晉朝林氏宗墓
-
晉朝林氏宗墓
林祿功德碑
晉太康三年(282年)“分建安郡設晉安郡。 原屬揚州,后改隸江州。 晉安郡統縣八:原豐、新羅(今長汀)、宛平、同安、候官、羅江、晉安(今南安)、溫麻(今霞浦),統戶4300。 “林祿舉家遷居晉安,完成 了林姓第二次南遷。 因此。 林祿成為林氏入閩的開宗始祖。 東晉鹹和二年(327年〕,蘇峻、祖約起兵叛亂。 鎮守尋陽的江州刺史溫嶠與庚亮共推鎮守江陵(今屬湖北)的荊州刺史徵西大將軍陶侃為盟主,移檄四方,共討蘇峻。 晉安郡隸屬江州。 林祿自然也起兵參與鎮壓叛亂。 林祿歷經晉元、明、成、康、穆五帝,對晉王朝也可謂功勛卓著。 晉永和十二年(356年),林祿逝世於郡所,享年69歲。 死後,晉王朝追封林祿為晉安郡王,墓葬於溫陵九龍崗(今惠安縣塗嶺)。 據《惠安縣誌》載:“將軍墓在縣北十三都龍頭嶺,有石三簇,嵯峨秀異,前有石冠、石笏,後有石羊、石馬。 諸峰盤旋,形勢特異。 鄉人奉之甚謹。 林祿有二子:長子林景(字明徹),東晉鹹和五年(330年)為通直郎。 后從征南將軍朱寶平南有功,授鎮威將軍、散騎常侍,封桂陽郡(今湖南省郴州)南平侯。 次子林暹,為威武將軍,居侯官都西裡。 入閩林氏第9世(林景一支)林元次,南朝齊高帝建元二年(480年)任功曹; 後入梁,任建安縣令。 他有三個兒子:長子林既為梨嶺長城始祖; 其次子林茂,字汝盛,隋開皇三年(583年)為右丞,晉安遷居莆田北螺村,為莆田林氏開基始祖; 三子林詵的二個兒子遷居龍溪縣,為龍溪始祖。
這是個幾千年的晉朝古墓,後代遍佈大江南北,四海內外,先看看此墓在這個蒲田地區出過哪些人,其他地區不收錄:
林默(西元960-987年) 莆田縣人,晉代晉安郡(今福建福州市)王林祿之十二世女錄,唐閩中望族九牧林之後。 其父林惟悫,官都巡檢,居湄洲嶼(今福建莆田市湄洲島)。 林默生於宋建隆元年庚申三月二十三日酉時。 出世至彌月,不聞啼聲; 因名曰“默”。 自幼聰穎,不類諸女; 八歲從塾師訓讀,悉解文義; 十歲始喜凈幾焚香,頌經禮佛。 自小即習水性,善駕舟、泅水,通曉氣象與海道。 十六歲起,矢志不嫁,專為商人、漁民救險排難,被人稱為“神姑”。 宋雍熙四年(西元987年)農曆九月實九逝世。 不久,鄉要在湄洲島上立祠祀之,號“通賢靈女”,尊為“媽祖”或“娘媽”,並定每年三月二十三日為“媽祖”節。 由此日趨神化,被海上商人、漁民奉為「海上救護神」。。 北宋宣和五年(西元1123年)宋徽宗始特賜「順濟」廟額; 南宋時多次被封為「夫人」、「妃」; 元至元十八年(西元1281年)加封“天妃”。 明初鄭和七下西洋,平安往返,曾奏建南京、太倉、長樂天妃行宮,立碑紀念; 清康熙二十三年(西元1684年)进封“天后”。至今,海內外許多地方均有奉祀媽祖廟宇。
“九牧林家”———》
林披(西元733-802年) 字茂則、茂彥,號師道,唐高平太守林萬寵之次子,莆田縣人。 唐天寶十一年(西元752年),明經擢第,為將樂令、遷漳州刺史、澧州(今湖南澧縣)司馬、康州(今廣東德慶)刺史,貶臨汀郡曹椽,改臨 江(今四川忠縣)令。 後授臨汀別駕知州事,汀俗尚鬼,作《無鬼論》以曉喻民眾。 官終檢校太子兼蘇州(今江蘇蘇州市)別駕,賜紫金魚袋、上柱國。 卒後贈睦(今浙江建德)刺史,林披有九子,皆官至州刺史,世號“九牧林家”。
林藻(生卒年不詳) 系林披次子,字緯乾,小名遂奴,莆田縣人。 唐貞元四年(西元788年)登明經第。 七年(西元791年)中進士,是閩舉進士之第一人。 少有奇志,刻苦業文,讀書於靈岩精舍。 初授容州(今廣西北流)支使,遷殿中侍禦史,內供奉嶺南節度副使,終江陵府(今湖北江陵)使。 工詩書法,今傳世有行書《深慰帖》(見《唐書藝文志》); 其詩作收錄於《全唐詩》中。
林光朝(西元1114-1178年) 字謙之,號艾軒,莆田縣人,宋隆興元年(西元1163年)進士。 以名儒召對,遷國子祭酒,兼太子左諭德。 以朝散郎充分集英殿修撰知婺州(今浙江省金華市),提舉江州(今江西九江市)太平興國宮,官終工部侍郎,謚“文節”。 早年得理學名儒周敦頤濂洛學派真傳,講學於莆田東井、紅泉、蒲弄等書堂,後世學者稱其為“紅泉學派”,尊為“南夫子”。 朱熹少時過莆田,嘗聽其講學。 有《艾軒文集》收錄於《四庫全書》。
林兆恩(西元1517-1598年) 字懋勛,號龍江,道號子穀子,世稱“三教先生”,教徒尊為三下教主夏午尼氏道統中一三教度世大宗師。 莆田縣(今城廂區)人。 三十歲時棄科舉,專心研究宋儒和當時王陽明的“身心性命”之學,創儒、道、釋“三教歸一”學說。 著有《三教正宗統論》36卷,勸人為善,反對邪惡。 其學說影響至深且廣,弟子幾遍天下。 現國內外許多地方均有許多規模不一的“三教祠”。 而東岩山報恩寺前這「宗孔祠」則被世人稱為「麟山祖祠」。。
林潤(西元1530-1569年) 字若雨,號念堂,莆田縣(今城廂區)人。 明嘉靖三十五年(西元1556年)進士。 初任臨川(今江西撫州市西)知縣,後授南京山東道禦史。 林潤任職期間,正色立朝,敢於嚴懲奸惡。 先後彈劾祭酒沈坤殺人案、嚴世藩死黨鄢懋卿五大罪狀,章奏嚴嵩之子嚴世藩及羅龍文之大逆罪。 《明史》評嚴嵩父子之敗,乃“發於鄒應龍,成於林潤”。 擢南京通政司參議,升佥都御史,巡撫蘇松。 此時倭寇屠掠興化城,林潤特疏請朝廷發帑金賑恤,並免徵賦稅三年。
林蘭友(西元1594-1659年) 初名蘭支,字翰荃,號自芳,別號猗齋,仙遊縣人。 明崇禎四年(西元1631年)進士。 授廣西臨桂(今廣西臨桂縣)知縣,後任南京湖廣道監察禦史。 任職期間,發姦剔弊病,疾惡如仇,不畏權貴,不徇鄉情,曾一日三劾薛大豐,轟動朝野,人稱“鐵面御史”。 後因上疏論大臣楊嗣昌“忤旨誤國,忠孝兩虧”,反被谪貶為浙江按察司充散員。 旋起為光祿寺卿,調南京吏部考功\員外郎。 崇禎末年,李自成入北京,被捕,旋脫歸故里。 明唐王立於福州,起用太僕寺少卿、山西道監察禦史,后晉陞兵部尚書、右副都禦史,出漳泉督師,抗擊清兵,力圖恢復明室,卻以失敗告終,乃帶領全家隱居海15年,病卒。
林景潤(1897-1946年) 字琴雨,莆田縣人。 莆田哲理中學畢業后,入福建協和大學政治系,赴美國芝加哥大學深造。 1919年獲碩士學位,后又獲哈佛大學授予的名譽博士學位。 回國後任福建協和大學教授,講授政治學及教育行政學。 1928年起,出任福建協和大學校長,歷近二十年。 並創辦琴雨幼稚園、捐資辦小學。 曾任福建省臨時參議會參議員,1946年故於美國。
—————————————————————————————————————————————————————
穴坐乾向巽正針,穴後第一節來龍為人元龍,入首330度。
左右兩水交匯:左來水63度,右來水195度; 匯124度出水;
向上約1500米處可見玉芴朝天。
千里來龍
穴點在龍脫卸之地
左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