巒頭形勢無假書;理氣玄空無真訣

在天星上的認知上,在西洋的「占星術」,百年以來,整經過天文星象的科學驗證。

「十二星座」是古代人以合乎古代天文星象為體,用在古人的命運算法,從時間、空間的觀點(歲差)為起點,也都不適合現代人的命運算法。

「十三星座」是現代人以合乎現代天文星象為體,用古法改編成現代人的命運算法,所以,不斷的會有這種聲音出現是正常的。

不管「蛇夫座」是不是第十三星座,其實在東方占星的古天文,早就存在數千年了,稱為天市垣,屬於三垣二十八星宿之一垣。

「占星術」最是奇妙無比,任何一派的學理說詞,都不敢脫離「天文星象」的。

一旦學會這門學派,想當然的會排斥另一門學派,雙方認知有了誤差,也是各說各套,僅能提供參考

更別以為會有兩面人的占星大師,說是兩派理論都學會了,從認知上那豈不是有兩種「天文星象」的同時存在?差很大,簡單的說,目前證實是不可能有兩種宇宙天體同時存在?!

有關「占星術」的命理見解分析,從不相信到相信,完全是是依賴每一個人的相信程度而論,「占星術」就會變成用個人的喜好來做定論了!

 

從地理風水的認知上,也是如此。

東方的堪輿學說,主要也分成「三合派」及「三元派」兩種理論。自古以來研議地理風水的範疇,皆不出兩大體系,一個是地理形勢的所謂「巒頭」,另一個是八卦方位的所謂「理氣」。

其實,在明代中世紀以前到元代、宋代、唐代,並沒有三元派的理論,也就是跟本沒有三元羅盤。(傳言:巒頭形勢無假書;理氣玄空無真訣。)

是自從明未清初,蔣大鴻氏出現之後,大倡三元九運之理論,套用易經卦爻的「天根月窟」之解釋,以為天地乾坤之禍福轉移是遵從洛書一、二、三、四、五(無移動者稱為中宮立極:元旦盤)、六、七、八、九,按數字次序順著輪流「依運入中」,就是生、旺、衰、退、死、絕流行之氣機。

也就是用此流行之氣機,再一一轉嫁回到洛書九宮、二十四節氣的每一山向方位,成了「天根月窟」之理論,經過清代易理學家張惠言、沈竹礽﹒﹒﹒等等的輾轉傳述,成了玄空三元派之來源。

論述《易經》,可以把「河圖、洛書」的來源存於龍馬神話中,拋棄不使用。甚至毀了「河圖、洛書」,《易經》還是會存在於天地、乾坤「陰陽變異」之中之間。沒有了「河圖、洛書」,就斷滅了「元旦盤」根源,只有剩下了三合派的「形勢還有巒頭」可依靠,三元派的「玄空理氣就渺茫無依」,「堪輿風水」的學術基礎變成了神話,您會相信嗎?倒不如累積做一些功德!

其實,《易經》真正之發源是存於乾坤、天地之「陰陽變異」間,而不是「河圖、洛書」。

「天根月窟」之說,來自宋代邵康節先生所說,「天根月窟」是說乾、坤之卦爻變卦而言,並非指一運入中到九運入順輪之數字,而再毫無根據的轉嫁到洛書數,成為三元九運。《易經》易理與三元九運毫不相干,「河圖、洛書」就自成攀附於《易經》的旁術之學說。

傳言:「巒頭形勢無假書;理氣玄空無真訣」,這是真的。

郡康節先生的「天根月窟」詩:

「耳目聰明男子身,洪鈞賦予不為貧,須探月窟方知物,未盡天根豈識人。

乾遇巽時為月窟,坤逢雷處見天根,天根月窟閑來往,三十六宮都是春。」。

推薦0建議已發表在古天星

相關文章

星宿朝寅的銀河出龍馬圖

《易經》文化起源,在遠古時代就是以觀察「天文星象」作為預測吉凶、福禍的起源和主要途徑,而「天文星象」的觀察方法及起始淵源,卻是賦於極其神秘的類型,被稱作為「天道示形」而流傳下來,「天道示形」即仰天觀察到天體運行的結構變化。古人仰以觀於天文,「天道示形」以日、月、五行星和二十八星宿的運行為基礎,逐漸形成了陰陽、五行思想。

天干地支以天星為淵源

1973年在湖南長沙馬王漢墓的《帛書周易》,經山東大學易經學者劉大鈞教授研究發表,認為孔子確實與《周易》有密切的關係,從《帛書周易》〈要篇〉中,清楚的記錄了孔子以〈損〉、〈益〉二卦來說解「春以授夏之時,秋以授冬之時」等等的“卦氣”論說,證實「損益之道」足以觀天地之變而君者之事已。

天道示形

「天文星象」的「星象觀測法」如同任何的事情一樣,必要具備了星人對應的知識和基本方法,主要是更要綜合匯聚更多知識與才能。
但有一點區別的,「星象觀測法」絕對不可能是從「河圖,洛書」發端的偽天星學玄空九星(貪狼星、巨門星、祿存星、文曲星、貞星、武曲星、破軍星、左輔星、右弼星)。

回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