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顯陵歷史沿革

  • 明顯陵歷史沿革

    Posted by lh1041 on 6 2 月, 2005 在 10:27 下午

    明顯陵地處鐘祥市東北5公里的純德山,是睿宗獻皇帝朱祐杬和獻皇后的合葬墓。 在明代的18座帝陵中,它為第12座,居於中期。

    朱祐杬是明憲宗朱見深的第四子、明孝宗朱祐樘的異母弟、明武宗朱厚照的叔父。 生於1476年(成化十二年七月初二),生母為朱見深的宸妃邵氏。 1487年(成化二十三年七月十一)封為興王,1494年(弘治七年九月十八)就藩湖廣安陸州(今鐘祥市)。 朱祐杬生前崇通道教,在鍾祥建有玄佑宮(現名元佑宮)等道觀建築保留至今。

    1519年(正德十四年六月十七)薨逝,享年44歲。 明武宗朱厚照賜謗為“獻”,在松林山選定吉地,按親王規制墳園,翌年四月初三安葬。

    1521年(正德十六年三月)明武宗朱厚照無嗣崩殂,根據太祖朱元璋“兄終弟及”的遺訓,襲封為興王不久的朱厚熜被迎往北京入繼大統,是為明世宗。 朱厚熜即帝位后,自立統嗣體系,不顧朝臣反對,追尊生父朱祐杬為皇帝。 1521年(正德十六年十月)推尊朱祐杬為「興獻帝」; 1523年(嘉靖二年)「命興獻帝家廟享祀樂用八佾」; 1524年(嘉靖三年三月)又加尊為“獻皇帝 ”,七月獻皇帝神主奉安於奉先殿東室觀德殿,上尊號“皇考恭穆獻皇帝”,九月改稱孝宗敬皇帝曰“皇伯考”; 1526年(嘉靖五年九月)「奉安恭穆獻皇帝神主於世廟」; 1538年(嘉靖十七年九月)則追尊廟號為「睿宗」; 1548年(嘉靖二十七年)恭睿獻皇帝神主供入太廟。

    朱祐杬被追尊為皇帝後,原有興獻王墳也相應按帝陵規制升級改建。 1523年(嘉靖二年四月),興獻王墳原覆黑瓦換為黃琉璃瓦,並修築神路橋等。 1524年(嘉靖三年三月),王墳正式更名為顯陵。 同年八月,顯陵太監楊保邀寵進言“陵殿門牆規模狹小,乞照天壽山諸陵制更造”,被工部尚書趙璜以“陵制當與山水相稱,恐 難概同“為由諫止。 然而朱厚熜私親推尊,於1527年(嘉靖六年十二月),“命修顯陵如天壽山七陵之制”,修葺寶城、寶頂並重建享殿,增建方城明樓、睿功聖德碑樓、大紅門,並在龍鳳 門前的神路兩側建置了華表和12對石像生等,開始大規模的改建。 1531年(嘉靖十年二月),又將松林山敕封為“純德山”,立碑建亭。 1532年(嘉靖十一年十月),改建工程告一段落。 1538年(嘉靖十七年十二月),朱厚熜的生母章聖皇太后病逝,朱厚熜親赴北京昌平天壽山,在長陵西南的大峪山下卜定吉壤,準備將顯陵北遷,並下命武定侯郭勛和工部尚書蔣瑤等督工建造新陵, 並“欲迎皇考梓宮遷於此”。 然而,從1524年(嘉靖三年)以來,顯陵改遷天壽山之議,一直遭到朝臣及章聖皇太后的反對,使朱厚熜夙存顧忌,從大峪山回宮后,又決定奉母后棺槨南下合葬顯陵。 翌年正月朱厚熜南巡承天府,由於“啟視顯陵玄宮有水”,他又降谕禮部:“皇考顯陵,昔者建造狹隘,雖嘗增修,猶多未稱。 茲朕躬詣陵下,與諸左右大臣周閱山川,更卜吉兆,重建玄宮,以妥皇考皇妣神靈於無窮。 “駕臨顯陵展謁後,又”騎登陵山,立表於皇考陵寢之北—-命改營焉“。 當月,工部左侍郎顧麟等受命督工,按朱厚熜欽定「圖式」興建新的玄宮,並用一座稱為「瑤台」的高大磚石平臺,將新舊寶城串聯起來, 形成了歷代帝陵中前所未有「一陵兩塚」的特殊格局。

    1539年(嘉靖十八年三月),朱厚熜南巡后返京,四月視察大峪山陵寢,並與顯陵風水形勢進行比較后,認定“峪地空淒,豈如純德山完美; 決用前議,奉慈駕南祔“。 大峪山地宮便空置下來。 五月世宗派京山侯崔元護送母後靈柩南祔,七月同朱祐杬合葬在顯陵新玄宮內。 1542年(嘉靖二十一年),改荊州左衛為顯陵衛,以正軍李貌才等1200餘充之。 九月,命修顯陵稟恩殿,遣內宮監太監黃錦,同巡撫湖廣右侍郎陸傑提督工程。 此後,顯陵建設繼續進行,1554年(嘉靖三十三年四月),下命改建享殿即稟恩殿“如景陵制”。 以工部右侍郎盧勛兼都察院右佥都御史提督工程。 1556年(嘉靖三十五年七月),詔修顯陵二紅門左角門、便路及御橋、牆等。 擴建工程直到1559年(嘉靖三十八年九月)才最後完竣。 1566年(嘉靖四十五年九月),又遣工部左侍郎張守直重修稟恩殿,顯陵的建造才告一段落。

    明末,顯陵遭到破壞,據談遷《國榷》記載1642年(崇禎十五年十二月)“李自成至承天。 …… 攻顯陵,焚享殿“,地面建築木構部分毀壞。

    清代,顯陵在地方官員的干預下,得到了一定的保護。 顯陵現存一通鹹豐十一年間的石碑記載著地方官員要求鄉里保護顯陵的告示。

    大夫 回答 1 月, 3 週 前 2 會員 · 1 回覆
  • 1 回覆
Start of Discussion
00 回覆 2018 年 6 月
現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