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詢問、尋找答案,向各方術數同好交流
與世界術數連接

  • 淨土玄門

    Posted by HAU on 23 7 月, 2005 在 5:38 上午

    靈峰蕅益大師著
    —錄法海觀瀾卷第五—
    獅山淨業學人會性敬輯

    大方廣佛華嚴經第十六卷云:「寧受地獄苦,得聞諸佛名;不受無量樂,而不聞佛名。所以在往昔,無數劫受苦,流轉生死中,不聞佛名故。」

    又云:「若見如來者,為得大善利。聞佛名生信,則是世間塔。」

    入法界品云:「若得見於佛,除滅一切苦;能入諸如來,大智之境界。若得見於佛,捨離一切障,長養無盡福,成就菩提道。」

    大寶積經無邊莊嚴會云:「若復有人,於日日中,稱說如來名號功德,是諸眾生能離黑暗,漸次當得燒諸煩惱;如是稱念南無佛者,語業不空;如是語業,名執火炬,能燒煩惱。若復有人,得聞如來及佛名號,離諸黑暗,與彼眾生為涅槃因。」

    菩薩見實會云:「此釋種,決定得生安樂國,而奉無量壽;住安樂國已,無畏成菩提。能趣十方界,供養無量佛。安住一佛土,能供十方佛。」

    授幻師跋陀羅記會云:「有四法得值諸佛:一者、恒以一心專念佛故;二者、稱讚如來諸功德故;三者、所受律儀遍清淨故;四者、以勝意樂發弘願故。」

    發勝志樂會云:「若有眾生發十種心,隨一一心,專念向於阿彌陀佛,是人命終,當得往生彼佛世界:一者、於諸眾生,起於大慈,無損害心;二者、於諸眾生,起於大悲,無逼惱心;三者、於佛正法,不惜身命樂守護心;四者、於一切法,發生勝忍,無執著心;五者、不貪利養,恭敬、尊重,淨意樂心;六者、求佛種智,於一切時無忘失心;七者、於諸眾生,尊重恭欲,無下劣心;八者、不著世論,於菩提分生決定心;九者、種諸善根,無有雜染,清淨之心;十者、於諸如來,捨離諸相,起隨念心。」

    淨信童女會云:「菩薩成就八種法故,於諸佛前蓮花化生:一者、乃至失命不說他過;二者:勸化眾生令歸三寶;三者、安置一切於菩提心;四者、梵行無染;五者、造立佛像,置蓮花座;六者、憂惱眾生,令除憂惱;七者、於貢高人中,常自謙下;八者、不惱他人。」

    文殊師利說般若會云:「法界一相,繫緣法界,是名一行三昧。若善男子、善女人,欲入一行三昧,當先聞般若波羅蜜;如說修學,然後能入一行三昧。如法界緣,不退、不壞、不思義、無礙、無相。應處空閑,捨諸亂意,不取相貌,繫心一佛,念念相續。即是念中,能見過去、未來、現在諸佛。何以故?念一佛功德無量無邊,亦與無量諸佛功德無二。不思議佛法,等無分別。皆乘一如,成最正覺。悉具無量功德,無量辯才。如是入一行三昧者,盡知恆沙諸佛法界無差別相。」

    大方等大集經第七云:「法語比丘,二萬年中無有睡眠。如彈指頃,不生貪心、瞋心、癡心;不善覺觀。不念父母、宗親、眷屬、飲食、衣服、房舍、臥具、資生之物。亦不覺知晝夜之相。二萬年中,常修念佛。」

    大集日藏經第九云:「若種種善願不得稱心,欲令如是種種惡業速滅盡者,應淨洗浴,著鮮潔衣,菜食長齋,勿噉辛臭;於寂靜處,莊嚴道場,正念結跏,或行、或坐,念佛身相,無使亂也。更莫他緣,念其餘事。或一日夜,或七日夜,不作餘業。至心念佛,乃至見佛。小念見小,大念見大;乃至無量念者,見佛色身無量無邊。彼佛身形三十二相,於一一相,亦念亦觀,皆令明了;隨所見相,見青光明;於彼光相,專精繫意,無令心亂。作是念時,而誦是咒:『哆絰他 毘視林婆毘視林婆 鬱頭波馱避耶 毘視林婆 斯那婆頗羅斯那婆 頗羅阿之冕那多他恀 阿冕那多他恀 復噓多俱致毘視林婆 毘視林婆 莎訶』如是一相,在於前心,□□專念,不起亂想。然後誦此陀羅尼咒。乃至念於佛身相中,青色出光;彼光出已,從行者頂入。爾時安心,甚莫驚怖。於自身中,見於此光,如彼青色。念此青光,於自身中,各各支體,處處遍行。乃至一切身中火然,見火然已,乃至成灰,及四方風,來吹散滅。如是念時,見於自身無有一相,唯有空在;乃至十方皆悉見空,不見一色。如是念佛青色力緣,誦持於咒,成就此行。善男子!若復有人,如是繫念,不散亂心,學四禪地依止,心念陀羅。而彼眾生,一切業障,煩惱障、法障,罪業皆盡。唯除五逆,破毀正法,誹謗聖人。」

    菩薩念佛三昧經云:「正念諸法真如之相,是名念佛。」

    大集念佛三昧經云:「當知如是念佛三昧,則為總攝一切諸法。」

    大集賢護經云:「若有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清淨持戒,具足諸行,獨處空閑,如是思惟:於一切處,隨何方所,即若西方阿彌陀如來。是人爾時如所聞已,端坐繫念,專心想彼阿彌陀如來,如是相好,如是威儀,如是大眾,如是說法;如聞繫念,一心相續,次第不亂。或經一日,或復一夜,如是或至七日七夜。如先所聞具足念故,是人必睹阿彌陀如來、應供、等正覺也。」

    又云:「得見彼佛,有三因緣:一者、緣此三昧,二者、彼佛加持,三者、自善根熟。」

    又云:「譬如有人,持赤栴檀示愚癡人;而彼癡故,起臭穢想。主人告曰:若不信者,應先嗅嘗,為臭為香;亦應觀察是檀光色文彩。然彼愚者,轉生憎惡,以手捻鼻,不肯嗅聞,掩閉其目,不肯觀視。如是來世有惡比丘,憎惡是經,其事亦爾。彼惡人輩,不知修習身戒心慧,愚癡無智,猶如啞羊,頑騃很弊。彼諸惡人,又薄福故,雖復得聞如是妙典,正念諸佛現前三昧,不用書寫,不能讀誦,不能受持,不能思惟,不能為人宣揚廣說。又亦不能廣生隨喜,云何能得如說修行?」

    又云:「若有菩薩深樂廣宣,復欲思惟如是三昧者,當先護持清淨戒行、不缺戒行、不染戒行、不汙戒行、不濁戒行、不著戒行、不動戒行、不被訶戒行,智者所讚戒行,聖所愛敬戒行,應當念知如是諸戒也。彼出家菩薩,應當依彼波羅提木叉,成就威儀,成就眾行,乃至成就微塵數等戒行,清淨活命。於諸戒中,當念成就。應信甚深不得著忍。於空、無相、無願、諸法中,聞說之時,心不驚怖,無有悔沒。以是因緣,成就清淨戒行,乃至聖所愛敬戒行也。若有出家菩薩,取著色,受持禁戒,修行梵行;如是取著受、想、行、識,受持禁戒,修行梵行;修行已,作如是念:我今如是持戒,如是苦行,如是修學,如是梵行,願我未來得生天上,或生人間,自在有生,受諸果報。以是因緣,成就不清淨戒,乃至聖者所不愛戒。」

    又云:「具足四法,得是三昧:一者、不著一切外道語言,二者、不樂一切諸愛欲事,三者、常不遠離頭陀功德,四者、常厭三界諸有生處。」

    大樹緊那羅王所問經云:「菩薩成就四法,不離見佛。何等為四?自往見佛,亦勸眾生;自往聽法,亦勸眾生;自發菩提心,亦勸眾生發菩提心;常不捨離念佛三昧;是為四。」

    觀佛三昧海經云:「一者、持戒不犯,二者、不起邪見,三者、不生憍慢,四者、不恚不嫉,五者、勇猛精進,如救頭然。行此五事,正念諸佛微妙色身,令心不退,亦當讀誦大乘經典,以此功德,念佛力故,疾疾得見無量諸佛。見諸佛者,獨一心淨,不與他共。」

    又云:「未來眾生,其有得是念佛三昧者,視佛諸相好者,得諸佛現前三昧者,當教是人密身口意,莫起邪命,莫生貢高。若起邪命及貢高法,當知此人是增上慢,破滅佛法,是惡魔伴,如是惡人,雖復念佛,失甘露味。此人生處,以貢高故,身恆卑小,生下賤家。此邪命業,壞敗善根,猶如狂象壞蓮華池。」

    寶雨經云:「菩薩成就十種法,生清淨佛剎:一、成就于戒,無缺、無雜、無點汙。二、為一切有情心得平等。三、能成就廣大善根。四、於利養、名稱、恭敬、讚歎,心常捨離,無所染著。五、得清淨信,心無疑惑。六、常修精進,離懈怠心。七、能入寂定,無散亂心。八、能得多聞,而無惡慧。九、成就利智,非鈍根性。十、有慈悲性,無損害心。若有菩薩,成就一法,得無缺減,無少違犯,鮮白清淨,即得具足成就十法。」

    諸法無行經云:「我未曾見聞,慈悲而行惱,互共相瞋恚,願生阿彌陀。若人如恆河,惡口加刀杖,如是皆能忍,則生清淨土。」

    大乘入楞伽經云:「十方諸剎土,眾生菩薩中,所有法報佛,化身及變化,皆從無量壽,極樂界中出。」

    又云:「大慧汝應知,善逝涅槃後,未來世當有,持於我法者,南天竺國中,大名德比丘,厥號為龍樹,能破有無宗,世間中顯我,無上大乘法,得初歡喜地,往生安樂國。」

    月燈三昧經云:「是人臨欲命終時,悲慧勇猛彌陀佛,是佛為現住其前,以持如是三昧故!得見十力稱所求,及諸聲聞住其前,決定生彼安樂國,以持如是三昧故!」

    如來智印經云:「若有書寫此法印,請誦宣示為人說;此功德身不可議,佛子當生極樂國。」

    十住斷結經神足品云:「西方去此無數佛土,有佛名無量壽。其土清淨,無婬怒癡,悉同一心;皆由蓮花中生,不因父母情欲生也。純是童男,亦無女形,無大小便;以禪悅樂法,無想念識,以為飯食,共相敬念,如父如母。欲生彼國者,可發誓願。」

    大乘莊嚴寶王經云:「觀自在菩薩變現種種,救度無數百千萬俱胝那庾多有情,令得往生極樂世界,見無量壽如來,得聞法要,皆令當得成菩提道。」

    大般若經云:「是菩薩摩訶薩,由與般若波羅蜜多恆相應故,從此處沒,生餘佛土。從一佛國,至一佛國,在在生處,常得值遇諸佛世尊,供養恭敬,尊重讚歎,乃至無上正等菩提,終不離佛。」

    又云:「若菩薩,暫一睹見佛形像已,乃至證得無上菩提,終不捨於念佛作意。」

    又云:「是菩薩,為聽法故,常樂見佛。若聞如來在餘世界,現說正法,即以願力往生彼界,恭敬供養,聽受正法。」

    又云:「善男子、善女人等,信樂廣大,能依妙色、聲、香、味、觸,修廣大施;修此施已,復能種植廣大善根;因此善根,復能攝受廣大果報,專為利樂一切有情。於諸有情,能捨一切內外所有,彼迴如是所種善根,願生他方諸佛國土,現有如來,宣說如是甚深般若無上法處;彼聞如是般若法已,復能安立彼佛土中無量有情,令發無上正等覺心,修菩薩行,示現勸導,讚勵慶喜,令於無上正等菩提,得不退轉,由斯圓滿所發大願,速證無上正等菩提。」

    又云:「若菩薩,能正修行一相莊嚴三摩地者,疾證無上正等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欲入如是三摩地者,應處空閑,離諸喧雜,結跏趺坐,不思眾相;為欲利樂一切有情,於一如來專心繫念:審取名字,善想容儀。隨所在方,端身正向,相續繫念此一如來,即為普觀三世諸佛。所以者何?一佛所有無量無邊功德辯才,等一切佛。三世諸佛,乘一真如,證大菩提,無差別故。若精勤修學,得入如是一相莊嚴三摩地者,普能了達無量無邊殑伽沙等諸佛法界無差別相。亦能總持無量無數殑伽沙等諸佛菩薩已轉,未轉無上法輪。一一法門,皆能了達甚深義趣,宣說開示辯才無盡,勝阿難陀多百千倍。」

    大智度論云:「莊嚴佛界事大,獨行功德不能成故,要須願力。譬如牛力,雖能挽車,要須御者,能有所至。淨世界願,亦復如是。福德如牛,願如御者。」

    又云:「念佛三昧,能除種種煩惱,及種種罪。又有大福德,能度眾生。是諸菩薩,欲度眾生,諸餘三昧,無如此念佛三昧福德,能速滅諸罪者。」

    又云:「菩薩有所見色,皆是佛色。念佛三昧力故,於色不著。」

    又云:「若遠離諸佛,便壞諸善根,沒在煩惱。自不能度,安能度人?」

    又云:「如少湯投大冰池,雖消少處,反更成冰。菩薩未入法位,若遠離諸佛,以少功德,無方便力,欲化眾生,雖少益利,反更墜落。」

    又云:「行生忍故,一切眾生中發慈悲心,滅無量劫罪,得無量福德。行法忍故,破諸法無明,得無量智慧。二行和合故,何願不得?以是故,菩薩世世常不離佛。復次,菩薩常愛樂念佛故,捨身受身恆得值佛。」

    又云:「世人精進持戒者,於念佛三昧,心得定時,罪垢不障,即得見佛,聞佛說法,音聲清了。」

    又云:「若離有佛國者,雖受人天樂,不知是佛力所致,與畜生無異。若一切佛不出世,則無三乘涅槃之道。常閉在三界獄,永無出期!」

    又云:「菩薩得無生忍受記,更無餘事。惟行淨佛世界,成就眾生;見不淨世界相,願我國土無如是事。」

    攝大乘論本云:「菩薩念佛法身,由七種念。應修此念:一者、諸佛於一切法得自在,轉於一切世界,得無礙通故;二者、如來其身常住,真如無間,解脫垢故;三者、如來最勝無罪,一切煩惱及所知障,並離繫故;四者、如來無有功用,不作功用,一切佛事無休息故;五者、如來受大富樂,清淨佛土,大富樂故;六者、如來離諸染汙,生在世間,一切世法不能染故;七者、如來能成大事,示現等覺、般涅槃等,一切有情未成熟者,能令成熟,已成熟者,令解脫故。」

    有宋高僧傳云:「唐法照問文殊言:『末法凡夫,去聖時遙,知識轉劣,垢障尤深,佛性無由顯現;佛法浩瀚,未審修行如何法門,最為其要?惟願大聖,斷我疑網!』文殊報言:『汝今念佛,今正是時!諸修行門,無過念佛;供養三寶,福慧雙修,此之二門,最為徑要。所以者何?我於過去劫中,因觀佛故,因念佛故,因供養故,今得一切種智。是故一切諸法,般若波羅蜜,甚深禪定,乃至諸佛,皆從念佛而生。故知念佛,諸法之王。汝當常念無上法王,令無休息。』照又問:『當云何念?』文殊言:『此世界西,有阿彌陀佛。彼佛願力不可思議,汝當繼念,無令間斷。命終之後,決定往生,永不退轉。』」

    唐慧日,至北印度健馱羅國,王城東北大山,觀音像前,七日叩頭,斷食,至誠祈請。觀音空中現紫金色相,長一丈餘,坐寶蓮華。垂右手,摩日頂曰:「汝欲傳法,自利利他,西方淨土,極樂世界,阿彌陀佛國,勸令念佛、誦經,迴願往生;到彼國已,見佛及我,得大利益。汝自當知:淨土法門,勝過諸行。」

    死心禪師云:「清珠下於濁水,濁水不得不清;佛念投於亂心,亂心不得不佛。」

    huifuchang replied 20 年, 3 月 前 11 Members · 35 Replies
  • 35 Replies
  • HAU

    會員
    23 7 月, 2005 在 1:38 下午

    靈峰蕅益大師著
    —錄法海觀瀾卷第五—
    獅山淨業學人會性敬輯

    大方廣佛華嚴經第十六卷云:「寧受地獄苦,得聞諸佛名;不受無量樂,而不聞佛名。所以在往昔,無數劫受苦,流轉生死中,不聞佛名故。」

    又云:「若見如來者,為得大善利。聞佛名生信,則是世間塔。」

    入法界品云:「若得見於佛,除滅一切苦;能入諸如來,大智之境界。若得見於佛,捨離一切障,長養無盡福,成就菩提道。」

    大寶積經無邊莊嚴會云:「若復有人,於日日中,稱說如來名號功德,是諸眾生能離黑暗,漸次當得燒諸煩惱;如是稱念南無佛者,語業不空;如是語業,名執火炬,能燒煩惱。若復有人,得聞如來及佛名號,離諸黑暗,與彼眾生為涅槃因。」

    菩薩見實會云:「此釋種,決定得生安樂國,而奉無量壽;住安樂國已,無畏成菩提。能趣十方界,供養無量佛。安住一佛土,能供十方佛。」

    授幻師跋陀羅記會云:「有四法得值諸佛:一者、恒以一心專念佛故;二者、稱讚如來諸功德故;三者、所受律儀遍清淨故;四者、以勝意樂發弘願故。」

    發勝志樂會云:「若有眾生發十種心,隨一一心,專念向於阿彌陀佛,是人命終,當得往生彼佛世界:一者、於諸眾生,起於大慈,無損害心;二者、於諸眾生,起於大悲,無逼惱心;三者、於佛正法,不惜身命樂守護心;四者、於一切法,發生勝忍,無執著心;五者、不貪利養,恭敬、尊重,淨意樂心;六者、求佛種智,於一切時無忘失心;七者、於諸眾生,尊重恭欲,無下劣心;八者、不著世論,於菩提分生決定心;九者、種諸善根,無有雜染,清淨之心;十者、於諸如來,捨離諸相,起隨念心。」

    淨信童女會云:「菩薩成就八種法故,於諸佛前蓮花化生:一者、乃至失命不說他過;二者:勸化眾生令歸三寶;三者、安置一切於菩提心;四者、梵行無染;五者、造立佛像,置蓮花座;六者、憂惱眾生,令除憂惱;七者、於貢高人中,常自謙下;八者、不惱他人。」

    文殊師利說般若會云:「法界一相,繫緣法界,是名一行三昧。若善男子、善女人,欲入一行三昧,當先聞般若波羅蜜;如說修學,然後能入一行三昧。如法界緣,不退、不壞、不思義、無礙、無相。應處空閑,捨諸亂意,不取相貌,繫心一佛,念念相續。即是念中,能見過去、未來、現在諸佛。何以故?念一佛功德無量無邊,亦與無量諸佛功德無二。不思議佛法,等無分別。皆乘一如,成最正覺。悉具無量功德,無量辯才。如是入一行三昧者,盡知恆沙諸佛法界無差別相。」

    大方等大集經第七云:「法語比丘,二萬年中無有睡眠。如彈指頃,不生貪心、瞋心、癡心;不善覺觀。不念父母、宗親、眷屬、飲食、衣服、房舍、臥具、資生之物。亦不覺知晝夜之相。二萬年中,常修念佛。」

    大集日藏經第九云:「若種種善願不得稱心,欲令如是種種惡業速滅盡者,應淨洗浴,著鮮潔衣,菜食長齋,勿噉辛臭;於寂靜處,莊嚴道場,正念結跏,或行、或坐,念佛身相,無使亂也。更莫他緣,念其餘事。或一日夜,或七日夜,不作餘業。至心念佛,乃至見佛。小念見小,大念見大;乃至無量念者,見佛色身無量無邊。彼佛身形三十二相,於一一相,亦念亦觀,皆令明了;隨所見相,見青光明;於彼光相,專精繫意,無令心亂。作是念時,而誦是咒:『哆絰他 毘視林婆毘視林婆 鬱頭波馱避耶 毘視林婆 斯那婆頗羅斯那婆 頗羅阿之冕那多他恀 阿冕那多他恀 復噓多俱致毘視林婆 毘視林婆 莎訶』如是一相,在於前心,□□專念,不起亂想。然後誦此陀羅尼咒。乃至念於佛身相中,青色出光;彼光出已,從行者頂入。爾時安心,甚莫驚怖。於自身中,見於此光,如彼青色。念此青光,於自身中,各各支體,處處遍行。乃至一切身中火然,見火然已,乃至成灰,及四方風,來吹散滅。如是念時,見於自身無有一相,唯有空在;乃至十方皆悉見空,不見一色。如是念佛青色力緣,誦持於咒,成就此行。善男子!若復有人,如是繫念,不散亂心,學四禪地依止,心念陀羅。而彼眾生,一切業障,煩惱障、法障,罪業皆盡。唯除五逆,破毀正法,誹謗聖人。」

    菩薩念佛三昧經云:「正念諸法真如之相,是名念佛。」

    大集念佛三昧經云:「當知如是念佛三昧,則為總攝一切諸法。」

    大集賢護經云:「若有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清淨持戒,具足諸行,獨處空閑,如是思惟:於一切處,隨何方所,即若西方阿彌陀如來。是人爾時如所聞已,端坐繫念,專心想彼阿彌陀如來,如是相好,如是威儀,如是大眾,如是說法;如聞繫念,一心相續,次第不亂。或經一日,或復一夜,如是或至七日七夜。如先所聞具足念故,是人必睹阿彌陀如來、應供、等正覺也。」

    又云:「得見彼佛,有三因緣:一者、緣此三昧,二者、彼佛加持,三者、自善根熟。」

    又云:「譬如有人,持赤栴檀示愚癡人;而彼癡故,起臭穢想。主人告曰:若不信者,應先嗅嘗,為臭為香;亦應觀察是檀光色文彩。然彼愚者,轉生憎惡,以手捻鼻,不肯嗅聞,掩閉其目,不肯觀視。如是來世有惡比丘,憎惡是經,其事亦爾。彼惡人輩,不知修習身戒心慧,愚癡無智,猶如啞羊,頑騃很弊。彼諸惡人,又薄福故,雖復得聞如是妙典,正念諸佛現前三昧,不用書寫,不能讀誦,不能受持,不能思惟,不能為人宣揚廣說。又亦不能廣生隨喜,云何能得如說修行?」

    又云:「若有菩薩深樂廣宣,復欲思惟如是三昧者,當先護持清淨戒行、不缺戒行、不染戒行、不汙戒行、不濁戒行、不著戒行、不動戒行、不被訶戒行,智者所讚戒行,聖所愛敬戒行,應當念知如是諸戒也。彼出家菩薩,應當依彼波羅提木叉,成就威儀,成就眾行,乃至成就微塵數等戒行,清淨活命。於諸戒中,當念成就。應信甚深不得著忍。於空、無相、無願、諸法中,聞說之時,心不驚怖,無有悔沒。以是因緣,成就清淨戒行,乃至聖所愛敬戒行也。若有出家菩薩,取著色,受持禁戒,修行梵行;如是取著受、想、行、識,受持禁戒,修行梵行;修行已,作如是念:我今如是持戒,如是苦行,如是修學,如是梵行,願我未來得生天上,或生人間,自在有生,受諸果報。以是因緣,成就不清淨戒,乃至聖者所不愛戒。」

    又云:「具足四法,得是三昧:一者、不著一切外道語言,二者、不樂一切諸愛欲事,三者、常不遠離頭陀功德,四者、常厭三界諸有生處。」

    大樹緊那羅王所問經云:「菩薩成就四法,不離見佛。何等為四?自往見佛,亦勸眾生;自往聽法,亦勸眾生;自發菩提心,亦勸眾生發菩提心;常不捨離念佛三昧;是為四。」

    觀佛三昧海經云:「一者、持戒不犯,二者、不起邪見,三者、不生憍慢,四者、不恚不嫉,五者、勇猛精進,如救頭然。行此五事,正念諸佛微妙色身,令心不退,亦當讀誦大乘經典,以此功德,念佛力故,疾疾得見無量諸佛。見諸佛者,獨一心淨,不與他共。」

    又云:「未來眾生,其有得是念佛三昧者,視佛諸相好者,得諸佛現前三昧者,當教是人密身口意,莫起邪命,莫生貢高。若起邪命及貢高法,當知此人是增上慢,破滅佛法,是惡魔伴,如是惡人,雖復念佛,失甘露味。此人生處,以貢高故,身恆卑小,生下賤家。此邪命業,壞敗善根,猶如狂象壞蓮華池。」

    寶雨經云:「菩薩成就十種法,生清淨佛剎:一、成就于戒,無缺、無雜、無點汙。二、為一切有情心得平等。三、能成就廣大善根。四、於利養、名稱、恭敬、讚歎,心常捨離,無所染著。五、得清淨信,心無疑惑。六、常修精進,離懈怠心。七、能入寂定,無散亂心。八、能得多聞,而無惡慧。九、成就利智,非鈍根性。十、有慈悲性,無損害心。若有菩薩,成就一法,得無缺減,無少違犯,鮮白清淨,即得具足成就十法。」

    諸法無行經云:「我未曾見聞,慈悲而行惱,互共相瞋恚,願生阿彌陀。若人如恆河,惡口加刀杖,如是皆能忍,則生清淨土。」

    大乘入楞伽經云:「十方諸剎土,眾生菩薩中,所有法報佛,化身及變化,皆從無量壽,極樂界中出。」

    又云:「大慧汝應知,善逝涅槃後,未來世當有,持於我法者,南天竺國中,大名德比丘,厥號為龍樹,能破有無宗,世間中顯我,無上大乘法,得初歡喜地,往生安樂國。」

    月燈三昧經云:「是人臨欲命終時,悲慧勇猛彌陀佛,是佛為現住其前,以持如是三昧故!得見十力稱所求,及諸聲聞住其前,決定生彼安樂國,以持如是三昧故!」

    如來智印經云:「若有書寫此法印,請誦宣示為人說;此功德身不可議,佛子當生極樂國。」

    十住斷結經神足品云:「西方去此無數佛土,有佛名無量壽。其土清淨,無婬怒癡,悉同一心;皆由蓮花中生,不因父母情欲生也。純是童男,亦無女形,無大小便;以禪悅樂法,無想念識,以為飯食,共相敬念,如父如母。欲生彼國者,可發誓願。」

    大乘莊嚴寶王經云:「觀自在菩薩變現種種,救度無數百千萬俱胝那庾多有情,令得往生極樂世界,見無量壽如來,得聞法要,皆令當得成菩提道。」

    大般若經云:「是菩薩摩訶薩,由與般若波羅蜜多恆相應故,從此處沒,生餘佛土。從一佛國,至一佛國,在在生處,常得值遇諸佛世尊,供養恭敬,尊重讚歎,乃至無上正等菩提,終不離佛。」

    又云:「若菩薩,暫一睹見佛形像已,乃至證得無上菩提,終不捨於念佛作意。」

    又云:「是菩薩,為聽法故,常樂見佛。若聞如來在餘世界,現說正法,即以願力往生彼界,恭敬供養,聽受正法。」

    又云:「善男子、善女人等,信樂廣大,能依妙色、聲、香、味、觸,修廣大施;修此施已,復能種植廣大善根;因此善根,復能攝受廣大果報,專為利樂一切有情。於諸有情,能捨一切內外所有,彼迴如是所種善根,願生他方諸佛國土,現有如來,宣說如是甚深般若無上法處;彼聞如是般若法已,復能安立彼佛土中無量有情,令發無上正等覺心,修菩薩行,示現勸導,讚勵慶喜,令於無上正等菩提,得不退轉,由斯圓滿所發大願,速證無上正等菩提。」

    又云:「若菩薩,能正修行一相莊嚴三摩地者,疾證無上正等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欲入如是三摩地者,應處空閑,離諸喧雜,結跏趺坐,不思眾相;為欲利樂一切有情,於一如來專心繫念:審取名字,善想容儀。隨所在方,端身正向,相續繫念此一如來,即為普觀三世諸佛。所以者何?一佛所有無量無邊功德辯才,等一切佛。三世諸佛,乘一真如,證大菩提,無差別故。若精勤修學,得入如是一相莊嚴三摩地者,普能了達無量無邊殑伽沙等諸佛法界無差別相。亦能總持無量無數殑伽沙等諸佛菩薩已轉,未轉無上法輪。一一法門,皆能了達甚深義趣,宣說開示辯才無盡,勝阿難陀多百千倍。」

    大智度論云:「莊嚴佛界事大,獨行功德不能成故,要須願力。譬如牛力,雖能挽車,要須御者,能有所至。淨世界願,亦復如是。福德如牛,願如御者。」

    又云:「念佛三昧,能除種種煩惱,及種種罪。又有大福德,能度眾生。是諸菩薩,欲度眾生,諸餘三昧,無如此念佛三昧福德,能速滅諸罪者。」

    又云:「菩薩有所見色,皆是佛色。念佛三昧力故,於色不著。」

    又云:「若遠離諸佛,便壞諸善根,沒在煩惱。自不能度,安能度人?」

    又云:「如少湯投大冰池,雖消少處,反更成冰。菩薩未入法位,若遠離諸佛,以少功德,無方便力,欲化眾生,雖少益利,反更墜落。」

    又云:「行生忍故,一切眾生中發慈悲心,滅無量劫罪,得無量福德。行法忍故,破諸法無明,得無量智慧。二行和合故,何願不得?以是故,菩薩世世常不離佛。復次,菩薩常愛樂念佛故,捨身受身恆得值佛。」

    又云:「世人精進持戒者,於念佛三昧,心得定時,罪垢不障,即得見佛,聞佛說法,音聲清了。」

    又云:「若離有佛國者,雖受人天樂,不知是佛力所致,與畜生無異。若一切佛不出世,則無三乘涅槃之道。常閉在三界獄,永無出期!」

    又云:「菩薩得無生忍受記,更無餘事。惟行淨佛世界,成就眾生;見不淨世界相,願我國土無如是事。」

    攝大乘論本云:「菩薩念佛法身,由七種念。應修此念:一者、諸佛於一切法得自在,轉於一切世界,得無礙通故;二者、如來其身常住,真如無間,解脫垢故;三者、如來最勝無罪,一切煩惱及所知障,並離繫故;四者、如來無有功用,不作功用,一切佛事無休息故;五者、如來受大富樂,清淨佛土,大富樂故;六者、如來離諸染汙,生在世間,一切世法不能染故;七者、如來能成大事,示現等覺、般涅槃等,一切有情未成熟者,能令成熟,已成熟者,令解脫故。」

    有宋高僧傳云:「唐法照問文殊言:『末法凡夫,去聖時遙,知識轉劣,垢障尤深,佛性無由顯現;佛法浩瀚,未審修行如何法門,最為其要?惟願大聖,斷我疑網!』文殊報言:『汝今念佛,今正是時!諸修行門,無過念佛;供養三寶,福慧雙修,此之二門,最為徑要。所以者何?我於過去劫中,因觀佛故,因念佛故,因供養故,今得一切種智。是故一切諸法,般若波羅蜜,甚深禪定,乃至諸佛,皆從念佛而生。故知念佛,諸法之王。汝當常念無上法王,令無休息。』照又問:『當云何念?』文殊言:『此世界西,有阿彌陀佛。彼佛願力不可思議,汝當繼念,無令間斷。命終之後,決定往生,永不退轉。』」

    唐慧日,至北印度健馱羅國,王城東北大山,觀音像前,七日叩頭,斷食,至誠祈請。觀音空中現紫金色相,長一丈餘,坐寶蓮華。垂右手,摩日頂曰:「汝欲傳法,自利利他,西方淨土,極樂世界,阿彌陀佛國,勸令念佛、誦經,迴願往生;到彼國已,見佛及我,得大利益。汝自當知:淨土法門,勝過諸行。」

    死心禪師云:「清珠下於濁水,濁水不得不清;佛念投於亂心,亂心不得不佛。」

  • 壬遁

    會員
    23 7 月, 2005 在 5:59 下午

    :em001: :em02: :em21: :em22: :emm01:

  • bbq2005

    會員
    24 7 月, 2005 在 2:05 上午

    感謝分享!
    :em21::em21::em21:

  • 陳郁文

    會員
    24 7 月, 2005 在 1:35 下午

    下面引用由HAU2005/07/23 01:38pm 發表的內容:
    靈峰蕅益大師著
    —錄法海ヾC」

    菩薩見實會云:「此釋種,決定得生安樂國,而奉無量壽;住安樂國已,無畏成菩提。能趣十方界,供養無量佛。安住一佛土,能供十方佛。」

    唸經拜佛是迷信,不見自性枉修持。
    以訛傳訛無路用,盲修盲煉難超生。

  • 黃鐘

    會員
    24 7 月, 2005 在 11:34 下午

    一句彌陀銷諸障~
    豈是下根所能擔~
    若將意識做自性~
    黃泉路上趣茫茫~
    生死本來即如是~
    佛曰世間實無常~
    無生如何超生去~
    能超已然落妄想~
    菩薩自覺還覺他~
    覺他唯有依覺法~
    佛陀無上正覺者~
    若不念佛無正法~
    彌陀大願攝群茫~
    心若不信也枉然~
    世尊更曾宣斯願~
    十念即能登蓮邦~

  • 沈蓮舟

    會員
    24 7 月, 2005 在 11:43 下午

    沈蓮舟 贈與 黃鐘 5000 美元以示鼓勵

    下面引用由黃鐘2005/07/24 11:34pm 發表的內容:
    一句彌陀銷諸障~
    豈是下根所能擔~
    若將意識做自性~
    黃泉路上趣茫茫~

    漂亮..
    黃鐘兄 說的好.

  • 陳郁文

    會員
    25 7 月, 2005 在 9:08 上午

    [fquote]下面引用由黃鐘2005/07/24 11:34pm 發表的內容:
    一句彌陀銷諸障~
    豈是下根所能擔~
    若將意識做自性~
    黃泉路上趣茫茫~

    [/fquote]
    哈哈大笑眾生癡,拜佛唸經難超生,
    釋迦牟尼不唸經,慧能六祖不識字。

    達摩西來一字無,全憑心意用功夫,
    上根之人不持經,沾花微笑便知情。

    大道幽深世難知,唸經夢想上瑤池,
    修道若是不見性,空修一生無路用。

  • studio

    會員
    25 7 月, 2005 在 9:42 上午

    那這位大大應該提供如何修理自性的方法才對,小弟亦想見識一下如此精妙的方法。

  • HAU

    會員
    25 7 月, 2005 在 10:18 上午

    下面引用由黃鐘2005/07/24 11:34pm 發表的內容:
    一句彌陀銷諸障~
    豈是下根所能擔~
    若將意識做自性~
    黃泉路上趣茫茫~

    :em21: :em21: :emm01:

  • HAU

    會員
    25 7 月, 2005 在 10:58 上午

    下面引用由陳郁文2005/07/24 01:35pm 發表的內容:
    唸經拜佛是迷信,不見自性枉修持。
    以訛傳訛無路用,盲修盲煉難超生。

    拜佛:
    1.見賢思齊
    2.感謝佛恩
    3.懺悔
    4.想起佛的教訓(經典)
    念經是記取師尊的教訓
    佛法是師道
    怎麼迷信了?
    又您說迷信
    眾生在迷不在覺
    所以才要依靠佛法令以覺悟
    佛法是覺悟學
    貴在能解能行

  • 沈勝衣

    會員
    25 7 月, 2005 在 11:00 上午

    下面引用由陳郁文2005/07/24 01:35pm 發表的內容:
    唸經拜佛是迷信,不見自性枉修持。
    以訛傳訛無路用,盲修盲煉難超生。

    能不能解說

  • HAU

    會員
    25 7 月, 2005 在 11:15 上午

    下面引用由陳郁文2005/07/25 09:08am 發表的內容:
    哈哈大笑眾生癡,拜佛唸經難超生,
    釋迦牟尼不唸經,慧能六祖不識字。
    達摩西來一字無,全憑心意用功夫,
    上根之人不持經,沾花微笑便知情。

    釋迦牟尼不唸經=>唸而無唸,無念而唸
    慧能六祖不識字=>雖不識字,但亦能解經文第一義,要不小弟貼一段經文,讓您解釋看看。
    達摩西來一字無=>怎麼會沒有一字?請您多看傳記。
    全憑心意用功夫=>此小弟認同
    上根之人不持經=>持:保持;經:自性正。上根之人怎麼會不持經?
    沾花微笑便知情=>拈花…
    八萬四千法門門門都通無上道
    但重生根機不同
    也有難行道與易行道之別
    故有所取捨
    只看個人因緣

  • 陳郁文

    會員
    25 7 月, 2005 在 8:47 下午

    [fquote]下面引用由HAU2005/07/25 11:15am 發表的內容:
    釋迦牟尼不唸經=>唸而無唸,無念而唸
    慧能六祖不識字=>雖不識字,但亦能解經文第一義,要不小弟貼一段經文,讓您解釋看看。
    達摩西來一字無=>怎麼會沒有一字?請您多看傳記。
    全憑心意用功夫=>此小 …
    [/fquote]
    釋迦牟尼不唸經=>唸而無唸,無念而唸→◎釋迦牟尼唸什麼經成道?
    慧能六祖不識字→慧能六祖…他是佛教最後一位正法的傳人,他不傳袈裟及剃髮的意義,就是斷絕佛法正道傳授,以後佛教就變成無法《無髮》和尚。

    達摩西來一字無,全憑心意用功夫,若要紙上尋佛法,筆尖礁乾洞庭湖。

  • HAU

    會員
    25 7 月, 2005 在 11:07 下午

    下面引用由陳郁文2005/07/25 08:47pm 發表的內容:
    釋迦牟尼不唸經=>唸而無唸,無念而唸→◎釋迦牟尼唸什麼經成道?
    慧能六祖不識字→慧能六祖…他是佛教最後一位正法的傳人,他不傳袈裟及剃髮的意義,就是斷絕佛法正道傳授,以後佛教就變成無法《無髮》和尚 …

    釋迦牟尼不唸經=>唸而無唸,無念而唸→◎釋迦牟尼唸什麼經成道?
    人可一生成神仙
    但卻不可能一生成圓滿佛果(除淨土之外)
    菩薩成佛尚需三大阿僧祇劫
    何況眾生乎?

  • HAU

    會員
    25 7 月, 2005 在 11:33 下午

    下面引用由陳郁文2005/07/25 08:47pm 發表的內容:
    慧能六祖不識字→慧能六祖…他是佛教最後一位正法的傳人,他不傳袈裟及剃髮的意義,就是斷絕佛法正道傳授,以後佛教就變成無法《無髮》和尚。

    一般人只知道達磨祖師與六祖惠能
    卻不知還有許多高僧大德
    還請您多看些傳記
    如神僧傳、高僧傳
    正法時期=>一千年=>戒律成就
    像法時期=>一千年=>禪定成就
    末法時期=>一萬年=>念佛成就

Page 1 of 3

Log in to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