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詢問、尋找答案,向各方術數同好交流
與世界術數連接

術數社交學習平台討論區九重天前世今生與修持之道

  • 前世今生與修持之道

    Posted by kevinkshr on 6 6 月, 2005 在 6:53 上午

    佛法是令我們趨向解脫的方法,為什麼佛陀能夠知道這些超越輪回的方法呢?這都是因為佛陀親自體驗並證明了甚深的五種智慧之後,而達到一種完全了知一切的境界。這些佛現證過程中所運用的方法就是解脫之法,而佛陀之所以會有這樣的成就並不是偶然的。如同任何事件需要具足成就的因緣一般,這其中成佛最殊勝的要件,事實上在任何一個有情眾生的心中都已經具備了,我們與佛具有相同的潛能以及能夠去實踐這份潛能的力量,因此只要我們能夠不斷的去超越自我,開啟自己本來就有的成佛潛力,勇於面對自己,不再沉溺於以往錯誤經驗的模式之中,從而能清淨罪障而發展出完美的智慧,這樣持續的陶成,當我們到達一種最究竟的境界時,就可以證得如佛一般圓滿的果位。所謂的眾生就是成佛的因,而所謂的佛也是眾生將自己的潛質完全開展出來之後的結果。我們與佛的本質是一樣的,也就是說,這個完美的佛性其本身就具足在眾生的心裏面,而差別在於是否開顯了內在本具之潛質,當我們將此佛性開展之後,所證得最究竟的果位就叫做佛,這即是眾生與佛之間的差別。
    一個眾生究竟要怎麼做才能證得佛的智慧呢?我們要如何讓自己內在如佛一般的能量得以展現呢?最主要的方式就是經由佛法的修行去發揮我們原本的潛能,我們必須學習並修持佛法,透過不斷養成的過程,逐漸穩固我們優良的習性,直到我們臻至完美的境界時,自然就能夠成就最圓滿的果位。一切眾生的內在均含藏圓滿佛性的本來特質,但是由於我們對究竟的真理並不明白也不瞭解,因而產生許多錯誤的思維、抉擇與做法。當這些錯誤的做法發生影響力時,許多混亂及不順利的結果呈現了;而這些結果使得我們又反復不斷地運作錯誤的模式,在這種負面牽引力不斷的互動之下,我們陷入了種種不能自主的痛苦之中,這就是我們之所以會一直流轉在輪回中的原因了。此刻唯有透過對佛法的學習與修持,生起對真理如實的瞭解,進而一步步地去調整種種偏頗的認知與言行,並拓展出自己內在的潛能。過去的佛陀也曾經歷了三大阿僧祇劫的時間修行而成就。佛在這樣的過程中,為了突破各種不同的心理狀態及思考模式,曾嘗試用一切的方法去調服自心,進而得到「如所有智」及「盡所有智」的兩種智慧。因此對於任何一個需要佛陀幫助的眾生,佛都能夠以眾生們所能接受的方式及適合他們心性的法門來馴服其心,為了使我們的佛性都能夠完全的開展出來,佛使用了種種的善巧與方便。當我們去學習這些佛法,並且透過長期的修持依次的熟悉每一個法門,並累積無數的福慧資糧以後,才可以逐漸地體現圓滿的佛性。
    眾生與佛之間有什麼差別?眾生的心中具有許多不同的我執與妄念,由於這些我執與妄念因而造作種種的惡業,結果就是流轉於輪回。以佛陀而言,佛的內在無限寬廣,充滿無比的智慧和功德,佛的心已經完全超越了一切的執著、偏激與界限,所以佛能行持的力量當然是完全沒有限制的。因此其二者間明顯的差異就在於我們內在的妄念與執著,所以當我們瞭解佛與眾生的差別後,自然會對於如何去運用善巧的方式來擴展我們狹隘的心量,及解放凡夫的妄念和超越內心種種的執著上,有初步的概念與行動的方向。
    所謂的佛法是一種心的教育,是佛陀教導我們令自心寬廣舒坦、輕鬆自在、平靜喜樂的方法,是用來拯救我們獲致解脫的良方,能完全通達這些解脫法門的只有佛陀,然而佛陀為什麼能夠瞭解這些解脫之法呢?這是因為佛具足了最圓滿的智慧,此最圓滿的智慧又是如何得到的呢?這是因為佛已經清除了內在的妄念與執著而得到的,所以我們確信這是一種有效的方式,因此我們可以完全信賴這樣的解脫之法,這是我們對於佛法必須要有的正確見地。如果對於佛和佛法我們沒有正確的認知時,只會令珍貴的佛法流於盲信與盲從,或以一種充滿情緒化的方式來宣洩自己的情緒,或以一種神通的說法來迷惑人心,或以一種玄妙的學術來偏頗我們的方向…,這些以自我執著而添加於佛法的詮釋,是一種缺乏真知與勇氣的心態,我們需要常常以一種懇切真誠的態度來觀照自己的內心,如此才能將佛法真正的印入心中,真正的以誠心與生命來實踐真理,也唯有如此我們對佛法才會生起正確的信心,因為佛是一位真實能夠引領我們朝向解脫之道的導師,佛是真理的示現並為我們開示究竟安樂的法門。我們依恃佛所傳承下來的方法,確實如法去修持以達到和佛一般卓越的超脫。
    學習佛陀的教法必須對這些功德實質的內涵有正確的理解,如果我們一眛的接受他人的說詞,任憑別人形容佛是某種形象,是過去的某某修行人,他就是佛…,或是某人說這是佛法,那是佛法…等,當我們自己的內心沒有建立正確判斷的根據時,因而「人云亦云」的話,這就是一種對自己不負責任的心態。這種情況就好比是一個瞎子,由於他的雙眼無法看見任何的東西,因而任由別人描述白色就是很潔白,黃色就是很明亮…,無論他人怎麼說,他都無法瞭解真正的實相,只有盲目的接受他人的經驗,因為他根本無法看見任何事物真實的狀態,別人說什麼他都只能依照別人所說的去認知,因為實際上他永遠都不可能知道顏色是如何呈現的,因為他沒有眼睛。我們的心中如果對於正法不瞭解時,其實和瞎子並沒什麼兩樣。當我們的心中完全沒有正確的知見時,我們也不可能會得到正確的體會,而一旦認知上有所偏頗時,則無論我們如何去修持,當然不可能會成就如實的佛果。因此對於什麼是佛?什麼是佛法?我們需要以一種正確的態度,明白的瞭解其特質,並透過正確的思維在內心生起堅定的信心,進而實際去修持。
    如果我們能夠正確的瞭解什麼是佛及佛法其真正的內涵,我們的內心就自然而然能生起信心。當有了淨信心時,我們想要進一步得到佛法的利益,唯有自己確實精進去修行,因為自己的內心必須由自己來改變,佛陀只是將這樣的方法告訴我們,佛並沒有辦法用什麼神通來讓我們過去的種種錯誤能煙消雲散。如果我們存有過多的幻想,都是一種自欺欺人的妄念,我們一切的成就來自於自己按部就班、實實在在的以種種修持的方法,去修改自己的思想與言行。這些修持的方法到底是什麼呢?我們主要是依照過去佛陀曾經對眾生三次轉法輪時所說的內容來修持。第一次佛開示關於因果業報及四聖諦的教法。其中因果業報的法門在修行上包括兩種方式。一種我們稱為應取法,另外一種是應舍法。應取法就是我們應該去采行並實際運用於我們生活中的方法;應舍法就是會對我們有不好的影響故不應該去做的這些事情。這裏的應取法即是一切的善法,總之我們應該做到「揚善止惡」。對於應取的善法我們必須從兩個層面來努力,一個是我們內在的思維,也就是想法的轉變。如果我們的心中存有一種無害的殊勝心,即不傷害他人的心念,這就是善的意樂,從而在這種思考模式的引導下,其外在的言語和行為自然會表現出關懷、利益並幫助一切的有情眾生,這就是我們所應取的善法。應舍的惡法是指我們應該捐棄一切內心想要傷害他人的意圖,及由這種傷害別人之動機所引伸出來的言行,這就是我們應該要捨棄的惡念與惡行。
    這裏我們所談到的應舍的惡法,即想要傷害別人的意圖。所指的就是存在於我們內在之粗劣的品性,這種心的情緒會給別人一種很不舒服的感覺,這是一種很粗劣很頑冥的心之品質。尤其當我們的心頭盈繞著這些粗劣的、想要傷害別人的企圖心及想法時,我們自己本身將因為這些煩惱而時時感到內在的不安與紛擾。有一些人從外表看起來就是一副很粗魯的樣子,說起話來也是粗裏粗氣的,並具有許多粗劣的行為,或是讓人覺得他有些脾氣或貪瞋的煩惱…等,在無形之中這樣的思想、言語及行為其本身往往會造成對別人的傷害,因此這些惡業都是我們應該要捨棄的。所以我們更應該積極的開啟與發揚人性中至真、至善、至美的境界,首先我們的心中必須恒常謹慎的防範傷害別人的心念及行為,由於這是非常重要的事,現在請各位跟著我念三遍:「無害他人的心念與行為才能夠真實的利益他人」,我們在此並不是請各位來喊口號,而是為了要讓大家學習這樣一個非常好的道理,因此我們念三遍是希望大家能夠謹記在心。
    佛經中曾開示「由因則生果」,雖然這是個簡單的道理,但卻是佛法中最精華的教法。對於什麼是因果真正的涵義,我們必須要有正確的知見。佛法當然是肯定因果的法則,但是有一些人卻是完全不相信因果,雖然這些人不相信因果,但是他們自己本身卻是由因果而來的。不然你可以問一問這個不相信因果的人,他是不是由父母親所生的,而父母親生下他的這件事,就是他出生的因,如果沒有了這個因,怎麼會有他這個果的存在呢?我們無論從多麼簡單的事件中都可以看得到因果的關系。如果還是有人很固執地堅信沒有因果這回事兒的話,他只不過是空口說白話而已,因為他根本找不出任何的證據與理由。
    大家可以仔細地觀察這個世界,任何一個我們所看到的事物,有哪一個是不需要因果的?每件事物的產生都是由種種的條件互相影響而生起,這個讓我們經歷並感受的花花世界,沒有一樣我們可以找得出其本身是不需要什麼起因或原料乃至於條件的組合,它自己就可以原原本本地自生在那裏的。因此透過我們的體驗可以了知因果的道理遍於所有一切的現象與事物之中,這所有現象的顯現也都如實的呈現出因果的互動與軌則。我們往往可以看到有些人就是比較有福報,他們財富充裕、家庭美滿、事業有成…,可是相對的也有一些眾生活在一種非常低劣的條件之中,有許多不順利的境遇,並且常要忍受種種的病痛,他的身軀以我們來看也是比較卑劣的。好比一些畜生道的動物或昆蟲等,為什麼會如此呢?其原因全都是自己過去所種下的業因,如果往昔我們行持善業,這一世當然就可以得到比較殊勝善妙的結果;如果過去造惡多端,如今得到了這麼悲慘的處境也是可想而知的。
    對於「前生後世」的瞭解,確實是因果法則中一個很重要的關鍵點。所謂的前生是指我們現在的這個生命是經由過去世的意識造作而成的。因為過去世慣性造作的業及這些所造之業的影響力,導致在上一期生命結束之後,他就會以之前那些習慣性的心性,及熟悉的方式再去執取另外的身體而投生,這即是我們會認定每一個有情眾生都有前生及後世的基點。而我們要如何去證明這一點呢?我們可以從每一個眾生所顯現之完全不同的個性、心性及習慣…等,從這些種種的差別中得到證明。
    有些人完全不相信因果業報及前生後世的想法,為什麼他們會不相信呢,我們如果仔細去推敲,有幾種理由支持他們的想法:
    第一種想法的人,他平日習慣於造惡,他做了許多傷害他人的事情。如果他承認有前生與後世,則他此生所造之惡業將來肯定是要遭受苦果的。因此他寧可否認這種說法,去抹殺他的惡行,以逃避他內心害怕及不安的感覺。另外有一種人,他不相信的原因是他「不知道」有前生後世這回事兒,他認為只要是他不知道的事就是沒有的情況。第三種人認為由於他現在看不見或無法感知,因此他覺得前生後世並不存在,但是這些理由似乎都很脆弱而不容易成立。
    有第一種想法的人,由於他造了許多的惡業,進而去否認因果業報與前生後世,刻意去抹滅掉種種的事實,在自己的心中牽強地認為這些都是沒有的事情,然而這種做法只是自己讓自己更加的愚癡罷了。
    至於第二種想法的人,如果說我們沒有想到或不知道的事就是沒有的情況,那麼試問小時候我們所經驗的一些事情,有很多在長大之後都忘光了,有些記憶是我們完全無法想得到的,或根本不知道曾經發生過這件事,那麼是不是我們就沒有小時候了呢?所以這樣的說法也是無法成立的。
    而第三種人說他沒有看到或無法感覺到,因此前生後世並不存在。如果是這樣的話,那麼現在印度菩提迦耶佛陀成道的地方有一個正覺大塔,如果你不曾去過就沒有看過它,難道我們沒有看到的,它就是不存在的嗎,這種想法或說法是很沒有道理的,因為正覺大塔現在依舊還矗立在印度,你不可能說它是沒有的或不存在的吧!
    當我們瞭解以上之因果業報及前生後世的內涵之後,我們知道由因生果是不滅的真理,因此在我們的這一生當中如果能盡自己所能去保有一顆善良的、不傷害他人的心,更進而熱忱的盡力去關懷並幫助他人時,在現世我們就可以種下善業並累積福報功德,這些善因即是我們後來獲得種種樂果的基礎,這即是因果不爽的道理。因此我們應該把握這一世,努力去培養內在的善心,及外在善良利他的言行,從而增長我們的善業,這些善業就會令我們的將來輾轉再獲得愈來愈殊勝之樂的果報,以上是特別為初入佛門的人所做的開示。
    成佛之道需要累積福德及智慧兩種資糧。對於世俗諦的修持是福德資糧,而對於勝義諦的修持則是智慧資糧。為什麼福德資糧的累積是於世俗諦上修持呢?這是因為對於外在所見之種種現象其真正的本質,並不如我們內心所認定的樣子一般,但是由於我們執著內在主觀的想法,因而忽略了事物本身的體性或力量,並且僵硬地認為一切的事物似乎本來就是那個樣子的。如同我們觀看一朵花,雖然是同一朵花,但是昨天看的這一朵花與今天的花,事實上已經不太一樣了,但是我們卻往往直覺的認為它是一樣的花,除非我們仔細去觀察及思索,否則對我們而言,根本無法覺察出種種微細的變化。這種不觀待其他因緣的修持方法就叫做累積福德資糧,雖然我們在累積福德資糧的過程中,尚存有種種概念性的執著,但是經由我們不斷的修持善業,終究可以斷除這些內心的執著。也就是說,透過慢慢的修持福德資糧,當我們累積得夠深厚之時,自然可以逐漸地證悟究竟之勝義諦。
    以修持福德資糧的動機而言,最重要的就是發起菩提心。這是我們在世俗諦層面的發心,由於此階段的眾生尚未瞭解諸法實相的真義,因此沒有辦法生起超覺的勝義發心,此種超然的發心就是證悟的菩提發心。因此我們修持福德與智慧資糧時這兩種發心是不太相同的,一種是有所緣之世俗諦的發心,此種發心非由空性而生起,是由外在世俗的事物而生起的發心,根據密宗的法義這是屬於「生起次第」的修持。另一種是無所緣之勝義諦的發心,其本質乃根源於空性,不依由任何的外相而生起,這種發心以密宗道的修行而言,就是屬於「圓滿次第」的修持。如果我們能將生起次第與圓滿次第完全融合而修持,就是最究竟之勝義的道理了。
    一般顯教的行者在見地上能瞭解一切顯現的萬法皆為世俗諦,如果能進一步了悟這些所顯現之萬法其究竟的體性是空性時,這就是了解勝義諦的義涵了。因此以顯宗修持的行者而言,如果能徹底的體悟世俗諦與勝義諦此二諦的內涵時,則可以說是在見地上已經達到二諦雙運的層次,這也就是基位元上的二諦雙運。
    在較高的佛法境界中,有一種更為超然的見解,就是密宗大圓滿的教法,其中有一個特別殊勝的見地,就是「輪涅平等性」,即輪回與涅盤是平等一如的,此教法認為輪回與涅盤不二,如何的不二?我們從基、道、果三方面可以得知輪、涅本身是無二無別的,其之所以會產生差別性是由於眾生的迷惑及分別心,但是輪、涅之究竟的本質是沒有任何的差別、是完全一樣的、是平等的、無二無別之體性。
    由於我們不瞭解自身內在心性的本質原來就是清淨的法身,而造作種種的妄念,又因此妄念而輪轉。所以如果可以從學習中去了知,我們自己本身的自心本性其實就是佛,這種清淨的自性法身我們稱為「本自清淨的佛」,只要我們將其中種種的障垢剔除掉,這個佛性的光華就可以顯現出來,這就如同是天空中本來有太陽,但是當太陽光被烏雲遮蓋住時,我們會暫時感到陰暗而沒有陽光,但是我們知道無論有多少的烏雲,太陽本身的光華並不會受到影響,只要撥雲我們依舊可以見日,當這些雲霧慢慢地消散時,內在的佛性就自然地顯露,這顯現的佛性是原原本本就在那裏的,因此我們稱為「本自清淨的佛」。
    關於「佛性」的教法是令我們獲致開悟的良方,我們一定要好好的學習,希望各位將以上的內容時時謹記於心,常常去修持它,使我們的內心不斷地源湧善念之泉,涓涓滌除煩惱的惡念,從根本上去斷除外在種種傷害眾生的言行,濡染漸進地修持令其非常的堅定穩固,這除了對我們心靈層面的超越會有很大的幫助以外,進而當我們修持更高深的密法時,也會奠定更為扎實的基礎。

    bbq2005 replied 20 年, 3 月 前 7 Members · 7 Replies
  • 7 Replies
  • kevinkshr

    會員
    6 6 月, 2005 在 2:53 下午

    佛法是令我們趨向解脫的方法,為什麼佛陀能夠知道這些超越輪回的方法呢?這都是因為佛陀親自體驗並證明了甚深的五種智慧之後,而達到一種完全了知一切的境界。這些佛現證過程中所運用的方法就是解脫之法,而佛陀之所以會有這樣的成就並不是偶然的。如同任何事件需要具足成就的因緣一般,這其中成佛最殊勝的要件,事實上在任何一個有情眾生的心中都已經具備了,我們與佛具有相同的潛能以及能夠去實踐這份潛能的力量,因此只要我們能夠不斷的去超越自我,開啟自己本來就有的成佛潛力,勇於面對自己,不再沉溺於以往錯誤經驗的模式之中,從而能清淨罪障而發展出完美的智慧,這樣持續的陶成,當我們到達一種最究竟的境界時,就可以證得如佛一般圓滿的果位。所謂的眾生就是成佛的因,而所謂的佛也是眾生將自己的潛質完全開展出來之後的結果。我們與佛的本質是一樣的,也就是說,這個完美的佛性其本身就具足在眾生的心裏面,而差別在於是否開顯了內在本具之潛質,當我們將此佛性開展之後,所證得最究竟的果位就叫做佛,這即是眾生與佛之間的差別。
    一個眾生究竟要怎麼做才能證得佛的智慧呢?我們要如何讓自己內在如佛一般的能量得以展現呢?最主要的方式就是經由佛法的修行去發揮我們原本的潛能,我們必須學習並修持佛法,透過不斷養成的過程,逐漸穩固我們優良的習性,直到我們臻至完美的境界時,自然就能夠成就最圓滿的果位。一切眾生的內在均含藏圓滿佛性的本來特質,但是由於我們對究竟的真理並不明白也不瞭解,因而產生許多錯誤的思維、抉擇與做法。當這些錯誤的做法發生影響力時,許多混亂及不順利的結果呈現了;而這些結果使得我們又反復不斷地運作錯誤的模式,在這種負面牽引力不斷的互動之下,我們陷入了種種不能自主的痛苦之中,這就是我們之所以會一直流轉在輪回中的原因了。此刻唯有透過對佛法的學習與修持,生起對真理如實的瞭解,進而一步步地去調整種種偏頗的認知與言行,並拓展出自己內在的潛能。過去的佛陀也曾經歷了三大阿僧祇劫的時間修行而成就。佛在這樣的過程中,為了突破各種不同的心理狀態及思考模式,曾嘗試用一切的方法去調服自心,進而得到「如所有智」及「盡所有智」的兩種智慧。因此對於任何一個需要佛陀幫助的眾生,佛都能夠以眾生們所能接受的方式及適合他們心性的法門來馴服其心,為了使我們的佛性都能夠完全的開展出來,佛使用了種種的善巧與方便。當我們去學習這些佛法,並且透過長期的修持依次的熟悉每一個法門,並累積無數的福慧資糧以後,才可以逐漸地體現圓滿的佛性。
    眾生與佛之間有什麼差別?眾生的心中具有許多不同的我執與妄念,由於這些我執與妄念因而造作種種的惡業,結果就是流轉於輪回。以佛陀而言,佛的內在無限寬廣,充滿無比的智慧和功德,佛的心已經完全超越了一切的執著、偏激與界限,所以佛能行持的力量當然是完全沒有限制的。因此其二者間明顯的差異就在於我們內在的妄念與執著,所以當我們瞭解佛與眾生的差別後,自然會對於如何去運用善巧的方式來擴展我們狹隘的心量,及解放凡夫的妄念和超越內心種種的執著上,有初步的概念與行動的方向。
    所謂的佛法是一種心的教育,是佛陀教導我們令自心寬廣舒坦、輕鬆自在、平靜喜樂的方法,是用來拯救我們獲致解脫的良方,能完全通達這些解脫法門的只有佛陀,然而佛陀為什麼能夠瞭解這些解脫之法呢?這是因為佛具足了最圓滿的智慧,此最圓滿的智慧又是如何得到的呢?這是因為佛已經清除了內在的妄念與執著而得到的,所以我們確信這是一種有效的方式,因此我們可以完全信賴這樣的解脫之法,這是我們對於佛法必須要有的正確見地。如果對於佛和佛法我們沒有正確的認知時,只會令珍貴的佛法流於盲信與盲從,或以一種充滿情緒化的方式來宣洩自己的情緒,或以一種神通的說法來迷惑人心,或以一種玄妙的學術來偏頗我們的方向…,這些以自我執著而添加於佛法的詮釋,是一種缺乏真知與勇氣的心態,我們需要常常以一種懇切真誠的態度來觀照自己的內心,如此才能將佛法真正的印入心中,真正的以誠心與生命來實踐真理,也唯有如此我們對佛法才會生起正確的信心,因為佛是一位真實能夠引領我們朝向解脫之道的導師,佛是真理的示現並為我們開示究竟安樂的法門。我們依恃佛所傳承下來的方法,確實如法去修持以達到和佛一般卓越的超脫。
    學習佛陀的教法必須對這些功德實質的內涵有正確的理解,如果我們一眛的接受他人的說詞,任憑別人形容佛是某種形象,是過去的某某修行人,他就是佛…,或是某人說這是佛法,那是佛法…等,當我們自己的內心沒有建立正確判斷的根據時,因而「人云亦云」的話,這就是一種對自己不負責任的心態。這種情況就好比是一個瞎子,由於他的雙眼無法看見任何的東西,因而任由別人描述白色就是很潔白,黃色就是很明亮…,無論他人怎麼說,他都無法瞭解真正的實相,只有盲目的接受他人的經驗,因為他根本無法看見任何事物真實的狀態,別人說什麼他都只能依照別人所說的去認知,因為實際上他永遠都不可能知道顏色是如何呈現的,因為他沒有眼睛。我們的心中如果對於正法不瞭解時,其實和瞎子並沒什麼兩樣。當我們的心中完全沒有正確的知見時,我們也不可能會得到正確的體會,而一旦認知上有所偏頗時,則無論我們如何去修持,當然不可能會成就如實的佛果。因此對於什麼是佛?什麼是佛法?我們需要以一種正確的態度,明白的瞭解其特質,並透過正確的思維在內心生起堅定的信心,進而實際去修持。
    如果我們能夠正確的瞭解什麼是佛及佛法其真正的內涵,我們的內心就自然而然能生起信心。當有了淨信心時,我們想要進一步得到佛法的利益,唯有自己確實精進去修行,因為自己的內心必須由自己來改變,佛陀只是將這樣的方法告訴我們,佛並沒有辦法用什麼神通來讓我們過去的種種錯誤能煙消雲散。如果我們存有過多的幻想,都是一種自欺欺人的妄念,我們一切的成就來自於自己按部就班、實實在在的以種種修持的方法,去修改自己的思想與言行。這些修持的方法到底是什麼呢?我們主要是依照過去佛陀曾經對眾生三次轉法輪時所說的內容來修持。第一次佛開示關於因果業報及四聖諦的教法。其中因果業報的法門在修行上包括兩種方式。一種我們稱為應取法,另外一種是應舍法。應取法就是我們應該去采行並實際運用於我們生活中的方法;應舍法就是會對我們有不好的影響故不應該去做的這些事情。這裏的應取法即是一切的善法,總之我們應該做到「揚善止惡」。對於應取的善法我們必須從兩個層面來努力,一個是我們內在的思維,也就是想法的轉變。如果我們的心中存有一種無害的殊勝心,即不傷害他人的心念,這就是善的意樂,從而在這種思考模式的引導下,其外在的言語和行為自然會表現出關懷、利益並幫助一切的有情眾生,這就是我們所應取的善法。應舍的惡法是指我們應該捐棄一切內心想要傷害他人的意圖,及由這種傷害別人之動機所引伸出來的言行,這就是我們應該要捨棄的惡念與惡行。
    這裏我們所談到的應舍的惡法,即想要傷害別人的意圖。所指的就是存在於我們內在之粗劣的品性,這種心的情緒會給別人一種很不舒服的感覺,這是一種很粗劣很頑冥的心之品質。尤其當我們的心頭盈繞著這些粗劣的、想要傷害別人的企圖心及想法時,我們自己本身將因為這些煩惱而時時感到內在的不安與紛擾。有一些人從外表看起來就是一副很粗魯的樣子,說起話來也是粗裏粗氣的,並具有許多粗劣的行為,或是讓人覺得他有些脾氣或貪瞋的煩惱…等,在無形之中這樣的思想、言語及行為其本身往往會造成對別人的傷害,因此這些惡業都是我們應該要捨棄的。所以我們更應該積極的開啟與發揚人性中至真、至善、至美的境界,首先我們的心中必須恒常謹慎的防範傷害別人的心念及行為,由於這是非常重要的事,現在請各位跟著我念三遍:「無害他人的心念與行為才能夠真實的利益他人」,我們在此並不是請各位來喊口號,而是為了要讓大家學習這樣一個非常好的道理,因此我們念三遍是希望大家能夠謹記在心。
    佛經中曾開示「由因則生果」,雖然這是個簡單的道理,但卻是佛法中最精華的教法。對於什麼是因果真正的涵義,我們必須要有正確的知見。佛法當然是肯定因果的法則,但是有一些人卻是完全不相信因果,雖然這些人不相信因果,但是他們自己本身卻是由因果而來的。不然你可以問一問這個不相信因果的人,他是不是由父母親所生的,而父母親生下他的這件事,就是他出生的因,如果沒有了這個因,怎麼會有他這個果的存在呢?我們無論從多麼簡單的事件中都可以看得到因果的關系。如果還是有人很固執地堅信沒有因果這回事兒的話,他只不過是空口說白話而已,因為他根本找不出任何的證據與理由。
    大家可以仔細地觀察這個世界,任何一個我們所看到的事物,有哪一個是不需要因果的?每件事物的產生都是由種種的條件互相影響而生起,這個讓我們經歷並感受的花花世界,沒有一樣我們可以找得出其本身是不需要什麼起因或原料乃至於條件的組合,它自己就可以原原本本地自生在那裏的。因此透過我們的體驗可以了知因果的道理遍於所有一切的現象與事物之中,這所有現象的顯現也都如實的呈現出因果的互動與軌則。我們往往可以看到有些人就是比較有福報,他們財富充裕、家庭美滿、事業有成…,可是相對的也有一些眾生活在一種非常低劣的條件之中,有許多不順利的境遇,並且常要忍受種種的病痛,他的身軀以我們來看也是比較卑劣的。好比一些畜生道的動物或昆蟲等,為什麼會如此呢?其原因全都是自己過去所種下的業因,如果往昔我們行持善業,這一世當然就可以得到比較殊勝善妙的結果;如果過去造惡多端,如今得到了這麼悲慘的處境也是可想而知的。
    對於「前生後世」的瞭解,確實是因果法則中一個很重要的關鍵點。所謂的前生是指我們現在的這個生命是經由過去世的意識造作而成的。因為過去世慣性造作的業及這些所造之業的影響力,導致在上一期生命結束之後,他就會以之前那些習慣性的心性,及熟悉的方式再去執取另外的身體而投生,這即是我們會認定每一個有情眾生都有前生及後世的基點。而我們要如何去證明這一點呢?我們可以從每一個眾生所顯現之完全不同的個性、心性及習慣…等,從這些種種的差別中得到證明。
    有些人完全不相信因果業報及前生後世的想法,為什麼他們會不相信呢,我們如果仔細去推敲,有幾種理由支持他們的想法:
    第一種想法的人,他平日習慣於造惡,他做了許多傷害他人的事情。如果他承認有前生與後世,則他此生所造之惡業將來肯定是要遭受苦果的。因此他寧可否認這種說法,去抹殺他的惡行,以逃避他內心害怕及不安的感覺。另外有一種人,他不相信的原因是他「不知道」有前生後世這回事兒,他認為只要是他不知道的事就是沒有的情況。第三種人認為由於他現在看不見或無法感知,因此他覺得前生後世並不存在,但是這些理由似乎都很脆弱而不容易成立。
    有第一種想法的人,由於他造了許多的惡業,進而去否認因果業報與前生後世,刻意去抹滅掉種種的事實,在自己的心中牽強地認為這些都是沒有的事情,然而這種做法只是自己讓自己更加的愚癡罷了。
    至於第二種想法的人,如果說我們沒有想到或不知道的事就是沒有的情況,那麼試問小時候我們所經驗的一些事情,有很多在長大之後都忘光了,有些記憶是我們完全無法想得到的,或根本不知道曾經發生過這件事,那麼是不是我們就沒有小時候了呢?所以這樣的說法也是無法成立的。
    而第三種人說他沒有看到或無法感覺到,因此前生後世並不存在。如果是這樣的話,那麼現在印度菩提迦耶佛陀成道的地方有一個正覺大塔,如果你不曾去過就沒有看過它,難道我們沒有看到的,它就是不存在的嗎,這種想法或說法是很沒有道理的,因為正覺大塔現在依舊還矗立在印度,你不可能說它是沒有的或不存在的吧!
    當我們瞭解以上之因果業報及前生後世的內涵之後,我們知道由因生果是不滅的真理,因此在我們的這一生當中如果能盡自己所能去保有一顆善良的、不傷害他人的心,更進而熱忱的盡力去關懷並幫助他人時,在現世我們就可以種下善業並累積福報功德,這些善因即是我們後來獲得種種樂果的基礎,這即是因果不爽的道理。因此我們應該把握這一世,努力去培養內在的善心,及外在善良利他的言行,從而增長我們的善業,這些善業就會令我們的將來輾轉再獲得愈來愈殊勝之樂的果報,以上是特別為初入佛門的人所做的開示。
    成佛之道需要累積福德及智慧兩種資糧。對於世俗諦的修持是福德資糧,而對於勝義諦的修持則是智慧資糧。為什麼福德資糧的累積是於世俗諦上修持呢?這是因為對於外在所見之種種現象其真正的本質,並不如我們內心所認定的樣子一般,但是由於我們執著內在主觀的想法,因而忽略了事物本身的體性或力量,並且僵硬地認為一切的事物似乎本來就是那個樣子的。如同我們觀看一朵花,雖然是同一朵花,但是昨天看的這一朵花與今天的花,事實上已經不太一樣了,但是我們卻往往直覺的認為它是一樣的花,除非我們仔細去觀察及思索,否則對我們而言,根本無法覺察出種種微細的變化。這種不觀待其他因緣的修持方法就叫做累積福德資糧,雖然我們在累積福德資糧的過程中,尚存有種種概念性的執著,但是經由我們不斷的修持善業,終究可以斷除這些內心的執著。也就是說,透過慢慢的修持福德資糧,當我們累積得夠深厚之時,自然可以逐漸地證悟究竟之勝義諦。
    以修持福德資糧的動機而言,最重要的就是發起菩提心。這是我們在世俗諦層面的發心,由於此階段的眾生尚未瞭解諸法實相的真義,因此沒有辦法生起超覺的勝義發心,此種超然的發心就是證悟的菩提發心。因此我們修持福德與智慧資糧時這兩種發心是不太相同的,一種是有所緣之世俗諦的發心,此種發心非由空性而生起,是由外在世俗的事物而生起的發心,根據密宗的法義這是屬於「生起次第」的修持。另一種是無所緣之勝義諦的發心,其本質乃根源於空性,不依由任何的外相而生起,這種發心以密宗道的修行而言,就是屬於「圓滿次第」的修持。如果我們能將生起次第與圓滿次第完全融合而修持,就是最究竟之勝義的道理了。
    一般顯教的行者在見地上能瞭解一切顯現的萬法皆為世俗諦,如果能進一步了悟這些所顯現之萬法其究竟的體性是空性時,這就是了解勝義諦的義涵了。因此以顯宗修持的行者而言,如果能徹底的體悟世俗諦與勝義諦此二諦的內涵時,則可以說是在見地上已經達到二諦雙運的層次,這也就是基位元上的二諦雙運。
    在較高的佛法境界中,有一種更為超然的見解,就是密宗大圓滿的教法,其中有一個特別殊勝的見地,就是「輪涅平等性」,即輪回與涅盤是平等一如的,此教法認為輪回與涅盤不二,如何的不二?我們從基、道、果三方面可以得知輪、涅本身是無二無別的,其之所以會產生差別性是由於眾生的迷惑及分別心,但是輪、涅之究竟的本質是沒有任何的差別、是完全一樣的、是平等的、無二無別之體性。
    由於我們不瞭解自身內在心性的本質原來就是清淨的法身,而造作種種的妄念,又因此妄念而輪轉。所以如果可以從學習中去了知,我們自己本身的自心本性其實就是佛,這種清淨的自性法身我們稱為「本自清淨的佛」,只要我們將其中種種的障垢剔除掉,這個佛性的光華就可以顯現出來,這就如同是天空中本來有太陽,但是當太陽光被烏雲遮蓋住時,我們會暫時感到陰暗而沒有陽光,但是我們知道無論有多少的烏雲,太陽本身的光華並不會受到影響,只要撥雲我們依舊可以見日,當這些雲霧慢慢地消散時,內在的佛性就自然地顯露,這顯現的佛性是原原本本就在那裏的,因此我們稱為「本自清淨的佛」。
    關於「佛性」的教法是令我們獲致開悟的良方,我們一定要好好的學習,希望各位將以上的內容時時謹記於心,常常去修持它,使我們的內心不斷地源湧善念之泉,涓涓滌除煩惱的惡念,從根本上去斷除外在種種傷害眾生的言行,濡染漸進地修持令其非常的堅定穩固,這除了對我們心靈層面的超越會有很大的幫助以外,進而當我們修持更高深的密法時,也會奠定更為扎實的基礎。

  • HAU

    會員
    6 6 月, 2005 在 8:41 下午

    HAU 贈與 kevinkshr 10000 美元以示鼓勵
    :em22: :em22:

  • 2311143

    會員
    6 6 月, 2005 在 9:05 下午

    :em19: :em19: :em19: :em19: :em21: :em21:

  • az8888

    會員
    9 7 月, 2005 在 6:26 上午

    感謝您的分享!
    :emm12: :emm12: :emm46:

  • 壬遁

    會員
    9 7 月, 2005 在 7:41 上午

    :em001: :em02: :em21: :em22: :emm01:

  • online9999

    會員
    11 7 月, 2005 在 2:56 上午

    :em21: :em21: :em21: :em11:

  • bbq2005

    會員
    11 7 月, 2005 在 3:01 上午

    請問:
    上生”我”的業由甚麼東西帶來給今生的”我”?今生”我”的業又由甚麼東西帶來給下生的”我”?
    若真的有這種東西,它又是否恆常存在?它是否抵觸”三法印”?

Log in to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