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四維五天官星

    15 2 月, 2022

    中國星象,在現代常用的是三垣廿八宿,從史實記載應以四象為最早,古書對四象敘述不多,也不詳細,<考工記>“龍旗九游以象大火,鳥旗七游以象鶉火,熊旗六游以象伐,龜蛇四游以象營室” 。<御龍子>“三垣其形乎?四維其象乎?” 。張衡<靈憲>“蒼龍連蜷於左,白虎猛據於右,朱雀奮翼於前,靈龜圈首於後”。

    佛典星曜與周髀七衡

    10 2 月, 2022

    古代天文和宗教的關係非常密切的,自從佛教傳入中土之後,佛典的星象也就廣為流傳中。最早是在漢桓帝(西元147~167)時代,中亞細亞安息國王(古波斯)的太子沙門安清來到了中土,譯有<舍頭諫經>。到了六朝時代(西元222~588)佛教盛興,隋唐時代還有印度傳來的佛典。

    中國曆法分四個時期

    9 2 月, 2022

    天星擇日有實實在在的星體存在,這些星體大都是看得見的。星體對地球上的人事也產生一定的影響力,這是現代物理學、生理學都能加以解釋的。如太陽,它是太陽系的主宰。萬物生長靠太陽,好日子有時就靠太陽照。

    晝參日晷夜考極星的日行跡及極星

    8 2 月, 2022

    歷代所認定的【北極星】,已經不同及有異動,此乃因應歲差現象影響到天星二十八宿在「時間與空間」的大遷移。易經文化之源,以「天道示形」之二十八星宿,不只是用理論說說而已。

    改正羅盤上二十八宿的原由

    8 2 月, 2022

    羅盤是地磁,不能和天齊,所以只能俯察地理,卻無法與天齊合,風水數術有可能就會往玄學去!以前就有人研究要改二十八宿,但風水界的人安逸於門派及不仰觀天文的現狀!天星學變成九宮飛星的天星,飛來飛去,飛往玄學去了!

    冬至日躔考證

    1 2 月, 2022

    古代測定冬至太陽的位置,有下列四種方法: 1昏旦中星法:歲差每76.6年西移一度。 2夜半中星法:從夜半測定一組中星逆推,天球上相差182又8分之5之處。3金星偕日出没,從東大距或西大距48度,在日沉入地的黑夜,或日出前的天星,看見金星,並測定位置和太陽的距離,金星和太陽之間的距離用渾儀測定。古人也有採用木星或月亮的。

    天道示形

    10 1 月, 2022

    「天文星象」的「星象觀測法」如同任何的事情一樣,必要具備了星人對應的知識和基本方法,主要是更要綜合匯聚更多知識與才能。
    但有一點區別的,「星象觀測法」絕對不可能是從「河圖,洛書」發端的偽天星學玄空九星(貪狼星、巨門星、祿存星、文曲星、貞星、武曲星、破軍星、左輔星、右弼星)。

    星宿朝寅的銀河出龍馬圖

    21 12 月, 2021

    《易經》文化起源,在遠古時代就是以觀察「天文星象」作為預測吉凶、福禍的起源和主要途徑,而「天文星象」的觀察方法及起始淵源,卻是賦於極其神秘的類型,被稱作為「天道示形」而流傳下來,「天道示形」即仰天觀察到天體運行的結構變化。古人仰以觀於天文,「天道示形」以日、月、五行星和二十八星宿的運行為基礎,逐漸形成了陰陽、五行思想。

    天干地支以天星為淵源

    19 12 月, 2021

    1973年在湖南長沙馬王漢墓的《帛書周易》,經山東大學易經學者劉大鈞教授研究發表,認為孔子確實與《周易》有密切的關係,從《帛書周易》〈要篇〉中,清楚的記錄了孔子以〈損〉、〈益〉二卦來說解「春以授夏之時,秋以授冬之時」等等的“卦氣”論說,證實「損益之道」足以觀天地之變而君者之事已。

    高平子述古天星與星占學

    16 12 月, 2021

    古天文的星占學也是後續書,像「史記天官書」、「開元占經」、「五星占」、「漢、晉、唐、宋史天文志」,甚至1973年出土漢馬王堆裡的「帛書星占」,還是不能跟《易經》劃等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