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次研究是由資深易學研究家《京房繼傳》作者劉說山先生所帶領, 與郭翹鋒先生及何裕璋先生師徒一行三人的小組一起完成。
劉銳山先生一直致力研究中國失傳的文化, 尤其對漢代的易學研究有相當透徹的見解, 他曾在2004年發表對西漢《京房易》系統中所能藏的《洛書》左右旋模型建構之發現, 又於2008年發表對《京房易》中的「納支」研究定爲「月相納支」。
這次研究的重要關鍵是了解到古人觀北斗七星其實是分爲兩大部份使用 —- 斗魁(北斗的前四星:天樞,天璇,天璣與天權),斗柄(北斗的後三星: 玉衡,開陽,搖光)。
根據春秋時期建除家的看法, 北斗是以斗魁四游以定出空間, 而斗柄是用作定出方位時間。 而當斗柄在天空旋轉時, 斗魁在內, 斗柄在外, 會呈現出一個圓形, 再在斗魁的部份套上九宮, 便出現了九宮格中在不同氣節下的虛寶亮暗, 最後從此處發現了「量天尺」軌跡, 這項發現也同時解開了1973年出土的《馬王堆帛書刑德圖》内的凹凸旋轉圖形的謎團, 方格就是斗魁, 八條線是斗柄。
資料也曾在2010 年香港明報刋登以及在術數縱橫網站發表。