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詢問、尋找答案,向各方術數同好交流
與世界術數連接

術數社交學習平台討論區九重天九品往生和淨業三福

  • 九品往生和淨業三福

    Posted by Nagarjuna on 14 7 月, 2005 在 4:24 上午

    「九品往生」與「淨業三福」,出《觀無量壽佛經》。《觀無量壽佛經》簡稱《觀經》,是淨土宗正依三經之一。佛在經中開示十六種觀法,教行人觀想西方極樂世界的依正莊嚴,因此也稱《十六觀經》。善導大師曾對此經作疏四卷,稱《四帖疏》。大師在經疏中把全經義理開為《定善》、《散善》二義:定善義解釋十六觀中前十三種觀法,這就是日觀、水觀、地想觀、寶樹觀、寶池觀、寶樓觀、華座觀、像觀、真身觀、觀音觀、勢至觀、普觀、雜想觀。散善義解釋三福九品。三福:第一福為世善,第二福為戒善,第三福為行善。九品:即十六觀中後三觀,上輩生觀、中輩生觀、下輩生觀,每一輩各有三品,共有九品。定善是在禪定心中修的行業,散善是在散動心中修的行業。善導大師對此作了解釋:『從日觀下至十三觀已來,名為定善;三福九品,名為散善。』又說:『定即息慮以凝心,散即廢惡以修善,回此二行,以求往生也。』
    《觀經》以「觀佛三昧」為宗,也是以「念佛三昧」為宗,也就是說,《觀經》主要教人修行三昧。三昧即定善。為什麼在定善以外還要開出散善一門呢?這是因為眾生根性有二種:一是禪定之機,二是散動之機,如果只有修定善才能往生極樂世界,那麼那些散動根機,即不能修定善的人,就不可能了生脫死了。所以佛在說定善以外,再開出散善一門,教散心眾生修行三福,求生九品。這樣才能普攝群機,暢佛本懷。
    今解「九品往生」與「淨業三福」,分為四科:一發三心,二修三福,三生九品,四結顯持名。修行以發心為首要,所以先明發三心;發心以後就要修行,所以次明修三福:修行以後,必能獲益,所以次明生九品;淨土法門,畢竟以持名念佛一法為最要,所以最後結顯持名。
    一、發三心
    《觀經》說:『若有眾生,願生彼國者,發三種心,即便往生。何等為三?一者至誠心,二者深心,三者迴向發願
    心。具三心者,必生彼國。』
    這三種心,古代諸師有各種不同的解釋,唯善導大師的解釋最為簡明透闢。大師解釋三心說:『一者至誠心。至真者,誠者實。欲明一切眾生身口意所修解行,必須真實心中作。不得外現賢善,內懷虛假。不善三業,必須真實心中捨,又若起善三業者,必須真實心中作,不簡內外明暗,皆須真實,故名至誠心。』;『二者深心,深心即是深信之心也。信有二種:一者決定深信自身現是罪惡生死凡夫,曠劫已來,常沒常流轉,無有出離之緣;二者決定深信彼阿彌陀佛四十八願攝受眾生,無疑無慮,乘彼願力,定得往生。』;『三者迴向發願心。言迴向發願心者,過去以及今生身口意業所修世出世善根,及隨喜他一切凡聖身口意業所修世出世善根,以此自他所修善根,悉皆真實深信心中迴向,願生彼國,故名為迴向發願心也。』
    善導大師在《往生禮贊》文中,又對三心作了說明,他說:『必欲生彼國土者,如《觀經》說者,具三心,必得往生。何等為三?一者至誠心。所謂身業禮拜彼佛,口業贊嘆稱揚彼佛,意業專念觀察彼佛。凡起三業,必須真實,故名至誠心。二者深心,即是真實信心。信知自身是具足煩惱凡夫,善根薄少,流轉三界,不出火宅。今信知彌陀本弘誓願,及稱名號,下至十聲一聲等,定得往生。乃至一念無有疑心,故名深心。三者,迴向發願心。所作一切善根,悉皆迴向往生,故名迴向發願心。具此三心,必得生也。若少一心,即不得生。』欲生極樂國土,必須具足三心。這三心,是九品往生的根據。
    問:『具足三心這段話文,出於九品往生中上品上生一章,其餘八章都沒有明顯提出發三種心,為什麼說這三心是九品往生的根據?』
    答:『其餘八品中雖沒有明顯提出發三種心,但據道理考察,也是必然要具足的。如不具備真實心,什麼事都做不成,何況往生淨土是了生脫死的大事!諸品所修的善業,都是在真實心中作的。下輩三品稱念佛名,懺悔惡業,必須在真實心中作,方有效益。深信,九品同具,是不言而喻的。迴向發願,前五品都有明文,中品下生理亦必然。下三品惡人往生,沒有善業可以迴向,但求生之願極為迫切,這就是發願。因此,這三種心是九品往生的根據。少發一心,尚且不得往生,何況不發三心。經中只在上品上生一章提出發三種心,其餘八品沒有明文,這是借上品上生發凡起例,而在其餘八品中文字從略,不能因此以文害義。』
    二、修三福
    《觀經》:「欲生彼國者,當修三福:一者,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二者,受持三歸,具足眾戒,不犯威儀;三者,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勸進行者。如此三事名為淨業。此三種業,乃是過去未來現在三世諸佛淨業正因。」
    此中第一福為世善,是人天善業。孝養父母,奉事師長名「敬上行」;慈心不殺,名「慈下行」。十善業道,是人天善業。殺生為十惡之首,所以特別提出來作為一條重要的戒條。這一福,就是敬上慈下,奉行十善,不作十惡,也就是諸惡莫作,眾善奉行。以此功德迴向西方,就是往生淨土的正因。這是第一種淨業。
    第二福是戒善。歸依三寶,受持戒律,三千細行,八萬威儀,敬謹奉持,名為「戒善」。眾戒:包括五戒、八戒、沙彌戒、具足戒、菩薩戒。戒是諸佛之本源,行菩薩道之根本。以此功德迴向西方,是往生淨土的正因。這是第二種淨業。有的法師把這一福解釋為小乘善業。這樣,眾戒中就不包括菩薩戒在內,而把持菩薩戒歸入第三福了。
    第三福為行善,是大乘善業。菩提是佛道。發菩提心,就是發求成佛道之心。求成佛道,須發四弘誓願,就是「眾生無邊誓願渡,煩惱無盡誓願斷,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發四弘誓願,就是發菩提心。因果,有世間因果,出世間因果。若作苦因,定感苦果,若作樂因,定感樂果,如以印印泥,印壞文成,於此決定無疑,名為深信。大乘,通指一代所說顯密諸大乘經。
    雖說讀誦,其實也包括受持、解說、書寫等行。勸進行者,是為他人說聖道淨土修行法門。以此功德,迴向西方,是往生淨土的正因。這是第三種淨業。
    這三種業,是三世諸佛淨土正因,以之深心迴向,都是往生西方淨土的正因。
    其中第一福是世善。第二福是戒善,包括人天、聲聞、菩薩等戒。眾戒,或者全部受持,或者不全部受持,只受持一種兩種,但能迴向盡得往生。第三福是行善,發大乘心凡夫,自能修行,兼勸有緣,行如此事,叫做「行善」。
    又此三福中,或有一人單修世善,或有一人單修戒善,或有一人單修行善。或有一人兼修二善,或有一人具修三善,但能迴向,都得往生。或有三善都不修,那就是惡人了。但只要在臨命終時,能至心懺悔已作的惡業,稱佛名號,求生西方,也可以往生。
    三、生九品
    九品,就是上品上生,上品中生,上品下生,中品上生,中品中生,中品下生,下品上生,下品中生,下品下生。往生極樂世界的人,有九等品級,叫做「九品往生」。九品往生的人,所修的就是三福。開三福以為九品,九品三福是一樣的內容。
    上品上生有三種人:「一者慈心不殺,具諸戒行;二者讀誦大乘方等經典;三者修行六念」。這是修學大乘的上善凡夫。慈心不殺,包括不口殺,不身殺,不心殺。動口教人殺,是口殺;動手殺,是身殺;心中想殺,是心殺。若論戒殺,不僅僅不得殺人,胎卵濕化,一切眾生都不得殺。但於一切有生命之物,生起慈悲心,給以安樂,叫做「慈心不殺」,這就是第一福。雖是世善,亦通大承。具諸戒行,包括人天、聲聞、菩薩各種戒行,這裡主要指菩薩戒,這就是第二福。讀誦大乘就是第三福。六念是念佛、念法、念僧、念戒、念舍、念天。念佛,就是念阿彌陀佛身、口、意業功德,念一切諸佛功德;念法,是念諸佛所證之法;念僧,是念菩薩僧;念戒,是念諸佛戒;念舍,是念諸佛菩薩難作能作,難捨能捨,為求佛法,不惜身命財物;念天,就是念兜率天上一生補處菩薩功德。修行六念,屬第三福。
    上品中生,是大乘次善凡夫。所修的行業是「善解義趣,於第一義心不驚動,深信因果,不謗大乘。」他們或者讀誦大乘經典,或者不讀誦大乘經典,但能善解大乘空義。聽說生死即涅槃,煩惱即菩提,其心坦然,不驚不怖,深信出世間苦樂因果。於大乘法,不生疑謗。這就是第三福。
    上品下生,是大乘下善凡夫。他們所修的行業是「亦信因果,不謗大乘,發無上道心。」雖信因果,怛信心不深,所以稱「亦」。發無上道心,就是發菩提心,這也是啻三福。
    上品上生往生以後,就能見佛聞法,悟無生法忍。悟無生法忍,是別教初地菩薩,也就是圓教初住菩薩。因為他們先已修慈悲心,持菩薩戒,或受持讀誦大乘經典,常念三寶功德,本是大乘上善凡夫。生彼國已,由於境勝緣強,就能很快破無明,成為法身大士。上品中生是大乘次善凡夫,稍劣於上,須經一大劫,方能得無生忍。上品下生是大乘下善凡夫,須經三小劫,住歡喜地。歡
    喜地是別教初地,圓教初住。以上三種人,是極樂世界的菩薩眾。
    中品上生,是小乘根性上善凡夫。所修行業是「受持五戒,持八戒齋,修行諸戒,不造五逆。」這是第二福。他們持戒,大抵以畢命為期,但不包括菩薩戒,因此屬於小乘根性。
    中品中生,是小乘下善凡夫。所修行業「一日一夜持八戒齋,一日一夜持沙彌陀戒,一日一夜持具足戒。」這也是第二福,不包括菩薩戒在內。他們持戒的時間極短,不比中品上生盡形壽持戒,因此,就要降一等了。
    中品上生彼國已,應時即得阿羅漢道。中品中生須要經半小劫,才成阿羅漢。他們本來都是小乘根性,所以生西方後,先證小果,以後再回小向大。這兩種人,是極樂世界的聲聞眾。
    中品下生,是世善凡夫。他們所修行的行業是「孝養父母,行世仁慈」,就是第一福。他們還沒有發菩提心,只是為了自身解脫生死,求生淨土,所以屬於小乘根性。生西方後,過一小劫,成阿羅漢,然後再回小向大。這等人也是極樂世界的聲聞眾。
    下品生生,是造十惡的輕罪凡夫。他們雖作眾惡業,但不誹謗大乘,臨命終時,因聞經念佛功力,罪滅往生。下品中生是破戒次罪凡夫。他們多犯眾戒,應墮地獄,臨命終時,因聞彌陀名號功德,罪滅往生。下品下生,是具造五逆等重罪凡夫。他們作不善業,五逆十惡,具諸不善,應墮惡道,多劫受苦,臨命終時,十念稱名,即得滅罪往生。這三種人是極樂世界的凡夫。
    問:『五逆十惡,惡業最大,為什麼十念稱名,就能滅罪往生?』
    答:『佛法無量,六字攝盡,所以十念稱名,眾罪消滅。若具體而論,有三種力:一本有佛性力,二至心稱名力,三佛願攝取力。自力猛利,他力雖勝,因利緣強,境勝心猛。這樣,就像舟航遇順風,更加帆楫,速到彼岸。又如百輛車薪,星火能燒;萬年暗室,盞燈能破。念佛滅罪,義亦如是。』
    問:『《觀經》中說:下品上生的人,多造惡法,生彼國已,經十小劫,得入初地,成為菩薩。而中輩三品,修小乘或人天善業的人,卻只能得阿羅漢道。為什麼惡人得益反比二乘人天為大?』

    答:『中輩三品,雖修小乘及世善,但他們都只求自己了生脫死,離苦得樂,未發菩提之心,所以須先證小果,然後再回小向大,下品上生雖是惡人,但他們在臨命終時,能遇善知識,能聽到大乘十二部經首題名字,能生深信,即為已種大乘之因。往生七七日後,即能發無上道心,所以十小劫後得入初地。但以生前造惡法故,雖得入初地,卻要在十小劫之後。而下品中生,經於六劫,蓮華乃敷;下品下生,滿十二大劫,蓮華方開。都因生前作惡,多致稽延。』
    問:『前面說過,九品三福,只是開合不同,今按經文,上中各品,都修諸善業,或修一福,或修二福、三福,可說與三福開合不同。下輩三品,雖是惡人,沒有修過任何善業,他們同三福有什麼關係?』
    答:『下輩三品,雖作種種惡業,但臨命終時,能聽到十二部經首題名字,聽到阿彌陀佛十力威德,聽到妙法,於此深信,並能至心稱名,懺罪求生,這就是福業。根據三福判釋,應屬行善,即第三福。』
    九品往生,雖有大乘、小乘、世善、惡人的區別,但都是凡夫往生,不是聖賢。所修行業,雖有世善、戒善、行善的區別,但都是在散動心中修的,不是在禪定心中修的。
    四、結顯持名
    問:『善導大師立正雜二行,以念佛為正行,餘諸福業為雜行。大師說:「修正行者,十即十生,百即百生。修雜行者,百中稀得一二,千中稀得五三。」大師又說:念佛正行,凡有五種:即讀誦正行、觀察正行、禮拜正行、稱名正行、贊嘆供養正行,而於五種正行之中,又以稱名為正業,其餘讀誦等四種為助業。這就證明,修淨土法門,應以稱名,即持名為主。現在三福九品中,除下輩臨命終時一聲十聲稱名外,其餘行業,都屬於助業或雜行,沒有專提持名,這豈非與淨土宗旨不相應了嗎?』 答:『這個問題,古代淨土學者就討論過。按照經意,應當說,九品三福都以念佛為正行。何以知之?大本《佛說無量壽經》三輩往生都有「一向專念無量壽佛」之文,古代眾師常以大本三輩配《觀經》九品,縱不盡然,但以之配上中六品,是沒有疑問的。上中六品都「一向專念無量壽佛」,下三品《觀經》自有明文。以此知九品往生,都是念佛的。就三福而言,也都是念佛。發菩提心,是上求佛道,求佛道就是念佛;深信因果,佛性是因,妙覺是果,此是深信,豈非念佛?讀誦大乘,大乘就是佛教;受持三歸,首先是歸依佛;受持佛戒,就是念佛;孝養父母,有生身父母、法身父母,法身父母就是佛;奉事師長,有世間師長、出世師長,出世導師就是佛;一切眾生都是未來佛,慈念眾生,也是念佛;人天下善,二乘中善,菩薩上善,佛為上上善,修諸善業,行極於佛,修善也就是念佛。是故三福,皆是念佛。』
    問:『上面說的念佛,是指念佛法身,念佛智慧,念佛功德,何以證明是念佛名號?』
    答:『名號是萬德之所歸。彌陀一佛、四智、三身、十力,四無畏等一切內證功德,相好、光明、說法、利生等一切外用功德,皆含攝在阿彌陀佛名號之中,故名號為最勝。又持佛名號最為簡易,不論男女貴賤,不論行住坐臥,都可修習。乃至臨命終時,諸根散壞,仍能念佛,故以持名念佛最為妙行。法藏比丘,在昔之時,以平等大慈普攝眾生,唯以稱名念佛一行為其本願。至今成佛,亦唯以念佛攝取眾生,歸於淨土。以此故知,三福九品,理應皆以稱名為正因。』
    《觀經》最後如來付囑阿難云:「汝好持是語。持是語者,即是持無量壽佛名。」善導大師解釋這幾句經文說:『從佛告阿難,汝好持是語已下,正明付囑彌陀名號,流通於遐代。上來雖說定散兩門之益,望佛本願,意在眾生一向專稱彌陀佛名。』如來最後以「一向專稱彌陀佛名」付囑流通。則知稱名念佛,超絕定散諸行;三福九品,歸根結蒂,乃在稱名念佛。佛祖明海定可遵依!

    HAU replied 20 年, 3 月 前 2 Members · 2 Replies
  • 2 Replies
  • Nagarjuna

    會員
    14 7 月, 2005 在 12:24 下午

    「九品往生」與「淨業三福」,出《觀無量壽佛經》。《觀無量壽佛經》簡稱《觀經》,是淨土宗正依三經之一。佛在經中開示十六種觀法,教行人觀想西方極樂世界的依正莊嚴,因此也稱《十六觀經》。善導大師曾對此經作疏四卷,稱《四帖疏》。大師在經疏中把全經義理開為《定善》、《散善》二義:定善義解釋十六觀中前十三種觀法,這就是日觀、水觀、地想觀、寶樹觀、寶池觀、寶樓觀、華座觀、像觀、真身觀、觀音觀、勢至觀、普觀、雜想觀。散善義解釋三福九品。三福:第一福為世善,第二福為戒善,第三福為行善。九品:即十六觀中後三觀,上輩生觀、中輩生觀、下輩生觀,每一輩各有三品,共有九品。定善是在禪定心中修的行業,散善是在散動心中修的行業。善導大師對此作了解釋:『從日觀下至十三觀已來,名為定善;三福九品,名為散善。』又說:『定即息慮以凝心,散即廢惡以修善,回此二行,以求往生也。』
    《觀經》以「觀佛三昧」為宗,也是以「念佛三昧」為宗,也就是說,《觀經》主要教人修行三昧。三昧即定善。為什麼在定善以外還要開出散善一門呢?這是因為眾生根性有二種:一是禪定之機,二是散動之機,如果只有修定善才能往生極樂世界,那麼那些散動根機,即不能修定善的人,就不可能了生脫死了。所以佛在說定善以外,再開出散善一門,教散心眾生修行三福,求生九品。這樣才能普攝群機,暢佛本懷。
    今解「九品往生」與「淨業三福」,分為四科:一發三心,二修三福,三生九品,四結顯持名。修行以發心為首要,所以先明發三心;發心以後就要修行,所以次明修三福:修行以後,必能獲益,所以次明生九品;淨土法門,畢竟以持名念佛一法為最要,所以最後結顯持名。
    一、發三心
    《觀經》說:『若有眾生,願生彼國者,發三種心,即便往生。何等為三?一者至誠心,二者深心,三者迴向發願
    心。具三心者,必生彼國。』
    這三種心,古代諸師有各種不同的解釋,唯善導大師的解釋最為簡明透闢。大師解釋三心說:『一者至誠心。至真者,誠者實。欲明一切眾生身口意所修解行,必須真實心中作。不得外現賢善,內懷虛假。不善三業,必須真實心中捨,又若起善三業者,必須真實心中作,不簡內外明暗,皆須真實,故名至誠心。』;『二者深心,深心即是深信之心也。信有二種:一者決定深信自身現是罪惡生死凡夫,曠劫已來,常沒常流轉,無有出離之緣;二者決定深信彼阿彌陀佛四十八願攝受眾生,無疑無慮,乘彼願力,定得往生。』;『三者迴向發願心。言迴向發願心者,過去以及今生身口意業所修世出世善根,及隨喜他一切凡聖身口意業所修世出世善根,以此自他所修善根,悉皆真實深信心中迴向,願生彼國,故名為迴向發願心也。』
    善導大師在《往生禮贊》文中,又對三心作了說明,他說:『必欲生彼國土者,如《觀經》說者,具三心,必得往生。何等為三?一者至誠心。所謂身業禮拜彼佛,口業贊嘆稱揚彼佛,意業專念觀察彼佛。凡起三業,必須真實,故名至誠心。二者深心,即是真實信心。信知自身是具足煩惱凡夫,善根薄少,流轉三界,不出火宅。今信知彌陀本弘誓願,及稱名號,下至十聲一聲等,定得往生。乃至一念無有疑心,故名深心。三者,迴向發願心。所作一切善根,悉皆迴向往生,故名迴向發願心。具此三心,必得生也。若少一心,即不得生。』欲生極樂國土,必須具足三心。這三心,是九品往生的根據。
    問:『具足三心這段話文,出於九品往生中上品上生一章,其餘八章都沒有明顯提出發三種心,為什麼說這三心是九品往生的根據?』
    答:『其餘八品中雖沒有明顯提出發三種心,但據道理考察,也是必然要具足的。如不具備真實心,什麼事都做不成,何況往生淨土是了生脫死的大事!諸品所修的善業,都是在真實心中作的。下輩三品稱念佛名,懺悔惡業,必須在真實心中作,方有效益。深信,九品同具,是不言而喻的。迴向發願,前五品都有明文,中品下生理亦必然。下三品惡人往生,沒有善業可以迴向,但求生之願極為迫切,這就是發願。因此,這三種心是九品往生的根據。少發一心,尚且不得往生,何況不發三心。經中只在上品上生一章提出發三種心,其餘八品沒有明文,這是借上品上生發凡起例,而在其餘八品中文字從略,不能因此以文害義。』
    二、修三福
    《觀經》:「欲生彼國者,當修三福:一者,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二者,受持三歸,具足眾戒,不犯威儀;三者,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勸進行者。如此三事名為淨業。此三種業,乃是過去未來現在三世諸佛淨業正因。」
    此中第一福為世善,是人天善業。孝養父母,奉事師長名「敬上行」;慈心不殺,名「慈下行」。十善業道,是人天善業。殺生為十惡之首,所以特別提出來作為一條重要的戒條。這一福,就是敬上慈下,奉行十善,不作十惡,也就是諸惡莫作,眾善奉行。以此功德迴向西方,就是往生淨土的正因。這是第一種淨業。
    第二福是戒善。歸依三寶,受持戒律,三千細行,八萬威儀,敬謹奉持,名為「戒善」。眾戒:包括五戒、八戒、沙彌戒、具足戒、菩薩戒。戒是諸佛之本源,行菩薩道之根本。以此功德迴向西方,是往生淨土的正因。這是第二種淨業。有的法師把這一福解釋為小乘善業。這樣,眾戒中就不包括菩薩戒在內,而把持菩薩戒歸入第三福了。
    第三福為行善,是大乘善業。菩提是佛道。發菩提心,就是發求成佛道之心。求成佛道,須發四弘誓願,就是「眾生無邊誓願渡,煩惱無盡誓願斷,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發四弘誓願,就是發菩提心。因果,有世間因果,出世間因果。若作苦因,定感苦果,若作樂因,定感樂果,如以印印泥,印壞文成,於此決定無疑,名為深信。大乘,通指一代所說顯密諸大乘經。
    雖說讀誦,其實也包括受持、解說、書寫等行。勸進行者,是為他人說聖道淨土修行法門。以此功德,迴向西方,是往生淨土的正因。這是第三種淨業。
    這三種業,是三世諸佛淨土正因,以之深心迴向,都是往生西方淨土的正因。
    其中第一福是世善。第二福是戒善,包括人天、聲聞、菩薩等戒。眾戒,或者全部受持,或者不全部受持,只受持一種兩種,但能迴向盡得往生。第三福是行善,發大乘心凡夫,自能修行,兼勸有緣,行如此事,叫做「行善」。
    又此三福中,或有一人單修世善,或有一人單修戒善,或有一人單修行善。或有一人兼修二善,或有一人具修三善,但能迴向,都得往生。或有三善都不修,那就是惡人了。但只要在臨命終時,能至心懺悔已作的惡業,稱佛名號,求生西方,也可以往生。
    三、生九品
    九品,就是上品上生,上品中生,上品下生,中品上生,中品中生,中品下生,下品上生,下品中生,下品下生。往生極樂世界的人,有九等品級,叫做「九品往生」。九品往生的人,所修的就是三福。開三福以為九品,九品三福是一樣的內容。
    上品上生有三種人:「一者慈心不殺,具諸戒行;二者讀誦大乘方等經典;三者修行六念」。這是修學大乘的上善凡夫。慈心不殺,包括不口殺,不身殺,不心殺。動口教人殺,是口殺;動手殺,是身殺;心中想殺,是心殺。若論戒殺,不僅僅不得殺人,胎卵濕化,一切眾生都不得殺。但於一切有生命之物,生起慈悲心,給以安樂,叫做「慈心不殺」,這就是第一福。雖是世善,亦通大承。具諸戒行,包括人天、聲聞、菩薩各種戒行,這裡主要指菩薩戒,這就是第二福。讀誦大乘就是第三福。六念是念佛、念法、念僧、念戒、念舍、念天。念佛,就是念阿彌陀佛身、口、意業功德,念一切諸佛功德;念法,是念諸佛所證之法;念僧,是念菩薩僧;念戒,是念諸佛戒;念舍,是念諸佛菩薩難作能作,難捨能捨,為求佛法,不惜身命財物;念天,就是念兜率天上一生補處菩薩功德。修行六念,屬第三福。
    上品中生,是大乘次善凡夫。所修的行業是「善解義趣,於第一義心不驚動,深信因果,不謗大乘。」他們或者讀誦大乘經典,或者不讀誦大乘經典,但能善解大乘空義。聽說生死即涅槃,煩惱即菩提,其心坦然,不驚不怖,深信出世間苦樂因果。於大乘法,不生疑謗。這就是第三福。
    上品下生,是大乘下善凡夫。他們所修的行業是「亦信因果,不謗大乘,發無上道心。」雖信因果,怛信心不深,所以稱「亦」。發無上道心,就是發菩提心,這也是啻三福。
    上品上生往生以後,就能見佛聞法,悟無生法忍。悟無生法忍,是別教初地菩薩,也就是圓教初住菩薩。因為他們先已修慈悲心,持菩薩戒,或受持讀誦大乘經典,常念三寶功德,本是大乘上善凡夫。生彼國已,由於境勝緣強,就能很快破無明,成為法身大士。上品中生是大乘次善凡夫,稍劣於上,須經一大劫,方能得無生忍。上品下生是大乘下善凡夫,須經三小劫,住歡喜地。歡
    喜地是別教初地,圓教初住。以上三種人,是極樂世界的菩薩眾。
    中品上生,是小乘根性上善凡夫。所修行業是「受持五戒,持八戒齋,修行諸戒,不造五逆。」這是第二福。他們持戒,大抵以畢命為期,但不包括菩薩戒,因此屬於小乘根性。
    中品中生,是小乘下善凡夫。所修行業「一日一夜持八戒齋,一日一夜持沙彌陀戒,一日一夜持具足戒。」這也是第二福,不包括菩薩戒在內。他們持戒的時間極短,不比中品上生盡形壽持戒,因此,就要降一等了。
    中品上生彼國已,應時即得阿羅漢道。中品中生須要經半小劫,才成阿羅漢。他們本來都是小乘根性,所以生西方後,先證小果,以後再回小向大。這兩種人,是極樂世界的聲聞眾。
    中品下生,是世善凡夫。他們所修行的行業是「孝養父母,行世仁慈」,就是第一福。他們還沒有發菩提心,只是為了自身解脫生死,求生淨土,所以屬於小乘根性。生西方後,過一小劫,成阿羅漢,然後再回小向大。這等人也是極樂世界的聲聞眾。
    下品生生,是造十惡的輕罪凡夫。他們雖作眾惡業,但不誹謗大乘,臨命終時,因聞經念佛功力,罪滅往生。下品中生是破戒次罪凡夫。他們多犯眾戒,應墮地獄,臨命終時,因聞彌陀名號功德,罪滅往生。下品下生,是具造五逆等重罪凡夫。他們作不善業,五逆十惡,具諸不善,應墮惡道,多劫受苦,臨命終時,十念稱名,即得滅罪往生。這三種人是極樂世界的凡夫。
    問:『五逆十惡,惡業最大,為什麼十念稱名,就能滅罪往生?』
    答:『佛法無量,六字攝盡,所以十念稱名,眾罪消滅。若具體而論,有三種力:一本有佛性力,二至心稱名力,三佛願攝取力。自力猛利,他力雖勝,因利緣強,境勝心猛。這樣,就像舟航遇順風,更加帆楫,速到彼岸。又如百輛車薪,星火能燒;萬年暗室,盞燈能破。念佛滅罪,義亦如是。』
    問:『《觀經》中說:下品上生的人,多造惡法,生彼國已,經十小劫,得入初地,成為菩薩。而中輩三品,修小乘或人天善業的人,卻只能得阿羅漢道。為什麼惡人得益反比二乘人天為大?』

    答:『中輩三品,雖修小乘及世善,但他們都只求自己了生脫死,離苦得樂,未發菩提之心,所以須先證小果,然後再回小向大,下品上生雖是惡人,但他們在臨命終時,能遇善知識,能聽到大乘十二部經首題名字,能生深信,即為已種大乘之因。往生七七日後,即能發無上道心,所以十小劫後得入初地。但以生前造惡法故,雖得入初地,卻要在十小劫之後。而下品中生,經於六劫,蓮華乃敷;下品下生,滿十二大劫,蓮華方開。都因生前作惡,多致稽延。』
    問:『前面說過,九品三福,只是開合不同,今按經文,上中各品,都修諸善業,或修一福,或修二福、三福,可說與三福開合不同。下輩三品,雖是惡人,沒有修過任何善業,他們同三福有什麼關係?』
    答:『下輩三品,雖作種種惡業,但臨命終時,能聽到十二部經首題名字,聽到阿彌陀佛十力威德,聽到妙法,於此深信,並能至心稱名,懺罪求生,這就是福業。根據三福判釋,應屬行善,即第三福。』
    九品往生,雖有大乘、小乘、世善、惡人的區別,但都是凡夫往生,不是聖賢。所修行業,雖有世善、戒善、行善的區別,但都是在散動心中修的,不是在禪定心中修的。
    四、結顯持名
    問:『善導大師立正雜二行,以念佛為正行,餘諸福業為雜行。大師說:「修正行者,十即十生,百即百生。修雜行者,百中稀得一二,千中稀得五三。」大師又說:念佛正行,凡有五種:即讀誦正行、觀察正行、禮拜正行、稱名正行、贊嘆供養正行,而於五種正行之中,又以稱名為正業,其餘讀誦等四種為助業。這就證明,修淨土法門,應以稱名,即持名為主。現在三福九品中,除下輩臨命終時一聲十聲稱名外,其餘行業,都屬於助業或雜行,沒有專提持名,這豈非與淨土宗旨不相應了嗎?』 答:『這個問題,古代淨土學者就討論過。按照經意,應當說,九品三福都以念佛為正行。何以知之?大本《佛說無量壽經》三輩往生都有「一向專念無量壽佛」之文,古代眾師常以大本三輩配《觀經》九品,縱不盡然,但以之配上中六品,是沒有疑問的。上中六品都「一向專念無量壽佛」,下三品《觀經》自有明文。以此知九品往生,都是念佛的。就三福而言,也都是念佛。發菩提心,是上求佛道,求佛道就是念佛;深信因果,佛性是因,妙覺是果,此是深信,豈非念佛?讀誦大乘,大乘就是佛教;受持三歸,首先是歸依佛;受持佛戒,就是念佛;孝養父母,有生身父母、法身父母,法身父母就是佛;奉事師長,有世間師長、出世師長,出世導師就是佛;一切眾生都是未來佛,慈念眾生,也是念佛;人天下善,二乘中善,菩薩上善,佛為上上善,修諸善業,行極於佛,修善也就是念佛。是故三福,皆是念佛。』
    問:『上面說的念佛,是指念佛法身,念佛智慧,念佛功德,何以證明是念佛名號?』
    答:『名號是萬德之所歸。彌陀一佛、四智、三身、十力,四無畏等一切內證功德,相好、光明、說法、利生等一切外用功德,皆含攝在阿彌陀佛名號之中,故名號為最勝。又持佛名號最為簡易,不論男女貴賤,不論行住坐臥,都可修習。乃至臨命終時,諸根散壞,仍能念佛,故以持名念佛最為妙行。法藏比丘,在昔之時,以平等大慈普攝眾生,唯以稱名念佛一行為其本願。至今成佛,亦唯以念佛攝取眾生,歸於淨土。以此故知,三福九品,理應皆以稱名為正因。』
    《觀經》最後如來付囑阿難云:「汝好持是語。持是語者,即是持無量壽佛名。」善導大師解釋這幾句經文說:『從佛告阿難,汝好持是語已下,正明付囑彌陀名號,流通於遐代。上來雖說定散兩門之益,望佛本願,意在眾生一向專稱彌陀佛名。』如來最後以「一向專稱彌陀佛名」付囑流通。則知稱名念佛,超絕定散諸行;三福九品,歸根結蒂,乃在稱名念佛。佛祖明海定可遵依!

  • HAU

    會員
    14 7 月, 2005 在 11:42 下午

    :em22: :emm01: :emm01:

Log in to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