:上牙痛者按壓太陽、內庭;下牙痛者按壓頰車、合谷。
    咽喉痛:按壓合谷、少商。
    腰痛:按壓腎俞、大腸俞、殷門。
    腿痛:按壓環跳。足三里。
    急驚風:按壓風池、大椎、人中。
    上肢痲痺:按壓曲池、手三里、合谷。
    下肢麻痺:按壓陽陵泉、足三里、豐隆。
    中風:按壓天柱、陽陵泉、太溪、昆倉、涌泉。
    3.注意事項:
    應根據病人感覺控制按壓強度,以病人能夠受為度。
    重要臟器部位不可重壓。
    術前指甲應修好,以免損傷病人皮膚。
    按壓時間不宜過長,一般3-15分鐘即可,如效果不顯,應另選穴位,或改用其他療法。
    (二)針刺療法
    |||| 針刺療法,是用專門毫針,圓利針或三陵針針刺病者的特定穴位,施以補瀉不同手法,達到急救治療目的的一種療法。
    1.操作法:
    |||| 首先根據急症辨證,選定需要針刺的針位,然後按常規方法消毒,並按病情不同,分別採用直刺、斜刺或橫刺之手法。一般而論,頭部的穴位不宜直刺,可用五分長的毫針,沿皮向後刺入3-4分;胸、背部穴位因鄰近重要內臟,不可深刺,常用一寸長的毫針向外針刺3-5分深;腹部穴位因為肌肉較厚,可用1.5寸長的毫針直刺0.6-1.0寸深;四肢肘膝的穴位可用 1.5寸長的毫針直刺0.8-1.2寸深;髖股關節部的穴位可用3寸長的毫針直刺1.5-2.5寸深;手指與足部穴位可用5分長的毫針,向上斜刺1-3分深。
    |||| 至於針刺手法的補瀉,則視病情之不同而定。凡能促進人體各種機能恢復和旺盛的方法叫補法,其手法是進針時慢慢地刺入,略予捻轉,出針時將針退至皮下,稍停,較快的出針為補;經由針刺的手法,能疏泄病邪,使其恢復正常狀態的手法,叫做瀉法。其手法是進針時迅速刺入,多加捻動,出針時慢慢退出,為瀉。補瀉又可分為捻轉補瀉、提插補瀉、開闔補瀉,呼吸補瀉和平補平瀉等類,這些手法可單獨使用一種,也可結合選用,均視病情而靈活掌握。
    2、適應證
    肝陽頭痛:取風池、百會、太衝、行間、重瀉並留針。
    心劇痛:強刺內關、合谷、肩井不留針;然後刺瀉心俞隙門厥陰俞、間使。
    腹劇痛:重刺太衝、氣海、三陰交、天樞、外陵。
    嘔吐血:強刺大陵、內庭、合谷等穴。
    尿血:強刺中極、復溜、小腸俞。
    卒中:強刺激人中、百會、湧泉等穴。
    高熱:強刺激大椎、曲池、十宣或放血。
    癃閉:強刺激中極、關元、陰陵泉、三陰交、膀胱俞等。
    暴諳:強刺激腦戶、風府、啞門、廉泉、通里等穴。
    嘔吐:強刺激中脘、內關、足三里、公孫等穴。
    3.注意事項
    凡大怒、大驚、身體過度虛弱者宜慎用此療法。
    孕婦三月以上者,腹部禁針;有流產史的孕婦也應禁針。
    凡與重要內臟和大血管鄰近的部位也應禁針。
    (三)灸法
    |||| 灸法是用艾絨作成艾炷或艾條,點然後在有關穴位上溫灸,以達到治療疾病或急救目的的一種療法。
    1.操作法:
    灸法依其具體操作方法之不同又可分為直接灸和間接灸兩類,其操作要點分述如下:
    (1.)直接灸
    艾條灸:用艾絨加中藥粉以棉紙捲成粗細如拇指樣的艾條、藥條。使用時將一端點燃
    ,在距穴位約2-4公分處懸灸,以局部皮膚紅潤溫熱為度,一般灸10-20分鐘。
    艾炷灸:用艾絨以手捏成塔狀,製成艾炷置於欲施灸的穴位上,然後將艾炷點燃,
    溫灸。至病人有灼痛感時即取下,換上新艾炷,每次可灸3-7壯。
    溫灸器:將一定數量的艾絨置於溫灸器內,點然後灸患處。溫灸器使用簡便,熱力大,作用強。
    (2.)間接灸
    溫針灸:針刺後,用一小塊艾條套於針柄上,點然後使溫熱沿針體透入體內。
    隔薑灸:以鮮薑切片,置於施灸的穴位上,薑片上置艾炷,點燃灸之,然盡後,則易之。每次可灸3-7壯。
    隔蒜灸:以蒜片易薑片,餘同隔薑灸。
    隔鹽灸:以食鹽置於神闕穴上,將肚臍填平,面積可稍大,以超過臍中四邊穴為宜。上置艾炷或艾團溫灸之。
    2.適應症
    |||| 灸法具有溫通經脈、調和氣血、扶正回陽、救逆固脫之作用。適用於一切寒證或虛寒性急症,如嘔吐、瀉泄、脘腹痛、嘯喘、中風脫症等急症之急救治療。
    3.注意事項
    施灸禁忌:一般不宜在過飢、過飽、酒醉的情況下施灸。凡顏面部不宜用瘢痕灸; 婦女在妊娠期內禁灸腰腹部;病屬熱證、實證皆不宜用灸法。
    施灸的程序,一般先灸上部,後灸下部。先灸背部,後灸腹部。先頭身,後四肢。但依臨床狀況可靈活應用。
    如施灸過重而生水泡,可用消毒針刺破水泡放出水液,並擦優碘。如有化膿現象,要保持瘡口清潔,定期換敷料,促進癒合。
    (四)刮痧療法
    |||| 刮痧療法是在病人的頸背等部位用力抓刮使之出現一塊的瘀斑,從而達到急救治療目的的療法。
    1.操作法:
      用銅錢或瓷匙沾水或清油少許,於患者身體一定部位上反復抓刮,直到被刮
    皮膚出現皮下瘀血或紅斑為止。
      抓刮一般由上而下,由體中至兩側,刮時應取單一方向,不宜來回刮,在同一部位刮20次左右,即可出現紅斑。刮的部位通常在前胸、頸、背脊旁側。
      抓刮時如病人感覺輕快,合作良好,可於脊椎棘突兩旁上下縱行各加一、二抓刮線,收效更大。如病人出現手足厥冷、抽搐等情況時,可抓刮肘關節和膝關節屈側。
    2.適應症 
      刮痧療法常適用於由中暑、急性感染、中毒、窒息所致的血液和組織嚴重缺氧等引起的頭昏腦脹、煩躁心悸、噁口嘔吐、腹痛腹瀉、呼吸困難、面色青紫、四肢麻木、小腿轉筋、甚至神志昏迷等急症。

Log in to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