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詢問、尋找答案,向各方術數同好交流
與世界術數連接

  • 五乘佛法

    Posted by Nagarjuna on 3 6 月, 2005 在 1:57 下午

    釋迦世尊成道之後,說法四十九年,談經三百餘會,普度眾生。惟以眾生根器不同,如果祇說一乘法,將使小根小智之流,不能獲得法益。故說種種權巧方便法門,適應種種根基。佛如大醫王,對眾生種種不同之病源,施以種種不同之法藥而醫治之。這就使佛中有了世間、出世間種種不同的法門,這種種不同的法門,綜略言之,可以五乘佛法概括之。
      乘,指道、船、車,即運載之義。為教化眾生而將之運載至理想境界之五種法門,稱為五乘。所謂五乘佛法,是人乘、天乘、聲聞乘、辟支佛乘、菩薩乘,這五乘的修持和所證的果位如下表所示:
    1.人乘,人以三歸五戒為乘,運出三塗四趣而生於人道。
    2.天乘,以上品十善及四禪八定為乘,運載眾生越於人道而達天界。
    3.聲聞乘,即以四諦法門為乘,運載眾生越於三界,至涅槃城而證
    阿羅漢。
    4.緣覺乘,即以十二因緣法門為乘,運載眾生越於三界,至無餘涅槃而成辟支佛。
    5.菩薩乘,即以悲智六度法門為乘,運載眾生總超三界三乘之境,至無上菩
    提大般涅槃之彼岸而證佛果。
      總之,教導、運載眾生生於人、天乘之世間法門,稱為世間乘;教導、運載眾生生於聲聞、緣覺、菩薩乘,以超越生死迷界之法門,稱為出世間乘。出世三乘中,聲聞、辟支佛是小乘,菩薩是大乘。
      關於聲聞和辟支佛所修持的四聖諦和十二因緣,在前文中已有介紹,聲聞乘修四諦,證聲聞四果。聲聞是親聞佛之聲教,徹悟四諦真理,漸次斷見思二惑,因而脫出世間生死苦海者,謂之聲聞。聲聞四果是須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羅漢果。
      辟支佛修十二因緣,證辟支佛果。辟支佛譯為緣覺或獨覺,眾生聞佛說十二因緣之理,因而覺悟者,名曰緣覺。若於無佛之世,眾生無從聞法,但因宿世福德因緣故,能於諸法生滅的演變中,悟世間無常,或睹飛花落葉而感悟無常之相,因而豁破無明者,皆名獨覺。
      菩薩修六度菩薩道,證圓滿佛果。菩薩是梵語的略稱,具足應稱菩提薩埵。菩提是覺,薩埵是有情。覺是覺悟,自覺且又覺他。有情是指一切有情識的眾生。是既能自覺,又能覺悟一切有情識的眾生。所以菩薩是上求成就佛道;下化有情眾生。
      要行菩薩道,先要發菩提心。發菩提心第一要無我,第二要慈悲。亦即,行慈悲而不執有我,知無我而不斷慈悲,這是大乘佛法的真精神。
      所謂六度,全稱六波羅蜜多,譯作六度、六到彼岸。波羅蜜多譯為度,為到彼岸之意。即為達成理想、完成之意。乃大乘佛教中菩薩欲成佛道所實踐之六種德目。即:
    1.布施波羅蜜,又作檀那波羅蜜。有財施、法施(教以真理)、無畏施(除
    去眾生恐怖,使其安心)三種,能對治慳貪,消除貧窮。
    2.持戒波羅蜜,又作尸羅波羅蜜。持守戒律,並常自省,能對治惡業,使身
    心清涼。
    3.忍辱波羅蜜,又作羼提波羅蜜。忍耐迫害,能對治瞋恚,使心安住。
    4.精進波羅蜜,又作毘梨耶波羅蜜。實踐其他五德目時,上進不懈,不屈不
    撓,能對治懈怠,生長善法。
    5.禪定波羅蜜,又作禪那波羅蜜。修習禪定,能對治亂意,使心安定。
    6.智慧波羅蜜,又作般若波羅蜜。能對治愚癡,開真實之智慧,即可把握生
    命之真諦。
      以上六波羅蜜,始於布施,而終於智慧,由此可知大乘菩薩之偉大胸襟。
      五戒是佛為在家男女所受持之五種制戒。即:(一)不殺生,(二)不偷盜(不與取),(三)不邪婬(非梵行),(四)不妄語(虛誑語),(五)不飲酒。又作優婆塞五戒、優婆塞戒。在小乘經量部中,受三歸依即成優婆塞,准許五戒分別受持;說一切有部則須先受三歸依,後具受五戒,始名優婆塞,故不許五戒分別受持。五戒之中,前四戒屬性戒,於有情之境發得;後一戒屬遮戒,於非情之境發得。又前三戒防身,第四戒防口,第五戒通防身、口,護前四戒。我國古來以五戒配列於仁、義、禮、智、信五常。
      十善即十善業,乃身口意三業中所行之十種善行為。又作十善業道、十善根本業道。反之,身口意所行之十種惡行為,稱為十惡,又作十惡業道、十黑業道。即:(一)殺生。(二)偷盜。(三)邪淫。(四)妄語。(五)兩舌,即說離間語、破語。(六)惡口,即惡語、惡罵。(七)綺語,即雜穢語、散亂語、無義語,乃從染心所發者。(八)貪欲,即貪愛、貪取、慳貪。(九)瞋恚。(十)邪見,即愚癡。遠離以上十惡,則為十善。依此順序,屬身業者三,屬口業者四,屬意業者三,稱為「身三、口四、意三」。除意三外之七支,稱為七支業。此十業道屬根本者,故立為根本業道。
      釋迦世尊為不同根機眾生說教,廣攝群生,除出世三乘法外,尚說有人天二乘。人天二乘非究竟法,本不是世尊說法的本懷,但為憐憫眾生,使不墮惡道去受劇苦,才說此保持人身和超升天道的權巧法門。不過,我們凡夫眾生初機學佛,若連最基本為人之道的五戒十善都做不到,更遑論其他出世解脫道了!

    Nagarjuna replied 20 年, 4 月 前 3 Members · 4 Replies
  • 4 Replies
  • Nagarjuna

    會員
    3 6 月, 2005 在 9:57 下午

    釋迦世尊成道之後,說法四十九年,談經三百餘會,普度眾生。惟以眾生根器不同,如果祇說一乘法,將使小根小智之流,不能獲得法益。故說種種權巧方便法門,適應種種根基。佛如大醫王,對眾生種種不同之病源,施以種種不同之法藥而醫治之。這就使佛中有了世間、出世間種種不同的法門,這種種不同的法門,綜略言之,可以五乘佛法概括之。
      乘,指道、船、車,即運載之義。為教化眾生而將之運載至理想境界之五種法門,稱為五乘。所謂五乘佛法,是人乘、天乘、聲聞乘、辟支佛乘、菩薩乘,這五乘的修持和所證的果位如下表所示:
    1.人乘,人以三歸五戒為乘,運出三塗四趣而生於人道。
    2.天乘,以上品十善及四禪八定為乘,運載眾生越於人道而達天界。
    3.聲聞乘,即以四諦法門為乘,運載眾生越於三界,至涅槃城而證
    阿羅漢。
    4.緣覺乘,即以十二因緣法門為乘,運載眾生越於三界,至無餘涅槃而成辟支佛。
    5.菩薩乘,即以悲智六度法門為乘,運載眾生總超三界三乘之境,至無上菩
    提大般涅槃之彼岸而證佛果。
      總之,教導、運載眾生生於人、天乘之世間法門,稱為世間乘;教導、運載眾生生於聲聞、緣覺、菩薩乘,以超越生死迷界之法門,稱為出世間乘。出世三乘中,聲聞、辟支佛是小乘,菩薩是大乘。
      關於聲聞和辟支佛所修持的四聖諦和十二因緣,在前文中已有介紹,聲聞乘修四諦,證聲聞四果。聲聞是親聞佛之聲教,徹悟四諦真理,漸次斷見思二惑,因而脫出世間生死苦海者,謂之聲聞。聲聞四果是須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羅漢果。
      辟支佛修十二因緣,證辟支佛果。辟支佛譯為緣覺或獨覺,眾生聞佛說十二因緣之理,因而覺悟者,名曰緣覺。若於無佛之世,眾生無從聞法,但因宿世福德因緣故,能於諸法生滅的演變中,悟世間無常,或睹飛花落葉而感悟無常之相,因而豁破無明者,皆名獨覺。
      菩薩修六度菩薩道,證圓滿佛果。菩薩是梵語的略稱,具足應稱菩提薩埵。菩提是覺,薩埵是有情。覺是覺悟,自覺且又覺他。有情是指一切有情識的眾生。是既能自覺,又能覺悟一切有情識的眾生。所以菩薩是上求成就佛道;下化有情眾生。
      要行菩薩道,先要發菩提心。發菩提心第一要無我,第二要慈悲。亦即,行慈悲而不執有我,知無我而不斷慈悲,這是大乘佛法的真精神。
      所謂六度,全稱六波羅蜜多,譯作六度、六到彼岸。波羅蜜多譯為度,為到彼岸之意。即為達成理想、完成之意。乃大乘佛教中菩薩欲成佛道所實踐之六種德目。即:
    1.布施波羅蜜,又作檀那波羅蜜。有財施、法施(教以真理)、無畏施(除
    去眾生恐怖,使其安心)三種,能對治慳貪,消除貧窮。
    2.持戒波羅蜜,又作尸羅波羅蜜。持守戒律,並常自省,能對治惡業,使身
    心清涼。
    3.忍辱波羅蜜,又作羼提波羅蜜。忍耐迫害,能對治瞋恚,使心安住。
    4.精進波羅蜜,又作毘梨耶波羅蜜。實踐其他五德目時,上進不懈,不屈不
    撓,能對治懈怠,生長善法。
    5.禪定波羅蜜,又作禪那波羅蜜。修習禪定,能對治亂意,使心安定。
    6.智慧波羅蜜,又作般若波羅蜜。能對治愚癡,開真實之智慧,即可把握生
    命之真諦。
      以上六波羅蜜,始於布施,而終於智慧,由此可知大乘菩薩之偉大胸襟。
      五戒是佛為在家男女所受持之五種制戒。即:(一)不殺生,(二)不偷盜(不與取),(三)不邪婬(非梵行),(四)不妄語(虛誑語),(五)不飲酒。又作優婆塞五戒、優婆塞戒。在小乘經量部中,受三歸依即成優婆塞,准許五戒分別受持;說一切有部則須先受三歸依,後具受五戒,始名優婆塞,故不許五戒分別受持。五戒之中,前四戒屬性戒,於有情之境發得;後一戒屬遮戒,於非情之境發得。又前三戒防身,第四戒防口,第五戒通防身、口,護前四戒。我國古來以五戒配列於仁、義、禮、智、信五常。
      十善即十善業,乃身口意三業中所行之十種善行為。又作十善業道、十善根本業道。反之,身口意所行之十種惡行為,稱為十惡,又作十惡業道、十黑業道。即:(一)殺生。(二)偷盜。(三)邪淫。(四)妄語。(五)兩舌,即說離間語、破語。(六)惡口,即惡語、惡罵。(七)綺語,即雜穢語、散亂語、無義語,乃從染心所發者。(八)貪欲,即貪愛、貪取、慳貪。(九)瞋恚。(十)邪見,即愚癡。遠離以上十惡,則為十善。依此順序,屬身業者三,屬口業者四,屬意業者三,稱為「身三、口四、意三」。除意三外之七支,稱為七支業。此十業道屬根本者,故立為根本業道。
      釋迦世尊為不同根機眾生說教,廣攝群生,除出世三乘法外,尚說有人天二乘。人天二乘非究竟法,本不是世尊說法的本懷,但為憐憫眾生,使不墮惡道去受劇苦,才說此保持人身和超升天道的權巧法門。不過,我們凡夫眾生初機學佛,若連最基本為人之道的五戒十善都做不到,更遑論其他出世解脫道了!

  • 壬遁

    會員
    3 6 月, 2005 在 10:14 下午

    :emm01: :em22: :em21: :em02: :em001: :em02: :em11:

  • HAU

    會員
    4 6 月, 2005 在 8:49 下午

    HAU 贈與 Nagarjuna 10000 美元以示鼓勵
    :em22: :em22:

  • Nagarjuna

    會員
    5 6 月, 2005 在 12:40 上午

    謝謝 HAU 大大….!!!!
    :em22: :em22: :em22:

Log in to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